生活在南宁-爱你就像爱吃卷筒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是一段与卷筒粉有关的爱情。她和他是一起成长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一起搞过体育,做过西餐,曾经宾客如云,也曾门可罗雀,最后俩人选择了卷筒粉。那时,他们还在卖着自家研制的鸡皮果酱,也就是本地特有的黄皮酱。他俩把这酸到一定境界的果酱拿到展会销售,却备受冷落,很多人不知道可以用这酸酱做什么。于是,她想起自己妈妈在老家爱做的卷筒粉,就尝试着用卷筒粉裹着酱料让大伙儿尝,没想到却尝出了好味道,很多人都抢着吃。从此,这对同学情侣就把卷筒粉当作了目标。她从“老娘”妈妈那里传承了卷筒粉的手艺,他俩又一起改良了卷筒粉的包装,塑料袋装好长长一根卷筒粉,再装进盒子里,像麦当劳的派,又有点像肯德基的墨西哥卷,打开来方便干净,咬上一口,粉皮薄馅肉多,黄皮酱也包在了里面,酸酸爽爽,都是满足。

    至于他,从事工程建设、之前没有半点厨师经验,做卷筒粉就为了让孩子吃得健康。他花半年时间创制了独特的彩色卷筒粉,橘红色、紫色、黄色……搭配起来就像彩虹镶嵌在天空中,不过对吃货而言,这彩虹比天上的更好,因为能填饱肚子。绿色是黄瓜,橘色是胡萝卜,紫色是紫薯,黄色是玉米,他把蔬菜打成汁之后,再掺进米浆里头。作为父亲的他,就这样解决了小孩不喜欢吃蔬菜的问题,也开创了自己新的事业。

    所以一位卷筒粉老字号的阿姨说:“卷筒粉的好处就是门槛低,不用几天就学会了,可是好不好吃,就看你把什么卷进了里面。”

    卷筒粉,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小吃。大米浸泡一整夜后用石磨磨成米浆,卖的时候,要一个平面光滑的蒸台,一勺米浆铺成薄薄的粉皮,有点像摊鸡蛋,再卷入炒制好的各种馅料,头菜碎肉、豆角碎肉甚至老友碎肉,最后淋上特制的酱汁,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关于卷筒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有人说它源于广东的肠粉。早在清代,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甚至传说在乾隆游江南时,受了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后来引入广西,加工改造成为现在的卷筒粉。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很可信。

    马伯庸曾总结民间美食四大家:聪明的诸葛亮负责创新,旅游大使乾隆帝擅长“无意之中”发现,跑路专家慈禧负责吓唬厨师,“情急之下”把美食吃了;而朱元璋最可怜,总是“走投无路”地到处觅食。在百度上随手一搜“乾隆”“赞不绝口”竟然有二十四万多条结果,这清代末期才出现的肠粉也赫然在列。

    而且虽然卷筒粉外形和广东肠粉很像,但二者口味大不相同。肠粉以生料如牛肉、猪肉、虾仁为主,馅料和粉皮一同用小笼蒸制,吃时再切成小段,是广式早茶必不可少的食物;而卷筒粉则是先蒸制粉皮,然后再放馅料,且馅料多是素菜搭配肉末炒制而成,卷好后再配上好搭档——黄皮酱,粉皮、馅料、酱汁三者起了化学反应,口感层次更为丰富。

    因此,另一个说法是卷筒粉源自于越南,似乎更可信。它本是由华侨带回来的一种越南小吃,因其口味得到了很多广西人的认可和欢迎,就此在广西扎下根来,久而久之后来也融入了不少广西本土的东西,形成了现在的卷筒粉。

    这广西本土的东西,最特色的大概就是黄皮酱,豆浆配油条、咖啡配伴侣,这卷筒粉和黄皮酱也是天仙配。

    山黄皮果俗称“鸡皮果”,因果实成熟时似鸡皮而得名,据说最早制作黄皮酱的,是清兵入关后从中原逃到南宁定居的北方人,他们素有吃面酱的习惯,但当时南宁面粉很少,却有丰富的水果资源。于是,有人就用制作面酱的方法来加工黄皮酱。还有一说,黄皮酱是桂系军阀陆荣廷发明的,他喜欢吃家乡的黄皮果,可果不易保存,他就做成了酱,每次吃狗肉,他一定要用黄皮酱做佐料。1907年,陆荣廷因镇压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有功”,被清政府提为广西提督。陆荣廷遂在家乡武鸣大摆“狗肉宴”,没想到家厨一时疏忽,忘了准备黄皮酱,陆荣廷大为恼火,把家厨骂了个狗血淋头,从此黄皮酱的名气就更大了。再后来黄皮酱遇到卷筒粉,不同的人就把不同的心意卷进去,粉和酱一起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