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全国人民知道它,还得拜刘罗锅所赐。在当年也是万人空巷的电视剧里,宰相刘罗锅尝到了广西进贡的荔浦芋,这个美味啊!他心想:不行,不能让乾隆皇帝这个吃货吃到,他喜欢上了,还不得常常要吃?这不加重当地人民负担吗?于是刘罗锅就把染色用的另外一种薯代替了荔浦芋头……当然后来又是和珅使坏,乾隆还是吃到了真正的荔浦芋,又是赞不绝口,又是荔浦芋名声大噪。
在传说里,荔浦芋本是饥荒之年,神仙变出来给百姓裹腹的食品,而实际上从福建引种的芋头,在荔浦找到了最适合的气候土壤,成为特殊的一支,厨师们又把这芋头和扣肉搭配成天造地设的一对。据说徐霞客游历桂林,一天傍晚,饥肠辘辘的他来到路边小酒店,也曾品尝荔浦芋扣肉,自然也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到了1936年桂系白崇禧用这道菜来招待了牙齿不好的蒋介石,蒋介石吃后继续赞不绝口……特地指出牙齿不好,可以想见这道菜的特色:香味浓郁、口感软糯,用这里的土话说,就是特别mong。
至于在我们家,荔浦芋扣肉早成了常备菜、拿手菜,特别是逢年过节,以及老爸从家里探亲回来。一碗扣肉,一般是先吃完芋头,再吃瘦一点的肉,最后肉末捞点汁拌饭……麦兜吃感恩节大餐时,感叹那只大火鸡,陪伴麦兜一家的时间比自己活着的时间还长,一碗家乡来的荔浦芋扣肉虽然没有感恩节火鸡那般天长地久,但同样可以陪一家人好几个晚餐,一边吃一边聊聊老家的新鲜事。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年少时的我心里,如果邮票换成芋头,也是成立的。那时候奶奶还在,家里的堂哥一家奉养老人,虽然不宽裕,偶尔爸爸回老家,也拿了满满一袋土特产来:柑桔、柿饼、马蹄、艾叶粑粑和这最有名的荔浦芋,而且常常是家里乡亲各家各户给的,爸爸也愿意背着重重的一大袋,早早出门坐长途客车花差不多一天回到城里。
等到了家,来不及好好休息,就把芋头削皮、切块,下油锅炸了,因为芋头太大,又容易放坏。做好芋头块再找来半肥瘦的大块肉,也切成和每块芋头一般大小,然后上锅隔水蒸。其实那时候爸爸为了省事,一般不油炸扣肉,反而对我说:“这才是正宗荔浦芋扣肉。”但我也毫不在意,早眼巴巴地等着蒸好,一掀开锅,光是嗅那满屋的香气就已经心满意足。
而如今奶奶早已不在,老家依旧是堂哥一家,但是也不爱种这芋头,爸爸说“因为芋头的根浅,等到成熟时,常常一个路过的人就能把芋头拔了去,所以种起来不划算。”再后来,即使通了高速公路有了更快捷的大巴,年纪越来越大的爸爸却也不那么乐意扛着沉甸甸的大袋回来,毕竟现在想吃什么,哪里买不到?
最近两年回老家,爸爸干脆拿的是堂哥的儿子在工厂做的荔浦芋扣肉罐头。依旧是炸过的芋头,甚至炸得更好的扣肉,依旧一块芋头一块扣肉间隔摆好,但是少了爸爸一边炸芋头一边对工序复杂的抱怨,少了等一整天才能看它出锅的急切,荔浦芋扣肉反而变成我减肥的大敌:太油太腻,我就吃一块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