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卷: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深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不太喜欢像12月、腊月、岁末等这样的词语,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我不太习惯于它们在一年之中所处的尴尬位置。这种尴尬会打乱我原有的生活节奏,尽管我还不知道我所处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子,但我分明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尴尬对我以及我身边的人的不小的冲击。它表现在明明当下的事情一团乱遭,还要紧凑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里去祈祷祝福更加美好的未来。好吧,也许人们只是习惯了祝福,或者说是习惯了为了祝福而祝福罢了。

    纸上寄真情

    文/[菲]卡梅尔·瓦伦西亚 孙开元编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陈寿

    记得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新加坡果园路的购物中心,我们走进了一个小走廊,在一间屋子的玻璃窗后面坐着两个工人,听妈妈说他们是卖邮票的。我给了他们几枚硬币,他们微笑着把几张邮票递到了我手里,我和妈妈把邮票贴在了我们的信封上,然后就把信投进了信箱,我不错眼珠地瞅着投信孔,确信投进去了才放了心。

    对于我妈妈来说,写信只是她的日常事务之一,比如给住在马尼拉的亲戚或是美国的婶婶写一封问候卡,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对这样的信件心怀眷恋。

    看到楼门口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信是件另人兴奋的事,每次当我在下午出去练骑车之前,先要检查一下家里的邮箱有没有信,是我自告奋勇向爸爸妈妈要求这个任务的:“我去!我去!”

    那时我的小手可以直接伸进投信孔,不用钥匙。在拿信之前我会先往邮箱里瞅瞅,啊,在一堆广告、账单里有两封信!一封来自马尼拉,另一封来自美国!接着,我就会拿着信跑回家递给妈妈,如果信是寄给我的,我就会立刻在邮箱旁打开它看一遍。

    我们家在1996年搬回了菲律宾老家,那时我不用去邮局了,因为人们开始使用电子邮件,人们见面谈论最多的就是他们的Hotmail和雅虎邮箱,还有就是网友给他们发了什么样的电子邮件。当人们可以方便地用网络发邮件时,为什么还要落伍的传统信件呢?但是,只在网上收到一封邮件给人的感觉一下子就冷了。科技给予了我们一些东西,也夺去了我们一些东西。

    后来,我所在的公司搬到了上海,我在那里又感受到了邮局带给人的亲切感。两年前的一天,我和五个朋友在中国广西龙胜龙脊山的山顶一起庆祝我的生日。当我们早上在旅馆里醒来时,山顶上正是一片壮丽的景色。出去观赏完日出后,我们开始往回走,半路上,一家便利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店里卖些面条、咖啡什么的,还有一个中国邮政的标志。

    我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女店主,在她这里是不是真的能往外寄信,她愉快地回答:“对!”真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我们此时正在山的最高处。我在店里挑选了一张明信片,让朋友写一张生日贺卡寄给我。据说,这里的信能寄到山脚下的桂林,更不用说是上海了,当然我们得买张邮票。朋友写好了地址和几句祝福的话语,我把这张贺卡递给了店主,然后静待佳音。

    三个星期后,有一天我在上海家中打开邮箱时,终于看到了那张贺卡,我高兴地笑了起来。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这一张贺卡引起了我对邮局的回忆和它给我带来的小喜悦:一种正在失去的东西又恢复了生机,而且不会像电子邮件那样时常会有“发送失败”的提示,还有就是在投出一封信时,那种期期待回信的兴奋。

    我有好些年没去过邮局了,现在我也只是给朋友们寄一些明信片,写在上面的话语不多,但有着和一封信一样的意义。每当在邮局里买邮票时,一想到一张小小明信片就能给远方的一个人带去快乐,我就会很开心。

    有时候,一件东西在失去之前,我们就不知道它的宝贵。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收不到一封手写的邮件、再也买不到明信片和邮票,那时会是多么遗憾。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不会失去,我自己现在就经常寄出明信片,为了让这一传统艺术保持生机而尽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现在和四位朋友保持着互通贺卡的来往,我经常是拿着一张贺卡对朋友谈着条件:“只要你给我寄一张贺卡,我就也给你寄一张!”

    我在上海的公寓门口有个邮箱,金属的表皮上印着我的房间号码。这个邮箱和我小时候在新加坡时家里用的那个邮箱样子很像,不过我的手不再小到不用钥匙就能伸进去拿出任何东西了,但是每次接到一封信时,我还会像自己在九岁时那样,忙不迭地打开信封去看里边的信。这种怀旧的情结真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依然期待着打开邮箱时,在一大堆广告和账单里能发现一封写给自己的信,或者是一张小小的明信片。

    载于《做人与处世》

    有些习惯只属于一段时光,过了,就不是原来的滋味了。

    龟的信念

    文/王万龙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并且,在熟知者的印象中,乌龟和蜗牛同属一类,速度极慢。要想与兔子这类靠速度吃饭的动物赛跑,不取巧,不碰运气是绝对不可能胜出的。

    另外,从古至今,龟这个词一直都让人缺少好感,缩头、怯懦,仿佛都是它的天性。从出生就懒洋洋地安躺在这个苍茫的尘世中,浑浑而来,又浑浑而去。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唯一让人可羡之处,就是寿命比较冗长。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错综复杂的自然食物链中,为何就不曾见有龟类的天敌?或是听说某种动物,喜食龟类。难道它们真已凭借着厚重坚实的外壳,逍遥地逃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

    为此,我翻阅了许多书籍,因为这个与我生活毫无关联,又无伤大雅的问题,着实困扰了我多时。甚至,让我偶然寝食难安。

    龟的种类实在太多,我所能了解最为全面的,莫过于海龟。他们常年蛰伏于深海之中,只有到交配的季节才会懒洋洋地浮上海面,进行一到两小时的交配。交配完成后,雄海龟再度回归深海,而雌海龟却要艰难地等待产卵时节,游弋靠岸,将成熟的卵全部埋入事先挖好的沙坑内。

    至此,一位母亲的使命算是圆满完成了,剩下的,只能靠那些还未步入海洋的小海龟了。在我还来不及埋怨这些狠心的母亲时,小海龟们已经探头而出了。那些在沙滩上等待,或是潜伏了许久的“杀手”,也已俨然久候多时。

    在与海洋仅为咫尺的距离里,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海龟,他们刚出生,就一心只想潜入茫茫大海。

    秃鹫,蜥蜴,甚至螃蟹等动物都已站好位置,匆忙将这些刚入尘世的小生命塞进口中,作为最易得来的美食。

    温软的沙滩上,这些小生命在逐一消失。即便是到了如此生死存亡的时刻,它们也仅能依靠自己那双笨拙的鳍,不顾一切地向前匍匐。速度依旧缓慢,却从未怀疑过对迈出每一步所做的努力。

    近在眼前的距离,对于它们来说,真是遥隔万里。它们完全可以躲藏,可以认命,由此,不让那些“捕杀者”用自己的性命来肆意制造血案。可这样一来,它们就动摇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信念。

    估计你们和我一样,都在为这些无辜而又倔强的小生命叹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内心震撼的同时,正为从前的不明所以,还给予它们讥笑而惭愧。

    在成万上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从未更改过自己步入海洋的生存方式,这是何等的勇敢与坦然。正是这样一种执着的信念,才让它们的生命在时光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与之比较,以便进行关于信念的最彻底的反思。

    载于《文苑》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坚持自己的路,并且不放弃,虽然走得慢,但终会到达。

    最谦卑的姿态

    文/大彩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秋天的田野里,漫步在金色的稻田边上,秋风飒然而过,沉甸甸的稻穗谦虚地低下头,随风轻轻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也有高昂着头颅的几枝稻穗,招摇地站在哪里,那么显摆那么不合时宜,我知道它们是胸中无物的秕谷。那一刻,我仿佛被自然界上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这堂课的名字叫——最谦卑的姿态。

    在大自然里,还有另外一种动物的智慧值得人类学习。企鹅世界的生存法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向低头而过的企鹅挑战。一群好斗的企鹅正在进行混乱的战争,你争我夺之间谁也不肯让着谁。忽然看见一只低头而过的企鹅,所有的企鹅就会自动让出一条路,直到那只低头的企鹅走远。

    这只低头而过的企鹅,曾被复杂的人类演绎出很多身份,有人说它一定是万人瞩目的领导,理应受到那样的礼遇;也有人说它是香风袭人的绝色美女,让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了。事实上,它只是一只企鹅妈妈,因惦记巢中的孩子而急忙赶路。这样的法则在企鹅世界里被推崇备至,而在人类的世界也毫无例外。也许是人类天性中对于弱者的同情,人们对于主动示弱的对手总是留下七分宽容,愿意释怀放手。从“退一步海阔天空”,到“伸手不打笑脸人”的感悟之中,你就知道这是人们在低头低眉之间悟出的道理。

    民间还有“弯腰之树不易折”之说。那弯腰之树,比起临风绝响的玉树,挺拔已是不能企及的,但它一直以这样谦卑的姿态站立着,至少可以规避风雨雷电。弯腰的树把低头当作一种谦卑的姿态,在经历几番雷电风雨后,它依然坚定地站立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作为人类,适时适度地懂得低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女人在低头的温柔里享受爱情的幸福甜蜜,男人在低头的姿态中保持着向上的力量。低头,像一把衡量人生智慧的尺子,尺度尽在人心的把握之中。曾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你知道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回答:“3尺!”那人叫:“普通人都5尺高,天地之间却只有3尺,那岂不是要头戳苍穹?”苏格拉底笑道:“所以,这世上凡高度超过3尺的人,都要懂得低头。”这便是我们伟大的先哲关于低头最深邃的思考。

    从大自然和先哲给我们的启示中,我们也应该明白,低头是一种最谦卑的姿态。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示弱,而是一种力量的蓄积。愿我们有稻穗的胸怀,胸中装满沉沉的智慧;愿我们做一颗弯腰的树,能抵御更多的风雨雷电;愿我们可以像企鹅妈妈低头路过,那样我们不仅能避免外界的伤害,还能看清脚下的道路,不受坎坷流离之苦。

    载于《文苑》

    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虚使人进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想办法弥补。谦卑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因为无争,所以无敌。

    金鸡湖

    文/袁恒雷

    要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

    在2003年的秋天,我来到了苏州寓居。我当时的居所离石湖很近,但金鸡湖的名号却一次次从不同方向飞进耳朵里,以致于我不得不去看看,到底她是怎样的芳容引得人们交口称赞。而这一看,近十年来,就没断过了。

    我于2011年离开苏州,从2003年开始,几乎每半年我都要去金鸡湖走走,或许更多吧!我喜爱那里的湖水、游船、桥梁和建筑,羡慕那些生活在湖边的人们。尤其是夏日傍晚,看着西边的云霞将倩影铺展在湖面,各个建筑的灯光五彩斑斓,似一扇扇粉艳蝴蝶的翅膀,那湖水似陈酿的红酒,想不醉都难啊!即便我离开苏州已经一年了,我仍然记得金鸡湖的一切,每每想来都不自禁地欢喜。

    喜欢上金鸡湖当是从第一眼看到开始的吧!是因了她平整的湖面吗?是因为她多彩的建筑吗?我想是的,又不全是,不必说清。只是每当见到她时,她都会给予我上一次的熟悉与这一次的新鲜,如一位交往熟识的老友。湖是有灵性的,湖风的抚摸让浮躁的心绪变得熨帖,她带着我游离到梦中的童话世界,是波浪的欢笑,是音乐的低吟,是灯盏的温暖,是情侣的温馨。因为有这样幸福的心绪,每一次来到金鸡湖畔,我就加深一层对这里的眷恋。

    翡翠似的湖水、整洁的甬道、跳跃的快艇、轻便的单车,所有金鸡湖的风光,既让我无限喜爱,又让我怀念追忆。每每念起,就又想去看她一眼,是否还是去年时的容颜。

    所以,即便我回到了北方定居,只要一寻到可以到江南的机会,还是要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跑到金鸡湖畔,坐在长椅上,看着湖面,不语。每当我在书房读书或执笔时,偶尔会坐不住,便把窗户打开,望向远山,那山色多像金鸡湖水的颜色啊!碧绿,却看不到底,纯真,却又透着神秘。

    且看那湖边一排排整齐的杨柳,面对碧绿的湖水梳妆,每当春末的和风拂过,柳絮便撒着欢儿地飞向湖心,嬉闹着;且看那夜晚时湖边一群群赏玩的游人,听那游船在湖心里游弋时的快乐鸣笛。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我喜爱金鸡湖的原因。我多想变成一只湖上飞过的水鸟,那样,我便会更加自由地去看她,便会更加真切地去看她。

    当我坐在华灯绚丽的湖边,望向整个湖时,不由得惊叹于湖的壮丽。两座湖心岛像是两只明亮的眼睛,一辆辆汽车从跨湖桥上安然驶过,小鸟巢总是在和摩天轮比谁的外衣更漂亮,环湖酒店里的饭菜香味儿让五湖四海的宾客甘之如饴。

    特别是周末,人们从四处欢聚在湖岸,像是赴一个盛大的派对——是为了看那水火交融的音乐喷泉。一架架摄像机沿着湖岸环形列队,一群群游人沿着台阶站直了身子,只待水柱串起、音乐唱响,人们的欢呼便一浪高过一浪。

    还有那玩心重的爸爸,抱着女儿去水柱边戏水,只溅得满身满脸的水滴,而快乐也是满身满脸,是为金鸡湖的泼水节。沿湖酒店的人们顾不得推杯换盏,纷纷跑到窗户外,拿起相机、手机,将那水柱一次次拽进了相机,将那歌曲一首首录进了手机。

    这时,月亮在天空微笑地看着大地——欣赏这幅富贵安乐图;湖边的花草都披上了一层银灰,泛着可人的光泽;“金鸡湖号”在岸边打盹,它在等着人们看完音乐喷泉后过来和自己嬉戏。

    这是一湾乐于奉献的湖水,在她的滋养下,沿岸几乎每个月都会展现出新面貌。从湖滨大道到城市广场、水巷邻里、望湖角,从金鸡墩到文化水廊、玲珑湾、波心岛、李公堤,处处都是景,目目都是画。金鸡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是苏州当地人的骄傲,是他们接待外地亲朋一定要领去看看的地方。

    金鸡湖水依旧是平和的,她该是喜欢看到自身周边变得热闹起来,一如看着自己逐渐长大的儿女,在藤椅上安享他们围着自己欢笑跳跃。所以,她的湖水依旧碧绿,她的水声依旧潺潺,在日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反射给每一棵树木,每一座雕塑,每一个过往的人。我欢喜着这样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多么令人难忘啊!似乎能看见浅近的水草摇摆,还有一尾尾调皮的鱼儿,它们也在睁着好奇的眼望向岸上。

    因为那些水草与鱼儿,我不由得记起了金鸡湖名称的来由。传说春秋时期,勾践进贡了西施之后,夫差便只顾和西施在城西灵岩山姑苏台享乐游玩,荒废政事。吴王夫差聪慧的女儿琼姬发现勾践心怀叵测,多次提醒父亲防范勾践。可夫差没有听信她的话,反而受西施的挑拨,把琼姬赶到苏州城东大湖中的一个荒岛去“面湖思过”。

    后来,越国军队兵临姑苏城下,夫差为了保命,准备把女儿作为“礼物”献给勾践请罪求和。琼姬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跳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琼姬,便把这个湖泊叫做“琼姬湖”,把她投湖的地方称为“琼姬墩”。由于吴方言的“琼姬”念起来和“金鸡”的读音相近,渐渐的,琼姬湖就被人们称为金鸡湖了。

    看着那些水草与鱼儿,我在想,它们可是琼姬饲养的后代吧?这一湖水因有这样凄美的传说而愈发哀婉动人。琼姬当是这片水土的守护神,琼姬湖也便是当地人们的母亲湖了。

    我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看过那么多的水与湖,而偏偏对这片湖水越发牵念。使我迷恋的——似乎可以这样说,不仅仅是这里蒸蒸日上的现代繁华,更是那在别的地方不易看到的平和柔美的波光和使我感动温暖的人文底蕴。

    载于《文苑》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生活应该像湖面这样平静而安定吧。

    收购猴子

    文/庞启帆编译

    贪婪是许多祸事的原因。

    ——伊索

    这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故事。一天,一个收猴人带着一个助手来到了印度希瓦拉克地区的一个村庄。收猴人告诉村民,他将以每只200卢比的价格收购猴子。村庄附近的森林里的猴子多得是,村民经常受到它们的骚扰。有人收购猴子,不但可以为村民减少猴患,还能给村民增加收入。于是,村民纷纷涌入森林去捕猴。不出一个月,收猴人就收购到了几千只猴子。森林里的猴子的数量减少了,村民也就停止了捕捉。

    这时,收猴人放出话来,每只猴子的收购价提高到400卢比。这个价格是原来的两倍,村民又涌入森林去捕猴。

    不久,猴子的数量更少了。收猴人把每只猴子的收购价提高到500卢比。但是,森林里的猴子已经很少了,村民努力一天,也很难抓到一只猴子。

    后来,收猴人把收购价提高到700卢比。不过,他说自己必须回城里处理一些事情,收购猴子的事将由他的助手处理。

    在收猴人回城之后,助手指着笼子里的几千只猴子对村民说:“我们来做一笔交易吧。我以每只猴子500卢比的价钱卖给你们,等我的老板从城里回来,你们再以每只700元的价钱卖给他。”

    这个助手显然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但村民也不想错过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于是他们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下了所有的猴子。但是,那个收猴人再也没有回来。

    数周后,希瓦拉克地区的森林里又到处都可以看见猴子攀爬、跳跃的身影,村民们又恢复了以前那种经常受猴子骚扰的生活。

    载于《小小说月刊》

    那些喜欢算计的人,迟早会被算计,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最终被石头砸了脚。

    分钱实验

    文/侯拥华

    分享是一道简单的公式,只要你解开了,便得到了成攻的喜悦。

    ——谚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密斯曾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分钱实验”:A和B两个人共同来分100元钱,分的方法由A来决定,而分法是否通过则由B来决定。如果A的分法B能接受,那么各自拿钱走人;如果A的分法B不能接受,则两人一分钱都得不到。A选择什么样的分配方案,会使双方很快达成交易呢?

    仔细思考,这个实验挺有趣的。答案应该丰富多彩,让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其实,A会有很多种分法,按照极限思维思考,A可以给自己99元而给B只分1元。A得到的好处最多,但B肯定不答应。反过来分,给B分99元,A只留1元,B肯定欣然答应,但从A角度出发,这种分法可能性极小。此外,A还可以选择给自己分98元,给B分2元。如果B不同意的话,A还可以和B商量,给自己分97元,给B分3元……

    有人会认为,主动权在A手里,A完全可以让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也会有人认为,B拥有足够的牵制权,完全可以反败为胜,夺取更大的利益。

    实验中,真正的博弈,其实不是人的智慧,而是人性。而最终实验的结果表明:如果A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分——自己分99元,给B分1元钱,结果肯定是一拍两散,最终谁也得不到一分钱。如果B也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A分1元,而自己分99元,结果一样得不到1分钱。反而常常是那些三七开、四六开或五五分成等分配方案,更容易促使A和B达成交易。

    有一个公司的老板对待手下的业务员,总喜欢重奖。每当业务员赚取5000元时,他只从其中提取五分之一——1000元,而让员工拿走五分之四——4000元。这样奖赏的结果是业务员为此很感激他,工作积极性高涨,一个个如拼命三郎。

    后来,有人对老板的这种做法不解,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你是老板,完全可以提取五分之四,为什么只给自己留五分之一呀?

    老板笑了笑,这样给他解释:我现在有100名员工,每人提取1000元,一个月就是10万元,而员工仅仅只是4000元。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我的重奖模式可以促使我的员工队伍快速扩展,最终受益最多的还是我自己。如果我多拿些,无可厚非,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势必会减弱,公司的发展速度减慢了,规模自然会受到影响,可能会一直维持在20人,而人才流动性反而会加大,用在员工培训和内耗的成本将会难以估算,这时候,就算老板从每个员工手里能拿到4000元,最终的收入不过8万元,如果再减去公司用在员工的培训和内耗的成本,实际到手则会更少,而且老板管理起来会非常累。更为危险的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成长起来的人才留不住,而优秀的人才又进不来,公司最终会逐渐萎缩下去,到时候,烂摊子只有老板自己去收拾了。

    原来,善待员工,其实就是善待老板自己。

    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安踏掌门人丁瑞忠,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这样说道:“51%与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很早就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尊重与信任。”

    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也曾经这样告诉别人,如果我能得到11%的利润,我只会去取10%。

    把“钱”多分些给别人,对于我们来说,损失的不过是一部分很小的利益,赢取的却是别人的信任与支持,然而后者要比前者重要、珍贵得多。把“钱”多分些给别人,首先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私欲。

    把“钱”多分些给别人,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美德——惠及他人,更是一种立身处世、成就大业的大智慧。

    载于《青年文摘》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善于跟别人分享财富,既是生财之道,也是做人之道。懂得分享,往往聚集人脉,从而获得财富。

    多说掏心窝子的话

    文/张素燕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谈话中,将话说到对方的心窝子里,可以令对方感受到温暖以及你的诚意。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军人,如果能将话语说到对方的心窝子里,不仅可以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起到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说掏心窝子的话打破僵局

    庞炳勋原是冯玉祥旧部,也是军队里的老资格,经历过多场战斗。他对编入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序列,有些不满。一天,李宗仁听说庞炳勋来了,便破格到大门口迎接。庞炳勋见李宗仁全副戎装出来相迎,慌忙敬了军礼:“卑职前来晋谒李长官,怎敢惊动长官出迎!”

    李宗仁将庞炳勋引到客厅道:“庞炳勋久历戎行,论年资,你是老大哥,我是小弟,本不应该指挥你。只是这次抗战,在战斗序列上,我被编为司令长官,担任一项比较重要的职位而已,就公事而言,我是司令长官,以私交而言,我们是如兄如弟的战友,不应分什么上下。以往我们曾被迫在内战旋涡中打转。那样的内战,败不足耻,胜亦不武,今日天如人愿,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你我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死也值得,这才不愧为一个军人,以终其生。”庞炳勋听这一番话,很受感动:“长官德威两重,我们当部属的,能在长官之下,为国效力,天日在上,万死不辞!我甘受领导,别无二心。”

    李宗仁深知庞炳勋的人马至关重要,而他又算是自己的长辈,他指挥庞炳勋对方自然不服气。李宗仁没有摆长官架子,而是以诚相等,以礼相迎。在谈话中以情感人,先以兄弟私交相论,再讲以国家大义。这些诚恳的话语发自内心,抛弃了个人的因素,展现了他谦恭又开阔的胸襟,打动了庞炳勋,打破了这种上下级的芥蒂。

    说掏心窝子的话暖人心怀

    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心直口快,粗话连篇,心里有火就得找碴儿发出来,骂骂咧咧地在团指挥所里来回转磨,这让政委赵刚心里很不痛快。

    一天,赵刚高烧病倒了,他从昏迷中醒来见李云龙骂街,便抱歉地说:“老李,我这一病,担子都放在你身上了,我这身体太不争气,要不怎么说百无一用是文人呢?”李云龙眼一瞪:“你哪儿这么多废话?谁没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文人怎么没用?小时候我爹就告诉我,这辈子谁都可以不敬,唯有秀才不可不敬,那是文曲星,不是凡人。有我们村,我们家不算最穷,好歹还有二亩薄地,年景好时,一家老小吃饱肚子没问题。我爹说,这辈子就算穷死,也要让我读书,全家人省吃俭用供我去私塾先生那读书,可惜只读了三年就赶上灾年,饭都吃不饱还能读得起书?只学了《三字经》《百家姓》,这些日子不是你教我,我李云龙脑子里还不是一盆糨糊?我李云龙上辈子烧了高香,碰见你这么个大知识分子,我还不该当菩萨似的供着?”

    李云龙一向说话大大咧咧,然而这番话却表现了他是粗中有细。面对情绪低落,有病在身的赵刚,李云龙的话里有对赵刚的尊重和关心,也有对自己知识浅薄的反思,更有对赵刚的感谢和期待。话语直白,坦率真诚,这样掏心窝子的话给了赵刚温暖和信任。可谓是以心换心,怎能不打劫赵刚?

    说掏心窝子的话鼓舞士气

    李排长带新兵训练,很多战士觉得强度大,难以承受,训练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开始请病假。李排长在一次训练前做动员:“你们是新兵,对现在的训练强度不适应,就不愿意积极训练。但是别忘了,你们还是战士。连训练都不过关的人有什么资格称之为战士?我也是从新兵过来的,怎能不理解新兵的苦?刚入伍,我引体向上只能做15个,班长带我练习,我的手上都磨出血泡了,心里骂班长心狠。但当我能做200个腹部绕杠的时候,我却为自己感动骄傲,觉得那些苦练的日子真是值得铭记和骄傲的。我不是冷血,看着夏晓强训练后瘫坐在地,连吃饭都不想去,我也心疼。看着李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也考虑过要不要特殊照顾一下。可是,我告诉自己不能心软,如果我心一软,咱们的训练就不会出效果,咱们排的作风就会软,咱们的战斗力就会软。在这样的军营中,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兵呢?我们不做软蛋,要做个战士,真正的钢铁战士。”

    新兵觉得训练强度大,吃不了苦,对训练有抵触情绪,这是很正常的。李排长在动员讲话中,坦陈了自己当新兵的经历,站在新兵的角度表示理解之情。然后说出自己看到两位战士训练后的感受,句句都是心里话。先以情感人,然后再讲现在高强度训练的重要性,新兵们就容易接受,也能理解他。说心里话,讲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谈自己的经历,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就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引起共鸣,得到理解和支持。

    说话有“术”,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领。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带兵人也应该多说掏心窝子的话,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能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载于《演讲与口才》

    掏心窝子,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跟情感完全释放和表达,对等交流。两个人在对等的状态下交流,还有什么解不开,道不明的呢?

    一个好名字改变世界

    文/清翔

    创意给人生命和生趣。

    ——创意名言

    有人说,命名是一门学问,有人甚至将一个人的命运和其名字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事情或许并没有这么玄乎,不过名字对人的心理确实能带来影响,有时甚至是重大影响。

    我的奶奶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改革开放之初,市场开始松动,奶奶想做点小生意赚点钱以补贴家用。刚好区镇上建了一个塑料编织袋厂,奶奶便想到了去贩卖塑料编织袋。因为那种泾渭分明的编织酷似蛇皮,乡下人便称它为“蛇皮袋”。

    奶奶让父亲从厂里批发了几捆塑料编织袋来,她分一些背到附近的小集镇去卖,可是卖了几天,根本就没什么人买。原来在我们家乡,“蛇”与“蚀”同音,做生意最忌讳的就是这个“蚀本”的“蚀”字,奶奶不敢叫卖,即便吆喝了,听说是“‘蚀’皮袋”怕沾霉气,一些人也会躲得远远的。

    后来,有人对奶奶说:为什么不叫它“‘赚’皮袋”呢?“对呀!”奶奶如醍醐灌顶,“卖‘赚’皮袋哟,卖‘赚’皮袋哟!”奶奶一高兴,便大声吆喝起来……后来人们发现,“‘赚’皮袋”比传统的粗布袋子价格要低廉得多,不怕被水打湿且经久耐用,奶奶的生意由此特别好。

    不要说乡下人没见识,仅计较说一个“蚀”与“赚”字。其实,拥有亿万财产的“国际大亨”,也无不忌讳一些“负面”的字眼。

    在国际资本中,曾一度一方面是发达富裕国家太多的钱找不到投资方向,一方面是贫穷落后国家总“等米下锅”。

    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中有人想以富裕国家多余的钱来促进贫困国家的生产建设。但这样首先得说服国际投资者,于是,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一次会议,说明此项活动的意义。

    主办者一番慷慨陈词后,不料会场却是一片阒寂。好久,有人站起来说:“你们的想法很有意思,只是你们让人把钱投到‘第三世界投资基金’,这似乎让人感觉到这钱是有去无回。”

    主办方一想,也是这个理,随即提出休会。他们回到住处就讨论开了。有人说:“‘第三世界’不行,就用‘欠发达市场’吧!”这个提议立即遭到否决,理由是“欠发达”似乎给人的感觉是永远要“欠”下去。

    那人想了想,随之又说:“那么就叫‘发展中国家’吧。”人们还是不太满意:“这个比前面那个好,只是还不够正面,还不够振奋人心。”

    最后有人由“新型产业”、“新型市场”想到了“新型经济”。“好一个“新型经济”!”人们一致拍手叫好,新鲜事物是萌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钱投到‘新型经济投资基金’中”,就这么定了!

    可谓一个名字改变了世界,国际资本从此开始向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动了:1987年,超过3000亿美元,10年后,突破了两万亿美元。资金合理流动,贫国富国一起双赢。这是记载在《制高点》一书中的故事。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一个好的、令人振奋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支点,也就是物理学中所说运动开始必须的那一点动量。

    一个好的名字也是生产力,奶奶的“‘赚’皮袋子”,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新型经济”,所关照的无不是人们的心理,而对心理的正面影响也就形成了生产力。人们也许只要动动尊重人心理的一点小小心思,它赚取的就是生命个体的和谐,是社会的进步,全人类的协调发展。

    载于《博爱》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往往并不是创意,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动点小心思,或许就成功了。

    谁像谁

    文/孙道荣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张国荣

    走在大街上,有时会有人突然惊呼起来:“看,这个人好像某某。”某某是个大明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忽然发现,我与某某大明星长得很像,尤其是在我连续几天没刮胡子之后。这不是我喜欢的表述方式,我更愿意听别人这样说,某某大明星长得有点像我。因为,在他成为大明星之前,我就是我了。我一点也没有长得像他的意图,尽管他也一样没有,而且他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个人长得和他很相像。

    与一个明星或者名人长得很相似,算不上什么坏事,当然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本可以一笑了之,不过我发现,在描述这样一件事实时,人们的表达方式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是一个路人甲,他一定如前所述,发出这样一声惊呼:“这个人好像某某啊!”某某是其熟悉的,亦或还是喜欢的、崇拜的对象,而我,充其量不过是他偶遇的擦肩而过的“这个人”而已。

    路人甲回到家,在与人八卦时,一定会这样说:“今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人好像某某。”这时的我,就是一个与他毫无关联、毫不相干的“有个人”“有个人”眨眼就是过眼云烟,而某某依然是他心目中的明星。

    不是很熟悉,初次打交道,或者来往不多的人,偶尔见了面,会盯着我半天,忽然发出一声惊叹:“终于想起来了,你和大明星某某很像,真的很像,难怪看着这么眼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其实他和大明星某某一点也不熟,只是通过屏幕或者网络,混个脸熟罢了。但那终究是一种熟悉,而熟悉了,便有了一种亲切感。所以他一定会说:“你和某某很像。”

    而在我的朋友和同事圈中,表述则是混乱的,有人会惊讶地说:“别说,你和某某还长得真的有点像。”但也有很多朋友和同事,会这样表达他们的诧异:“我怎么突然发现,大明星某某长得很像你哎。”

    这时候,我的心头往往一暖,绝不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我与某某之间的相似之处,而是因为他们用了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我放在了一个参照的位置,而不是一个被比较的对象。这意味着我在他们的心目中,比那个某某大明星更亲近一些。而这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我的亲人,以及所有与我关系亲近的人,从来不会说,我与某某长得很像。也不是他们没有发现,而是他们绝不这样表达,他们一定会说:“那个某某大明星,越看越有点像你呢。”

    在他们的心目中,某某虽然是大明星、大名人,但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而眼前的这个人,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亲近的人,关系密切的人,是朝夕相处、休戚相关,甚至是命运与共的人。所以,他们怎么会随便拿个人来与你比较呢?即使他是一个大明星、大名人。

    我像某某,或者某某像我,谁像谁,其实真的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关系的亲密度。当你在他们眼中是重要的、亲密的,你就一定是主角,是被比拟的对象,而不是虚拟的、从属的、可有可无的。

    你未必恰好与某个明星或名人长得像,但一定有与你长得像的人。听听你身边的人是怎么描述的,或可知道你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而努力使自己对他人是重要的、有用的、可亲的,至少不是可有可无的,显然比你像谁或谁像你更重要。

    载于《文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可是我们仍可以从谁像你或者你像谁中,判断出谁真的在乎你。当然,在乎你的人必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深夜

    文/杨张光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歌德

    一

    我曾经在我的《蓝波湾传》里说过我不太喜欢像12月、腊月、岁末等这样的词语,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我不太习惯于它们在一年之中所处的尴尬位置。这种尴尬会打乱我原有的生活节奏,尽管我还不知道我所处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子,但我分明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尴尬对我以及我身边的人的不小的冲击。它表现在明明当下的事情一团乱遭,还要紧凑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里去祈祷祝福更加美好的未来。

    好吧,也许人们只是习惯了祝福,或者说是习惯了为了祝福而祝福罢了。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我听到的最多的祝福的话是:“恭喜你又长了一岁。”以至于我很有很长一段时间特别郁闷。我在想:“我长了一岁有什么好恭喜的?”再后来祝福的话变成了学业有成,我就又想:“怎样才算是学业有成?”倘若像过去,学业有成大多是去考个什么状元、举人,做个几品官之类的。但现在学业有成好像没有什么尺度了,我不知道能否简单地理解就是上个大学,然后毕业混个工作。(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了祝福的味道,但是还有别的理解吗?)

    然而终于到现在,那些祝福的话好像再也不太适合了。我今年大学毕业,并且还不打算考研、考博,“学业有成”似乎用不上了;“恭喜我长了一岁”好像也不太能用上,毕竟我已经二十几岁了。那是什么呢?难道是事业有成吗?有这么简单吗?当我想得更多的时候我慢慢地发现这些祝福其实早就变成了一种特定的符号。只是因为新年这天需要祝福,所以人们为了祝福而祝福一下。而随着人的成长,这些符号也渐渐地变了形式和名称(从“长了一岁”到“学业有成”再到“事业有成”)。

    其实这些符号一直在这里存在着,符号里面的人今年可以是你,明年可以是我,甚至曾经是上一代人,现在是下一代人。只不过是在春节这天,人们才会想到它。

    所以很多时候“祝福”其实是很悲哀的,人们大多只是践行了“祝福”这个“祝”的过程,满足了祝福人的情感需求,而并不太在意送出去的祝福后的结果“福”否?所以祝福最大的悲哀就是它只是祝福而已,就像恭喜发财你不一定会发财,前程似锦你不一定会似锦。当你认清这一点之后,你会将每一天过得都像新年一样,你会对身边的一切都当做是对你的祝福。

    二

    我想到了理想,可能到目前为止,这一年是我真正开始抛开很多东西而谈理想谈得最多的一年了。我不敢说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有理想,但真正在追逐理想的人大多都是有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里我认清了理想并不是靠坚持而是靠是否看得透彻才能走下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人们总说有梦想才会有奇迹,我以前也还傻傻地相信,后来发现一般说这些话的人都是近乎于没有梦想的人。一个真正带着梦想的人在社会上混的时候面对的绝对是不停地看到黑暗,然后不停地失落和失望,不断地受挫折、受打击,不断地跌倒后爬起来再战的过程,以至于这一路上伴着痛苦一起的鼓励和快乐让他们不得不爱上这个奋斗在失落和失望中的过程。

    当一个结果出现了,爱用“奇迹”二字去形容的一般都是观众(噢,还有主持人),奇迹往往发生在别人眼里,对他们自己而言,除了这一路上的艰辛和不易,远没有什么奇迹可谈。更何况,他们已经被迫爱上了继续去奋斗。所以有一句话说得挺好:“或许我们不是渴望成功的奇迹,而是渴望通向成功的过程。”

    还记得上次和几个北京的朋友喝酒,酒兴甚高的时候,我开玩笑说:“梦想啊,是越走越远了,说不定不走还他妈的实现了。”

    花兄连忙接话:“讽刺啊,太他妈的讽刺了……”

    不得不承认,真的很讽刺,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话语来粉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三

    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想到我的一个中学好友。他叫蛐蛐,也算是一个我心中不小的秘密。至于蛐蛐是个怎样的人我在这里就不煽情地说了,我只很清楚地记得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一个影响到我至今的故事。

    那是一个临近高考还剩一个月的晚上,蛐蛐找到我聊天,我感觉出那算是我们整个中学时代中最低沉的状态了。他是一个话特别少的人,那晚他却夸夸其谈,他谈了他自己要走的路,更谈了他的决心,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哥哥,有一个姐姐,照顾老人的事情就交给姐姐,传宗接代的事情就留给哥哥,我自己就去干我想干的事情,要么一败涂地,要么载入史册。”

    这句话当时听得我两眼冒花、热血沸腾,这太不像一个中国中学生说出来的话了。我凭着这一句话熬过了我那段因高考成绩极差而变得极其黑暗的日子。

    后来,他知道我还在坚持一些东西便给我留言。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你也知道,中国从来都不缺所谓的作家,真正缺的是有那么一点思想的人。”这一句话再一次让我热血沸腾了很久。

    人们总喜欢用名人的话来说服自己,如果这个名人还有一点钱的话,他们就更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马财神的语录已经比阿里旺旺还好卖了。却没有太多人会在意自己身边的人说的话,以及话里所表达的感情。人们从不吝啬于赞扬自己心里喜爱的明星,却也几乎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身边就是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嗤之以鼻。

    我看过很多名人说过的话,基本上该忘的都已经忘了,没忘的我也已经开始怀疑他们说的话是否符合当下了。我是靠着我的小伙伴说出来的话让我更加坚定很多东西的。其实理由仍然很简单,顺其自然,在哪个阶段就做哪样的事情。

    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请把自己摆在十几二十岁的位置上,你没有理由,更没有逻辑去拥有一个四十岁人的阅历和感悟;十几二十岁,你除了年轻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四十岁的人已经有了很稳定的家庭和事业,你凭什么学着他们去做老气横秋的样子,去假装智者,去看淡一切?如果一个时代最青春的人率先放弃朝气和活力,那么这个时代拿什么去光芒四射?

    四

    这一年我毕业了,毕业之后去了《文苑》的草原夏令营,接着还去了北京,我还在这一年里完成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算是我这一年里发生的比较大而美好的事情了,但同时我也在这一年被拉进了传销。我没有向外公开过我的传销经历,包括我身边的人,并不是我顾忌拉我进去的那位我的同学的面子。其实对他来说,他至始至终的立场是为了我好,为了帮助我,是在向我抛机会,一直到现在都如此。不过请相信,我跟那些传销分子(他们自称是直销)真的是硬着干的,其实我是不完全否定那个营销理念的(请注意,我说的是理念,不是手段),但是他们竟然跟我玩嘴皮子,玩道德绑架,谈成功,谈钱,甚至教我怎么做人。我一听就知道他们是一群吃软怕硬的流氓,然后我才得以有机会跑出来。这一路还得感谢我蓝波湾的小伙伴们和《文苑》编辑的帮助,我凌晨四点的返程票是《文苑》编辑给我买的,我真诚地向这些人致敬。

    我那位同学的传销事业算是被我搞黄了,他好像再没有抓到机会。后来10月份的时候,我们几个蓝波湾的同学攒了一桌聚了一次,那位同学也来了。我看到他并没有不好意思,反而变得口齿伶俐、夸夸其谈了,但是他并没有与我谈话。他既然这么能谈,我就只好不说话了。吃完饭的时候,他起身敬我酒,说了这样一句话:“都在酒里。”看这架势反而我成了小人,我其实很不想喝这一杯酒,我在想:“什么叫作都在酒里?你一句道歉的话都不说,反过来假装大气,显得我是在计较什么。”我想不明白他这样的架势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仍然还是很宽容地把酒喝了。

    出来后他开始以他的逻辑来跟我谈话:“杨光,你这样真的不行。在这个社会上混,要懂得方圆之道,人都是相互的。真的,你还是太理想了,社会是很现实很复杂的……”

    我觉得这些话天衣无缝,我找不到任何话可以与之相对,最后我只回答了一句:“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然后就结束了。

    很多人总喜欢去看一些洗脑的书,然后去教别人怎么去做人、怎么成功,却总是忘记审视这些话所产生的时间点和引申出来的背景故事。我所理解的宽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们都会从自己独有的经历中成长、成熟起来。很简单的例子就是雷锋之所以是雷锋。就是因为他不是毛泽东,他没有毛泽东的经历,这样才成就了雷锋,反过来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就是因为他不是雷锋,他没有雷锋的经历,这样才成就了毛泽东。

    所以这些话,仿佛是在大家交流,实则都是在各说各话。

    五

    这一年,有一部电视剧让我印象很深,在这里谈一谈,算作是我最后能想到的一点东西了。

    这部电影名字叫《斯巴达克斯》,是一部比较老的美剧,共有四季(三季外加角斗场一季),将近六十集的样子。讲述了一个名叫斯巴达克斯的奴隶,通过角斗的方式,最后成为七万起义军领袖,最后因失败而成为传奇的故事。这是根据发生在中世纪罗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

    至于这部电影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我就不在这里影响大家的判断了,你们自己去看。我不去过分地说美剧有多么优秀的话,抛开技术成分不谈,给我的个人感受是,相对于中国的电视剧,美剧真的能给人一种超乎中国电视剧所没有的信仰感,真的有一种能抓住人性的东西。

    我曾在《文苑》杂志上看过一篇名叫《有什么电视剧就有什么时代》的杂文,还真的有这种感觉,这个玩命地手撕鬼子的时代要进行到何时?这个盯着小三不放的争宠时代要走向何方?我不得而知。

    或许,我应该停止这一系列徒劳的思考,去睡上一觉。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但愿大家能知道我在这一节真正谈的不是电视剧,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载于《文苑》

    人生中有很多充满疑惑的时刻,会对生活突然提出质疑,为什么会这样?亦或者这样有什么意义?这大概是在顿悟生活以后才会发出的疑惑,而产生这些疑惑无疑是代表自己正在逐渐成长中。

    人散后,就剩下了戏

    文/许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谚语

    读《长生殿》,从生、旦两位主角那里读,读到的是情。可是,若从第二十九出《闻铃》往后读,净末丑外贴,读这些配角,只觉秋风习习,禅味渐渐出来。众欢皆散,飞鸟各投林。当年生活在主角身边的那些草根们,那些伶工和宫女,随山河破碎之后,一个个也七零八落了。

    好似一夜北风,白梅落满南山。那隐约的花香像爱情的气息,被经历离乱的旧人带到了民间传唱。爱情慢慢成为传说,到处流播,人散后,就剩下了戏。

    戏在一只锦袜里。

    贵妃娘娘遗落在梨树下的一只锦袜,被马嵬坡下开酒店的一个老妪拾到,从此酒店生意格外好,既卖了水酒,又顺带收了看袜子的钱。听说是贵妃娘娘的袜子,民间的老百姓有几人不想亲睹,感受一番皇家的华丽和苍凉?那个吹笛子的高手李謩也来酒店看锦袜了。

    在《偷曲》里曾隔墙偷得半部《霓裳羽衣》曲的李謩,何曾想到手中这锦袜的主人就是那《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李謩看锦袜轻软,针线文饰光艳,忍不住叹绝代佳人绝代冤。路过酒店的道姑也看锦袜,叹香气犹存,佳人难再。那位去华山进香的种田老汉却对锦袜不屑,犹自抱怨美人误国。果然,是是非非,尽由后人道了。

    戏在一曲琵琶词里。

    读第三十八出《弹词》,听当年梨园伶官说奢华,说恩宠,说苍凉,说天宝遗事。早年学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学得满心疑问。“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知道这相逢是悲还是喜。按说,他乡遇故知,应该欢喜,可又偏在落花时节,一定怀有一种难言的幽微情怀了。

    读到《弹词》时,我才终于明了这江南相逢的凄凉与冷落。年老的李龟年,当年曾在梨园亲手教演《霓裳羽衣》曲,被赏得数万缠头,如今流落江南,抱一面琵琶,长街卖唱来糊口,唱的仍是《霓裳》旧曲。“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看客们喝彩,也不问真假,只要有戏味就成。

    白须旧衣的李龟年,自弹自唱在江南。当年的三千宠爱,当年的娘娘制谱翠盘上跳起霓裳舞,当年的六军不发马嵬坡……平平仄仄地一一都入了唱词里,都成了戏。“……问俺为谁,则俺老伶工名唤龟年身姓李。”身份一交代,观众哗然。老伶工当年唱给李杨二人听,如今人散后,当年的主人又成了戏。同一张嘴巴,唱给大街上来往的各路客官听。

    戏在旧时宫女的叹息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年的奢华如玉液琼浆,如今都被兑了水,不断在时间里稀释,渐渐只剩一点记忆里的气息在心底袅绕。第三十九出《私祭》两位当年侍奉贵妃的宫女还在,一个叫永新,一个叫念奴,都做了道姑,每日里花前学学诵经。她们想起当年贵妃娘娘教白鹦鹉念诵《心经》的往事,替旧主遗憾。

    若能及早从一卷经书里悟得退守,何至于后来有马嵬灾难。适逢清明,她们于是在道观里供起牌位,纸钱和清茗奉上,再折上一朵雨中牡丹,祭祀旧主。清明时节雨纷纷,道观里进来了避雨的李龟年,一番诧异,一番相认,一番感叹。三个旧人,在贵妃娘娘的牌位前相聚。说什么呢?说离乱,说离乱之前,华清池,《霓裳》曲……“蓦地相逢处,各沾裳。白首红颜,对话兴亡。”

    这些净末丑外贴类的配角们,在繁华之后,各自沧桑。岁岁花前人不老,恩爱也不老,只能是多情而美好的愿望。江山破碎,美人亡故,最后只剩下唱戏的人在人间,唱不完兴亡恨、美人憾。《弹词》里,唱戏的人也老了,李龟年把曲谱传给了李謩。到最后,只剩下戏了。

    “李官人啊,待我慢慢地传与你这一曲霓裳播千载。”

    载于《文苑》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一个戏子的落幕是生命的终结吗?在一定意义上是那样。

    礼貌花开

    文/韩青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歌德

    一个没有礼貌的人,就像一只误闯人间的动物,给人带来的只能是厌恶、惊慌、逃避。相反,一个有礼貌的人,带给人的却是欢喜、温暖、和谐。礼貌也是人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礼貌就意味着人性。可见,只要是人,就要礼貌待人,否则,就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了。

    “码头工人哲学家”埃里克·霍弗说:“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己貌似强大的手段。”这样的人,活得如此虚伪、猥琐。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他们有过这样的评论:“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

    没有礼貌,对自己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而那丑陋的嘴脸,往往会阴霾别人的心情。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礼貌,利人利己,悦人悦己。

    生活中,当一个人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常常会踌躇满志,这时他就会居高自大,常常会失去该有的礼貌。当年,曹操就是这样,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图,他却态度傲慢,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也让他临时改变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是一大损失。可见,对别人不礼貌,往往带给自己的是烦恼,甚至是失败。

    其实,无论一个人处于怎样的境地,都不能失去礼貌。《尚书》上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葛洪也说:“人之有礼,犹如鱼之得水也。”所以,当你春风得意时,仍要讲礼貌,礼貌会像一缕春风把喜悦带给别人;当你四面楚歌时,更要讲礼貌,礼貌会像一盏灯光将你引向光明的所在。

    而一个人到底有无礼貌或礼貌如何,都要靠别人去证明、考验。当年,经过紧张谈判,肯尼迪答应不进攻古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同意从古巴撤走所有导弹,因而得以化解古巴导弹危机,接着肯尼迪指示大家:“我们要不自夸,不自满,甚至不说取得胜利。我们能赢是因为我们保全了赫鲁晓夫的面子——我们现在也不该羞辱他。”

    很多时候,礼貌关乎别人的内心情感,因此,为别人着想应该是礼貌的内核之一。如果自己付出的是别人不喜欢的,那么这样的礼貌就空有礼貌的形式,却没有礼貌的内容。

    一个有礼貌的人,往往都是品格高尚的人,要知道,贫瘠的土地永远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温特说:“彬彬有礼是高尚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礼貌花开,走一路,香一路。

    载于《做人与处世》

    一个有礼貌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令人舒服并愉悦的,这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涵养!

    素心蓼蓝

    文/筱麦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

    提起蓼蓝,便想起一首咏蓝诗:“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男人去采蓝,约定五天后回家,六天过了,还没有见到人的影子。女人倚门远望,思念从心里透出来,一点一点抽空自己。而男人背着满箩筐的“蓝”,那红的花,绿的叶上面的露珠,必定也盛满相思意。

    蓼蓝是远古时代的植物,它的花朵是紫红色的,因叶子含蓝汁,古代人称“蓼蓝”为“蓝”。而这种从植物的血液里迸发出来的“蓝”,一定是一种沉默、执着,充满内心力量的植物。

    蓝色总是透露着震撼人心光辉的颜色,朋友去青海湖给我发来一张湛蓝的照片说:仅路边的风景就已美到令所有形容词都捉襟见肘。我想,在那一刻,她一定被那一抹蓝色深深震撼了。而我也常以为蓝色是忧伤而深情的,便也常常有意无意寻找着淡蓝浅蓝的花朵,如朝颜、蓝蝴蝶……我倾迷于浅表的蓝色,直到遇见蓼蓝,一株有着紫红色炽烈外表却流着蓝色血液的花朵,如一朵前世花,在眼前欢喜绽放。

    与友人相约到郊外赏花,于水沟边见到这样一丛植物,近水一丛穗状花序,细瘦的花茎开着紫红色的细碎小花,它椭圆形的叶,自然,安然在风里摇曳。如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女孩倏地从你身边走过,灼灼逼人,由不得人不爱。

    后来,搬新居时,朋友到郊外折了一把蓼蓝给我,说蓼蓝虽有紫红的衣却有深蓝的心,蓝色才是蓼蓝的本质。正如我们在尘世里被炽烈的情绪燃烧,往往看不见自己内心的方向,而只有心怀一颗清凉如蓝的素心,才能看清尘世的实相。生命的喜乐我们淡然处之,生命的苦难我们坦然承受,若如蓼蓝一般修一朵素心,任时光风轻云淡,月明星稀,这才是生命的本心。听了朋友的这番话,倏地,我像被点了穴一般,才明了蓼蓝的心,正是胸怀一颗天然素心。

    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光,光着脚丫踩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阳光暖暖撒落在石子路上,温暖滋润着时光,心在那一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内心充盈瓦蓝的清净与安然。灰白的矮墙下,石子路边,有一簇蓼蓝开得正当时,简单得如日本团扇上的画,花朵燃烧的颜色加剧了阳光的热烈。我自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看花就想折,想着家中的白瓷瓶不再寂寞,一朵紫红搭于绿叶,有淡香。

    家中有一块蓝印花布,蓝白随意相衬,纯粹,动人,有如在闹市里安稳一方清净,惊艳了一世光阴。我不想去考究蓝印花布是否便是蓼蓝的蓝汁染成,我只愿想象这块蓝印花布正如千年之前,那个等爱的女人,心里一边怨着男人迟迟不归,一边却把长长的相思染印成布。那颜色自是蓝色的,除了蓝色,任何颜色都承载不了如此敏感细腻、情深意重的精致。

    身居于凡尘俗世里,于方寸之间种一朵蓼蓝花,养一颗素心,如此甚好。

    载于《新青年》

    愿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方净土,用来修养生息,同时也把生活过成诗篇。

    纸上生莲

    文/陈小蓝

    一霎车尘生树纱,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王国维

    16岁,在凤凰镇与同学骑自行车逛老街,沿途有不少清静的老铺。常常会下车去一家叫“纸上生莲”的老书店,一待就是半日。

    是上百年的老书店,店里墨香悠悠,店门的柜台上有一方紫印,买了书,老板会在书的尾页盖上紫印,清晰的四个字“纸上生莲”,字的旁边是一朵熠熠生辉的紫莲花。

    店面小,店内的高低架上摆着几盆小盆栽,盆里的花摇曳开放。书架上有一些古书籍,墙上的竹卷帘上,挂着一卷《八花图》。卷册里分段介绍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八种花卉,每种相对独立,合之又成为整体。

    在书架的顶层,有一些年代久远的画集,我们会踮脚拿下几本,坐在木头台阶上,看那些买不起的书,那时只觉得书里留着一段莲香。

    大学时代,学校附近有家书店,店主是位老人家,日复一日地在店里看书,有时整理一下书架。有客人进门,他只笑笑,算是招呼。书店里会卖老镇的手绘画,还卖整刀的各色书画纸。下雨天,和好友去书店避雨,门口有半截竹帘,雨滴绵绵,仿佛从竹帘落下。空气清凉,店里的香炉袅袅,有寂静的韵味。

    有几个与我们交好的书画院学生,嬉笑着向店主要了几刀纸,说是回去画莲花的生长图。隔个几日,便看到买画纸回去的学生,画了碗莲九相图,从根到苞,花朵由盛而落,朵朵在纸上生辉。

    喜欢的那人爱画蓝色鸭拓草,天空清明的早晨,陪他去逛文华街的纸店,买熟宣纸。煮过的宣纸叫熟宣,店老板却给我们一刀生宣,拿了就回家,生宣却是托不住墨的,我们捧着一卷宣纸就往宣纸店跑,老板在店门口,远远看见我们就笑了,哎呀,拿错了生宣。

    这件事,倒也成了我和他的一段美好记忆,如今他在扇面上作画,有时就想到那段日子,我们逛纸店,找宣纸、看宣纸、画宣纸,那是一段令人怦然心动的旧时光。

    在电视上,看到有画家在悠长的画纸上作画,风吹纸动,便想起那家叫“纸上生莲”的老书店,以及那些年月里一张张宣纸散发出的纸香。墨蘸在笔尖,作画的人深深浅浅地在纸上落成一朵一朵浅色的莲,心便也升起如莲一样的情愫。

    载于《新青年》

    有人喜欢花,有人喜欢鸟,有人喜欢书,这有什么所谓呢?只要你有自己的陶冶情操的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