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出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2、南归!南归!

    金军南侵,挞懒的军队也是主力之一。作为挞懒的手下,秦桧必然要随金军而行,而且挞懒也颇为器重秦桧,把他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因为秦桧是南人,对南方的情况较为了解,所以挞懒把作为军事参谋,兼任随军转运使。

    当然,这都是挞懒一厢情愿的,秦桧并未主动请缨,也未向金军建言献策。

    此时的秦桧又能怎样呢,尽管忠心于宋,可是现在自己是俘虏,人在金营,身不由己啊!要知道当时宋廷官员投降金者甚众。注意,请注意,这些人是“投降”,而秦桧是“被俘”,两者之间性质极为不同!很多人都在为金卖命干活,充当攻宋主力,更有刘豫等叛贼,甘当儿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帮着金军打宋!

    相比这些变节之人,秦桧尽管为金所用,但并未充当金的走狗,狂咬大宋,而是心怀救国之心,积极谋划南归,同时,还通过与挞懒的接触,了解到金廷内部并非团结,对宋问题意见分歧较大,以粘罕、兀术为首的人主张灭宋,而已挞懒为首的则主张存宋议和,只要宋称臣,每年交纳岁币就可以了。

    金人的矛盾,就是大宋的机会!

    秦桧仔细分析了当前大宋所处的内外形势,首先,在内部,金军侵扰,政局不稳,盗贼蜂拥而起,给军队带来很大负担,既要抵御金军,又要平息内乱,东突西奔,南攻北杀,本来战斗力就差,经这么一折腾,战斗力更是大打折扣。其次,金灭辽以来,对宋战争,胜多负少,心理优势很大,再加上俘虏二帝,更让金人士气高涨,另外由于金军常年征战,军队实战能力很强,宋军一时难以招架其锋芒。最后,纵观历史,自汉以来,朝代更替,都遵循一个规律:建国—兴盛—衰落—灭亡,周而复始。而此事的宋已建国将近一百七十年,巅峰期已过,驶入下坡道,历史还没有哪个朝代在走下坡的时候,能够创造奇迹,由弱变强,重新实现大一统。东汉亡了,尽管有刘备蜀汉,但终未复兴;西晋完了,尽管有东晋,但也只是东南一隅。当前宋所处形势,与东晋有几分相似。在此基础上要想保住大宋江山,只能效仿东晋暂时稳居东南,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金国锋芒一过,内部必然生变,产生分裂,国力削弱,到那时,再发兵北伐,收复失地,也未尝不可,这样一来,或许能改创造历史,改变规律!因此,要想实现这个宏伟计划,必须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防守,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暂时采取议和策略,稳住局势,让宋不灭。第二步是对峙。就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到一定程度,富国强兵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拒绝给金岁币,跟金对峙。第三步是反攻。就是找准时机,趁金国出现内乱,局势不稳之时,挥师北上,一举收复失地。

    但第二步、第三步都是后话,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实现一步,那就是停止战争,保住宋,让金退兵,“南归南、北归北”救国方案就这样出炉!

    这是秦桧的一大杰作!这个方案一经公布,势必引起极大争议!

    可怜天下人只知这方案第一步,而不知第二步、第三步!由此引发的对秦桧误解,历朝历代从未改变!

    在当时的情况,秦桧也只能公布这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能提吗?让金人知道了后两步,议和还能成了吗?战争还能停止吗?大宋恐怕连东南都保不住了!

    必须保守这个秘密!

    这是秦桧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的救国方案,当时他还身处金军,不知道大宋最新情况,韩世忠、岳飞、牛皋等宋将的抗金战绩,他也不掌握,所以,这个方案还不算完善,只是一个初步设想而已。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找到救国良策了!秦桧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兴奋不已!

    我要南归,要把这个成果快点告诉高宗,让它尽早付诸实施!

    挞懒的军队要南下了,动身的前夜,秦桧与妻子彻夜未眠。

    这几年患难生涯,让他们彼此更加珍惜对方,更加难以割舍,他们是一个整体,没有谁,对方都无法生存。

    这或许就是爱!

    秦桧虽然为挞懒所用,但身份还是俘虏,他没有权力来决定妻子跟随自己一起南下!

    是否这次真的要分离?我对你爱恋依依!

    一旦秦桧南逃,王氏还能活吗?挞懒不杀他,金太宗也不能绕了她!

    可怜的王氏,该怎么办呢?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要动脑!

    于是,经过秦桧夫妇一晚上的策划与彩排,一场“家庭战争”上演了。

    清晨,当人们还在忙着给梦收尾的时候,一个声音划破寂静的金营。

    “大金国重用了你,你就把我抛弃了!”叫嚷声从秦桧的住处传来。

    恰好,挞懒夫妇住处与秦桧住处相邻。秦桧两口子一闹,挞懒两口子听得最清楚。

    挞懒夫人一车婆平日子跟秦桧夫人王氏关系不错,常在一切唠家常。这会听见秦桧两口子吵架,就忙跑了过去看个究竟!

    只见王氏一手叉腰,一首指着秦桧嚷道:“想当年,我们王家可没亏待你!你当时穷得叮当响,我们家也没嫌弃你,我一个大家闺秀,穿金戴银,跟了你这个穷鬼,吃没吃好,住没住好,你倒好,现在发达了,有前途了,就把老娘甩了,你还有良心没有,今天我不活了,你打死我算了!”说着就一头扎向秦桧。

    秦桧忙把王氏扶住,嘴里不停的辩解:“这是元帅的命令,我也没办法啊,我也没说甩你啊,等打完仗还回来的!”

    这一车婆一听,明白了,当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不就舍不得秦桧走吗?这个好办,我大金国是允许家属随军的!一车婆把话跟秦桧夫妇说明白了。

    秦桧夫妇还不怎么放心,因为自己是俘虏,享受不了大金国国民待遇!

    一车婆回去就把这事儿跟挞懒说了,挞懒这时候正忙着处理军务,准备启程南下。一听这事,也没多想,这么大的军队,也不差那么一两个人啊,就带上王氏吧,仆人也跟着,让他们夫妇也有个人照顾。

    挞懒对秦桧,可算够意思!

    战争年代,各位其主!抛去政治,就从人和人关系角度看,挞懒是个讲究人!

    金军南侵,一路连克州府,宋军不是溃散,就是投降!

    这群不争气的东西!秦桧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楚州,挞懒的军队受到宋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

    照这样打下去,大宋才有的救!

    因为前进受阻,金军只能在楚州城外安营扎寨,采取围困战术!

    军队都忙着打仗,势必放松对俘虏的警惕!

    加之,秦桧已经在表面上与金军打成一片,金把他当成自己人了,没有作为防范对象。

    机会来了!

    要出逃势必需要钱财,没有路费怎么跑路?

    秦桧夫妇是被俘的,身无分文。

    没钱不要紧,秦桧的岳父王仲山投降金后,在济南的财产保留了,可以向他借!

    就这样,在岳父王仲山的资助下,秦桧用重金偷偷买通了一条船!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名金军哨兵像往常一样在营门口打着瞌睡。在他的身后,一条黑影悄悄向他走来,说时迟,那时快,那黑影用左手捂住哨兵的嘴,用手猛的一刀!

    见阎王去了!

    再看那黑影四周巡视一番,没有发现异常,便向身后不远处,招了招手。

    几条人影迅速闪出,向营门外跑去,消失在夜色中。

    天亮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金营传开:秦桧逃跑了!

    此时的秦桧已经乘船抵达了宋地。

    终于回来了!

    时间是健炎四年(1130年)十月。

    13、献策高宗

    近了,近了,终于到了做梦都想归的家了!

    船还没等靠岸,就被宋军巡逻士兵发现!

    金军派特务来了,做好抓捕准备!

    在两军交战之时,互派特务刺探军事情报经常发生,所以,双方都提高了警惕!

    船一靠岸,秦桧等人就被全副武装的士兵围住!他们太恨金人了,今天要杀了这群金军特务,以泄怒气!

    我是秦桧,大宋的御史中丞!秦桧对士兵高喊!

    秦桧?没听说过!御史中丞?官还挺大!一定是冒充的,杀了算了!士兵们七嘴八舌的说!

    秦桧急忙解释道:你们当然不认识我,要是有个秀才就好了,我中过进士,天下人都知道!

    那就找个秀才来辨认一下,让他死的明白!别以为我们大宋没有秀才!有士兵建议道。

    恰好,此地有个卖酒的王秀才,士兵们经常在那喝酒,和他很熟,就把他叫来了!

    这王秀才怎认得秦桧?就算他知道有个御史中丞叫秦桧,但他也没见过秦桧,怎么就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被俘的秦桧呢?

    王秀才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认识那么大的官?但是不辨认又不好,既然说自己是秀才,连人都辨认不出来,让人笑话,很没面子,再说了,自己如果说不清楚的话,那士兵肯定要把他们这些人杀了,万一冤枉的话,自己罪就大了,不如把他们送到朝廷去,到那里是真是假就明了了,万一是真的,自己不就发达了吗,还卖哪门子酒啊!

    御史中丞的救命恩人!那还了得!

    这王秀才看一眼秦桧,立刻作揖道:“中丞大人真是劳苦功高,今天能够从金营离逃出来,真是不容易啊!”

    士兵们一听,傻了!

    快快送到丁襈长官那里去!

    老实说,丁襈也不认识秦桧,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人被俘了,今天突然冒出来,不知道是不是金军派的奸细。

    作为把握起见,丁襈把部将都召集来,大家一起盘问秦桧。

    秦桧把前前后后的事情简要说了。

    有的人就怀疑了啊,两军对垒之时,你带着一家老小,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轻轻松松就跑出来,有可能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不如杀了算了,以绝后患!

    有的人立马反对,说秦桧曾是钦宗时候的御史中丞,况且人家是因为力争保存赵宋江山而得罪金人被俘的,不是主动投降的,你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人家杀了,高宗知道后,肯定要怪罪下来的,到时候,丁将军就不好办了!

    丁襈觉得也是,管他是不是奸细,送到朝廷去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总算过了这一关!看来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啊!

    丁襈命人将秦桧一家老小带到了临安,送交朝廷!

    朝廷里的百官一听秦桧回来了!都纳了闷,这秦桧被俘到金,是怎么千里迢迢的逃回来的呢?就是能逃回来,那也不能一家老小都回来啊,拖家带口就没被抓住?一同被俘的孙傅等人也没讨回来,怎么就他自己逃回来了啊!

    这些人的猜疑是正常的,因为谁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奸细被安插到朝廷中来!

    为了大宋的将来,顺便再为了自己少一个竞争对手,还是将怀疑进行到底吧!

    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就是挞懒这个人!

    是秦桧用他的聪明,博得了挞懒的信任,有了他的信任,那么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挞懒本身就是个装横跋扈的人,他说行就行,不行也得行!

    他重用秦桧相信秦桧纵容秦桧,谁敢说个不字?

    就是金太宗恐怕也得让他三分!

    秦桧遇到这么个主儿,耍点小手段,从北回到南,把一家老小也带着,怎么不可能?

    人是讲感情的!不管挞懒是金人也好,秦桧是汉人也好!只要两个人对撇子,处得像铁哥们一样,有这样的感情基础,挞懒就是主动放了秦桧,又能怎样呢?

    自古至今,为了个人感情而徇私枉法的事情不是多了去吗?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机遇肯定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秦桧和孙傅等人一同被俘不假,但是秦桧被赐给了挞懒,幸运的是挞懒对他很不错,重用他,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所以,秦桧逃出来是正常的!

    不能用单一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秦桧的问题是个特例!

    好在秦桧在朝廷还有一帮支持者,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钦宗时候就跟秦桧是铁哥们,这个时候自然要站出来,替秦桧说话。

    范宗尹、李回都是实权派,说话有分量,他们力荐秦桧是忠臣!特别强调的是秦桧在是否应该废赵立异问题上坚定立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力争存赵,是大忠的表现!

    高宗也确实为秦桧的行为所感动,要亲自召见他!

    是该把自己的救国方案上报的时候了!

    一切准备就绪,秦桧应诏上朝!

    在朝堂之上,在高宗面前,秦桧先是讲了徽宗、钦宗及皇太后北上之路是何等艰辛,何等屈辱,何等痛苦!讲到伤心之处,高宗及满朝百官无不落泪!

    紧接着,秦桧拿出自己救国思想:“如欲天下无事,南归南,北归北。”并且呈上自己草拟的与挞懒求和书,并一再强调,挞懒与他的主张相同!

    高宗听了秦桧的一席话,可谓是又是悲又是喜。

    悲的是听说二帝及母后在金遭受的磨难,心里很是悲伤,忍不住大声痛哭!

    喜的是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对金的良策,打还打不过,求和人家还不同意。秦桧提出的主张,很有新意,况且秦桧与挞懒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看来这求和之事是大有希望了!

    有秦桧这等人才,与金议和还愁不成!

    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慢慢落地了!

    高宗这个高兴啊,毫不掩饰的说:“秦桧的忠心超过别人,朕得到他夜不能寐!”

    兴奋得都睡不着觉了,你说这秦桧给高宗带来怎样的影响!

    重用秦桧是一定的!

    宰相范宗尹认为秦桧刚回来,暂时安排个经筵官干着,日后再做具体安排!

    高宗对秦桧印象这么好,怎能浪费人才!

    给他找个尚书干干!高宗大有要重用秦桧的意思!

    有高宗的指示,范宗尹立刻就给办了,给秦桧任个礼部尚书!

    官不小了啊!

    因为高兴,高宗还把将秦桧送到临安的丁襈等人封了官,甚至连那个给他开船的船工也给补了官!

    幸亏没杀秦桧,要不然能有今天吗?

    感谢秦桧吧!

    14、初登相位

    果不其然,高宗确实要重用秦桧。

    在秦桧担任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即绍兴元年(1130年)二月,高宗任命秦桧为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了。

    按理说,这时候秦桧应该知足了,刚回来几个月,就混到正二品了,不小了!

    可秦桧觉得自己有救国良策,但由于不是宰相,说话分量轻,与皇帝直接对话的机会少,无法得以顺利实施。

    他认为,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推行自己的主张,必须做宰相才成!

    当时的宰相是范宗尹,年仅31岁,非常年轻有为,而且与秦桧交情不错,是他力排众议,向高宗推荐秦桧,才让秦桧有了今天。

    秦桧的大恩人啊!

    范宗尹办事能力那是没得说,但就是过于徇私,导致举报、弹劾他的人较多!

    正当秦桧为无法推行自己的政策而感到郁闷的时候!

    一个机会出现了!

    范宗尹认为自崇宁、大观以来实行的滥赏,给国家财力、物力带来很大浪费,本来由于战争的缘故,国库亏空,再实行滥赏的话,财政就吃不消了!

    所以,范宗尹打算对滥赏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整顿。这个提议本身是好的,与大臣们沟通酝酿时,包括秦桧在内的人都比较赞同!

    毕竟国家现在不宽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

    但当范宗尹向高宗请示讨论一下这件事情!

    高宗做了这样一个批示:“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很明显,高宗是不同意这件事的。

    这事到此就应该为止了吧!

    不,还没完。其实,高宗也知道滥赏的弊端,也知道财力的紧张,但他为什么不同意范宗尹的提议呢?因为这时,他对范宗尹不满,想罢免他又没理由,所以,就抓住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来说事。那么,范宗尹怎么得罪高宗了呢?就是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密切。辛道宗兄弟都是武将,宋朝历来实行的是“崇文抑武”的政策,高宗讨厌文官与武将私下往来,认为那样对自己的皇位是个威胁!

    要罢免范宗尹,不得不找个接替者,这个人是谁呢?高宗选中了秦桧,为了试探秦桧是否对自己忠心,是否与自己站在一条线上,高宗召见了秦桧,听取他对范宗尹提议讨论滥赏这件事的看法。

    这实际是对秦桧的一次考察!

    秦桧该怎么做?一边是有恩于自己的老朋友,一边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的皇帝!

    要想继续在官场上干下去,就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因为,这个官是他给的!

    况且,聪明的秦桧,也知道高宗早就对范宗尹不满,这次不过找个借口罢了他而已,不管自己怎么表态,范宗尹官是肯定保不住了!

    既然结局已经设计好了,那么自己就别再讲哥们义气了,还是保住自己的官要紧!

    对不起了,宗尹老弟!

    在与高宗的对话中,秦桧坚定的站到了高宗一边,认为皇帝这种做法,是一种孝顺,对太上皇的尊重!

    同时,他对范宗尹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知我者,秦桧也!高宗满意了。

    考察算是通过了,可把范宗尹得罪了,这事又没法解释清楚!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哥们,谁都得罪不起,但又必须得罪一个!

    生死抉择!

    得罪了皇帝,那可能这辈子就算完完了,什么抱负,什么计划,都付之东流!

    得罪了哥们,在外人看,觉得不讲究,特别是范宗尹,那是有恩于己,这么一来,给那些嫉妒自己的人,提供了一个说事的把柄:忘恩负义!

    没办法,谁叫咱是玩政治的呢!

    无毒不丈夫!

    范宗尹被罢了相,宰相位置就空了,打主意的人,真不少!

    高宗有意让秦桧做宰相,但没急于任命,他想再观察观察!

    夜长梦多啊!秦桧有些急了!

    怎样才能做到出奇制胜呢?

    如今天下动乱,人心思稳,就利用人们的这种情绪,来个抛砖引玉,给自己制造当宰相的舆论氛围!

    要想成名,包装、炒作是必须的!

    从古至今,向来如此!写书的,往往在宣传的时候,说什么内容有多么多么的精彩,是什么巨著、力作、处女作等等!其实,就是在逗大家腰包里钱呢,等你掏了腰包,拿到手一读!哇噻,味同嚼蜡!两个字:上当!拍电影的,在宣传上,说多少多少大牌,情节多么多么吸引人,等你买了电影票一看,两个字:没劲!当官的,在竞选的时候,说有多么多么好的执政良策,让老百姓过上多么多么好的日子,等你选票一投,他走马上任以后,自己的腰包鼓了,老百姓的腰包瘪了,两个字:腐败!

    秦桧怎么炒作呢?

    在公开场合,他大声宣扬:“我有两个锦囊妙计,可以震动天下。”

    大家伙一听,好啊,你有这等妙计,那就赶紧说吧!

    秦桧借机就卖了个关子,他说什么呢?说:“有是有,可是没有宰相,再好的计策也没有人去推行啊!”

    言外之意,就是得抓紧任命个宰相了!

    差点没说,大家看我秦桧怎么样?!

    原本有没有宰相,大家伙也没觉得怎么地,各干各的,有皇帝在,大事小事都有他做主,没觉得少个宰相有啥不适应!

    可经秦桧这么一点拨,嗯,确实没了宰相,这不少事还推行不了!

    是该有个宰相了!

    谁合适呢?百官开始议论纷纷。

    高宗也觉得该到公布人事任命的时候了。

    在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秦桧如愿以偿了!

    一个宰相还不够,在宋时,宰相有两个,一左一右,各管一摊!

    另一个宰相的人选,落在战绩卓著的吕颐浩身上!

    这个吕颐浩因平定苗傅、刘正彦的叛乱,帮助高宗复位,立有大功,高宗一直很赏识他。

    吕颐浩也出任过宰相,主管军事,因做事专横,独揽大劝,引起御史中丞赵鼎不满,赵鼎多次上书攻讦他,最后,被迫辞职!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因吕颐浩平定李成、张琪叛乱有功,高宗再次任命他为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实际上就把军权交到了吕颐浩手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秦桧与吕颐浩都非等闲之辈,而且都比较专权,极力排挤对方,扩大自己的权力!

    秦桧上台后的第一场真正的政治斗争即将上演了!

    仕途险恶啊!

    15、倾轧警报

    在官场上混,总得讲究个人脉,有个圈子,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没有人脉,提出的再好的主张,没有人在那给你附和、造势,也很难被皇帝采用!

    必须抓紧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这是摆在秦桧眼前的头等大事!

    人啊,一旦要是得势,位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愁没有人跟在屁股后面混吗?

    朝廷官员,干别的不行,趋炎附势都很在行。没事的时候,这帮官员就琢磨,谁在皇帝心目中有地位?哪个人能担任宰相?投靠谁对自己有利?

    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多!

    这不,秦桧当了宰相,原本还是门可罗雀,眨眼之间就变成了门庭若市,登门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

    很快,就有不少人站到了秦桧的这天战线上!

    有了自己的团队,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不用自己亲自出面,打发个小弟办一下就完事了!

    自己想说,却又说不口的话,让小弟替自己说算了!

    要说这高宗,也是个糊涂虫。

    八月份任秦桧当宰相,九月份任吕颐浩当宰相,两人同居相位,职能交叉严重,工作分工不明确,都想管,又都管不了!

    这是个问题!

    秦桧分析了一下,这个吕颐浩在外带兵打仗,掌握兵权,自己在朝廷,主抓内务,应该算是各管一摊!但由于高宗没有具体明确是两人的分工,这就就给自己将来的权力带来极大威胁。吕颐浩一旦还朝,凭他的性格,不但不把兵权交出来,还会来横加干涉内政,给自己制造麻烦,影响自己行使相权!

    当务之急,必须把两个人分工明确,免得日后麻烦!

    秦桧直接向高宗提出这个想法,好吗?不好,那会让高宗及其他一些跟自己铆劲的官员误以为自己在排挤吕颐浩,独揽大权!

    还是让自己的小弟来说吧!

    于是,就有官员向高宗上奏,说:“周宣王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兴呢?是因为他修内政、攘外敌,今天我们朝廷有两个宰相,应该把他们做一下分工,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外政。”

    这话没毛病啊,两个宰相,总得有个分工吧,不然这工作咋干啊,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天天争吵,啥事也干不了,国家还咋实现中兴啊!

    高宗也觉得很有道理,是这么回事,该给这两个人分分工了。

    怎么分呢?吕颐浩擅长统兵打仗,就让他主外政,负责军事工作,抵御外敌;秦桧擅长政务工作,就让他主内政,协助自己处理朝廷日常工作。

    高宗的意思是,让他们两个人像文仲、范蠡那样,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这个分工很明确!

    支持秦桧的人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老大统领朝廷了!

    吕颐浩那边的人不干了,他们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想啊,这秦桧主内政,处理朝廷政务,用的还不都得是他那一脉的人啊!支持吕颐浩这帮人,怎么办呢?总不能跟着吕颐浩去打仗吧,那样多危险啊,哪有在朝廷里做个官好啊,既轻松又安全,银子还不少拿!

    皇帝已经定了的事情,改是改不了了,暂时只能自认倒霉了!

    吕颐浩这伙人不服气,矛头不敢对高宗,把怒气撒在了秦桧这帮人身上,说他们造谣惑众,意在夺权!

    就此善罢甘休吗?不,战斗刚刚开始,吕颐浩也不是省油灯,那些在朝廷的嫡系不断向他添油加醋的打小报告,说秦桧要怎么怎么对付他,用语言刺激吕颐浩,挑拨两个人的关系,制造紧张局面。

    看我回去怎么收拾这个秦桧!吕颐浩分身乏术,暂时撂下这话!

    先下手为强!吕颐浩开始着手研究倾轧秦桧的办法了。他向平江府守臣席益请教怎么样才能把秦桧赶出朝廷,席益就给他支了一招:“你把他们看做是朋党,党魁胡安国是个关键人物,把他除掉了,秦桧站不住脚了。”

    吕颐浩听了席益一席话,有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顿时茅塞顿开,计上心来。

    他急忙命在朝廷的小弟们,抓紧搜集胡安国等人结成朋党的证据,然后上报给皇帝。

    皇帝最怕啥?最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怕下面的大臣搞朋党乱政。高宗一听到胡安国等人结党的消息,就明白了几分,这是两个宰相之间在搞斗争,他也没急于处理,只是在上朝的时候,告诫了一下百官:“我的用的两个宰相,都一样的信赖,一样对待,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他们所举荐任用的人,不得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从中挑拨离间,结成朋党,危害国家人政。”

    这实际上各大五十大板,给这两伙人提个醒,别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宗这么一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

    秦桧隐约感觉到,事情越来越复杂、严重,该采取点防备措施了!

    必须做好战斗准备,防止吕颐浩的反扑!

    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权保卫战即将打响!

    为了应对吕颐浩的倾轧,秦桧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一番研究,他认为,以目前手下的这帮人,说是乌合之众,贬低了他们点,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发挥作用的人还太少! 现在是战争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话语权,在和吕颐浩对抗上,自己明显处于下风。要想在这场不对等的斗争中胜出,必须未雨绸缪,壮大自己的实力,攻击对方软肋,方是取胜之道!

    吕颐浩有什么软肋?他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人缘差,名声不好,不被舆论赞许!

    秦桧琢磨着,要想在吕颐浩的软肋上插刀子,就得招纳一帮知名人士,也就是清议之士。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就像今天的学者、专家、评论家、时评家、杂文家等,经常有事没事就站在人群里头,扯脖子发表言论,抨击这个不是,攻讦那个错误,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如果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关键时候,让他们发动舆论,对吕颐浩一顿猛攻,一定会使他在大家的口水中沉没。秦桧如此分析。

    一切按既定方针办!

    当时比较有名的清要有胡安国、程瑀、张焘等人,秦桧都把他们一一拉拢过来,成为座上宾!

    秦桧一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方面开始主抓内政。他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自己得干出点成绩来,要不无法向高宗交代,更不能让反对派看笑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秦桧觉得自己这火得有点新意,搞点制度创新!

    怎么创新呢?秦桧把目光放在了机构上,就是设个修政局,自己任一把手,副宰相任二把手,一起来管理这个机构。

    何谓修政局?实际就是一个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如何节省开支,富裕国家,如何加强国防,休养生息,就是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的机构。

    这个机构有必要设立吗?那要看怎么看,设立有设立的理由,不设立有不设立的借口。如果真能像设想的那样,研究些国家大政方针、国富民强之类事情,为皇帝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设立这样的机构,只是为了集中权力,安排些官员,解决一下失业问题,那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是秦桧不想把这件事做好吗?也未必!

    王安石变法不好吗?好,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触及利益集团利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朝廷里的反对派跟着乱搅合,指手画脚,说三到四,设置障碍,制造阻力,有这样一帮人在,变法还能行吗?

    秦桧也是这样,自己刚拿出一个制度创新的举措,就招来了一些人非议,说什么的都有,秦桧是为了专权,是为了排斥异己。

    人言可畏啊!

    就连和秦桧站在一条线上的监察御史刘一止也唱反调:“周宣王修的内政,是修所谓的攘外之政,现在薄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是什么紧急的事情。”

    这话说得有毛病,秦桧是想修攘外之政,可他能修得了吗?那是人家吕颐浩的份内工作,秦桧修攘外之政,不是抢吕颐浩的饭碗吗?再说,虽然是非常时期,可是朝廷的正常工作也得干啊,国家机器也得运转啊,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得实施啊,这些都是内政,都是秦桧该干的,他不修这些修什么?

    还有个屯田郎曾统也劝秦桧:“你都已经大权在握了,还设什么修政局啊!”他单纯的以为秦桧设置修政局就是为了揽权!

    秦桧面对这些内外压力,顶住了!

    高宗让参知政事翟汝文与秦桧一起掌管修政局,一正一副,很合适。

    人事问题是个敏感问题,必须由一把手亲自来定,这个二把手翟汝文以为,秦桧事情多,忙不过来,自己在下面搞点小动作,没人知道!

    太低估秦桧了!

    翟汝文处理一个堂吏,没有和秦桧商议,自作主张处理了。

    太不像话了,没把我这个一把手放在眼里,这哪行啊?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呢!

    秦桧于是就向高宗弹劾翟汝文,认为他以下犯上,不守规矩,目无领导,越权办事。

    这个翟汝文也自知理亏,主动申请离职。

    离职?没那么简单吧,专门挑毛病的谏官孟卿,好久没有发表言论了,在朝堂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谏官的最大痛苦。

    翟汝文这事一出现,孟卿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让我等好苦啊!他抓住这件事就是不放松,一再在朝堂上议论,把高宗耳朵都磨起糨子了!

    高宗有些烦了,罢免翟汝文!

    耳根终于清静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