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
(一)
到2月14日的夜间,大海渐渐趋于平静,“尼娜”号已经撑起前桅帆,但对“平塔”号的情况却不得而知。因为在13日夜间,两船之间交换过最后几次灯光信号,此后就没了音讯了。
到了15日黎明时分,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后不久,陆地便开始出现在正前方。哥伦布确定,那应该是亚速尔群岛中间的一个岛了。但究竟是哪个岛,他也说不上来。有人认为是马德拉岛,还有人是葡萄牙海岸。
此时,海面上又出现了东风。经过3个昼夜的逆风航行,“尼娜”号才得以航行到一个岛屿附近抛锚。
哥伦布乘着小舟上岸,认出这个岛就是圣玛利亚岛——亚速尔群岛最南面的一个岛。随后,“尼娜”号在靠近安霍斯村的地方停泊下来。村子里有一个小教堂。据说,圣母曾经在一些小天使的簇拥之下出现在本地的一个渔夫面前,而这座小教堂就是献给圣母的。
船员们纷纷走下船,到这个教堂个还愿,以履行他们在海上时立下的誓言。
就在这里,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又遇到了一次小麻烦。事情关系到圣玛利亚岛的葡萄牙总督胡奥·达卡斯唐海拉。开始时,总督派人给哥伦布及船员们送来了各种食物,并带来口信让哥伦布派上岸3位代表在当地留宿,因为总督要听听他们讲一讲航海的经历。
哥伦布请求葡萄牙人派一名神父到教堂里为船员们完成自己在那一场暴风雨中立下的誓言,很快他就获得了准许。于是在2月19日这天,当有一半的船员只穿了一件衬衣(据说是为了表示悔过)来到教堂祈祷时,达卡斯唐海拉已经带了一队人在这里等着他们了,并且还把这些船员都抓了起来。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位葡萄牙总督怀疑这些西班牙人是非法航行西非回来的。他甚至跑到“尼娜”号那里,想逮捕留在船上的哥伦布和另一半船员——而他们本来是打算迟一些也上岸去教堂祈祷的。
就在这时,哥伦布和船员们发现有许多骑兵朝他们奔来,其中就有胡奥·达卡斯唐海拉。足智多谋的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中是这样记录这件事的:
我要求总督放心大胆地登上我的船,并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我对他提的要求(他曾要求看我们的赦免证)都会一一照办。同时,我打算扣押这位总督,迫使他释放我的同胞。我不以任何军事行动来违背自己向葡萄牙人许下的不伤害他的人员的诺言,但他首先食言了,不遵守他许诺的和平和人身安全……
但达卡斯唐海拉并没有上当。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哥伦布出示了自己的护照,并指出这件事可能产生的政治后果。不过总督对此毫无兴趣,他强调,自己必须执行葡萄牙国王的命令,并要求“尼娜”号停靠到港口。
争论中措辞激烈,唇枪舌剑,两方相持不下。哥伦布甚至威胁说,他要用武力攻占该岛,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先前停泊的地点。因为船上除了哥伦布和船长之外,仅仅有3名水手和几个印第安人。
第二天,由于天气不佳,哥伦布必须要离开这个小小的停泊点。“尼娜”号企图在圣米格尔近旁找到合适的停泊点,但却迷失了方向,一整天都毫无结果地转来转去,始终没有望见圣米格尔岛,于是只好再次返回圣玛利亚岛。
这时,形势已经变得对西班牙人有利了,从而让哥伦布和船员们都摆脱了难堪的窘境。因为他曾扬言要诉诸武力,由一个公证人领导的代表团便让哥伦布出示自己的通行证明。几小时后,那些被扣留的船员们获得了释放。同时,达卡斯唐海拉总督还送给他们一些新鲜的食物、水以及压舱石等,这些正是哥伦布他们最需要的。
(二)
2月24日,“尼娜”号离开了这个不友好的岛屿,重新朝着西班牙海岸航行。哥伦布打算首先航行到圣维森提角,到那里的距离是800英里。在北风频吹的情况下,一周的时间应该够了。
可是,在这一带海洋里,冬天的气压通常都很低,而1493年的冬天又非常寒冷。所以当“尼娜”号离开圣玛利亚岛大约250英里的地方,新的飓风又袭来了。船员们再一次勇敢地同飓风搏斗,直至航行结束。
2月26日,灾难开始了。风开始转向从东南吹来,迫使“尼娜”号向东北方向航行而去。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
“眼看我们就要到家门口了,可偏偏遇上了这场鬼风,这可真叫人难受!”
次日,风暴更加猖狂,海浪也更加汹涌,船只三天三夜都在偏离航行航行。到了3月2日的夜晚,气旋的暖锋面袭击了“尼娜”号,风从西南方向吹来,使“尼娜”号才再次走上自己的航向。
然而就在这一夜,由于赶上了冷锋面,凶猛的暴风骤然增大,把“尼娜”号的前后桅杆都撕破了,并在几分钟之内就令其全部变成碎片。哥伦布没办法,只好作无帆航行。咆哮的海洋毫不留情地把“尼娜”号抛上抛下,推前推后。到3月3日,风才重新改变方向,从西北方向吹来。
不过,这却不是灾难的结束。到这天的下午时分,天气更加阴沉,焦急的船员这时更加心焦如焚。哥伦布和领航员结算着航程,认为暴风会把他们笔直地吹到悬崖峭壁的葡萄牙海岸上去。只有出现奇迹,才能拯救这条船不会被岩石撞得粉身碎骨。
到晚上7点钟左右,太阳西下,危机又开始了。天上电闪雷鸣,巨浪从两舷翻滚上船;风也刮得异常强烈,“仿佛要将船只抛到天上去”。幸好后来月亮出来了,通过云层里透出的月光,船员们能渐渐看清前面大约5英里处出现的陆地。
为了防止船只碰到岩石上,哥伦布不得不采取古代每个船员都熟悉的困难策略:将船头朝上风迎风转向。海岸线自北向南伸展,风从西北方面刮来,他命令升起船上唯一的小四角帆,先设法令船只在浪花四溅中转向,再让它顺着海岸向南开行,让风从右侧船舷劲吹船尾。“尼娜”号在经受了飓风的连续打击后,竟然听从舵手的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危险的转向,没有发生危险。从此,它也成为哥伦布特别喜爱的船只。
3月4日拂晓,风渐渐停息了。哥伦布断言,他看到了特茹河口以北,从辛特拉山突出海面的罗卡角。随后,他乘着这条死里逃生的孤帆破船驶入了特茹河,并迎着风浪找到了一个背风的停泊处。
随后,哥伦布毫不犹豫地派代表去见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向他报告了自己到来的消息,并请求他准许“尼娜”号驶入里斯本,“以免作恶者看到船上的黄金和现状而认为这只三桅帆船到过无人烟的地带,从而动脑筋干出一些无耻的行径。我所以这样做,也是考虑到要让葡萄牙国王知道,我是从印度回国去,并非来自葡属几内亚”。
在写以上这几行日记时,哥伦布一定感到了某种满足——当初,他曾遭到葡萄牙国王的冷遇和拒绝;如今,他从金光闪闪、丁香袭人的“印度”带着装载黄金的三桅帆船荣归了,这怎能不叫人羡慕呢?
起先葡萄牙人的态度并不太好。一艘大战舰在“尼娜”号旁边停泊,发现好望角的迪亚斯是它的第一副舰长,舰长是王家海军里一位有名的军官。不一会儿,迪亚斯就乘着小舟,带着武器来到“尼娜”号,命令哥伦布到战舰上报告自己的情况。
哥伦布保持着海洋统帅的尊严,拒绝到迪亚斯的战舰上去。这位热那亚人十分傲慢,并对迪亚斯表示:在他面前的是海洋统帅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先生。因此,不仅他本人,而且他的部下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离开“尼娜”号。
不过,哥伦布出示了国书,这让迪亚斯和舰长都感到满意。于是,迪亚斯和舰长便命令部下“打起鼓,吹起号,奏起各种管乐”,亲自登上“尼娜”号,向哥伦布及船员们作礼节性的拜会,并提议为他们供应粮食和统帅所需要的一切。
3月8日,国王约翰二世派特使前来,不仅同意哥伦布驶入里斯本,还下令无偿地为“尼娜”号供应眼前所需的一切物资,同时还邀请哥伦布到宫廷中相见。
3月9日,这个当年的请求者再一次站在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面前。国王热情地招呼他在对面的位子上就座,以此对他表示伊比利亚统治者保留至今的最高诚意。
哥伦布在这里停留了3天,与约翰二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此期间,国王一直兴致勃勃,而且非常热心。他善于掩饰自己的震惊,却又暗示哥伦布说,根据法律规定,哥伦布的这些发现应该归葡萄牙所有。
言外之意,约翰二世指的是《阿尔卡考巴斯合约》和15世纪中叶教皇颁布的敕谕。敕谕规定,博亚多尔角至印度的一切地区都归葡萄牙国王管辖。可能约翰二世认为自己已经即将占有哥伦布所发现的地区,并打算就这件事重重赏赐这个热那亚人了。
不过,哥伦布可没有这种打算,他深深地记得当初约翰二世是如何拒绝自己的。一位哥伦布的传记作家兰德斯聪曾引用过葡萄牙的编年史家的说法叙述了当时的情形:
统帅夸夸其谈而且傲慢无礼,竟然指责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当年拒绝了他的建议实在是犯了一个大错。国王的大臣们见到哥伦布如此狂妄,国王如此不悦,曾向国王进言杀死哥伦布,不让他把西航成功的信息带回到卡斯蒂利亚去,但国王没有同意。
(三)
1493年3月13日,哥伦布返回“尼娜”号。随即,“尼娜”号启碇离开里斯本,顺着风势绕过圣维森特角,经过17年前他在一场海战中泅水登陆的地点,并于15日中午,以英雄般的姿态驶入帕洛斯港。
此时,帕洛斯港周围已经人山人海,鼓乐齐鸣,欢呼声、号角声、鼓掌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人们在此已经期盼已久。在欢迎哥伦布和他的船队的人群中,有国王的代表、公爵、镇长、拉比达修道院的修士、船长、水手、工人、农民、渔夫、商人等等。他们都纷纷向“尼娜”号、向海洋统帅哥伦布行礼致敬。
哥伦布昂然地挺立在船头,身上穿着那件在“印度”登陆时穿的石榴红色大礼服,脚上蹬着一双装有金马刺的皮靴,腰间佩带着宝剑,还插着匕首,神采奕奕。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光荣和幸福的时刻。
就是在几天中的某一天,哥伦布写下了他的《航海日记》的最后几页:
我幸运地结束了自己的航行,它神奇而绝妙地证明了我的主张。此外,无数的奇迹也证明了这一点。出现的这些奇迹,是上帝在我整个航行中的旨意,也记载于我的日记当中。
下述事实证明,上帝的恩典澄清了一点:只有王室中陛下能赞同并坚持,我就能顶住许多重要人物的反对。他们都反对我,把我的计划看成是荒谬的、不能实现的举动。我向上帝祈求,但愿我完成的业绩能给基督教界带来无与伦比的最高荣誉。
大约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结束了这次探险旅行,他就是马丁·阿隆索·宾松。在哥伦布回到西班牙之前,有人似乎发现“平塔”号远远地跟在“尼娜”号的后面,但由于距离太远,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平塔”号没有在亚速尔群岛停留,所以它避开了最后一段航程中猛烈袭击“尼娜”号的那场飓风。2月底,宾松驾驶的“平塔”号就已经到达了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岸边的巴约纳港。
哥伦布早就怀疑马丁·阿隆索·宾松欲在他赶回之前回到西班牙邀功,而宾松也的确这样做了。宾松不知道“尼娜”号是否会在那场罕见的飓风中保全下来,因此回到西班牙后便立刻上书给住在巴塞罗那的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向国王和女王报告了自己回国的消息,并请求允许他个人到巴塞罗那去报告这次远航的经历。
然而,费迪南国王却没有答应宾松的要求,坚持要先见哥伦布,宾松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帕洛斯自己的庄园。
在这里,3月15日的中午,宾松看到了平安返航的“尼娜”号,他完全被这幅情景吓慌了。宾松的年纪比哥伦布要大,经过长期的艰苦旅行,又因为受到了国王的驳斥,弄得垂头丧气,他再也经不起这新的打击了。不久之后,这位天才的航海家、勇于冒险的船长便因忧愤成疾而与世长辞了。
(四)
哥伦布写好了一个正式的远航探险报告,然后派人将这个报告送往巴塞罗那,给西班牙国王过目。4月7日,哥伦布收到了国王费迪南和女王伊莎贝拉的回信。在这封回信中,国王热情地写道:
致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先生,我们的海洋统帅,在印度所发现海岛的副王和总督……
这也就是说,费迪南国王已经兑现了当年答应哥伦布在他到达印度时所授予他的一切职衔,国王和女王并表示以“极大的愉快”得知了他的成就。
费迪南国王邀请哥伦布尽快前往塞维利亚的冬宫见驾,希望他将已经开创的事业继续扩大下去,并要求他马上着手准备第二次远航。在给哥伦布的信中,国王除了对哥伦布表示祝贺外,还写道:
……我们的意愿是:在上帝的帮助下,由你将你所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而且进一步扩大,我们将为你提供所需的一切,望你尽快返回你所发现的地方。
哥伦布在收到费迪南国王的这封信以后,马上又给国王写了一份报告,建议把伊斯帕尼奥拉岛作为殖民地,同时还提出了实现这一建议的详细计划,就新发现的殖民地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哥伦布认为:应派出2000名自愿人员前往伊斯帕尼奥拉岛定居,这些人应当分散居住在3-4个城镇当中,每个城镇设一位市长和若干职员;要建立教堂,任命教士,让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只有领有执照的人才能允许从事采金活动,采金活动的时期定在每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其余时间他们必须从事其他公务;采来的黄金必须上交市镇官员,其中一半应归王室所有。
这封信由专职信使送呈国王和王后,随后,哥伦布便准备进行长途的陆路旅行,前往巴塞罗那晋见国王和王后。
为了晋见国王和王后,哥伦布特意制作了一套符合自己现在身份的服装,并组成了随行的队伍。队伍中包括几名职员、几名仆人和从“印度”带回来的6名可以担任翻译的印第安人。
这些印第安人还是穿着在岛上时的那些装束,只是哥伦布没让他们像以前那样全身赤裸,而是让他们在腰间围了一块布。他们的头上和身上依然佩带着羽毛、鱼骨和黄金装饰品等,手里还提着装鹦鹉的笼子。
一行人还带上了探险过程中采集回来的金样和一些在西班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稀奇东西,然后在科尔瓦多作了短暂的停留,哥伦布与他的两个儿子迭戈和弗兰多,还有贝特丽丝见了面,享受几天天伦之乐。
再次出发后,经过瓦伦西亚和塔拉戈纳,大约到了4月20日,这支队伍才到达巴塞罗那。
此时,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已经下令将巴塞罗那装扮一新,就像过节一般。整个城市的人都纷纷涌上街头,去迎接哥伦布一行人。哥伦布骑着马行进在队伍的最前头,神气活现,他的头上戴着宽边的礼帽,披在身后的镶金斗篷随风飘扬;左手执缰绳策马向前,右手不停地高高举起,向欢呼的人群致意;靴子后面一双马刺闪着黄澄澄的光;……
费迪南国王早已派出一批大臣和一支骑马的仪仗队从冬宫——阿尔卡萨宫出发,前来迎接哥伦布一行。这些王公贵族们在哥伦布队伍的两侧排列成行,恭恭敬敬地迎接哥伦布的到来。
(五)
哥伦布在阿尔卡萨宫前下了马,然后疾步进入大厅。这时,阿尔卡萨宫中已经点燃了上千支蜡烛,大理石的立柱立刻反映出灯火的辉煌。宫廷中的编年史家对此作了这样的记录:
哥伦布的脸庞因长期被太阳熏烤而显得黝黑,海上的航行同时也让他的眼睛显得锐利有神;银灰色的头发、长而弯曲的鼻子,以及颇有贵族风度的举止,让他看起来俨然一副古罗马元老院的元老派头。
当哥伦布一步一趋地向国王鞠躬致敬时,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竟然一反常例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当哥伦布跪下吻他们的手时,他们又破例地向他俯下身来。然后,国王和王后请他起立,并命人在年幼的王太子唐·胡安旁边摆放了一张椅子,请哥伦布坐下。这在当时可是十分特殊的破格的荣耀了!
应国王的邀请,哥伦布开始讲述他在航海经历。他向费迪南国王面前描述了茂密苍翠的热带雨林、令人陶醉的香料、色彩斑斓的鹦鹉以及它们奇妙的歌声;谈到了卡斯蒂利亚的平原和山冈,以及那些美丽的岛屿;他还谈到了全身赤裸、淳朴善良的土人,描述了土人对他的巨大帮助。
说到这里时,哥伦布把他带来的6名印第安人叫了过来,并让他们把带来的鹦鹉、丛林里活的大老鼠、不会叫的狗各种奇形怪状的卤咸鱼带到国王面前。国王、王后和周围的大臣见状,立即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
随后,哥伦布又叫人带进来珍贵的物品——沉香木、棉花和各种香料,并说起来天真的土着人十分乐意用他们的金首饰换取西班牙人的鹰爪铃和其他小玩意儿。
接着,他又叫人搬进来一个大的橡木箱子。哥伦布像变魔术一样,猛然把箱盖揭开,又引起在场人的一阵惊呼:在烛光的照射下,箱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金冠、金项链、金手镯以及大小不等的碎金块。这些闪闪发亮的金子令在场包括国王和女王在内的所有的人都对“印度”垂涎三尺!
当激动的喧嚷声逐渐平息后,宫廷里突然陷入到一片寂静之中。这时,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一声不响地突然双膝跪地,其余的人也马上跟着跪下。国王和女王仰面朝天,感谢上帝,感谢他的慷慨恩赐。大臣们齐声唱起了赞美诗:
主啊!我们赞美你。
啊,主啊,我信赖你,
请永远不要让我迷惑,
……
当唱到最后时,国王、女王和哥伦布都已经热泪盈眶了。
在这个时刻,哥伦布可能想到了他为此所得到的一切:爵位、奖金、西班牙的城堡,以及终身的养老金等。如果此时他把海外殖民的任务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就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实际利益,功成名就,光荣退休,那对他个人来说肯定是幸福的。
然而,哥伦布不是这种人。他如果是这种人,就不可能发现美洲。他认为,他必须使他发现的海岛上有移民定居,必须使黄金收购工作基础稳固,必须使当地居民都信仰基督教;他认为,他还必须与大汗或其他的东方统治者建立外交关系。他认为,海洋统帅和副王两个职衔所带来的权利应保证他的收入大于西班牙任何一个大庄园的收入。
此外,他身体健康,经历充沛,正值壮年。因此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而眼下的这件事他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哥伦布在巴塞罗那住了几个星期,但他不光是在那里接受王室的阳光取暖,也不光是接受贵族高僧的招待,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了。按照颁赐的特权证书,他有权获得盾形纹章。而且,特权证书还赐予他竖立旗帜的权利,旗子分为四等分,分别绘上两座卡斯蒂尔城堡和两只莱昂狮子,另外还绘上几个海岛和5个锚(统帅权的象征)。
与此同时,他还在王宫里要求国王将去年4月在格拉纳达预定给他的权力和权利都重新加以确认,即他和他的继承人“现在和将来”永远享有海洋统帅及他“所找到和发现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副王和总督的称号。
作为副王,他有权任免“印度”的一切官吏;对这些人,他拥有无限的民事和刑事审判权;作为海洋统帅,他对所有在从亚速尔群岛-佛得角这一线向西及向南整个海洋上的人都享有司法权。统帅的司法权也就意味着他或者他的代理人能够解决美洲水域内所有渔民之间、商船海员之间的一切争端,能够对一切哗变案件、海盗案件、故意伤害案件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案件进行审判。
如果哥伦布能够将这些权利全部拿到手里的话,那么哥伦布一家到底会获得多少财富,在那时谁也没有一点概念。两位国王和哥伦布本人也只是预料在靠近中国海岸的一些岛屿上建立商站,但即便如此,经过20年的积累,哥伦布也能够变为欧洲首富之一了。
不过,以后的事实证明,国王和女王并没有遵守他们的诺言。恰恰相反,在哥伦布来得及发财致富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接二连三地将给予他的这些权利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