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枕边书4-让众人为你喝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不满意,由此产生了苦恼。例如,一个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很自卑。于是书也念不下去,一天天心不在焉地混日子。

    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认为赚钱少、职位低,比不上别人,心里又是自卑,又是消沉,天天懒洋洋的,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来。于是工作常出错,上司不喜欢他,同事也认为他没出息,不愿与其交往。如此一来,他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被单位的人排挤,越来越远离快乐和成功。

    其实,一个人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要你去改变它,要你去适应他。就拿走路来说,当你经过一段狭窄艰险的路段时,你可以打起精神克服困难,战胜险阻,把这段路走过去,要绕道而行,但决不是停在途中报怨,或索性坐在那里听天由命。

    成功者无不对自己充满了极大的信心,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其显著特征则是缺乏信心。正是这种信心的丧失,使得他们卑微怯懦,惟惟诺诺。

    坚定地相信自己,不容许任何东西动摇自己事业成功的信念,这是所有取得伟大成就人士的基本品质。许多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人经历了多年的黑暗岁月,在这些落魄潦倒的黑暗岁月里,别人看不到他们事业有成的任何希望。但是他们却毫不气馁,始终兢兢业业地刻苦努力;他们相信黑暗过去总会迎来黎明。在光明到来之前,他们在枯燥无味的苦苦求索中煎熬了多少年。要不是他们的信心、希望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的时刻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信心是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思想上的先见之明。曾经担任过美国足联主席的戴伟克·杜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那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又认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你就失败。因为,环顾这个世界的成功例子,我发现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优越,你就是比他们优越。你认为比对手低劣,你就是比他们低劣。因此,你必须往好处想,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获取胜利。在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信心正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你立了自信,那么你就会拥有辉煌的事业。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什么?这就是信心,伟大的信心。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才能取得人生中的成功,才能保证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改造不如人意的外界环境。

    提起李富荣这个名字,乒乓球爱好者可能会无人不晓。李富荣是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和乒乓球队前教练。自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他连获了3次世界亚军,并且是三届团体赛的夺冠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乒乓球队走出低谷,在第38届世乒赛上包揽了全部冠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回顾李富荣的运动生涯,使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那种“我能赢,我能赢”的自信。

    从小时候开始,李富荣就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胜心。一上乒乓球台他就瞪起双眼,显出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靠着这股劲头,他赢得了教练的欣赏。也正是靠着这股劲头,少年李富荣居然胜过一位曾在全国比赛中拿过第3名的女将。

    相信自己一定能赢,不能仅是一种主观愿望,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为了提高技术,李富荣苦练不止。夜里睡觉,球拍就放在枕边。一天半夜,他在睡梦中操起了球拍,使劲挥动,一下打在睡在旁边的同伴的头上。

    李富荣的这种自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并形成了他顽强、凶猛的球风。另一位乒乓球老将徐寅生回忆往事时说:“我打球,最怕李富荣和张燮林。你跟他们打球,心里难受,好像老赢不了他们似的。”

    李富荣的自信还表现在执教中国乒乓球队的过程中。他当教练不久,在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球赛上,男队大败而归,这是25届世乒赛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当时一位记者请他发表赛后的感想。李富荣很有信心地回答:“匈牙利队重新夺得世界冠军用了整整27年时间,我们中国队夺回斯韦思林杯,绝不需要27年。”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36届一定要打翻身仗!翻不了身,我就下台!”李富荣对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意志力差,困难时顶不住,关键时咬不住。只要在发展新技术和提高队员意志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要有自信,当然自信要以优秀的素质做基础。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知识、能力、品质等等),那么想自信也自信不起来,自信需要用实力来说话。

    枕边哲理

    只要你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势必水到渠成。

    个性能使你的存在更具价值

    款式新颖、造型独特的物体常常是市场上的畅销货,见解众不同,构思新奇的著作往往供不应求。独特、新颖便是价值。物如此,人亦然。

    在生活、工作中,那些一味随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人,久而久之会让别人忘记了他的存在。一个失去了独特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的。个性,能使你的存在更具价值。

    他人不修边幅,你则不妨稍加改变和修饰;他人好信口开河,你最好学会沉默,保持神秘感,时间越长,你的魅力越大;他人总是扬长避短,你可试着公开自己的某些弱点,以博得人们的理解与谅解:他人自命清高,孤陋寡闻,你应该尽力地建立一个可以信赖的关系网;他人虚伪做作,你要光明磊落,待人坦诚;他人只求可以,你则应全力以赴,创第一流业绩:他人对上级阿谀奉承,你却以信取胜。倘若你愿意试试以上方法来表现自己,就一定可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在一次选“香港小姐”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的思维速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假如你必须在肖邦和希特勒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其中有一位参赛小姐是这样回答的:“我会选择希特勒。如果嫁给希特勒的话,我相信我能够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家破人亡。”这位小姐的巧妙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因为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如果回答:“选择肖邦”,则答案没有特色,显得平淡;如果回答“选择希特勒”,则很难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位小姐选择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又作出了合理而又充满正义的回答,从而成功地推销了自己的特色,以幽默、机智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举这个例子,对于想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虽然不能照搬“香港小姐”的做法,我们还是可以像她以特意吸引观众和评委注意的做法一样,加强与别人的接触和交流,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或感受到你所付出的努力。

    而在工作中,只会干不会“道”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领导所能目睹的你的工作最多限于“八小时以内”,在下属与领导分开办公的地方,领导对下属的工作了解就更少了。有些人只顾埋头工作,工作完成后一交了事,与领导交流很少,自己究竟加了几个班、费了多大劲、流了多少汗水、耽搁了自己多少事等等,如果你自己不主动说,而同事一般很少会在领导面前提你的情况,你所付出的汗水也就默默无闻地白白流掉了。这与老牛耕地情况不一样,老牛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步伐都能直接展现在扶犁者的眼前,哪头牛偷懒马上就会挨鞭子,哪头牛努力扶犁者也很清楚。聪明的下属要既会做又会说。让领导感受到你在背后付出的艰辛。

    服从也有善于服从、善于表现的问题。精明的人则从服从中表现出自己办事的特色,主动出击。相反,有的人却把服从当成应付公事,被动应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枕边哲理

    凡是个性强的人,都像行星一样,行动的时候,总把个人的气氛带了出来。

    忍人所不能忍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这句古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忍”字。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犹太籍、日籍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先求其次,买一些绩优股,待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

    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对我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晴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枕边哲理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宽容自会得到回报

    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加倍努力,想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潜力。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你瞧,人家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你的宽容啊。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人的身体会有害的。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要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捡了一条命,这笔“买卖”做得值。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丞相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知道是边郡报急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中的地方管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召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

    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常常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报答;如果激励他,他就会竭尽所能。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枕边哲理

    一个人不肯原谅别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须知每个人都有犯错而需人原谅的时候。

    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到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郑庄公准备讨伐许国。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古代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阿斗尚幼,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枕边哲理

    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最好的自助方法是助人

    有一句俗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话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就是人们互相帮助吗?的确,道理的确简单,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人生的难关,或者共同走向人生的成功。人类世界有个规律,一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实际做起来难度却不小。

    阿明在他的朋友圈子里算不上最出色的一个,无论从家境、职业、才气、体魄各方面讲,他都显得平平。但所有的朋友都把他视为知己。他出国的时候,朋友到机场依依不舍地送他。当他同他们一一握别渐渐走远直至身影消失后,朋友们都感到若有所失地怅惘。阿明的朋友对他为何如此看重?用他一位朋友的话说:阿明平时话不多,也不常参加朋友的聚会,甚至不常到朋友家串门,但他心中始终装着朋友。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就会出现。俗语说,患难识知己。在困难和逆境中得到关心帮助的人是最易感动的。同样,能及时地为别人送去帮助的人也最易赢得朋友的信任和忠诚。

    朋友之间,如能像《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那样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当然不错。然而现实生活,朋友之间绝不可能空闲到日夜相随相伴的地步,即使是经常的谋面在一般友人间也是不易。因此,许许多多的人相交成友之后,便无法对友情加以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往往流于一般的交际而已。有一种常见情况,可称之为“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由于忙碌地为生存而奔波,我们往往不能把朋友经常揣在心中,只当我们有事需要帮助时,我们才会记起一个对此事有助的友人,然后去登门拜访,重叙友情。真正的朋友当然不会计较而且乐于相助。但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感到一种不安,因为求助于人同帮助别人毕竟是两回事,只收进不付出,不仅叫人于心不安,而且容易渐渐丧失别人的友情。

    为了使友谊长青不老,使友情与日俱增,就该像阿明那样心里永远想着朋友。不是在自己需要朋友而是在朋友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特别对那些个性较强,不轻易求助于人的朋友来说,别人主动给予的关心和切实有效的帮助能使他们满心感激、刻骨铭心。

    枕边哲理

    当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时,千万不要推到明天。

    别轻视“守时”这件事

    很多人不把“守时”当一回事,认为迟到个十几二十分钟不算什么,有的甚至认为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忙碌”和“大牌”。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或身价不凡的“大牌”也就罢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那最好把“守时”这件事放在心上,并且谨慎地去奉行。我并不是说“大忙人”和“大牌”就可以不守时,而是他架子比别人大,别人敢怒不敢言,或是别人有求于他,不得不忍耐,但长久下来,这种人的不守时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而这种人对某些重要的事和人,可能又比谁都守时,换句话说,他也知道守时的重要,因为不守时就有可能让他失去一次大好机会。

    没错,“守时”就有可能“守”住了一个大好机会,例如一个业务员和人约好谈生意,自己却迟到了,客户哪有耐心等你啊?

    利益上的考虑不谈,守不守时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做人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守时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不管你是长辈、平辈或是晚辈,如你能在“守时”上尊重对方,对方当然也会尊重你。因此守时也可说是尊重自己。

    如果你不守时,一个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的人,怎能要求别人尊重你呢?

    ——不守时会给人“不可信赖”的感觉。迟到一次还没太大关系,若每次都迟到,别人对你会有这种评价:不能有效管理时间的人,怎能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又哪会有效益?因为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呀。一旦你这种“不可信赖”的形象被固定下来,损失就大了,而且想挽回都很难呢。

    ——守时是对时间控制及运用的一种训练。因为为了守时,你的生活作息和工作都要做妥善的安排,长久下来,对时间的处理就会成为习惯,而时间一进入控制状态,做事情自然会要求效率和效益。因此“守时”习惯的养成对你的事业是有绝大好处的。

    ——不仅守时,若能早到最好早到。早到可以气定神闲,不必狼狈不堪、气急败坏地赶路。“气定神闲”可以让人对你有好印象,你也可以从容应对,在双方互动中取得优势。另外,因为早到,你还可对周围的环境做个了解,这对你的“气定神闲”是有帮助的。如果对方迟到了,你的早到更可以让你占上风,而对方因为理亏,气势上便会弱些。

    要怎样才能守时?这也是个问题。

    ——如果有秘书,可交给秘书替你安排行程,保证不会忘记。如果没有秘书,自己的笔记簿或备忘便条一定要记得清清楚楚。约会特别多的人尤其不可自恃记忆力好就不记下来,你要知道,忘记一个约会比迟到更严重。

    ——提早出门,并且要把路上有可能耽搁的时间也算进去,宁可早到也不要迟到。

    ——若有事不能赴约,要提早取消约会,以免让人空等,这和“守时”一样重要。

    另外,去别人家拜访也要约定时间,固然不能迟到,但也不能太早到,以免影响主人,因为他们有可能还没准备好要迎接你。

    枕边哲理

    忽视当前一刹那的人,等于虚掷了他所有的一切。

    不当惰性的奴隶

    一个人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和他的习惯、才智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作是人生的部分表现,职业则是他志向的显示,理想的体现,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那个人。

    自尊、自信是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条件,那些在工作上不肯尽心尽力而只求敷衍塞责的人是无法具备这种自尊、自信的心态的。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那么他也绝不会尊敬自己。当今社会,许多人不珍惜自己的工作,不将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基本要素和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一些人甚至将工作当成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不将其当作一所锻炼自己能力和培养品格的大学。

    一个人工作时所形成的习惯,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其品格的形成也大有影响。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检验人的品质有一种标准,那就是工作时是否能全神贯注,进入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

    无论你的工作地位如何平凡,如果你能像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投入其作品一样投入你的工作,所有的疲劳和懈怠都会消失殆尽。饱满的热情可以为最普通的工作赋予伟大的意义。如果你能以高昂的热忱去做最平凡的工作,就能成为最灵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工匠。所以,在各行各业都有施展才能和提高地位的机会。

    亨利·福瑞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印刷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这与他最初的理想相距甚远。但是,他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于是,他热情高涨,全心全意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他将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活力带到了公司,传递给客户,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

    尽管亨利工作才一年时间,但是他的主动和热情已经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被破格提升为销售部的主管,取得了人生阶段性的成功。

    与亨利同样年轻的赫理,也在很短时间内被提拔到公司的管理层,有人问到其成功的秘诀时,他这样回答道:

    “我在试用期间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其他人都回家了,而老板却常常留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很晚。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时间学习一些东西,于是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处理一些业务方面的工作,同时给老板提供一些帮助。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来,而且我的行为还遭到一些同事的非议,但是我还是坚持这样做了,因为我认为我是对的……我和老板配合得很默契,他也逐渐形成了招呼我的习惯……”

    尽管相当长时间,赫理并没有因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而获得任何报酬。但是,他学到了许多技能,并且最终赢得了老板的信任,获得了提升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像亨利和赫理一样,他们总是以一种消极和被动的心态和习惯来对待工作,上班时懒懒散散,下班回家也无所事事。他们不是没有自己的追求,而是一遭遇困境就半途而废,因为,他们缺乏一种精神支柱。

    如果一个人能对“工作能免除人生辛劳”有所领悟的话,那么他也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热情的态度从事本职工作,那么即使是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加其荣誉和财富。

    每天早上醒来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你想到的是“早上好,上帝!”,还是“我的上帝,又是早上了!”不同的想法和习惯可以看出你究竟是积极乐观的人还是消极悲观的人。当你看到半杯水时,你想到“这杯子装满了一半”还是“这杯子有一半是空的”?你的回答反映出你是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

    积极的心态和习惯是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如同花蜜吸引蜜蜂一样,将他人吸引到自己身边。如果你面对世界展现出阳光般的心态,你的朋友和同事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你周围。你的热情会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样,你对自己的工作抱以积极的态度,那么,就一定会从中获益。

    枕边哲理

    每一种工作都包含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未能把它发现出来而已。

    一视同仁地尊重别人

    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切忌自以为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也不要自认为低人一等,妄自菲薄。

    春秋时,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为有别的事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听说了,大吃一惊,责备子产说:“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舍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理由。”其实这是一套客气的外交辞令,用现在的话说很简单,就是“你为什么把我们的墙给拆了”。

    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仪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这段客气话意思是说,我们进献的礼物没有地方放,放在外面不安全,所以把墙拆了,放在里面来。

    接着子产又搬出晋文公的光辉事迹讽刺他们:“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网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斗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侯的宾客来到,命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油,打扫房间的,饲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门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需要就加以接济。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不怕有人抢劫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现在晋侯的别宫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天灾难防。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召见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就要加重。斗胆请教您,您对我们有什么指示?虽然贵君遇上鲁国丧事,可这也是敝国的忧伤啊。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贵君的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

    士文伯回去报告了。赵文子说:“的确是这样。我们实在不注重培养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来招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认自己不明事理。

    晋平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然后让郑简公回国。晋国接着建造了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辞令不可废弃就是像这样的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靠他的辞令得了好处,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大雅·板》中说:‘言辞和顺,百姓融洽;言辞动听,百姓安宁。’子产大概懂得这个道理吧。”

    仅仅因为国君没有接见,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且还礼遇有加,满意且满载而归,子产可真够胆大的。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件表面上看来有点儿荒唐的事情的背景。晋国是个大国,一方霸主。国君不出采接见客人,是在摆谱儿,拿架子,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要让人下跪,乞求。郑国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受气,此行是进去献贡物,是去“朝圣”,表示对盟主的恭敬和孝顺。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对子产的所作所为另眼相看,肃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气和智慧。他的举动真有点儿犯上作乱的味道:你想捉弄我、拿架子摆谱儿?哼,没门儿!我就不吃这一套,于是,就理直气壮把围墙给拆了,还批驳得对方理屈辞穷,态度陡然一转。

    这是讲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不分大小,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多寡,财富不分贫富,大伙儿一律平等,以礼相待,以诚相待。这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前提。咱们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也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吗?

    这个原则也可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权力大小,名气高低,大伙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相待以诚,相待以礼,相互尊重,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上帝没有赋予谁有特权可以傲慢无礼、为所欲为、视他人为草芥。

    上天赋予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并没有对某某人另眼相看。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大伙都同样头顶一片蓝天,同样脚踏一方土地,没有谁更优越。如果你高高在上,不妨谦虚一点;如果你很平凡,也一定要表现出自尊。

    枕边哲理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流言止于智者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位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

    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么事?寡人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而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得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了。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住在费邑时,有一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刚传到曾母那里。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事。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大众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

    东晋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了什么,说:“你这人爱传话,嘴上没个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

    桓温不愿背后评论人,因为自己的话被别人七传八传,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干脆不说,沉默是金嘛。

    枕边哲理

    无知的人最好沉默,他若知道这一点,便不算无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