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辉煌密码-时间的管理与增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时间概念随计时器而诞生

    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随着自身的发展和需要而逐步实现的,大约在5500年前,人类认为自己在这地球上生存了这么久,却不知道时间,实在可怕了。于是,他们在地上插了一根木棍——精确一点说,这根木棍就是日晷的指针——根据太阳的光和影来知道时间。人类接着发明日规,这是第一具可以移动的日晷,也是手表的老祖宗。

    不过,利用阳光计时仍然有不便之处,那就是算不出晚上的时间。而时间并不会因为太阳下山而静止。有座日晷上面就刻着这样的一行文字:“没有阳光,就没有用处。”面对这项挑战,人类发明了第二代的计时装置——水钟、沙漏和计时蜡烛等,中国古代的“漏”就是一种根据水在容器中的消耗来计时的水钟。

    最初出现的时钟,当时并没有分针,因为时间在那时不那么珍贵,并不需要精确计时。中世纪以前的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是13分钟,刚好是米煮熟的时间。

    工业化来临后,仔细计算有限资源的需求比以往迫切,计算时间的单位也就分得更细;时间的消逝感,也因为在钟面上出现不断转动的时针,而变得更具体。分钟在15世纪出现,把一个小时平均分成60分钟;接着在16世纪出现秒针,把一分钟又平均分成60秒。

    但由于当时带动这些指针的发动机运转速度并不准确,所以,不管把计时单位分得多细,仍没有多大意义。在操纵器于14世纪发明之前,一般时钟每天平均误差约1000秒。接着,出现机械性能比较可靠的时钟,最初是钟摆式,后来出现由发条控制的钟表。不过,一直到了16世纪末,计时器机件的功能才出现重大突破,那是荷兰数学家海更斯把伽利略的发现应用到制表技术上,才使钟表的误差减到最低,一天大概只差10秒。

    从那时起,计时器准确性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生活脚步愈来愈快,对正确计时的需求也相对增加。

    如果不是人们要求分秒不差,可能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精准的计时器。由于生活愈来愈复杂,以及同时从事多样活动的需求愈来愈大,不知道正确时间的代价也随之提高。一年一年过去,时间变得愈来愈少,价值因而相对增加,人们在使用时也更为谨慎。在现代社会里,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要计算得清清楚楚,我们有必要比以前更精确地知道时间,因为迟到(或早到)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时间的计量精确度越来越高。并且,就像商品一样,它的价格也在上涨。因为时间的供应量固定不变,而时间的需求又不断增加,时间的“单值”也因此愈来愈高。价格上涨会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资源愈是能够有效利用,它的价值愈高——包括时间在内。

    因此,我们使每一小时和每一分钟变得更有意义,并以这种方法来“扩张”时间。当然,我们只有加速活动的进行,而不是加速时间的消逝。我们把一些活动转移到更为方便的时段里;在同一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活动;寻找并购买能够使我们更为妥善利用时间的产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断求新求变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时间匮之社会的一个标记。

    2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

    对过去来说,时间就是历史;对未来来说,时间只是梦想,对今天来说,时间才是生命。我们经常所说的珍惜时间,实质上指的就是“今天”或者说“现在”。只有珍惜我们“现在”

    的分分秒秒,才是对生命的真心的珍惜。

    中国古代许多哲人都认识到时间之于人生事业的重要关系,明代有位学者叫做钱鹤滩,他写了一首叫“明日歌”的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用以警戒后人,歌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劝诫人们抓紧今天,从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要认为时间有的是,把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古代有志之士们常常嫌时间不够用,故此“夜以继日”地读书和工作。有的学子们为了早日功成名就,根本就顾不上休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地刻苦读书,这种行为并被当作激励后人的表率写进教科书中。

    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大家都懂这个道理。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已迈进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时间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就更应该为我们的有识之士所倍加珍惜了。但是,不论怎么说,归根到底,时间和生命是紧紧相连的,因为,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时间了。生命产生于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时间,除了认识时间的重要性之外,我们更要认识的是它的规律,要用科学的规律正确地利用时间和安排时间。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应该首先懂得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古人缺乏对时间观念的科学认识和安排,致使许多有志之士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大量透支自己的时间,结果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使他们的生命半途夭折,最终落得个壮志难酬。象“头悬梁,锥刺股”之流就是最愚蠢的做法。

    其实,许多名人盛年而逝都与过度地透支生命有关。象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等伟人的早逝,都不仅仅影响他们个人的事业和成就,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聪明人利用时间,愚蠢的人消磨时间。”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追求事业成功的每个人来说,“利用”是最好的科学的方法。而我们中国人目前所经常使用的所谓“抢时间”,则是一个违反时间不科学的概念。

    3节约时间就是节约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富兰克林早在200年前提出的,的确不错,节省时间就是节省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而不管是时间或金钱,我们都浪费不起。

    不过,富兰克林并没有告诉我们,时间究竟值多少钱,但我们已经发现时间愈来愈珍贵。由于时间愈来愈“稀有”,愈来愈不够用,现代人大都把时间用在可以得到更多收益的活动上,所以,时间的价值也大为增加。因为时间变得更为宝贵,加入“忙碌族”行列的人愈来愈多。

    稀有增加了时间的价值,然而,一天仍然是24小时,时间又怎么会愈来愈稀有呢?光从时数上来看,当然不会。不过,由于利用时间的方式增加了,每一种方式所利用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我们也因此被迫去选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法。因为时间愈来愈宝贵,必须不断尝试,试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塞进获得最大利益的活动。

    工资的高低会提高时间的价值。和那些拿最低工资的人比起来,每小时可拿10美元的工人,会更看重自己的时间,并且会更谨慎选择他们的活动。社会学者告诉我们,穷人和失业者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只会站着或躺着发呆,或从事只能被形容为懒惰的活动。由于所赚的钱不多,所以无所事事的时间代价也很低。

    但是,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时钟好像走得特别快。随着工资的提高,这些人的时间变得更珍贵,必须更妥善运用时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收入愈多的人,愈是急于以减少工作时数的方式,来“购买”休闲时间。年薪在三万美元以上的,70%愿意每周放弃一天的工作时间来休假;但收入在二万元以下的,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人愿意这样做。这样的发现已经可以用来解答富兰克林所思索的那个问题:“时间究竟值多少钱?”针对人们的烦恼程度所作的调查,也得出相同的结果:工资增加最快的人,最烦恼、也最忙碌;中年人最有可能说,他们“忙得晕头转向”;收入甚至也会影响睡眠时间,收入增加一倍,每天平均少睡20分钟。

    有钱人的时钟也走得特别快。电视观众往往把遥控器当作自动武器使用,按个不停,从一个台快速跳到另一个台,寻找他们认为比较好看的节目。将近20%的电视观众都是这一类的“快枪手”,平均每20分钟就要转台一次;而收入最高的家庭看电视的转台速度,是收入最低家庭的三倍。

    我们总是不断估计时间的价值,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当我们决定请一天假时,就会估计这样做会损失多少钱;当航空公司为重新订座道歉,答应赔偿一点钱,请我们搭下一班飞机时,我们如果接受,就等于是估算出时间价值,愿意以钱来交换时间;当我们取消某项约会,改而接受另一项可能比较有利的约会时,也等于是以金钱衡量时间。由于时间愈来愈不够用,价值相对提高,因此,我们也更努力使它带来更大的利益。一方面要求节省时间,一方面又要提高对时间的满意度,或者,最好两方面都能兼顾。而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对时间作估算。

    珍惜时间并采取适当手段,可以使某家厂商赚大钱,或使另一家厂商赔得叫苦连天。正如换购便宜、品质一样好的商品一般,我们不断换购能够节省时间的产品,忙碌效应加快了这种改变的速度。

    (1)上班休息时间中,清凉饮料已经取代咖啡,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为什么?咖啡要等凉一点才能饮用,但碳酸饮料一倒出就可饮用。

    (2)猫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家庭宠物。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全美家庭所养的小猫比小狗多出200万只;而在1983年以前,情况正好相反。为什么?因为猫需要照顾的时间比较少,猫主人不必花时间“溜猫”。

    不管是放弃咖啡改饮可乐,或是拿波斯狗去换波斯猫,忙碌族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节省时间。

    时间的价值会不会被估算得太高或是太低?由于忙碌者形形色色,当然不能期望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标准估算时间。对有工作狂的人来说,时间很稀罕、珍贵,必须谨慎分配。至于懒惰虫,本来就有时间多得不知如何安排的困扰,所以,他们对于时间就不那么重视。

    如果工作狂是个政治家,那对国家有莫大的好处;而如果工作狂是专业人士,对个人的收入将大有帮助。律师和高级经纪人的薪水本来就相当高,如果辛勤工作,收入更为惊人。但在法律规定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这些人是否会乐于更辛勤工作呢?

    4科学利用时间之法

    时间是一个常数,善于利用它的人,能赢得时间;不善于利用它的人,则失去时间。那么,如何最有效地发掘你的时间呢?

    (1)增强时间的饱和度

    1903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个儿子。工作、研究、家庭——一匹马拉上三部车。爱因斯坦是这样运筹他的时间的:在家里,他左手抱儿子,右手做计算,孩子的啼哭和哄孩子的声音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头脑里却转动着分子、原子、光量子;在街上,他一边推婴儿车、一边思考几行数字和公式;晚间,妻子、儿子睡熟了,他悄悄起床,到屋外点上煤油灯,开始撰写论文。这一切都发生1905年。在这一年,他一共写了4篇论文,其中3篇在物理学领域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一个26岁的青年人挤出业余时间开创的。

    生活中,我们也无妨学学这一招,烧饭时可看点书,打毛线时可听听音乐;排队时可做运动,改善血液循环;理发时可以构思文章的提纲。如果你是大学生,大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增长知识,优化智能,对工厂企业的盈亏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诊断”报告;如果你是一位工人,那么,下班时摆上自行车修理摊档,“炒更”赚钱,岂非妙哉。

    (2)严格作息

    富兰克林是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因此,时间对他更为宝贵。于是,他发出了“别浪费时间”的自我警告,为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5时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上午8时至11时工作,中午阅读,吃饭,下午2时至5时工作,晚上6时至9时用晚饭,谈话,娱乐,考察一天的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作息时间表行事,日积月累,自我磨砺,终于成才。

    (3)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重要的不是做一件事花多少时间,而是有多少不受干扰的时间。全力猛攻,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善于调遣时间的人,总是在最佳用脑时间处理重要事情,以用脑高效率来谋求办事高效率。对于十分重要的任务,应及时调动精力优势,遵守生物钟,顺应时间条件反射的定势。利用时间不在长,而在精。比如,埃及开罗电视台播映的一分钟电视系列片,讽刺和鞭笞生活中不文明的人和事,希望人们切实注意举止美和语言美。一分钟时间虽短,却成了开罗市民门街头巷尾日常谈话的主题。上海电视台办的“60秒智力竞赛”,要求在60秒内闪电般地回答10个问题,它要求竞赛者在这段极短的时间内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灵敏的应变能力。这些做法,在增加时效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4)加快节奏

    把应办的各种事之间的时间间隔拉近,无疑也是提高时间使用率的一种办法。

    现代社会,现代节奏,就拿步行节奏来说吧,据悉日本东芝公司工人在车间行走一步的时间规定不得超过075秒。最近有好事者也对广州人的步速进行了调查,在沿江路、北京路,从爱群大厦到华夏公司路段,广州贸易中心西门到中国大酒店一带,越秀公园门前,东山百货大楼门前等处,调查测试了在正常行走的123人,共约2571步,计134161秒,平均每步0522秒,按每步075米来计,步行一米为0695秒,比日本人通常的步速069秒慢0005秒。诚然,用一步快慢的零点几秒,不能完全估计广州人办事的效率,但通过这一步,可以看出广州人已经告别那种迈方步的年代,正向着高速度、快节奏方向挺进。无怪乎外地人说广州人走路屁股后头像有只老虎在追。到过深圳的人,都常常看到,往往马路的对面还是杂草丛生,马路的这边却已是高楼拔起,一幢楼房的高层没竣工,低层却已营业。深圳国贸大厦,高160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基础工程清挖土方45万立方米,浇铸混凝土15万立方米,在内地完成如此大的基础工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可在深圳,却只用两个多月。可贵的高效率、快节奏!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办事也能节奏现代化,那么,你根本不必担心时间不够用了。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有效地运筹时间,如同延长寿命,可以提高生命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拥有万贯之财,不如占有时间。有人计算过,人的一生大约能活上25000多天,这无疑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有效的利用,能使你事业有成;无端的浪费,使你终生碌碌无为。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只有今天才是现实,抓住今天,就是抓住现实。从今天开始吧!

    5巧用科技节约与开发时间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的步伐加快,科技的发展对我们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时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我们实实在在感觉到的,则是科技以节省时间的方式,“扩张”了时间。它解脱了我们在使用时间上的一些限制,使我们可以从事更多的新活动。比如说,过去从南京到北京,不论是骑马或者坐船,起码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现在,陆上交通工具只需十几个小时,如果乘飞机,1个多小时就可达到。这里的行程时间,无形中就节省了许多。其它许多科技发明,都起到了节省大量时间的功效。

    从很多方面来看,科技是很民主的。科技开发的高昂代价,很快就可由大量销售抵消,本来很昂贵、称奇的新产品,很快就可以在广大的市场上买到,而且价钱便宜。优先购买新产品的少数有钱人,将会发现,科技确实会使他们获得令人羡慕的地位,但这种优越感的寿命很短;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产品价格的降低,一般人也消费得起各种科技产品。购买力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下跌,满足了对科技产品的需求,并使昨天还很稀奇的产品,今天到处可以买得到。另外,由于时间愈来愈宝贵,更增加了我们对省时科技产品的需求。因为“忙碌”会提高时间的价值,所以能够替我们节省劳力及时间的产品,就会更受欢迎。

    美国大法官雷奎斯特有一次指出:“当你年轻但没有钱时,社会允许你以时间换金钱,这是应该的,很少人会为了必须工作以维持生活而觉得难过,但当你变得有钱后,却很难用钱买回时间。”

    贝尔透过一条细细的电线,传送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口信给办公室外的助理:“华森先生,请进来一下,我有事情请你帮忙。”当时他并不知道那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天,也不知道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一世纪后的今天,人们把这项任务完全交给电话公司处理。

    历史可能把电话及加强电话通讯功能的无数周边设备,列为最节省人类时间的伟大发明之一。电话科技不但节省人类的时间,还可以让我们把很多活动移转到方便的时段内进行,并使得多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电话科技革命,使人类可以更方便而快速地与他人联络。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话,只要加装一些额外的功能,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

    功用最大且最受欢迎的是电话附加设备。例如电话答录机和电子邮箱,使我们可以在最方便的时段打电话,而不必在接到来电后,立即回电,对方可以把他的“口信”留在“电子邮箱”内,接话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取出来。电脑化的电子邮件,不仅可以变换使用时段,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电话技术都能节省时间。想知道你银行账户的余额吗?打电话给银行,如果银行装设了“自动服务”系统,就会有一个迷人的女性声音,读出一大堆服务项目的代号,指示正确的按键,选择你所需要的服务。这时,你必须拿着电话听筒等待,等某位职员有空之后,再接你的电话。不过,如果你选择自动服务,是否还记得刚才那一堆服务项目的代号,按下正确的按键呢?虽然这套系统可能节省银行职员的时间,顾客却必须花更多时间才能得到服务。

    过去20年来,大部分消费性产品和各种服务的价格上涨了三倍多,但多数电器用品的价格反而下跌,有的还跌得相当厉害。

    如果把购置一整套厨房用具所需用“费用”,以工作时数来计算,更可以看出家电产品价格下跌得有多厉害。在1950年,一个工人必须工作将近1500个小时,才能以所得来添购全新的冰箱、冷冻柜、洗碗机、食物处理器、洗衣机和干衣机。到1989年时,只需376个小时的工资,就可以添购一整套更省时省力的家电产品。

    新科技产品有一项不被人注意的缺点是,它们虽然有很多省时省力的新功能,但使用者却必须先花很多时间学习使用。这些功能当然很有用,但除了一些最有科技概念的消费者之外,多少人懂得操作这些产品呢?不是有很多人被汽车仪表板上那些看来都一模一样的按钮搞糊涂了,相开雨刷,结果却开亮了车头的大灯?又有多少人会如此幸运,正好手边有一位电脑天才的电话号码,可以在电话上解决电脑问题?有多少人真的花时间阅读厚厚一册的电话使用手册,学会如何自动转接或自动重拨?厂商不断增添附加功能,其目的也是欺骗消费者,让他们以为,自己购买的产品比其他品牌更好。对于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如何操作的人来说,这反而增加了很多不便。

    6掌握善用时间的艺术

    紧张与压力,导致诸多人产生倦怠、溃疡、心悸、头昏、高血压等后遗症。然而,根据心理专家指出,如果懂得时间管理,这些压力就可以减轻甚至消失。时间管理做得好,可以更有效率地帮助你完成工作与生活计划,这就是善用时间的艺术。

    你一定好奇地想问:“时间不是一分一秒地走掉了,怎么管理?”的确,时间是不等人的,没有人能“控制”时间,真正能控制的,其实是自己。而所谓的时间管理,依照专家的说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自我管理”。

    天下没有什么秘诀或大师可以教会人控制时间,真正需要控制的只有自己。那些口里经常喊“忙”的人,就是失落“心”的人,因为,“忙”字拆开来,就是“心亡”。有心的人,永远不必喊忙,他的生活方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要管理时间,就需要先管理自我,发掘自己浪费时间的毛病,才能对症下药。根据调查研究,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包括拖延、能力低下、缺乏计划、沟通不良、授权不当、犹豫不决、缺乏远见与无法贯彻始终等等。换句话说,大多数浪费时间的毛病都是自找的。

    很多人希望面面俱到,于是拚命把过多的责任加诸于自己身上。结果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而产生挫折。专家建议,确立态度,再排定先后顺序,订出远期和近期目标,是时间管理的必要步骤。这个原则,大自拟定人生方向,小至每天、每月、每年的行事日程,都应谨守。譬如,你发觉自己一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在上午,就把最重要的事排在这段时间内处理。一天中精力最差的时段,如果是在下午五、六点,那就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

    有句话说得好:“有效的时间管理,就是一种追求改变和学习的过程。”上帝是公平的,不管是谁,一个人一天永远只有24小时,你可以过得很从容,你也可以把自己弄得凌乱不堪,“没有时间”绝对不是借口,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忙里可以偷闲。一个人要知进能退,要懂得拒绝,有些事情是不是值得为它去拚命?如果不值得,干脆就放掉,另起炉灶。即使遇到一些甩不掉的事,自己没办法解决,就去寻求外援,集思广益,找别人一起分担。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抱怨“很忙”、“没有时间娱乐”、或者是“已经好几年没有看电影”

    ,这样抱怨的人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是不可取代的。尤其是,位置坐得愈高的人,这个毛病愈严重。有很多时候,不是他真的没时间,而是自己放不开。这种人总是口口声声说“等我有时间”、“等我有空”……,结果他一辈子都没等到时间,一辈子都没享受到生命。

    如果你时间安排得好,你就可以去听音乐会、看表演、做自己想做的事。时间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对每一件事都尊重,包括对休闲的尊重。心情是可以创造的,时间是可以掌握的,善于安排的人,永远不必喊“忙”,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

    下面几种对时间使用的改进正是我们大家对时间使用的共同趋势:

    (1)缩短工作时间

    做事速度很慢的人,请注意:有法子使你加快速度。多年以前,企业家就已经发现,科技正是提高时间效率的不二法门。

    任何一种受欢迎的新机器,若不是能缩短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就是可以提高人们对所花费时间的满意程度。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多半是为了节省时间。每一样新的科技产品,都会取代较耗时的旧产品。

    新的通讯科技产品,加快了文字和语言的传递速度,使文字比以往更快速、更正确、更漂亮地出现在纸张上;如现在已经相当普遍的传真机可以立即传送文字与图书,严重威胁到邮政与快递服务。飞机取代了火车,把乘客更快、更舒适的送达目的地;为了追求更快的计算速度,小型电子计算机取代了计算尺和算盘;电晶体和微晶片的问世,使得真空管宣告落伍,且促成高速电脑的出现,它一秒钟所计算的方程式,多过爱迪生一辈子所计算的。

    科技也使家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食品处理机可以省掉用手切剁、搅拌、削刮和磨粉的时间与力气;压缩式包装,可以省掉挤牙膏的时间;曾以“慢慢倒出”为傲的番茄酱,现在也推出“一挤就出”的新包装。

    某些作法可以加速人们的行动。餐厅老板发现,音量大的音乐可以加速顾客的流动,使餐厅收入增加。当餐厅音乐声超过120分贝时,用餐的客人不但无法交谈,也打消继续在餐桌上逗留的念头,所以,他们会快速用餐,然后离去;这样不但嘈杂的餐厅赚钱,急着离去的顾客也多出时间去做其他事。

    音乐的种类,以及音量也会影响饮食速度。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饮酒习惯,结果发现,“在旋律愈慢的歌曲伴奏下,人们喝酒的速度愈快。”当酒吧播放一些哀怨、寂寞、自艾自怜的音乐,并伴随有关喝酒、时运不济和失去爱人的歌词时,酒客们就会一大杯又一大杯把酒快速倒入口中。

    (2)改变活动时间

    写作及印刷使知识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印刷术发明之前,要阅读一本书,必须翻山越岭前往修道院的图书馆,在一间光线不足的小房间里,在一些气味并不太好闻的僧侣监视下阅读。印刷术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它使文字图像可以随身携带,人类得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阅读书籍。从印刷术发明迄今,取得各种知识和资讯的方法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我们在书店里买书,或向图书馆借书;但将来,光盘将取代书店和图书馆,所有的文字和资讯都可以利用电子传送,从古至今所印刷的书籍,都可以集中在一张直径六英寸的光盘中,并可以配合读者个人的品味,立即翻译成任何语言,显示在一个手提式显示器的荧光屏上。

    电子产品把很多活动移到我们方便的时段,而不必一定要配合别人的时间,人们现在不必为了看晚间新闻或8点档连续剧,而急着赶回家,因为录像机可以录下这些节目,等我们有空时再观赏。电话答录机和电子邮件,让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亲友、预订机票或接洽商务,不必受限于上班时间。

    但这些可以转移活动时间的发明和产品,并非全无缺点。不管摄影设备、立体音响或是录像机的品质有多好,就是无法产生亲临现场感。花5分钟欣赏希腊神殿的幻灯片,与亲自在神殿里待上10分钟,会是相同的感觉吗?家里的高级立体音响,能够再现摇滚音乐会的现场及所感受到的那种热烈气氛吗?

    (3)一心多用

    罗吉斯有一次被问到,如果他只有48个小时可活,将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他回答说:“一次只用一个小时。”很高明的回答,但在目前这个忙碌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由于时间成本不断增加,所以,人们想出各种方法,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增加两三倍甚或四倍的活动。

    虽然罗吉斯并未在同一时间从事多项活动,但很多人确是如此。

    著名的英国艺术家吉尔,也是可以同时一心数用的时间节约专家。他准备改信天主教,但并未因此停下雕塑工作,他一手拿着《教义问答》阅读,另一手忙着修饰一个男性生殖器的铜雕作品。

    现代科技把以往必须个别操作的多项活动,集中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使家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新型的洗衣机不但洗衣速度快,也洗得更为干净;当洗衣机正在洗衣服时,家庭主妇可以利用微波炉烹食物,同时看看电视,并透过闭路电视,注意正在屋里其他房间玩耍的孩子……。

    比较认真的慢跑者可能只想专心慢跑,而不愿受别的事情妨碍。另有一些慢跑者,除了跑步,还可同时欣赏随身听的美妙音乐。并由戴在头上的“饮料供应头盔”把可口的饮料,经由一条管子送到口中,双手又可以握着手部运动器。如果还觉得不够,慢跑者可以戴上一个日本制的电池动力头带,它能让跑者维持比体温低15度的温度,增加头脑的清醒度,让跑者可以思考事情。

    我们已经习惯于一面做事,一面听音乐,根据一项研究报告,听广播节目是最常见的背景活动。不管电台或电视台播出的是音乐、新闻或是谈话性节目,都构成无害的噪音,使我们可以思索。

    “我们有读书背景音乐、做爱背景音乐、睡觉背景音乐……。有趣的是,由这些音乐的名称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代大师艺术的定位:这等于一开始就承认,不会有人坐下来,认真听这些音乐,而且也表示,当这些音乐播放时,每个人都忙着做其他事情,没有人在听音乐……。”

    我们太习惯于以音乐作为背景,因此,当我们真的参加现场音乐会时,反而会自然而然的把现场表演当成背景音乐,忙着去处理更为“紧急”的事情。在现场音乐会上,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和隔座的朋友,谈起当时他们脑中所想到的任何问题,很少人把音乐会看成单独的活动。

    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和管理已越来越合理,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