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份好工作-积累经验,用能力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位哲人说:“职场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应做好掌舵的准备。”这里所说的准备,是告诉人们要锻炼好个人能力,在求职时,要用能力吸引主考官,要清楚,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1、边工作边学习

    每位老板都喜欢积极向上的员工,这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实,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只是学习性质、学习地点发生了改变。这种学习,涵盖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已不再只学习简单的书本知识了。求职者应对自己提高要求,这样才能尽快成长起来。

    找到工作后,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固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也应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要知道,工作与学习是相依而存的。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工作而忽视了学习,其创造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轻则影响转正、升迁、涨工资,重则会丢掉饭碗。只工作不学习会影响个人能力的提高,因学习而耽误工作也是不正确的做法,倘若一个人仅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便只是纸上谈兵,不能提高工作水平,也不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工作。只有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积累经验的最佳方法,顺利转正则是迟早的事。

    工作中的学习,比学校中的学习更为重要,这是验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求职者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实际考察。

    任刚大学毕业后,很快就在一家国际货运公司找到了一份业务员的工作,面试后,老板让他在三个月内熟悉公司业务流程,争取顺利地转成正式员工。任刚上学期间,学的是国际贸易英语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使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现在,作为一名海运部业务员,平时主要工作是客户贸易代理,包括联系客户、开凭据单、确定装船发货时间等。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任刚对工作的最大体会可总结成六个字:简单、枯燥、乏味。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做一名出色的业务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虽然工作简单、枯燥、乏味,但是却能考验出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由于刚入门,他手里的客户资源又不多,每天只是跟着师傅出去拉业务,向师傅学习如何与客户洽谈。任刚非常羡慕那些老员工,他们可以在谈笑间将业务拉过来,而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去银行拿、送汇票,提着货样到商检局进行检测,这与上学时想像的情形相差甚远。不过,积极向上的任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对自己说:“一个好的业务员,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想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做好吃苦准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若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只要在考试时,背些基本理论,做些练习题就可以了,但是掌握知识却不像提高成绩那么简单。要想做好一名业务员,必须积累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也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

    试用期很快就到了,任刚虽然没有拉到客户,但是却学到了许多经验,公司领导决定将他转为正式员工。这一决定让任刚感到很惊讶,自己没有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他将自己的不解告诉了老板,老板和蔼地对他说:“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你有什么收获?”任刚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没有拉到客户,但是我需要时间,我相信,在这三个月里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发挥作用。同时,我还领悟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业务员,必须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所发展。”老板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段时间你的努力,我都看到了,我很欣赏热爱学习的员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刚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他逐渐掌握了工作中的一些要领。半年后,公司业绩排行榜上,也出现了他的名字。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校时,老师传递给你的是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经验还需在工作中获得。基于此,许多求职者都希望进一家体制比较健全,发展较为成熟,能够提供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学习机会的大企业工作,这种想法是非常明智的,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使自己强大起来。

    石旭现在已成了某外资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五年前,与其他求职者一样,他带着一身的书生气,到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现在,他已经由一名求职者,变成了一名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石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求职者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提高个人能力。”石旭的观点是正确的,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企业也在跟着形势不断发展,因此,个人能力也应该逐渐提高,否则,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求职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初始能力,并不一定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否可以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由此可见,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对于求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身处试用期的员工,大多数会产生茫然的感觉,在人际关系、业务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无法与正式员工相比,因此,出现了不适应工作环境的症状。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逐渐就会适应工作环境。上班的第一天,既是工作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始。一家好企业就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许多老师无法传授的知识。个人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想一蹴而就,是不太可能的事,这就要求人们不停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

    求职者是否具备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可以检测出来。每个企业都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一个试用期,目的在于考验求职者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倘若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与应征职位的要求相差不多,也能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企业领导依然会愿意给求职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不过,当求职者既没有能力做好应征职位所要求的工作,又不懂得通过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时,那只有被淘汰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长江源头不远处有两片海。其中一片是活水海,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着;海边的树木枝繁叶茂,树根伸进海里,充分地吮吸着海水;人们在海边上建造房屋,鸟儿在海边的树林中筑巢,因此,这片海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条小溪见此状况,毫不犹豫地融进了活水海中。

    一段时间以后,这条小溪希望多长些见识,于是继续往南流,又遇见了另一片死水海。这里既没有游动的鱼儿,也没有枝繁叶茂的树木,更听不到鸟叫声,行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从这片海边经过,海面上弥漫着死气沉沉的气息,不管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不愿在这片海边停留。小溪非常诧异,两片海相距不远,可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原因在于,活水海每吸纳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从不固守原有的水,接受和付出以同样的速度交替着、循环着。而那一片死水海,只知道将流进海里的水储存起来,从不轻易释放一滴水,这就使海水变质,慢慢成为“死海”。

    其实,这一道理同样可用在工作中。无论是正在工作的正式员工,还是刚刚通过面试的求职者,或者是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人,都应该不停地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像那一片活水海一样,生机勃勃。

    通过学习,身处试用期的求职者可以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使技术与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与业务能力,是求职者必备的两种技能。求职者在技术水平薄弱、业务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如果不抓紧学习,即使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在试用过程中,也会被淘汰。

    (2)学习可强化组织与规划能力

    人的组织与规划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才逐渐得以完善的。如今有许多求职者认为,组织与规划能力,是领导们应该掌握的技能,作为一名求职者,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因此,疏于学习这方面的技术。就当前企业来说,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能招到一些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由此看来,求职者的这种认识似乎有些欠妥,为了能提高就业几率,必须不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漂亮,赢得老板的赞赏。

    (3)通过学习,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换种方式讲,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既要懂得如何正确表达个人想法,又要懂得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能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具备较高的说服能力。同时,在节奏逐渐加快的职场中,以往各谋其事、各负其责的工作方式,已经被合作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同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工作便会缺乏动力,就会影响工作效率。求职者应快速学习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免在工作中,因个人原因而影响大局。

    (4)学习可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一旦缺乏创新能力,企业便少了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提高创新能力,要建立在大量阅读书本知识、收集并获得广泛信息、发挥个人想像力的基础之上,求职者在意识到以上情况的前提下,应博览群书、积累经验,尽快提高创新能力,力求符合公司不断发展的要求。

    以上四点即是学习带来的好处,掌握了上述几种技能,刚刚步入职场的求职者会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赢得领导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成功就业已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了。

    学习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罢,都不要停止学习。聪明的求职者会以不断学习的方式,使自己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普通的求职者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以此来适应工作环境;不懂得学习的求职者,不懂得变通,只能等着被淘汰。

    学习是提高自己的最佳方式,求职者应怀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把在工作中的学习当做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这对顺利通过试用期大有裨益。

    2、向资深人士求教

    身处试用期的求职者,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刚刚踏入社会,刚刚开始工作,对公司的各项要求以及工作要领,都缺乏充分的了解,至于工作经验就更是微乎其微了。为了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把工作做好,并且可以顺利地通过试用期,还应本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多向公司内的资深人士学习,快速提高个人能力。

    积累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向资深人士求教,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实,许多资历较深的老员工都喜欢积极向上的新人,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他们会十分乐意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人。

    与那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的人相比,那些正在求职或者尚未把工作做好的人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些人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他们不吝放下身架向资深人士求教,而这些普通的求职者,为什么不能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呢?

    一个人能获得外界帮助的大小也影响着他能力的强弱。一个聪明的、有理想的求职者能通过种种方法,向资深人士学习一些工作经验,并以此来完善个人想法,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实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反之,那些平庸无能的求职者,往往不懂得向公司内的前辈请教,尽管对公司状况、工作流程、运营方式一无所知,却仍然爱惜颜面,不愿意张口求教,结果被老板误认为是工作能力不足、不善于向他人学习、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此时,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炒鱿鱼”,辛苦得到的工作,可能就在这不懂学习不会学习的过程中付之东流了。

    有些自命不凡的求职者,把自己的独断独行当做一桩值得骄傲的事情,对向资深人士学习嗤之以鼻。认为那些老员工的工作经验,早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值得一学,其实这是非常荒谬的想法。有时候,老员工主动给他们提供工作经验,他们却不屑接受。殊不知,自己错过了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一些刚进职场大门的新人,看到那些资历较深的老同事,能够独断独行而百无一失,便万分羡慕。其实自己对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之所以工作起来能得心应手,正是虚心求教、多方积累经验的结果,哪些资历较深的老同事在初入职场时,与绝大多数新人一样,经验不足、工作能力较低,但他们乐于向资历较深的老员工请教,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才可以游刃有余,他们这种积极学习的精神,值得哪些正在求职或者尚未有稳定工作的求职者们学习。

    皮埃尔担任美国一大型公司总经理时,一天晚上,公司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公司上下所有的员工全部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总经理皮埃尔先生也不例外。

    当时,皮埃尔命令一名新来的员工帮忙套信封,这个新来的员工认为做这种事情有损他的身份,便对一位老员工说:“我不愿意干这种事,我应聘的是秘书职位,这些工作不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这位老员工拍拍他的肩膀说:“总经理的脾气很坏,他最讨厌别人和他讨价还价,而且,公司正处在紧张状态,每个人都应尽最大的努力工作,无论是否属于本职工作,都应尽力把它做好,你的这些想法最好不要让总经理知道。”这位新来的小伙子没有把老同事的话放在心上,仍然不肯工作。不一会,皮埃尔走到他的面前,非常客气对他说:“为什么不开始工作呢?”这个新人说:“这不是我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我不想做这种有损身份的事情。”皮埃尔听完后,勃然大怒,生气地说:“好吧,既然做这件事对你是一种侮辱,那么就请另谋高就吧!”

    于是,那个青年只好离开了,他去过好多地方,参加了好多次招聘会,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许多刚入职场大门的求职者,自认为在学历、知识方面高于老员工一筹,觉得向他们求教是一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想法,即使自己的学历比老员工高,知识面比他们广,但论起工作经验来,自己却有好多不足。要知道,向老员工求教是一种弥补不足的有效途径,是成功就业的基本保障。

    3、将分外工作“扛”下来

    不要把分外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一些分外的工作对提高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经验有百利而无一害。

    工作中,有时候不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还要承担一些分外的工作,不要抱怨多干了活儿,其实,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一些分外的工作不仅能帮助你通过工作上的种种测试,还能帮你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某些难题或突发情况,由此,赢得老板的赞许。

    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大部分私人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并不比其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高。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把它打下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当她把打好的纸交给拿破仑·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他发现,自己的这句格言,改变了助手的工作态度。每天用完晚餐后,她都要回到办公室,从事一些与她本职工作无关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例如,帮助拿破仑·希尔回复信件,并把写好的回信工整地放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上,等待他的评定。

    渐渐地她已经掌握了拿破仑·希尔的回信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写的没有什么两样,有时比拿破仑·希尔写得还要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一天,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了,他希望找一个合适的人接替私人秘书的工作,此时,他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小姐。不过,在拿破仑·希尔尚未正式宣布这一决定之前,她已经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由于她每天下班后,都要做一些分外的工作,这使她有资格担任拿破仑·希尔身边一个最好的职位。不只如此,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拿破仑·希尔曾多次为她涨工资。有时,她还要帮助拿破仑·希尔解决一些“意外”的工作,结果往往令拿破仑·希尔非常满意。拿破仑·希尔逐渐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位得力的助手了。

    这种积极地做好分外工作是一种不断进取的表现,这位年轻小姐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自己脱颖而出。拿破仑·希尔告诉人们,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胡巴特对“进取心”作了如下的说明:“这个世界只愿对一件事情赠予大奖,那就是‘进取心。’”

    有些人不屑做那些分外的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零星小事,有些人认为做这些事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些琐碎小事也能锻炼人,也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例如,对于端茶倒水,这是人人都会做的事,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愿去做。虽然,这件小事并不是某个人的本职工作,但如果能把这件分外的工作做好,不但能提高交际能力,还能锻炼察言观色的本事,这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很大好处。

    那些具备积极主动承担分外工作习惯的人,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们能以满腔的热情迎接工作中的种种考验,也能凭借个人的能力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轻松化解,给老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自己赢得荣耀与利益。

    4、能力是金,证书是银

    现在是单凭一大堆证书、文凭吃不饱的年代,与以前不同,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手捧金光灿灿的各种各样的证书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凭借高文凭或证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时代,已成为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用能力找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倾听是金,雄辩是银”,用在求职场上,也可说成是“能力是金,证书是银”。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忽略了学历与证书的效力,这将注意力转移到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上,这为许多有能力,但没学历、没证书的求职者打开了一条成功就业的通道。

    某一中美合资企业要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小田与其他求职者一样,带着简历以及各种证书,前往该公司面试。不过,与其他求职者不同的是,小田并不符合招聘要求,她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可是,这家公司的规模、福利待遇,对小田充满了诱惑。她一直向往到大公司工作,也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

    到了该公司楼下,小田被高档、气派的写字楼吸引了,她更加坚定了求职的信心,她给自己鼓了鼓劲,然后就走进了写字楼。

    公司的一名接待人员将所有应聘者安排在会客厅内等候面试。不一会,人事主管宣布了一条规定,他说:“请各位仔细察看本公司的招聘要求,如有不符合的,请大家自觉离开,以免耽误个人以及公司时间。”说完后,便转身离开了。小田反复地研究招聘启事,她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唯独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她知道,要想进合资企业工作,具备英语四级证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小田开始后悔起来,后悔自己不该来这里碰运气,当她抬头观望时,发现会客室里的人已经少了一半。于是,小田想,既然来了,就试试吧,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没有离开的人大都很出色,与这些人竞争,无疑要花费一番心思。只见几个应聘者进去的时候都雄赳赳气昂昂的,仿佛获得这个职位是易如反掌的事。可是,从总经理办公室走出来后,个个垂头丧气,显然是没有顺利过关。当总经理叫到小田的名字时,她顿时紧张起来,她用发抖的双手将各种材料放到总经理的桌子上。外籍总经理看完小田递过去的简历和各种证书后,用蹩脚的中文对她说:“你大概忘记带英语四级证书了。”小田满脸通红地说:“对不起总经理,我不是忘记带了,而是根本没有英语四级证。”这位总经理用异样的眼光上下打量着小田,似乎她是一名“天外来客”。随后,他叫来工作人员请小田出去。此时,小田尴尬地用英语对总经理说:“证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虽然没有四级证书,但是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很好的交流。总经理就凭我没有证书就否定我的能力,未免有些偏激。作为一名助理,注重的是口头表达,并非书面上的一些东西……”她用流畅的英语激动地说。

    外籍总经理听完小田的这段话后,先前严肃的表情已经被笑容取代了。他用中文对小田说:“你说得很对,证书并不能说明什么,虽然你没有四级证书,但你是我接待过的应聘者中最出色的一个,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许多人因为没有文凭、证书而失去了求职的信心,这使大好的就业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其实,没有文凭或证书的求职者,同样具有就业的资格,只要有能力担任应征职位,就应该学习事例中的小田,大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

    当前,学历与证书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能否成功就业,还要看个人能力的强弱。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这些人空有较高的学历、各项荣誉证书,但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相反,许多求职者没有较高的学历,也没有任何证书,但却能凭借个人的实力,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相信每个企业都不愿意花费重金,去聘请一个高分低能的人,相比之下,那些拥有实力却没有证书的人更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由此可见,学历、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不会以学历高低、证书多寡来选拔人才。许多人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既然学历、证书没有用处,为什么招聘单位还要求求职者要出示学历证明或各种证书呢?

    这里并不是吹捧“学历无用论”的说法,招聘单位之所以让求职者出示学历证明以及各种证书,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了解求职者受教育的情况。人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综合素质要高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素质低、品行差的人,即使能力再强,相信招聘单位也不会聘用。可以说,学历、证书,只起到验证求职者,受教育时间长短的作用。

    机会稍纵即逝,当机会来临时,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被文凭、证书,这些客观因素束缚手脚,否则,成功就业将与你无缘。

    5、让实证说明能力

    打官司讲求证据,求职面试同样需要陈列实证,说得再好听,没有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实力,也很难令主考官信服。

    几十分钟甚至是一两个小时的面试时间,并不能检测出求职者的实际水平,只有将应聘者放在实际工作中,或通过相关实证,主考官才能为应聘者的实力打分,否则,只能凭借初步的印象给求职者下一个初步的断定。

    每提到找工作,张浩就怒从心来。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他没有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眼看着同学们都已整装待发,准备踏上工作岗位,而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着落。每提到这些,张浩就感觉自己非常倒霉,不知道是自己的要求太高,还是单位看不上自己。他想,自己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怎么就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呢?虽然上大学时,张浩所学专业是电子工程,但他对这一专业提不起一点兴趣,更不用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了。他只想进一家大型的对外贸易公司,凭借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顺利地与外国人轻松自如地打交道,可是没有一家大型贸易公司愿意给他面试的机会,这让张浩真正体会到怀才不遇的感觉。

    张浩就是根据兴趣寻找工作的求职者,这种方式给他的就业带来了一些困难。虽然他天天在网上投简历,却没有接到过面试通知。原因在于他所学专业与应征岗位的要求不匹配。招聘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便不假思索地将求职者淘汰了,这就是张浩失败的最大原因。后来,张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投简历时,顺便把在英语方面取得的成绩,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荣誉证书以及曾经为别人翻译过的英文材料等,以复印件的形式寄给了用人单位。在以后的日子里,张浩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面试通知,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家大型对外贸易公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按照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找工作,也有的人因为兴趣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某些证明个人能力的具体材料;而在喜欢的范围内,却没有实际物证来证明个人能力的强弱。就企业角度来看,评价一个求职者能力强弱、是否适合应征工作岗位的关键因素,就是所学专业是否与岗位要求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求职者想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必须出示一些具体实证,以此证明个人能力的材料,以此可以告诉主考官,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应征职位。张浩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求职者在考虑就业去向问题时,虽然可以参考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是,也应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要抛开自己的专业找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用人单位的信任和认可问题,求职者不必因此而埋怨用人单位的苛刻,用人单位要求苛刻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招聘者与应聘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双方在互不了解,甚至是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单凭一张个人简历,根本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哪怕简历做得再精制,都很难让用人单位信服。更有甚者会怀疑你简历内容的真实性。毕竟,用人单位没有亲眼见过能证明个人能力的确切材料或成功案例。

    而从事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不一样了,用人单位只要看到你的成绩证明或者毕业证书,就能判断出你的水平,以及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所以说,求职者如果想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就应该拿出挑战困难的勇气。

    有些求职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难道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份与个人兴趣相辅的工作了吗?”方法当然是有的。

    求职者必须向用人单位提供强有力的证明,正如张浩那样,将各种相关的证书,最重要的是一些成功的案例提供给主考官留作参考,用人单位通过这些可以了解你,很可能会认为你有能力,从而会为你打开绿灯。

    倘若所学的专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恰好相符,这种情况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一来,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阻碍。当今的人才市场中,出现了“复合型人才”这一新名词,但是现实与希望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距,这种“复合型人才”毕竟是少数。有些按照兴趣找工作的求职者,已经意识到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倾向,所以,不敢贸然试探,害怕遭受打击。对于企业而言,总希望能招到既对应征岗位感兴趣又与所学专业相吻合的人才,这样便于和行业中的用户沟通,也有利于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为公司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求职者把自己的能力证明展示出来,就给了招聘者一些信息,就可能获得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不管求职者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工作,还是按照自己的专业来找工作,在求职中,都要注意把确切的实证摆在考官面前,这样就给了别人了解你的机会,就为自己开通了一条面试通道。

    6、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本着竭尽全力的原则,才可以把工作做好,不要浑水摸鱼,否则,找工作时的艰辛很可能就白费了。

    竭尽全力做好工作是一种职业美德,具备了这一美德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也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出来。有一份英国报纸刊登了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工作虽然轻松,但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事实上,不仅教师如此,每个人都应对工作有竭尽全力做好的想法,这是敬业精神的基础。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把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当成一种习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求不断进步。这不仅是一种工作原则,也是一种做人原则。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工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论身居何处(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如果能全身心地工作,最后也可以获得利益与荣誉。那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的人,在某一特定领域里一定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比对很多事情都略懂一二要强得多。一位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某一学校演讲时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样将一件事情做好;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说:“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

    许多人都曾为一个问题而困惑不解:明明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但是成绩却远远落后于他人。不要疑惑,不要抱怨,先问问自己,在工作领域里,你确信自己没有浑水摸鱼吗?如果对这些问题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这就是你无法取胜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就大胆而竭尽全力地去做,如果它是错误的,就干脆别动手。

    如果一个人认为小事情不值得认真对待,那么,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漏洞百出。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从来都不去认真整理自己的论文和书信,而是将自己所有的文稿和信件散乱地堆放在书桌上,这样的人办事缺乏条理,不讲究秩序,思维也不周密,他们根本搞不清自己的立场、原则和态度,别人对他们也会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产生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这样的人怎能与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呢?

    等待这种人的往往是失业,家人和同事也会为他们感到沮丧和失望。如果这种人获得了某一重要职位,将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其下属也必定会受这种恶习的传染——当他们看到上司不是一个精益求精、细心周密的人时,有时会群起而效仿。这样一来,个人的缺陷和弱点就会渗透到整个团体中去,这必定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一位先哲说过:“如果某项工作必须去做,那么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吧。”另一位明哲则说:“不论你手边有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

    做事无法善始善终的人,其心灵上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不具备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的好习惯。因此,个性不鲜明,意志不坚定,无法实现个人目标。一面贪图玩乐,一面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可结果往往是,不但享乐与修道两头落空,还会后悔不已。从某种意义而言,全心追名逐利比敷衍修道好。

    做事一丝不苟能够迅速培养严谨的品格、获得超凡的智能;它既能带领普通人往好的方向前进,更能鼓舞优秀的人追求更高境界。

    无论在哪一领域找工作,都必须养成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的好习惯,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人一旦领悟了全力以赴的真正含义,就能意识到成功就业的秘诀。于是,便获得了打开成功就业大门的钥匙了。能时常以竭尽全力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荣耀。

    工作中,许多人持着混日子的想法,要知道激烈的竞争已经决定了,混日子的人无法在职场生存,它要求人们把心思全部放到工作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特别是身处试用期的人们,更应仔细体会这一深刻含义。

    7、钻研所选行业,力求精益求精

    每位老板都希望雇佣一个能工巧匠,都喜欢把工作交给一个技术娴熟的人,所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尽可能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专业精通的人。

    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应付差使的心理,认为只要能把老板敷衍过去,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工资就可以顺利到手了。殊不知,这是对工作、老板、自己不负责的表现。这样做的后果不但会让老板对你产生看法,而且还会使自己养成得过且过的坏习惯,形成不思进取、不顾正业的不良态度。

    例如,那些技术半生不熟的泥瓦工和木匠,他们将砖石和木料随意拼凑起来去建造房屋,但是在房屋尚未售出之前,有些却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术业不精的医科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学好技术,结果做起手术来笨手笨脚,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危险;律师在读书时不注意培养能力,办起案件来捉襟见肘,让当事人白白花费金钱……这些都是不称职的表现。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想方设法地去钻研,尽量使自己工作起来熟练而得心应手。每一位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人,都应记住:下决心使自己掌握所在领域中的所有知识,在技术上高人一等。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荣誉、利益自然会随后而来。

    某人向一位资深人士求教关于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做的,我的原则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位,都要使自己成为行内高手。”

    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怎能因自己的失败而责怪他人、责怪社会呢?无论干哪种工作,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精通”二字,大自然要经过千百年的进化,才长出一朵艳丽的花朵和一颗饱满的果实。有些年轻人随便读几本法律书,就想处理一桩桩棘手的案件,或者听了两三堂医学课,就急于做外科手术——要知道,那个手术关系着一条宝贵的生命啊!

    学生时代一旦养成了浑水摸鱼、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运用一些小伎俩来应对考试,企图欺骗老师蒙混过关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很难做到“精通”二字。这样怎能将工作做好呢?

    一个称职的员工一定是具备刻苦钻研精神的人,他们能把自己投入到研究工作当中,也能把本职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

    八、灵活应变,关键时刻“露一手”

    托尔斯泰有句至理名言,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求职中的“陷阱”很多,求职者倘若没有聪明的头脑,就像常人失去了双目,随时可能陷入被动境地。

    1、摸准用人单位的“脉”

    众所周知,某件产品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才能够顺利、迅速地打开市场,企业用人也是在遵循同样的道理。求职者面试前,必须摸准用人单位的“脉”,才能投企业所好,顺利地得到应征职位。

    有人把找工作形象地比喻成找对象,认为只有双方情投意合才能走到一起,这个比喻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若不是招聘单位需要的类型,也不会被录用。为了提高就业几率,求职者应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争取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家报社要招聘一名记者,小尤是10名入围者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无论从学历、工作经验上看,小尤都无法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唯一值得提的一点是,他曾经主办过校报。

    面试前,小尤找出该报社的几份报纸,仔细琢磨该报纸的风格、特色、定位以及主要专栏等等,尽量做到了心中有数,她还记下了一串常在报纸上出现的编辑、记者的名字。

    面试时,当考官问他:“你了解我们的报纸吗?”小尤把对该报的认识详细地讲了一边,包括它的风格、特色、定位、不足等方面,还列举了一些编辑、记者的写作风格和专长。

    说罢,小尤拿出该报社出版过的报纸,放到主考官的面前。考官被报纸上的红色笔迹吸引了,原来,小尤早已对这份报纸做了修改,修改内容包括:用词、错字、语言紧密性、题文不符等。主考官与其他评委们都对小尤的做法感到很吃惊。

    面试结束时,小尤才知道,在座的几位评委都被他提到了,而且评价的相当准确。最后,小尤把自己主办过的校报挑了几份,分发给各位评委,请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并说:“就当给我们学校做个广告。”评委们都不由地对眼前这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产生了好感。一个星期后,小尤接到了该报社的录用通知。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摸准用人单位的“脉”呢?不妨看看以下内容:

    (1)了解不通企业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运作型企业”,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事情的完整性,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工作质量。求职者去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聘时,应该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是“产品型企业”,其主要特点是,比较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或旧产品的不断完善,要求员工具有创新意识、思维敏捷、工作有方。求职者到这种公司应聘时,要想方设法满足企业要求;再次是“客户型企业”,其主要特点是,公司运作主要是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擅长与人打交道,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到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聘前,求职者必须加强沟通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企业的类型不同,其决策、管理等方式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从决策角度讲,“运作型企业”其决策权掌握在公司领导手里,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式,依次排列。注重结果,表现为:工作效率高、管理井井有条;“产品型企业”只要求员工具备创新能力。在这种类型企业里,员工起主导作用;“客户型企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决策方式“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的意见,就是企业的意见。从管理角度而言,“运作型企业”比较注重合作,企业强调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要求员工必须注重做事的方式方法,对工作质量要求及其严格,在这种类型的企业工作,员工会产生压迫感。当然,任何事情有坏的一面,自然也会有好的一面,这种类型的企业,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在此工作可以学到管理方法;“产品型企业”的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员工可以在一个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环境中工作,其工资待遇也相对优厚一些;“客户型企业”能够满足员工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的需要,有种咨询公司的风格。

    (2)搞清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简历的要求

    企业类型不同,对简历的要求也不同。求职者在了解企业类型后,应对简历做一番调整,使简历风格能“入乡随俗”。

    国度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别。英语国家的企业对简历的要求是: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言之有物、语言富有生气。求职者到英语国家企业面试时,要在简历开头写明求职意向、具体的时间以及表现个人才能的具体数字等,简历内容不能过多,最好在一张纸上写清所有内容。例如,到美国公司求职时,求职者最好要在简历上附一份工作经验证明,把自己的详细工作经验清楚地写在纸上,不要忘记在简历的末尾写上这样一句话:本人将在某一时间给主考官打电话,询问是否能得到面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到美国公司面试过后,千万不要忘记给接见你的主考官写一封感谢信,因为,他们将这一行为视作文明礼貌、工作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表现。

    到日资企业应聘,在简历的开头,最好要把个人的工作经验、为人处世的能力、性格特点、个人爱好及特长等写明,日本人注重的并不是领导才能,而是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在书写教育经历时,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把细节问题写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书写简历时,应该用日文书写。

    (3)摸准企业老板的风格

    其实,要想找份好工作并不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只要能摸准企业的“脉”,对症下药,就能如愿以偿。倘若在尚未搞清企业管理方式之前,就贸然行事,只能是一头雾水地瞎撞,这对成功就业没有任何好处。这里对企业管理方式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求职者能得到一些启发。

    在美国公司里,不会出现论资排辈的现象,只要员工能为公司创收,就有机会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在美国公司工作,要拿成绩说话。美国公司的老板比较民主,希望员工有话直说,所以,到美国公司面试时,不妨直抒己见,把个人意见直截了当地告诉主考官,不必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美国老板比较喜欢自信、有“野心”的员工,因此,在回答美国老板问话时,最好收起那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例如,“我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多方积累知识”等,要把自己的理想表达出来,例如,“我希望得到晋升机会,或在几年内做到经理的职位”等,此时,美国老板会对你的勇气与决心给予赞赏。

    日资老板在经营公司时,喜欢将公司的内部管理以及工作安排划分得非常细致。然后,再让员工按照规定,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日资老板不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希望员工能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工作。因此,到日资企业求职时,求职者最好能以谦恭的态度,出现在考官面前。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由于日资结构较为细腻,求职者还应注意个人的职业形象。男士要穿西服领带、女士着套裙、化淡妆,面试过程中所需材料,必须准备齐全,切忌现场翻找。

    英资老板对员工的个人修养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学历背景及工作经历。到英资企业去面试,求职者的简历应严格按照要求书写,要把个人的修养体现出来。在言谈举止间,要体现出风度与涵养。个人简历应用英文书写,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经历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在我国,招聘者最关注的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面试过程中,通过言谈举止、肢体语言、眼神、微笑等一些细小的动作,可以考察出求职者的能力水平、素质、修养、团队精神等。因此,这里提醒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我国香港特区的企业比较注重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挑战困难的勇气,做好承受工作压力的思想准备。

    (4)透析企业业务背景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所聘用的员工,能对企业业务有一些充分的了解,这样方便在日后可以比较快速地熟悉工作环境。面试过程中,主考官比较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吗?”其实,主考官的目的无非是想知道,应聘者对应聘公司业务的掌握情况以及应聘态度,求职者或许认为用人单位这样做过于挑剔,不过,站在企业角度来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求职过程中,如果不对企业的业务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甚至不清楚企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就贸然向该公司投简历或参加面试,遇到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些求职者甚至都不记得向哪家企业投过简历,就更不用提了解企业业务背景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求职者没有摆正求职心态,没把把找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这种“大面积撒网、小面积捕鱼”式的求职方式,效果往往不会太好。不如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家适合自己的公司,面试前透析公司业务背景,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业的几率反而会有所提高。

    求职者应了解企业哪些业务背景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知道企业具体是做什么的

    在求职前,应对企业经营的业务进行分析,清楚企业究竟是做什么的,然后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析企业的招聘岗位是否与个人专业或兴趣相符,核查个人条件是否与招聘要求相辅,最后判断是否要向该公司投简历。

    第二,知道自己到底向哪几家公司投过简历以及应征的具体职位

    企业的招聘对象,是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人才,求职者在求职前,必须清楚自己向哪几家企业投了简历以及应征的相关职位,然后,将个人情况与企业要求相对照,在双方情况比较吻合的情况下,再做好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业务

    大多数公司在招聘时,会将公司的大体情况公布在互联网上,求职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成立的时间、企业的规模、主要业务等,了解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面试有很大的帮助。

    古语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求职面试前,必须对应聘单位的经营模式以及相关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再根据用人单位的经营管理方式,揣摩其招聘的人才类型,最后,结合个人的情况,做一些补充,力求使自己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

    2、开拓思路,创造机会

    但凡成功就业的人,大多是善于思考,思路广、点子多的人。现代企业领导,比较欣赏这样的员工。

    俗话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句话说得非常在理。现如今,企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因此造成了求职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通常情况下,企业不愿雇用仅会凭自己的体力来工作的员工,那些善用头脑工作的人则成了企业间争夺的“香饽饽”。由此看来,无论在面试过程中,还是在工作过程中,求职者都应尽力开拓思路,争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许多人都听说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其中反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准备招聘一名销售总监,招聘广告打出去后,慕名前来应聘的人把人事部堵得水泄不通。几场笔试过后,入围者只有三个人,主考官给三位应聘者出了一道题:10天之内,谁能尽量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谁就被录用。

    三名应聘者非常不解,不明白主考官为什么要出这样一道题,和尚连头发都没有,又怎么会买梳子,这不明摆着捉弄人吗?但是,抱怨归抱怨,既然已经过五关斩六将地“拼杀”到了这个地步,还应想方设法把木梳推销出去。十天期限很快就要到了,三个人回到该公司汇报情况:

    第一个应聘者说:“这些天,我费尽了千辛万苦,每见一个和尚,我都会向他介绍木梳的好处。大多数和尚都骂我是疯子。不过,昨天下午,我在一座寺庙门前,看到一位小和尚,正在用手抓头皮,我急忙走上去对他说,‘小师傅,用手抓头皮不利于开发智力,我这有一种优质木梳,你用它刮一刮,会感觉到舒服。据科学研究表明,用木质的梳子刮头皮,有利于开发智力,会令你更加聪明的。’听我这么一说,小和尚买下了一把……”

    第二个应聘者说:“这些天,我专门去了一座古庙。古庙坐落在一座高山之上,当香客到庙里进香时,头发被风吹得非常凌乱,看到这种情况后,我便找到了该庙的方丈,说,‘方丈大师,贵寺庙坐落在山顶上,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们抵达山顶后,头发被强硬的山风吹乱了,如果能在每个香座的香案上放上一把木梳,让那些善男信女们在拜祭前,先整理一下仪容,这也是对佛祖的尊敬啊!我这里有一批优质的木梳,方丈大师,不妨购买一些。’结果卖出了100把……”

    第三个求职者说:“为了尽量多推销出木梳,我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多方打听,我得知在一个深山里,有一所香火特别旺盛的寺庙。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我便找到了庙里方丈,对他说,‘我知道方丈大师的书法远近闻名,如果能在木梳上写上积善梳这三个字,并把其当做赠品,送给那些善男信女们,我想一定可以扩大本寺的知名度。更何况,前来本寺烧香拜佛的人,大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将这种梳子送给他们,又可叫做送佛心。这里的山风很大,方丈不能看到香客们蓬头垢面地给佛祖上香吧,这是对佛祖的不敬。’方丈被我的话说动了,当场向我订购了1000把木梳……”

    由这三名应聘者的推销经历来看,第一位用的方法是以情感人,与和尚们讲了大量的大道理,结果还被误认为是疯子,木梳也只卖出了一把。

    第二位应聘者比第一位取得的成绩要好一点,他改变了推销策略,从香客仪容的角度出发,说服方丈购买他的木梳,结果卖出了100把。

    第三位应聘者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从寺庙的知名度和香客的仪容出发,对方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了方丈,推销出去1000把梳子。

    该公司给应聘者出这个题目的目的,并不是想把应聘者难倒,而是想考验应聘者的智慧,在这三个人中,第三位求职者打败了其他两位,其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思路比其他两位广,以此,坐上了该公司销售总监的位子。

    在当前来说,推销是一个比较难做的职业,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必须具备开拓思路、创造机会的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求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性别、年龄、学历、经验,而是思路的宽与狭。思路宽的求职者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赢得主考官的喜爱,而思路窄的求职者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还需费些力气。

    以上的推销事例应了一句古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面试过程中,考官会为求职者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求职者仔细思考问题的突破口,开拓思路,以别开生面的回答,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某家日资企业要招聘两名部门经理,应聘者看到该公司的招聘广告后,纷纷前去应聘。主考官给到场的招聘者出了两道题,请应聘者随意选择其中一题予以作答。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一家生产圆珠笔的公司,经济效益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圆珠笔芯存在质量问题,圆珠笔芯中的油墨尚未用完,笔珠就已经报废了,因此,公司产品出现积压现象,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将面临破产。另外一道题是这样的:一家手帕厂以生产锦缎白手帕为主,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手帕无法顺利卖出,在库房中大量囤积。如果长期下去,该厂同样要面临破产。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将这两家公司库房里堆积的产品销售出去,使公司扭亏为盈?

    对于这样的问题,求职者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建议两家工厂生产其他产品;有的建议更换领导;有的……主考官听完这些人的建议后,眉头紧锁。这时,刘强走到主考官面前,彬彬有礼地说:“您好,我选择回答第一题。”考官阴沉的脸上,写满了不悦,他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刘强充满自信地说:“生产圆珠笔的公司,既然找到了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只要将圆珠笔芯截掉一段就可以了,使其在笔珠没报废前,将笔芯中的油墨用完就可以了,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吗?”考官听完他的话,原本凝重的神情逐渐出现了悦色,连连称赞“好法子、好法子”。

    下一个回答问题的是与刘强一同前来的陈桐,他大方地走到考官面前,说:“您好,我选择回答第二道题。”考官依然面无表情地点点头。陈桐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手帕仅是用来擦手、擦汗的。但是,随着手帕样式的增多,手帕已不再是擦手、擦汗的工具了,它还可以起到美化、装饰作用,所以,该手帕生产厂家可以在白手帕上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这样也可以解决产品滞销的状况。”主考官听完陈桐的回答后,绽开笑颜,与陈桐握手告别了。

    一个星期后,刘强与陈桐都接到了该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既然要开拓思路,别开生面地看问题,就要有因事而变的本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局限在固有的思想范围内,不敢打破常规,是无法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只有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吸引考官的注意,提高就业几率。

    古人云:“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说,一种反常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要求人们遇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变,绝不能有墨守陈规的思想。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则,都没有一定的规定,关键要看个人的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语的意思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在求职过程中,与其说斗的是学历高低、证书多寡,不如说斗的是才华与智慧,求职者若能开拓思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就能赢得考官的好评,从而获取就业的机会。

    不过,每个人都会“变化”,只是水平有高低之分,要想成为众求职者中的焦点人物,还需不断培养个人创造力,培养别开生面看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求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老板都喜欢善于思考、能主动解决问题的员工,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倘若求职者能在面试中将这一点表现出来,就可以吸引考官的注意,为自己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开拓思路的实质是突破自我、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势。求职过程中,如果始终被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束缚,便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脑中将无法闪现出“金点子”,这对就业非常不利。

    3、抓住机会,即兴发挥

    善抓机遇固然重要,但抓住机遇不能即兴发挥也是枉然。求职面试本来就是一场竞技赛,比的是捕捉机遇的能力,和现场发挥的本事。求职者应捕捉、创造机会,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招聘过程中,主考官要接见多名应聘者,在同等学历、同等水平的情况下,主考官势必会产生视觉疲劳,不能理智的做出评价,此时,聪明的求职者能在面试过程中,抓住机遇,并将其大肆发挥一番,使考官产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李闯是北京某大学毕业的学生,他在一家报社工作一年后,便辞掉原有的工作,带着自己的作品到深圳闯天下。抵达深圳后,他从报纸上得知,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在招聘内刊记者,李闯兴冲冲地赶了过去。到了现场后,李闯才发现,与自己竞争的不下200人,而公司只招聘一名记者。由此可见,求职者对于该职位的竞争相当激烈。

    在招聘现场,李闯发现绝大多数求职者的手里,都拿着一叠厚厚的作品,其中,研究生、硕士、双学位、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都大有人在,李闯渐渐感到有些不安,像他这样的本科生要与这些人竞争,无非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但他转念一想:既然来了,就要试一试,也可以增长一些求职经验。

    李闯坐在接待厅内的椅子上,看着等待面试的求职者,心想:“这么多人都带着作品前来面试,主考官仅看作品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然会产生视觉疲劳,此时,谁的作品能让主考官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谁就有可能胜出。”他左顾右盼,大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当即拿出纸笔,以“虚位以待,众人争位”为题,现场写了一则短消息。

    不一会儿,接待人员叫到李闯的名字,他从容、大方地走进了主考官的办公室。主考官面带倦色地说:“谈谈你对报刊记者的看法”。李闯说道:“作为一名报刊记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能尽快捕捉新闻线索,快速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稿件。”考官点点头,面无表情地说:“把你带来的作品给我看看吧!”李闯拿出刚刚写好的稿子,放到主考官办公桌上说:“请考官过目。”主考官吃惊地问:“你干了一年的新闻记者,难道就这一份作品?”李闯立即解释道:“当然不是,这只是刚刚即兴发挥的一条短消息。”听后,考官仔细阅读了李闯即兴创造出来的作品,脸上不禁露出了喜色,最后与李闯握手后,结束了面试。

    三天后,李闯接到了该房地产公司的录用通知。

    有些应聘者虽然能够意识到在面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是却不能让机会为己所用,因此,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机会是求职者的养命之源,一旦有了机会,就要牢牢地握在手里,切莫将其白白浪费掉。

    4、主动出击,把握主动权

    由于经济的突飞猛进,公司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间出现了相互角逐的现象,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因此,企业领导们都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求职者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就必须主动出击,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个求职者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面试结束后,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回去等通知。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求职者的做法是等待,很少有人能主动出击,因此,错过了就业机会。

    某公司要招聘一名部门经理,工资待遇非常优厚,因此,前来应聘的人非常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四轮面试过后,只有四位得到了进级机会。公司总经理逐一接见了他们。面试结束后,总经理对四位求职者说:“你们四位都很优秀,由于公司近一个月内比较忙,一个月后通知你们招聘结果,请各位回去等消息吧。”

    一个月后,其中三位求职者接到了该公司的电话,要求他们在次日上午,到公司与总经理面谈。三位如约而至,总经理面带愧色地说:“很抱歉,让三位白跑了一趟,遗憾的是,三位没有被公司录用。这是你们的误工费。”说罢,递给他们每人一个红包。

    三人不知所措地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总经理解释道:“我们的岗位有限,现在只需要一个人。以公司现在的实力,不会为一个职员一个月的薪金而推迟他的到职时间。公司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总是处于等待状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只有主动出击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原来,与他们一同参加面试的另外一个应聘者,早已在该公司工作了。面试结束后的第三天,他主动给公司打了电话,他要求总经理给他一次试用的机会。出乎意料的是,总经理竟然一口答应了。由此看来,这一个月的期限,是总经理故意设下的一个圈套,他想以此来考验求职者是否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

    一个缺乏主动性的求职者,很难将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实,用人单位并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在招聘者眼中,能主动出击的求职者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能与时代同步发展。如果能招聘到这样的人才,势必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就求职者而言,一旦掌握了主动权,便省去了许多麻烦,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再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应聘过程中,那些违背常规的要求有时可能是主考官特意设下的“陷阱”,求职者应该提高警惕,睁开一双“慧眼”,识破考官的“阴谋”,这样才可能跳出“陷阱”,掌握就业主动权。

    5、显露额外才能

    面试时,将自己的额外才能展现在考官面前,也是提高就业几率的一种方法。现代企业比较喜欢雇佣多才多艺的员工。在此情况下,面试者如果能将专长以外的才能表现出来,对获得应征职位大有裨益。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既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最好还能掌握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虽然不用达到行行精通的程度,但至少应该做到了解。这就要求求职者应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与公司的招聘要求相吻合。

    丁启是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丁启参加了许多人才招聘会。一天,一家大型杂志社通知他前去面试,中文毕业的丁启,满怀信心地到了该杂志社。不料,眼前的情景打消了丁启的自信心。前来应聘编辑职位的求职者共40多名,其中,有20多名求职者具有研究生学历,还有10多名求职者具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丁启想,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又没有工作经验,根本没办法与其他人竞争。第一轮面试后,丁启便打起了退堂鼓,没有信心再继续坐下去。第二场面试的主考官是该杂志社的总编辑,正当他准备给应聘者出题时,秘书慌慌张张地推开接待室的门,对他说:“总编,电脑坏了,有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急等用,可调不出来。这该怎么办?”总编说:“打电话请人来维修吧!”秘书点点头,转身便要离开,这时,丁启站起来说:“让我试试吧,我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总编虽然心生怀疑,但因情况紧急便同意了。一个小时以后,电脑恢复了运作。总编对此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一个文科毕业的学生,竟然对计算机如此精通,的确令人惊讶。其实,丁启不但懂得计算机维修与管理,还会使用多种软件。在校期间,他曾负责学校机房的维修与管理,没想到这一小小的技能,在面试过程中却有机会表现出来,且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许,这令他非常高兴。

    两天后,丁启接到了该杂志社的录用通知。

    丁启在面试过程中,是额外才能改变了他的劣势地位,使其在“强敌”林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人或许会将他的成功归功于运气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倘若丁启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即使运气再好,也无法与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较量。由此可见,丁启的成功并不单单凭借运气,额外才能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俗话说得好:“技不压身”,技能是生存的本钱,多掌握一些技能,对于求职百利而无一害。随着经济的发展,求职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求职者已经了解到技能的重要性,多掌握一门技术,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就业机会。

    但凡聪明的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都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十八班武艺”展现出来,以此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有些愚钝的求职者,只会按照主考官的意见,将个人在应征职位方面的才能表现出来,要知道,既然被通知前来面试,大多数人都已经符合应征职位的要求了,与他们相比,你应该表现出一些他人所不具备的特点或者优势,这样才不至于被埋没。

    这里还要提醒求职者,虽然额外才能是面试中的一大卖点,但求职者在展示额外才能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切勿盲目着手,否则,很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6、巧借外力,完成任务

    实际工作中,老板注重的往往是工作结果,至于如何完成的工作,老板一般不会追问。求职面试中的笔试测验也一样,主考官往往比较注重试卷的质量,求职者可以利用考场内的一切资源,力求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当然,也要杜绝一些不良行为。

    学习中的考试与求职中的测试之间的区别在于,出题者的心态不同。老师希望通过考试,检测学生们近期掌握知识的状况,要求学生单凭个人能力,独立完成试题;主考官希望通过考试,检测求职者是否具备应变能力,是否能以灵活的思维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求职者如何完成测试题没有过多要求,他们反倒不欣赏那些“本本分分”、“老实答题”的求职者。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求职者们互相抄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应付用人单位的测试,对于这一点,求职者应该摆正心态,正确地对待。

    某专营汽车的外资企业要招聘一名经理助理,具体的招聘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有英语六级证书;思维敏捷,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等。外语系毕业的小赵看到招聘广告后,决定去碰碰运气。与他一同参加面试的还有20几个人,主考官将他们叫到公司的接待室内,并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份英语材料,要求他们在两个小时内,将材料准确地译成中文。小赵拿到材料后,顿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材料中涉及到许多有关汽车的专业术语,要将它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翻译成中文,确实有一些难度。

    小赵看了看其他应聘者,发现他们对这些专业术语也束手无策。偶然间,小赵发现,主考官桌子上摆放着一本英文字典,他彬彬有礼地走到考官面前,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我能借用一下您的英文字典吗?材料中有几个单词不太清楚,我想查阅一下。”主考官面带微笑地将字典递给了小赵。结果,只有小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翻译工作,而且翻译得相当准确。结果,三天后,小赵接到了该外企的录用通知。

    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小赵之所以能成功地通过面试,主要是因为主考官看中了他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力所不及的情况下,他善于借助外力,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用人单位所欣赏的,由此看来,小赵被顺利录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他应聘者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许是因为忽略了考场环境,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许不好意思开口借词典,担心考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应征的职位。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往下看,结果事半功倍。

    词典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运用词典,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没有抄袭之嫌,也不能证明某个人的能力不足,更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意义就不同了,它不仅体现出个人能力不足,还说明求职者缺乏变通能力,这比借助外力完成任务更令人难为情。

    智慧是生存之本,无论在什么领域里,缺少智慧的人总与机会擦肩而过。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智慧就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考官都比较欣赏那些机智、灵活的求职者,换种说法是,不拘一格、思维敏捷、聪颖善变的人,最能吸引主考官的注意。

    尽管面试过程非常短暂,但却能流露出许多问题。求职者能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意向,主考官同样可以洞察到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机智应变的能力,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

    7、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面试时,用人单位给求职者设置一些稀奇古怪问题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求职者应以良好的心态对之,做好应答准备。

    在一些刁钻的问题面前,有些求职者埋怨主考官太过无礼,认为是在故意捉弄自己,便满怀怨气地离开了;有些求职者老实本分地照考官的要求去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有些聪明的求职者却用慧眼识破了考官的真正用意,巧妙作答,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应征职位。

    聪明的求职者明白一个道理:面试过程中,那些看似刁钻古怪的问题,往往是主考官故意设下的“陷阱”,其答案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只要能开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某市一家公司对外招聘销售人员,工资待遇非常诱人,但招聘要求非常简单:应聘者要具有足够的智慧。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很多求职者都持着试试看的心理,纷纷报名参加了面试。

    面试当天,该公司经理带着50多名求职者来到一座20层高的大厦前,并为每人发了一根米尺,要求应聘者测量出这座大厦的高度。有的应聘者利用几何知识用心地计算着;有的爬上楼顶,用米尺测量着;有的站在大厦面前发呆;有的索性离开了面试现场,认为主考官在捉弄自己。只有一位应聘者来到大楼管理处询问,然后将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公司经理。面试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获得这类刁钻问题答案的最佳方法,就是开动脑筋,寻找捷径,巧解难题。平日里,许多人都玩过脑筋急转弯,也知道回答这类问题不能用习惯性思维。倘若这道面试题不是出自考官之口,恐怕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仅用一根米尺,根本无法测量20层大厦的高度。但在面试过程中,那些想尽各种办法测量大厦高度的人,不免让人忍俊不禁。虽然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揣摩到主考官的心思,不明白主考官“葫芦里究竟是什么药”,不过,求职者应该看出,主考官出此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想得知大厦的真实高度,其主要目的是想测验应聘者是否具有过人的智慧。

    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随时随地都可能会遇到这种“刻薄”的问题,这只不过是用人单位耍的一点雕虫小技,求职者不要被外层的假象蒙蔽了双眼,要仔细思考考官的真正用意,若能机智应变,就可以顺利地通过面试关。

    倘若考官要你回答“本市共有多少个公交汽车站”之类的刁难问题时,聪明的求职者会这样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确切数据,但是,如果这个数据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我甘愿到交通部门去查,然后再把准确的答案告诉您。”因为他知道,主考官出这样的题目,并不是希望得到问题的确切答案,而是希望求职者能开动脑筋,给出一个巧妙的解决答案。

    求职者在遇到这类具有“刁难”倾向的问题时,不要愁眉不展,要放松精神,不要被问题表面上的假象所蒙蔽,要仔细琢磨问题的实质,识破考官的真正用意,绕过难题的疑点,便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8、小细节,大收获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承担家庭负担,又要承受工作压力,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能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说不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刚入职场大门,正处于试用期的求职者,千万不能忽略细节问题,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聪明的人会把细节做得恰如其分,让老板挑不出任何毛病,为顺利转正奠定了基础。

    那么,身处试用期的求职者,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尽快学习业务知识

    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完成准上司交待下来的工作。工作中的知识与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学校中学的是书本中的死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工作需要的是实践经验,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当准上司给你分配工作时,首先要进行事前准备,也就是拟定工作计划,无论是实际做出一个计划表,或打一个腹稿,总之,先要对整个工作进行安排,并拟定执行的具体方法等,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上司眼中的好职员。

    (2)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里,具有时间观念的人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人,尤其是身处试用期的求职者,更要注意按时完成任务。一项工作从开始到完成,必定有时间限定,而你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将它完成,绝不可借故拖延,如果能提前完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否则,自己在上司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转正。

    (3)用智慧解决难题

    刚入职场大门的求职者,有时在工作中会难免遭到困难与挫折,这时,如果半途而废或置之不理,上司会对你产生不良看法,这就为顺利通过试用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如此,昔日的优良表现也就可能会付诸东流。因此,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尽量不要找借口,要利用智慧予以解决。

    (4)在工作时间内避免闲聊

    聊天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尤其是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时,话题更是包罗万象。但是,并非每个场合、任何时间都适于聊天,尤其是工作时间应绝对避免。工作中的闲聊,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工作进度,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情绪,甚至扰乱工作场所的秩序,招来上司的责备,所以,在工作时间,绝对不要闲聊。

    (5)使办公桌保持干净整洁

    有人说过,可以从办公桌上物品的摆放,看出一个人的办事效率及工作态度。桌上物品任意堆置、杂乱无章的人,工作效率不会太高,工作态度也极为随便。相反的,桌上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清爽的人,想必是个态度谨慎、讲求效率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一张清爽、整洁的办公桌,确实可以增加工作效率。另外,老板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做事有条理、工作态度良好的人,从而把你当成正式员工看待,这对顺利转正有很大好处。

    (6)离开工作岗位时要收妥资料

    有时工作进行一半,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座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离开的时间再短,也必须将桌上的重要文件或资料等收拾妥当。或许有人认为,反正离开时间不长,这样做未免显得小题大做了,其实,问题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如果丢了文件,对自己和公司都没有好处,遗失文件已经够头痛了,万一碰巧让公司以外的人看见不该看见的机密,使公司蒙受损失,不要说转成正式员工,就连试用期都不能做满了。

    (7)因业务外出时要提高警觉以防泄密

    商业间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更何况业务机密的泄漏往往是人为疏忽造成的。公司的员工会因业务外出,搭乘交通工具,或中途停留于某些场所,这时应提高警惕,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即使是在下班时间与朋友会面,也应避免谈及公司的事情;不要将与公司相关的文件遗忘在外出地点;当对方询问有关公司的事情时,应该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回答;外出办公时,不可随意地消磨多余的时间而出入娱乐场所。

    (8)做琐事时要有耐心

    一位缺乏工作经验的新职员不要奢求公司将重要的工作交由自己承担。因为,刚刚开始接手的工作往往非常杂乱、琐碎,对于刚刚踏入社会、雄心勃勃准备一展才干的人来说,这种情况极易令他们产生不满。可是,无论心中多么不乐意,也不要让这些想法溢于言表。

    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出几项可供参考,初入职场大门的求职者应引以为戒。作为一名试用员工,应想方设法向老员工学习工作经验、知识,至于一些不良习惯,离得越远越好。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培育一名新人不容易,必须由基础开始,让他们一点一滴地逐渐去熟悉工作内容,只有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可以对其委以重任。求职者明白了这一点,便会自觉地做那些细小的杂务了。总之,应记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虽小,却能决定成败。商场谈判不能忽视细节、社会交际应把细节做满、求职面试同样应注重细节的重要作用。

    9、坚持也是一种计策

    许多求职者都有“墙头草”的思想,哪边风硬就往哪边倒。这在面试过程中这是不被提倡的。有些时候,只要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就不要受外界因素的左右,应该将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这同样会成为你的一个优势。

    有时候,倔强的性格也是一个人的闪光点。在面试过程中,如果能把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说不定这种坚持能赢得主考官的赞许。

    周红经过艰苦比拼,才获得与一家外资企业老总面谈的机会。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二人在面谈过程中竟然争论起来了。连在门外等候面试的求职者都能听到他们激烈的争吵声,由此可知总经理的生气程度。

    总经理说:“你的这个方案,我们公司根本就实施不了。这是一份不成熟的方案,同时也说明,你在应征该职位时,根本就没有仔细研究我们的招聘要求,也没有搞清我们公司的具体运作情况。”

    周红解释道:“您可以认为我的方案不成熟,但是您不能否定我曾经付出的努力。更何况,您只是草率地看了一眼,又怎么能看出其中的原委?我希望您能仔细地看一看这套方案,至少我认为它是可实施的,不管这次面试通过与否,我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尽管它可能不是一份完美的方案,但至少是我千辛万苦制定的,为此我付出了许多努力。”

    总经理见周红如此倔强,然后又低头看了看那份被他判处“死刑”的计划方案,然后对周红刮目相看了,因为,那份计划方案对于他们公司而言,确实具有可实施性,但是他并没有把心中的喜悦表现在脸上,他想考验一下眼前这个应聘者,能否坚持自己的意见。

    他对周红说:“我依然要坚持我的意见,这是一份非常糟糕的计划方案。”

    周红继续说:“既然如此,我想我可以离开了,我想我大概不能通过这次面试了。”说完后,她要转身离开,当她即将出去时,忽然转过身对总经理说:“虽然你没有录取我,但我希望你能仔细研究一下我的方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我对它非常自信,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方案,它虽然不够完美,但我觉得它还是具有一些参考价值。”说完她将材料放在了总经理办公桌上,然后转身离开了。

    原来,该公司在招聘时声称,该公司在管理方面有些混乱,希望求职者能带着一份个人设计的管理方案,前往公司面试。因此,才出现了以上的争吵。

    一个星期后,周红竟然接到了该外资企业的电话,请她在第二天早晨到公司签订录用合同。周红非常高兴,但是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被录取。当她再次见到总经理时,尚未开口前,总经理就拍了拍她的肩膀,对她说:“是你那倔强劲征服了我,你的计划方案确实具有可实施性,我会考虑采纳的。”

    周红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经理助理的职位,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深得总经理的赞许。

    虽然说倔强能为个人形象加分,但是,要考虑到自己的意见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千万不要盲目坚持、固执己见,以免在考官面前出丑。

    其实,坚持与固执只有一线之隔,维护真理是坚持的一种表象,而明明自己的某一观点是错误的,还一味盲目地坚持着,这就是无理取闹,是固执、任性的表现。

    求职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坚持与固执的辩证关系,在应该坚持的时候,就不能妥协,在不该坚持的时候,应尽早放弃,否则,很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