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出众的能力-幽默口才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类比幽默术

    类比幽默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显得不伦不类,以揭示其差异之处,即不谐调因素。类比幽默术是人们常用的幽默基本手法,它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或难堪的境况中开启心智,受到教育。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本来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已够荒谬,因此甘罗就以谬对谬,将两个同样荒谬的事并列在一起,就揭示了秦王要求的不可行性,这样,幽默就调解了矛盾。

    这是古人类比幽默中的精品。

    在现代类比幽默更为人们所常用。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年轻时在一次宴会上被那些轻佻的音乐吵得厌烦了,便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惊讶地说:“这演奏的可都是流行音乐?”言下之意,你怎么不喜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就一定高尚吗?”

    “不高尚的东西能流行?”

    “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赫尔岑笑着戏谑道。

    主人无言以对。

    赵大妈的女儿吵着要买嫁妆。赵大妈气恼地说:“死丫头,你的亲事也不同我商量,东西我不买!”母女大吵起来,引得许多邻居来看。

    邻居老陈出来说:“你不能怪她没和你商量呀!”赵大妈问:“为什么?”

    “你当年成亲时不是也没和女儿商量吗?”

    女儿听后却高兴起来,老陈又转身对姑娘说:“你妈不给你买对;你妈出嫁时,你给她买了吗?人要彼此一样才好啊!”

    母亲成亲和女儿商量与母亲成亲女儿买嫁妆并列一起,都是不可能的事,意思完全相反,但说明了母女二人争吵的理由,都没有为对方着想,没有将心比心。因此母女二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反语幽默术

    具体语言环境的正反两种语义的联系,把相对立的双重意义以辅助性手段,如语言符号和语调等衬托出来,使对方由字面的含义悟及其反面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反语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

    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把这块新占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

    一天,他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众人答:“仁君。”惟独任痤表示异议,说:“分封土地,给儿子不给弟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后十分反感,任痤因此离座而去。

    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我认为是仁君。”

    文侯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翟璜说:“我听人说,‘君王礼义,臣下就耿直’。刚才任痤说话那么直率,就足见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后羞喜交加,赶快派人把任痤请了回来。

    这里翟璜的话就是反语,由于和任痤说法不一,结果完全相反,既为任痤解一困境,又叫魏文侯笑而有愧。表面上是好话,实质上是坏话,这是反语幽默特点之一。

    莎士比亚有一段咒金词:“黄金呀,闪烁的宝贵的黄金,有了你,黑的会变白,丑的会变美,错的会变对,老的会变幼,怯弱的会变勇敢!神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可以引起他身边的牧师和仆人,抽去莽汉头下的枕头?这黄金的奴才,会弥缝宗教,打破宗教,会向奸徒祝福,把癞子变成雅士,使强盗受到册封,受人跪拜,受人颂扬,叫他和元老院议员同席,可以使哀哭绝望的寡妇再嫁,这个被诅咒的东西,这个人类共同的娼妇。”这里莎翁对黄金的“作用”作了极度夸张的描绘,并且是正话反说,既幽默又辛辣。

    一少年偶骑马向邻翁索酒。翁曰:“我有斗酒,恨无下物。”少年曰:“杀我马。”翁曰:“君将何骑?”少年即指阶下鸡日:“骑它。”翁笑曰:“有鸡可杀,无柴可煮。”少年说:“脱我布衫去煮。”翁曰:“君将何穿?”少年即指门前篱笆曰:“穿他。”这少年的语言即幽默,又讽刺了老翁的小气,用的是反语法,即用与本意相反的语言来表本意,正话反说,既幽默又深刻。

    反语幽默,简言之,就是故意说反语,或正话反说,或反语正说。

    实际上人们常爱说反语。如到朋友家参加聚会,你发现朋友的夫人越来越胖了,你如有幽默感的话,定会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对方会怪嗔地笑起来。

    反语幽默一般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有针对性,要注意分寸,主要是对方与你的关系是否经得住刺激。此外还得考虑场合和其它条件。有时同样一句话在一种场合下可以讲,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能讲,对同样一个人在他心平气和时能讲的,在他心境很差时就不能讲。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情况,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有幽默感人的重要修养。如果在这一点上粗心大意,那不但幽默不起来,而且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关系。

    小许和小林是好朋友,小林是青年歌手,一天晚上演唱会过后,小林对小许说:“你有没有发现,今晚我的歌声盖过全场?”

    小许说:“我还看见,许多听众中途离座,好让你的歌声占据更多的空间。”小许的话表面上是肯定,其实是否定,虽有攻击性,但由于是好朋友,小林自然能接受。

    某大公司总经理要女秘书尽快打一份商业保密文件,这位平日只知涂抹口红的女秘书,好不容易打完了。

    总经理看了这份错漏百出的文件后说:“小姐,我曾吩咐过你,这是丛一份商业保密文件,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竟如此认真,居然瞧也不瞧,闭着眼睛把它打了出来。”

    总经理的话是反语,字面上好像是说女秘书打字技术高超,实质上是讥讽文件打得太差,由于他们的关系是上级和下级,因而不会有太大的消极作用。

    可见,反语幽默在幽默对象面前,一定要考虑其复杂性。

    一位老师看到班上有个男同学抽烟,便说:“今天我跟你们讲讲吸烟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吸烟可以节约,每月二十三元钱全支援了烟草公司;第二个好处是吸烟引起咳嗽,半夜更甚,这样小偷就不敢来偷东西;第三个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约布料。”

    这里,老师的反语幽默几乎没有攻击性。因为老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如果攻击性太强,会物极必反。说一大堆所谓“好处”,实质上是一大堆的坏处,幽默从中而生,学生一笑之余,也能体会到老师的真正目的和良苦用心。这种教育方法比之语严声重,以上压下的方法,迥然不同。

    双关幽默术

    双关幽默,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同义、谐意关系或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有意识地具有双重意义,简言之即“话中有话”。此法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双关幽默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幽默形式,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幽默特色。

    古时候,有个有钱人,待人很刻薄。这天吃饭的时候,来了客人。他把人家留在厅堂里,自己偷偷地溜到里面吃饭去了。

    客人很生气,大声说:“这座厅堂很可惜,许多梁柱被蛀虫蛀坏了!”

    有钱人听见了,急忙走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话就是语意双关。这就是双关幽默,即人们常说的“话中有话”,一指虫子在吃,二指主人在吃。

    鲁迅先生是周烨的伯父。周烨小时候,有一次和爸爸一起到伯父家里做客。在吃饭的时候,小周烨好奇地望望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鲁迅先生微笑着问。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小周烨指着鲁迅的鼻子说。

    “你不知道,”鲁迅先生摸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小周烨不解地问,“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小周烨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

    小周烨到底还是个孩子,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鲁迅先生的话。其实,“碰壁”是语义双关,表面上说的是碰墙壁,实质上指的是和反动派的斗争。“四周围黑洞洞的”也是双关语,影射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双关语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投枪”和“匕首”。

    有位男青年正与女友热恋。一天他请女友一同去公园划游船。女友有意“考考”小伙子,便带上自己的母亲一同前去。船上,女友突发奇问:“如果现在风起船翻,我和我娘都不会水,你先救谁?”女友和其老母都紧紧地盯着他,不容他不回答。说救岳母,女友不高兴,说救女友吧,老岳母又不会答应。小伙子好歹想出了一个点子:“当然要先救未来的妈妈了!”

    一语双关、母女无可挑剔,相视一笑。

    美国总统里根在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里根一语双关:“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下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一定也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话音刚落,响起了掌声,这是双关幽默术的作用。

    可见双关幽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同一个概念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思,即最后出现两利,概念并存,一个意思在外,一个意思在内。

    办公室里的厂长和一位科长在通电话。

    科长:“厂长,我认为最近厂里对您的某些议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在我这里,这几年营业额一直是在不断提高嘛!”

    厂长:“有些人看问题有些片面。哎,你现在哪个科工作?生产科,还是销售科?”

    科长:“我在产品维修部。”

    这里由于科长说的“维修部”营业额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就产生了两个意思,一是维修营业额提高了,二是产品质量下降了,所以维修营业额才提高,这两个意思同时并存,互相冲突,就显出了幽默意味。

    科长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营业额与维修部的矛盾,将两个意思结合在一起,便达到自己对厂长提意见的目的。

    在幽默构成中难度最大的是要一个能容纳不同意思的概念,还要使两个概念在具体上下文中同时显现。

    双关幽默一个原则,是两个意思均以互相不协调为准,两者的冲突性是次要的。

    双关幽默一个主要目的,是把你的攻击锋芒掩盖起来,让对方在表面上无锋芒的语义里,明白你真正的意图。

    它的效果将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华。使你的社交、交谈立于不败之地。

    在火车上,一个旅客的烟盒突然不见了。他硬说是坐在旁边的一个旅客拿走的。可是,过一会儿,这个旅客从自己的包里找到了那只烟盒。于是他很不好意思地向邻座的旅客道歉。

    那位旅客冷静地回答:“没有关系,看来,刚才我们俩都错了。”

    这里“都错了”就产生了双重语义。第一层意思刚才你错把我当小偷;第二层意思刚才我错把你当君子。两层意思在暗中一换位置,就有了强烈的反差,显得耐人寻味。

    双关幽默高度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有时也能助你摆脱所陷入的困境。

    推理幽默术

    推理幽默就是根据别人话中的事理或一般的道理、规划,似乎逻辑地推论出含有新意、具有幽默感的结果或新命题。

    我国的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有则风趣幽默的故事,属于推理幽默一类。

    一位阔太太牵着一条哈巴狗上街,见了三毛,想拿他开心取乐,就对三毛说:“只要你对着我的狗喊一声爸,我就赏你一块大洋。”

    三毛想了想,说:“喊一声给一块,喊十声呢?”

    “给十块!”

    三毛躬下身,一连喊了十声“爸”!阔太太笑一阵,真的给了三毛十块钱。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三毛向阔太太点了点头,故意提高嗓音,拉长声喊道:

    “谢谢你,妈——”

    有爸有妈才有儿子这是常理,而三毛一声“妈”,把意思暗暗推理成,狗和太太是夫妻,就如太太想要三毛和狗是父子关系一样荒唐可笑。虽然三毛没直接说出来,但已一目了然,人们会马上悟出其中的讽刺之意。三毛是一报还一报,为保护自己,并不过分;太太呢,是功败垂成,自食恶果。

    人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然而对于幽默的构成来说却不然,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同田异果,越可能构成幽默,推理幽默就好像一棵苹果树上结出的果实,不是苹果而是梨子,这不合大自然的规律,但对园艺家来说却是技艺高超的表现。

    推理幽默在社交中极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人在情况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总是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反对的理由,也都能为己所用。

    为人总不能在同一事情上颠过来倒过去却总是有理,然而幽默总是这样,若真能颠倒有理,左右逢源,则属上乘的谐趣和智慧。

    有个叫孙明的人很有演讲天才,大家成立一个演讲俱乐部,规定凡进俱乐部者都得演讲一次。刚开始,大家当然希望孙明有上乘表演,于是,规定他最后一个上台,大家期望着。

    这天,这位孙明老兄最后登台演讲。他开口便问:“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

    大伙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

    “怎么,你们竟不知道我讲什么?如此无知,那我讲了还有什么用!”说着便走下了讲台。第二天,他登上讲台对听众说,“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

    这回大家吸取了教训,一致说:“知道!”

    然而,孙老兄说:“既然你们已经知道我要讲什么,那我重复一遍还有啥用?”说完又走下了讲台,大家又哑然。

    大家便在底下商量好,到时候一部分人说“知道”,而另一部分人说“不知道”,这样孙老兄就没法下台了。

    第三天,孙老兄又登上讲台,当他再次像前两次一样发问后,台下人便有的喊“知道”,有的喊“不知道。”

    孙明老兄一笑:“那么好吧,那就让知道的人去给不知道的人讲吧!”说完,一甩袖子走下讲台,扬长而去。大家这时都目瞪口呆,后又突然大笑起来。

    孙明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利用“知道”与“不知道”这两个不具体而虚幻的原因,从而推理出与大家希望完全相反的结果,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方怎么变幻,推理也跟着变幻,而行为却一点不变。

    这里他给大家讲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风趣和智慧,也让大家悟出演讲时概念要清楚、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因此大家在“上当”之余,得益非浅。

    游戏幽默术

    游戏幽默术主要是诉诸理性智慧和感官情感的结合,使人惊叹你的聪明。由于它能产生许多特殊的意外,给人某种心理预期的失落,从而有趣味性,有许多感情色彩。

    因此游戏中智力的应用,不像严密的自然科学和抽象的哲学使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

    人们产生的趣味有三种:

    (1)理趣,纯粹是理性的。如一个物理学家对物理所产生的趣味心理。理性趣味非自发的,未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不能直接进入这个境界,故是很不普及的。这就是不可能人人对物理感兴趣的原因。

    (2)情感之趣,是由人的感官刺激而产生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如电影、音乐、文学、绘画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感官引起感情的。从情而趣,是一种自发反应,不必经过特殊训练,所以,这种趣味很普及。

    (3)理情之趣,即理性智慧和感官的情感的结合。如智力游戏就属于此类。它既有理性的必然性、严密性,又具有情感的虚幻和自由想象。

    游戏幽默就是利用智力游戏的原理和特点,不受智性局限,多加情感的虚幻和自由想象,不在于反应客观的理性之趣,而在于主观的情感自由之趣,从而产生幽默感。

    由于游戏幽默是智慧和情趣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能发挥出来,为人欣赏,引起共鸣。

    某省在某市召开摄影工作会议。到会的几十名代表中,女代表只有三人,于是他们便成为大会瞩目的对象。

    会议结束时,有人提议请三位女士表演一个即兴节目,全场顿时一片欢乐,响起热烈的掌声。

    三位女士悄悄地商议了一会,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要我们表演可以,但大家也要答应我们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很简单,就是我们数一、二、三,大家就把手举起来。答应这个条件我们就演。”

    男代表们一想这有什么关系,便异口同声地说:“可以,可以。”

    三位女士便一齐数“一、二、三!”顿时,全场的代表都把手举了起来。

    三位女士便说:“现在准备好了,记者先生,请你快来拍照。”

    摄影记者不解地问:“拍什么呀?”

    “拍一张《看谁的手最干净》。”

    三位女士的所谓游戏,其智慧并不表现在游戏形式本身有什么高明之处,而在于那个丝毫不为人察觉的圈套的巧妙。开始大家真认为三位女士在表演一个正儿八经的游戏,因此心甘情愿地“上当”,使固有模式化的心理期待落了空,幽默感顿时产生,把大家变成了幼儿园的小娃娃们。

    可见游戏幽默中的游戏是通过机智变换成情趣,游戏的目的是为创造幽默服务,让人感到你既有高度的机智,又有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因此,游戏幽默应情趣胜于理趣。

    一次几位文友在一起做游戏,看谁写的小说悬念最妙。

    有位文友写道:“有个男人居然生下一条牛。”

    这真是耸人听闻,大家急等下文,但见他笔锋一转,写出了下文:“原来这个人是女扮男装,她生了一个男孩,小名叫牛牛。”

    大家释然一笑,当然他这篇被评为最佳悬念艺术小品。

    其实大家并非欣赏他的悬念如何妙,主要是其情趣,即幽默感。

    理趣是有限的,欣赏时要求对方具有同样的推理能力和知识;情趣不同,一望而知,一目了然。而且人的情感是自发的,因此,一个人的情趣容易与一切感觉能力正常的人沟通。

    在游戏幽默中人们也有攻击性或其目的性。例如:

    一个旅行者骑着马赶路时,天下了大雨。浑身又湿又冷,后来他终于来到县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挤满了人,使他无法去接近火。这时他喊出客店老板,说:

    “拿点鱼去喂我的马。”

    老板说:“马并不吃鱼呀!”

    旅行者接着说:“不要紧,按我告诉你的去做。”

    客店中的人群听到这奇怪的命令,都纷纷跑去看马吃鱼。这样整个房间里只剩下了旅行者一个人。他在火旁坐了下来,暖和自己。

    自嘲幽默术

    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或缺陷或做了蠢事,这本不是件好事。但如果能够勇于自我暴露问题,揭露自己的缺点,笑话自己的缺陷,却能显示一个人坦诚和责任感,往往被人视为可靠和勇敢的人,使自己显得豁达和自信。

    自嘲幽默术,是利用人们的上述心理因素,当自己陷入窘境时,运用戏谑的语言自我超脱,采取自嘲自讽,自贬自抑的方法,故意嘲笑自己的缺点,嘲弄自己的缺陷,贬低自己的优点,以此作为摆脱窘境的良方。

    有这样一件事:

    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自恃功劳大、资格老,对人极其傲慢无礼、刚愎自用,即使在上司面前也鲜有恭敬。

    一次,杜鲁门总统亲赴麦克阿瑟军驻地威克岛视察,麦克阿瑟前往机场迎接,他却没向总统行礼。总统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按规定全体军人都应向他行礼。

    接下来进行会谈,会谈中,大家谈兴正浓,麦克阿瑟掏出他的大烟斗,装满烟丝,正要划火时,他停下手,转头瞅着杜鲁门总统,显出犹豫的样子问道:“我抽袋烟,您不至于介意吧?”

    周围的人静下来,都看着杜鲁门总统。谁都知道,这不是真心实意地征求意见。他已做好了抽烟的准备,如果总统说自己介意,那反倒显得太粗鲁,太霸道了。

    杜鲁门狠狠盯了麦克阿瑟一眼,甜蜜地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总统巧妙地运用自我嘲弄的办法,以玩笑的方式,既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境况的心情,又表现了自己的大度。使之摆脱了难堪的窘境,维护了总统的尊严。

    从心理角度来讲,出于某种目的去参加社交活动的时候,与社交对象之间虽然只有几米或更近的距离,然而,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远远超过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与他们之间的交流越困难。虽然,他们可以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形象和表情,但是他们与你之间的感觉、情感不能相通。这是为什么呢?

    社交作为人际交流的方式有它的现场性。它不仅靠思想观点的传输,而且靠感觉情感的交流。正确的观点只触动人的理性,却很难使人有感觉、有感情的共鸣。如果你能使对象不但理解真理和你的目的,而且和你一起感觉和享受你的思想及情感,那么,不仅你的惊人妙语会引起他们的欢笑,热烈的鼓掌,就是很平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心领神会的微笑,甚至突然顿悟的欢呼或心里的欢乐的美感。

    把对方的注意力提到相当的高度,最具强烈效果的就是自嘲——一种列入最高层次的幽默。

    自嘲无非两种,一是嘲笑自己的短处如自己的长相,二是自嘲自己做过的蠢事。

    我国的一位女歌星,歌唱得好极了,相貌却平平。有人问她:“你有男朋友吗?”

    “没有!”

    “为什么?”

    “这是上帝的过错。”

    “这话怎讲?”

    “他把所有的女歌星都创造得那么美,而把我创造得形象太差,还让我比其他女同行更多的丢人现眼,这样男同胞们谁还敢光顾我呢?”这位女歌星的长相或许不如一般歌星那样漂亮,但绝非丑陋不堪,丢人现眼。正是由于这种明显不实的自我贬低,就产生了一种特别超然的自由的情趣--幽默感,不但保护了自己(这里的问话人,有意无意带有攻击性),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表面的遗憾和深层的得意之间形成一种复合的反差。特别关键的是这种得意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一句曲折的反语暗示出来,这就更增加了幽默的微妙程度。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爱讲一个有关他本人的笑话,用来嘲笑他自己改革苏联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他曾经在俄罗斯联邦大会上对记者说:“有一个总统拥有100个情妇,其中一个染有艾滋病,但很不幸,他分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有100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子,但很不幸,他不知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环视了一下周围的记者,自我嘲笑说:“而戈尔巴乔夫有100名经济专家,其中有一个是聪明的,但很不幸,他不晓得是哪一个。”

    戈尔巴乔夫想用经济改革的成效来挽救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仍无济于事。他在这里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是把经济改革的失败归罪于经济专家的“愚蠢”,为自己制定的政策失败开脱罪责。

    脱困幽默术

    脱困幽默术是指在社交人际关系处于尴尬狼狈的特殊境地时机智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趣言妙语而成功地摆脱困境的技巧。

    老王退休后每天上茶馆,但总是第一个离开茶馆。一天同伴们问他:“你如此害怕老婆,从来没有和我们一起晚回去过,你是一个男子汉,还是一只小老鼠?”

    老王答道: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男子汉。”

    众人又问:“不见得吧?”

    老王说:“你不信,我老婆不怕人,单单怕老鼠。我要真是一只小老鼠就好了。”

    显然众人问话的目的是说老王是只老鼠。而老王用老婆怕老鼠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从而摆脱了困境,又取得了众人的欢笑,据说老王在这个茶馆很受欢迎,每天缺他不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遇到比上例更难堪的局面:

    苏格拉底正在与友人高谈阔论,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吵大闹,并将一盆冷水浇到他头上,把他淋得像落汤鸡。苏格拉底镇静不失态,微微一笑道:

    “雷声过后,必有大雨。”朋友们忍俊不禁,他的妻子也惭愧地退了出去。

    正如苏格拉底碰到他妻子泼水这事,如果你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便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摆脱困境。

    幽默的目的是保护自己,一般说来在不利情境中,越是带着自我保护色彩,后果就越不严重,幽默的成分就越多。

    古时有个暴君问一个算命的:“我哪一天死?”这可是个难题,答得不好,性命难保,这位算命先生想了想说:“你一定死在节日里。”

    暴君问:“你怎么这样肯定呢?”

    算命的说:“因为不论你哪一天死,对我们来说,那一天都是节日呀!”

    暴君听了一笑,算命先生就这样得到解脱,全因机智性的幽默而免于杀身之灾。因为日常交往的情境一般并不像算命的见到暴君那样严峻,人们有更多的情感自由,以充分的幽默感进行自我保护,利用幽默达到某种目的。

    德国国王享利四世路过一个小城堡时,受到市民代表的列队欢迎。一位当地官员刚想致欢迎词时,不料附近的一头驴子竟大叫起来。

    享利四世转头看着那头驴子,一字一板地说:“先生们,请一个一个地说。”

    话剧主角按剧情的规定表演跳河。当他跳的时候,管音响效果的人应当在台后及时做出溅水声。一天晚上,管效果的人忘了发出溅水声。主角砰地一声掉在地板上,沉寂了片刻之后,只听他长叹一声:“我的天,这条河这么早就上冻了!”

    一名马戏团演员上台时,总喜欢即兴发挥几句,害得跟他搭档的演员无所适从。因此,导演要求他不要再搞什么即兴创作了!第二天夜场,当他骑马出台时,那马竟然在台上撒起尿来,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你怎么忘了。”著名马戏演员昂扎曼对那匹马厉声喝道,“导演已不允许我们作即兴表演了!”

    多么幽默的口才艺术技巧:“先生们,请一个一个地说。”“我的天,这条河这么早就上冻了!”“你怎么忘了,导演已不允许我们作即兴表演了!”寥寥妙语,机智、幽默,成功地摆脱了困境。

    化怒为趣幽默术

    化怒为趣就是在特殊情况下抓住时机把愤怒转向幽默,不管多激愤的语言,只要把它夸张到非常荒诞的程度,愤怒的情绪就能缓和,因为荒诞到极点就产生了虚幻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之中时常碰到让人愤怒的事,随时随地都有许多因素在刺激你想出言不逊或与人发生冲突以求发泄。要是你能在发作以前的泻泄,化怒为趣,很可能会留下愉快的记忆。

    愤怒与幽默是完全不相容的,幽默是一种宽容大度的表现,有幽默感的人的本领不是放任自己怒气冲天,而是化解怒气。

    人在愤怒时,总是直接针对所要攻击的对象。一旦攻击,轻则怒目而视、愤愤不已;重则恶意谩骂、大动干戈。离幽默甚远,情感紧紧被伤害对方的意向所控制,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更不可能对自己做冷静的审视,做自我调侃。只有有幽默感的人才能化怒为趣。

    有一天,老李头在自家街口买了一条围巾往回走,碰到邻居的一位姑娘。她也买了一条,并高兴地对老李头说:她今天只花了三元钱,就买了一条漂亮的围巾。

    老李头一听,顿生怒火,转身去找那摆摊的小青年。

    “喂,你刚才卖给姑娘才三元而卖给我六块钱,你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她是我的亲戚。老头子,你知道吗?”

    老李头一听,二话没说,又拿了一条围巾就走。

    小青年紧追上前:“你怎敢不付钱就走?”

    “因为咱是亲戚,我是那姑娘的爸爸呀!”

    “啊……”

    老李头怒中生智,抓住时机,歪打正着,小青年的话是想怄老头,老李头同样也攀亲。由于都是假亲戚,就产生了一种荒诞,这样荒诞到极点上,可笑的特点就淹没了令人恼火的特点,那小青年此时不得不为之诚服。

    自相矛盾幽默术

    自相矛盾幽默就是通过言行不一、言语的前后矛盾和行为的相互抵触,造成彼此对言行不同认识的交叉。自相矛盾幽默是人们幽默的重要手法,有着鲜明、强烈的幽默效果。

    大家都知道,讲话不能自相矛盾,这是逻辑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起码条件。自相矛盾是智力上低能的表现。然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却能产生幽默的趣味。因为幽默趣味恰恰从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开始,这不通的逻辑作为一种结果引起人们震惊。推动人们去想象它的原因,而这原因往往是十分有趣味的。

    自相矛盾的幽默就其功能来分,一是讽喻他人的;一是自我暴露的。例如:

    一位朋友起身要回家去,而外面正下雨,他向主人说:

    “下雨了,请你把雨衣借我用一下,好吗?”

    主人说:“可以的,不过你要留心点,千万别把我的新雨衣弄湿了。”

    明明下雨,把雨衣借给朋友,却又不让弄湿。这是自相矛盾,这种幽默是戏谑性的,之所以幽默,是因为所说的所谓条件不可能办到。

    在社交场合有这样一种规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礼,而越是关系亲昵,越是可以开可怕而荒谬的玩笑。由于是自我矛盾的,玄虚的,因而无攻击性,而且风趣可笑。

    在一个企业俱乐部的舞会上,有一青年职员逗他偶遇的舞伴开心说:“你瞧一瞧那个老傻瓜,他就是我们的经理,我在一生中没有看见过像他这样的白痴。”

    “您知道我是谁吗?”女的问。

    “还不了解。”

    “我就是你们经理的妻子。”

    “而你知道我是谁吗?”男青年问。

    “不知道。”

    “啊,这就谢天谢地啦!”

    男青年明明已经告诉了对方是“白痴”经理的职员,还认为对方不知道,也许这是他故意自我暴露,以幽默感染对方,好不因失礼而被“炒鱿鱼”,如果对方有幽默感会原谅他,否则,其后果难说。

    可见,幽默的弹性会因人而异,调笑和攻击没有明显界限可分。

    自相矛盾幽默也有纯攻击型的。其特点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夸张的形式突出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来批评某种对象。例如:

    甲:“昨天的美展我只看了你画的那幅。”

    乙:“谢谢。”

    甲:“因为别的画前都挤满了人。”

    甲的话前后矛盾,幽默从中而生。但其攻击性不是很强,对方如果宽容大度,不过一笑了之。

    幽默在发挥中既要顾全对方的处境,也要考虑自己的处境,这样心理差异才能平衡。爱护了对方,也照顾了自己,这才是真正幽默。

    概念转移幽默术

    概念转移幽默就是概念的内涵暗暗转移,转移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就越大,幽默的效果就越强烈。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甲乙二人在路上碰到有人抬着棺材。乙迷信,问:“我要想得到吉利的话,应该走在棺材的前面,还是走在棺材的后面?”

    甲说:“前面,后面都一样吉利。”

    乙又问道:“那么左面和右面,哪一面吉利?”

    甲说:“只要不走进棺材里去,都吉利。”

    这里,甲的话就是概念转移幽默法。乙问的是那一面吉利,甲却说不要走进棺材,答非所问。其产生的情趣就是幽默。

    通常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义要稳定,讨论的是同一回事。或者自己讲的、写的是同一个概念,前提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成了聋子的对话,各人说各人的。同一概念的含义变过来变过去,就是语无伦次,这是人们常容易发生的。

    因为同一个概念常常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往往有许多含义。比如上面的“不吉利”,你碰到棺材不吉利,你人还活着;你走进棺材不吉利,意思就变了,你已是死了。

    所以逻辑学中规定:说话、做文章、思考问题时概念要统一。这叫“同一律”。违反了这条规律,就是概念转移。

    可是幽默的思维并不属于这种类型。它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对于普通思维是破坏性的东西,对于幽默却是建设性的成分。例如:

    工人甲:“今天食堂伙食改善得真不错,应该给他们写封表扬信。”

    工人乙:“表扬炊事员还是管理员?”

    工人甲:“表扬来厂的参观团。”

    食堂伙食改善,明显应该表扬炊事员或管理员,属于服务质量关系的范畴,可工人甲却把它转移到招待来厂参观团的人事关系上去。

    然而,对于幽默感的形式来说就好在这样的概念默默转移。

    这里,工人甲幽默感的构成,其成功就在于暗暗的无声无息地把“表扬”这个概念的内涵做大幅度的转移。

    一位考古家对搬运工说:“这个瓶子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搬运时你们要特别小心呀!”

    搬运工人笑着说:“放心好了,教授,我们会把它当做新的一样小心的。”

    考古家说要小心,是因为瓶的考古价值;而搬运工却把小心转移到瓶子的实用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在晚宴上相遇。富翁看看那穷酸像的诗人,便有意侮辱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子能差多少?”诗人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不远,只有25厘米!”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并不需要科学家那样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给以严密的定义,明确规定其内在含义和应用的范围,人们完全凭互相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因而任何发问并不都需要详细说明自己所用的概念的真正所指,对方也完全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故发问者完全可以预期对方在自己真正所指的范围内做出反应。

    然而,幽默的回答却以转移了概念的真正所指,突然打破了这种预期。预期的失落,产生了意外。这还不算幽默感的完成,幽默感的完成在于意外之后猛然发现。

    概念被暗暗转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虽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种“歪理”。正是这种“歪理”,显示了你的机智、狡黠和奇妙的情趣。

    故此,人们在社交中概念转移幽默用得常而多。

    故愚故蠢幽默术

    故愚故蠢幽默术是指故意说蠢话行事,有意识掩饰自己的错或对方的错,缓解彼此心理的紧张情绪,形成幽默的轻松和谐的效果,从而达到交谈、沟通的目的。

    一天,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望高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多年不见,老师当然问每个人的情况。

    “见到你们很高兴,”老师最后问一位女同学也像前面问一样说,“你丈夫好吗?”

    “对不起,老师,我还没出嫁……”

    “噢,明白了,你丈夫是个光棍?”

    当时,先是好尴尬,但马上被老师的幽默感逗得哈哈大笑,那位女同学更是消除了自卑感,对老师更是尊重和信赖。老师后来真的给这位女同学介绍了一位满意的“光棍丈夫”,一时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老师的第一句话错在心不在焉地说一句“蠢话”,知道错后,急中生智,同样说一句“蠢话”,为此大家都知道他是故意说的,所以就显得聪明而有趣。

    蠢言蠢行之法可带一定的善意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

    70年代,国家物资普遍供应紧张,在农村买钉子都难,常要走“后门”才能买到。

    有位老汉盖旁,急需买几斤钉子。他来到镇上国营商店对营业员说:“同志,我买10斤钉子。”

    营业员说:“没有了。”

    老汉又说:“没有10斤,我就买5斤吧。”

    “也没有。”

    “那2斤。”

    “还是没有。”

    老汉苦苦哀求道:“同志,你无论如何得卖给我一枚。”

    营业员诧异地问道:“你这个人才怪呢!买一枚干什么用?”

    老汉说:“用它把你们的后门钉死!”

    那位营业员为老汉的幽默感所动,一笑之后,出于愧心,反而真的卖给老汉5斤。

    买一枚钉子是件蠢事。去钉住他们的后门也是办不到的。但充分表现了老汉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叫对方感到惭愧,产生同情心。如果老汉是大吵大骂,揭露商店走后门,那就绝不会有买到5斤钉子的意外好结果,幽默的效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喜欢欢笑是人的一种本能。你给了别人欢乐,虽然他受一点攻击,他也接受,一个有情感的人,这时想的不是还击,往往想的是如何报答你给他的欢乐。由于你没想到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当你得到回报时,就会感到意外,你的情感也随之升华,你的幽默感也会越强。

    在某照相馆,有位女顾客取几天前照的相片,很不满意,便对摄影师说:“以前我在这里照的挺漂亮的,怎么现在我照的这么难看,我哪里有这么胖?”摄影师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小姐以前来照相时,我还年轻,现在你看看我,也变得有点老了,照的相也不如从前了。”

    摄影师没有直接反驳说,照片不如以前漂亮是女顾客容貌不如过去青春的缘故,反而以自己老为由进行自责,这样幽默的话语,既把原因解决了,又不致伤了女顾客的自尊,使其火气更大。

    故意说蠢话对消除对方的误会所造成的紧张心理,同样有适用性。它能使误会和紧张化为笑声。

    在浴室里,一个小伙子看到他前面的一个背朝着他的人很像是他的朋友。他想开个玩笑,就照着那个人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打的人转过身--天啊!那原来是他们的厂长。

    “请原谅!我确实没有想到是您!”

    “没关系,小伙子!”厂长安慰他说,“你打的那个地方不是厂长。”

    “那个地方不是厂长!”谁听了这句“蠢言”都会不禁大笑,听似“蠢言”,却蕴涵着最大的幽默。当然,厂长的修养和幽默感也非同一般,他的事业也一定很出色。要不是这位厂长,而是一位自负、自大、毫无幽默感的人,那小伙子可就惨了。

    对比幽默术

    对比幽默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对比以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叔本华在《世界即意识和观念》中指出:笑不过是“在他所联想到的实际事物与某一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现象,笑恰恰是这种鲜明对比的表现”。对比幽默术是幽默口才艺术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使人们在微笑中受到教育。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经常运用这一方法,比如:

    “先生们,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与美德。”

    在某地上演的《穷与富》的小品中,主人公甲说他“穷得一无所有,除了金钱和朋友”。

    很显然,“什么都不缺”与只缺“财富与美德”,“一无所有”与只有“金钱和朋友”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效果的产生,就是利用对比幽默的方法,使人们在幽默中享受到愉悦,受到启迪。

    倒引幽默术

    倒引幽默,就是根据语言环境,引用对方言论,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倒引幽默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方面的精品实例,如:

    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

    “两个女人等于一千只鸭子。”

    不久,师母来校,一个女学生赶忙向老师报告:

    “先生,外面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又如:两位骑马的年轻贵族在路上与一位老妪交错而过,老妪赶着两匹驴子。贵族打趣地向老妪致敬:

    “早安,驴妈妈。”

    “早安,我的孩子们……”老妪答道。

    谐音幽默术

    谐音幽默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幽默口才艺术技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汉语中同音字的谐音关系,经常双关,明言此,暗言彼。例如:

    清朝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胸无点墨而热衷科举,一心想藉此蟒袍加身,弄个一官半职。考场上打开试卷,谁知竟有一多半字不认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交卷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这最后一个字本意想写“戚”,因不会写,以“妻”字代替。当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读到“我乃李鸿章大人的妻”时,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这里运用的是谐音法,借助同音字(戚—妻)的谐音关系,语带双关,明言此(不敢娶你)暗言彼(学问浅薄,不能取你)。

    再如:

    有个财主少爷出外游玩,见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妇去木桥边淘米,便生歹意,于是凑到跟前,嬉皮笑脸地说:“有木便是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是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说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村妇的脸,淫荡地笑着。

    村妇听了这话,非常生气,回敬道:“有米便是粮,无米也是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是娘;老娘虽生子,子不敬老娘。”少爷受了才思敏捷的村妇的奚落,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在这一节民间故事中,村妇正是巧用谐音字赶走恶少爷。

    在特殊的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嘿!去李家庄还有多少路?”老人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千丈。”小伙子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道歉。

    对某些不恭的言行,如能巧用谐音一样能给以有力的反击。

    谐音幽默,关键是谐音双关。如何巧妙地利用语音手段,构成谐音、同音误解方式,即形成谐音双关,这是达到批评、讽刺、嘲笑对方目的的关键问题。例如: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妒大诗人、翰林院大学士李白之才,挖空心思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去作“三步对”。

    杨国忠抢先小题:“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

    李白一听,微微一笑说:“济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赶忙起步,一步刚迈出,李白便指着他的脚大笑说:“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题)。”

    杨国忠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对锯”谐音“对句”讥讽李白为“猴儿”。李白亦运用相同的手法,笑骂他“畜生出题”。杨国忠本想占点便宜,不料自讨没趣。

    宋朝有一富家子弟,平日以“诗才”自居,大家都叫他“酸秀才”。

    酸秀才自命不凡,他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想找文学家欧阳修比试比试。行至途中,酸秀才见路边有株枇杷树,不禁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枝大、r权。”只诌了这两句,就没有下文了。恰好欧阳修路过听到了,顺口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点头叫好。

    两人结伴沿湖面行,见湖面有群鹅在戏水,酸秀才为挽回面子,又得意地吟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到这里,接不下去了,酸秀才急得抓耳挠腮。欧阳修笑了笑,续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青波。”酸秀才一听暗暗敬佩。连连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你也会诌两句,那我们一起去拜访欧阳修吧。”

    二人来到渡口,登上小舟。酸秀才又禁不住诗兴大发,吟道:“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着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这里欧阳修巧妙利用“修”和“羞”的同音,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讽刺酸秀才自以为是诗才,太不知羞。

    语音双关作为幽默口才艺术的重要技巧,在实践中运用得体、巧妙,就会收到骂者痛快淋漓,听者有苦难言的效果。

    歇后语幽默术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出,先制造悬念,不说出来,或停顿下来等待语言环境的反应,后一部分翻转,产生突变,包袱抖出来,“紧张”从笑声中得到宣泄。歇后语幽默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歇后语的转折形式,形成幽默的效果。倒如:

    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外甥和舅舅下棋,将就(舅)。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歇后语幽默,谐趣,是因为其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之间在语义上往往有意外的组合。如:

    乌龟放屁,凑合(臭河)。

    皇帝的厕所,没你的份(粪)。

    有的歇后语为了表达后一部分而使用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谐和。如:

    桅杆上扎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眉毛上搭梯子,放不下脸。

    正是由于歇后语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因此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活泼、谐趣,为人民喜闻乐见。如:

    香瓜地里种甘蔗,从头甜到脚底下。

    晾衣竹竿勾月亮,差得远。

    戴着斗笠打伞,多此一举。

    正是由于歇后语具有以上三个特点,因此,歇后语幽默术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它是人们比较喜欢并常用的一种口才技巧。

    答非所问幽默术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一些难以回答的或是具有挑衅性的问题,既不拒绝表态,又不明确直接回答,而是避实就虚,以某种巧妙的又是非逻辑的幽默方式作以回答,从而解脱困难,变为主动,这种口才艺术技巧就是

    答非所问幽默术。

    贝仑哈特是一名年轻的钢琴家,他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曲后,特地举行一次演奏会,把钢琴家、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请来了。

    演奏会上,勃拉姆斯凝神地谛听,有时还会意地点头。演奏结束后,贝伦哈特问勃拉姆斯:“阁下是否很欣赏这首曲子?”

    勃拉姆斯笑着说:“这首《钟之歌》,到底是不朽的诗。”

    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点头赞赏”,被贝仑哈特误解,以为很欣赏他所作的曲子。勃拉姆斯没有正面回答贝化哈特的提问,而是答非所问地回避针对性的锋芒,将表达的意思转入另一层,说他欣赏的是这首不朽的诗《钟之歌》。但贝仑哈特不难体会勃拉姆斯对他所创作的曲子水平不高的委婉批评。

    球王贝利不知踢进过多少好球。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

    贝利回答说:“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满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哪一个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说:“第一千零一个!”

    当球迷们评论球王贝利已踢进的球哪一个踢得最好、哪一个最满意时,贝利却出人意料地将话题转入另一层意思——“下一个”、“第一千零一个”。这个答非所问的回答,不仅表现了球王贝利幽默风趣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他那谦逊自勉、进取不已的精神。

    一次,老师通知班上女同学说:“明天全体女同学一律不准穿裤子!——听清楚了没有?”女同学齐声应道:“听清楚了。”

    老师这一个通知,若非当事人,恐怕有点惶惑不解,要“全体女同学一律不准穿裤子。是什么意思?其实全体女同学早就明白,因为老师已经交待过,明天将举行大型活动,要他们统一穿裙子。这里老师讲的是一个歧义句。

    大热天,有人盖着夹被睡觉,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还盖着夹被睡觉?”他答道:“因为棉被太热,所以盖夹被。”这一回答出人意外。人家问话的本意是天气这么热,你为什么不盖单被,还盖夹被?他的答话是因为天气热,所以不盖棉被,而盖夹被。

    还有一个同样的例子,问:“你打枪时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他答说:“因为闭上两只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同样出人意外,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但却具有幽默机智的情趣。

    妙语解窘幽默术

    妙语解窘幽默术是指论辩者以宽容的态度,利用诙谐、幽默语言,巧

    妙地为陷入窘境的人摆脱难堪境况的一种方法。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凯旋返回伦敦时,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宴,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战功卓著的军官和士兵。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宾都窃笑不已。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闹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威灵顿公爵端起这碗水站了起来,说:“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向这位英勇的战士干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威灵顿公爵的人品、作风而大为感动。

    威灵顿的这一举动,不仅为这位战士解脱了窘境,也为自己赢得了赞誉。

    一次,民德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军英雄,一位年轻士兵斟酒时,不慎把酒洒在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全场寂静。

    倒是这位将军却悠悠然,他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有用吗?”

    语音刚落,全场立即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人们为将军的宽容、幽默而欢呼。

    这位士兵在斟酒时,不慎把酒洒在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这位士兵的失手,不仅是行为的失礼,而且还触及到将军的“痛”处。乌戴特将军以其宽容的胸怀,自我调侃,把洒在头上的酒说成是治疗秃头的药物,引来了全场的笑声,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为士兵解脱了窘境。乌戴特将军宽容的胸怀、高尚的人品、幽默机智的谈吐,令人为之敬佩。

    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倒在台下的地毯上,幸好没有伤着。里根马上赶到,说:“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该这样表演的。”台下果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可见,妙语解窘法的运用,因其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既可将沉闷难堪的气氛活跃起来,愉悦人们的心境,又能表现论辩者宽容的胸怀,高尚的人品,机智的谈吐。

    一次,湖北孝感县妇女代表晏桃香初到北京参加毛泽东召开的座谈会,由于感冒,禁不住冲着毛泽东的脸打了一个大喷嚏,唾沫星子溅了毛泽东一脸……在场的人紧张得都捏着一把汗,晏桃香更是不知所措……然而,毛泽东却没有发火,他一边自己轻轻拂拭,一边轻言细语地说了一句“雷声大,雨点小嘛!”就这样,一句幽默的笑语,如春风化雨一般,使紧张气氛一下子变得烟消云散,春光明媚。

    借题发挥幽默术

    借题发挥幽默术是幽默口才艺术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借着某个话题,引出另一个听者未曾预料到的新思路,达到批评反驳、讽刺、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笔放在桌上,就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美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不怀好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完,笑了笑,朗声答道:“提起这只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只贵国生产的钢笔。”

    那记者听完后,窘得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奚落、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借题发挥,说了这番彬彬有礼、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作个纪念”和“觉得有意义”等词句,暗示了哲理性的结论:今天这支笔摆在这里,正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结果。

    本世纪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周总理面对一些不友好的提问,机智、完满、幽默地侃侃作答,至今仍是佳话。

    一位西方记者提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妓女?”所有的眼睛都盯住了他。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就立即着手整治这一社会毒瘤,并且很见成效。向世界宣布:中国已没有妓女、绝迹了性病。可是周总理却正色地答道:“有!”一语既出,全场出现了惊奇与不解之声。总理紧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又一位外国记者挑衅道:“总理先生,‘马路’顾名思义就是马走的路,为什么中国的人也在上面走?”周总理站起来严肃地说:“中国人民走的‘马路’,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你懂吗?”

    一连串的有力回击,使那些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不得不臣服,收敛言行了。周总理运用借题发挥幽默术,智答美国记者问,可称为幽默精品。

    借题发挥,指的是针对某句话或某件事,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或甚至相反的解释,通过这种方法使人产生有趣的联想。

    借题,要借得合理,构成顺水推舟之势,不能牵强附会,特别当一个人面临某个具体场合时,要善于敏感地、准确地捕捉住眼前的事物。如果这个题借得好,就能发挥出更好的幽默效果。

    60年代,我外交部长陈毅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一个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长老代表万名僧众向陈外交部长赠献一尊佛像。立时万众瞩目。如果陈毅不接受,很容易伤感情;如果接受,也很可能被有些人大肆宣传为:共产党的外交部长也信佛教了!陈毅双手接过佛像,却大声地说:“靠老佛爷的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解窘境,引得笑声、掌声如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