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浑身血迹的都统跑到康熙面前禀报:“皇上,又打光了三个营,死了三千多兄弟,再打下去我们镶蓝旗的人就打完了。”他嘶哑的声音里带着焦躁和心疼,但是康熙却不为所动,道:“朕不要数字,只要午门,哪怕打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给朕打下去!”
都统给康熙磕了三个头,领着残兵再度冲了上去,片刻之后,康熙通过千里镜亲眼看到这名都统倒在了明军的刀下,放下千里镜,康熙的心在滴血,他也不忍心将这些健儿的生命白白往里填,但是打仗必须有人牺牲,镶蓝旗的人不死,也会有其他旗的人死。
巨大的牺牲终于换来了成果,明军的弹药已经打光了,火铳加上刺刀远没有长矛那样好使,两军的武器对比终于发生了逆转,康熙一挥手,养精蓄锐已久的上三旗部队终于出动了。
望见又一波敌人压上来,疲惫的红衫军士兵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捏紧了手中的刀枪,他们突袭占领紫禁城的时候,缴获了不少清军的冷兵器,这会正好派上用场,别以为红衫军是只会用火铳的孬种,玩起冷兵器来,照样是精兵。
清军御林军的刀枪弓箭都是精工打造,用起来倒也上手,红衫军士兵拿着敌人的武器和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部队硬生生碰了一仗,精兵对精兵,刀枪对刀枪,手機用戶登陸W-A-p.1——0——1——D——unET免费阅读最快最新的文字版小说打得异常激烈,刘子光手持宝刀身先士卒,所到之处残肢断体乱飞,一场苦战,终于又将清军赶了下去,但是这次明军损失也不小,有十六个士兵当场战死。至此已经有七十八人战死,两百三十二人负伤,歼敌愈万。
伤亡率这么大,连最沉着的军官也有些着急了,但是大家看到大帅一脸的淡定从容也就放心了,大帅和我们在一起,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其实刘子光心里也是焦急万分,预定好的策略怎么都不通了呢?再这样打下去弟兄们都得交代在这里,这些人可是红衫军的精华啊,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才训练出来的,就这样打光未免太过可惜了。
心里虽急,脸上却不能表露出来,只能装出一脸的从容,刘子光提着宝刀带着几个武功高强的侍卫到处充当救火队,一会儿东华门,一会儿神武门,忙的焦头烂额,几个侍卫累得更是气喘吁吁,清军好几次爬上城头都被刘子光亲自赶了下去,头上的束发紫金冠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黄金甲也溅满了血迹,最要命的是刘子光居然感觉到疲惫了,这可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刘子光知道自己这具身体的来历,虽然行动敏捷力大无穷,但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躯,而且需要的能量也特别多,当能量无法得到充分补充的时候,这具躯体就会变得不那么利索了,所谓能量也很简单,就是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这也是为何刘子光饭量特别大,一天要吃好几顿饭的原因所在。
可是现在哪里找高热量的饭菜去啊,就是有饭菜也没有时间吃啊,到处告急,到处求援,太和殿广场上那些人也有些不安分,隐隐有要暴动的意思,正打算杀几个人震慑他们一下呢,忽然发现皇宫内某处冒起了黑烟,走水了!
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被人家四面围着打,内部又燃起熊熊大火,想必是某些漏网的侍卫藏在皇宫的角落,看到时机成熟才纵起火来,这个时候红衫军没有力量搜捕宫中的残余侍卫,更没有力量救火,只能坐以待毙!
恰在此时,清军再次倾尽全力来攻,他们所忌惮的火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将阵型排的很密集,黄色和白色的铠甲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刀枪更是密如树林,远远望过去,密密麻麻都是人头,清军起码出动了三万人。
红衫军们擦擦脸上的血和汗水,从容地点上最后一支烟,相互传递着抽,谁也不知道抽完这口烟会不会再有下次,平时总是说愿为大帅效死,这回真的能得偿所愿了,没有人惧怕死亡,更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刻胆怯,不知道谁起了个头,紫禁城的城头上飘扬起激昂的大明军歌满江红。
士兵们已经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但是事情远远没有到这么糟糕的地步,天上传来微弱的马达轰鸣声,渐渐越来越大,所有人忍不住循着声音朝天上望过去,只见几十个黑色的大鸟从云层里钻了出来。
第十卷
战争
第四十二章
堡垒从内部垮塌
动力翼伞部队是从天空之城起飞的,原先设计的飞行甲板平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只好从天空之城下方的铝合金轨道上起飞,弧形的轨道能赋予翼伞强大的惯性,相当于滑跃起飞,效果比甲板起飞还要强些。
这支空军是刘子光的杀手锏部队,花费的银子不比天空之城少,原先的竹木支架已经变成了铝合金,蒙皮也变成了特制的高强度帆布,翼伞的动力装置统一使用个体型小马力大的精炼火油双缸内燃机,航程和载重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飞行员们都是青岛流亭航校的毕业生,无论是海面还是平原或者山地都飞过,城市轰炸更是拿手的科目,刘子光曾经专门建了一座空城给他们练习轰炸,训练成本可见之高,翼伞上搭载的武器也是最精良的,高爆炸弹、凝固火油弹,火箭发射巢,样样都是大杀器。
这只是第一波空袭部队的三十架动力翼伞,携带的是面杀伤的炸弹和燃烧弹,对付密集队形的敌军效果极佳,翼伞呼啸而过,一枚枚炸弹呈自由落体状落入密密麻麻的清军队伍,炸起一片残肢断体,地面上被炸出几十个弹坑,毫无遮拦的士兵们被锋利灼热的弹片切割着、分解着,从活生生的人变成残缺的尸体。
清军被从天而降的打击打懵了,大多数人不知道卧倒躲避,而是乱哄哄的到处乱跑,导致自相践踏而死的比被炸死的还多,有些顽强的士兵想用火铳和弓箭反击,可是动力翼伞的速度太快,根本打不着人家,再说了,就是中了一两支箭矢打不下翼伞。
这就是翼伞的优势所在,速度快,结构简单,适合白昼攻击,但是载弹量少,航程近,需要预先找好合适的降落场,不然有来无回,这些特点正好和飞艇是相对的,飞艇体型大,速度慢,载弹大,滞空时间长,但在敌人的防空火力下形同靶子,所以只适合夜间出动,现在是白昼,所以李岩才会将这个动力翼伞派了出来。
看到自家援军来到,敌人的攻势再度被瓦解,城头上的明军欢呼雀跃,示威似的将最后几发炮弹打了出去,第一波空袭部队没有停留,丢下炸弹就扬长而去,紧接着第二波空袭就来到了,这回是装了火箭巢的攻击队,专门射击躲藏了清军的建筑物,,天安门和端门都遭到了火力打击,翼伞两侧各挂了一个二十四发装的火箭巢,一共是四十八发火药推动的高爆火箭,指哪打哪,一阵攒射,差点把正在城楼观战的康熙给射死,侍卫们赶紧扑上来用血肉之躯护住皇上,然后紧急撤离,逃到中南海一带去继续指挥作战。
现在广场上已经看不见活的清兵了,所有的部队都隐蔽起来,惊恐的看着天边,不是他们不勇敢,实在是空袭太过于恐怖,黑压压的机群,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和割草一般的杀人方式,再加上这群恶魔是来自于天空,这一切都让清兵们崩溃,动力翼伞带给他们的压力和震撼比飞艇还要大。
第二波打击部队还在皇城上方盘旋,寻找着残余的清军,不时发现躲在中南海树林里、太庙、景山上的敌人,便是一顿火箭打过去,一刻钟之前还耀武扬威的清军转瞬就被空袭打散了军心。飞行员们不时低空从宫城上方掠过,白色丝巾迎风漂浮,带着飞行风镜和皮帽子的飞行员们象城墙上的战友挥手致意,向午门上的刘子光帅旗敬礼,动作潇洒飘逸,引得一帮大兵都暗暗发誓,回去后一定要报名去当天兵,在空中杀伤敌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帅了。
第二波还在盘旋着保卫紫禁城,第三波动力翼伞又到了,这回出动的翼伞和前两拨不同,体型大了一圈,飞行速度也稍慢些,径直飞越紫禁城,翼伞下部如同鲤鱼下仔般抛出一长串箱子,每个箱子上面都带有一个丝绸制作的小降落伞,飘飘忽忽落到太和殿前的广场上,还砸伤了不少宫女,明军赶紧过来收货,这是天兵送来的补给,大部分是炮弹子弹火药,都用牛皮纸包着,木箱子盛着,拆开了就能用,还有就是黄石真人研制的止疼药、裹伤的绷带、桑皮纸、金疮药;以及几箱子牛肉罐头、听装啤酒和中华烟。
不光弹药得到了补充,还有酒肉香烟,这给固守紫禁城的红衫军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天上的支援,就是守一年也没问题,清军的士气却一落千丈,好不容易付出上万条性命快要得手了,却被空袭搅了局,这让清廷上上下下都很沮丧,几位满族王公更是心生不满,康熙一个小孩子胡乱用兵,折损了许多人马一点成效不见,如何能让他们心服。
中南海的小树里,康熙和大玉儿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隐藏着,这场仗打的实在太窝囊了,一直被人家压着打,好不容易有了翻盘的可能,一下子就全回去了,现在连皇宫都被人家占了,皇城内也没有可藏身的建筑物,明军那帮飞贼,看见像样的宫殿就过去射两发火箭,搞得太皇太后和皇帝只能藏在树林子里,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祖孙两人正在商量对策,忽见有人来报,说是明军大队已到永定门,正支起大炮猛轰城门呢,彭春率军拼死抵抗死伤累累,请皇上增派援军。
这回轮到康熙头大了,他也有了屋漏又逢连夜雨的感觉,京城空有十三万大军,硬是一点用场派不上,连一千人据守的紫禁城都打不下来,看来这仗真没什么前途了,回望老祖宗,大玉儿还是一脸的坚毅,用眼神鼓励孙儿下定决心,越是艰难越要坚持,往往战争拼的就是毅力,谁挺住了最后五分钟谁就是胜利者。
康熙用力地冲老祖宗点点头,然后下令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永定门,一路继续强攻紫禁城,朕要让这帮汉人看看,满人的血是流不完的!”
动力翼伞配载的火箭弹打光了,摇晃一下伞面撤走了,由于动力翼伞起飞和降落都比较麻烦,所以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接下来还是要靠红衫军自己硬撑,幸亏他们趁着这个空当扑灭了宫中的大火,歼灭了隐藏的清廷侍卫,又救治了伤员,分发了弹药,还抽空吸了两口烟,闷了两口啤酒,战斗力得到了巨大的恢复,清军再度来攻,依旧是讨不到丝毫便宜。
清军的身影从四面八方涌现,拼凑出进攻队形,可是还没走到射程内,便遭到了一阵箭矢的打击,死伤累累惊慌失措,从他们背后又涌出大批穿着清军盔甲,但是右臂缠着白布条的士兵,挥舞着刀枪和清军战到一处。
“他们自己人打起来了!”有人飞报刘子光,刘子光只是矜持的一笑,心道他们早该内乱了,老子的思想工作可不是白做的。红衫军们兴奋地趴在城头上津津有味的看着清兵自相残杀,一边看还一边品头论足,俨然置身事外,战争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了。
康熙正在树林里休息,忽然听到外面杀声震天,侍卫来报:“九门提督富绶反了!现正带着正蓝旗的人马杀过来,兄弟们都快顶不住了!”
康熙大惊,富绶居然反了!老祖宗前脚封了他做九门提督,把京城防务交给他,他后脚就反了!这厮到底还是不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啊?
大玉儿也极其震惊,富绶这孩子平时看起来挺老实的,没想到在温顺的表面下掩藏着一颗狼子野心,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富绶既然敢造反,手上就一定掌握了充足的兵力,而且他前段时间经常去明军大营议和,肯定和刘子光达成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协议。
想到这里,大玉儿不禁在心中哀叹:天亡大清啊……“老祖宗!怎么办?”康熙和苏嘛拉姑一起扑过来抓住大玉儿的胳膊,京城的情形实在是太乱了,已经分不清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了,现在这个乱局,小康熙完全失去了掌控能力和分析能力,只能依靠老祖宗的睿智了。
大玉儿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乱了方寸,她定了定神,拍拍康熙的肩膀道:“莫急,富绶谋反已在哀家预料之中,哀家在他身边埋藏了棋子的。咱们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大玉儿的手掌拍在康熙的肩膀上很有力度,暗中提示他身为皇帝决不可自乱阵脚,康熙立刻明白了,坚定地点点头:“知道了老祖宗,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孙儿都将勇敢的去面对!”
这是现在的境况已经不是用勇敢可以解决的了,京城到处烽烟一片,红衫军别动队和天地会是相同的密谍组织,但是行动更加隐蔽,组织更加严密,业务也和天地会没有交集,跟着天津难民混进北京以后一直蛰伏着,现在终于冒出来了,他们穿着清军的军装到处杀人放火制造混乱,暗杀官员,爆破军营,无所不用其极,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同时对付紫禁城和永定门的强敌已经乏力了,根本无力搜捕他们。再加上九门提督的临阵倒戈,这京城的局势已经一边倒了。
第十卷
战争
第四十三章
富绶的心思
刘子光曾经说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不是被外部力量攻破的,而是从内部垮塌,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象空降紫禁城这样直接打击敌人的核心部位,二是拉拢分化敌人,而富绶正是他策反的对象。
爱新觉罗.富绶,继承其父的爵位,改号显亲王,但是一个区区的亲王并不能使富绶满足,因为这天下本来应该是他的,大清的皇位应该由他来做,而不是玄烨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毛头小子!
富绶的父亲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按理说继承皇位应当是长子,但是由于皇太极驾崩的太快,没有置顶继承人,所以引起了一场纷争,当时豪格掌握正蓝旗,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但是,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未能入承大统。最终由其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辅政。此后,豪格虽仍颇多战功,但受多尔衮打压。顺治五年,因其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富绶和多尔衮有着杀父夺母之恨,但是在京城贵族们合谋对付多尔衮的时候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置身事外,这并不是他忘记了仇恨,而是他清晰地分析了局势,认定大玉儿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只掀翻多尔衮根本没有用,正是他的低调让大玉儿觉得他是个可靠的孩子,所以并未加以防范。
顺治皇帝此人虽然是多尔衮亲生,但是一直以此为耻,坚持不认这个父亲,而且纠集其他贵族软禁了多尔衮,要不是大玉儿干预,很可能就把他亲爹给干掉了,顺治为豪格平了反,重新封为和硕肃武亲王,富绶和其弟弟被分别封为亲王和郡王。
顺治死后,多尔衮重新出山,或许是内疚或许是被儿子的背叛所触动,并没有动富绶兄弟,反而以礼相待,富绶兄弟更是不敢乱说乱动,总之在父亲死后,他们就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在历次内斗中都安然无恙。
正是由于这种态度,让心思缜密的大玉儿放了心,在满人势微的今天,重用了富绶兄弟,先是让富绶担任使节与明军联络,富绶不负众望,成功将刘子光忽悠住了,退兵五十里,大玉儿很是欣慰,封富绶为九门提督,掌管京城防务,封其弟弟温良郡王猛獾为统兵大将,掌管正蓝旗部队。
富绶隐忍了多年,正是为了今天,大玉儿对他再好也弥补不了多尔衮对他们家的伤害,这皇位本来就不该由福临来做,要不是大玉儿和多尔衮勾结,暗做手脚的话,皇位就会顺理成章的落到豪格身上,这样一来,大清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内耗,说不定早就一鼓作气拿下南明了。
阿玛当了皇帝,那富绶就是皇太子了,居住在东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绝对不是现在这种蜗居在王府中整日装憨卖傻,惶惶不可终日。等父皇百年之后,那富绶就是大清的皇帝了,九五之尊、金口玉言,那将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威风啊。
可是这一切都是幻想,皇位传到了福临的儿子玄烨这里,在富绶眼里,这个十来岁的毛孩子无论哪个方面都比自己差远了,但人家是大玉儿的亲孙子,就算是白痴也能坐这个皇位,自己再熟读史书,弓马娴熟,也只能当个闲散亲王。这口气,富绶从来就没咽下过。
天下大乱,很多人在乱局中看到了机会,富绶就是其中之一,明军武力超强,借他们的刀杀大玉儿和康熙的头是再合适不过了,京城八旗权贵们并不喜欢打仗,山海关一丢他们的魂也跟着丢了,天津卫再一失,连骁勇善战的图海也战死了,大清的主力部队掌握在洪承畴手里,盘踞在山东就是不驰援京城,这些权贵们这叫一个怕啊,一个恼啊,大清的江山就快被大玉儿这个婊子和他的汉狗姘头糟蹋光了!
就在明军攻克天津之后,京城八旗权贵们就开始了地下联络,争取和明军和谈,赔款也好,割地也好,只要能保障他们的奢侈生活就行,大玉儿祖孙是一定要干掉的,大清不能没有皇帝,新皇帝必须是血统纯正的爱新觉罗子孙才行,想来想去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富绶,豪格的长子,又是堂堂亲王,由他继任再合适不过了。
富绶是大家选出来的皇位继承人,这次他一点也没有推辞,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大伙,因为他知道,机会只有一次,转瞬即逝,如果抓不到这次机会,豪格的子孙就彻底远离皇位,再也靠近不了权力中枢了。
富绶代表大清前去明军大营会晤刘子光,他眼中隐藏的那种对权力的渴望被李岩一眼看出来,本来刘子光和李岩就已经在琢磨拉拢满清内部权贵反水的事情了,这个人选最好是个识时务的人,不能太有本事,也不能太废物,爵位不能低,亲王最好,富绶简直就是老天送下来的人选啊。
双方各怀鬼胎,一点就透,很快就达成了意向,共同对付大玉儿祖孙,但是只是意向而已,并没有形成任何文字上的东西,刘子光知道,富绶还在等待,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他和刘子光不同,从小长在富贵家庭,没有亲自上阵杀敌过,他不喜欢冒险,也不会主动犯险,刘子光就不一样了,他的富贵全是冒险得来的,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富贵险中求,他做了调查,富绶掌握的力量虽然不足以掀翻大玉儿和康熙的统治,但是也不容小觑,这时候要做的就是给他施压,逼他造反。
刘子光这样对富绶说,虽然大明很想拿下北京,但是作为统兵大将,他并不想把敌人全打光,当然他也没有实力把满清连根拔起,最好的结局就是满情换个皇帝,赔款割地称臣,互相能接受就好,用不着赶尽杀绝,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刘子光还是明白的。
富绶要做的就是发动政变,断绝和山东洪承畴军的联系,刘子光保证他登上皇位,明军不再对北京施压,双方签订城下之盟,一切皆大欢喜。
计划本来已经在进行中了,但是洪承畴突然进军南京,打乱了步骤,刘子光只得冒险行事,直接空降紫禁城实施斩首行动,只要控制了大玉儿和康熙,富绶就能得手,建立起临时政权和明军和谈,北京战事自然可以告一段落。
可是这只是设想,具体实施中往往会不遂人愿,康熙晚上居然不在皇宫就寝,明军只抓到了大玉儿,外面的局势被康熙铁腕掌控,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甚至不顾先皇妃嫔们的死活,只求消灭明军重夺紫禁城。他将非嫡系的下五旗部队作为炮灰一波一波的往上派,这更激起了权贵们的不满,认为康熙这是借机剪除异己,不过大敌当前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在暗地里恨得牙根痒痒。
富绶也被明天的从天而降打懵了,他知道明军厉害,但是没料到竟然厉害到这个地步,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静观其变,大玉儿死了最好,那从此康熙一个人就孤掌难鸣了,如果刘子光也死了就更好了,他富绶就可以渔翁得利,收拾残兵打退明军,荣登大宝,建立不世功勋。
富绶的小九九刘子光很清楚,这也是他放回大玉儿的原因,你富绶不是坐山观虎斗么。好,那就施加点压力给你,把大玉儿放回去,看你的计划如何实施,这是刘子光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富绶,要造反趁早,不然就没机会了!
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玉儿歼灭了刘子光,还是刘子光的明军里应外合攻占了北京,那都没有他富绶什么事了,现在好歹他还是九门提督,他弟弟猛獾还是正蓝旗的都统,兄弟俩手上都有兵权,再加上其他权贵的势力,还是很可观的。
康熙到底只是个孩子,胡乱用兵死伤了很多人,军中将士多有不满,富绶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认为现在就是政变最好的时机,时机就在眼前,稍有犹豫就会重蹈阿玛豪格的覆辙!
干!富绶毅然下定决心,命令部下右臂缠上白布条,围攻上三旗军队,借口是上三旗的兵马挟持了皇帝,其实暗地里嘱咐手下亲信,在乱军中杀了康熙和太皇太后便是,富绶的手下有一批死士,是当年豪格留下的种子,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别看大清国表面上铁板一块,其实暗地里各个旗之间矛盾可不少,今天死了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气都不顺,下五旗的人恨上三旗的人拿他们当盾牌,上三旗的人恨下五旗的人出工不出力,只要有人点起火,这个乱子就大了,整个北京城陷入兵灾之中,到处是杀戮和劫掠,而九五之尊的康熙也陷入了危急之中,堂堂皇帝居然被自己的军队围攻了。
第十卷
战争
第四十四章
北京初定
北京城,烽烟四起,各自为战,谁也搞不清谁是哪方面的人,反正是一通乱杀,康熙和大玉儿靠着侍卫拼死保护,终于从中南海杀了出来,皇城外面到处都是乱兵,到处都是烟火,不时有人高叫明军进城了。
其实京城一半的混乱是明军别动队的功劳,但康熙他们分不清真伪,还以为富绶真的掌握了京城全局呢,眼下谁都不是可靠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忠于康熙的军队和富绶的叛军展开了激战,领兵在永定门抵御明军的彭春收到消息后大为震惊,左右为难,分兵去救的话城门则不保,不去救的话皇上的安危堪忧,左右权衡之下,他还是选择了皇上,毕竟皇上在,则大清在,皇上没了,守住北京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彭春的兵一松劲,永定门就失了,明军打开永定门,汹涌而入,走在最前面的是轮式铁甲战车,耀武扬威地一通扫射,背着火铳、挥着马刀的红衫军骑兵紧跟着冲进来,看见拿兵器的人就砍。
外城的永定门破了,里面还有内城,但是正阳门的防守力量就远远不如永定门了,在明军的猛烈炮击下,清军苦苦支撑,为的是让内城的百姓尽快撤离。
北京城分为乃外城,外城聚居着汉人百姓,内城住着八旗百姓和汉官家属,这些人是最怕明军打进来的,因为他们这些年占了汉人太多的便宜,现在天翻地覆,自然害怕人家报复,明军已经破了永定门,紫禁城也在人家的掌握中了,京城已经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了,大批满人收拾细软逃出城去,幸而明军只是从一个方向入城,不然他们连逃都无处可逃。
富绶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好半天才收拢了指挥权,正是由于指挥管道的不顺畅,才让康熙和大玉儿从阜成门逃出京城去,现在他也顾不上追击了,目前最紧要的是联络明军,赶紧停战。
为了表示诚意,富绶亲自来到午门会见刘子光,商讨停战事宜,刘子光倒也光棍,直接下城相谈,两人就站在尸横遍野的午门口达成了著名的北京停战协议。
协议的内容是:两军立即停火,明军停在外城,刘子光让出紫禁城,保证富绶登上皇位,清国自会对大明俯首称臣,并且献上无数金银珠宝,割山西给大明,允许红衫军在天津驻军。
京城原本有十三万清军,本来就是拼凑的部队,战斗力总体偏弱,围攻紫禁城又消耗掉一些,富绶再一造反,双方火并死了一些,不愿跟着富绶造反的人全都逃走了,京城百万人丁,十停去了三停,阜成门、朝阳门、安定门、德胜门、东西直门全都大开着,满族百姓扶老携幼的往外逃,直到富绶重新掌握局面才关闭了城门,组织了百姓的外逃,此时富绶手上就只有两三万人马了,根本不足以和明军抗衡,幸而刘子光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并未趁机打进内城,只是坚持不愿撤出紫禁城,富绶只当他是想搜刮里面的宝贝,无奈之下也只好同意。
大批的满族百姓和忠于康熙的士兵从逃出京城,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倒也浩浩荡荡,足有十几万人,富绶没有实力追击他们,明军也没那个兴致,只是派了一些动力翼伞投了几颗炸弹,扫射了几通火箭而已,现在他们吃下了北京,消化还来不及呢。
明军停在正阳门不再进攻,但是整个外城已经飘满了大明的旗帜,在满人的奴役下生活了十三年的汉人百姓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都把自己的辫子剪了抛在当街,表示和这种屈辱的生活决裂,至于内城中,那些八旗权贵们则在忙着开会,商量如何应对,汉官们则开始偷偷出城联络明军,想投身刘大帅的麾下混一口饭吃。
情况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完全超出了富绶的设想,原来他以为自己能借明军之力消灭康熙,自己坐收渔利,结果是人家利用自己赶走了康熙,削弱了大清的实力,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了和刘子光讨价还价的筹码,手上的军队士气低落,武器落后,人数也不多,别看明军停在外城没进来,那并不代表人家进不来,现在只是给自己面子而已。
即使在明军的刺刀下当了皇帝,也是个被操纵的儿皇帝,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当呢,富绶一方面收拢军队,安抚人心,一方面积极向刘子光示好,派人送去酒牛,明军两军就这样暂时的休战了,昨天还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今天就变成了莫名奇妙的盟友,隔着一道城墙和平相处,自古也没有过这样的战例,不光京城的汉满百姓们,就连两军士兵、军官、大臣都觉得匪夷所思,但这就是现实,无法改变的现实,富绶很清楚打不过明军,刘子光也不想吃相太难看,毕竟京畿河北一带有大量的满族人,全部屠杀掉不符合他的作风,要和谐,要民族融合才是刘子光的宗旨。
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刘子光命李岩带领飞艇部队星夜赶往南京救急,自己留在北京处理善后。
富绶的显亲王府现在已经成了京城的核心,门前车马稠密,对大玉儿祖孙不满的王公大臣们都汇聚在这里商讨对策,明军就停在外城不是个事啊,大家不禁有些后悔,把豺狼赶走了,结果迎进来老虎,豺狼好歹吃人还吐骨头,这头老虎可是吃人连骨头渣都不吐的。
富绶坐在首席,脸上平静如水,听着下面人唧唧喳喳的议论,忽然拍了一下身旁的桌案,众人立刻平静下来,这次政变富绶显示了当机立断的气魄,而且又控制了兵权,现在也只有他才能带着大家和刘子光周旋了。
富绶道:“眼下明军就驻扎在正阳门外,一道城墙根本挡不住他们,咱们的兵马更是无法与之抗衡,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现在咱们是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了。”
这话虽然丧气,但确实是实话,众人都没想到一场政变居然落到如此下场,大玉儿是赶走了,可是自己却变成降臣,将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啊,于是一个个沉默不语,忧心忡忡。
富绶微微一笑,道:“事情还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咱们做到这一步已经实属不易了,若是玄烨主政的话,恐怕现在北京已经是一片焦土了,相信这个结果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吧。”
这话不假,康熙如果坚持抵抗的话,早晚北京城会被明军炸成一片废墟,破城之后这些八旗权贵们连命都保不住了,好歹现在大家还有命坐在一起,家财都还在,相对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是当降臣的感觉还是不好,众人都觉得有些别扭。
富绶忽然道:“列位可曾看过《三国演义》呼?”
这话纯粹是废话,问八旗子弟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等于问汉人的秀才有没有读过百家姓一样的荒唐,三国演义是八旗的军事政治初级中级高级教材,不管是小娃娃还是老头子,全看!想当年努尔哈赤就是靠着一本三国演义打下来的花花江山,在座的都是八旗重臣,又怎么会没看过三国演义呢,不但看过,大多数人还能背个滚瓜烂熟呢。
看见大家点头,富绶接着说:“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这一章给咱们指明了道路,眼下咱们的力量是不足以和明军硬碰硬了,不过可以用计谋使明国君臣失和,从而达到复兴清室的目的。”
众人都知道这个段子,蜀汉降了邓艾,姜维却诈降钟会,利用钟会的力量干掉邓艾,阴谋叛魏。但是三国时候入蜀的是钟会邓艾两员大将,而明军是刘子光一手遮天,如何使得此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