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密闭空间里藏着什么可怕的秘密——幽闭恐惧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但是多数人症状不那么严重,而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克制能力,他们不至于会突然砸开车窗冲出去,也不会在电梯里大吵大闹,迫不及待地想要撬开电梯门,或者脑洞大开地想要挂在电梯顶上。不过也有一些严重的患者会对密闭空间感到极端不适应,而这类患者其实就需要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

    为什么坐电梯时总是往上看?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走亲戚,当我们从公寓大楼的电梯里走出来的时候,女儿突然非常认真地看着我说:“爸爸,为什么坐电梯的时候,大家都要往上看呢,难道电梯里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女儿的话听得我有些发毛,什么其他的东西,难不成孩子看到了什么不该看到的脏东西。

    女儿接着说:“我看你和那些叔叔阿姨一样,总是抬着头往上面看,上面究竟有什么啊?”女儿的话有些奇怪,事实上我从未注意到自己在往上看啊,也没有注意其他人一直往上看,不过也许从孩子的视觉来说,高高在上的大人的确忍不住经常往上看。女儿的话,我并未放在心上,但是在之后几次乘坐电梯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看,而其他人同样会如此。这很奇怪,我几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上看,也不知道自己往上能看到些什么,那为什么一定要重复这个动作呢?

    善于观察生活总是好的,不过类似的行为举止可能常常被大人忽略,而孩子则会关注这些细节,在他们看来这很反常。当然,如果成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样会感到困惑,这就像电梯里永远住着一个小怪物一样,每个人都在防备着它突然从上面跳下来,但也许有的人心里不这么想,不过往上看的确成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甚至为此困惑了好久。

    自然而然,心理医生对此毫不陌生,他们能够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在之前,这些心理医生就做了几个类似的实验(他们似乎比谁都有空,总爱做几个实验打发时间)。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安排了11个人坐电梯,还安装了摄像头进行观察。结果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这11个人几乎都有5~7次的抬头举动,而且有的人持续的时间长达数秒。

    在第二个实验中,心理医生将人数减少到7个,这时候,里面的空间显得空旷一些,不过很多人还是忍不住抬头,就像冥冥之中有东西在托着他们的下巴往上抬,或者拽着他们的脖子往上拉一样。不过这一次实验中,大家抬头的次数少了一些,只有3次左右。

    于是心理医生进行第三次实验,只在电梯里安排两个人,结果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往相反方向的角落边靠,而且抬头的次数变得更少了,基本上只有1~2次。

    通过这三个实验,心理学家验证了一些现象。首先,人在电梯里面通常会觉得不自在,总是会不自觉地抬头往上看;其次,电梯里的人数越少,抬头的频率也就越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状况呢?心理学家自然有办法了解清楚。

    他们找出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幽闭恐惧症在作怪。所谓幽闭恐惧症,指的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是指患者在电梯、车厢或机舱内,可能发生的恐慌症状,或者害怕会发生恐慌症状。这是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一种心理疾病,而且比较常见。

    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在电梯里感到不自在,并且感到恐慌呢?难道是因为担心电梯会突然停电,或者像一个落水的秤砣一样一直往下坠吗?这两个原因或多或少有一点,但绝对不是主因,其实这里面涉及的是一个空间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气泡状的空间”,这可不是童话世界里的泡泡,而是指私人空间。这些私人空间根本看不到、摸不着,只会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但它却有潜在的边界,这并非说每个人都像老虎狮子一样,拥有自己的领地,而是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空间,即他与其他人保持的合理距离。很显然,一旦有人进入这个边界,个人就会产生压迫感和不快感,并会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比较敏感的反应叫作“私人空间效应”。其实,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大概是1米的距离。

    私人空间往往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如果彼此比较亲近,私人空间也许会缩小到0.5米;如果是陌生或者讨厌的人,也许会扩大到2.5米;对于憎恶的人,则是越远越好。而且,通常情况下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而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

    比如心理学家发现,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第一个走进一间空房间的人总是找一个靠墙角的位置。第二个进入者则找一个与第一个人差不多相同大小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坐下。第三个人则会坐在与前面二人距离相当的位置上。在电梯中,情况通常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为了确保自己的私人空间尽可能地不被侵犯和压缩,大家都会寻找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空间。对于闯入这个边界的人来说,我们未必会像老虎一样发起致命攻击,或者将对方胖揍一顿,但是不适感和排斥感会油然而生,而一旦这种空间被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压缩后,很多人就会本能地产生逃离的感觉。

    但是在电梯中,空间是固定的,而随着人数一个、两个、三个不断往上增加时,大家的屁股左一挪右一挤,每一个人的私人空间都会被快速压缩。一旦原本正常的空间根本得不到满足,而冲出电梯又不合理,这个时候,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上面更加空旷的地带逃离,甚至巴不得将自己变成一只壁虎,这样就可以挂在电梯的顶部了,这也是他们总是习惯往上看的原因。另一方面,向上看表明了他们关注楼层提示,希望尽早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从而快点逃离这个压抑的空间。如果电梯里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那么就能够满足正常的空间需求,这样大家可能会表现得更加自然和镇定,也会更加放松地乘坐电梯,而不是频繁往上看。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乘电梯往上看,只是一种对周围环境感知后产生的心理压迫,接着心理会不断给出“赶快逃离”的暗示,这都是潜意识中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过,有的人根本不愿意坐电梯,或者不愿意和陌生人一起挤电梯,甚至会在乘坐电梯时产生非常焦虑的情绪,那么就证明他的幽闭恐惧症比较严重。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打死也不肯坐电梯的人,他们情愿每天爬几百级的楼梯,或者干脆住在低层楼房,对他们来说乘坐电梯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难受。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害怕电梯会突然掉下去,而是因为电梯里的狭小空间显然不能满足他们占有超大私人空间的胃口,或许对他们而言,所需要的并不是房间那么大且四面敞开的电梯,而是需要尽早去心理医生那儿瞧瞧自己的心里到底住着什么“鬼”。

    9·11之后的上班综合征

    前面提到了幽闭恐惧症通常和个人先天的心理有关,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先天性的电梯恐惧症,很多症状往往和个人经历有关,尤其是一些不愉快的个人经历,通常会给患者留下心理阴影,以至于他们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所发生的场合产生恐惧。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9·11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原先在世贸大厦中工作的人对高层建筑和办公室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2001年9月11日上午,塔利班恐怖分子劫持了两架民航客机,并且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导致这两座世界闻名的建筑相继倒塌。不仅如此,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到了波及,不同程度地损毁,有些还坍塌了;到了上午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联合国事后进行了统计,认为此次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而它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万亿美元左右。不过影响最为严重的恐怕还是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伤害。

    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15年时间里,很多人依然无法忘记伤痛,无法从灾难中走出来。首先,他们仍旧处于恐怖袭击的阴影当中;其次,他们仍旧处于失去亲人的伤痛之中;最后,很多人因为亲人的丧生而对高楼和封闭的高层房间产生了恐惧心理,一些在大楼中逃生的幸运者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敢接近高层建筑,不敢在封闭的房间里独处太长时间,甚至对公司里的办公室感到害怕。

    托米是某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他曾经在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上班,但是那一天他刚好有事外出,没有去公司上班,结果等他回来之后,却发现公司遭遇了重创,在坍塌的大楼中,只留下一堆尸体和废墟。那天办公室里所有工作的同事和领导已经全部丧生,但是对于他这个幸存者来说,同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几乎每天都害怕去办公室上班,害怕长时间在房间里待着,总是显得心神不宁、焦虑不安,而且不时地往窗户外面看。为了摆脱心理折磨,他干脆辞掉了工作,还卖掉了自己在纽约的高层公寓楼,然后搬到郊区开始新的生活。

    霍华德同样也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和托米不同的是,他那一天正好在世贸大厦上班,也是为数不多的亲历灾难而逃生的幸运者之一。对于逃出生天的霍华德来说,这十几年来,他每天都备受煎熬,脑子里总是不停闪过那些令人惊恐的画面。他说自己每天早上都害怕走进办公室,尽管之后他的工作地点已经搬到了远在数千英里之外的英国,但是恶魔的阴影仍旧未散去。

    他非常害怕长时间待在办公室里,总是感到胸闷和呼吸不畅,只有靠近窗子才会好一点。此外,一有什么动静,就感到恐慌,而且一般情况下拒绝坐电梯。平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更喜欢提出申请出差。十几年来,他看过了无数次的心理医生,可是仍旧对狭小的空间感到紧张,也会对房间里出现过多的人感到不自在。按照霍华德的说法,他曾经无数次梦见一堆人在灾难到来时,挤在房间里惊慌失措的场景,他至今仍会担心自己缺乏逃跑的空间。“那些楼梯和电梯可救不了我的命”,他总是这样说。

    托米和霍华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典型的9·11上班综合征,由于这起灾难性的恐怖袭击带来的伤害,他们已经很难像过去一样从容地面对工作了,尤其是会对工作场景、工作环境、工作所在地的空间产生不信任感和恐惧。他们渴望拥有更加安全的、舒适的私人空间,渴望获得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还有很多和托米、霍华德一样的受难者,他们自己或者亲人、朋友、同事都在灾难中受到伤害,并带来了心理上的重创。事实上,在那之后,很多人都去接受心理治疗,而在这些治疗的案例当中,患有幽闭恐惧症的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那些上班族来说,封闭的办公室已经成为一个不安全的场所。他们害怕办公室里挤满了人;害怕和别人一起挤电梯;害怕大家一起经过过道或者下楼梯;他们会习惯性地东张西望,尤其是喜欢看窗外;会习惯于卡点上下班,一刻也不想多留,并且特别厌恶加班。

    据说有一个银行职员,在观看了美国9·11事件的电视节目后,第二天竟然不敢去上班。因为他害怕自己工作的大楼万一发生什么事,就逃不出来。尽管连一个三岁的孩子也明白恐怖分子可不会没事天天就撞飞机,而那些高高矗立的办公大楼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坍塌下来,但这个银行职员还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基本上都是勉强上班,而且一整天都忧心如焚,内心十分痛苦与不安。后来,由于忍受不了对办公场地的恐慌和担忧,他只好辞职回家。

    对于他们来说,封闭的空间会束缚自己的行动,并且害怕出现意外的时候,自己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逃出去,而这就是他们身上出现幽闭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的是,不愉快的生活经历或者见识到了他人不愉快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密闭空间不再那么信任,哪怕整个房间是钢筋打造的,他们也会担心有一天自己被困住,因此不得不一直给自己发出这样的暗示:这里可能会出现意外,还是快点逃吧!

    他害怕什么,那就让他接触什么

    李太太发现自己的小孩非常害怕坐车,无论是汽车还是火车,孩子只要进入车内,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而且还经常冒冷汗。李太太一开始以为是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晕车,可是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呕吐或者头晕的症状。

    后来,她带孩子去看病,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孩子的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能存在幽闭恐惧症。孩子害怕坐车,正是因为车内的空间太小,已经让孩子感觉到了不舒服,而由于孩子通常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受到压抑,可能会通过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或者行为表现出来。有的孩子会哭闹,有的孩子还会拍打车窗,其实他们的种种奇怪表现并不是因为车子不够档次,坐着不舒服,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来由地想要耍点小脾气。

    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但是多数人症状不那么严重,而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克制能力,他们不至于会突然砸开车窗冲出去,也不会在电梯里大吵大闹,迫不及待地想要撬开电梯门,或者脑洞大开地想要挂在电梯顶上。不过也有一些严重的患者会对密闭空间感到极端不适应,而这类患者其实就需要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

    就像李太太的儿子一样,按照心理学家的想法,他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以后出门都只能依靠双腿了。而在治疗的时候,心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一个人害怕面对什么,那就尽量想办法让他接触什么,这也是心理学家治疗幽闭恐惧症患者的常见方法。

    不过,想要确保能够正面地治疗,首先要让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真的有那么严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儿。患者需要先意识到自己怕的东西是什么、究竟有多怕、是否经常会害怕,这样患者就能够明确知道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

    当患者了解到自己的软肋和痛点在哪里后,心理学家就可以更好地将患者的“心理伤口”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了,然后要求患者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心理学家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就是系统脱敏法,这个方法是目前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

    治疗开始的时候,医生会事先设定好“阶梯”性恐惧值,也就是说,逐步设定一些承受值,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之前或场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比如说,有的患者害怕坐电梯,尤其是害怕和一大堆人挤在电梯里。为了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心理医生可以鼓励患者进入电梯内。

    经过多次实验之后,如果患者不再那么恐惧坐电梯,那么接下来心理医生会安排两三个“乘客”,以试探患者的反应。也许患者一开始会表现出“我不想和别人同坐电梯”的情绪,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执行,患者会发现,其实坐电梯也没有那么恐怖,他们也没有产生太多的不适。

    一旦患者开始适应与人同坐电梯,医生可以在人数上动一点脑筋,每次实验都适当增加一些人。通过人数的不断增加,患者会慢慢改善害怕挤电梯的症状。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地一下子给电梯里加上10个人,那样患者可能会像见了鬼一样立即逃出来。

    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患者才会逐渐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心急不仅仅吃不了热豆腐,还会烫伤患者那颗脆弱敏感的心。因此,这种方法较为缓和,也容易为患者接受,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很多患者都愿意表现出配合的意愿,所以效果比较好。

    在治疗幽闭恐惧症的患者时,大约有70%的患者都会接受这种治疗,而心理医生也乐于采取这种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逐步建立起信心,逐步建立起新的认知,这样对于患者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帮助。

    除了系统脱敏法之外,还有一种叫满灌法,或者说是暴露疗法,这种方法可不像系统脱敏法那么温和,有耐性,它比较粗暴简单,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心理医生似乎并不准备坐下来和患者慢慢唠嗑,也不准备一点点地试探对方的承受能力,医生所坚持的方法就是直接拉着患者进入那些最害怕的场景,或者让他们面对那些令人恐惧的画面。既然患者害怕电梯,那么心理医生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赶入电梯,让他们直面痛苦;患者如果害怕坐车,他们就强制要求患者每天都要进入汽车或者火车中体验那些痛苦;患者害怕在狭小的房间里独处,那么医生就会将患者关在密闭的小房间里。说白了,心理医生就是要让患者感到不舒服,就是要让他们浑身难受。

    在进入那些不舒服的空间后,患者通常不允许逃出来,心理医生同时也不允许患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并且强制要求患者不准逃避,从而刺激他们展示出极度的反应。这种刺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而且如果患者也没有受到实质性恐惧对象的伤害,就会在这种痛苦的体验中对恐惧对象建立起全新的认识,并一点点消除恐惧心理。

    这种方法往往一针见血,能够很快驱除心魔。当然,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总有一些脆弱的人会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就像一个非常怕冷的人,被突然扔到南极去,恐怕会冻个半死。

    有个患者在接受暴露疗法后,竟然连续一个月做噩梦,最后整个人几乎都精神崩溃了,心理医生的猛药下得太狠,结果反而导致病情恶化。这些问题显然需要心理医生多加注意,绝对不能鲁莽地对待患者。因此心理医生要做好准备,看看是否有人会在这样的治疗中因为过度恐惧而丢了魂,甚至直接晕过去。显然他们还必须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氧气瓶、急救药物什么的恐怕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让患者主动接触那些害怕的事物,无疑会增强内心的抵抗力,这也是促使个人心理发育和强化个人心理的重要方式,对于很多恐惧症的患者都有疗效。而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也有一些心理医生会运用药物催眠,甚至直接催眠进行治疗,只不过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明显,而且临床中的条件比较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