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受到诱惑的“瘾君子”——药物依赖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烟瘾和酒瘾在很多时候都不会被大家当成一种病症来对待,因为多数人将目光聚焦在了另外一个更应该关注和害怕的“瘾”上,那就是毒品。

    “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为哪般?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对吸烟与喝酒上瘾,这种上瘾不在于抽烟的时候抽得多开心,也不在于喝酒的时候能喝多少,而在于没有烟酒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对于不喜欢烟酒的人来说,抽烟多了嗓子痛,喝酒喝多了想要吐,但是对于上瘾的人来说,没有烟酒那才叫痛苦。

    有人觉得这些人被烟酒彻底迷惑了,失去了自我。但实际上多数老烟民和老酒鬼都拥有非常清醒的个人意识,吸烟会得肺病,他们知道吗?知道!喝酒容易得酒精肝,他们了解吗?了解!那么他们还会抽烟喝酒吗?会。

    哪怕伤害就在眼前,也哪怕烟盒酒瓶上一再标明了危害性,但他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吸烟喝酒的欲望。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从吸烟与饮酒中获得了身体的愉悦或者某种满足,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躯体依赖。不过很多人后来发现喜欢吸烟、喝酒的人,不仅存在躯体依赖的现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精神依赖。

    C先生是一个老司机,他有着三十几年的运输经验,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老烟民,所以每次搞长途运输,必须带上几包烟。C先生开车之前,往往先要抽一支烟,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专注力;而在路上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意外,比如爆胎或者车子出现了故障,他并不急着下车,而是先抽一支烟镇定一下,让自己保持清醒。

    有一次,C先生的车因为出现了交通事故而被交警带回去处理,在交通局里,他的态度一直非常好,也表示愿意接受任何处罚。可是几个小时之后,犯了烟瘾的他开始显得焦躁不安,整个人的气色变得很差,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出现了呕吐反应。交警在问话时,他的反应能力明显下降,看上去和之前判若两人。

    其实,C先生身上所出现的奇怪现象是一种烟瘾症状,这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尼古丁依赖症,它是一种慢性的精神或者心理疾病,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吸烟的人会摄入大量的尼古丁,这些尼古丁是极佳的进攻者,几乎只需要7秒钟就可以进入大脑,然后导致多巴胺释放增加,接着会给吸烟者带来短暂、平静的愉悦感。一旦长时间不吸烟,烟民体内的尼古丁水平下降,使得身体产生不适的感觉,比如出现头晕目眩、头痛、心悸、恶心、胃部不适、食欲增加、便秘,在心理上会出现焦虑、紧张、易怒、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失眠等症状,他们不得不通过吸烟再次摄入尼古丁以维持愉悦感。

    正因为感到强烈的不适应,他们才难以轻易戒掉烟瘾,很多烟民试图依靠自己的毅力“干戒”,实际上成功率很低,他们觉得“我有这样的意愿和决心”,不过一时的不适可以暂时克服,可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冲动则难以抑制,不给烟抽,整个人的神经系统就可能大罢工。

    除了吸烟之外,喝酒同样会上瘾,而这种上瘾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人员曾对一个老酒鬼进行测试,先每天按时给对方提供酒,结果对方的表现和正常人无异,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非常正常。有一次,研究人员没有按时提供酒,患者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几个小时之后,患者的言行开始变得非常怪异,他突然趴在墙角,然后大喊:“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接下来,他表现出惊恐的神色,然后慢慢坐在床沿上,而且一直唯唯诺诺地看着床的另一边,就好像有人正在训话一样。之后,他又开始大喊大叫,还从床上摔了下来。事后,研究人员冲进房间去询问他的状况,只见他躲躲闪闪,不停地向门口张望,“我妈妈来了,请问她走了没有,她到底走了没有?”研究人员这才意识到对方可能出现了幻觉。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多数人在醉酒状态才容易产生幻觉,而并不是在不饮酒的情况下,因此心理学家推测患者对于酒精的迷恋和依赖已经处于精神依赖的状态了,患者不像其他患者一样,只要没酒喝就会浑身难受,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失眠、不安。特别容易受惊吓。而且患者会出现精神上的混乱,比如患者通常在停止饮酒后24小时内出现大量鲜明的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幻觉。这是一种精神障碍,常被称为酒精错乱症或酒精性神经狂躁。其常见的就是患者听到其他人的恶意指责恐吓,通常“其他人”是不存在的,会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很显然,饮酒过量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个人的神经和心理对酒精产生依赖。事实上,一旦患者恢复饮酒,这些症状可很快得到缓解;如果再次停止饮酒,症状又会突然加重,这就是典型的“你不碰我,我也不让你好过”。

    在之后,研究人员又对不同的饮酒者进行了测试,结果又发现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毛病,比如: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会进入妄想状态,特别是嫉妒妄想;他们的人格发生了改变,就像掉到了酒缸里,只对饮酒有兴趣,这个时候,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喜欢说谎。

    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烟和酒的上瘾并不那么了解,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他们来说,就像是逞一时口腹之欲,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却不知道,烟酒不仅会造成身体器官的病变,还会诱发精神上的病变。这种病变平时很难被发现,但是一旦患者对于烟酒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迅速出来捣乱。

    一旦烟酒实现了对人的精神控制,那么想要摆脱它们就会变得很困难。对于很多有着多年吸烟史和酗酒史的患者来说,不让抽烟、不让喝酒可能就意味着生活的崩塌,这个时候个人的意志力会大打折扣,他们能够戒上一天两天、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但是却没有办法坚持更久,真正成功的戒烟和戒酒应该是一辈子的,因为一旦患者重新品尝到了烟酒的味道,心里就会迫不及待地给出熟悉的暗示,接下来患者就会发现自己重新成了烟酒的俘虏。

    一碰就上瘾的毒品

    烟酒上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药物依赖的范畴当中,所谓药物依赖实际上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会无法自制地继续使用。烟瘾和酒瘾在很多时候都不会被大家当成一种病症来对待,因为多数人将目光聚焦在了另外一个更应该关注和害怕的“瘾”上,那就是毒品。

    提到毒品,很多人会想到金三角,会想到墨西哥,会想到哥伦比亚毒贩,会想到那些被毒品拆散的家庭,却往往没有想起来毒品是很容易上瘾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如果弄清楚了很多人的心态,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家似乎都在害怕毒品,也了解毒品的危害,但是却偏偏有那么多人喜欢去尝试。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心一直都在试图挑战毒品,确切地说应该还是毒瘾。

    想想现在每年都有更多的人吸毒,这可不是那些毒贩子用枪指着他们去吸毒的,多数人吸毒都抱着主观意愿,他们希望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而且丝毫并不担心自己会越陷越深。尽管现在的禁毒宣传工作非常普及,但很可惜的是,每年仍旧有一大堆类似的人是因为想要挑战毒品才跳入火坑的,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毅力,觉得自己可以给身边的吸毒者一些勇气和榜样,却由此轻视了毒品的危害。

    这种“胆识”和“无知”会让他们惹上大麻烦,毕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毒品是唯一不能去尝试的东西”之类的口号也不是胡乱喊出来的。在这个时候,很多吸毒者会发现自己那点脆弱的意志力完全不够毒品塞牙缝的。用医生的话来说:“他们也只能在正常的时候,发一发誓言,表一表戒毒的决心,一旦毒瘾发作,那些所谓的抵抗力完全不堪一击。”

    所以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就是:毒品很危险,千万不要去触碰。一方面,毒品很容易上瘾,一旦不继续吸食或者注射,就会带来很大的煎熬;另一方面,毒品上瘾后,由于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那么几乎很难戒掉。这一点,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剧中,都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出来,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克制自我,那么可能真的是太过天真了,而这种天真可绝对伤不起。

    那么毒品究竟“毒”在哪儿呢?为什么很多人沾上毒品后就很难摆脱它的困扰?这种依赖性为什么会这么强?

    毒品会对吸毒者的身体机能造成破坏,比如体能下降,情绪不稳定。不仅如此,毒品还会损坏人的思维和神经,患者会慢慢发现自己说话变得不利索了,一句话颠三倒四说上半天,也没表达清楚自己到底要说些什么。吸毒者在说话时的反应明显下降,而且思维会变得很迟钝,甚至出现明显的退化。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晕晕乎乎的状态,经常说出一些类似的话来:“你说什么!?”“你能再说一次吗!?”“这个问题嘛,我想想,让我想想。”“我是说,嗯,我觉得这个,其实它——”。对于这些,吸毒者本人根本不知道,也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一些严重的吸毒者会因此而丧失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最基本的社交能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毒品会让吸毒者产生依赖,而这才是最致命的。

    谈到依赖,这里需要补充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内啡肽,一个是多巴胺。

    内啡肽是一种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这么解释有些过于生硬,简单来说,它具有镇痛和促使人兴奋的功效。对于正常人来说,内啡肽帮助他们保持青春和快乐。不过一旦吸食毒品后,内啡肽的分泌就被抑制住了,毒品会趁机取代它的位置和作用,顺便连疼痛和悲伤情绪也全部接管过来,这个时候,吸毒者就会通过吸毒来达到兴奋的状态。

    一旦吸毒者染上毒瘾后,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戒不了,因为毒品鸠占鹊巢之后,就断了吸毒者的后路,吸毒者会发现内啡肽已经分泌不出来了。这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除了毒品已经没有什么依靠了,而毒品也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碰不碰我,都随便你,但难过的可是你自己。

    另外一个就是多巴胺,这是大脑内部分泌出来的神经传导物质,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比如分泌多巴胺可以治疗抑郁症。但是分泌太多了,人就会陷入亢奋状态,而毒品恰恰喜欢干这种火上浇油的事情,它会拼命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时间一久,人体自身的快乐机制就会受到影响,而什么开心的事情都让毒品干了。正因为如此,一旦吸毒者离开毒品,就会发现自己完全达不到原来那种快乐和刺激的程度了,也就是说原先的分泌量根本不够用了。接下来怎么办?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毒品,因为它才是唯一的“快乐源泉”了。

    在吸毒这个过程中,毒品始终扮演着一个奸诈狡猾的角色,它会给予大脑很大的刺激,然后迅速架空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实权”,逼着它们退居二线或者干脆下岗,最后实现对大脑和精神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吸毒者根本没有办法摆脱毒品的控制,而且会随着吸食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依赖感。

    正因为如此,就会给戒毒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说戒烟的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那么戒毒可能会让患者感觉到痛不欲生。很多人在吸毒前觉得自己可以抵抗住诱惑,可以克服毒品的侵蚀,但问题在于他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染上毒瘾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不论是内啡肽、多巴胺还是整个大脑实际上已经开始出卖自己的身体了,他们除了痛苦,往往什么也做不了。

    通常情况下,戒毒者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吸食毒品会让人感受到快乐的极致,而戒毒的人就刚好走入另一个极端,他们会克制不住地流眼泪、流鼻涕,会出现睡眠不安稳、过分焦虑、恐惧紧张、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吸毒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症,可以说浑身没有什么地方是舒坦的。和之前吸毒时的美妙状态相比,戒毒的人面临的是一个冰窟窿,是一个让人完全提不起兴致的状态,而这种落差更加加重了戒断症状。

    正因为戒毒很难,而且非常煎熬,那么远离毒品伤害的唯一方法就是千万不要去触碰,只有保持洁身自好,并且尽量离得远远的,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被毒品控制住。

    兴奋剂:冠军的第一法则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有很多“吃出来的冠军”,因为他们喜欢通过服兴奋剂来提升自己的竞技状态,而兴奋剂能够有效刺激机能刺激神经系统,提高肌肉的效率,减少疲劳,使运动员的行为和能力立即得到调整,并让运动员变得更具攻击性,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很多运动员私底下都明白,想要让自己跳得更高,服用兴奋剂;想要让自己跑得更快,服用兴奋剂;想要让自己更加专注,服用兴奋剂!

    而最近几年,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其他一些体育赛事,相关部门都加大了对兴奋剂的调查和打击力度。而最近一次,最倒霉的是俄罗斯人。因为奥委会认为俄罗斯运动员在索契冬奥会中大面积服用兴奋剂,而俄罗斯特工则扮演了盗取尿检物质的角色。很难想象一个个来自战斗民族的运动员会做出这种事,也很难想象那些平时做着盗取机密情报工作,并进行各种暗杀活动的克格勃会想着去偷尿。

    但无论如何,俄罗斯最终还是成了奥委会开刀的对象,一下子就导致一百多人的队伍不能参赛,这对战斗民族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创。其实无论俄罗斯是否真的在兴奋剂问题上动过手脚,无论奥委会的决定是否公平合理,兴奋剂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聊上几十年也聊不完,但事情总有那么一个起因:为什么一直标榜着追求“公平竞技”精神的运动员会选择服用兴奋剂来提升成绩呢?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冠军,而这事关一个运动员、一个项目,乃至一个国家的荣耀和面子,把冠军往那儿一摆,某些人对于体育精神的分量就会产生质疑,就会对那些所谓的公平竞技产生动摇,在这种心理机制下,兴奋剂就郑重其事地登上了体育舞台,并且在私底下尽扮演一些不光彩的角色。

    现在我们可以好好看一看,兴奋剂除了带来更多的动力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和“意外”。

    ——大量服用兴奋剂往往会引起中毒症状,出现诸如心跳加速、瞳孔扩大、血压升高、反射亢进、出汗、寒战、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服用者的精神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比如斗殴、夸大、过度警觉、激越和判断力受损。一些长期服药的人常导致人格改变,平时容易表现出冲动、攻击、易激惹和猜疑的特征,也会导致妄想性精神病。

    ——长期服用会导致兴奋剂上瘾,患者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突然停用药物,可产生戒断综合征,患者出现抑郁心境、疲劳、睡眠障碍和梦多等症状。

    兴奋剂对于服用者的精神和心理伤害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事实上对于一些经常服用兴奋剂的人来说,可能已经上了瘾,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兴奋剂,不仅状态下滑,而且浑身难受。比如很多运动员在长期服用某种含有兴奋剂的药物后,会产生依赖,之后的每一场比赛,无论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还是冲着冠军奖杯来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弄点兴奋剂。一些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也会服用兴奋剂之类的物质,以便提升自己的状态。不过和毒品之类的东西一样,兴奋剂也是一个瘟神,请来容易,送走就很难了。

    比如有个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集中注意力看书,就偷偷让孩子服用利他林(一种精神类兴奋剂),结果在短时间内,他发现孩子果然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做作业了,而且成绩也越来越好。由于见到自己的实验出了成果,他开始频繁地给孩子买药,而孩子每次只要没有精神,也会主动服药。几年之后,孩子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家长们也松了一口气,并且告诉孩子可以不再服用那些药物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孩子突然发现自己上了瘾,只要不按时吃药,就会产生焦躁、抑郁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紧张,而且还出现了失眠和其他一些不适反应。家长发现孩子每次身体出现不适,就会抑制不住服用利他林的冲动,而且无论怎样劝说都不管用。

    这就是典型的兴奋剂依赖症,由于长时间服药,由于服药剂量太大,患者已经对兴奋剂产生了依赖性,只要停止服用,大脑里就会释放出各种信号进行骚扰,提醒患者该服药了,否则就会一直折腾下去。听起来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是这个能让人精力旺盛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善茬,只要上了瘾,就会持续不断地造成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兴奋剂问题永远都是一个大问题,而服用兴奋剂的人更是面临一大堆的心理问题。一旦患上了兴奋剂依赖症,他们的日子绝对不会像过去那么轻松和光荣了。比如法国的一个自行车手曾经一度依靠兴奋剂来维持状态,对他而言,服用兴奋剂就像没事补充两片钙片一样。但现在他的家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只要自行车手长时间没有服药,就会变得敏感多疑,而且变得富有攻击性。事情当然有一些可笑,他们发现自行车手竟然经常用牙齿攻击那几块比赛中获得的金牌,他一直都怀疑那些金牌全是铜块做的。

    现在这个自行车手已经老老实实地待在医院里接受治疗了,对他而言,情况还不算太过糟糕,毕竟还有很多人至今仍旧被兴奋剂牢牢地把控着,他们自身存在的平衡机制已经被兴奋剂慢慢取代了,他们的精神也慢慢受到了侵蚀。

    道家的老子说福祸相依,兴奋剂问题也是一样,可以说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冠军法则面前,它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夺走了很多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它表面上让服用者的身体看起来变得更强,但实际上却让服用者的心理变得更弱。

    “这款药”我吃了25年

    现在家里的老人动不动就喜欢备着几盒常用药,尤其是一些身体有些小毛病的老人,更是贴身放着,这些药大都是陪伴了十几甚至是几十年。所以他们对待这些药物总是特别有亲切感,一说起来都是那种“我认识这药比认识你还要早”,或者“这药我吃了几十年”的口吻,意思当然也非常明确:这药我常吃,吃的历史比较久远,因此我可以放心服用。

    这种逻辑在待人或者交朋友方面完全没问题,但是用在吃药上就显得有些自作多情了。比如很多人过去喜欢吃安乃近,这几乎是头痛、发烧、感冒的特效药,但现在一般不让吃这种药。但是对于老人来说,他们仍旧相信这种药对自己的感冒头痛有帮助,他们可不管服用之后是否会觉得舒坦,因为不服用一定会让人觉得不舒坦。所以只要头痛,他们就会选择服用安乃近,而且即便是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他们也经常会尝试着吃一点药。

    在休斯敦的一家疗养院里,莫里斯就像一个老古董一样,仍旧活在过去的时间里,他对过去所有的东西都念念不忘,却对一些新事物感到漠不关心。莫里斯有一些咳嗽,算是一些慢性咳嗽之类的病,但是并不算太严重。家人以及疗养院都为他准备了最新的特效药,但是老人连瓶盖也没有打开过。他仍旧坚持服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服用的药物,而事实上这些药物如今对他的病情根本不能带来任何帮助。

    他们都认为莫里斯干着一件蠢事,但问题在于一旦离开了这些药物,莫里斯整个人都会变得很不好,头痛、胸闷、抑郁、失眠、暴躁、浑身疼痛、妄想,所有的毛病会一股脑儿全都找上门来,医生们也束手无策,而莫里斯更是拒绝服用其他药物,并且明显产生了抵触和恐惧的心理。

    很多人觉得莫里斯可能在装病,就像一个孩子不想让人拿走他最喜欢的东西一样,但其实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真实的表现,而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精神上的冲击。如果把一个重要的要素——服药几十年——纳入到分析当中来,很快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是指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后,产生诸如快感、情绪高涨等异常感觉,服药者逐渐形成了对该药的强烈依赖,直至难以自拔。如果贸然停药,患者会产生明显的撤药反弹现象,不仅病情加重,还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BBC(英国广播公司)曾经推出一部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大堆惊人的数据,比如人一生中吃的药片,平均可达14000片,对于那些经常服药的人来说,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抗生素、降胆固醇药、抗抑郁剂、止痛药、感冒药、补药、增强免疫力的药、提升精力的药……

    这些药每天都在扮演自己的治疗角色,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效,导演一个个小小的奇迹,但我们对于这些药物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又是否知道这些药物会对自己的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我们将一生中所吃的各种药摆放在眼前,可能会更加鲜明地意识到自己这辈子究竟遭遇了什么,也会意识到这些药物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看上去这些药足够要了我们的命。而对于那些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或者某一类药物的人来说,这种数字堆积带来的恐惧感可能会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对身体的影响无疑也会更大。比如很多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严重的依赖,只要继续服用,他们就会保持一个比较放松的心态,尽管这些药物可能对病情毫无帮助,但他们通常愿意相信这些药物是有效的,因为过去的经验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心,或许他们并未认真想过过去这几十年是否真的每次都药到病除,也忘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个药吃了几十年,自己却病了几十年。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几乎都已经接受了这些“旧”药的存在,并且惯性地认可了它们的功效,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的是心灵安慰品的角色,也就是说给予心灵上的满足。这样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撤走这些药物,一旦有人拿着这些药对他们说“不”,他们就会陷入一种不适和恐惧之中,身体也会释放出一些消极的反应和信号。

    这会造成身体上的一个重大矛盾: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的药物维持病情,或者根本不需要用药;另一方面,他们却拒绝做出调整,而且会在失去药物后表现出这样一个形象:我似乎病得更重了。

    所以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

    患者:“我要吃药。”

    家属:“给。”

    患者:“不是,我要那个25年的老牌子。”

    家属:“这是新药,那个老款的药据说吃了有问题。”

    患者:“我吃了25年了,怎么没事?”

    家属:“新药疗效更好。”

    患者:“我喜欢吃老款的药,心里踏实。”

    二

    患者:“我要吃药。”

    家属:“医生说您的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患者:“我觉得没有好,我觉得很难受。”

    家属:“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患者:“没事,我吃点药就行了,把我的药拿过来。”

    家属:“那药真的管用吗?”

    患者:“我吃了25年了,一直都挺好。”

    对于患者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真实病情,而且通常也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因为离开经常服用的药物之后,他们确实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无论这种不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至少都和没有服用药物这件事有关。其实,这只是一种药物依赖产生的症状,患者在依赖中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并且作用到身体的某些器官上。

    药物依赖是个无底洞,往往很难彻底治愈,因此患者必须及时戒断药物,比如慢慢减少药物的剂量,然后经常掺杂其他的替代性药物。否则这款药吃了25年后,恐怕还要强迫着再吃上25年。除此之外,患者应该想办法处理戒断症状,从而慢慢缓解药物对人体的约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