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人生就像一场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比较自负,如果他们觉得世界就是一个圈,那么自己就是站在圈子正中心的那个人;如果他们觉得人际关系就像太阳系一样,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当仁不让地一屁股坐在太阳上。

    “求求你们都来关注我”

    心理学家曾经和一位特殊的病人探讨股市投资问题,这位病人是一位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对于股票实际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过谈话开始之后,医生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表现的余地,实际上这就像一次私人的座谈会,尽管自己说了几句话,但实际上根本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对方的发言就像是一次精彩的演讲一样。

    在三个小时的交谈中,对方说了整整一箩筐的废话,并且根本没有打算停下来。这个病人还宣称自己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模式,可以确保自己在股票市场赢多输少,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解释这些方法是什么,却一直提醒医生可以问得更加仔细一些。在整个谈话中,对方一直都试图引起医生的注意,并且暗示自己还藏有很多更加高效的方法。当然,除了那些废话,医生并未获得太多高深的投资之道,反倒是觉得对方不过是虚张声势。

    现在心理学家心里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对方是一个胸无点墨,但喜欢吹牛的人。第二次,心理学家再次和对方进行交流,这一次,他主动提出和对方聊一聊房地产,并且安排了另外几个人一起讨论。谈话开始后,他发现对方仍旧会积极主动地说很多废话,但是态度和上一次截然不同了。前一分钟滔滔不绝,对方还巴不得将嘴皮说破了,而后一分钟可能变得非常沉默,惜字如金;前一分钟会手舞足蹈,能用的形体语言都会表现出来,后一分钟却坐得笔挺,露出最绅士的那种微笑。

    这种反常的表现让心理学家觉得很疑惑,他也推翻了自己第一次做出的判断,虽然对方仍旧有吹牛的成分,但实际上却有一个重要目的: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注。有时候咬着牙齿说话,有时候语速加快,有时候故作深沉,有时候一直摇头,有时候把桌子上的杯子敲得叮叮当当作响,有时候突然哈哈大笑。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一句话:“大家都往我这边看。”

    经过分析之后,这个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对方可能是一个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事实上多数人都有表演的欲望,都有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愿望,不过这种证明方式在很多时候会得到克制,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则是执着的“自我营销”专家,假使没有人关注自己,没有人赞美自己,没有人对他的言行感兴趣,他可能会做出更为夸张的表现。患者通常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寻求他人的关注上,并且想尽各种办法来赢得好感。

    对患者来说,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一直都试图把自己展示给他人看,如果对方不感兴趣,他们会设法转移目标,寻找其他的“猎物”下手,非得让别人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肯定和赞美,非得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气。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虽然和一般的爱出风头有些类似,但患者可不仅仅是爱出风头那么简单,爱出风头的人通常会在自己擅长或者略微了解的领域中出点风头,而且也不是时时刻刻都会这么无聊地做这些事。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不论在什么场合都想要露露脸,都想要给别人留下一些“深刻”印象,对他们而言,没人关注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为了达到目的,什么色诱、苦情、针锋相对、剧情大反转都不在话下,反正怎么与众不同、怎么一鸣惊人,就怎么来,重要的就是抓住别人的眼球,哪怕是生拖硬拽。

    事实上,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出风头方面可以说是三十六般武器、七十二般变化样样精通,因此他们的言谈举止有时候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而且常常“不正常”得让人咋舌。

    ——抱着“宁可胡说八道,也要与众不同的信念”,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虽然华丽,但是内容空洞;

    ——秉持着“别人敢做的,我会做得更好;别人不敢做的,我也敢秀出来”的理念;

    ——经常第一个说话,而且常常会是最主动、最激动的那一个;

    ——“没人关注我,我就觉得不爽”;

    ——不择手段地诱惑他人;

    ——实际上并不那么亲密,但总是觉得自己和对方关系不一般;

    ——情绪说变就变,为的就是让别人注意到自己。

    如果有人具备以上几种特征,就是一种积极谋求他人关注的表现,那么也可能已经患上了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非常强势的一面,比如在发言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动不动就与人发生争执,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发言尤其是自己的观点腾出更多的空间,而这种行为看起来让他们显得有些好战。

    这种人表面光鲜、强势,喜欢出风头,但实际上外强中干,缺乏自信。他们之所以渴望引起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还不错,但这种炫耀实际上恰恰显示了自己的不足,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缺乏什么,才会想要表现什么;另一方面,患者的行为是为了让别人更加关注和喜欢自己,这样他人才会给予自己更多的照顾和帮助,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患者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甚至无法单独面对问题。

    有时候他们会百般讨好其他人,为的就是能够引起更多的注意,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并且认可这种存在,可以说,他们是名义上的人际关系操纵者。比如,在他们的意识中,身边的人会被理想化为一个英雄,他们可以单手干掉一只熊,或者扑倒一只猛虎;有时候会被贬低成为一个白痴或者某个无名小卒,就连走路也会栽跟头。这种极端化的倾向首先来源于他们自身强烈的情感追求,尽管这些情感他们从未体验过,正因为如此,他们必须安排身边的人去充当某个角色来承受这些情感,这些替代者还会激活患者自身的情感状态。

    对自己所信任和喜欢的人,患者乐于将他们描述成为英雄,赋予他们很多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人会成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并且成为患者崇拜的偶像。而一旦某些人辜负了患者,就会被患者描述成为自私、无能、小气、倒霉的浑球,患者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人的形象像野狗一样撕咬粉碎,将他们当作最低贱、最无耻的一群人来看待。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只要这些人非常聪明地配合患者的意愿,对他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患者又会重新将那些人拼凑成一个高大上的形象。

    正因为过度在意自己是否被人关注,所以他们对于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别人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一个无意中的小动作,可能会被他们解读出一千八百种意思来,也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和担忧的感觉。他们在很多时候生活在想象中,并且会对幻想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痴迷,就连自己也半信半疑,可以说是典型的“想多了连自己也骗”的人。

    这并非一种任性的行为,而是一种人格存在的方式,患者自己可能也控制不住。比如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会热衷于看心理医生,这和很多讳疾忌医的精神疾病患者几乎完全不同。患者会这样告诉心理医生,“我有病,而且病得很严重”,在这里,生没生病、病得严不严重实际上无关痛痒,他们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只不过是希望把疾病说得更加严重一些,从而引起医生的注意。关于这一点,对于那些爱出风头的自恋症患者来说,他们只会想办法掩盖病情,并且拒绝接受治疗。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什么人,患者都会表现得另类和积极,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机会让别人喜欢上自己,他们生下来似乎就是为了赢得那些赞美和同情而存在的。

    自我暗示:“我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比较自负,如果他们觉得世界就是一个圈,那么自己就是站在圈子正中心的那个人;如果他们觉得人际关系就像太阳系一样,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当仁不让地一屁股坐在太阳上。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寻求关注,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作祟,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焦点,所有人的意志都要围着自己转动,所有人的想法必须符合自己的意愿。

    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一样,只要一发号施令,所有的人都要俯首称臣,认真执行。他们未必会专横霸道,但是会明确告诫自己:这里的一切我做主,一切应该是我说了算,你们最好还是听听我的看法。

    有个年轻人曾经向心理医生哭诉自己的女朋友不正常,因为对方在生活中很“霸道”,凡是她认定的就是好的,凡是自己认为不好的,那么一切就都是不好的。就连最简单的泡咖啡,她也对男朋友约法三章:

    (1)第一杯咖啡必须先端给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可以显示出对自己的敬重,证明你心里最在乎的是我。

    (2)你必须用右手端咖啡,这样才显示出我在你心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因为男生是左撇子,总是习惯用左手)。

    (3)如果我认为咖啡不错,所有的咖啡才能拿出来给客人分享;一旦觉得咖啡味道不好,那么你就要重新调配一下。

    而年轻人也爆料说诸如此类的霸道条款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我是家里的主角,一切应该我说了算,你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从我,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这样的案例可不像电影情节中描述的那么感人,事实上,这些都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病,和撒娇或者可爱之类的可能根本沾不上边。

    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在很多患者身上都会出现,他们都会不断暗示自己才是生活的中心,会告诫自己要拿出一个核心人物应有的气质和表现。他们可能会无数次幻想自己成为一国总统或者公司总裁,并且将这些情绪投入进去,慢慢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自我主义。

    比如,美国有一对夫妇准备闹离婚,原因就是因为丈夫是个演员,每天晚上要拉着妻子一起表演影视剧中的情节,妻子有时候想要自作主张发挥一下,就会遭到丈夫的嘲笑和辱骂,因为丈夫总是在意自己被抢了戏份。

    平时在家中,丈夫就是一个比较自负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让别人听从自己,如果他觉得火鸡应该从屁股上开始动刀,那么家里人就甭想先在脖子上切下一块肉来。否则他会坐在那儿生上好几个小时的闷气,或者干脆将桌子拍得梆梆响。

    这种情绪表现有些类似于企业中的领导,事实上,很多企业领导就患有一定程度的表演型人格障碍,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总是先自顾自地说上几个小时,然后才让别人说,而且明确表态不希望听到其他的反对声。员工如果胆敢比老板更早走出电梯,就可能面临被开除的风险,如果有人在老板之前宣布了某个通知或者好消息,很有可能被降职。

    这类行为很难让人理解,也让其他人感到反感,毕竟这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已经不是权威或者威望了,而是一种畸形的欲望,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表现。对这类患者来说,如果别人没有关注自己,绝对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如果自己不是全场的焦点,绝对是自己最大的失败。在生活中,他们会将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并不断表现出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而在舞会或者某些社交场合上,患者可能会产生幻想,认为自己就是舞台上最大的焦点,会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和自己搭讪,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将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他们的言谈举止可能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也更加夸张。

    如果说在寻求他人关注的过程中,患者会带着恳求的语气和态度,那么一旦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强迫身边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让对方难堪。所以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征:

    ——期望获得更多的赞美,无论对方值不值得赞美,说几句奉承话,总是会让他们感到满足;

    ——希望其他人对自己保持绝对的认可和服从,有时候一点反对意见,都会让患者寝食难安;

    ——不允许其他人抢风头,否则会视为一种不尊重和挑衅的行为而发起攻击;

    ——所有人必须围着患者转,必须先满足他们的福利和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行为特征并不仅仅是性格缺陷引起的,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患者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过分,也不会真正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幻想,这些幻想会支撑着他们继续做“国王”或者“女王”的梦,会给予他们更多“积极”的暗示:“我很出色,别人都在偷偷关注我,他们甘心围着我转。”

    在这种心理和精神暗示下,他们会更加卖力地表现自己,并要求得到更多的肯定,但对其他人来说,他们给予赞赏或者肯定要么是有所企图,要么就是被赞美的人有真材实料,而最终他们都会厌倦充当配角,这样就会对双方的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是马屁精、奴隶以及一帮的龙套演员,他们才能满足患者的胃口,才能真正让患者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围着自己转动的,至于合伙人、朋友和爱人,也许并不是患者所期待的。

    演戏演到没朋友

    法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写过一本书《太聪明所以不幸福?》,在书中,他认为某些电影明星不幸的感情生活就和表演型人格有关:“他们总是被先是对他们迷恋不已,最后不堪戏剧化行为的伴侣抛弃,或是他们离开伴侣,转而寻找暂时对自己更为关注的新对象。”

    对于那些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电影明星来说,可能真的会混淆演戏与生活的界限,因为患者真的会将演戏进行到底。对他们而言,表演就是生活,因此他们时刻都停留在表演状态,没有人导演(导演就是他们自己),没有所谓的NG,没有所谓的剧本,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发生的。生活虽然如戏,但并非真的需要依靠演戏来支撑和完善的,关键还是要保持真诚。

    比如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总是能迅速而轻松地和他人建立起表面上的接触,对他们来说交朋友可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在很多时候无所畏惧不拘谨,而且是无分寸、无界限的,但在交际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热衷于交往,和谁都想要聊上几个小时,但可悲的是这类人往往和谁也聊不到一块儿去。简单来说,他们喜欢交往,但总是把事情搞砸。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共情能力,缺乏情感体验能力,因此想要和别人真正交心非常困难。这就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变得和演戏一样,只是这一出戏演到最后,往往还是他一个人,所有的配戏人员都会被吓跑。

    这并不难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表演型人格一开始的行为举止会让人觉得很新鲜,也很有亲切感,不过随着接触的频繁和了解的深入,他们就会发现患者身上所出现的极端表现、善变的情绪和对关注的极度渴望,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患者也会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也会夸张地表现出极度兴奋或者极度悲伤的样子,但这些开心或者痛苦的表情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赞赏或者同情。对于那些想要踏踏实实交点朋友或者谈点恋爱的人来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之类的演技派显然不适合深交。

    他们可没有办法和那些一会儿和风细雨,一会儿就歇斯底里的人待在一起,那的确会使人发疯。比如患者经常会穿着暴露地诱惑他人,会突然搞一些暧昧关系,会突然对某人大献殷勤,这时候其他人可能会被这些行为所诱惑,但这只是患者惯用的伎俩,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至于用什么方法,他们毫不在意。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可以和患者发生更为亲密的接触时,可能会因为这些错误的理解而被对方打得满地找牙。

    越是过分的表演可能越容易导致重大的挫折,演到最后会发现所有的朋友和爱人都演没了,没有人愿意再陪着患者一起疯,一起傻,一起白痴。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像患者一样,长时间沉浸在那种不够真实的表演状态中,他们更加渴望得到一种更加真实的、持续的、稳定的感情。所以对于那些演出来的表情和动作,他们通常会感到尴尬甚至是厌恶,他们可能会在内心不断这样说:“你个蠢货,能不能别再闹了”“我彻彻底底受够了你这种弱智的表演”“恨不得拿针线将你的嘴巴缝起来”。

    曾担任《纽约时报》副主编的里奥讲述过自己的一段奇葩恋情,当时他在酒吧里邂逅了一位非常美丽热情的女孩,两个人似乎聊得很投机,尤其是女孩非常健谈,而且总是很频繁地撩动自己金黄色的秀发,这让里奥觉得自己已经被她俘虏了,因为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姑娘,喜欢撒娇而又富有内涵。

    不多久之后,两个人就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但是在成为男女朋友之后,里奥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女朋友的很多行为表现简直比演员还要夸张。有时候里奥工作忙了,对方就突然会流着眼泪说他不再喜欢她了;有时候,对方又会莫名其妙地说一些感人而炽烈的告白;还有一次,里奥和她一起去郊游,由于他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结果女友在车子里哭了一整个下午,并且斥责他为“杀人凶手”,而这让她感到伤心。当天回家的路上,里奥决定和这个神经质的女人分手,并且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当他送她回家时,对方突然回过头做了一个鬼脸,里奥简直都崩溃了。

    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习惯了戴着面具面向他人,同时也这样对待自己,演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或者说就是一种日常行为特征。当然,这种表演往往需要高超的、浮夸的演技,因此特点非常鲜明。

    ——情感的夸张,行为的怪异,一眼就让人觉得不真实;

    ——患者喜怒哀乐的表情就像变脸一样,怎么变怎么有;

    ——患者会主动表现出亲密的关系,但却不会投入太多感情。

    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经常搞不清楚患者是真的想要和自己打交道,还是单纯地做一些奇怪的动作,他们往往会对这类人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人会在生活中真正把自己也当成一个演员来对待,他们也忍受不了社交过程中的那种不真实感。而对于患者本人来说,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情感的变化和夸张,也不知道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什么不妥,他们意识不到自身情绪的真相。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做出一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为了赢得别人的同情和关爱,患者可能会在下雨天站在屋外淋雨,让自己大病一场;为了让别人更加在乎自己,可能会像猴子一样跳到别人身上;为了让陌生人认可自己的存在,他们可能会三跪九拜和对方结为好朋友。

    这些行为有时候看上去像是真情流露,但实质上却是一场场闹剧,当这些闹剧被揭穿之后,双方的关系也就被彻底摧毁了。也许患者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也还会有更加夸张的表演,但是这些表演基本上都不会让一个聪明人动心。

    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在前面一节,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所出现的表演行为模式,患者自身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识,即便是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他们也会带着表演的情绪和医生进行沟通。对他们而言,患病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自我的工具,是一个足够引起他人关注的机会。

    当患者在医生面前还想着表演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们“死性不改”,但对于心理医生来说,患者的这种表演行为为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案。以下是一个心理医生记录的特殊案例:

    杰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身边的人都觉得难以和他进行沟通,因为他总是盯着别人的眼睛看,然后在几分钟之内,像开机关枪一样扫出一大堆的话。尤其是当他心血来潮,想要一整个下午都拉着别人听他讲话,很显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就像是在绑架。他们忍受不了杰喋喋不休的废话,忍受不了他那种自以为是的作风,还有就是他在说话或是做动作时,都像是在演戏,所有的动作都很夸张,表情也丰富得让人惊掉下巴。就连父母也认为他浑身都是“戏”,根本不够真诚。

    有一次,不知谁开了一句玩笑:“既然他那么喜欢演戏,那么真该将他送去学习表演。”不明就里的父母根本搞不清楚儿子这种行为是因为疾病的原因,竟然真的天真地让儿子去附近的一家剧院工作。更加离奇的是,剧院的负责人第一次和杰沟通后,就立即被他那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给吸引住了,于是答应在自己的剧作中给他一个角色,当然负责人是这样说的:“你会成为整部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那之后,杰就稀里糊涂地进了剧院,并且在那里学习了半年的表演,当然在他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份工作,而自己将在这份工作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换言之,他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并且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而事实上,由于天生就具备一些表演的天赋,以及长期以来的表演行为,他在剧场的表演中简直如鱼得水,尽管那些表演掺杂着一些自己的真实行为和表现,但观众也搞不清楚那些夸张的演技是他自己的真实状态,还是演出来的技巧。总之,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成为剧院里的台柱子,很多戏剧表演的角色深入人心,这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赞美。更加重要的是,几年以后,当他脱下戏服,从剧场表演回归到正常生活中时,身边的人发现他不再像过去一样多话,言谈举止也变得和正常人差不多了。

    在这个案例中,杰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而他之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他觉得这些都很正常,甚至从未意识到自己在表演。正因为如此,表演型人格障碍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麻烦,而且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不见得十分有效,比如:医生在引导患者认识自己人格的缺陷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强烈的不满;或者说患者可能夸大自己的病情,挖一个坑让医生往里面跳。当医生要求患者进行情绪的合理控制时,患者也可能会利用出色的演技蒙混过关,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还会让患者的症状不断加重。

    正因为如此,很多心理医生都会对表演型人格障碍感到束手无策,而一种名为“升华法”的治疗方法渐渐被更多的心理医生所运用。其实像杰这种进入剧院工作,进行正式的艺术表演,就是升华法的运用。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都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因此医生或者身边的家属完全可以将计就计,让他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在体内的能量发散到表演中去并得到升华。治疗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放纵他们的表演天赋,既然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那么患者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优势和表演优势成功融入到艺术表演中去,利用自己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去打动观众。因此,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另外,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经常会被其他人所排斥,大家往往会试图去嘲笑患者的异常行为,并且坚持认为那些行为看起来很弱智、很假,而且很自以为是,而一旦围观者不是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采取讥讽的态度时,可能会惹怒对方,或者说促使患者做出更加夸张、更加冒险的举动,比如很多患者在受到刺激和否定之后,往往会加重自己的症状,他们不得不想办法继续提升自己诱惑他人的能力。而艺术表演实际上有助于患者的能力发挥,在艺术表演中,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更多的认可,这种认可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中,堵或者抑制的作用往往很小,而疏通和引导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功效,所以对于很多精神类疾病,与其想办法抑制对方的不正常行为,倒不如顺其自然,适当地对患者的行为进行引导,从而帮助患者在自身和社会中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平衡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也适用于这些方法,当别人试图堵住他们的嘴,试图让他们保持正常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更强的反弹,他们的行为会变得更加荒谬。

    当患者苦于找不到展示价值的良好平台,当患者苦于没有人关注自己的行动,当患者苦于别人不把自己的表演当回事的时候,艺术表演恰恰会成为拯救他们生活的一个最佳方式。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当患者可以用自己出色的演技带动剧情的发展时,所收获到的赞美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深入认识都会帮助他们从那些不着调的高调表现中走出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