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聪明的人懂得制造运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都需要我们的用心经营。为自己制造运势,本质上是为自己获得机遇和成功增加砝码的过程,运用得法,我们能使自我的发展与机遇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者往往善于造势

    世上能者千万,且心怀鸿鹄之志。然而,总有很多怀才不遇,抱憾终身的人。宋朝诗人戴复古说:“意匠如何变化生,弊端有利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步行。”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既要全力以赴,更要匠心独运,大胆创新,而不能总是步别人的后尘。历史上的能者,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制造运势,提升个人独特魅力的佳话。

    势,乃有利之机

    何谓运?乃人生之际遇。

    何谓势?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指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冲走巨石。

    运势,是指人生际遇中的有利时机、有利条件。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占有优势,才可先声夺人。

    ★有利之机可谋之。

    凡运筹帷幄者,总习惯于在谋事前制造有利时机,时机一到,成功也早已是胸中之事。

    一代军师诸葛孔明自出茅庐以后,极擅长制造有利的时机。比如,刘备赴江东招亲时,赵云令荆州随行兵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便是孔明造势之计,其目的在于制造出一种热热闹闹办喜事的舆论声势。用现代话来说,这既是表明来意的“安民告示”,又是广而告之的“轰动效应”。

    结果,这一轰动效应惊动了乔国老和吴国太,孙权和周瑜的假戏不得不真唱下去,最后,刘备得了孙夫人又保住了荆州。

    可想而知,如果孔明不嘱咐赵云造势,江东百姓连刘备过江这件事都不会留意,更何言知其来意。

    孙权、周瑜本无意演戏,孔明却极想把这出戏热热闹闹地演下去,演戏以前必然有一番招揽看客的锣鼓家伙,披红挂彩入南徐就是开场前的锣鼓,锣鼓敲毕方能引出“二气周瑜”的正戏。

    赵云的造势明明白白地告诉东吴百姓,刘备过江是来求亲的,不是来打仗的,不会给百姓造成威胁,只能因孙刘结姻给百姓带来好处,从而使东吴百姓以及东吴的上层人物乔国老、吴国太接受了刘备的此行。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凡事在谋,即使处于不利的环境也有突围的可能。若我们能看到事情发展中的有利时机,有效加以运用,就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目的。

    ★以看本质的眼光意识到有利之机。

    生活中往往有一类人,苦苦追求一个目标,可是果实终于来临时,他却因局限于原有的思维和事情的表象而将果实赶走。

    有一个郑国的养猪户要到市集上卖猪,由于路程较远,当他到达时,已是红日西坠、暮色苍茫的时刻。这时,有一个收购毛猪的猪贩,见到他赶着一群猪自街头走到旅店门前,心想买猪的生意来了,假如这笔生意能马上成交,明日就能赶回家,而且也不会误了早市贩售的生意。

    于是,这名猪贩急忙找上郑国养猪户,想与他洽谈买猪事宜。不料养猪户见到有人来跟他买猪,竟生气地大声嚷道:“你这个人真是无礼!我大老远从外地来到这里,现在天色都这么晚了,我想要休息了,哪有精神跟你谈卖猪的事情!”说完还恶狠狠地瞪了猪贩一眼。

    猪贩再三央求养猪户早点把猪卖给他,他说:“生意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交买卖,哪里有分天色早晚的呢?”

    然而,郑国人丝毫不理会他,依然气呼呼地将猪贩赶走,自顾自地领着猪走进旅店。

    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把商品推销出去,加速资金周转,好多赚一点钱,如果多拖延一天时间,就会多积压一天的资金。故事中的郑国养猪户一点也不懂经商的道理,一桩到手的生意硬是被他推出门外。至于猪进了旅店需要花多少住宿费和饲料费,他压根儿也没有仔细算一算。

    看事情若固执于表面的程序,只会使我们思维固化,花费更多的成本,却不一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再来看一个救人的例子,看到一个人在水中拼命呼救,你会作何反应呢?

    一个男人乘一艘旧木帆船去旅行。一天,他走到甲板上,看到一名船员正沿着绳子往上面的乌鸦巢爬去。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船突然倾向一边,他被甩到了船外。

    落水后,他开始一边呼救,一边疯狂地用力拍打着胳膊,拼命想求生。就在那时,旅行者看到一名水手走到船舷边上,平静地观察在水里拼命挣扎的船员。

    船员挣扎了一会儿,累了,开始往下沉。这时,一直站在船舷边上的水手立即跳下去救正下沉的船员。

    等两人都平安地回到船上后,旅行者走到水手身边问道:“你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跳入水中救他?”

    水手平静地回答:“当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的时候,我如果立刻跳入水中去救他,那他把我们俩人都拖入水中溺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最好让他挣扎一会儿,把自己的力气都消耗完,那时候才是我跳下水去救他的最佳时机。”

    水手的明智在于:他宁可背着道德上受谴责的风险,分析最佳救人时机,增加救人成功的机会。如果他是一个固执的道德君子,没入水中的就很有可能是两个人。势,非无源之水

    无源之水纵有一瞬的豪迈与奔腾,终究会面临枯竭。无根的花纵能保持一时的娇艳,不出几个时辰也终将凋谢。有的人,看似来势汹汹,气宇不凡,实际却虚有其表,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花,没有真正的气势。

    唐代《明皇杂录》中记载:“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萧嵩是唐玄宗时的中书舍人,此人长得体态高大,有一副美髯,相貌不凡。

    一天晚上,唐玄宗想起要任命苏颋为宰相,忙叫侍从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唐玄宗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颋为宰相的诏书。

    萧嵩遵命,过了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呈送唐玄宗审阅。唐玄宗见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因犯了苏颋之父亲苏瑰的名讳,认为不妥,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等了好久,唐玄宗过来看看,只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其余全无更动。唐玄宗不满,萧嵩羞惭而退。待萧嵩退下,皇上把草稿扔在地上说道:“此人虚有其表,没有大用!”

    虚有其表的人,有的只是一幅空架子,面临真正的问题时,缺乏真才实学的也就失去了平日的气势。

    而真正名声在外的人,必定有着一身真本领。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有长胜将军的美称。赵云的智勇使他无往不胜,敌军只要远远望见“常山赵云”四字的旗号,就会尽皆逃窜;只要听见“赵子龙在此”的喊声,就会惊得落马。赵云的旗号和大名就是人们在万军阵上对他的形象识别,这一个形象识别同赵云本身一样,具有强大的威势。

    敌军为何如此惧怕赵云?因为赵云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师呼其虎威将军,仅以长坂坡一战为例。

    长坂坡中赵云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夺得名剑青缸,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敦部将钟缙、钟绅,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铠四将,在曹操军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名将50余员,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

    在残酷的战场上,真正勇猛的虎将,才可使敌人闻风丧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唯有基于源泉之活水才可长流,要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培育根基、打好基础。

    诸葛孔明造势出山

    诸葛孔明是一位胸藏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战略家。《三国演义》第38回中有古诗一篇对孔明出山做了描述:“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珑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其实,他也是一位“造势”的高手,在出山之前,做足了造势的功课。

    作为旧汉贵族后裔,孔明正值年少,胸怀大志,才高智强。虽然因为社会的原因,他隐居在乡野,内心却时常激荡着光复祖业的宏愿。他利用了多种媒介和途径,传播自己的名声,于是这般,才有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闲谈明志,名人举荐。

    诸葛孔明有四大密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务于精纯”,独有孔明观其大略。

    友人闲谈时,孔明曾说“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自己则“每尝自比管仲、乐毅”。管乐皆济世之人,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弱燕,下齐七十余城。可见孔明志向之高远。

    孔明志向高远的信息经当时的区域名人司马徽、徐庶之口传向四方。刘备被曹营、荆州兵马所逼逃亡之中遇上司马徽,徽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孔明的令名第一次在刘备心中留下。

    徐庶本来事奉刘备,无奈被曹操所逼,终于走马荐诸葛亮:“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徐庶的荐言印证了司马徽的言论。

    ★写歌作赋,供人传唱。

    孔明隐居,善写歌作赋,“尝好为《梁父吟》”,供人传唱。

    刘备一顾茅庐时,隆中农夫在田间传唱孔明作的歌,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定,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卧眠不足!”

    二顾茅庐时,刘备遇到孔明的岳父黄承彦,老人也是踏歌而来,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尽改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刘备细问之,方知此诗也是孔明所作。刘备始知孔明区域名声之广播、才情之高雅,非常人可比。

    ★适当规避,吊人口味。

    徐庶走马荐诸葛,孔明闻之大怒,“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人,对孔明的发怒会表示赞同。汉末天下大乱,忠奸难辨,真假不分,人才供不应求,有志之士虽然有报国之愿,也怕落下择主不慎、明珠暗投,如杨雄之事王莽,留待后人耻笑的下场。因此,在没有了解求贤者的身份、目的、求贤态度等详尽信息之前,是不适宜仓促出山的。

    出于这种考虑,孔明在明知刘备即将拜见自己的情况下,适当规避,或投亲,或访友,一来征求友人对自己出山的看法、建议,二来考验刘备求贤的诚意。最后的事实证明,这种欲擒故纵的战术更加加速了刘备求才的步伐,收到了奇效。

    ★运筹策划,当面对答。

    事不过三,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见到了孔明的“真容”。隆中对答,纵论形势,三分天下,一统中国的战略决策和盘托出,刘备颇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匡扶汉室的宏愿被落实到孔明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刘备找到了合意之人。

    孔明造势,在落后的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仍然获得了良好的区域形象,取得了成功的效果。连孔明那样满腹才华的能者都知道造势的重要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只坐在家里等待赏识的人到来呢?

    姜子牙巧钓武王

    钓鱼者,有为怡情而来,有为口腹之欲而来,有为钓王侯者而来。姜太公钓鱼,被广传为佳话。细细思索,太公之钓,也是太公造势之法。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太公年轻时家境贫寒,以卖肉卖酒为生,可是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大展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一直没有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人,也没有找到一个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83岁高龄时,满腹经纶的姜太公精心设计了一个自荐的奇方——在西伯侯姬昌经常散步的渭水河边“钓鱼”。

    这一天,他的机会终于来了,西伯侯姬昌发现河边竟然有位年迈的老人在钓鱼,便很有兴趣地走上前去。姜太公见自己已经引起西伯侯姬昌关注,便故意提起了钩线,一展自己的奇特钓鱼——直钩鱼饵。

    姬昌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上前问道:“这位老人,别人钓鱼要诱饵,您怎么不用诱饵,而且用直钩,那怎么能将鱼钓上来呢?”

    面对西伯侯的提问,姜太公发表了一番精心准备好的“演说词”:

    “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侯您就甘愿上钩,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牢狱;世人皆知商朝气数已尽,但是各路诸侯也甘愿上钩,宁可臣服,成为钩上肉。”

    说话间,西伯侯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高深莫测,肯定不是等闲之辈。

    带着敬仰的心情,西伯侯真诚地说:“如今天下纷争,百姓离散,如果先生不弃,望助姬昌匡扶天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姬昌的话,正中姜太公下怀,于是他欣然与西伯侯一同回宫。姬昌拜他为太师,共商国家大计。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难与西伯侯姬昌交谈的机会,姜太公正是由于精心设计了“直钩无饵”这一与众不同的自荐方式,抓住了姬昌的眼球,钩起了姬昌的好奇,为自己赢得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造势一要新意,二要到点,不拘一格,往往能出奇制胜。当别人的眼球被你吸引到,不要再犹豫,展示你才华的时机已经到了。

    发挥个人独特优势

    宋代诗人卢梅坡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话说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其实说了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人亦如此,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人与人进行比较、竞争时,需要发挥个人独特优势,提升个人的人气。但人之别于动物在于:人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优势,通过内外兼修提升自我,通过扬长避短使个人优势最大化,然后把握住有利之势。

    内外兼修

    儒家把自我修养作为做人之本,并且视之为人的终身任务。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图使个体提升、上进到“止于至善”与“纯乎天理”的理想境界。

    从成功学的角度,自我修养是自我进行的一笔投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修养的品质,即使他具备了其他一切成功者的素质条件,也是毫无价值,根本不可能成为成功者。因为,即使你有自我促进的愿望,即使你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即使你设想登上南极,没有百折不挠的修炼,你也永远不能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

    内外兼修的品质与实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比如说,世界风云变化、生活光怪陆离,每一天很多生动的瞬间在我们身边发生,它突然到来,触目惊心,充满生动与精彩,总有艺术家能够在这瞬发之际抓住它们,使之凝结成像,成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一幅画,或者是一张照片。试想,倘若没有这些艺术家真实记录现实的本领,没有他们“等待时机的神经”,没有他们对美学的敏锐把握,对人生爱、恨、哲理的深刻体会,又如何能再现一个个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悠长的瞬间?

    内外兼修的境界,是很多已经成功的人士不懈追求的目标。很多成功人士经历过物质的极其匮乏,如今以折中的财富观潇洒人生,不齿奢华颓废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加注重内心修炼的完美人生。

    ★自我修养助我们养成表里如一的成功习惯。

    我们的习惯开始于无意的观察、细节的暗示与经验,它像带着一点点内容的蜘蛛网,随着实践长大、积累、成熟起来。想象和情绪融合起来,直到它们成为打不破的铁链。习惯就是由网发展成铁链的,它控制着你每天的生活。

    自我修养能培养或者打破一种习惯。它能使你的自我意象或思想产生持久的变化,帮助你达到目标。自我修养反复地用语言、图画、观念和情绪告诉你,你正在赢得每一个重要的个人胜利。归根结底,自我修养是一种自我暗示,是一种思想的实践。

    自我修养的作用,可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

    《读者文摘》杂志前几年曾经报道过一个中学的篮球队的故事。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1个月;第二组在1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1个小时;第三组在1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1个小时投篮。

    结果,第一组由于1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于在体育馆坚持了练习,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组在想象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却由39%提高到了42.5%。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想象中练习投篮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要提高得快呢?

    很简单,因为在人的想象中,所投出的球都是中的!成功者就是这样,在办公室、运动场不断地锻炼着自己,他们创造或模拟每一个他们想要获得的经历,他们模拟成功,仿佛他们是第一个。成功者就是这样“表里如一”的人们。

    调查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卓越的成功者,几乎每个人都是心理模拟方面的大师。他们懂得让自我修养处于不断的提高中,他们虽然有时没有工作,但他们在不停顿的练习中使自己对待艰苦的工作更为坚强了。他们知道想象是最好的工具,想象是成功者的天地。

    成功者从来不半途而废,成功者从来不投降,成功者们不断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并且反复地去实践,直到成功。为了使自己成功,要练习“表里如一”的行动。

    ★学好扎实的本领。

    在竞争环境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永远是适用的法则。要学会生存,必须掌握真本领。

    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

    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便可和狮子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

    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转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

    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着躺在地上的狮子……

    接下来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开了胜败,隔开了生死。

    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

    狮子的胜利在于它的利齿,也在于它的一丝聪明与狡黠。在人类社会中,只有掌握真本领,我们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或是在摔倒之后重新爬起来向前进。否则,即使有某个瞬间可以充数,生活也会在某一天揭开谎言。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齐泯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泯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他们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掌握的真本领越多,开辟的生存空间就越大。

    ★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让人在任何环境里都保持灵魂的力量与生气。一代交响乐之师贝多芬这样说道:“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帮助我们养成有耐劳作的体力,在思想上拥有广播自由、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于是拥有了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不被淹没的力量。

    真正的成功人士,令人由衷钦佩的,也往往是其品格上的高贵,使人心悦诚服,“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刘备曾这样感慨。

    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须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在早期还实行分配工作时,一批应届学生,实习时被带到某部委实验室里参观。

    在会议室里等待部长的到来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木然地看她忙活着,其中一个还问了句:“有绿茶吗?”

    轮到一个名叫林晖的同学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你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

    门开了,部长走进来和同学们打招呼,但却没有一个人回应。林晖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

    部长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所以这次我亲自跟大家讲些有关的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部里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用双手递过来的手册。部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林晖面前时,林晖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手册,说了一声“谢谢!”

    部长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林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林晖照实回答,部长微笑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两个月后,毕业分配表上,林晖的去向里赫然写着该部委的实验室。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林晖的学习成绩最多也就算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着说:“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除了学习以外,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修养也是一门课。”

    是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使成绩中等的林晖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再来翻阅几则报纸上的新闻:

    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的一位生物系本科生试用不到3个月就被炒了“鱿鱼”,原因是他犯了不可原谅的“小节性错误”:在总经理办公室试用期间,条帚倒了不扶,电水壶开了不提……

    北京一些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员工时,公开打出“北大、清华的学生不要”的旗号,原因是“高材生”养不起;广东不少企业招聘员工宁要中专生而不要大学生,原因同样是担心招来的大学生“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

    重庆一家公司某年度7月招聘的21名本科生已经有20名被“扫地出名”,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不及格,有的将公司3万多元的设备丢了,不仅不当回事,还“强词夺理”;有的早上睡懒觉,上班常迟到,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有的陪客户吃饭时夸夸其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有的还没与客户谈妥业务就远走高飞,白花了公司几千元的机票;有的在集体外出促销期间抢占客房,对睡在过道上的老总和前辈视而不见……

    细小的事情,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道德素质,由不得人伪装。我们眼里的点滴小事,往往在某个瞬间,决定了我们的事业是否成功。

    要做事,先得学会做人;想成就事业,先得爱岗敬业。“小节”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品行。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修养和学识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容纳,被他人所承认、尊重。心目中只有自己,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着想,没有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即使知识再多,也将被集体所冷落。

    ★练就高雅的谈吐。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深度。在人与人进行交往时,需要注意谈吐的礼仪:

    1.使用敬语、谦语、雅语。

    敬语,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除了礼貌上的必须之外,能多使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敬语可运用到如下场合: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常用敬语如“请”、“您”等。

    谦语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

    2.日常场合应对。

    首先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怎样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

    其次要恰当地称呼他人。无论是新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最后要学会尊重他人。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应该是平等的。交谈一般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方对方的年龄、收入、个人物品的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还是不谈为好。打听这些是不礼貌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注重大方的仪表。

    仪表,即人的外表,包括容貌、举止、姿态、风度等。在政务、商务、事务及社交场合,一个人的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他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他的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相反,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往往会降低了你的身份,损害你的形象。由此可见,仪表是一门艺术,它既要讲究协调、色彩,也要注意场合、身份。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那么,在仪表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些什么呢?

    第一,我们应该注重仪表的协调。

    所谓仪表的协调,是指一个人的仪表要与他的年龄、体形、职业和所在的场合吻合,表现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能给人以美感。对于年龄来说,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穿着要求,年轻人应穿着鲜艳、活泼、随意一些,体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蓬勃向上的青春之美。而中、老年人的着装则要注意庄重、雅致、整洁,体现出成熟和稳重。

    对于不同体型,不同肤色的人,就应考虑到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服饰。职业的差异对于仪表的协调也非常重要。比如,教师的仪表应庄重,学生的仪表应大方整洁,医生的穿着也要力求显得稳重而富有经验。当然,仪表也要与环境相适应,在办公室的仪表与在外出旅游时的仪表当然不会相同。

    第二,我们的仪表应注意色彩的搭配。

    暖色调(红、橙、黄等)给人以温和,华贵的感觉,冷色调(紫、蓝、绿等)往往使人感到凉爽、恬静、安宁、友好,中和色(白、黑、灰等)给人平和、稳重,可靠的感觉,是最常见的工作服装用色。在选择服装外饰物的色彩时,应考虑到各种色调的协调与肤色,选定合适的着装、饰物。

    第三,我们的仪表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来进行着装。喜庆场合,庄重场合及悲伤场合应注意有不同的服装,要遵循不同的规范与风俗。

    ★关于修养的自我测试。

    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有什么衡量的标准呢?不妨将下面这个简单的自我测验做一次,用“是”或“不是”回答下列问题,再看看后面的解释。

    1.你对待售货员或饭店的女服务员是不是跟你对待朋友那样很有礼貌呢?

    正确答案:是。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

    2.你是不是很容易生气?

    正确答案:不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修养不会很好。

    3.如果有人赞美你,你是不是会向他说“谢谢”呢?

    正确答案:是。善于接受他人赞美是一种做人的艺术。

    4.有人尴尬时,你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正确答案:不是。幸灾乐祸显出你的修养较差。

    5.你是不是很容易展露笑容,甚至是在陌生人的面前?

    正确答案:是。微笑始终是你自己或其他人通往快乐的最好的入场券。

    6.你是不是会关心别人的幸福和舒适?

    正确答案:是。关心体贴别人是一个人成熟和有魅力的第一个条件。

    7.在你的谈话和信中,你是不是时常提到自己?

    正确答案:不是。那些经常大谈自己的人很少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8.你是不是认为礼貌对一个男子汉无足轻重?

    正确答案:不是。良好的风度和礼貌,是做人所必需而且应该具有的自然反应。

    9.跟别人谈话时,你是不是一直很注意对方?

    正确答案: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才能使别人尊重你。

    如果以上的问题中答错了5题以上,你也许应该反省一下了。

    扬长避短

    人生在世,有值得骄傲的长处,也存有各自的弱点软肋。世界的奥妙就在于此,在赋予你聪明大脑的同时,体力可能难如人愿。而健壮的体魄之内,也许只是一颗平庸的心灵。

    这是人生的无奈,也是遗憾,放眼望去,尽善尽美的人几乎没有,某种意义上,苍天有眼,不会均衡地把完善兼备的身体给予每个人,天生条件源于父母,天之所赐,无法更改。

    假如以己之短,和他人所长相比,并沉湎其间,生出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念头,那可是狭隘愚昧的想法;乐观的人,绝不会因此而气馁抱怨,而是通过扬长避短,达到自身的提升。

    ★看准长处与短处。

    人往往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对长处和短处要看准。切切不要凭自己的偏见或臆断,视人和自视时将长处当成短处,将短处当成长处。

    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晏婴,是个很有本领的政治家。他有个下属兼亲信叫高缭,人也不错,办事很小心,人缘也很好。只因为对上司一味盲从,喜欢说“好好好”式的随声附和之言,性格上没有任何棱角,晏婴便把他辞掉了。

    晏婴的解释是:“我晏婴本人本来是个平庸、无用的人,像一根七扭八歪且又不方不正的木头。必须有人为这根木头划线,用斧子去削,用刨子去刨,才能制作出一件像样的器具。而高缭在我身边多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任何过错。对这样的人,我只能把他辞掉。”

    晏婴看人的短处和自己的短处(承认自己的天分不高),就看得很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一位有成就的政治家。俗话说:不怕一个人有缺点,就怕一个人没优点。像高缭那样的人,无棱无角,貌似没有缺点,其实“没缺点”与“没有优点”往往是一回事。当然,一个人有致命性的缺点,甚而作恶多端,那样的“棱角”就用不着去刻意寻找他的什么“优点”了。

    如果一个人执著于与人比较而得的缺点,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国时期,少帅周瑜潇洒倜傥,天资聪慧,气宇非凡,又拥有小乔这样的美艳娇妻,应该是万人羡慕的辉煌人生,然而他对诸葛亮十分嫉妒,最终导致郁郁寡欢,早早毙命。

    既生瑜,何生亮,他的心胸过于狭窄,本来少年得志,尽可以在三足鼎立的形势中大展身手,或许可登顶更高的峰巅,但是他夸大了个人的相对弱势,于是彻底断送了美妙的前程。

    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看到他人的长处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学习到有益的地方,而不是与人做盲目的比较,甚至得出自己一无是处的结论,结果只能打击到自己。

    ★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能够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成功者都抓住了自己的长处,成功是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结果。盖茨成为今人的首富,迪斯尼画出天才的老鼠,追根溯源,无不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也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

    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的职业,应该选择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展的职业。

    长处在哪里?长处在天性中的某个地方,在最感兴趣的事物里。如你不甘于自己的平庸,就会立即被唤醒。然而一旦把它唤醒,它会带你到达往昔从未登临的峰。这是因为在你的长处里,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那里有你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化社会里,不晓得自己的弱点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不晓得自己的长处,因为长处可以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选择合适时机

    势,就像张满的弓箭,但是必须在恰当的时机,对着要射的要害射发出去,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先学会耐心等待。

    印度诗哲泰戈尔写过这样一首诗:

    “你们啊,你们竟不能等待

    严冬还没有走哩

    一听见谁的呼唤,你们就发出了歌声

    发疯的查帕花啊,发狂的巴库尔花啊

    你们为谁好奇地冲将出去

    你们是冲向死亡的第一批花卉

    你们没有停下来想想

    你们的时光还没有来到

    树枝间喧哗吵闹,色彩和芳香在树林里燃烧

    推推搡,哈哈大笑

    你们发芽,你们开花,你们落英,你们凋谢

    春天会及时到来的,会在南风的涨潮上漂来的

    你们不肯计算着日子好好等待

    却立刻吹奏你们的长笛

    你们所拥有的一切在你们流泪和欢笑之际

    都沿着小径撤掉了……”

    这首抒情诗向人们讲述若这样一个道理:要为绽放等待最佳的时机,过早的迫不及待的绽放将会导致过早的凋零和死亡。

    花朵在春天开放,而春天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季节。特别是早春——忽冷忽热,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一些爱冲动的花朵,在小小诱惑面前按捺不住,比如诗歌里提到的查帕花、巴库尔花,刚嗅到一点春天的气息,就以为春天真的来到了,就敞开胸怀面向田野唱出歌声了。

    可曾想到,柔弱的花朵哪里经受得住寒流的摧残呢?阳光刚一灿烂,她们立刻绽放了,以为自己当上了报春的首批使者,哪里想到死亡就藏身在阳光和春风背后呢。

    而人呢?人的一生仿佛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一个等待结束了,又一个等待开始了。有的等待只为到达川流不息的马路对面,有的等待只为能在雨过天晴后开展户外活动。有的等待只为了迎接某一次汗水之后的成功,而有的等待其实只是为了守护一句承诺,用自己的一生等待一颗心的贴近。

    如果不选择最佳时机,过马路有可能被车撞伤;刚开始活动可能又下雨了,因为天并没有真的放晴;汗水过后,成功的时刻并没有真正来临,或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因为你太急了。一颗心最后离你远去了,因为你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诚意。

    也有会等待的花,在高纬度地区,有些花在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为绽放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

    比如丁香,孕育着的花蓄会在枝头上挂很长时间,含苞但不欲放。等啊,等一个星期,甚至等一个月——等真正的春天来了,她们一下子全都绽开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完全在和煦的春风里释放出来。漫山遍野,大街小巷,房前屋后一到处充溢着醉人的花香。

    等待给人憧憬、希望和慰藉,等待也令人焦虑、烦闷和苦恼。现实生活中,不成熟的我们总是太过于浮躁、太急于求成、太想见花求果,其实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必须要学会等待的。学会在等待中让自己变得理智、真实、自然、执着。

    ★时不我待,迅速行动。

    等待并不意味着可以缓慢行动。正是因为耐心的等待,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具有了更有意义的价值,一旦机会出现,我们就必须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苍鹭站在水中,一身雪白,独立无倚,接连几个小时纹丝不动。

    突然,一条鱼出现了!苍鹭激射而出,抓到了猎物。

    人们总是问成功之道。其实成功就如苍鹭站在水里一样容易和自然。当需要动的时候动,当不需要动的时候纹丝不动。

    生活中的行动成功与否主要是以下两个因素决定:位置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站在适当的位置,没有选择正确的时间,我们就不可能抓住生活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位置合适,时间合适,发起行动,事事顺利。但是我们要保持警醒的心,随时准备行动。这样,我们就不会让等之不易的有利时机从身边溜走。

    否则,我们如果不够注意,或者行动速度和力度不够,都会功败垂成。

    意大利有个孩子叫托蒂,刚生下来时,眼睛有一点感染。医生给他的眼睛敷了点药,用纱布包扎好,随后就让他的父母把他抱回家去了。

    过了两个星期,孩子的父母抱着孩子到医院问医生:“请看看,是不是该给孩子换纱布啦?孩子的眼睛是不是好一点啦?”

    医生把纱布打开一看,不禁惊呼:“哎呀!孩子的眼睛怎么瞎了!”

    也许有人会问,没有任何其他毛病的眼睛怎么会瞎了呢?

    原来医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非常简单。孩子生下来以后所有的器官都处在高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但用纱布一盖,这只眼睛就看不到光线了,神经系统就得到一个错误的信号——这只眼睛不需要光线了!用进废退,既然不需要,这只眼睛便错过了发育的最佳时机,结果就永远地、彻底地失明了!

    由此看来,假如错过了最佳时机,就有可能失明。

    1802年,为了争夺广袤、富足的“新大陆”——澳大利亚,英国派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前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驾驶先进的三桅快船的法国人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

    但是,好奇的法国人在自我陶醉之时,发现当地有一种珍奇的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竟然忘记了肩负的重要使命,全体出动,一直追到澳大利亚腹地。

    正当法国人追捕珍蝶的时候,英国人驾驶着双桅船也匆匆赶到了。英国人看到了法国人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顿时感到万分沮丧。在万般无奈之中,他们突然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安营扎寨、抢占地盘……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珍蝶返回来的时候,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被英国人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留给法国人的只是无尽的懊丧与遗憾。

    法国人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追捕小小的蝴蝶竟导致了失去澳洲的历史性悲剧。

    由此看来,假如错过了最佳时机,就有可能失策。

    曾经的付出与汗水、等待的时间与耐心、成功的喜悦……假如错过了最有利的时机,我们还有可能失去很多。

    智者善借力

    每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一个充满联系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必须懂得“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除了其自身具备成功素质外,外来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成功有很多秘诀,成功不止一条路径。“借力”,是一种变通的法则,这是天地之间难以掌控的一种智慧,往往只有聪明的人,才懂得借力的巧妙与到位之法。

    量力而行的“力”

    量力而行的成语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告诉人们要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但我们是否自己思索过,量力而行之“力”,究竟包括哪一些呢?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父子两人在沙滩上玩,父亲让儿子搬一块石头,儿子太小,怎么也搬不动。

    “你用尽全力了吗?”父亲问。

    “用尽了。”

    “你没有用尽,还有一种外力你没有用,你为什么不请我帮忙呢?”

    这个简单的故事,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我们所具备的力量中,包括外力。

    很多人都恪守这样一种原则——“量力而行”。可他们狭隘地理解了这里的“力”,以为就是自己所具备的力量,结果他们只能做有限的事情。

    另一些人认为,“量力而行”中的“力”包括外力,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力用尽用好,还用别人的力为自己办事。

    外力是无限的,善于借用外力的人,能创造无限的奇迹。借力由来已久,中国自古很多诡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传统上对借力之术评价并不高,为君子所不齿。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似乎借力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实际上,上述只是可借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生活中能够为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可借的范围,比如才智、言论、籍贯等等,不一而足。

    ★名人效应可借。

    我国成语中有“借冕播誉”之词,冕本指古代天子、诸侯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皇帝的礼帽。在“借冕播誉”里,“冕”已不指帽子,而是指美誉和声望,借冕的目的在于产生一种名人效应。

    在现代社会,借助名人效应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

    美国一家公司所生产的天然花粉食品“保灵蜜”销路不畅,经理绞尽脑汁,如何才能激起消费者对“保灵蜜”的需求热情呢?如何使消费者相信“保灵蜜”对身体大有益处呢?广告宣传,未必奏效,大家见得多了。

    正当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该公司负责公共关系的一位工作人员带来喜讯:美国总统里根长期吃此食品。原来,这位公关小姐非常善于结交社会名人,常常从一些名流那里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次她从里根总统女儿那里听到了对本企业十分有利的谈话。

    据里根的女儿说:“20多年来,我们家冰箱里的花粉从未间断过,父亲喜欢在每天下午4时吃一次天然花粉食品,长期如此。”

    后来,该公司公关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又从里根总统的助理那里得来信息,里根总统在健身壮体方面有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吃花粉,多运动,睡眠足。

    这家公司在得到上述信息并征得里根总统同意后,马上发动了一个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让全美国都知道,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之所以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是因为常服天然花粉的结果。于是“保灵蜜”风行美国市场。

    借助名人效应,让本来不为人知的事物为众人所知,不失为一种迅捷的造势方法。

    ★自然力量可借。

    从借助自然力量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借助的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力量,而地球借助的是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的力量,这个世界的人利用自然之术制水,而地球人利用水流生电。自然的力量,常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兵家韬略中,最强大的人力也敌不过自然之力,如何使强大的敌方之力与自然之力相碰撞,而我方兵不血刃,即可安国定邦,平息敌军的威胁,已成头等重要的大事。

    其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险,如三国时魏之广、蜀之险、吴之江。其次,在以弱击强的过程中,或以水淹,或以火攻,借自然界的不可抗拒之力攻敌军,一举而胜。如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弱方均采用火攻,赢得成功。公孙瓒破青州黄巾、关羽水淹于禁七军、赤壁之战等,均运用水攻,助成声威,乘势而进,夺取胜利。

    《孙子兵法·火攻篇》上讲:“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不仅水火,风沙雷电、寒暑冷热等自然现象、宇宙之力,无不被韬略家们所借用,成为手中打击强敌的最佳武器。

    借助外力,不是为了被外力所支配,而是要操纵外力。

    ★敌方之力可借。

    中国兵书《兵经百篇》“借”篇中谈到:盖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刀,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之智谋。

    何以言之?吾欲为者诱敌设,则敌力借矣;吾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刀借矣;抚其所有,则为借敌财;劫其所储,则为借敌物;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彼计成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己所难措,假手于人,不必亲行,坐享其利;敌为我资,而不见德、我驱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方的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歼灭敌人有困难,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武器;缺乏财力,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财物;夺取别人的储备,就相当于借用敌人的物资;想办法使敌人内部发生争斗而达到削弱敌人的力量,这就等于借用别人的兵将;把敌人的措施反过来变为我们的措施,利用敌人的计谋来完成我们的计谋,就等于借用敌人计谋。

    我方难于做到的事,可以通过别人去做,不必亲自动手,就可以坐享其成,甚至可以驱使敌人去利用另一方敌人以达到我方的目的。或把敌人想利用我们的机会反转来加以利用而达到我们的目的,使敌人不知不觉为我所用,即使敌人发觉,也无法逃脱被我方借用,这是最巧妙的借敌方法。

    ★借“力”要有原则。

    借助外力,是为了使我们的优势得到更多的发挥,出奇制胜。但如果存有不单纯的动机,惯用沾光行骗、欺世盗名,就会为人所不齿,失去个人的道德魅力。借“力”要留存自己的道德原则。

    有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它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它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老虎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狐狸,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它们真是怕狐狸呢!

    后来这则寓言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对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而且,狐狸的做法也受到了人们的鄙夷。

    巧借外力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必善于“借力”,才能事半功倍,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同的自然、客观环境会提供不同的有利条件。无论城市、乡村、沿海、内地,均有可利用的条件,只要看准时机,巧妙借势,均能成功。

    ★抓住千金难得的时机。

    1994年,曾主演过《佐罗》的风靡世界的法国电影明星阿兰·德隆首次到日本访问,这件事立即引起了日本乐天口香糖公司的注意。此时,“乐天口香糖”正值销售疲软、资金周转不灵的时期。公司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吸引一下日本公众对“乐天口香糖”的注意力。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八方活动,终于邀请阿兰·德隆来厂参观。这一天,全厂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公司的首脑人物站在厂门口列队欢迎阿兰·德隆。同时,公司还有五六个怀揣微型录音机的职员充接待人员,寸步不离阿兰·德隆左右,专职的录像师早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参观的全过程都拍摄下来。

    阿兰·德隆在参观完配料车间、压制车间后,来到包装车间。在车间里,阿兰·德隆尝了一块巧克力口香糖,随口说了一句:“我没想到日本也有这样棒的巧克力口香糖……”这出于客套的一句话却被欣喜万分的陪同职员录了下来,公司领导如获珍宝,欣喜万分。

    从当天晚上开始,电视上天天出现一则很惹人注意的广告:阿兰·德隆笑眯眯地尝了一块巧克力口香糖,嚼着说道:“我没想到日本也有这么棒的巧克力口香糖……”

    这则广告立即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日本成千上万阿兰·德隆的影迷,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购买这种巧克力口香糖。很快,所有商店的“乐天口香糖”都脱销了,库存一扫而光。

    对于其他人而言,阿兰·德隆访问的新闻或许只是普通的政治事件,看过之后一笑了之。但对于精明的商人而言,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成功突围的大好时机。要巧借外力,首先要敏锐地嗅出有利之机的味道。

    ★运用智谋。

    冯梦龙在《智囊》中写道:“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贫富,只要懂得学习和运用智慧,做事善用谋略,就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正所谓:智谋面前人人平等,天下人可以有上上之智。

    唐拉德·希尔顿于1987年圣诞节出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圣安东尼奥的一个商人家里,他后来成为世界鼎鼎有名的旅店大王。

    希尔顿成功之路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趣事,其中借鸡生蛋建造希尔顿大饭店最富有戏剧性。

    希尔顿从收购二手旅店开始发家,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开始了冒险的历程。当他有了10万美元的时候,他梦想集资100万美元建一座希尔顿大饭店,下决心创造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奇迹。

    1924年,他首先为大厦选址,看中了达拉斯商业区的一个转角处,这个地方属于经营房地产而发了财的劳得米克。希尔顿冥思苦想,决定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直接找劳得米克。

    “我买你的地皮,是为了建一座旅馆。”希尔顿说,劳得米克对他的企图丝毫没有觉察,笑着表示说如今这样的旅馆实在太少了。

    “不过,要建房子,需要一大笔钱,但我确实没有这么多,所以我不想买你的地,只想把它租下来。”希尔顿不失时机地说。

    劳得米克勃然大怒,原来这小子是不想买地。

    希尔顿赶忙向他说明,租期为99年,分期付款。

    “你保留土地所有权,若我不能按期付款,你可以随时收回土地,”

    希尔顿,偷偷观察了一下劳得米克的反应,接着说,“而且,你可以同时收回饭店。”

    劳得米克觉得有利可图,吞下了最早的诱饵,表示同意,并定下每年3.1万的租金。

    “不过,我希望拥有以地产作抵押来贷款的权利。”这才是希尔顿真正的目的。“否则,大厦还是建不起来,地皮还是等于白租。”

    劳得米克开始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要求,他不想放弃这块到嘴的肥肉。

    希尔顿大饭店破土动工了,可是建到一半时希尔顿的钱就用完了,虽然得到几位朋友的大力支持,但他筹到的钱在大饭店即将完工时又花完了。希尔顿决定铤而走险,再次在劳得米克身上打主意。

    “我没有钱了,眼看工程就要被搁下,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你把工程接上,使它完工,然后再租给我来经营。”

    劳得米克一听勃然大怒:“你这个骗子!”但他除了再次答应希尔顿的要求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让无用的庞然大物占住自己的地皮,却去向一个穷光蛋收取租金吧。

    劳得米克无奈补足所欠的工程款,使饭店顺利完工,他也和希尔顿签订了出租饭店的合同,年租金10万美元。

    1925年8月4日,“达拉斯希尔顿”大饭店落成,像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希尔顿也开始了他辉煌的时代。随后几年,“希尔顿”系列旅馆在美国各地建成,他组织了希尔顿旅馆公司,希尔顿的事业如日中天。

    希尔顿用他的智谋告诉了我们借力的巧妙所在:

    第一,要主动。借不是靠,不能依赖等待,而是小投入的以少胜多,甚至是不投入的无中生有的谋略。借,是以巧妙的智慧换取财富。

    其二,借要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态势的精辟分析及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其三,需要熟知对方的心理,迎合其心理而动,从而煽动其欲望。

    ★注重创新,吸引他人的眼球。

    事物时刻在变化,我们所借助的外力同样如此。善借外力,需要一颗与变化与时俱进的头脑。一旦我们的目标对象被我们所吸引,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意与他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便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糕透了。”

    出版商听后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尽。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作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调动了总统这只猛虎,大发其财。

    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断变革创新销售广告,成功的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如果他一味的僵化,想必这时候,他已经成了总统闲暇时的笑料了。

    再来看中国商人,中国传统商人素有“一文钱创天下”的志向和能力,这其中也有借助外力的技巧。

    吴蕴初先生是解放前有名的“味精大王”,他起步时身无分文,但他凭着自己的机智与聪明,巧妙地筹集到了一笔资金,成就了自己白手起家的梦想。

    20世纪20年代初,吴蕴初就读于上海陆军兵部的专业学校,在化学方面颇有造诣。当时,日本的味精——“味之素”风靡中国,一直占据着中国的味精市场。吴蕴初有心改变这一现状,决定下功夫搞出中国自己的味精来。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制,他终于获得了成功。欣喜之余,他又感到担忧,当时他手上一点儿资金都没有,根本无法将他试制出来的味精投入生产。怎么办?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开始频繁地出入于酒馆饭店,每到一个别的地方吃饭,他都会上演相同的一幕:当着所有客人的面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瓶,然后从瓶中倒出一点味精放入汤中,很得意地喝起来。

    他的举动常常引起旁人的好奇心。终于有一天,一位宁波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兴趣,请吴蕴初也给他的汤中放一些。他品尝过放了味精的汤后,大加赞赏。吴蕴初则趁此机会大力宣扬起自己的技术来,这位心服口服的宁波人便将吴蕴初介绍给了一位姓张的巨商。

    张老板接触吴蕴初后,觉得他的技术市场前景好,便立即拿出5000块银洋给吴蕴初,让他将味精投入生产,吴蕴初就这样解决了燃眉之急。他拿着这笔来之不易的钱,苦心经营,终于使自己一跃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赫赫有名的“味精大王”。

    成功看似如此简单,吴蕴初就以一个引人好奇的新奇举动,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基础资金。不懂得创新,不懂得抓住别人眼球的人,就不会想出这样的妙招。

    成功者不患财之匮乏,而患智之不足。他们并不惧怕行为的异端引来他人的嘲笑,相反,用异于平常的举动成功借到了力。幸运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意味着抛弃一切遭致倒霉的负面心情,迎接内心的阳光,意味着明白内心所想,意味着拥有一双发现机遇的慧眼、和抓住机遇的魄力与能力……

    然而,幸运与否,同时是一种人生态度,珍爱生活的、感恩的、乐于付出的、善良的生活态度。有些东西,因为珍惜而弥贵,因为心怀感激而彰显难得,因为付出与爱心而使幸运得到传递。

    若幸运是生活里的一朵花,就用珍惜、感恩、付出这样的词眼为她洒下滋润的露水吧,你不会想到它会开出怎样柔美的容颜,如《哥林多前书》里写道:“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那人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心里未曾想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