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后一步思一思,是重视选择的一种体现。反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我们能够综合所有因素,再去做出判断,这样,我们才会有信心去判断,判断之后,才会有信心把问题解决掉,而我们所期待的成功也将会在下一秒钟出现。
三思,是为了更好的决断
遇事之前思一思,问题就算再繁琐,我们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有人认为思考只是在平白无故地浪费时间,但是我们要知道,思考是为了让自己从忙碌急躁的情绪中抽身而出,冷静看待身边的繁琐事情。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对方意图或者事件走向的时候,就做出决定,那么,成败就只能依靠运气了。做出决断,并不是莽夫行为,而是需要我们权衡一切,想好进退之后再做出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才是完美的,才是不会让我们后悔的。
杨素是隋朝重臣,他奉命建造仁寿宫。为了能够把宫殿建造好,杨素没有过多地去考虑预算,只是一心想把仁寿宫建造好。
仁寿宫建好之后,隋文帝看到宫殿过于奢侈华丽,非常生气,痛骂了杨素。杨素感到非常慌乱,就找来了足智多谋的封德彝,向他请教。
封德彝笑着说:“你不用担心,等皇后看过宫殿之后,皇上就会不怒反喜,并且会马上召见你,还会大大褒奖你!”
杨素听完封德彝的话,将信将疑。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可事实却正如封德彝所料,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果然召见了他,独孤皇后见到杨素,顿时眉开眼笑,还不断地夸赞他办事得力。
杨素得到独孤皇后的赞赏之后非常高兴,就去找封德彝,问他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准。
封德彝饶有深意地笑了笑:“你应该知道,皇上以节俭为荣,所以你造的仁寿宫明显违背了他的这条原则。但是,独孤皇后是女人,她喜欢奢华漂亮的,你造的仁寿宫正合她的心意。皇后高兴了,皇上自然也就会开心。”
事实上,封德彝早就知道,隋文帝不仅节俭,而且还非常怕老婆。有一次,隋文帝和后宫的一个女子来往非常紧密,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她就趁隋文帝上朝之机,把这个女子杀死了。
隋文帝事后得知此事,悲痛之下,竟一个人骑马离开皇宫,大臣们怕他寻短见,就赶紧追了上去,隋文帝悲不自胜:“朕现在贵为天子,竟然一点自由都没有!”
隋文帝怕老婆竟怕到这种地步,也正因为这样,封德彝才敢做出判断,说杨素会得到奖赏。经过封德彝的这一番解释,杨素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夸赞他说:“你的推理能力,比我强太多了!”
多去观察,多去体会,我们才会像封德彝一样静下心来思考,等到我们考虑清楚了,决断也就会自然出现了。其实,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人事,而人事都是心事,做决断需要针对的,也是这些心事。做决断就在于此,往往左右决断的是我们的心态。
放慢自己的脚步,不要因为一味地奔跑,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决断是发自我们本心的一种判断,冷静分析,问题的解决才会变成一种必然,停下来思考,并不是我们心存畏惧,而是为了把决断做到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思考,只有这样才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完美。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决断成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每次都因为没有认真思考而做出决定的话,那么我们的努力都将会因为决断错误而全部消失。
静下心来反思,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决断需要的是长期的积淀,更需要做出决定前的长时间思考。围棋术语中有“长考”、“大长考”,正因为思考之后再做决定,才会使得决断的力量完完全全展现出来。
有一位中年农夫,时常感到生活的枯燥和困苦,便上山找到一位禅师,哭诉道:“禅师,几十年了,我一直没有感到生活中有丝毫的快乐——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妻子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啊?”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农夫点了点头。
“你回去后,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
虽然农夫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很虔诚地听从了禅师的指导。可一个星期后,农夫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农夫说:“有。”
“那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可这些丝毫都没有扭转农夫的苦恼,于是他又找到禅师。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不只一只呢。”
“那就把你所有的鸡都带进屋子里去养。”
从此以后,农夫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农夫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来找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农夫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啊!”
事实上,农夫的日子与以前相比没有丝毫的改变,但从此以后他却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乐趣。农夫不懂得思考,其实,他已经处于快乐之中了,只是他没有停下脚步思考。禅师的一番话惊醒梦中人,让农夫重新看到了环绕在自己身边的快乐。
做出决定之前,你心中就要对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有一个估量,决定引发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分清这些,我们才能做出更完美的决断。
三思,为的是分担决断的压力,人生中每一次选择都有其特定的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分配合理,让决断在充裕的时间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断方式,不管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做出决断之后后悔。深思熟虑,是对决断负责,更是为自己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决断之后的成功更近一步。
退而思,才能断而上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总是离问题太近,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是如此,我们就越需要从当局者中走出来,退后一步,进行观察思考,我们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决断也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变得清晰合理起来。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心血来潮或一时意愿,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静。要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懂得退让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句话虽然说得简单,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奥的哲理。处处争先看似主动,其实非常被动。自己的意图是明显的,行动更是外露的。别人对你做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经常是争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如果适时地退让一步,暂时放手,那么就很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成功的决断往往就在退让中向你走来,经过一番思考做出的决定,往往能够收获到非常好的效果。
清朝中期,宰相张英平时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不仅尊重别人,更受到了别人的拥戴。
张英对父母特别孝顺,他在朝廷为官时,就把父母安顿在家乡。只要稍一得闲,就会回家探望。
有一次张英回家探望母亲,看见房子已经有些破损了,就找人开始修理房子。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英才安心离开了家。
张英前脚刚走,隔壁住着的一位姓叶的侍郎后脚就来拜访。原来,叶家也想扩建一下自己的房屋,并想把两家之间的空地占为己有。但是张英在做准备的时候已经把那块空地划在自己家的范围内了。这样一来,两家就发生了争执,谁都不肯退让。
张英母亲一怒之下就给张英写了封信,让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张英读完母亲的书信后,只回了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读完张英的家信之后,当即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土地,气坏了身子,伤害了和气,岂不是太过不值?不如退让一步,双方相互尊重。
于是,张英母亲就主动把自家的墙退后了三尺。叶侍郎看到后深感惭愧,把自家的墙也退后了三尺,并且主动找张老夫人道歉。如此一来,两家之间就空出了六尺宽的巷子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六尺巷故事。
人要学会释然,问题才能被解决。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放下,不管是名利权势,还是艰难困苦,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萦于怀。现在的所有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荣誉也是如此,荣誉只代表过去,而未来则在你的心中,过多纠结,只会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拥有退让的情怀,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退而思,退而思之后,才能断而上。退让是让我们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摆脱出来,冷静做出最恰当的决断,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很多人认为,前进才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退让则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但是只顾前进只会让我们失去必要思考的时间,思考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或者国家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懂得退让思考,再去决断的人,他所图之志必定不小。正因为有这样一种退让思考的能力,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不幸亡故。于是,朱元璋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非常不满意。朱允炆敏锐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叔叔们对自己地位的觊觎之心,于是在继位之后,开始大肆屠杀那些皇叔。最后,朱元璋的儿子就只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人了。不是朱允炆想要放过他们,而是朱允炆认为他们两个势力庞大,一时间不好下手罢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勇武异常,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战功无数。当时,朱棣驻守燕京,朱允炆对他最为忌惮。
朱允炆为了除掉朱棣,就派人去燕京,拿下军政大权。同时,收买了朱棣的亲信葛减,让他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朱棣感觉到了身边杀机四伏,就假装卧床不起。
朱允炆肯定不相信,就派人去打听虚实。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朱棣却身穿厚皮袄,坐在炉子边上,上下牙不住打颤,还拼命大嚷天气太冷了。
派去的官员们看到这种情况,就认为朱棣真病了。但是葛减却不这么认为,以他对朱棣的了解,朱棣不可能得这种怪病。朱允炆听到了葛减的汇报,命令朱棣即刻进京面圣。
张信原是朱棣在金陵做皇子时候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兴趣相投,并且张信还受到过朱棣的许多恩惠。张信不忍心看到朱棣受到朱允炆的侮辱,就去向他告密。朱棣仍然假装生病,张信当时就急了:“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帮你,你怎么还这么对我?”朱棣这才起身和张信商量对策。
由于当时燕京的军政大权是由两位朝廷大臣来掌握的,所以要想推翻朱允炆的统治,最重要的就是杀掉这两个人。于是,朱棣就谎称自己要去京城请罪,请两位朝廷大臣来燕王府把自己的手下捉拿法办。那两个官员不知道其中有诈,到达燕王府以后.立即就被朱棣布置好的伏兵逮捕了。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内奸葛诚也被朱棣给揪了出来。然后,朱棣用自己早早训练好的一支精兵,迅速地控制了燕京。
接下来,朱棣率领燕京的大军向金陵发起进攻。经过几年的僵持,最后,朱棣成功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自己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朱棣的成功,在于他面对朱允炆试探的时候,选择了以退为进。他没有盲目下决定,更没有威胁到朱允炆,正因为这样,他的一切行动才得以在暗中进行,最终,朱棣因为退让求思考而取得了成功,并且成功登基称帝。
退后一步,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才会看到决断之后所触发的一切利弊因素。当你不能冷静处理问题,当决断变得困难时,我们不妨转移角度,放下浮躁的情绪,我们才能在思考之后做出最恰当的决定。
越是浮躁,越是反思
被称为“奇迹创造者”的法国人拿破仑说:“等待与机会同在。”善于等待的人总是能收敛起自己的浮躁情绪,事情做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有的人总是带着情绪做出决断,这样的决断只会缺乏长远规划。等到他们因为浮躁决定而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会幡然醒悟,但是这时,已经晚了。
浮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等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固定的时间,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速度,要学会等待,等待可以让浮躁停下来,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等待不是一味地坐以待毙,而是让我们内心沉静下来,让不理性的思维从我们脑中消散。等待就是让我们摒弃浮躁,变得有耐心起来。诚然,等待的时间是痛苦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等待,但是等待并不意味着被动,而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左右决断的关键因素。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他想要和情人约会,但是小伙子是一个急性子,来得太早,他见情人还没来,就无可奈何地选择了等待。
就在小伙子苦恼的时候,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名侏儒,他对小伙子说:“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你拿着这颗纽扣,把它缝到你的衣服上。当你失去耐心,不能等待的时候,就转动这枚纽扣,这时,你就会穿过时间,想要去哪里就能去哪里。”
小伙子听了非常开心,他接过纽扣缝到衣服上,并在即将失去耐心的那一刻转动了纽扣,奇迹出现了:他发现情人就在眼前,而且还在对着他微笑。
小伙子心想:如果我能和她结婚,那就更好了。于是,小伙子又转了一下,没想到婚礼真的举行了,嘉宾满座,管乐齐鸣。小伙子抬起头,看见妻子那双好像会说话的眼睛,心想,嘉宾太多,如果没有人,只有我们两个人享受二人世界该多好啊!小伙子又转动了一下纽扣,身边就真的出现了一座大房子。
接下来,小伙子沿着自己的轨道,穿梭于时间的隧道,转眼间,他就儿孙满堂了,而他也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他体验到了人生种种,再也没有心情去转动纽扣了。
老人回首往事,他对自己不能耐心等待追悔莫及,他忽然发现,其实,等待在生活中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他多么想回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于是,小伙子用力把纽扣从衣服上扯了下来。这时,小伙子惊醒了,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有了这样的梦幻经历,小伙子已经学会了等待。
耐心等待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在积蓄力量。我们学会耐心等待,心中的焦躁不安才会烟消云散。等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决断,成功的道路漫长,才会显出每一次决断的重要,学会静下心来等待,静下心来审视,决断才会因为我们的重视而变得完美。
成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成功需要审视,更需要我们拥有超强的耐心,真正有魄力的人,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展现魄力,什么时候应该冷静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力,才使得成功的这些人越来越成功。
西晋末年,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再次陷入了地方割据的状态。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天下大势终于明朗了起来。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在北方,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兵强马壮,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率军南下。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雄师,兵锋直指东晋的都城建康。百万大军浩浩荡荡,苻坚看着英气勃发的兵士,不由豪气涌上心间:“以我们百万之众,就算把马鞭投入江里,也能阻碍江水流动。”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东晋丞相谢安推举他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与苻坚进行决战。又派胡彬和桓冲率领水军辅助谢石。
公元383年10月18日,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先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获了晋军守将徐元喜。有探子回报说,东晋兵力不足、粮草缺乏,正是进攻的大好机会。
苻坚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当即亲率八千骑兵来到了寿阳,然后派抓获的东晋将军朱序回国劝降。朱序回国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演了一场“无间道”,把苻坚的情况向谢石做了非常详细的汇报。他说:“苻坚虽然率领了百万军队,但是还没有到寿阳,现在我们必须马上出击,击败苻坚的先头部队,锉掉他们的锐气。这样一来,我军士气大振,才能和苻坚的大军抗衡。”谢石认为他说得很对,当即决定转守为攻,打苻坚一个措手不及。
当年的11月,谢玄派遣刘牢率领五千兵士攻打洛涧,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秦将梁成奋勇抵抗,但是无奈东晋军队来得突然,转瞬之间,苻坚大军就溃败而逃。这时,谢石挥军前进,在八公山下扎下营寨。与苻坚的大军在淝水两岸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虽然取得了先头的胜利,但谢玄深知,久拖未决对东晋军队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人少粮缺,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出奇兵,胜奇速。然而眼前,苻坚大军隔岸扎寨,强攻肯定是不行的。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谢玄并没有心慌意乱,而是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想出了一条计策。他派使者去求见苻坚,对苻坚说:“我们双方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样吧,咱们都是君子,就打一场君子的战争。你们让我们过河,然后我们双方排开阵势,堂堂正正地决战怎么样?”
苻坚手下都表示反对,但是苻坚却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东晋部队过河,己方以逸待劳,肯定能一举获胜。
东晋军队开始过河,前秦军队奉命后撤。这时,谢玄下了一道命令,他让过了河的士兵大喊:“秦军大败而回了!”那些后撤当中的秦军信以为真,四下逃窜。谢玄率军趁势掩杀,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大败而归,九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当晋军和秦军在淝水两岸形成相持的时候,由于粮草缺乏,谢石和谢玄所率领的晋军情况非常不利。但是,越是面对困境,谢玄越能够冷静思考。他先是使用激将法,主动激苻坚与自己决战。谢玄的冷静和苻坚的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浮躁只会让我们离失败更近一步,而苻坚的失败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当我们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下来,摒弃一切杂念。只有摒弃心浮气躁,才能在冷静的心态下得出客观的结论,在扎实的举措中固守住自己的定力。这样,所有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立场坚定的人,会觉得耐心等待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在等待过程中掉以轻心,变的浮躁,我们的等待就会失去了意义。人生的舞台之所以夺目耀眼,主要就在于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表演,更在于每个人的奋斗历程的多种多样。不要瞧不起小孩子,因为他是你来时的路;不要瞧不起老人,因为他是你去时的路。耐心地去等待,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
多思易胜,少算易失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其中冲动就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表现。客观而言,冲动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在冲动之下写成的,不仅激励了南宋军民抗金的士气,而且对敌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在做决断的时候,我们切记要戒骄戒躁,要把问题考虑清楚,这样问题才能被解决。
容易冲动的人往往会在情绪中做出决定,总会在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冲动是魔鬼,让我们从冷静的人类变成狂躁的野兽,犯下弥天大错。所以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一定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以静制动,否则,就只有万般无奈空悔恨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饥饿的人,正当他们准备接受死亡召唤的时候,有一位神仙出现了,让他们选择一样东西离开。有一个人要了一袋又大又鲜活的鱼,而另一个人则是要了一根鱼竿。
接下来,这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要了鱼的人就马上生火烤鱼,然后大快朵颐,没过多久,他的鱼就吃完了,没有了食物的供给,他就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了。而另外的那个人则是苦苦找寻大海的踪影,但是因为饥饿,他的体力逐渐枯竭,最后死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也没有看见蔚蓝的大海。
两个饥饿的人死后,又有两个人饥饿的人出现了,神仙也同样让他们两人选择了东西,两个人也分别选择了一袋鱼和一根钓竿。接下来,两个人并没有分开,而是决定同进退,共同寻找大海,他们两人每次只吃一条鱼,从此踏上了寻找大海的艰辛之路。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两个终于找到了大海,开始了钓鱼为生的日子,并且在海边盖起了房子,各自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不懂得思考,非常草率地就决定分道扬镳了,最终,只能接受双双饿死的厄运了。第二个故事,两个人懂得相互协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考虑,这样一来,两个人的未来就变得越发光明了。
人生不单单只需要一味奔跑,更需要按下你的“暂停键”,认真去思考,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些都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参考意见。得与失只有在冷静思考的前提下,才能显现得更加清晰。停下来思考,并不是让时间白白流失掉,而是在为我们的选择积蓄力量。
我们选择索取和获得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选择就是一个错误,其实,舍弃会更加美好,会让我们摒弃一些琐碎的事情,进而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对他的学员们曾说:“再回头看一遍那些曾经无比困扰过我们的事,就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件不是琐碎的小事。”
多去思考,我们才能把所有事都考虑清楚。问题出现,为的就是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冷静一些,问题才会清晰一些,而我们的决断也会变得更有力度一些。
三国时期,刘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荆州和东西川。但是关羽不幸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刘备闻讯自然是怒发冲冠,发誓要灭掉东吴,为关羽报仇。
当时,刘备的情绪已经被悲痛所麻痹了,难免冲动狂躁,失去理智。赵云当即就劝说刘备:“现在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主公为什么会不明事理,反而去讨伐东吴呢?如果我们与东吴开战,曹操必然会坐收渔人之利。到那时,蜀国的危难就来临了。”
但是已经被报仇冲昏了头脑的刘备根本听不进任何规劝,也不去考虑国家大义了,一心想着为关羽报仇。他对赵云说:“孙权杀了我二弟,还有其他大将。我恨不能生啖其肉,夜枕其皮!”
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是国家大义;兄弟的仇恨,只是小义。主公怎能舍大义而就小义呢?”
刘备愤然道:“我不为我二弟报仇,纵有江山万里,又有什么用啊?”当时的刘备已然悲愤在心、躁动在脑,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
就这样,刘备在冲动的情况下发动了夷陵之战,攻打吴国。
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最开始让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则带八千精兵从旁边策应。谁知道陆逊是军事奇才,根本不为其所动,早就看穿了刘备的计谋。
这不禁让报仇心切的刘备愈发心急。然而,刘备越是狂躁,陆逊就越是冷静地不为所动。最终,陆逊抓住了刘备在行军布阵上露出的破绽,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战让刘备的七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狼狈逃脱的刘备在走到永安的时候患上了重病,很快便去世了。
刘备的这一决定显然不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他已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所控制。由此导致了他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丧失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不但复仇未成,还把自己的性命赔上,而小有所成的蜀国帝业也受到重创。这样的失败对于刘备而言,可以说是灭顶之灾。冲动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且越冲动,造成的损失越大。
与其冲动,不如多去思考,思考才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我们的未来,我们做主。当一个人不懂得思考,总是不去考虑做出决断之后的走向,只会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变成无用功。
多思易胜,少算易失。狡兔尚且三窟,我们为何不为自己决断想得更加周全一些呢?做决断之前,多思考一下,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很多人总是决断之后才后悔,究其原因,就是他在决断之前,没有好好进行分析,正是因为这样,问题才会在决断之后频繁出现的。做最好的自己,多去思考,决断才会因为我们的思考而呈现不同凡响的魅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