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一些,我们才不会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做出决定。每走一步路,断好十步路,这样,我们才能步步为营,把决断之后的路走好,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问题面前,冷静判断是关键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问题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判断,不要被其他因素左右。突发状况会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沉着应对的话,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会是失败的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然,希望兼而得之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你必须要放弃,放弃是为了未来更好的服务。问题面前,冷静判断,我们才能为未来的选择与发展铺平道路。
带着情绪判断,只会让我们的理性消失,冷静判断是对人生中每一次选择的负责。在生活中,更应该学会慎重地放弃,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也不意味着失去了斗志。慎重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如果一味只想索取,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适当的放弃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大家都应该努力去学习去修炼,谨慎衡量,明辨利弊,才能让今后的人生更加完美。
李强是一家公司的部门副经理,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才混到这个职位。李强平时中规中矩,鲜有过失,和上下级的关系也比较融洽,但是最近的一件事情让他非常恼火。
大年三十上午,本来是公司宣布放假,大家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候,李强却被总经理叫到了办公室,主要就是为了调节他和上司的关系。
李强和上司因为一些思想意识上的不统一,闹过一些不愉快,平时碰面也是冷冷淡淡的,不过也没有达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但是总经理把他叫到办公室之后,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通指责,丝毫没有考虑李强的感受,更没有顾及到他的情面,而且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李强的身上。
李强非常不痛快,因为这些事情根本不是自己的错误,只是在工作上有些意见不合,总经理就把问题推到自己身上了事,换做任何一个人都是不能忍受所谓。尤其是最近三年来,和上司闹矛盾的员工都纷纷辞职,另谋高就,这让李强也有了辞职的想法。
这时,李强选择了冷静下来,他权衡利弊,他发现,如果自己辞职之后,再换一家公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奋斗,才能谋到部门经理的高位;而现在,如果自己忍耐下来,那么,就算自己受一些指责,也是可以继续工作下去的。斟酌再三,李强选择了留守,继续工作。
没过多久,经过李强的努力,他和上司之间的矛盾就被合理解决了,而李强的业绩也稳步上升,并且和上下级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冷静下来,我们才能拨开黑暗,看到光明。李强和上司闹矛盾之后,并没有选择盲目辞职,而是选择了留下来矜持,并且因为自己的冷静,而看到了更加清晰的未来。
问题面前,冷静判断才是真正大智慧人应有的做法。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没有冷静下来思考解决方法的人。当我们摒弃杂念,让自己所有精力都为一个问题服务的时候,把问题解决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明英宗皇帝懦弱无能,又昏庸腐败。身为皇帝,他终日不理朝政,让朝廷的军政大权落入了太监王振的手中。
1449年7月,太监王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极力怂恿明英宗出兵征讨蒙古。朝下众臣坚决反对,明英宗却是不管不顾,很坦然地就接受了王振的意见,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征蒙古,留守京城的只剩下明英宗的同父异母兄弟钰王。
事实上,明英宗根本不了解蒙古的情况,而他自己又妄自尊大、独断专行。果然,明英宗连战连败,导致最后退守土木堡,被蒙古军队团团围住,当场活捉。而王振也当场被杀。
明朝都城(现在的北京)得知这个消息后,朝野上下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朝臣们一时间不知所措。皇太后下令由钰王出来主持局面,钰王马上召集众位大臣共同商讨对策,大臣们意见不一。徐钰强烈建议迁都,于谦则极力主张保卫京城。经过慎重地权衡利弊之后,最后钰王决定命于谦守城。
钰王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总揽兵权。于谦首先把引起土木堡事变的祸首王振抄家灭族,并把他的亲信召集到朝廷之上当场处死,平了民愤。紧接着,又簇拥众臣把一直被拥戴的钰王推上了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这样一来,蒙古这边犯难了。因为俘虏英宗的目的只是想以其作为人质,来逼迫钰王投降。可是情况发展到现在,如果自己提出要求,不但会被钰王拒绝,而且在还会遭到登上帝位后的钰王的报复。眼看自己的想法无法得逞,蒙古王情急之下便率兵攻打北京。而不堪受辱的明朝兵士奋勇抗敌,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蒙古王知道自己的阴谋无法得逞,被迫于第二年释放了英宗。
选择重在冷静,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的具体涵义就是细致谨慎、不浮不躁,就是多思多想、稳重认真。谨慎是降低错误的前提,是做事成功的保障。钰王的成功就在于他做事懂得谨小慎微,知道如何在利与弊之间进行选择。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上下一片混乱,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抵抗,还有的主张投降。但是,钰王有一颗冷静的头脑和一份谨慎做事的心智。攘外必先安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清楚孰重孰轻。经过谨慎抉择之后,当机立断,下令整治后方,极力保卫北京,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蒙古的阴谋。如果钰王被众多建议干扰,不懂得放弃没用的建议,最后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守护京城的胜利更是无从谈起了。
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但是怎么样才算是“厚积”呢?出现问题,先让我们的内心沉淀下来,然后再综合一切因素去分析,去决断,这样,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接近于完美,而所有的困难也将会因为我们的冷静判断而变得完美。
冷静交流保全身
话多并不是好事,要学会判断,自己说话的时候,要判断身边人的表情,如果他们觉得你说的话过多,面色不善,这时你就应该及时在心里做出判断,及时管住自己的嘴,少说让身边人反感的话。
公众场合,不是我们展现自己的场所,要会说话,说好话,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身边人的唇枪舌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你不能及时判断出自己言行有失妥当,那么问题就会恶化,而这样的结果将会为我们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与其不冷静说话,不如装糊涂,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免于身边人的口诛笔伐。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多数时候,我们会因为事情过多而忙碌,这时,我们与其圆滑处事,不如糊涂一些,让自己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舍弃,一味的奔走,只会让我们错过人世间的美景。真正大智者往往选择用“装糊涂”替代“装聪明”。纷繁变幻中,透彻于世事人性,以四两之轻拨动千斤之重。
汉朝时期,公孙弘家境贫寒,等到后来,公孙弘位居宰相的高位,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公孙弘每次吃饭只吃一份荤菜,睡觉时也只盖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棉被。
但是,就是如此深居简出的公孙弘也会遭到大臣们的忌惮。了解到公孙弘如此做法之后,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公孙弘一本:“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丰厚,但是他每天只是盖普通棉被,吃普通饭食,明显是在沽名钓誉,就是想为自己赢得清正廉明的名声。”
汉武帝听完之后,就传召了公孙弘,问道:“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说:“没错,汲黯说得都对。满朝文武,只有他和我交情最好,也只有他最了解我。我位列三公却只盖普通棉被,确实是我的错,我确实是想沽名钓誉,赢得清正廉明的美名。但是汲黯今天能指责我,是为皇上分忧,如果他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又怎么能听到他对我的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话,觉得他非常正直、谦让,就更加器重他了。
公孙弘深知汲黯这个指责对自己的分量,如果去辩解,汉武帝就会真的觉得他在使诈,就是在沽名钓誉。为此,公孙弘采取了非常高明的一招,选择了逆来顺受,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主动承担责任就会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非常坦诚,根本不可能沽名钓誉去博得清正廉明的名声。这样一来,文武大臣就会感觉到公孙弘的气量,认为公孙弘宰相肚里真的能撑船。
慎言为的是自保,为的更是未来的大发展,心中有大海的人,才会有大海般的情怀。如果一个人能够及时管住自己的嘴,能够收住自己的心,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远大目标的人。谨慎说话,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保全自己,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帝曹芳登基,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曹芳年纪很小,经验阅历不多,因此许多事情都是交给经验丰富、智谋过人的司马懿去处理。
大学士何晏和曹爽想要夺回司马懿的兵权,就主动找幼主曹芳去游说。曹爽前去拜见曹芳,说司马懿劳苦功高,应该加封他为太傅。这么说表面上是加封司马懿,其实是要让司马懿交出兵权。曹芳年幼,没什么主见,就听了曹爽的话,封司马懿为太傅。
司马懿听说之后大吃一惊,只能等待曹爽犯错。没过多久,李胜升任为青州刺史,特地前来向他辞行。曹爽计上心来,让他去太傅府辞行之时,趁机观察司马懿的情况。
司马懿问询后,深知李胜哪里是来辞行,分明是曹爽派他前来探听虚实。于是便佯装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等李胜来到司马府上,司马懿正形容枯槁地在床上躺着。要靠两个丫头搀扶着才勉强站立起来。李胜告诉他说:“我就要到青州上任了,特地来向您辞行!”
司马懿说话含混不清:“并州靠近匈奴,一定要好好防备啊!”
李胜纠正说说:“是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又说:“你从并州来?”
李胜再次纠正道:“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依然装作愚钝,哈哈大笑道:“你刚刚从并州回来?”最后,李胜无奈之下只好取来纸笔,才跟他说明白了。
司马懿看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原来是青州,看我病得耳聋眼花了。请刺史一路保重!”说罢,司马懿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丫头就立即端着汤水奉上。只见司马懿俯下身去想要喝汤,一不小心,汤水就洒了他一身。
司马懿不禁感伤,请求李胜道:“我年老体弱,怕是活不长了。我的两个儿子还要靠曹大将军多多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替我多美言几句吧!”司马懿说完,指了指自己的两个儿子。
李胜刚一离开,司马懿马上披衣起身,和刚才判若两人。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后,定会向曹爽报告我的情况。这样曹爽就不会再疑心我了,如果曹爽下次再出去打猎的话,我们就可以动手了。”
李胜回到曹爽府上,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报给了曹爽。曹爽听了非常高兴:“这个老家伙一死,我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几天之后,他又带上魏主曹芳,率领御林军,借口祭祖出城打猎去了。
司马懿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带着两个儿子和一部分忠于他的士兵直闯宫中,逼迫郭太后下达懿旨,说曹爽奸佞乱国,要撤职查办。太后被逼无奈,只好屈从。
接着,司马懿一鼓作气攻占了城中的兵营,关闭了城门。曹爽接到郭太后懿旨之后,本来能以大将军的军印讨伐司马懿。但是他性格懦弱,全然不顾手下的劝说,反而听信了司马懿的劝降,将大将军印交了出去。
自此,司马氏便成了魏国真正意义上的执政者,为后来统一三国,建立西晋打下了基础。
糊涂是一时的假装,并不是指我们真正的糊涂,而是我们暂时示人以弱,为了将来的强势崛起积蓄力量。示人以愚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更大的梦想,而选择的暂时求全策略,为的是谋图更大的发展。
正因为我们有更远大的目标,才会选择谨言慎行。人生路漫漫,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每一步都走得正确,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谨慎降低危险,而只有这样,危险才会降到最低,我们才能够灵活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
判断好方向,想好未来发展的路
一个人想要取得发展,事业想要取得成功,判断好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方向,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永远前进。判断决定未来,因为方向起的就是导向和催化作用,而接下来的行动正是为了这样的导向和催化证明。
未来在脚下,方向在前方,如果你没有谨慎做出判断,选错了方向,那么,你将步入死亡的深渊,你要做的就是判断好自己的方向,然后规划好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实现人生的大发展。
方向反了,跑得再快有什么用?没有了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义,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还没有搞清方向,就糊里糊涂的跟着别人开始跑,比如投资或者就业。跑了一阵子以后回头一看,方向搞错了,距离目标越来越远。这时冷静的一想,跑了半天还不如不跑,至少还在原地不动;而那些跑得快的人,就离目标更远了。
在工作中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有的人在工作中能创造出很高的效率,而有的人忙忙碌碌,最终却一事无成。这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有没有注意到所作工作的方向性。是不是把自己的精力用在了正确的方向上,还是一直在做无用功。
18世纪的时候,欧洲探险家发现了一块“新大陆”——澳大利亚。
英国派弗林达斯船长带船队,开足马力驶向澳大利亚,为的是抢先占领这块宝地。与此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也想成为澳大利亚的主人,他派了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前往澳大利亚。于是,英国和法国展开了一场赛跑。
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率先到达了,他们占领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并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随后几天,他们都没有看到英国的船队到达,因此他们以为大功告成,便放松了警惕。
法国的占领者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这种蝴蝶非常好看,而且十分稀有。为了捕捉这种蝴蝶,他们全体出动,一直纵深追入澳大利亚腹地。
就在法国人追逐蝴蝶的时候,英国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看见了法国人的船只和营地,以为法国人已占领了此地,船员都非常沮丧。但是仔细一看却没发现法国人,于是,船长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并迅速给英国首相报去喜讯。
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了。可是维多利亚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战利品,这块土地足足有英国领土那么大。看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法国人真是无尽的悔恨。
两国船队的方向开始都是澳大利亚。法国人虽然提前到达了目的地,但是他们没有继续沿着原有的方向前进,因为几只蝴蝶就偏离了方向,没有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结果导致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很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注意方向的问题。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有成效,从而避免忙忙碌碌而又毫无作为。我们可以经常地提醒自己,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目前是否正在向它前进。
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像是一次旅行,前进的速度可以调节,但首先要明确方向,大多数人在匆匆的赶路,不考虑方向的问题,结果去了一些根本不值得去的地方。
判断好方向,我们才能想好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如果你确定自己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身后会传来流言蜚语,哪怕所有人反对,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判断,不遗余力地走下去。
公元前302年,赵国的赵武灵王经过一番考虑,打算进行军事改革,学习西北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并要求手下兵士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而赵武灵王也因此赢得了一代政治人杰的历史美誉。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可以想到,在几千年前被封建传统奴役的中国,这样大胆的革新是会遭到怎样的阻力!
赵武灵王一直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就对谋士楼缓说:“现在,我们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部族,北边有燕国、林胡。如果我们不发奋图强,不加强训练军队,等到邻国强大了,他们肯定会偷袭过来。如果想要强大国家,就要从根本做起。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宽袖口,干活打仗都非常不方便,不如胡人的短衣窄袖。如果我们把衣服改成胡人的样式,就会方便很多,干活打仗也就更加顺手;而如果脚上也穿皮靴子,行动起来就将更加方便灵活。你觉得怎么样呢?”
谋士楼缓听了赵武灵王的话非常赞成,他说:“咱们换成胡人的服饰,不仅能利于作战,更能学习他们作战的本领。”
赵武灵王说:“你说得很对。咱们打仗全靠步兵,非常单一。而且进攻速度缓慢,就算打败了胡人,乘胜追击的时候,也很难追上他们的骑兵,只因为我们不会骑马打仗。所以说,要想学习胡人的作战本领,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的改革理论不胫而走,没想到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服饰是祖先遗传下来的,不能轻易废止,坚决不同意赵武灵王的革新。但赵武灵王却认为,服饰和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就不能犹豫。既然知道自己做得对,就必须专一地贯彻到底。
于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带头,穿着胡人的服装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地穿着胡服,都非常惊讶。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说了一遍,底下一片议论。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让国家蒙羞。
有一个名叫赵成的顽固派老臣,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位重臣,因循守旧,十分封建。他不但语言上直接提出反对,而且还在家装病不上朝了。
赵武灵王深知,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叔父赵成这关。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地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赐给他了一套新式胡服。
第二天朝会上,文官武将看见老将赵成都穿起胡服来了,顿时一个个都没有话说,只好应承了下来。
接着,赵武灵王训练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就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
第二年春天,赵武灵王便开始向邻国发起了进攻,连战连捷,开拓了大片领土,疆界几乎扩大了一倍。而在此过程中,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取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成功。
赵武灵王的成功就在于他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在他最初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时,虽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破不立;如果不改变,国家就不可能强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没有退缩,想办法克服阻力,一直专心致力于做这件事,从而达到了革新的胜利。
判断好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梦想实现,需要的就是方向的时时矫正,然后,调整好心态,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不要锋芒太露,适可而止保全身
人生是一门艺术,其中最为精要之处便在于,行事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衡量,明界限。自己就做自己的事,涉及他人利益时,千万不要去插手,越俎代庖只会遭受别人的记恨。别人会认为你是在炫耀自己,像是在有意告诉对方,我比你会得多,这样只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遭到朋友的弃离。
很多人都是外憨内精,他们把自己的锋芒放在心理,而在外面则呈现一种憨态,这样的憨态可以让他们免于锋芒太露的拷问。锋芒太露,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其如此,不如低调一些,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及时抓住,才能让机会的力量绵绵不绝地展现出来。
美国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年幼的威廉是一个非常内向害羞的孩子,但是因为威廉不善言谈,所以被同龄人认为是傻子。于是,其他孩子就纷纷拿威廉寻开心,他们就把一枚1角钱的硬币和一枚5分钱的硬币扔到地上,让他随便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大家每次看到都会哈哈大笑。
有一次,一位老人看到了事情的经过,觉得威廉被孩子们欺负,很是可怜,就走过去问他:“威廉,难道你不知道1角钱要比5分钱值钱吗?”
威廉一脸肯定地答道:“我当然知道。但是,如果我去捡那个1角钱的硬币,我怕他们就再也不会扔钱让我捡了。”
威廉看似愚蠢,其实内心却藏有大智。如果威廉第一次就捡1角钱的话,那些孩子肯定就不会扔钱了。威廉是聪明的,他只捡5分钱的硬币,在别的孩子眼里他是愚蠢的,但是威廉的心里知道自己是最聪明的。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掩藏自己的锋芒,不要让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样别人才会心生忌惮。因为看不清你,别人才会畏惧你。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韬光养晦,做一只不舞之鹤,这样,别人才不敢大张旗鼓地对付你。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懂得内敛,过分的张扬自己,把自己置于别人箭靶的中心,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的聪明让自己一败涂地。
如果做不到洁身自好,那就千万要谨言慎行。一失足成千古恨,伟人们哪怕有针尖大的过失,也犹如日月之蚀,难逃公众的法眼。切忌将自己的短处向朋友和盘托出,如果可能,甚至也别将自己的心迹全部袒露。
公元1368年,一介草民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被世人称为明太祖。
明朝初期的一年,朱元璋想要修建首都南京城的城墙。由于刚刚建朝,国库资金有限。正在为建款发愁的时候,江南有位叫沈万三的巨富主动提出要报效朝廷,提供资金,将三分之一修整城墙的费用全部承担下来。同时还进献给朱元璋一大批黄金白银,并且花巨资在南京城内修建了豪华大酒楼以及长廊等。朱元璋作为回报,就给沈万三的两个儿子都封了大官。
在修完城墙之后,沈万三突然觉得还是有点不满意,又主动找到朱元璋,要求陛下犒赏三军。朱元璋听了非常地生气,愤怒地说到:“一个乡野匹夫,就因为修筑城墙之事而邀功,竟然还想犒劳天下的军队,这不是想要乱民造反吗?”朱元璋马上下令,要将沈万三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幸亏马皇后及时劝谏,她对朱元璋说:“沈万三这样的不祥之民,自然会有上天来惩罚他,何必脏了陛下的手呢!”朱元璋余怒未消,但碍于皇后情面,就把沈万三发配到了云南,将他的第二个女婿也流放到了潮州。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在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又因为田地税赋而坐了牢,沈庄当年就在牢中死去。接着,在洪武三十一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又被牵扯到了蓝玉谋反一案中,被抓捕审讯。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近八十多人全都被凌迟处死,田地也被朱元璋全数没收。
就这样,曾被称为“财神爷”的一代商贾沈万三,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灰飞烟灭,穷途末路了。
凡事讲求一个适可而止,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纵观沈万三的没落史我们就会发现,正因为他不懂得衡量与节制,越俎代庖,做了得寸进尺的事,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果。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沈万三不明白君王的地位是不可威胁的。作为子民,有幸承担修筑城墙的费用已是皇家的恩赏,虽然立了大功,却不应该向君王要求犒赏军队。锋芒太露,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果断判断出自己是否过于张扬了,如果是,就要果断选择放弃。韬光养晦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逢人自夸,享受于他人奉承的感觉。但殊不知,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
锋芒显露,及时摒弃,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远离风口浪尖,远离众人的唇舌之间,才能保全自己。
慧眼识才,贵在冷静判断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争夺天下的帝王互相较量的除了血与火,最主要的还有发现人才、运用人才的本领。强者得天下为帝王,弱者失天下为贼寇,而这强与弱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换言之,领导拼的是知人善用。而用人,又贵在选人,所以要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然后再去经过考验委以重用。同时,也只有经得起考验甚至“刁难”的人,最终才会从茫茫沙海中“脱金而出”。要想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洞悉对方的内心活动,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正所谓: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识人是一门学问,冷静判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我们才能让才为己用。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他就是一个会看人的人。
有一次,他的学生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曾国藩,希望为他们安排各自的职务。当时曾国藩刚好饭后出外散步,于是,李鸿章叫他三人在曾国藩的办公室外面等候,自己则在办公室内等候。
曾国藩散步会来后,李鸿章就请求曾国藩传见三人。没想到曾国藩却说:“不见也罢。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以让他去做后勤;站在中间的是个小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难得的人才,应当给予重用。”
李鸿章十分惊讶地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国藩笑道:“在我回来的时候,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低头不敢看我,可见他为人忠厚老实;中间那人对我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后,他立刻就左顾右盼,可见他做人阳奉阴违;左边那人始终双目正视,神情不亢不卑,这才是大将的风度。”
被曾国藩看作是人才的,正是后来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将军。他是晚清的著名爱国将领,在抗击外敌和开发建设台湾的过程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国藩看人的本领不是一般的水平,所以他才能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下,泰然自若的生存在官场当中。不仅如此,在用人方面,他还培养和提拔了一批效忠朝廷的忠实部下,李鸿章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选材与能,最看重的就是智慧,我们都知道,“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做起来还得要靠我们的判断,选拔人才,看重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冷静判断。
如果真正看重一个人,认为他是人才,就会用尽一切把人才招揽过来,让其为己所用,而这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冷静判断,判断出哪些人才是我们需要的,而我们也有能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场所。
东汉末年,袁绍向曹操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并令手下谋士陈琳写了三篇檄文,对曹操大加指责。
陈琳才思敏捷、言辞犀利。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骂得体无完肤,甚至连曹氏宗族也没能幸免。曹操听闻后简直是义愤填膺,恨不得把陈琳活剥了,方能消心头之恨。
可是没过多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了曹操的手中。陈琳想,这下子自己是必死无疑了,其他人也以为曹操会狠狠地报复陈琳。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曹操因仰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对他进行任何责罚,反而委以重任。这让陈琳非常感动,从此为曹操出谋划策,誓死效忠。
对此,曹操有很多下属不解,纷纷发问:“大人为什么不杀陈琳反而重用他,难道您忘了当初他是怎么侮辱您的吗?他这么侮辱您,您还要重用他,不是让天下人心寒吗?”
曹操哈哈大笑,说:“我和陈琳远日无怨、近日无仇,他之所以侮辱我,是因为当时我们各为其主,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正说明了他对主子非常忠诚。我怎么能杀害一个对主子忠诚的人呢?况且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怎么能乱杀有才之士?那样做的话,天下人不是更加嘲笑我了?现在这样做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对待侮辱我的人我尚且都能够包容。如此一来,何愁天下有才之士不来呢?”
下属们听完这席话,不由茅塞顿开,对曹操的胸襟佩服之至。
曹操对陈琳的既往不咎,与其说是曹操有宽广的胸怀,不如说曹操懂得如何驾驭人心。不过也需要有慧眼识才的能力,才可以像曹操这样启用陈琳。我们可以想象,经过这次的宽恕,陈琳以后对曹操必定是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不但吸纳到了一个忠心的陈琳,更利用了这一事件招纳到更多的有志之士。
想要得到人才,就应该冷静判断,看到人才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人才的一切,才能为其找到最适合的位置,才能让他展现出最大的价值。
选材与能,重要判断,如果我们判断错了,就会让人才走错位置,就会让他失去奋斗的激情;如果我们判断对了,就会让人才走上自己喜欢的位置,就会激发出他所有的潜能。
冷静判断,慧眼识才,不仅是对人才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这样,当所有人才都起作用时,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一切疑难问题也会在这一刻迎刃而解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