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豁达,宽容大度
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的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们处得来。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惟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
气量大,还表现为在小事上不当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人生在世,谁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使人不快的小磨擦、小冲突。别人一触犯了自己就犯颜动怒,或者记下一笔,“秋后算账”,这样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私怨宜解不宜结”,在处理同志关系当中尤其应当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小事,这是一种美德。如果同志之间能够心地坦然,互相信赖,互相谅解,有了意见能及时交换,彼此之间即使有些成见也是不难消除的。有些青年互相之间容易结死疙瘩,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爱纠缠小事,时间长了,意见变成成见,怨气积成怨恨,感情上就会由格格不入转而成为反目成仇。小事上宽大为怀,不会使你蒙受损失,只会使你受人敬佩。西汉时的韩信,年轻潦倒之时,曾有人逼他从胯下钻过去,实在是够欺人的。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不但没有杀这个人,反而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大受感动,不仅消除了私怨,最后还成了舍命保护韩信的勇士。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方法,比起有些青年一感到被欺负就“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做法来,实在要高明得多。
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同志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豁达大度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
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人们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对别人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苟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能宽容的人,乃是最善于凉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豁达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倘若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其心胸必然狭窄,就像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比如,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脚,就把这个人看做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
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己私利,根本不可能有豁达和宽容的胸怀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更远更大目标的人,才能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
宽容是福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都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所以,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这是一种挑战,会挑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也应保持虚心接受,然后,用探讨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具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的缺点。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别人犯的错误时,请读一读下面摘自詹姆士?哈维?罗宾森的《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们想想,自己在说“不”、心里同时想着的也是“不”时,身体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那大概会是整个的身体组织,从内分泌到神经再到肌肉,全部收缩、凝聚成一种抗拒状态,一种拒绝接受的状态。当然,情况若是相反,说着“是”,心里的本意也确为“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发生,身体组织呈现的也即是前进、接受和开放的状态。
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
换句话说,不要跟你的顾客或对手争辩。别说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但要运用一点外交手腕。因此,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切记:
“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指出对方错了。”
有一个国外案例说的是,一位名叫卡尔的卖砖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歇业的境地。
卡尔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卡尔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吸收下来。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我的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而所指定的砖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却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机会。”
这使卡尔感到为难,需要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给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呢?
卡尔的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卡尔还是礼貌地直接地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卡尔。
卡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而且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
卡尔的心里也比以前感到好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阴霾也获得了澄清。
第四章第三节豁达宽容制造安定 (2)
以德抱怨,化敌为友。这就是迎战那些终日想要让你难堪的人所能采用的最上策。
宽容对待现在和未来
宽容是做人必备的美德,不仅对今天也对未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你我他以及其中宽容的内涵。同时,在一个促进多元化文化发展、鼓励民主对话的新世纪,宽容已从我们身边走向世界。
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一个标准。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答:“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答:“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大损。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这就是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责备自己重些,责备他人轻些,这样的人就没有怨恨了。“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中国传统所崇尚的正是“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能容人是大器”的宽容精神。
苛刻会把非常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宽容则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我们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做得不偿失的工作,使本来可以十分简单的事变得非常复杂,然后再用复杂的办法解决,结果越来越复杂。世界上的事情也如此,本来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矛盾,非用针尖对锋芒的方法以武力对待,结果问题就越发难以解决。
《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学校至多能为一些宽容实践提供方便,具体办法是帮助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以及诸如鼓励就一些道德难题或需要作出伦理选择的情况展开讨论等。”
宽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直可以做到关联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事。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多元化文化的时代,任何排斥其他文化的偏见都与当今世界倡导的宽容精神相违背。因此宽容精神不仅是一种道德的培养,还是在新时代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具有民主精神的基本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做人的思想基础。正如《学习——内在的财富》所指出的:“应当超越宽容的简单观念,去促进以尊重的赞赏其他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化教育。”
每个生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多样性便构成了大千世界,万般人生。生命相关相连,维系你我他和万物的,便是人类离不开的,对今天也对未来的——宽容精神。
忍让是美德
所谓忍让,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一种谦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态度和行为。应该忍让的是那些与自己的朋友、同学等之间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如与朋友或同学发生了一点小磨擦时,就不要斤斤计较,应该豁达一点,吃点小亏算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而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坏人坏事,则不但不能忍让,反而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所以,我们提倡的忍让,并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事物的忍让,该忍时忍,不该忍时则寸步不让。应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让,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所谓心胸豁达还表现为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对那些曾与自己结下仇怨的人,能雍容雅量,宽容待之。这将有助于你广泛地结交知心朋友和事业上的志同道合者。如齐桓公不记私仇,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韩信“以德报怨”,成名后封赏了曾使他受过“胯下之辱”的人,使其成为舍命保护他的勇士。古时的帝王将相基于各种目的尚能宽容待人,我们又何尝不能待人豁达一些、宽容一些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我们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抛开自己的私利,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就能养成谦和的性格,对朋友和同学做到忍让。
要做到忍让,还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时时、事事争强。
现实生活是十分复杂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当你遇到那些令人气恼的事时,怎样去对待?如果是原则问题,责无旁贷,应据理力争。若是坏人坏事,则应坚决斗争。但是,如果仅为区区小事,动肝火,发脾气,就不对了。虽然感到愤怒,但要善于自制,切不可作出莽撞的举动。在生活中,很多无足轻重的小事酿成严重后果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做人应“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不要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手指着人家的鼻子尖责问,更不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为一些小事“得理也要让人”,有了矛盾,应心平气和地处理。当然,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克制自己,对别人作出让步对某些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也正是锻炼和考验自己的好机会。那么怎样处理好冲突呢?我们说只要你时时、事事注意培养自己的宽大胸怀,凡事想得开一些、远一些,在火气已起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可能的话,暂时离开发生争吵的场所,或摆脱那些使你发怒的人,换换环境等等,都会使自己安静下来。俗语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冤家宜解不宜结”嘛!
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是把问题看反了。古人说得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头脑简单的无能之辈,才会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而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正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仁人志士应具有的高尚风格。
谦虚是一种力量
许多人对于谦虚这项重要的特质不以为然。事实上,谦虚是一项积极有力的特质,如果妥善运用,能够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谦虚是基督教义的精髓。因为谦虚,甘地使印度独立自由,施韦策为非洲人创造了更美好的世界。
不论你的目标为何,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特质。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聪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坦然地说:“我错了。”
真正的谦虚,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
谦虚作为个人修养,是促使你进步的基础。古人云“虚己者进德之基”。这种谦虚会把挫折变成精神上的资产。许多年以前,有人拜访企业家李?布雷克顿先生,他曾任北卡罗来纳州怀特维市的市长。一天他正好发现,由于合伙的疏忽,造成一笔重大的财务损失,而对方是他多年来一直充分信赖的事业伙伴。
“由你一手创建及管理的企业,总数有多少?”
总共有15家公司,布雷克顿先生说:“包括怀特维第一银行。我从来没有损失掉一分钱。所以这次对我的打击才会这么大。我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很好,”对方告诉他,“你将体会出失败和成功一样有意义。如果损失让你懂得谦虚,对于你仍然保有的财富心怀感恩,那么这次的损失将是一种幸运。你会比以前更成功。”
几个月后,对方收到布雷克顿的来信,他的收入已经达到有始以来的最高峰,足以弥补上次的损失。谦虚是无限的积极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