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力量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不会成功的。很多人在生意场上随波逐流,在社会上随波逐流,在政治上随波逐流,他们漂浮在自己喜欢却无力实现的幻想中,这就是一种梦幻。斯多克说:“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在100种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100种不同的职业。他们往往对于做什么根本没有明确的倾向。”虽然成功人士也都有不同的弱点,但是,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却必定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实现目标的坚定性格
性格的坚定性,表现在行为上是能够服从自己统一的、主导的、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的目的。也表现在为了达到目标,情愿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长期地、不倦地、毫不动摇地向目标行进。
性格的坚定性,对于从事任何一项长远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拿破仑说过:“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也说过:“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国古代“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的寓言故事,都说明了坚定的性格对于取得事业最终胜利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向目标锐进的坚定意志,他的劳动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成效的。许多人在事业中遇难而退,半途而废,以至功亏一篑,其教训就在于缺乏坚定性。有时看来,成绩只决定于个人的能力和有利的环境条件,而事实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当然,谁也不能否定能力的作用,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如果他不善于系统地、顽强地工作,而是摇摆不定,犹犹豫豫,三分钟热度,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即使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达到既定的目的。
坚定的性格,能够使我们的精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地为之奋斗,从而把我们的努力用一根主线连接起来,使我们的成果得以在一个方向上累积起来。性格不坚定的人,往往容易随波逐流,造成精力的耗散;前后的努力连接不起来,到头来是到处撒了一点胡椒面,但在哪个方向上都没有获得丰收。
坚定的性格,能够帮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一般来说,人们取得的成就和他所克服的困难成正比,克服的困难愈大,成就也就愈高。性格不坚定的人,碰到大的困难就裹足不前,动摇后退,他们只能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坚定的性格却使人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顽强前进,他们能够征服大的困难,因而往往取得大的成果。
坚定的性格,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和力量。性格坚定的人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的,无论阻力多么强大,无论环境显得多么困难,他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一定要把认准了的追求坚持到底。
坚定的性格,使人显得有骨气,充分显示出做人的尊严。性格坚定的人目标明确而坚定,不是非驴似马、非此即彼、模糊不清的人物,也不是朝三暮四,只要他认准了是正确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懈地为之奋斗和献身。在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时候,他坚如磐石,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决不见风使舵,放弃目标。
坚定的性格,使人能够灵活而又具有“主心骨”。坚定并不排斥灵活,而是和灵活相辅相成。建立在坚定性格基础上的灵活,才不至于流于轻浮。而和灵活融合到一起的坚定,才不至于变成固执。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只有把坚定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人,才能既不随风飘荡,又不固执己见,从而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坚定不同于固执。如果拒绝别人的任何影响,毫无根据地对抗来自别人的一切,或者明知行不通,还是不顾一切地蛮干到底,那就不是坚定,而是固执了。坚定和固执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不论怎样明白的论据,要劝说固执的人是很困难的,但意志坚定的人,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被说服。固执的人,表面看来坚定得很,实际上却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他一方面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拒绝接受别人的劝告,另一方面行动又常常跟自己的理智相抵触。他不善于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理智,而是感情用事,理智不能战胜感情,行动不能冷静深思,可见这种固执与坚定的性格毫无共同之处。坚定会帮助一个人成功,而固执则会毁掉一个人的成功。因此,我们在培养坚定性格的时候,一定要把坚定和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做那种顽固不化的“死心眼”和“固执狂”。
确定适合于自己的方向
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改搞文学,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可能埋没自己的才能。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练一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他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来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干些服装准备之类的事,现在突然演主角,由于自卑、羞怯,排练时演得很差,这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不满和鄙视。
一次,他突然停止排练,说:如果女主角演得还是这样差劲,就不要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没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一扫过去的自卑、羞怯、拘谨,演得非常自信、真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为题记叙了这件事,他说:从今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艺术家……
试想,如果不是原来的女主角因故不能演出,如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叫他大姐试一试,如果不是他大发雷霆,使他大姐受到刺激;如果没有这一切偶然因素促成干杂务的他大姐参加排练,一位戏剧表演家就一定被埋没了!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硕果累累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第七章第二节专注执著锁定目标 (2)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容光焕发……”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要善于控制注意力
聚焦意志是实现聚焦效应的自控力、自制力。有了坚强的聚焦意志,就能自觉地制约自己,迈向设定的目标。
1.目标如一,穷追不舍
要瞄准既定目标,向事业的主峰冲刺。皮埃尔?居里曾说过:“要将自己当作一个陀螺,只围绕一个中心旋转。”保证重点是成功的规律。要巧妙运筹,随时将次要目标让位于首要的目标。在攻克重点时,不要左顾右盼,徘徊彷徨,而要穷追不舍,直逼主攻目标。
将你的全部精力倾注在你某一方面的才能上,并给它不断地积累、加码。只要你认准了目标,始终如一,并深信这个目标适合于你,那么,就能排除万难,用辛勤的耕耘,收获成功之果。
明确目标即是焦点强化,聚焦实际上就是将精力、才华聚焦在攻击目标上。聚焦是一个不断调节,使目标越来越明确,精力愈来愈集中的过程。人才学者王通讯说:“聚焦可以分级进行……焦点可以逐步缩小,亦可反向放大。初学者,眼界宜宽,基础宜实,焦点宜小。善聚焦者,也善移焦,一旦认准,则全力以赴,突破一点,取得经验,触类旁通,全局皆活。”这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要集中力量专攻既定的目标,但并非说相关学科的知识信息都不用涉及。大量成功者的实践证实,要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不仅必须在主攻方向上下足功夫,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力求做到博而有核(中心),杂而有序(讲规律),做到为着预定目标积累知识。这样布局精力才是最“经济”的,最有成效的。
开发与限制并重,是人生的睿智。所谓开发,即是将人的潜能极大地调动、唤醒,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而限制,则是要学会分清轻重急缓,做到善于存大略小,求本舍末,祛除芜杂,直探精髓。这也是成才的重要战略之一。
2.限制自己,终成大器
一个精力不集中的人,是难以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
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拿破仑深刻地说:“我们惟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
一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总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的话,这样的头脑就成了大杂烩。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写道:“我在家乡跟一位专业歌手学唱歌,同时还在师范学院上学。毕业时,我问父亲,自己今后‘是当教师还是当歌唱家’?父亲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我选择了唱歌,经过14年奋斗,我终于获得了成功。”
成功的决策者,不仅意味着明确坚决做什么,而且也意味着坚决地不干什么。果断取舍,懂得不干什么,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睿智,在种种诱惑面前,你还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目标始终如一,这就是难能可贵了。将一把椅子一坐到底,确是一种执著。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正如女作家三毛说的:“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是另一种勇气。”有了这种勇气,我们就能为着预定的目标,选择该做的事,舍弃不该做的。
限制自己是一种强制行为,它不仅表现在对精力的运筹,还表现在对时间的调度;不仅表现在对其他专业兴趣的控制,也表现在对娱乐活动、应酬串门方面的限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它经不起折腾和浪费。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之所以能高效创作,完全得力于她会理智地限制自己。她出过几十本书,作品风靡新加坡及中国大陆。人们难以想象这位担任教师之职,又有三个孩子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丰足的时间。她平时不看电影,也不看电视,不去购物中心逛,不去俱乐部玩,不应酬,不串门。每天一下班,她即飞车回家,将自己整个地“囚禁”起来。开始她的精神漫游。
这种对事业的专注精神,使尤今保持着乐观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遇挫折和灾难时,她也深信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会直。她成了一个不容易向现实低头的人,一个在文字殿堂中不断奋击的勇士。
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有人谈到自己对不正常情绪的“制约”,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沮丧,你就唱歌;如果你觉得悲伤,你就大笑。如果你觉得无法胜任,你就想想过去的成就。如果你觉得无足轻重,你就想想你的目标。
经常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为目标制定计划
知道你要什么,和为什么要,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你的目标真正进入你的生活中,可是如果你做一些实际行动来达成目标,你就必须发展一个工作策略。这就是行动计划表。
所有成功的运动员都会计划他们的未来,他们会计划出训练时间,以使他们刚好在某个竞赛的时刻达到巅峰。比赛之前一两个礼拜才计划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必须很早就预估到自己的巅峰期,才有可能成功。而我们的生命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赚钱之前一定要有个粗略的构想,然后配合自己的行动计划。
有人问过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什么是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不管什么事情,要成功必须做到三件事:计划、计划,再计划!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你可以想象盖一间房子,却没有施工设计图吗?要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要在哪里打地基?要盖成什么形状?有几层楼?如果没有计划,你就不知道要如何开始。
同样的原则,不管你要得到什么,一间房子、一条船、一辆车……或各种财富都需要行动计划表。如果我们有了行动计划,我们就可以依照想要的样子去设计生活。
有些事情给人第一印象是“不可能”,可是当你坐下来写一张行动计划表,你就会发现,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呢!你只要列一张十项行动计划,写下十个可能性。
一旦你把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整个计划看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计划表对实现目标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会激发出许多不同的方法,是你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有一个神父,他要在一个新城镇中建一座教堂,他没有钱,所以就列了一个十项计划书。他这么写的:
(1)租一个学校的建筑。
(2)租一个社区互助会的大厅。
(3)租一间狩猎用的小屋。
(4)向葬仪社租一间祭祀堂。
(5)租一间废弃的谷仓。
(6)租一间社区的交谊厅。
(7)租一个耶稣会的礼拜堂。
(8)租一个犹太教教堂。
(9)租一间剧场。
(10)租一块空地、一顶帐篷和一些可折叠的椅子。
写下这个计划表之后,他马上就有了许多可能性,结果他最后把教堂建在那个剧场里。几年之后,这神父——罗伯?舒勒博士,有了固定参加礼拜的群众,他于是想盖一间尖塔的教堂,让整个城镇的人都可以看见教堂的尖塔。这个尖塔将被取名为希望之塔,不只让人们前来做礼拜,更希望成为社区的中心,成为全镇人民希望与精神的庇佑所。这一次,他需要1000万元了。有人告诉舒勒博士,这恐怕不太可能。可是舒勒博士又拟出了一份十项计划:
(1)找1个人出资1000万。
(2)找2个人,各出资500万。
(3)找4个人,各出资250万。
(4)找10个人,各出资100万。
(5)找20个人,各出资50万。
(6)找40个人,各出资25万。
(7)找50个人,各出资20万。
(8)找100个人,各出资10万。
(9)找200个人,各出资5万。
(10)找1000个人,各出资1万。
筹措资金实在需要花很多时间,可是他还是做到了。而这种十项计划表,可以用在任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所以,你要记住:
如果你一定要完成目标,就必须发展出一个策略,一份行动计划表。
任何事情,如果想成功的话,有三个建议:计划、计划再计划!
每个目标都要使用十项计划表,列出十个完成目标的可能方法。
不达目标不罢休
杰弗逊说过:“对目标的冲刺,如果三拖四延,将使一个人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目标的人他的每一天总是充实的,因为目标总在召唤,未来总是向他张开笑脸。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比尔?科普兰说:“当你懂得了运动和方向之间的区别时,你就铲除了成功路上的大部分障碍。”
目标如同我们通往未来成功的路线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确保我们到达目的地。
如果我们有目的,我们就什么方法都能找得到,《伊索寓言》中有一个“煮石头汤”的故事。
一个饿汉来到富人家门口,对主人说:“我带了些石头,想用一下你的锅煮点石头汤喝。”
主人很奇怪,石头怎么能煮汤喝呢?
主人让他进屋来,给他准备了一只锅。
饿汉先把石头放进锅里,煮汤得加水啊!于是,主人给了一些水;煮呀,煮呀,煮汤需要盐啊,于是主人又给了盐;后来又给了一些佐料。
终于,饿汉喝上了有滋有味的汤。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有明确的目的,什么方法都能找得到!
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只能把精力放在一些小事情上,而小事情往往会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做的事情。
一旦目标达到时,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
有些人有了目标但不喜欢做计划,因为他们觉得大多数的计划常常还来不及完成就中途夭折了,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说,这种人大都是“光有想法,没有做法”。
有些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相信做了计划之后,目标才能更加明确,方向才不会走偏,万一中途有变化,计划可以再修改,即使最后没有百分之百到达目的地,但至少完成了大半。“你知道你的距离还有多远,总比站在原地好!”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是说。这种人坚持“先要有做法,而后,想法就会逐一实现”。
的确,盲目而没有焦点,很容易让人走上岔路,白费力气。以《乐在工作》一书闻名的行为学专家魏特利博士就曾经指出,一个人想要成功,通常必须具备下列3个条件:第一,先要拥有梦想,并把梦想写成目标与计划;第二,融入知识,放进技术、经验与知识;第三,全力以赴,不要犹豫,立即行动。
计划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力,它可以让你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上,避免受外界打扰。
目标是人生成功的清醒剂,大多数出类拔萃的人都是以成为同行业中的顶尖高手为目标,如果你能够成为最好的,所有的好事情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要成功,只能一次选定一个目标,咬住不放,锲而不舍。再冷的石头,坐上3年也会暖。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一定要选好自己的目标,在选定了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阶,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必抵达山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