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合理控制转化个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十章第三节合理控制转化个性 (1)

    情绪控制与个性

    情绪是性格的特征指标之一,人们的不同性格,常常通过不同的情绪反映出来。性格乐天、心胸豁达的人,其情绪会经常处在喜悠悠、乐陶陶、无忧无虑的境界;性格抑郁、心胸不宽的人,在情绪上则常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似乎有无穷的忧虑和无尽的烦恼。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面前,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更能表现出人们不同的性格。同样是在行动中遇到了阻力和困难,有的人因困难引起愁闷和忧虑,有的人则因困难激起更高昂的斗志和干劲。同样面对残暴的敌人,有的表现出害怕、惊惧的情绪,有的则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誓死拼斗的情绪。显然,前一种情绪表现出的是软弱怯懦的性格,后一种情绪则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性格。

    一方面,情绪是性格的反映,不同的性格产生着不同的情绪;另一方面,情绪对性格也有反作用,也可以感染性格。某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性格的感染作用就越明显,也就越能促进性格的转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某种情绪,逐步地改变某种与之相应的性格。比如,性格抑郁的人,可以首先培养自己具有愉快欢悦的情绪,使自己高高兴兴地生活。欢悦愉快的情绪持续愈长,愈有可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愉快心境。长期受到愉快心境的感染,原来比较抑郁的性格就会逐步转化,变得开朗和活跃起来。同样,性格比较暴躁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平静、从容的情绪,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促进暴躁性格的转化。有的人认为,当情绪冲动起来时,人们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因此,暴躁易怒的性格实际上难以克服。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情绪不是不可控制的,它应该被人所主宰。情绪是人脑的机能,当激烈情绪爆发时,可以暂时地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即注意力的中心被集中引向激起情绪的事物上,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容易为情绪所支配。但是,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并不是说人已完全失去理智力。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完全可能的。而只要他能控制住情绪冲动,实际上他已经在逐步改变他急躁易怒的性格了。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地消除烦恼、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这对于帮助他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性格,无疑是会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情绪对性格的感染作用更为明显。这时,情绪越是沮丧,越容易助长性格中的怯懦倾向。而通过鼓舞情绪等手段,激发自己奋勇拼搏的战斗激情,就能使我们坚强起来。经常地、反复地进行这种情绪鼓舞,我们就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成为勇敢和坚强的人。

    快乐让人做情绪的主人

    很多人在人生中飘流,被情势所困,任暴风雨摆布,让外在的事情任意支配自己的感觉与反应:就像驯服的奴隶一般,当事情或环境发出信号——“生气”、“不舒服”、“沮丧烦恼”,就迅速地听从命令。忘了自己还有舵和帆。要看清一点,不论环境和情势如何,我们都可以选择快乐。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会成为奴隶,快乐的习惯可使一个人不受外在情况的支配。

    1人天生卑微、抑郁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其个性中都有一些神经质的因素,它经常地表现为焦虑、卑微的自我认识,不成熟以及无意识的癖好。

    因为在出生之初我们实在太弱小了。最初无助的我们不能为自己做任何的事情,所以只好依赖他人。我们最初的岁月是在轻视我们的成人世界中度过的。我们常常铸下错误,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明显不被人喜爱,并且很多时候不能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开始相信自己实际上是相当糟糕的人。我们容易接受父母和周围的人们对我们的看法——缺乏能力,不值得爱。由此,我们形成了糟糕的自我形象。

    这种意识一直贯穿于我们的岁月以及体验的各种经历。失败是贯穿成长过程的一种方式,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调整。

    2制造快乐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要更有意识地将我们的自由时间更多地用于快乐即自我享受之中。我们常常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变得无所事事,而在周末更是如此。我们对自己的空闲时间往往不加充分地支配和利用。我们变得急躁易怒,很快就将周围的人当做发泄强烈不满的靶子。当他们对我们有所反应时,我们个性中隐伏的神经质因素就会摇曳上升。

    为自己的娱乐精心筹划可以使人们更加陶醉于欣喜之中。心情越好,人们就越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越成熟,人们就越乐于付出。当父母们看到孩子健康活泼并享受着他们自己的乐趣时,他们也更心情舒畅,更乐意继续追求自己的快乐。

    我们生长的社会传统讲求的是,不要追求享乐,自我享乐更是可耻的、危险的。享乐为撒旦打开了大门。但今天我们已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源来享受。于是我们对待自我享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享受能够在很多的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任何形式的享受都可以为我们消愁解闷,使我们免受焦虑和不安的烦恼,使我们解除神经质的负担。

    快乐的儿童是友善的,快乐的成人也是如此。当人们愉快相处时彼此间会变得更加友善。人们越是在一起享受着快乐,他们就会越加相互喜欢。因此解决神经紧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聚集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只要我们能享受自己的快乐,只要这种方式能唾手可得,那么危害我们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倾向就会离我们远去。

    所有这一切蕴涵的困难在于神经质意味着疾病、悲伤和抑郁。人们身上的神经质因素越强烈,那么就越难筹划和享受快乐。有些人无论到何处都觉得不顺眼。我们可以也确实做了一些评估和筹划,但是通常我们所下的决心比我们的理性思维更多地反映了我们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保护我们的心情是如此的重要。我们给予自己和他人的任何一点的快乐都极大地保护了我们的心情,并把我们推向更好的位置。否则我们自己的神经质倾向可能就会将我们毁灭。

    培养每天享受一点乐趣的习惯看似无助于提高卑微的自我认识。每一天的享受只能极小地增添一份美好的自我情感。但是,这些支离破碎的感觉一天天地增加,很快就能垒起自信的高山。

    没有什么能比享受快乐更具振作自我认识的力量。它是健康的自我认识的心理维他命。

    态度创造快乐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以负面或消极的态度面对事实,而这态度就是造成我们不快乐的原因。

    比如就拿我们对生命的期待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向来都是被教导着做最坏的打算来面对事情,因为这样就不会太失望。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这会摧毁我们的梦想,破坏我们体验快乐的感觉。

    有人会问:怎么会呢?如果你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它真的发生时,你就不会太失望,因为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如果它没有发生,你反而会很惊讶。如果你总是期待着最好的,你只会让自己承受更大的失望罢了。

    这样说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你总是期待最糟的,你就可能总是碰到最糟的。

    为证明这种现象,一个智者让一个年轻人观察房间,让他试着注意所有棕色的东西。

    年轻人环顾房间一圈,看到许多棕色的东西:木制的画框、椅子的扶手、木质窗框、书桌、书和其他许多小东西。

    “好”,智者说,“现在闭上你的眼睛……”

    年轻人闭上了双眼。

    “……然后告诉我你看到的所有……蓝色的东西。”

    年轻人笑了起来:“我没注意到有什么蓝色的东西。”

    “张开眼睛,”智者说,“你看看,这里有很多蓝色的东西。”

    的确,蓝色的东西有:一个蓝色的花篮、蓝色的像框、蓝色的地毯、桌上有个蓝色的资料夹、书架上也有蓝色的书,甚至,凯斯特曼先生穿的也是蓝色的衬衫。他越注意蓝色,就发现越多东西是蓝色的。

    “看这些你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可是你骗我”,年轻人说,“你要我找棕色的东西,而不是蓝色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重点,”智者说,“你要找棕色的,所以你就只看到棕色的,而忽略了蓝色。你的人生也是这样,你一直要找最糟的,所以就总是看到最糟的,而错过了那些好的。”

    这个事例已充分揭示,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和有名的人——那些拥有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东西的人——还是会沮丧,很多还染上了药或酒瘾。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没有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他们已经有的,所以他们就只看到人生中的贫乏。

    相反的,很多人生活在很朴素的环境中,可是依然十分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所拥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看到杯子还半满的人,会比看到杯子已经半空的人,过得快乐。

    所以你看,这跟我们一般的想法截然不同,任何身外之物——金钱、车子、名声和财产——都跟快乐无关,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决定快乐与否。所以,要体验快乐,并不需要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房子或更好的工作,而只要改变我们的态度。

    如果你一直想着最坏的情况,你就会把事情往坏的方向引导。一个活在神奇的生活中,和一个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人,不同点不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他们的态度。态度就像一支心思的彩笔,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生活的颜色,任何我们喜欢的颜色。你从现在开始要有这样的思想:

    我快乐的基础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我要自己多快乐,就可以多快乐,从今天起,我决心要快快乐乐地生活。如果我期待最好的,就会得到最好的!

    快乐是一种选择,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和任何状况中做这种选择。任何经验都可以被建构出一种正面积极的意义。从现在起,我将从任何事情,任何人上寻找快乐。

    遇到困难或压力时,问这三个有力的问题:

    这件事有什么最棒的地方?

    第十章第三节合理控制转化个性 (2)

    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

    我该如何补救这个状况,并且从中寻找乐趣?

    感激是快乐的种子。从今以后,我的心将充满感激。

    我是否快乐决定于我的思想,而非我的环境。我控制我的思想,因此,我便可以控制我的快乐。

    7天精神快乐法

    “我在实行7天精神节食法”,他回答。有一本佛克思博士写的小册子,让他大感兴趣。这本小册子题目是《7天精神食疗》。佛克思博士看到多数的美国人只重视生理上节食,他希望大家也能开始实行心理节食计划。他强调,你所想的是什么,你便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什么是7天精神节食法?也就是你在任何一分钟可决定开始,往后的7天内,注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你不可讲任何一句消极、卑鄙或不诚实的话,同时,7天之内也不可以说任何沮丧的话。

    当然,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我试过一天,失败了,”他说,“我又试了一天,坚持两天,我又再试一天,一直试。”不过,他是那种下定决心后,就非要达成目的的人。“我请求上帝帮助我,我知道我必须改变自己。最后,整整一周,我完全成功了。7天之内,我一次也没有违反规定。后来,我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恢复以前的旧日子。但是,你知道吗?我发现自己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实际上,我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生活,我变了,虽然不是完全的变,但我和以往的自己已经不同了。从此以后,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我的心中不再有消极的想法,我能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

    “以前就发现,不能太勉强自己,你应该也要学到这一点,你们这些年轻人。明天,我要照常起来,轻松自在地吃早餐,看看报纸,如果在报纸的讣告栏里看不到我的名字,我就会上床再睡一觉。”

    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完全在于一种内心的状态,你的内心状况,可以说明你是快乐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安东尼斯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他就不可能快乐。”菲尔斯也说:“一个具有趣味想法的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因此,如果你不快乐,你必须先对你的思想,来一次彻底的改造,你才能彻底享受人生的乐趣。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别扭、怨恨、自私或者灰色思想,当然,一切快乐的光芒便无法穿越。你需要改变的是精神生活,而且改用另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然后,你才真正获得人生的乐趣。

    有一位和皮尔认识很久的读者,原本被他认为是“可怜的朋友”之一。因为他自己本身的不快乐,常使得围绕在他四周的朋友也感染到他的不快乐。因而被皮尔认为是“可怜的朋友”。不论你是多么高兴欢乐,但是一碰到他,你便无法高兴起来,他总是有办法让你的快乐消失无踪。

    皮尔始终和他保持联系,邮寄各种积极思想的出版物给他。三四年后,皮尔再度碰到他时,他完全变了个人,整个人完全改观了似的。不论是心情或精神方面,均和以往判若两人,对于他的转变,皮尔印象深刻。于是,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握转化中的渐变与缓冲

    在克服不良性格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毛病是操之过急。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性格弱点后,想经过一阵子的努力就使不良性格完全转化过来,经过几次努力克服不掉,就容易由急躁走向灰心,失去继续进行性格修养的信心。造成这种半途而废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性格的稳定性缺乏了解,对性格的转化过程缺乏认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它的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性格的转化只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性格是在环境、教育等各种内外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长时期内缓慢形成的东西,怎么能够设想在较短时间内一下子变过来呢?克服一种不良性格,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忽视性格的缓慢的渐变过程,想使不良性格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来个转变,有时虽然从表面看也能奏效,但实际上这种转变很不稳固,转变快,反复也快。比如一个怠惰的人,在他下决心克服自己的怠惰时,暂时地克服怠惰,在较短时间内变得勤快起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他已真正克服了怠惰的性格,因为怠惰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依然存在,只要一放松控制,它还会故态复萌。有的怠惰者在环境艰苦时,也能表现出很强的吃苦精神,但一到条件好起来时,就又变得怠惰起来。因此,我们不能把性格修养看成是经过一下努力就能立竿见影的事,不能因为不良性格暂时在行为上消失了,就认为改变性格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必须老老实实地把性格改变当作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进行持续的努力,求得性格逐步的、缓慢的,然而却是稳固的和扎扎实实的转变。

    性格的长期渐变过程,决定了性格修养在起步时要求不能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有的人在性格修养中,一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想使性格一下子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不现实的。一个心胸狭窄、容易发怒的人,马上就要使自己变向豁达宽宏,雍容大度,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要自己马上就能做到闻过则喜,欢迎批评,这也是很难办到的过高要求。在性格的改变上急刹车,陡转弯,不但难以奏效,而且很可能使你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允许在性格的转化上有个缓冲的过程。一辆高速前进的车子,如果要倒车,就得先把车停稳,然后往回倒,停车的过程就是缓冲的过程。

    有了这个缓冲过程,才能抵消车子前冲的惯性,顺利地把车子倒回去,否则就会把车子弄翻。性格在发展中也有一种惯性,现在你要改变它的发展方向,就必须首先把它的惯性停下来,然后再慢慢改变它的发展方向。比如,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的人,性格修养的第一步应当是先设法克制火气,在将要发火时使自己冷静下来,即使克制火气时,呼吸急促、脸涨得通红、感情很不自然,也不要放松克制。过了一段时间,再提出进一步要求,即不但不发火,还要表情自然,呼吸不急促,脸色无变化。这个要求达到了,再进而要求自己抑制火气时能潇洒自如,豁达大度。如此循序渐进,性格才会逐步地由急躁易怒变为豁达大度。克服不良性格,只有这样从较低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提高要求,才能顺利实现性格的转化。

    变临时状态为稳定状态

    每一种性格在个人身上都可以表现为两种状态,即临时状态和稳定状态。比如自信心,一种是作为性格特征的自信心,一种是完成某一任务的自信心。前者是自信心的稳定状态,它始终存在于个人的性格之中;后者是自信心的临时状态,它只存在于从事某一任务的过程之中。再比如勇敢,有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勇敢的,勇敢在他的性格结构中呈现出稳定的状态。而另外一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怎么勇敢,只是在进行某一特定的工作时才表现出勇敢。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他具有勇敢的性格,而只能说他在从事某特定的工作时具有勇敢精神。无论何人,在一定范围、限度和时间内,使自己保持某种性格状态,毕竟不是很难的。因此,性格的临时状态比较容易形成,只要置身于非需要某种性格不可的环境和场合,他就能暂时地表现出这种性格来。

    性格的临时状态是不巩固的,需要或者产生这种性格状态的条件一变化,这种性格状态也就消失了。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种性格临时状态作为培养良好性格的起点,并把它保持下去,使这种状态持续积累,逐步变为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要培养性格的果断性,就可以先在一件具体事情上培养果断性,做这件事是果断的,做下一件事仍然是果断的。一个自卑的人,可以先从培养对具体工作的自信心开始,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信心地去做。这样,就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了培养性格的过程,而把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临时状态,当作整个性格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链条”。把许多这样的“链条”连接起来,各个阶段的性格临时状态就会联结成整体的稳定状态的性格了。

    转化过程中注意“慎独”

    “慎独”,也是古人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中也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闲居,即独居,两句话联系起来,就是说,能不能做到“慎独”,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曾提倡过“慎独”,要求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严于律己,加强对自我的管束。

    “慎独”的基本含义,就是《礼记?中庸》说的八个字:“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所谓“莫见乎隐”,就是说,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就放纵自己。一个人能不能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严格的自我约束,既是衡量自我修养自觉性的坚决性的依据,又是决定自我修养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在公众场合比较注意克制和涵养,注意表现出优良的性格,但一到单人独处、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让各种不良习癖和嗜好放纵起来。比如懒惰的人想要培养勤快的性格,如果只在集体场合是勤快的,到了家里就又懒惰起来,那么,他永远不可能真正养成勤快的性格。性格暴躁的人,如果只是在单位里注意克制暴躁,一到家里就又任性起来,随便对家里人发脾气,他也不可能使暴躁性格真正被克服。一个人如果真要下决心培养优良性格,那就必须从“慎独”始,做到没人监督和有人监督一样,公众场合和私下一样,单独活动和集体活动一样,使优良性格始终如一地贯穿在自己的活动之中。

    “慎独”,除了要“莫见乎隐”而外,还要能“莫显乎微”,即在微小的事情上也不要放松自己。三国时的政治家刘备,一生颇为重视修身养性,在他弥留人世时,尚不忘叮嘱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恶和小善,常常就是大恶和大善的先兆和起头。许多不良性格,往往就是从小的坏事开头。像生活中诸如上公共汽车不遵守秩序,在大街上行走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影剧院时大声谈笑,平时讲话中不注意语言文明,等等,虽然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反映了一个人缺乏教养。起初,这些可能是小的瑕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有可能酿成大的性格缺陷甚至是品质上的缺陷。等到它已经化为你的性格并已“定型”时,你再要克服它就将会困难得多。所以,性格修养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小毛病改起,小中见大,防微杜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