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关心亲朋无微不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伍举与声子两代世交

    恩情须学水长流。

    ——鱼玄机

    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两家之间交往也很密切,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此后王子牟因犯法获罪,逃亡到国外去。这件事株连了伍举,伍举被迫逃往国外。他觉得晋国很安全,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去投奔晋国。

    一天拂晓,伍举很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当他路过新郑郊外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兴。

    于是,他们就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红了。声子便问他:“兄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伍举听到这,泪水涌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他哭着说:“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又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声子听了,对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说:“兄长,你去吧,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现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在伍举投奔晋国后不久,声子被派到晋、楚两国去调节两国之间的关系。声子在晋国办完公事以后,就高兴地去看望伍举,并对他说:“兄长,回国的时机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伍举紧紧握着声子的双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声子告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他始终记着伍举的事,寻找一切机会帮助伍举。一天,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声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说:“多得很!个个才华出众,楚国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声子说:“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怪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能的贤人经常无辜得罪,都逃亡到晋国去。”声子接着说:“现在楚国的贤大夫伍举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本来同他毫不相干,却诬枉他,伍举无法申辩,只好逃亡到晋国去。如果他假手晋国来报私仇,楚国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听罢,心里十分惊慌,马上清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宣布增加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伍举明了这一切,都是声子的功劳,只有声子帮助他,才使他终于回到了楚国。伍举对声子非常感激,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此后,他们两家世代亲近和睦,伍举和声子的友谊,也流传后世,传为佳话。

    百里奚与蹇叔共患难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百里奚,春秋秦国大夫,虞国人。家穷,成亲离家,自谋生路。他先到齐国,无人推荐面见齐襄公。流浪至宋国,得遇蹇叔,两人纵谈天下大事,结为兄弟。蹇叔随即把百里奚推荐给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宫之奇又把他推荐给虞君,作了虞国的大夫。可好景不长,晋献公出兵灭虞,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正好晋献公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便把百里奚作为陪嫁小臣送至秦国。

    百里奚伺机逃出,跑到楚国宛县,不料被楚民捉送到南海放马。秦穆公后来听谋臣公孙枝说,百里奚有经邦治国之才,便想任用他,决定不惜重金将他赎回。公孙枝急忙劝阻道:“主公要是送厚礼去南海,百里奚就回不来了。”秦穆公很奇怪,问其原因。公孙枝说:“楚国让百里奚去放马,说明他们还不知道百里奚的才干,主公要是拿这样厚重的礼物去换他,不就等于告诉楚国,百里奚是个人才吗?如此,楚国便不会放他回来了。”秦穆公恍然大悟,就按照当时市场上买奴隶的价格,让人带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

    百里奚赎回后,穆公与他谈论富国强兵之道,欲任他为宰相。百里奚不受。曰:“我的本事远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主公要富国强兵,称霸中原,就该把蹇叔请来”。秦穆公听说蹇叔比百里奚还要高明,马上派公子絷赶到蹇叔隐居的地方——宋国鸣鹿村去请其出山。蹇叔入秦后,秦穆公即任命其为右相,同时任命百里奚为左相。在蹇叔和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积极推行各种改革,使得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邹长倩良言赠挚友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

    汉武帝的宰相公孙宏,小时家里很穷。他放猪多年,40多岁了,才发愤读书,学习《春秋》,学习其他经典。武帝初年。举贤良方正,他应试对策考第一名,拜为博士。

    要去长安时,他的近邻好友邹长倩,看他衣帽破旧,就脱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给他穿戴上,还赠送他干草一束、素丝一桄、扑满一个,并分别题词说:“干草虽不值钱.但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古诗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送他一束干草,那人像玉石一样美丽。用此诗赠您,希望您贵不忘贱。素丝一根一根地织成线,多少线积成了缕,多少缕积成了这一桄。这说明积少成多,积多成大。希望您不要认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啊!扑满是用土做的陶器,是用它装钱的。它的构造是有入口而没有出口。钱装满了,就把它摔破了取出钱来。因为钱贵重,而扑满不贵重。现在有些当官的收敛百姓的钱,聚而不散,将会得到扑满的下场,可要好好地警戒自己啊!”

    “保重吧,别后有山川的阻隔,风霜雨露的变迁,您谨慎从事,建功立业吧,我在家乡听候您的好消息!”

    后来公孙宏当了汉武帝的宰相,被封为平津侯。他打开东阁广纳贤明的人,把自己应得的俸禄全拿出来招待宾客食用。自己和家人经常吃粗米穿布衣,不辜负好友的期望,不忘记好友的赠言。

    孔融让梨争刑

    非亲有义须当敬,是友无情不可交。

    ——中国谚语

    孔融是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儿子。他一生写过许多的诗和散文,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孔融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疾恶如仇。因此,大家都很敬重他。

    孔融的这些美德,是从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培养起来的。

    孔融兄弟很多,他排行第六。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要谦让待人,尊敬父兄,明辨是非,注重仁义。所以他们家虽然孩子多,却一直和和睦睦的,邻里从来没听到过吵嘴打架的声音。

    孔融4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望老师和师母,带来一些梨给他和哥哥吃,孔融拣了个小的,客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说:“小公子,你为什么拣小的吃呢?”孔融笑着回答:“我年纪小,当然该吃小的嘛!”

    那位客人听了直夸孩子懂事,父母家教好。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朝廷里宦官专权,他们迫害异己,残害百姓,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弄得天怒人怨。

    孔融十六岁那年,有个叫张俭的官员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侯览下令逮捕张俭。张俭无处藏身,寻思着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就逃到孔融家。恰巧这时孔褒不在,张俭见孔融年纪还小,不便把真情告诉他,想走又无路可投.因而坐立不安。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料定发生了危急的事情,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您有什么事情跟我说是一样的。”

    张俭见孔融虽然年纪不大,却谈吐不凡,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于是,孔融就把张俭藏了起来。后来,这事不知怎么让侯览知道了,侯览命令地方官来搜捕,孔融与哥哥孔褒又悄悄地把张俭打发走了。差人没抓住张俭,怕不好交差,就将孔融兄弟带走了。地方官审问是谁窝藏和放走了“罪犯”。孔融抢着说:“张俭是我做主藏在家里的,也是我放走的,与我哥哥无关。如果有罪,应当由我一人承当。”

    哥哥孔褒赶忙说:“不,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来投奔我的,与我弟弟无关!”孔融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立刻赶到官府,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应当由我承担。”

    那地方官见孔融一家母子三人争着受刑,不能判定谁是主谋,就将事情上报侯览,暗暗在心中钦佩有这样的好母亲培养出这样的好儿子。后来,侯览下令杀了孔褒抵罪。

    孔融小时候不仅让过梨,而且在危险将至的时候,争过刑。一让一争,足以证明孔融和兄弟姐妹之间是多么团结友爱,风格是多么高尚。

    联想到今天某些人一见利益就沾,一见荣誉就争,一见责任和犯了错误就互相推诿。这些人只知道钟爱自己,不懂得心中应该有他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金钱和利益时时考验我们,在利益面前,是不是具有孔融让梨的精神呢?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未必遇到的都是坦途,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每一个高尚的人,都应该像孔融那样,抢在剐人的前面。

    刘备责友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范晔

    刘备(161—223)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者。刘备不仅善交朋友,和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还能诚恳地帮助朋友。刘备和许汜两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有一天,刘备和荆州刺史刘表闲谈。评论当世著名的人物,许汜也在座。当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插话说:“陈登的文化教养太低了。总也脱不掉一股粗野人习气。”

    “你有根据吗?”刘备诧异地问。

    “当然有。”许汜说:“头几年,他在吕布那做事,我去拜访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睡在小床上。”

    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

    许汜站起来正要分辩,刘备双手搭在他的肩上,诚恳地说:“你在外面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现在兵荒马乱,老百姓够苦的了。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买肥田,谁家买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种人,他怎会同你讲心里话呢?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你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地上,连小床也不让你睡。”

    刘表大笑说:“许汜,你快改掉这毛病吧。”许汜感到刘备是真诚帮助自己,感激刘备批评人不留情面,并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吕岱诚选益友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司马迁

    吕岱,字定公,海陵(江苏省泰州市)人,三国时孙吴的将领。吕岱一生屡立战功,80岁时还统兵作战,享年96岁。吕岱不仅以年高领兵出名,更以诚选益友著称。

    吕岱的益友是徐原。吕岱很早就认识了吴郡的徐原。几次听徐原慷慨陈词,觉得他是富有正义感的人。后来又经过不断地接触,发现他志向远大,才略非凡。便同他交了朋友。吕岱知道徐原家境贫寒,就带衣物去看望。吕岱认为徐原可成大器,就经常同他促膝谈心,激励他尽忠报国。

    在吕岱推荐下,徐原做了官。因为主持正义、又有才能,很快就提拔为监察政务的侍御史。徐原为人心忠胆壮,有话直说。对吕岱更是毫不客气。只要吕岱做事不妥,他就前去劝阻。当面批评,毫不讲情面。语言刻薄,不管你能否接受得了。吕岱呢,认为这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徐原看成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他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知道了哪是是,哪是非,避免了很多大的过失。有人不理解地对吕岱说:“徐原对您太不留情了,亏您推荐了他!”吕岱感叹地说;“这正是我尊重徐德渊(徐原)的缘故啊!”

    徐原去世了,吕岱哭得十分悲痛。对劝他的人说:“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正直的人),友谅(诚实的人),友多闻(见识广博的人)……徐德渊才真正是我吕岱的益友啊!他死了,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后世人常赞美吕岱和徐原的真挚友情。

    胡质辞交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

    ——《当代青年谈人生》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169—222)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突然闹僵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一句。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是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胡质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辞谢了。

    一天,张辽路遇胡质,看见胡质身体结实,红光满面,哪里有啥不舒服呢?他有些不高兴,埋怨说:“老胡啊,我一心想跟你结交,你怎么嫌弃我呢?”

    “这得问你自己呀!”

    “怪我?”

    “可不是!”胡质诚恳地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胡质笑着对张辽说:“知过能改,你这个人可交。”说着,他热诚地邀请张辽到自己家里去做客,终于成了好朋友。

    管宁割席弃友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刘义庆

    管宁、华歆都是三国人,他俩是最要好的朋友。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一起吟诗,一起写字,一起散步,很是密切。

    一次,管宁对华歆说:“我们不应该为金钱所吸引,为地位所诱惑。”华歆说:“你说得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品格。”管宁高兴地说:“如果能够做到,我们将永远是好朋友。如果谁违背诺言,就抛弃他!”

    有一天,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里锄菜,忽然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见了,视为土石,照样挥动锄头。华歆呢,看见那块金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急忙抓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忽然,他想起了管宁的话:“不应为金钱所吸引……”才悻悻地扔掉。其实,管宁早在注视着华歆,见了他的举动,很是生气。华歆虽知道管宁生了气,可不以为然,认为太过分了。

    又一天,他二人坐在一起读书,忽听门外传来了鸣锣开道声:“回避,回避!”“瞠!瞠!”华歆连忙撂下书跑出去看,只见一华衣锦服的人,坐在一辆华盖车上,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华歆看哪,看哪,直到没有影儿,还舍不得回书房,愣愣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

    管宁仍然读书,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其实,华歆的行动,早已被管宁看见眼里。

    华歆回来后,管宁立即割断了席子,说:“你违背了诺言,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弃好友的故事,反映了他不为金钱地位诱惑的高尚品格,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邓攸弃子保侄

    自古义为先。

    ——邓攸

    邓攸(?—326),字伯道,西晋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东晋元帝时曾任吴郡守,官至尚书右仆射。永嘉末年,邓攸被石勒军所俘,连同妻子、儿子和侄子同被掳。石勒打算掳他们过泗水北去。

    邓攸见岸边杂草丛生,林木茂密,便用刀砍坏了载他们的牛马车,牵着牛马,带着全家,藏在密林中。等石勒的军队过了河,走远了,邓攸才用牛马驮上妻子、儿子和侄子向南逃去。谁知,又遇上了强盗,抢走了牛马,他只得担着儿子、侄子,偕同妻子徒步行走。虽然不停地赶路,但行进非常缓慢。邓攸想:像这样带着两个孩子逃命,很难都保全性命;如果只带一个,或许能幸存。可是,一个是自己的独生子,一个是弟弟的遗孤,舍弃哪个呢?左思右想,横下一条心,对妻子说:“此去江南,远隔万里,很难两全。弟弟过世,若舍侄儿,会断其子嗣。只有舍子保侄了!日后若能幸存,或许能再生子!”

    妻子是个深通情理的人,知道此时丈夫的心,比她还难受。她流着泪,说:“他父,大丈夫自古义为先。此刻,也只能舍子取义了……”说完,夫妻对泣。于是,将子弃于荒野。

    可是,早晨弃了,晚上又追上来了。邓攸见了,居然将自己的儿子拴在了树上。儿子挣脱着,哭喊着:“爹呀——娘呀——”哭喊声撕心裂肺。他们不敢回头。带着侄儿,抽抽嘘嘘,向前赶路……“自古义为先”。邓攸弃子保侄的抉择,是与他平素的修养分不开的。没有“载米之郡,唯饮吴水”(自带粮食去吴郡任郡守,只饮吴地的水)的平素,哪有弃子取义的瞬间呢!

    谢尚以诚交友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李白

    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波涛滚滚的长江抖动着月华。这时,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308—357),正率领军队驻守在长江之滨的采石镇。

    这天,他换了便装,和几个幕僚一起泛舟赏月,只见水天一色,无涯无际,引起无尽的遐思。忽然,伴随着一阵徐徐的轻风,远处小船上传来吟诵之声,激昂奋发的情思,优美豪爽的诗句,深深打动了谢尚的情怀。他派人前去询问,回报说是已故临汝县令的遗孤,名叫袁宏(328—376),吟诵的是他创作的《咏史》诗。谢尚便派人把他接上大船来。

    原来,袁宏的父亲过世以后,家境很是贫困。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年,只好驾起一叶扁舟,涉涛履险,运送过往行人,维持温饱。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袁宏刻苦读书,他写的以历史为题材的诗作,是很出色的。方才,他在乘兴吟咏自己的诗篇。两个社会地位和年岁相差悬殊的人,竟然一见如故,寒暄几句,便高谈阔论起来。不知不觉间,明月西沉,朝霞东泛,连睡觉都忘记了。

    谢尚的热情称颂,使得默默无闻的年轻人,逐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名声一天天大了起来。谢尚还选拔袁宏担任军事参谋。此后,袁宏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

    李勉待友以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李勉是唐朝的宗室后代,当过开封尉、刺史、节度观察使,最后还当过两年宰相。他一生中最喜好的就是与有才干、有知识的人结交,交朋友他以诚相待,肝胆相照。为朋友尽心竭力,两肋插刀的故事留传至今。

    李勉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穷,在客居梁、宋等地读书。李勉曾和一名太学生同住一个旅舍。两人的关系很好,平日里常常一起谈诗作赋。

    一天,那个太学生突然得了急病,卧床不起。李勉看他的病情十分严重,非常着急,忙给他请医生熬药,又给他端水端饭。无微不至地护理那位太学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呢!

    太学生的病体不见好转,眼看快要不行了。他趁房内无人,紧紧拉着李勉的手,未说话泪先流,呜咽地说:“你我朋友一场,没想到你对我这么好,这些银子你拿着。”说着,摸出几锭银子交给李勉,又说道:“没人知道我身边藏有这么多银两,我死后请你用这笔钱将我安葬,余下的你就自己用吧!”说完,闭眼死去。

    李勉忍着失友的悲痛,遵嘱给亡友举哀,买了棺木、衣衾等物,把他好好安葬了。剩下的钱,他分文未动,都随亡友一起入土。不久,太学生的遗属来找李勉,李勉便和他们一起去给亡友迁葬,取出埋在地下的银两交给他们,并且又拿了自己的银子赠与他们。遗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李勉却说:“朋友一场,这是应该的!”

    后来,李勉当了大官,结交了一位勤肯能干的密县县尉王啐,可是没多久皇帝下诏要处死王啐。李勉认为自己的朋友王啐没有错处,便暗暗查访此事,了解到王啐是被人陷害。李勉便上奏皇帝请求赦免王啐,结果王啐被赦免,而自己却被指控执行圣旨不力,召回京师贬官处置。

    不久,王啐特来向李勉道谢,跪下就要给李勉磕头,李勉忙扶起王啐说:“何必如此,大家都是朋友,当为知己者死,我做的这又算得什么。”后来,他们的关系就更密切了。王啐也不辜负李勉对自己的厚望。他上任龙门县令后,为官清正,办事能干,声誉很好。

    李勉在任节度使时,听说李巡、张参两人很有才学,便请他们进幕府任判官。这两人都是名士,李逸待他们始终十分有礼,三人都互相以朋友相称,关系和睦。每有宴饮,李勉都请李巡、张参二人参加。

    不久,李巡和张参先后去世,李勉仍然很怀念他们,宴请客人时总给他们空着座位,摆着酒杯和筷子,就像他们俩活着一样。即使在很欢乐的宴会上,李勉看到空座,也不免神色凄然,回想起往日和两人的深挚友谊和学问切磋,想起两人对自己的帮助,心中便充满了伤感和怀念的感情。

    李勉对朋友的态度为众人所知,许多人都以是李勉的朋友而自豪。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勉以自己的风格和性格来影响别人,同样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刘君良关爱同族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刘君良,唐代深州饶阳人。他家几代是孝友世家,讲究团结友爱,父慈子孝,兄弟团结和睦,到他这辈已经是四世同居了。

    同族兄弟们都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吃一个厨房的饭,共同劳作,治理家业,一斗粮、一尺布都不私用岛,真可谓是孝悌力田、礼让成风的大人家了。

    隋大业末年,年成不好,谷菜都歉收,社会上人心也不稳定。这时,刘君良的妻子不是个很贤惠的人,劝他分家。他家院子很大,树也很多,由于孩子们都有教养,树上鸟巢很多,鸟也欢聚在这里,为了造成分家的借口和依据,刘君良的妻子偷偷把树上鸟巢里的雏鸟掏出来,互相交换,造成鸟的互斗,悲鸣。家里的人都很奇怪。刘君良的妻子于是造谣劝刘君良说:“天下就要大乱了,你看禽鸟都不安起来,何况人呢?快分家吧!”刘君良也莫名其妙,就和众兄弟商议好,分家另住了。

    分开家一个月来,刘君良发觉了鸟不安是他妻子搞的诡计,于是斥责妻子说:“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家,你滚开吧!”

    妻子走后,他又把众兄弟召集到一起,说明原因,又合到一起住了。这时地方上很乱,乡里的人,无法安居,于是都来依靠刘家,大伙在他家修筑起堡垒来,起名叫“义成堡”。大伙守住在这堡垒里,渡过了难关。

    唐武德年间,深州别驾(太守的军官)杨宏业专程来刘家访问,他看到刘家有六个大院,共同吃一个厨房做的饭菜。看到全家的子弟们都彬彬有礼,招待他酒饭,使他很欢畅地离开这里。

    唐贞观六年,朝廷特下诏书,表彰刘君良孝悌友邻、和睦家庭的高尚品德。

    铁木真与他的密友

    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

    ——蒙古族谚语

    铁木真是一个蒙古贵族家的长子,9岁时,父亲被仇家害死。从此,家境破落,生活贫困,他的母亲诃额仑夫人靠拾野果,挖草根,艰难地养大了自己的五个孩子。

    铁木真13岁时,有一天,家里的8匹骟马被贼抢去了,对于铁木真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于是,铁木真自告奋勇骑马去寻找。路上遇到一个少年正在挤马奶,了解到铁木真的情况,非常同情他。他给铁木真换下了疲惫不堪的坐骑,又给他带了很多食物,然后对他说:“你的生活这样艰难,我们男子汉的艰难和责任都是一样的,我愿意做你的朋友,我叫孛斡尔出,我和你一起去找马吧!”他们走了3天,又经过一场厮杀,终于赶回了那8匹马,铁木真很感激他,回到孛斡尔出的家,执意要留下几匹马作为酬谢。孛斡尔出一再推辞,说:“我是看你有困难才来帮你,这完全是我自愿的,怎么能要你的东西?我家里很富有,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所有的财产将来都是我的。我们是朋友,如果接受了你的酬谢,我还跟你做朋友干什么?”孛斡尔出的父亲纳忽伯颜看到儿子交了一个新朋友,十分高兴,对他们说:“你们两人要团结,要互相关心,帮助,千万不要互相争斗,遗弃对方!”

    从此,铁木真和孛斡尔出成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最亲密的伙伴,他的一生都和成吉思汗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鲁迅与郁达夫同行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鲁迅和郁达夫从1923年2月17日相识,历经10余年而友谊日增。

    鲁迅和郁达夫之间,不论在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和文艺见解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他们求同存异,赤诚相见。郁达夫对鲁迅十分尊重。

    鲁迅与郁达夫交往比较密切,是鲁迅到上海以后。1928年6月创刊的《奔流》,是他们合编的月刊。郁达夫虽称编者,实则挂名。鲁迅“因为《奔流》,终日奔得很忙。”而郁达夫却比较闲适。他们都各得其所,相处得很好。

    1930年2月,鲁迅、郁达夫一起列名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不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又经鲁迅介绍,参加了左联。由于当时斗争复杂,郁达夫思想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他又有感伤、颓废等情绪。在鲁迅面前,郁达夫从不掩饰自己的矛盾,鲁迅则坦诚相待,他写赠郁达夫的诗作就是明证。

    1932年12月31日,鲁迅为中外友人题诗写字,一连写了5幅,《无题》则是专为达夫新写的:

    洞庭木落楚天高,

    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

    秋波渺渺失离骚。

    这首诗曾经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郁达夫就最喜爱它,称它是鲁迅七绝中的压墨之作。从诗中看,对于郁达夫似有慰问和勉励之意,希望他认清形势,多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这时距郁达夫携妻王映霞移家杭州只有3个多月,也许鲁迅已经了解老友早萌退居之意。

    这首诗,于1933年1月10日寄出,并附信“丐其写字”。郁达夫收到后,便写了一首专门献给鲁迅的旧体诗,于1月19日特地送上门来。诗中有“彷徨呐喊两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这首诗用风趣的笔调,飘逸的风格,对鲁迅的业绩作出了热情的评价。

    郁达夫支持鲁迅,鲁迅也关怀郁达夫。就在1933年,鲁迅又借为王映霞写字之机,题诗一首赠郁达夫: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岭。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离开斗争漩涡上海,偕同妻子王映霞回杭州养息。之后,他与当地官员、士绅应酬往来,接受款待,写了一些点缀太平的游记一类的文章。鲁迅借用典故,对郁达夫进行规劝,并寄托着殷切期望。

    鲁迅这首诗的前三联,一再以史实典故作喻,极言杭州还是暴君统治的天下,虽然风和日丽,小山香满,但非爱国志士栖身之地。全诗的重点在第四联,希望郁达夫认清形势,“举家游旷远”,及早迁离杭州。在“风波浩荡”中抒写情怀。可惜郁达夫一味迷恋湖光山色、醇酒美人,辜负了鲁迅的期望。可以这样说,鲁迅是郁达夫思想和事业上的诤友,在激烈的生活波浪中,他是拉着郁达夫的手一同前进的。如果郁达夫能够倾听鲁迅的忠言,认真克服自身的弱点,他就不致于走那么曲折的道路。所幸者是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熊熊燃烧起来,终于不负鲁迅生前的殷切期望,在海内外的“风波浩荡”中奔走辛劳,为民族解放和新文化建设作出卓越的成绩,并献出最可宝贵的生命。

    张学良关心相声艺人张寿臣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张学良爱好广泛,对相声也有些研究,他曾对张寿臣说:“说相声不能光让人听笑话,还应该说些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人情世态,让人们乐得有道理,在笑中长见识。”

    有一次张学良听了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化蜡钎》后,深有感触地说:“相声不能为笑而笑,而应该鞭挞坏人,以正民风。”并举了《墙头记》的笑话为例,启发张寿臣。后来,张寿臣认真修改,使这个讽刺不肖弟子的小段更加吸引人。

    还有一次张学良找到张寿臣说:“贪官污吏刮地三尺,连土地爷都恨之入骨,而你讽刺贪官的相声《得胜图》就不够尖狠。”于是,张寿臣对《得胜图》做了修改,特地添了一段贪官离任时的自白:“老百性还送来一块石碑,我没敢要——让我驮着吧!”使得这个段予更增加了讽刺效果。

    一次堂会上张寿臣说《八扇屏》,当张一口气说完《八扇屏》时已经很累,本想下场休息,不料有位贵客还在高喊:“快接着说‘诸葛亮骂王朗!”张寿臣无奈,只得接着说下去,下场已是气喘吁吁,张学良关切问张寿臣的身体,并说:“《八扇屏》不一定要说完八扇,而且‘诸葛亮骂王朗’郡段也有点画蛇添足。”此后,张寿臣就将这二段做了适当精简处理,效果很好。

    张学良与张寿臣相交日深,他们常纵谈古今兴亡大事,论说历代英雄人物。后来,张学良还想举荐张寿臣去当县长,终因张寿臣力辞而作罢。张寿臣感叹自己身为一个艺人,难以报效国家,张学良劝他说:“自古以来就有以说笑参政的,你们说相声,开通民智,也是报效国家啊!”并特意手书了“曼倩遗风”四字相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