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做人做事课-忍耐处世,游刃有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刚柔相济,能方能圆

    变脸是一种巧妙的功夫,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高明策略。你可以说“单口相声”,一会儿红脸,一会儿白脸,叫身边的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测。扮出一副黑脸的样子做莽汉可灭对手威风,做红脸好人可用以给人台阶下,圆满收场。你还可以“演双簧”、说“对口相声”,一唱一和,让对手如同坠入云里雾里。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开朗的,或是内向的;古板的,或是不羁的;果敢的,还是犹豫的?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就决定了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球,那就失方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中庸性格,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用今天的话说,并不难理解。一个圆的中心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心是对角线的交叉点。一百里的路途,走到五十里时,就是到了中点。但现实做事中,中庸要比这复杂多了。

    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谐的做事从表现上看来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围棋手不紧不慢地下着子儿。平常与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结果,就像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越是中间区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更平常。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认为,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如果你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这样,你的做事就达到了化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状态。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且成功要连续不断,从一次小小的成功,到更大成功。仿佛人天生就是追求成功的,而不允许自己有所失败。当然,这种心思可以理解,毕竟人总是有追求的,人都想有所进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超过别人的愿望,但事实上,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别人,一味追求成功,一味闷在一条死胡同里,必然会导致无谓的失败甚至牺牲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没有理由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为什么非要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为什么非为一点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呢?为什么不向后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聪明的人总是有远见卓识,他们不会一味地走进一条死胡同,相反,他们善于在广阔的人生海洋中发现机会。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失败。但是下面一个事实也许会令你感叹不已。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之,无不撒腿而逃跑。可谓虎者,威风凛凛的权威和王者象征也。可是,你仔细观察,这样一种虎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狂奔而上,紧紧地抓住猎物。老虎尚知道在进攻时后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于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照样给我们启示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传说尧在位时年年大水泛滥。尧让鲧治水,鲧采用的方法是筑堤防水,可是今天刚筑好的堤坝,明天就被大水冲垮了。这样鲧足足用了9年时间仍没将大水治服,结果却被舜杀掉了。舜利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善于做退步思考,不钻进一条死胡同里。他凭着自身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利用疏导的办法,开凿了许多条河流渠道,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入大海,最终取得治黄的成功。其实,疏导对于筑堤来说是一种后退,面对汹涌而来的河水,我们不后退怎么能行呢?后退并非意味着河水的强大,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时机和手段来控制它、牵引它、疏导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这种方法不是让人耳目一新吗?

    退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胆怯、弱小,是逃兵。相反,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则是我们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说能屈能伸为大丈夫也,可见大丈夫行事,理应是有进有退。退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战斗打起来,非需要战士有韧性不可,没有韧性的战士终究会失败;那么退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当然是退到我们不能再退为止,也即退到我们反攻为止。这时的反攻,其势绝对不可挡,在强大的势能下加上韧性的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以退为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的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以跳高为例,退得远,可跳得更高。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求人帮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结果适得其中,对方会因为没帮上你大忙而内疚,进而较易答应你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渐进,从让他做小事开始过渡到帮大事。因为他已对你有好感和依赖,养成了对你说是的习惯。先高后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让的假象;由小到大,让对方无法察觉你“先得寸后进尺”的真正意图。日常交际,多非对立。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勿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让人一步不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计少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在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

    侯波决定用一种奇特的办法,既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歉意:“我曾经说过,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连那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意在说明旅馆小而矮;“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虽然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里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实是批评旅馆的卫生情况,不但坚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讽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微笑,送给打击你最深的人

    因为痛,所以深刻。有位诗人曾说:“凡爱过的,永不遗忘。凡受过伤的,永远有创痕。”不过也有人说:“当你的生命中承受了某一种痛,你才会有生命的觉醒,觉悟往往是从大悲痛来的。”

    成大护理系副教授赵可式,在小时候经历了母亲辞世时,医护人员胡乱将母亲丢上尸车送往太平间的痛苦,使她深深觉得人死后一点尊严都没有,于是将这份悲伤化为日后学习护理的动力。

    后来,高龄八十六的父亲生病,却没有医院愿意收,激励赵可式走上临终照顾的路,并积极在国内推动安宁缓和医疗。悲伤是自然的情绪反应,会随着时间久远而变淡,只要修补、淡化裂痕即可。“容许悲伤存在,直接面对悲伤”,不须刻意治疗悲伤,而此时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并给予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去年发生在美国盐湖城的一段真实新闻,一个父亲带着三岁儿子到森林打猎,父亲为了追赶猎物,留下儿子在车子里熟睡,但他回来后,却不见儿子踪影,他发狂、着急,数天后儿子被发现了,稚龄幼儿独自打开车门走入冰天雪地中被冻死。法官判这位父亲必须坐三十天的牢,伤心的父亲在聆听判决之后,选择在发现儿子尸体的地方举枪自尽。这是一个父亲在失去儿子、陷入悲痛和自责中,却无法得到支持力量以致寻死的例子。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都曾经有过深深浅浅的创痛,有的伤痕深、有的伤痕浅,有的令你印象深刻、有的让你选择遗忘,但是最痛的伤,往往让你受到最多的教训。因为痛,你反而不容易忘记刻画在心版上的伤痕,深深浅浅的、旧的、新的,总是让你牢牢的记住。伤痕的背后总是有一段伤感的故事,如果你愿意选择“遗忘”,那么就表示伤痕已经痊愈,如果你不想碰触这个伤口,或许是这个伤口尚未结疤,因为还有痛楚,所以无法忘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一些看不见的伤痕,而最痛的伤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总是可以教人看清人生的真相,看透世事的无奈以及人事的无常,你总是可以因此学到一些什么,或者看清楚一些什么,或许有些残忍,却是人生最真实的面貌。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脆弱都转化成悲悯与幽默,人反而有种破蛹而出的喜悦。世事变化无常,今日的聚首,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其实人生的一切事情,也都可能只有一次,它逼得我们不得不珍惜人生中无数的每一次。因为,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追求一些自以为可以满足我们内心的东西,当我们得到这些东西之后,又会发现竟是如此的空虚;反而是得不到的东西,常常让我们魂牵梦系。当我们碰到困境或挫折时,总是让我们记得牢牢的,也许一辈子想忘,都忘不了。作家钟玲说:“一桩严肃的悲哀,沉重的失落,往往会带给我们对生命更深一层的体认。”真的,没有比在深沉悲哀中,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生命中最痛的伤、挫折、困境,往往是生命转型的契机。古人说:“必有大凋落而后有大发生,必有大摧折而后有大成就。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候经过了折损、患难、屈辱、轻视、嘲弄,反而活出强大的生命韧力。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免于受伤,若仅仅是外伤,比较容易获得痊愈,倘若是内心的创伤,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不管你“伤”在哪里,人总是可以因此获得一些教训。那么,那些伤、那些痛,都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让人学会最多的道理和功课。

    一次大破坏可能是另一次新生的契机,然而透过全面的反省与思考,新的生命才得以厚重与深刻。在疗伤止痛之余,也要能寻找生命的复原与苏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美国诗人怀特曼说:“唯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真正的温暖。”同样的,唯有饱尝人生折磨者,才能领略生命的可贵之处。

    我相信真正的智慧是生命经过了煎熬与折损,以至于获得提升所得到的。

    因为,生命中最可贵的经验,往往伴随着最深的苦难。

    走出痛苦的五个阶段

    世间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失去亲人的痛苦会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饱受折磨,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这种痛苦甚至会改变你和你的生活。尽管我们每个人对待痛苦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专家告诉我们,通常要经历以下5个主要阶段,我们才能走出痛苦。

    阶段1:得知噩耗后头3个月

    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你还处于震惊和极度痛苦之中,不愿承认所爱的人已经不在了。这种剧烈的痛苦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和其他人谈论你的悲伤,获得他人的支持。

    阶段2:6个月之后

    在这个阶段,丧亲的悲伤和空虚会让你难以忍受,你怀疑自己是否能走出这种痛苦。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必须一步一步来,坚信自己能够摆脱这种痛苦。

    阶段3:1年以后

    第一个忌日会令你非常恐惧,你害怕自己会再一次经历丧失的痛苦。但是要知道,恐惧往往比忌日本身更可怕。尽量消除这种恐惧,告诉自己,一年之后仍悲伤是很正常的。

    阶段4:3年以后

    你已经学会接受死亡,但孤独感和怀念之情仍会不时涌上心头。怀念和流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仍深陷在悲伤中,不能释怀,那么就需要寻求职业救助了。

    阶段5:5年以后

    你还会怀念逝去的人,你还会有丧失感。但是,痛苦已经过去了,你已经能够在生活中继续前进,拥有你从没有感受过的信心和力量。

    低头亦是一种能力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吗?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无独有偶,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大师们提到的“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之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会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无疑是渺小的。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更高时,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富兰克林就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经营。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会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

    低头亦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精彩。

    吃亏是福

    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吃亏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生活本来需要我们去“吃亏”;二是因为人为的不公平强加给我们的“吃亏”。

    第一种吃亏也可以说是一种“傻子精神”,实际上,这种“傻子精神”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热忱而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人际关系中,是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的,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如何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16岁的美国姑娘,自愿到洪都拉斯去帮助当地人,使他们了解眼睛卫生的常识,以提高健康水平。洪都拉斯非常脏,以致这个女孩子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与一头猪睡在一起。不久,她回来向母亲介绍了那里的情况,眉飞色舞地说,明年她还要去,因为那地方太贫穷落后了,去帮助那里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她母亲立刻鼓励她再去。也许有人会想:去那么苦的地方,不是太吃亏了吗?但是,那位美国母亲却夸奖她的女儿,认为她的女儿有见解、有爱心,她为女儿乐于吃苦、富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