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找到立脚点,心安方有所立(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反省自察,善于补过

    南怀瑾说:“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难的,没有真正的无咎。”他认为人要真正达到没有毛病,就要“善于补过”,自己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毛病。只有这样,人才能无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人、品格、事物、工作等是不存在的。面对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人们需要时时地反省自察,勇于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才能塑造日趋完美的品格和尽善尽美的工作。

    在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有扈氏的部落发动了叛乱,他们带领着军队入侵夏朝的领地。

    面对着敌人的大兵压进,夏禹于是派出儿子伯启带领军队抵抗。然而出师不利,伯启被敌人打败了,因而停止了进攻。但是他的许多部下对他的决定十分不认可,请求他继续进攻。伯启说:“大家想一想,我的兵多于有扈氏,地域也比有扈氏广大,结果却吃了败仗。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的品德不如敌人,带兵的方法也比不上敌人。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改正自身的过失。”

    自此之后,伯启一大早便起床管理各种事物,吃的是粗淡的食物,穿的是简朴的衣裳,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提拔任用有才干与品行的官吏。过了一段时间,有扈氏的人知道了伯启的良好德政,不仅不再来侵犯领地,而且主动向伯启投降了。

    完善自己的品德,查找自身的毛病,然后改正它,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伯启一样的效果。

    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的意思是叫人面对贤能人,要努力以其为榜样,努力赶上。看到不贤的人要学会汲取教训,不与别人坠落下去。

    古往今来,许多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德行上有较高修养的人都是因为时时注意反躬自省,注意检查自身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冕”,才最终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和业绩。

    清末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身处高位的规律主要有3点,就是不参与、无结局与不胜任。他认为随着人自身官位的提升,其失败的可能性也在增大,进而发生悲惨结局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增多。因此,人每升一次官,就要用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事务,否则就会有绳断车翻的可怕后果。正因为这样,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于朝廷有大功,但时时都能反躬自省,不敢懈怠,所以才总是能化险为夷,屡度危局。

    实际上,反省自察是一个自我否定、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一定具备着自我否定的精神。而对于那些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的人来说,自以为是、固执、偏狭、狂傲占据了其性格的绝大部分,因此反省自察的精神很少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来。当面对困境时,这些人便会将失利的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甚至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此来保护自己虚假的尊严和面子。在这些人的内心当中,别人的成就和批评是其无法容忍的。故而,他们也就不会有否定自身,变革自身的反省自察的精神。

    相反,一个具有反省自察精神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严谨的。这些人查找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弥补自身的过失,并积极地改正缺点和不足。他们能谦逊地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从中吸取好的建议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层次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英国某位诗人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所以说一个具有反省自察精神的人充满了自信、大方、严谨、宽容与谦虚的精神,他们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也在感染着别人,给别人带来清新、健康的谨慎氛围。

    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具有反省自察的素质。当人们独自一人之时,就应该不断反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无错误的地方。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断拓宽、不断延伸。

    有人曾经说:“爱自己的人就会谨言慎行地保护自己,并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深切反省自己。”巴尔扎克也说过:“反省是一种美德。”

    人们在生活中为功名利禄而忙碌,有时候就是缺少了一份反省自察的精神和勇气,所以有的人一生虽然奔波不停却始终没有一点作为,有的人稍微取得一点成就便难以继续发展了。

    其实,停下脚步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反躬自省一番,找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改正错误的行为,弥补自己的过失,那么人们以后就会用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工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会取得更大的硕果。

    做人要发挥出能动性

    南怀瑾说,人类的价值,就在于有头脑、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险变成平易,坏的把它矫正过来——变成好的。但同时,他还认为人们也会把好的破坏了,变成坏的。

    南怀瑾所说的智慧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人们做人、做事起到的作用影响深远。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在知道这一消息后,跟他的臣子们说:“我听说齐国的晏子十分能言善辩,他这次来到楚国,我想要折辱他一番,不知道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我有一个办法。晏子来到楚国,必然会前来拜见大王。那时,我就会领着一个被捆绑的人从大王面前走过,等到那时大王您就询问这个人的来历以及被绑的原因。然后我会跟大王您禀报,说这是个齐人,因为犯了盗窃罪所以被绑了。到那个时候,咱们再看晏子还能够说什么。”楚王听完,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晏子一行人果然来到了楚国,于是楚王摆设酒宴款待齐国使臣。当喝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个官吏押解着一个被捆绑的人觐见楚王。楚王故作惊讶地问道:“这个被绑的是什么人?因为什么被捆绑至此啊?”官吏恭敬地回答:“这个人是从齐国来的,因为偷盗别人的东西,所以被臣等缉拿归案。”

    楚王听到这里,转过头对晏子说:“难道你们齐国均善于偷窃东西吗?”晏子听罢起身离席,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那橘子树在淮南一带种植就会长出橘子,但是种植在淮北就不一样了,成了枳子。大王您看,这生长出来的两种果实十分相似,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枳子不能吃,只能用来入药。这是什么原因呢?根由就在于淮南淮北有着不一样的水土,百姓在齐国没有偷盗,安分守己,而一旦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这可能是因为受楚国的风俗习惯影响的吧!”

    楚王听到晏子的话后十分尴尬,接着对他说:“我今日本来是想要羞辱你一番,没想到弄巧成拙,这是我的过错,请你原谅我吧。”

    在为人处世中,巧妙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大则能为国家争取利益、尊严和荣誉,小则能够为个人化解困境,获得掌声。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着无限的潜力和能量。人们想要完成一项事业,或者要实现某个远大的理想,除了要有拼搏进取的精神之外,还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讲究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两只蚂蚁,它们一起外出觅食。当它们嗅到不远处可能存在食物的时候,一段矮墙挡住了它们。为了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没有丝毫犹豫就来到墙角,快速地向上爬去。然而,当它刚爬到墙的一半时,就觉得十分疲劳,然后掉落下来。它没有灰心丧气,继续不停地尝试往上爬。而另外一只蚂蚁将这里仔细查看了一遍,接着便绕过了这堵墙,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食物,享用起来。这时,那只蚂蚁还在尝试着攀爬那堵它似乎永远也爬不过来的墙。

    笛卡尔认为人仅仅是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古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是很相近的。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会出现智力的高低、能力的优劣、品行的好坏。

    人们将自身的智慧巧妙地发挥就能将坏事矫正,成为好事。但是如若不遵守客观规律,违背事实,不注重改变思路,那么好的事情也会变成坏事。

    人们为人处世,如果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不仅不会摆脱困境,反而会使自己愈加危险。因此,只有正确地观察问题、看待问题,按照客观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够变“坏”为“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