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奥巴马学思考-形象思维:看奥巴马怎样化“无形”为“有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奥巴马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种能力就是我们要说到的形象思维。你思考得越形象,你就对你想得到的东西越容易把握。“形象”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它体现的就是把抽象无形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能力。

    什么是形象思维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关于“形象思维”的大争论。主要是围绕“探讨‘形象思维’是不是独立于并相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不是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这两个问题而展开。虽然这两次争论都是不了了之,但会死,不可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的本能,它被大量的运用于人的工作和生活过程当中。

    用形象思维来交流是最有效的沟通手段之一,有时候大家争论大半天没有一个结论,但是,到白板前面画几下就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的甚至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到底什么是形象思维呢?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之后,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著作。其他人基本上都无法理解相对论的内涵,因此,经常会有很多人向他请教相对论是什么。

    有一次,一个对相对论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向爱因斯坦请教相对论到底是什么。他说:“爱因斯坦博士,请你用最简单的预案眼解释一下你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回答说:“比方说,你同最亲爱的人在一起聊天,一个钟头过去了,你只觉得过了五分钟;可如果让你一个人在大热天孤单的坐在炽热的火炉旁边,五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是形象思维的专家。他经常能够把深奥的理论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形象思维就是把抽象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维,转化成形象的内容,并用最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思维方式。

    有一次,一位美国女记者走访爱因斯坦,问道:“依你看,时间和永恒有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笑了笑,答道:“亲爱的女士,如果我有时间解释他们之间的区别的话,那么,我们解释完的时间一到,永恒就消失了。”

    这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因为,通常在我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信息,一类就是形象信息。如果我们能够多运用形象信息来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内容就会比较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运用形象思维首先要做到对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例如爱因斯坦就是因为对相对论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才可以一针见血的说出相对论的内涵。

    先瞄准再射击:用远大理想来指导思维

    如果我代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人的权利,我能做出谨慎的决定,我将以智慧、清醒的方式处理紧急事件、危机以及美国在世界中遇到的机会。如果美国人民知道白宫里的总统有一个还住在湖边茅屋里的祖母,他那有一半印尼血统的姐姐嫁给了加入加拿大国籍的中国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总统对美国的世界角色和人民生活会有更深刻理解,这种想法绝对是正确的。

    ——奥巴马

    一定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人人都想成功,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成功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成功的方法?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还是因为缺少可以成功的机会?都不是。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人类精英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也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的方法供我们参考。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没有成功呢?在知道成功的方法以后,还没有实现成功,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没有按照成功的方法去做。不是半途而废就是缺乏实际的行动,陷入空想。贾金斯式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他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就是谈个恋爱也喜欢来个半途而废。这样的人,能成功才怪。社会上想要改变自己处境的,大有人在,但是,往往就是很少有人能将这种改变处境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结果,这些人的欲望也仅仅是欲望而已。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调查结果出来了: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找出一些共通点:那些有明确目标的人,在积极的行动下,他们的目标不断的得以实现,生活水平也稳步上升,最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由此可见,目标对人生具有极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

    想要成功就不能将自己的目标舍弃,不能让自己的目标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奥巴马在政治生涯上能够最终获得成功,就正是因为他对梦想的追逐。无论是最初从事的律师行业,还是到现在的从政,奥巴马都是为了通过这些形式去为底层民众争取权益。他特别关注美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并喊出了很多社会底层内心的声音。作为“穷人的代理人”,奥巴马积攒起雄厚的民意资本,并成功地树立起清廉、为百姓着想的形象。从社会底层依靠一己之力奋斗出头的个人成长史,加上他雄辩的口才,灿烂的笑容,俘获了众多美国人的心。

    从奥巴马的成功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梦想的力量。借助梦想来跨越困境,是我们应该从奥巴马的成功当中吸取的智慧,这也是我们走上快乐的逐梦之路的最佳选择。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奥巴马的理想是改变美国的现状,消除种族之间的隔阂,以此来建立一个“更完美的联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走上了艰辛的总统竞选之路。虽然奥巴马心怀着远大的理想,但是,他很理智。他说: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希望不是忽视未来的艰巨任务或横亘在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障碍。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从拼搏中退缩。希望是我们心中坚守的一种东西:它告诉我们,不管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有勇气去争取,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和艰辛,更好的东西就会等待我们。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在追求的理想的过程当中,应该保持冷静的思考。现实和理想之间总会存在一段距离,美化理想或者是美化追求理想的过程,都只会迷失自己,既认不清自己的现状,也看不清形势的发展。就比如说明建文帝朱允炆。

    按说,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一个好皇帝。他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后,改变了朱元璋严刑酷杀的政治气氛,从朱元璋的刚猛治国转变为仁厚治国。他果断的调整了一系列政策,重视文官地位,减轻税赋,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由原来的严刑重典调整成宽刑省狱。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调整,都是很符合当时实际的。

    但,为什么后来就被所谓的“靖难之役”打垮,被朱棣夺了江山了呢?

    当然原因很多,有朱棣的大智大勇,也有朱元璋对子分封、大杀功臣的弊端,也有朱允炆自己太过柔弱有关。但,如果我们往深层次一想,就会发现,朱允炆的失败于自己的理想主义有一定的关系。

    朱允炆没有经过战乱,所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好的方面是能培养人的道德、文气和理想。坏的方面了,没有培养人的动手能力,让人太过理想、脱离现实。朱允炆一上任不久,就削藩,他的“秀才班子”出的削藩的战略又不对,加上爷爷朱元璋大杀功臣,没有什么顶用的武将。文又文不行,武又武不行,用的都是纸上谈兵的人,加上自己又软弱,和朱棣一碰,被朱棣给“吃掉”了。

    柳传志说:我这些年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制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分成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许多子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把这些目标实现。平常我的谈话都围绕这些:别把长跑当短跑;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退出画面看画;一眼看到底;要把土夯实。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心中有理想,关键还要学会在现实中生存,要脚踏实地的生活。所以,当我们的理想与现实遇到冲突的时候,心中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妥协,承认不完美,学会承受煎熬。因为,理想的实现,注定不是直线的,而是有很多挫折,只有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能坚忍、能妥协、能承受,这其实就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心中有理想,又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我们的理想实现的几率会越来越大。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强烈的欲望能驱使你走向成功

    成功的人都拥有相同的特质,他们都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如果说梦想是迈向成功的方向,那么欲望就是迈向成功的燃料。欲望越强,产生的动能越强,越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因此,成功要激发强烈的欲望。

    在需要休息的时候,奥巴马经常慢跑到林肯纪念堂,站在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地方。看着国会山的圆顶闪闪发光,他的美好愿望就会油然而生。

    “在这么一个地方,我想到了美利坚合众国和建国功勋们,哪些国家缔造者超脱于目光短浅的抱负和算计,憧憬建立一个横跨大陆的国家;那些与林肯和路德金一样的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未竟事业;以及哪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奴隶和士兵,裁缝和屠夫,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块块砖瓦,一条条铁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建构了充实的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我们共同的理想。这是我向往并将为之献身的事业。”

    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就树立了为祖国解决“家庭纠纷”的想法,在国会山,这种愿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他认为,要弥合这个裂缝,就必须和美国人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渴望公平竞争的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这样,不仅国家的政治,甚至国家的政策也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如果成为美国总统,就可以将选民的心声贯彻到国家的政策当中,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林肯、肯尼迪以及一切先贤们的愿望。这就是奥巴马的欲望所在。心想才能事成,如果我们连想要成功的欲望都没有,那哪还谈得上成功。但是,当我们把想要成功的欲望和毅力以及实践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欲望就能产生强大无比的力量。

    埃德温·巴恩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他强大的欲望。

    多年以前,埃德温·巴恩斯发现,思考致富是一条不容置疑的真理。他的发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始自他想成为伟大的爱迪生事业伙伴的强烈欲望,然后点滴得来。

    巴恩斯的欲望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确定不疑。他想和爱迪生共事,而不是为他工作。如果仔细观察他将欲望变成现实的过程,你会更好地理解他的致富原则。

    当这种欲望或者思想;中动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时,他还不具备实现这个欲望的条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大难题。他不认识爱迪生,也没有足够的钱乘火车去新泽西州奥兰治。

    这些困难足以让很多人退却,从而放弃这种奢侈的欲望。但是他的欲望却非同寻常!

    发明家与“流浪汉”他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宣称要加入这位发明家的事业。多年以后,谈到巴恩斯与爱迪生的第一次见面时,爱迪生说:他站在我面前,和一个普通的流浪汉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的脸上透出一种神情,让人觉得他有一种追求目标的执著。从多年与人交往的经验,我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得到一件东西,愿意用整个未来做赌注,那么他一定会得到。我给了他这个机会,因为我看出,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达目的绝不放弃。事后证明,果然如此。他能在爱迪生的办公室开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靠着一个年轻人的外表,因为那恰恰是他的弱势。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意念。第一次会面时,巴恩斯并没有立即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他只获准在爱迪生的办公室工作,而且薪水非常微薄。

    几个月过去了。表面看来,巴恩斯并没有朝心中确立的远大目标更进一步。但他的头脑中正在经历一个重大变化。他做爱迪生事业伙伴的欲望正在日益强烈。

    心理学家说得对:“如果一个人真想做一件事,那他一定会做成。”巴恩斯已经准备去做爱迪生的事业伙伴,而且他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没有对自己说:“干这个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换个推销员的工作。”相反,他对自己说:“我到这儿来,就是要加入爱迪生的事业。我一定要实现这一意愿,即使让我用一生来追求,我也愿意。”他说到做到。

    也许,年轻的巴恩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那种强大的欲望、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实现梦想的执著毅力,注定会帮助他排除障碍,创造梦寐以求的机会。

    欲望是开拓命运的力量,欲望越强产生的欲望也越强,激发成功成功欲望就就是燃点心中储存的燃料,让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向成功的目标直冲而去。不断强化成功欲望强度,让自己像一把利箭在张满弓的弦上发射出去,满怀冲劲,锐不可挡。

    成功是这样练成的:善于发现并利用机遇(41)

    我一般的态度是,如果我做好现在的工作,那么我就能有机会寻求更高的职位。如果我没有把工作做好,而且还过分关注将来的事情,那么机会的大门就不会向我打开。

    ——奥巴马

    洞见社会大势,把握战略机遇

    有一个人天天渴望机遇降临,于是他在大街上大踏步寻找机遇,但对周围的人和风景却视而不见,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也充耳不闻。机遇之神化作一个老头拉住他,要给他介绍一个收入丰厚但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二十年后,这人还在大街上寻找机遇,机遇之神还是化作原来的老头,要给他一笔钱合伙做生意,他还是没有答应老头。当这个人60岁时还在大街上寻找机遇,机遇之神撞倒他并问他在寻找什么时,他依然说在寻找机遇,老头说:“我就是机遇,可惜你没有抓住我。”说完一溜烟走了。

    这只是一个比喻。人,不要等到疲于奔命一辈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奔波劳累一辈子,其实真正想要的东西早就遇到过,但就是错过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认识到。

    托·富勒说: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奥巴马就善于抓住机遇来成就自己。

    对于饱受共和党政府八年笨拙管治之苦,尤其是被经济危机和海外战争困扰已久的美国民众来说,最渴望就是改变!这是人心所向,“渴求改变”就是美国社会最大的大势!奥巴马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不停地对选民说:“我们要的是变革,不能让老一班人马一遍又一遍地玩老一套的政治游戏。”

    美国的失业率又创新高,数百万户家庭正失去住房。美国的公众非常希望能再出现一个罗斯福或者里根那样的救世主。以全新形象出现的奥巴马极好地把握了选民心理,他所提出经济方案的核心就是维护95%的中产阶级的利益,提出的口号就是帮助他们重拾破碎的“美国梦”。他提出为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減税;并为所有儿童提供公费医保;同时增加教育投资,让孩子们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他描述的愿景,已经足够点燃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梦想。

    把握了机遇,就是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比尔.盖茨的成功也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一个典型例子。

    20世纪60年代末,当许多人对计算机还感到诚惶诚恐时,比尔就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很大。于是他把握住这个机遇,在短短二十年里,他和他的微软公司取得了惊人成就,使他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差,成功在于你为与不为。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像时间一样稍纵即逝。成功者对机遇是敏感的,机遇一到便牢牢抓住,或者主动寻找。而失败者却瞪大双眼痴痴等待。当机遇在茫茫等待中悄悄遛走时,却茫然不知。机遇就像一扇门,每个人都拥有,关键在于当它被叩响时,我们在沉睡,还是醒着。聪明的人拥有一切,愚昧的人,成功正与他擦肩而过。将机遇牢牢抓住吧,成功的桂冠将非你莫属!

    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力

    要抓住机遇,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判断能力是行不通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惊,有些事则平淡无奇。一般而言,使人大吃一惊的事会使人倍加关注,而平淡无奇的事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却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能够看到不奇之奇。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茶水也会洒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得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瑞利对此作了进一步探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得到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倾斜法,获得了创造给他带来的巨大幸福。当然,我们说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留心周围小事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让人们把目光完全局限于“小事”上,而是要人们“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并得到幸福。

    奥巴马拥有精准的直觉和判断能力。他反对伊拉克战争,认为美国打的是“一场哑巴的战争,一场轻率的战争,一场未经论证而凭一时冲动,不是处于道义而是基于政治利益的战争。”刚开始,很多人都怀疑和反对奥巴马的论断,但是,如今,历史证明了奥巴马当初的语言全部实现。美国从此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深渊,进退两难。

    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这也体现了奥巴马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他指出:自由市场体制既不是自然规律也不是上帝的旨意,它是痛苦挣扎、不断摸索的结果,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稳定与改变之间的艰难抉择。尽管自由市场的恩惠主要源于一代又一代美国人追求各自幸福的努力,但是,每一次经济巨变和转型时,我们还是依靠政府采取行动来提供机会,刺激竞争,让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奥巴马预言,如果政府拒绝干预,那就意味着美国政治将更加分化、更加不稳定。2008年,美国的局势正好应验了奥巴马的预言。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众所周知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凭直觉解决疑问的例证。阿基米德在面临“结构复杂的金冠是否用同等重量的白银掺假”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他知道金与银的比重不同,同重的金与银体积也不同,要想知道金冠中是否含有同等重量的白银时,阿基米德很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测知金冠的体积。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测出结构复杂的金冠体积呢?当他带著问题跨入浴缸时,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溢出的水就想到两者体积相同,即刻得出了测量金冠体积的办法:把金冠置入水中,被金冠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冠的体积。阿基米德运用的是一种跳跃性的直觉思维,凭直觉使困扰他的疑问迎刃而解。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直觉在创造发明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展现出逻辑思维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动性作用。

    有一家机构对500强的CEO们作了一项调查。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回答“按我的直觉做决策”。有趣的是,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会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事实。他们也许顾虑被别人认为是太眩,或者不是严厉的经营治理者。不管怎样,这些经理们或者其他有成就的人士都同意,直觉是一种潜意识能力,它确实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决策。由此可见,直觉对于我们的成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我们要如何发展直觉思维呢?首先需要扩大知识面,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产生直觉前提条件。其次,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地思维,大胆地设想和猜测。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直觉决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帮助你获得成功,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如果你缺乏冷静的判断,以偏概全,否认科学决策的价值和有效性,不遵循科学规律,单纯依赖自身的直觉,必然使得决策风险增大,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所以,通过直觉得到的结论,一定要经过逻辑论证或试验之后方可行动,绝对不能把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截然分开。

    捡回你的帽子:成功就是要敢于冒险

    今天的美国也在严峻的寒冬中面对共同的挑战,让我们记住国父们不朽的语言。带着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寒流,迎接可能会发生的风暴。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屈服,我们没有逃避也没有犹豫,我们脚踏实地、心怀信仰,秉承了宝贵的自由权利并将其安全地交到下一代手中。

    ——奥巴马

    与鲨鱼同泳:成功离不开冒险精神

    在世界上一些地区,近来兴起一种冒险运动——与鲨共游。这一现象足以说明人类的冒险精神。确实,成就伟大事业就绝对离不开冒险精神。这句话在奥巴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甚至可以说,奥巴马的一生就是进行一场大冒险。他把写给女儿们的信取名为“我们一家的大冒险”。以此来解释自己的白宫之路。在信中他写到:我要大家向发现的极限挑战,让你们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改善我们生活、使这个行星更干净、更安全的新科技和发明。我也要大家向自己的人际界限挑战,跨越使我们看不到对方长处的种族、地域、性别和宗教樊篱。正是具有这样的冒险精神,奥巴马才会在竞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奥巴马就绝对不会选择走这条困难重重,危机不断的艰辛之路;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奥巴马也就不会具备冲破层层难关的勇气和魄力;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奥巴马今天的人生就会要改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是因为缺乏冒险精神而最终一事无成。

    一天,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有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只一事无成,就像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困难,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收获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是那些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当中,就一定会有危险存在,而冒险就意味着会遭遇失败的可能。但是,在困难面前,如果我们不敢冒险,万事只求稳妥的话,我们就会变得犹豫不决,从而白白错失良机。尤其是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当中,风险无处不在,所以,冒险精神就更加需要。一马平川的发展可能会比较的顺利,但是,这就决定了你的一生绝对不会有所作为,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因为风险当中虽然存在危机,但是只有在危机当中才蕴藏了巨大机会的种子。

    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微软只青睐具有冒险精神的员工。他们宁愿冒失败的危险选用曾经失败过的员工,也不愿意录用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员工。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是平等的,都是50%。如何才能让这50%变成100%,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冒险的勇气。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敢于冒险的人。其实,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我们就只能选择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

    工作中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在追求的道路上,总会有那些不可预料的险滩沼泽,无处不在的风险,随时都会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在今天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随机性和偶然性更大,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里,冒险精神就成了最宝贵的资源。记住一句话: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

    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己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疑、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未能突破,因为不想去突破;我们无法发挥潜能,因为不能超越自己!

    “他强调在我们思索眼前道路的此际,我们以谦虚感激的心想到,有些勇敢的美国同胞正在遥远的沙漠和山岭上巡逻。今天他们有话要对我们说,就和躺在阿灵顿(公墓)的英雄们世世代代轻声诉说的一样。我们尊荣他们,不只因为他们扞卫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代表着服务的精神;愿意在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上找寻意义。而在此刻,能够界定一个世代的此刻,必须常驻你我心中的,正是这种精神。”在一次演讲中,奥巴马说到了这样一段,这段话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超越自我始终是一项崇高的品德。

    彼得·圣吉说:自我超越首先就是理清我们真心向往的目标,在使我们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努力的同时,不断弄清与加深我们的个人远景,集中我们的力量,发展耐性,坚持、坚持、再坚持,通过激发保持“创造性张力”,克服“情绪性压力”,从而平衡愿景与现实间的差距,客观看待现实的一种学习修炼。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丧失了超越自己的勇气和动力。一旦说到要超越,就后劲不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逼我们学走路,我们却试着自己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进入走的时期。然后,我们对走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但是,为什么在我们能跑、能跳、能说、能写之后,那原先所具有的、不断超越自己的冲力,竟渐渐消失了呢?仔细想想,这是因为当我们有了谋生的能力之后,就很少有那继续超越的想法。也就这样,我们才会安安静静地成为了一个“凡人”。只有少数的人会说:“我不要做一个普通人,我要超越!超越我那看来有限的自己”。于是在这种不信自己办不到的愤懑和努力下,他们将自己提升了。且随着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为人类的历史,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超越自己,还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优点和成绩,对于实现新的超越、不断完善自己,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如果在优点和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陶醉于“自我感觉良好”之中,就容易停滞不前。陈毅同志诗曰:“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经验证明,骄傲是进步的大敌。一个人具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志向和胸怀,有克服和战胜弱点、缺陷的勇气,有不断超越“旧我”的热望,永不安于现状,永不自满自傲,就能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跨入人生的新境界。

    在我们身上,存在有许多的弱点:自卑、懒惰、胆怯;也有许多困难:贫穷、疾病、失败。要克服这些弱点,战胜这些困难,必须不断地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自信才会克服懦弱,勤奋才会带来成功,也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收获真正的丰收和喜悦,才能在累累硕果中畅饮成功之酒的醇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