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以舍为得,人生无处不自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大的舍就是最大的得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击败俄奥军队。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又战败,实力大为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积蓄力量,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表示退让的姿态。同时,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也极力拉拢俄国,亚历山大一见到他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如果你要对他们采取什么措施,我将是你的一名助手。”1808年秋,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两国的友谊威慑奥地利。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一片抗议声。皇太后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说:“切切不可前往,你若去就是断送帝国和家族的荣誉,悬崖勒马,为时未晚,不要拒绝你母亲出于荣誉感对你的要求。我的孩子,我奉劝你,及时回头吧!”

    亚历山大却认为,当时俄国的力量还不足,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争取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到了,再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抵达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词,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中,与拿破仑形影不离。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奥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装模作样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一天,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拿破仑见状便把自己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假装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你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你。”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打败了拿破仑。后来亚历山大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生活中,掌握进退之道有诸多妙处。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最大的舍就是最大的得。就像亚历山大一样,他用最大程度的舍,才笑到了最后。

    对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心态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失去一样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有所收获。关键是,你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要舍得放弃,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舍弃不过是获得的第二张脸,大舍才能大得。

    沙漠中,一群旅行者沉默地前进着,夜晚来临时,疲惫不堪的他们正准备安营扎寨,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神出现了。旅行者们满怀期待,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神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旅行者们非常失望,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平安,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不过,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进他们的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放进马褡子里的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则寓言意在说明,人性是复杂的,获得时总会懊悔,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而失去时才知道珍惜,又生后悔之意。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舍弃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永远拥有掌声,就得舍弃眼前的虚荣。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舍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舍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硕果累累的金秋;船舶舍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

    俗话说:“万事有舍必有得。”舍与得就像小舟的两支桨、马车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舍弃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

    暂时的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就有所不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盲人眼睛看不见,但往往听觉灵敏。会计的心算能力最差,2加3也要用算盘打一遍,而摆地摊的则是速算专家。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

    即使我们发现自己的老板并不是一个睿智的人,并没有注意到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那么也不要懊丧,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即时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我们是在为自己而工作。

    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且有更长远的未来。固然,薪水要努力多挣些,但那只是个短期的小问题,最重要的是获得不断晋升的机会,为未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奠定基础。更何况生存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眼光只盯着温饱,得到的永远只有温饱。

    暂时的舍弃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获得。我们应该认识到,老板交付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上司分配的工作能增长我们的才干,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企业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所学校,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增长我们的智慧。

    在这一点上,俾斯麦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俾斯麦在德国驻俄外交部工作时,薪水也很低,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工资低而放弃努力。在那里他学到很多外交技巧,也锻炼了自身决策能力,这些对他后来的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许多商界名人开始工作时收入都不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将眼光局限于此,始终不渝地努力工作。在他们看来,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能力、经验和机会。最后当他们功成名就之时,又如何衡量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呢!

    工作时,你要时刻告诫自己,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而努力。无论你的工资收入高低,都要清楚地认识到那只是你从工作中获得的一小部分。不要太多考虑你的工资,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因为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在你未来的资产中,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现在所积累的货币资产。当你从一个新手、一个无知的员工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管理者时,你实际上已经大有收获了。你可以在其他公司甚至自己独立创业时,充分发挥这些才能,而获得更高的报酬。

    也许你的老板可以控制你的工资,但他无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学习。换句话说,他无法阻止你为将来所做的努力,也无法剥夺你因此而得到的回报。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为求得一份丰厚的收入,放弃了个人的兴趣追求。工作时往往超负荷运转,个人空间极小。从社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来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这往往并不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选择。赚钱当然是必要的,但人们除了工作之外,对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时间、良好的健康、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对自由的、能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工作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首选择业目标。这样,人们就可能拥有更多灵活的时间,弹性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工作才是个性化的、理想的工作。

    人,要懂得及时抽身,离开那看似最赚钱,却不再有进步的地方;要鼓起勇气,不断学习,再去开创生命的另一高峰。

    该舍弃的绝不能迷恋,该得到的绝不能错过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出类似的选择。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

    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必定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

    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人格和道德,舍弃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

    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风格。

    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请他权断。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不是拥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做出如此的舍弃?

    正确的舍弃,不会像随手扔掉废纸团那样轻而易举,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决心有勇气,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

    对于那些应该拥有的东西,我们要努力争取。

    英国皇家学院张榜公开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维选拔科研助手,这让年轻的装订工人法拉第激动不已,他赶忙到选拔委员会报名。但在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他是一个普通工人。

    法拉第气愤地赶到选拔委员会同委员们理论。委员们傲慢地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有机会参加选拔考试。但一个普通的书籍装订工人要想拜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鼓足勇气去找戴维教授。

    第一次敲门后,门内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叩门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注视着法拉第。

    “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老者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把自己闩在了屋里。我才不当这样的傻瓜呢!”

    开门的老者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拉第带到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了。”

    经过严格而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高贵而华美的大门。

    正如法拉第一样,与其接受不公的命运,不如努力地去争取,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在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坚持的人,就必须具备执著的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即使失败也要努力争取”的勇气和胆略。

    心存取舍,则有邪见与妄行;成就大事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去坚持,而什么又该舍弃。名利富贵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对其执著不忘,实在不宜。

    人生的高度应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应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去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知足常乐是“天堂”,慈悲喜舍是“道场”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在八十高龄时,依然仙风道骨,非常健壮,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克里安德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塞涅卡也说:“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这不仅让人思考,何为富有?

    庄子曾告诫人们:“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清楚地表明了利的欲望让人自累。回顾沧桑历史,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然而能够对于现今生活知足的欲望却是比较实际而能达到的,于是,他们因此幸福快乐。而被欲望无穷无尽缠绕的人们却永远在失望与挣扎中不得宁静。

    对世间人来说,积累财富从开头到结束都充满痛苦。世人无明愚痴,根本不知取舍善恶因果,陷入了追逐贪欲的迷乱之中,为无常而短暂的快乐,忍受长久的艰辛苦痛,造下了种种恶业,后世更因此而堕落恶趣深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里饱受痛苦的折磨。

    其实,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

    只有经常知足,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去强迫自己,而是自觉地知足,才能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身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了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指之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特意将自己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多岁。医师们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醒悟,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他后半生不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洛克菲勒最终醒悟,舍弃自己的财富,奉献社会。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舍弃的。在仕途中,舍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舍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舍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丢掉过于沉重的包袱,不畏惧失去,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看生命在谷底与波峰之间起伏,看心情在阴霾与晴朗之间兜转,仍能感受春日暖阳,体验冬季严寒。这一切,无不精彩,无不丰富。

    幸福就是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我们会听到老人们提起他们的小时候,说那时虽然吃不饱、穿不暖,却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也常听自己的同龄人抱怨,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抉择,以至于幸福就在抉择中溜走了一半。也许是我们的生活比起父辈来过于琳琅满目,也许是杂乱的物质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光怪陆离的生活中我们丢掉了幸福,殊不知,简单的幸福就是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人生中,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其中“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因为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就已经足够幸福了。

    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参观到所有动物。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

    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时,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琢磨了一下,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

    他们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遗憾一次。因为时间不等人,如不这样做,他们的遗憾将更多。只有迅速做出选择,才能减少遗憾,得到更多的收获,获得幸福的感觉。

    幸福在选择中诞生,然而在选择和取舍时却必须有理性、睿智和远见卓识,不可鼠目寸光,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选择不是一锤子的买卖,不能因为一粒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因为留恋一棵小树而失去整片的森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选择这个,却害怕错过那个,于是拿起来又放下,到最后一刻还在犹豫。这个会有这样的缺点,那个会有那样的不足,所以总迟迟下不了决心,或者选择之后,又来回地更改,时间和精力都在患得患失之间被耽搁了,幸福也在指间流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让你选择,每一样东西都会有它自身的弱点,所以,当你选择之后就大胆地往前走,而不是走一步三回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进的速度。

    而那些事业有成之士,总会在抉择之后一直走下去。释迦牟尼在宗教事业和王位之间,选择了创立佛学;鲁迅在拯救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之间选择成为一代文豪;迈克尔·乔丹放弃了棒球运动员的梦想,成为世界篮坛上最耀眼的“飞人”球星;帕瓦罗蒂放弃了教师职业,成为名扬世界的歌坛巨星。

    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无论我们怎样审慎地选择,终归都不会是尽善尽美,总会留有缺憾。但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有些选项看似诱人,但如果不适合自己,那就要果断舍弃。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要视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然而却时常有人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副“餐具”,只要那些懂得舍弃,懂得选择的人,才能最终把自己的人生变成“洗具”,因为幸福就是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