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只想着做一个守财奴,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暂时聚集在你这里的一堆数字,死后不知又将成为谁的枷锁。倒不如舍去,换取更多的温暖。那些用了的钱财,才是你自己的。
古希腊称霸天下,征服大半个天下的亚历山大大帝死的时候,在棺材两侧各挖一个洞,将手伸出来,表明他也是两手空空走向死亡的。
所以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对名利和财富牵挂异常,到死都不肯放手,但事实上死后的名利钱财也将不再属于自己,那么活着的时候吝啬物质上的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里并不是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不去享受物质,非要把千金散尽,而是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要自然一些,不要太吝啬。
金钱和财富虽然美好,常令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不过,金钱不是万能,财富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人生。真正的金钱观,是要对金钱等物质上的东西乐于接受,也乐于付出。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你能慈悲到我家里来,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地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能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而出。”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分施舍,这都不是正确的财富观。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施舍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是在自己力所从心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在现代社会,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抛掷。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这是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和布施方式。
身为亿万富翁的钢铁工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认为:发财致富的目的在于散财。当年他一贫如洗时,一位富翁曾对他以友相待,让他自由借阅私人藏书。卡内基发迹后,便大笔大笔地捐款,兴建世界最大的免费借阅图书馆系统。
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将惨淡经营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现在已将其发展成零售业巨人。如今,他正负责发展和改进乡村代理人体系及四健会(原美国农业部提出的口号,旨在推进对农村青少年的农牧业、家政等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他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美国乡村地区的繁荣和教育现代化。
对于普通的人来讲,虽然没有大笔的财富,但也不必要为了金钱而变得锱铢必较。钱财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那些被我们牢牢攥在掌心的财富,不可能为我们所拥有。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
别让赚钱成为你人生的唯一追求
人生可以有许多追求,如果你狭隘地将人生的追求设置为赚钱,那你人生的底蕴必定会非常单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个能够赚钱的人。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其实,人生的追求可以有很多选择,成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最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赚钱的人,能赚钱的人也不一定非常成功。总之,不要把赚钱当成你人生的唯一追求。
一位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的中国MBA留学生,每一天下班后总是对着餐馆大厨老生常谈地发誓说:“看着吧,总有一天我会打入华尔街。”大厨侧过脸来好奇地询问他:“你毕业后有什么设想?”中国留学生答道:“当然是马上进跨国公司,前途和钱途就有保障了。”大厨又说:“我没问你的前途和钱途,我问的是你将来的工作志趣和人生志趣。”留学生一时语塞。
大厨叹口气嘟囔道:“要是继续经济低迷,餐馆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中国留学生差点惊了个跟头,他觉得不是大厨精神失常,就是自己耳朵幻听,眼前这位自己一向视为大老粗的人,跟银行家岂能扯得上?大厨盯着惊呆了的留学生解释说:“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银行里上班,日出而作,日落却无法休息,每天都是午夜后才回家,我终于厌烦了这种劳苦生涯。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做的美食,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两点多钟,我办完了一天的公事后,在办公室里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我就下决心辞职去当一名专业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献艺。”
工作为了什么?仅仅是钱吗?不可否认,金钱等物质报酬确实是工作的直接所得,而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它们的重要性也无可非议。然而,你有没有想过:难道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吗?仅仅是生存下来好像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与金钱,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不辞辛苦地工作呢?
如果你真正地用上面的问题审视自己,就会发现,其实,你工作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不然,你也不会那么看重物质利益,不会为了区区几百块钱而跳槽。在“更好地生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因此,金钱等物质利益不应该作为工作和人生的唯一追求。
可能有人要说,对于追求个人价值的人来说,物质利益自然对他们形不成多大影响,但对于只要“更好地生存”的人来说,为什么不应当以物质利益为目的呢?这可是改善生活最直接的办法啊。
这类人对“更好地生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与享受,而忽视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知道,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必须注重持续发展能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因此,要保持“更好地生存”的状态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工作给你带来的,隐藏在物质利益背后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说,金钱等物质利益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还是实现个人价值,都要看到,工作为你提供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利益,同时还磨炼了你的意志,提升了你的能力。这些能够伴随你一生的重要资源,才是工作送给你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志趣工作,收获的金钱可能少一点,但同时收获到了无法用金钱估价的乐趣。
松开拳头,才不致财富压身
真正的富人不一定是有钱人,有钱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道德、智慧,也算不得是富有的人。
假期里,一位富翁父亲带着儿子去农村体验生活,他想让从小锦衣玉食的儿子知道什么是穷人的生活。
他们在一家最穷的人家里待了两天。
回来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
“好极了!”
“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是的!”
“有何感想?”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真是棒极了,他们一家人真富有啊!咱家只有一只猫,我发现他们家里有三只猫;咱家仅有一个小游泳池,可他们竟有一个大水库;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草地,可他们的院子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草地,还有好多好多的牛羊鸡鸭、瓜果蔬菜!”
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
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孩子眼中总有大人看不到的世界,当这位富翁父亲陶醉于自己经营而来的富裕生活时,他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儿子的眼里,自己是多么的贫穷!
一个有钱的富人,可以用金钱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可以用金钱买到山珍海味,可是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金钱买到华美服饰,可是买不到美丽;可以用钱买到舒适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书本,可是买不到智慧;可以用钱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可以用钱买到别墅豪宅,但是买不到幸福家庭。
金钱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却也在无形中阻隔了个人心灵世界的丰富。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太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下人去把老太太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太太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太太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瑞新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太太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
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金钱珠宝是驴屎马粪,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出家?”
心存取舍,则有邪见与妄行;凡成就大事之人,无不是心中存善念,行善事者。像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身价百万又如何?
富人的慈悲不应该仅仅是金钱上的施舍,还应该包括心灵的布施,既是对他人的关爱,也是对自己的成全。当我们拥有财富时,与其握着拳头,只能看到掌中的世界,不如松开拳头,欣赏整个浩瀚的天空,才不至于财富压身,成为贫穷的富人。
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真智慧
人人都想有钱,但问题在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填饱了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
宝贵的一生就在无止境的追求财富中,苦恼地度过了。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但若不能和至爱家人住在一起,别墅是否会有家的感觉?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田产,但若不在其中播撒种子,一块荒地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巨额财富,但如果只是紧紧握在手中而不使用,一张永远不能支取的存折的价值在哪里呢?
从前有一对兄弟,他们自幼失去父母,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他们俩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即便如此,兄弟俩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虽然艰苦,但过得还算舒心。
观世音菩萨得知了他们二人的情况,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决定下界去帮他们。清晨时分,菩萨来到兄弟俩的梦中,对他们说:“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前去拾取。不过路途非常艰险,你们可要小心!并且,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下山,否则,就会被烧死在上边。”说完,菩萨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非常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起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他们不但遇到了毒蛇猛兽、豺狼虎豹,而且天空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兄弟俩咬紧牙关,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来到了太阳山。
兄弟俩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黄金,金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弟弟一脸的兴奋,望着这些黄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只是淡淡地笑。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根本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烧死在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回的金子当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
哥哥因为不贪而享受了富有的恩赐,弟弟因贪得无厌而命丧黄泉。
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拥有,还需“用有”才有意义,如能以“用有”的胸怀,来应真理;以“用有”的财富,顺应人间,让因缘有、共同有,来取代私有的狭隘;让惜福有,感恩有,来消除占有的偏执,即所谓“拥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岂不善矣。
多贪多欲的人,纵然富甲天下,无法满足,等于是穷人,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而少欲知足善用的人,会真正享受到富裕的生活。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呢?拥有财物而不会用,和“无用”有什么不同呢?
只看我有的,我已经富有
人生究竟是黑白还是彩色,纯粹是一种习惯性的看法。我们一旦习惯看到人生的黑暗面,就会刻意去寻找黑暗的那一面,而忽略掉光明的一面,我们自然就会被消极的世界所包围。多计算一下自己已拥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富人。
由古至今,人类都很难摆脱欲望,同时在欲望的追逐中也不乏涌现出一些有明智之举的理性人物。
曾有人问当代美国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莱:“怎样才能致富?”
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节约。”
“谁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吗?”
史泰莱引用了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说:“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还有一句话说 “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其中的玄机,只能靠自己去参悟了。
过分地贪取、无理的要求,只会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就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知足不是自满和自负,不是装饰,不是自谦,而是知荣辱,乐自然。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干脆压抑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跟着上一个台阶。
《伊索寓言》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孙子和祖父进林子里去捕野鸡。祖父教孙子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们隐蔽的灌木丛中。野鸡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祖孙俩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鸡飞来,共有九只。大概是饿久了的缘故,不一会儿就有六只野鸡走进了箱子。孙子正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那三只一会儿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三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三只。
孙子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两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一只。但孙子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着还会有野鸡要回去的,所以迟迟没有拉绳。
结果连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来。孙子一只野鸡也没有捕到。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贪婪总是幸福的大敌。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淡定,学会知足。人生短暂几十年,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何必物欲太强,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你人生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黑白还是彩色,都在于你自己。如果你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无论是完美还是缺憾,接收生命赐予自己的,那么你就能更快乐、更富足地活着。对于生命的苦难,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谁”的错。你总去看他人的优越面,心中的怨恨就愈增。接受自己,接受现实,相信我已完美、已富有,生命将无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