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决胜-不进则退是一种规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手"兼具两种功能,其中之一是向着外界发挥其功能将"物"创造出来,另一种功能是伸手到外界去将"物"拿到自己这边来;我们用"造"和"取"的术语来称呼这两种功能吧!劳动是造的行为、收入是取的行为,在交换的社会里人们就是靠此二者的交换生活下去。

    只要是个精神具有主体性的人,他就能以等价值的眼光看自己和看外界,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两者都是同等而相连续的空间。

    这两者都可以作为"造"之行为的对象,如果对象是他人,这便是所谓"爱"的创造行为;如果对象是"物",便是一种生产劳动;如果对象是自己,这便是自我创造的行为。至于"取"的行为之对象,除了自己(及家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并且只有为自我创造之目的而奉献时,才能有具体的意义。

    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行为对象之大小,"造"的对象能有无限大的空间,但"取"之对象的自己却是小之又小的,即使是一个所做工作渺小,人际关系也极度狭窄的人,他的外界与自己之空间的大小也照样相差很多,甚至不成比例。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到底需用大小两种空间的那一种为生存目标才叫自然呢人类最能保持自然的原始社会里,无论狩猎或农耕都是由数十个部族成员共同从事"造"和"取"的行为,此时作为行动对象的空间很大,绝对不是小小的自己,这才是人类的自然面目,也是人类的本质。既然人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动物,所以即使在现代里,这种本质都不可能有所改变,我们必须向着比自己大之又大的外界空间,以创造的精神去奋斗,这才是健康人的本能,在这种热情之下,绝不可为"取"而动心,这才是最自然的态度。

    因为现代人违背了这种自然的原则,以自己的极微空间为生存目的,所以"取"的人生才会随带痛苦,这是毁灭性的不健康精神。打个比方来说,这是将必须向外界异性行使的性欲勉强压制下来,用自慰的方法发泄,所以可说是非生产性的态度。

    若欲活在现代社会之中,人人都必须想到"取",虽然如此,如果要说"取"是人生的主要目的,这又是另一回事了。虽然我们活在这种社会之中,但是仍能抱着"造"的热情活下去,这才是人的本能。所谓"造"或"取"都不是思想或道德的问题,其决定关键完全在于精神的健康状态。

    将人的生存态度赶向"取"之方向的社会要因,但是这里所指的只是很容易将人赶向,至于愿不愿意被赶向,这就全凭各人的自由了。

    精神健康之人都能包容外界社会,包容之后站在自己目前所站的立场向着社会去发挥创造力。换句话说,这种积极的精神构造和原始人的精神之间并无任何不同。

    在多数人的感觉中,外界是供人获取金钱、地位或学历之用的狩猎场,简而言之,这是唯利是图的人。

    如果有人能埋没于"造"的行为之中,我们当可将他比诸为一个雕刻家,而外界就是雕刻的材料,他自己则是雕刻用的凿子或雕刻刀,以自己为凿子去雕刻外界,这便是劳动,在人际关系之中来说,这便是爱或友情。

    那么,他们对地位和金钱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因为他们对于这些外界的存在物具有主体性,所以只要不是面临当前的饥饿,他们就能不将这些外界物放在眼里,可是他们并非不要、并非拒绝,如果唾手可得,他们仍会不客气地取来的,因为他们要了之后,就能使自己把它更具高度的性能而便于使用。换言之,他们只会为了"造"之行为的方便,也仅为了创造自己这一个行动者去"取"。以上这些话并非道学先生的说教,凡精神健康的人一定皆能凭着本能这样做。

    常有人说现代的社会是优胜劣败、生存竞争的社会,无可否认形式上的确如此,这也难怪,因为可资分配之物有限而且分配不公平。

    但是,我们是否真将这一个社会当做生存竞争的场地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只有精神的健康状态才是决定此一问题的因素。

    凡是以"取"为目的者,都不得不与他人相对立,因为对于"量"的欲望无限而所存在之量却极其有限,在这种人的感觉之中,人生必将是一个战场,社会必将是一个生存竞争的场地。

    凡是以"造"为目的者,任何人都不会与他对立,因为人的建设性、热情是不可能彼此相冲突的。同时所有的他人,都是爱的创造行为之对象,只要有精神上的主体性,所有的他人都会成为自己内部存在的一部分,对于这种人来说,社会绝非生存竞争之地,就是再勉强自己,也不能把人生当做一种竞争。

    如果你的意识之中有了或多或少的生存竞争之感觉,那么你的精神就有或多或少的扭曲,你就是以"取"为目的。如果你的精神在青年时代里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我不得不说这真是致命性的不幸。所以凡是埋头于"造"的人,他对任何人都不会产生对立意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