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决胜-懂得灵活变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人要灵活变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不知变通,就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明明某一件事行不通,却要犟起牛筋,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处处碰壁,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会变通,就要仔细研究客观条件,分析利弊得失,能干则干,不能干则不干。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人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主动地"改造自然"一样,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一个人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不至于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心血付之东流的结局。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在这里,起义军因懂得灵活变通,不以死守城市为作战方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主动放弃城市、灵活机动的方针,终于转败为胜。

    同样的一件事,开始时因缺乏变通的方法,虽经努力,却于事无补;后来因势利导,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反而大收其效。这就是变通与不变通的两种结果。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政治理想,于54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先后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叶、楚等国家,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他回到了鲁国,仍然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忽视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外部环境,而他的"仁义礼智信"等主张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各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方法,而孔子的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孔子的不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一味钻牛角尖的人,就会发现这类人总是自以为是,简直到了自负的地步。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作为是非常正确的,既然正确,那别人的都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在论述自己的理论学说之时,也不忘记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他们一厢情愿,忽视周围的客观现实,认为自己正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他那一套单凭主观愿望而产生的想法,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困死在象牙塔里一样,顽固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对于好钻牛角尖的人,不妨采取下列方法进行自我矫正。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当你陷入思想的误区,越走越黑难以解脱时,首先应对你的选择反思:这条路线对吗?这种做事方法正确吗?为什么会越走越难?然而再给自己设计另外的方法,另外的路线,看看是不是越走越明亮呢?换个角度想一下,或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找一些有头脑的人向他请教遇到阻力时,也不要赌气蛮干下去。不妨找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来,与他交谈一番。这种人就像你的镇静剂,会使你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刘邦身边的萧何、张良就是这样的人,项羽身边的范增也是这样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