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法国19世纪雕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法国新古典主义雕塑是由意大利人卡诺瓦和他的学生传来的。卡诺瓦访问过法国,对法国雕塑界影响巨大,许多法国雕塑家到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过,他们也成为新古典主义雕塑的忠实传播者。在法国大革命前后,曾在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过的亨利·姆尔西埃·特巴底(1771~1825)和查理曼·安东维奴·卡拉曼尔(1776~1821)较为著名,他们为法国政府创作的将军像和寓意像,都显示了卡诺瓦艺术风格的影响。

    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国力也随之衰弱,雕塑家们要向以往那样从国家得到订件变得不太容易。路易十八的新政府需要宣扬往日皇室的光荣,雕塑家们不管政见如何,都必须努力恢复过去的法国风格。

    在法国大革命中,所有的皇室骑马像都被摧毁,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准备将它们重新恢复起来,如《亨利四世》青铜像就是佛朗索瓦·勒莫特根据1614年的原作重新制作的。

    19世纪上半期,在新古典主义雕塑失去发展活力的时候,浪漫主义雕塑出现了,并在20年代~40年代期间发展到了顶峰。浪漫主义雕塑发展的中心在法国,但德国和英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雕塑的最大特点是它强调雕塑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和追求雕塑的绘画性效果。浪漫派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吕德。19世纪上半期除吕德外,法国还有一些活跃的浪漫主义雕刻家,其中以动物雕刻著名的巴耶和肖像雕刻家大卫·丹热及布列奥等人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Rude,1784~1855)是一个煅冶作坊主的儿子,少年时代他一边在父亲的煅冶工房里劳动,一边在家乡提乔的美术学校里学习雕刻。铁工劳动的热烈情绪融入了吕德后来的雕刻作品当中。

    23岁时吕德来到巴黎著名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习。之后他先后两次获得了罗马奖,但因资金短缺而未能到意大利去留学。吕德在帝国时期,出于对拿破仑的崇拜,曾在拿破仑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为了自身安全到比利时躲避了一段时间。

    经过12年的流亡,吕德回到法国,他在1830~1831年的沙龙中展出了石膏像《拿波里少年渔童》,引起很大反响,两年后他完成了这件作品的大理石像。这件作品题材新颖,富有独创性,是吕德最初的浪漫主义作品。

    而令吕德名垂千古的作品是法国明星广场凯旋门上的高浮雕《马赛曲》。原本吕德受命以拿破仑从埃及凯旋为主题在凯旋门上做一组浮雕,他最初构思了4个草图:《出发》《归还》《保卫国土》《和平》,但最终未能实现,只做了《出发》,另外3件由其他雕塑家来做,结果显得支离破碎,使吕德大为不满,愤而以《马赛曲》取代了《出发》这个名称。吕德所作的著名高浮雕《马赛曲》是一座歌颂法国革命的纪念碑,它磅礴的气势非常震撼人心。艺术家将一座石墙变成了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幻想,织成火焰般的意境。《马赛曲》被安放在法国明星广场的大凯旋门上,是法国人爱好自由的象征。

    《马赛曲》中的人物并不多,有6名志愿兵和寓意女神共同组成。表现志愿军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艰险和死亡奔赴前线。马赛曲的构图独具匠心,吕德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和呼应的手法,人物互相半掩着,这样就把所有的人物都编入了一个复杂的构图中,人物的动作强烈,而且姿态各异,但是结构明确严谨。由于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整个队伍仿佛活动起来,有如一股势不可挡的人流,从平面的墙上向观众涌来,使人有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细节,如长枪头上的雄鹰、愤怒长嘶的马头、军人胸前的狮爪、盾牌上的狮形立体图案,都与人物融为一体,增加了雕塑的感染力,渲染了气氛,既烘托了千军万马之势,又保持了稳定和完整统一。这座雕塑被法国视为民族的象征与骄傲。

    在完成《马赛曲》后的20年中,吕德还创作了《圣女贞德》(1852,现藏卢浮宫博物馆)、《涅耶元帅》(1853)等著名作品。这些作品为吕德赢得了极大的荣誉,185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吕德获得了金质奖章。同年11月,这位72岁的伟大雕刻家与世长辞。

    安托瓦涅——路易·巴耶(Antoine Louis Barye,1796~1875)出生于巴黎的金工艺人家庭,从小向父亲学艺,对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1815年他曾在画家格罗的画室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绘画。1818年他进入美术学院,试图获得罗马奖但未能成功。1831年他开始为金匠在珠宝上做小型动物模型,同时将业余时间全花在巴黎动物园里画速写、学习动物解剖。在1831年的沙龙中展出了他的作品《老虎吞食恒河鳄鱼》并获得了成功。而后,他于1833创作的《狮子撕碎巨蛇》再次震惊了沙龙。他的这件作品具有象征意义:狮子象征人民的力量,而巨蛇代表波旁王朝的恶势力。法国政府为秋勒公园订做了这件作品的青铜像。那时,由于政府不再作雕塑家们的保护人,巴耶只得靠向私人收藏家出售小型青铜雕塑维持生计,后来他自己建立了铸造厂。除了动物题材的小型青铜像外,巴耶的作品还有取材于古典神话的《德修斯和米诺陶》、卢浮宫博物馆“钟亭”上的《拿破仑控制历史和艺术》的柱础和《拿破仑骑马像》。

    大卫·丹热(David'd Angers,1788~1856)是一位肖像雕刻家和徽章雕刻家。大卫·丹热青年时代受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练,并受卡诺瓦的影响较深。他对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在艺术上追求富于感情的表现手法。作品宏伟、壮烈,主要是用肖像、浮雕、胸像的形式表现民族人物,并且往往采用裸体的形式。

    作为一位肖像雕塑家,丹热认为一座雕像的外表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灵魂,每一座肖像都是天才的纪念碑。他的代表性的肖像作品有表现争取希腊自由的《女英雄玛尔可·波查里斯雕像》(1827)、具有希腊风格的《雨果胸像》,巴黎圣贤祠三角墙浮雕《祖国,伴随自由和历史而产生的祖国,赐予自己的伟大儿女万古长春》(1837)则表现了一群法国人从祖国手中接受花环。

    丹热所作的肖像雕刻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青铜徽章,有五百多个,其中主要是表现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在伟人圣贤祠中保存着丹热所作的大革命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像章。

    丹热做雕像通常都是依照真人创作,不得已时才利用资料来作,而为了创作一些人物肖像他甚至要出国访问,如作《歌德像》时(1833),他就亲自到歌德的故乡去考察了一番。从米拉波到青年拿破仑,对于这些早已去世的人物,丹热只好依照一些形象资料来进行创作。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雕塑大师。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新的道路。

    罗丹出身于贫穷的基督教徒家庭,他早年的艺术道路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罗丹从小热爱美术,后来进入巴黎工艺美术学校,在这里,他的启蒙老师普通美术教员荷拉斯·勒考克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他的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一生。在这段学习期间罗丹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但由于没钱买油画颜料,他只好转学雕塑,勒考克介绍他到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了良好的基础训练。3年后罗丹投考巴黎美术学院,但落选了,此后两次投考也没有被录取。这对立志成为雕塑家的罗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望的罗丹进入修道院要做一名修士,明达的修道院院长认为罗丹很有才气,劝说他还俗继续他的雕塑事业。年轻时的罗丹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当时学院派雕塑家卡里埃——贝勒斯的工作室中当助手,按照卡里埃的风格制作雕塑,然后刻上卡里埃的名字卖出去。这样的生涯持续了3年,它使罗丹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活有力了。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罗丹来到比利时,他在那里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建筑装饰雕刻,之后他依靠积蓄来到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使罗丹领略了米开朗琪罗艺术的风采,米开朗琪罗的创造精神激发了罗丹蓄积已久的创作冲动。他回到比利时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创作了《青铜时代》(1876~1877,石膏;1878,青铜)。这件雕刻高175厘米。它原题为《受伤的战士》,雕像手中原来拿着棍子,后来罗丹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将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并将雕塑易名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继石器时代之后的人类的早期阶段,这个名字,使这件雕塑具有了象征人类的最初觉醒和摆脱蒙昧的深刻精神含义。罗丹塑造的这个裸体男青年,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他的头微微后仰,睁大眼睛望着天空,具有一种天真的神态。这位裸体青年的体型完美匀称,躯体和双腿平滑而优美,身体富有弹性,像是具有真实的呼吸和血脉流动,充满了生命活力。这件雕刻以惊人的真实性向陈腐的学院派雕刻提出了有力挑战,由于这件雕刻如此真实,以至于它被送到官方沙龙展览时评审委员会认为这件雕刻是从真人身上翻下来的模子,他们对罗丹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并将雕塑搬出了展览厅。但风波最终过去了,罗丹的这件雕塑被重新展出并被法国政府收购,这次事件也使罗丹一下子成为全法国知名的人物。

    《青铜时代》之后,罗丹又创作了《施洗者约翰》(现藏巴黎罗丹博物馆,作于1878)。在这件作品中罗丹的艺术风格更加成熟。这座雕塑表现了圣经中记述的狂热信徒和受难者约翰。罗丹认为人体是生命的象征,他将约翰塑造为裸体的形象,约翰是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他的全裸体并没有让人感到亵渎,人们反而在约翰的裸体中感受到了他全部的忠贞和赤诚。约翰的身体瘦劲而强健,他绷紧的肌肉的起伏,造成了光影闪烁的效果。他张着嘴,挥动着的手臂,大步迈向前方的双腿,似乎是在坚贞不渝的信仰支撑下,拥有永不枯竭的热情和活力。罗丹在这件雕刻中不再像《青铜时代》中那样注重对人体细节的精确刻画,而开始运用粗犷的“笔触”,即雕塑的“塑痕”作为造型的手段。《施洗者约翰》在雕塑手法上较《青铜时代》显得更为潇洒奔放。

    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即将动工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在构思这件作品时首先想到的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青铜浮雕大门“天堂之门”。他决定以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一件人间地狱的雕塑——《地狱之门》。

    罗丹40岁起开始创作《地狱之门》,直到1917年去世为止,他都认为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件作品。在他接受任务后的27年的时间中,罗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件作品的创作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有时还要长。法国政府拨给他一笔款项和一座大工作室,罗丹自己又另外租了两间工作室,他轮流在三个工作室里工作,以便同时进行数个创作。《地狱之门》激发了罗丹无边的想像力,在完成这件创作的过程中,他在雕塑技巧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罗丹为《地狱之门》创作了数不清的各种雕像,这些雕塑中包括了罗丹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亚当》《夏娃》等。《地狱之门》成了展示罗丹雕塑艺术的大舞台。

    在《地狱之门》以前的建筑装饰雕刻通常都是按照雕塑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将构图进行平均的分割,在布局上较为规整。而罗丹将《地狱之门》整个作为一个大构图,并且只表现了一个地狱的主题:你们来到这里,放弃一切希望!这件雕塑整个看去,铺天盖地而来,187个人体疾风暴雨般地交织在一起,在大门的每个角落都拥挤着落入地狱的人们。整个大门平面上起伏交错着高浮雕和浅浮雕,它们在光线的照射下、形成了错综变幻的暗影。使整个大门显得阴森沉郁,充满无法平静的恐怖情绪。

    《地狱之门》门楣的上方是3个模样相同低垂着头颅的男性人体,被称为《三个影子》(《三个影子》后来被制成了高192厘米的青铜群雕),他们的视线将观者的目光引入“地狱”。门楣下面的横幅是地狱的入口,即将被打入地狱的罪人们在做着最后的痛苦挣扎;横幅的中央是一个比周围人体的尺寸要大的男性,他手托着腮,陷入沉思,被称为《思想者》(《思想者》后来被制成了高200厘米的青铜雕像)。横幅之下,大门的中缝将构图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但两个部分在内容上是整体的,描绘的是数不清的罪恶灵魂正在落入地狱,他们痛苦而绝望地挣扎着。这座大门上所有的人都是裸体,罗丹认为只有人体才能最有力地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情感。

    在创作《地狱之门》二十多年时间中,罗丹还完成了《雨果纪念像》《巴尔扎克像》《加莱义民》《欧米埃尔》等作品。另外他还为一些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创作了肖像。在这些肖像雕塑中,罗丹再次显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巧,他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手法,将肖像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充满个性色彩。但罗丹的雕塑同学院派雕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的作品更为朴实,没有任何矫饰,雕塑本身没有做过细的加工,都保持了粗糙的捏塑和雕凿的痕迹,罗丹认为这是雕塑所特有的一种形式美,它往往可以造成一种变化莫测的光影效果,增强人们对雕塑感受的丰富性,因此罗丹常常有意对之加以强调。

    《巴尔扎克》是罗丹的最后一座伟大雕像。这件雕塑是罗丹在1891年接受的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的定件。为了创作这件雕塑,罗丹亲自到巴尔扎克的出生地进行了考察,还找来了同巴尔扎克形象相似的模特,并根据他们做了17座10尺高的巴尔扎克像。但罗丹对这些作品都不满意,他拖延了交件的时间,又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塑出了二十多座巴尔扎克像,最后将巴尔扎克的形象确定下来。在这件最后完成的雕塑中,巴尔扎克穿着邋遢的睡衣式的长袍,头发蓬散,好像雄狮一般。他的表面凹凸不平,但在这样的表面上却产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巴尔扎克套在长袖之中的双臂低垂着,没有手。罗丹曾精心塑造了巴尔扎克的手,但由于他作的手太出色,有些喧宾夺主,因此罗丹毫不犹豫地将那一双手砍掉了。罗丹摒弃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没有去修复雕塑上那经过砍凿的“伤口”而就此将巴尔扎克的雕像定型。

    罗丹的时代,学院派雕塑只善于粉饰太平,在雕塑上作华丽的装饰,人物雕塑呆板没有生气。罗丹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艺术气氛,他重视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通过形体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灵、思想和激情;通过人体的运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的生命力,他的雕塑表面起伏变化,保留了活跃多变的塑痕,加强了雕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1864年~1943年)女雕塑家,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她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杰出的才华,创作了《大卫和歌利亚》。1884年开始克洛岱尔进入罗丹的工作室做助手。她为罗丹创作的《地狱之门》上的人物作了几个女人的手和脚,为罗丹的《加莱义民》中的爱斯塔什·圣皮埃尔及右侧的那个人作了手和脚。此外她还独立创作了《16岁的保罗·克洛岱尔》《路易丝·德·马萨利胸像》等。1888~1892年她还创作了“充满苦恼的”《罗丹胸像》。1898年克洛岱尔同罗丹分手后,她力图摆脱罗丹的影响,又创作了一些风格不同的作品如《波》(1887~1903)等。

    德斯比欧(Despiau,1874~1946)是罗丹的学生,1904年~1907年他在罗丹的工作室中作罗丹的雕刻助手,他擅长肖像雕塑,早期作品有《波莱特》和《衣家女》。这些作品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善于捕捉人物在瞬间的生动表情,从中可以看出罗丹对他的巨大影响。但在德斯比欧艺术风格成熟期,他追求严谨而简练的造型风格。他所作的《妇女头像》塑造了一个年轻姑娘,她的大眼睛略带惊异之色,同微微咬住的双唇构成了一种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整件作品的雕塑处理手法洗练,毫无夸大造作之感。

    蓬朋(Francois Pompon,1855~1933)是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他最初跟石匠学习雕刻,因而擅长石雕;他还曾在好几个雕塑工作室学习,也当过罗丹的助手,掌握了高超的雕刻技巧。他经常到动物园观察动物的习性,力图创造出动态中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蓬朋常采用坚硬的直线条,以凸现石头的质感美,他剔除细微的起伏和对对象细节的刻画,用大的块面和直线来结构形象,造成一种现代圆雕所特有的雄浑、明确和富于整体感的艺术效果。他的代表作《白熊》塑造了一个蹒跚迈步、似乎在寻觅猎物的强壮而机警的白熊形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