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清大清-顺治朝(1644-1661) (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一代枭雄多尔衮去世,年仅39岁。噩耗传到京城,福临下诏为他举行国丧,“中外丧仪,合依帝礼”。多尔衮摄政7年后突然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官方史书记载含糊。

    多尔衮死时正值壮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呢?

    多尔衮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好,据他自己说,是在松山大战时劳神太多而种下的病根。而入关之后,他“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他自己也知道“素患风疾”,即患有脑血管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的人。

    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多尔衮个人的生活日趋穷侈极欲。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还四处搜访美女,他曾逼朝鲜送公主来成婚,但发泄欲望之后,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国内鸡犬不宁。纵欲过度,久病缠身,这成为他猝死的又一个原因。

    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年仅36岁的的亲弟弟多铎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坚持一同殉死;接着两位嫂子(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而相继去世。不久,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又因天花去世。亲人们接二连三死去,让本就体弱多病的多尔衮心头笼罩了很大的阴影,因而也加剧了他的病情。

    顺治帝鞭尸多尔衮

    顺治七年(公元l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围猎中坠马身亡,年仅39岁。第二年正月,顺治帝亲政,一个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多尔衮十大罪状。之后没收了多尔衮的家产,罢免了他的封爵,剥夺了对他的奖赏,撤销了对他的国丧,诛杀了所有胆敢追随他的党羽。不仅如此,多尔衮的陵墓被掘开,他的头颅被割下,他的尸体在遭到棍子和皮鞭的蹂躏之后被抛置于荒野。

    掘墓鞭尸、焚骨扬灰、不准人去坟上祭扫,这是对死人最严酷的刑罚,目的是使其下辈子不能投胎转世,让其永世不得翻身。顺治帝鞭尸多尔衮,毫无疑问,他对多尔衮的仇恨的确是刻骨铭心的。

    崇德八年(公元l643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帝在沈阳即位。作为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天下终于归属在福临名下,但福临却被掌握在多尔衮手中。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后来的“皇父摄政王”,距离真正的九五至尊只剩一个称号了。名义上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一起摄政,但实际上济尔哈朗早已被他排挤出了权力的中心,帝国的权力被他一个人牢牢地攥在手中,此刻的他成了中国真正的统治者,一个君临天下的霸主,一个没有封号的太上皇。多尔衮做了七年的摄政王,浴血拼杀、颐指气使,与此同时,身为天子的福临则危如累卵,战战兢兢,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当然会非常记恨他了。

    然而福临仍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气质和不可冒犯的尊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历史记录下了他登极前的一件小事:当迎接福临前往笃恭殿举行登位大典的仪仗队整装待发的时候,他的乳母居然提出要与他一起乘坐仅供皇帝专用的辇车。虽然这个表面放肆的要求其实是乳母出于对他年龄的担心,但福临却坚持辇车只能由他一个人乘坐,他的理由成熟得超越了他的年龄——那辆看似普通的辇车代表了一个皇帝的尊严,没有人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

    多尔衮被顺治帝鞭尸之说来自于当时在北京居住过的两名外国传教士,他们后来回国后写了本书叫《鞑靼战记》,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这本书是讲述他们在中国的眼见所闻的,应该比较可信。不管顺治帝有没有毁多尔衮的尸,他的坟墓的确是被毁了几次。根据多尔衮恶焰滔天,欺压皇室宗亲等斑斑劣迹,想来顺治帝不会放过他,也只有掘墓鞭尸以泄怒气了。

    另外,顺治帝当时曾下旨任何人不得为多尔衮扫墓祭祀,让其不能得享血食,这算是封建时代最为严厉的惩罚了。此后百多年间无人敢论及多尔衮,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平反”,命多尔衮的五世孙淳颖承继睿亲王爵位。

    董鄂妃入宫疑案

    有关董鄂妃的身份问题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问题,第一种说法就是正史说;第二种说法是她本是襄亲王的福晋,是福临横刀夺爱;第三种说法是她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被南下的清军从她先前的丈夫冒辟疆手中夺来,并被作为礼物进贡给了皇帝。

    正史记载,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本是顺治朝内大臣鄂硕女,她在18岁时入宫。因美貌和贤良,颇得顺治帝宠爱,刚入宫一个月就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五年(公元l658年)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顺治七年(公元l660年)八月病逝,时年22岁。死后三天被追封为皇后,可谓红极一时。

    另外,关于董鄂妃还有一个传说。一些史学工作者经过考证,认为孝献端敬皇后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而博穆博果尔正是顺治帝的同父异母弟。主要依据就是钦天监洋人汤若望在回忆录中的一段记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妻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训斥他的夫人时,竟被顺治帝亲手打了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愤而至死。顺治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老婆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公元l660年产一子,顺治帝还准备立他为皇太子,但数周之后夭折了,而其母于其后不久薨逝。文中所述军人的妻子便是后来顺治帝的董鄂妃。汤若望与顺治关系密切,他的这段回忆可靠性、可信性很高。但这位自杀的军人是否一定是博穆博果尔,却令人怀疑。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第十一子,生母为懿靖贵妃。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封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死,年仅l6虚岁,实足年龄才l4岁零6个月。孝献皇后的前夫是否就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却并无证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那么,董小宛又是谁呢?她跟这位受尽福临宠幸的董鄂妃有关吗?她们会是一个人吗?经史学家多年考证,认为孝献皇后与董小宛根本就是两个人。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她生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l624年),名白,字青莲,后来成为秦淮一带的名妓。她l9岁从良,嫁给江南才子冒襄(辟疆)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清军南下时,为避战乱,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累过度,于顺治八年(公元l651年)病死,年仅28岁,葬于影梅庵,当时名人赠吊的挽诗很多。当顺治帝呱呱坠地时,董小宛已15岁。到顺治二年,顺治帝刚7岁,而董小宛已22岁,7岁的皇帝怎么会纳22岁的汉族妓女为妃子呢?孝献端敬皇后是顺治十三年入宫的,那时董小宛已死5年。显而易见,董小宛绝不可能是孝献端敬皇后。把董小宛和孝献端敬皇后说成是一个人,是文人墨客为了使故事情节离奇采用的移花接木之术。其实孝献皇后姓董鄂氏是译音,许多史书也有译为“栋鄂”、“东古”、“东果”的。这样看来,她二人之间更没有什么联系了。

    白玉扳指与寝陵选定

    最早的扳指是古人拉弓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器物。玉扳指又叫玉阁,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女真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为生,过着逐水草迁徙、食肉寝皮的游牧生活,骑马射箭是当时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本领,于是弓箭和扳指也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物品。本文中要介绍的这只白玉扳指意义非凡,它可是确定顺治帝陵寝的一件堪称“国宝”的物件。

    有一天,顺诒皇帝率领众臣到河北省遵化县一带狩猎,捕获了大量猎物。顺治帝纵马扬鞭登上了高山,极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锦屏翠帐,朝北看,昌瑞山山峦重叠,林涛如涌,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顺治皇帝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站在山巅,凝视着远方,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后事。它向苍天默默地祷告,轻轻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后向众臣宣诏:“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扳指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众部下顺着玉扳指滚落的方向找去,在草丛中发现了白玉扳指,并且立桩以为标记。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也就在这里落成了。

    落成后的清东陵具备了科学性和艺术性。选址、设计,到布局、结构都很周密、讲究,难道这一切都始于顺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吗?史料记载,康熙六年7月,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帝不明白他的意图,于是派人去询问。苏克萨哈回答说,“世祖皇帝在世时,蒙谕:‘朕万岁后,尔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寝近地为善。’我即叩谢:‘若得此,幸甚!’”苏克萨哈又说:“卜阅陵地,非我一人侍从,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齐叩谢。”这段史料可以说明,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的确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至于说是否由顺治帝的那枚白玉扳指而定,目前还是个谜。

    极受宠信的德国传教士

    在福临短暂的一生当中,对天主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的关系至为密切,思想上深受其影响。

    汤若望(1592-1666),德国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明万历末年来到中国传教。于顺治元年十一月任清钦天监监正。福临亲政后,他因给孝庄文太旨治好了病,被尊为“义父”,福临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之意)。福临不仅在天文、历法、宗教、道德等方面,而且在处理国家政务时,都要向这位老教士请教。

    汤若望向福临呈递了三百余封奏帖,其中许多谏言得到采纳。福临曾对左右大臣说,汤若望的奏疏语皆慈祥,读之令人泪下。他还把汤若望与左右大臣作了这样的对比,认为有的大臣是为了求利禄而爱国君;汤若望则不爱利禄,因而他对国君的爱是真诚的。渐次频繁的交往,使两人的关系日趋密切,以致突破了君臣界限。凡有垂询,福临即宣召汤若望入宫,并许其随时径入内廷,两人开怀畅谈,每至深夜。他自己也常到汤的寓所,随意浏览教堂书房及花园,有时共进便餐,欢洽之情似家人父子。甚至福临的19岁生日也要在汤若望家里过,给了他极高的荣誉。

    在福临的宠信下,汤若望连连进爵加级。顺治三年,授太常寺少卿衔;顺治八年,叙通议大夫;顺治十年,赐号通玄教师;顺治十五年,晋光禄大夫,在清廷中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然而,由于顺治十四年以后福临开始崇信佛教禅宗,汤若望企图使福临皈依天主教的努力终于无成,但他始终受到福临的尊重。

    汤若望在顺治的心目中威信很高,对他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汤若望也确实在顺治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不小的积极作用。顺治是个“火烈急暴”的脾气,发起火来就不顾一切。作为封建帝王,有时“他略一暗示,就足够把进谏者的性命毁灭了”。当时朝中所有的大臣对此都无能为力,而“唯独汤若望有胆量和威望,他不顾一切,敢向皇帝指示皇帝所应走的道路”。由此不难看出,顺治与汤若望的关系非同一般。顺治在逝世前立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承人,也是采纳汤若望建议的结果。

    想做和尚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顺治皇帝对佛教十分痴迷,以致自己想出家当和尚,至今对于顺治是否出家五台山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顺治皇帝亲政之初,励精图治,常与儒臣探讨治国之道,对佛道并不崇信。由于汤若望的影响,曾一度对天主教有兴趣,但始终没有达到入教受洗的地步。但是后来顺治对佛教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达到笃信佛说、欲脱尘欲、遁人空门的程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顺治帝钟情佛教呢?原来,他先后接触过几位高僧,以致改变了他的思想信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