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清大清-雍正朝(1723-1735) (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雍正帝几乎是每天都处于繁忙当中,他根本没有时间像康熙或者乾隆那样外出南巡或是北狩。当然了,帝王也有心情郁闷的时候,特别是对于雍正这个不能外出游乐的帝王而言,要怎么来排遣呢?既然没时间出去玩乐,雍正就喝点小酒补偿一下了,他尤其喜欢喝宁夏产的一种羊羔酒。

    雍正曾在发给年羹尧的密令里这样写:“宁夏出一种羊羔酒,当年有人进过,现在已经有二十年停止不进贡了。朕非常喜欢喝这种酒,宫中现在没有了,你秘密寻些送进宫来,不用太多,百瓶左右就够了,喝完了朕再发旨通知你。”可见雍正确实是爱极了这种羊羔酒。

    坚决支持雍正的十三阿哥

    雍正即位后在打击政敌的同时,加紧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好是在兄弟辈中找几个对自己真心实意的阿哥。无奈徒生凄凉,二十多个兄弟大多是雍正的政敌,只有十三阿哥胤祥相交最厚。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自三十七年七月,十三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之后,直到四十七年九月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十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必定会带着胤祥。就此便能够看出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且诗、文、书、画俱佳。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因何缘故受到牵连,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便再没有重用他,也没有受封。

    弟兄间,胤祥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在争夺即位的生死搏斗中,胤祥始终坚定地站在四阿哥胤祯这边。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胤祥日理万机,处理了许多繁重艰巨的政务。

    为犒赏胤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时兄弟分封各赐钱粮的成例赐给胤祥。雍正帝还重用胤祥的部署,把他们发展为亲信势力。雍正三年二月,为了表彰胤祥对皇上的忠诚和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突出贡献,雍正帝加封胤祥的一个儿子为郡王,任他随意指定。胤祥辞谢再三,最终没有接受这份隆恩。雍正帝执意要垂恩于胤祥,于是变换方式,于同年八月将他俸银增加万两。雍正四年七月,雍正帝亲笔挥写“忠敬诚直谨慎廉明”八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赐给和硕怡亲王胤祥,还赞誉他“公而忘私,视国如家”;当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给他本已非常显赫的仪仗增加一倍,给予极高评价和荣耀。

    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这也应该是当初胤祥备受康熙帝青睐的主要原因所在。

    雍正帝的皇后

    雍正帝的皇后乌喇那拉氏,乃步军统领费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这位皇后在少年时代便入宫侍奉,康熙帝非常喜爱她,于是做主把她许配给了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封为皇后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同雍正帝关系一直都非常和睦,可惜雍正九年九月,乌喇那拉氏病逝。

    乌喇那拉氏的死让雍正帝非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最后由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从小就侍奉皇父,与朕结合以来,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患病多时,尚未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大臣们劝我说,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奠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令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着莫大的哀痛。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乌拉那拉氏为人温和恭敬,在藩邸和宫廷生活近四十年,虽经历宫廷斗争,但得善终,实属不易也。

    清朝皇帝的女婿

    额驸是清宗室、贵族女婿的封号。清代的驸马满语称为“额驸”。额驸又以所尚(注:额驸娶公主不能用“娶”,只能用“尚”)公主的品级分为数等,尚固伦公主(由皇后所生)者称为固伦额驸,尚和伦公主(由皇妃所生)者称为和硕额驸,尚格格者称为格格额驸。这些品级均载于《清会典?宗人府》中。

    额驸作为皇帝的女婿,虽然身份尊贵,但也注定了是受气的命,谁让他们的老婆是皇帝的女儿呢。

    首先从名义上来说,作为天子之女的成婚,不能称为出嫁而称下嫁,而对额驸来说不能称娶妻而曰尚主,这一尚一下,已鲜明地体现出了封建的等级制。公主的爵位相当亲王一级,而驸马只是贝子公,地位又低于公主了。当然,如果说荣华富贵,额驸的生活当然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以妻为荣了。

    依据清朝的礼制,如果额驸能在公主死了之后不再续弦,为妻守节而终生,则爵秩、待遇终生不变,并且能够荫及子孙。如果驸马另娶夫人,便要革除爵秩,并把皇室所赐的房屋、田产、珠宝、奴仆、牛马之类财产全部收回。但纳妾不在此例。

    公主下嫁之后,不能在额驸家中久居,皇室会另拨银建府邸让公主居住,称为公主花园,而额驸对公主花园只有居住权而没有所有权。如果驸马先去世了,则此府便是公主养老送终的场所,公主死了之后,公主的子孙需把府邸交还清廷,子孙另外迁居别的地方。如果是公主先死了,额驸在孝满后,也要把府邸及赐园交还清廷,本人回原来的府内居住,而田地财产可以继续享受,额驸名义等不变,但这也是有前提的,是对于额驸不再续弦而言的。所以公主健在时驸马可以说衣食无忧,而一旦公主去世了,便会顿感窘迫。

    额驸和公主由于受封建等级制的束缚,在生活上并不是很美满。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驸马不可同公主同居一室,而是需要在仪门外另辟一室独自居住,每日早晚,需要穿着合制的衣服,到公主住处阶下帘外向公主问安。公主让进来,太监或妈妈(女仆)传话:“额驸爷请进”。驸马才敢进来。如果帘里传出的是“额驸爷请起”,那驸马便不能擅自进入,是要转身退出去的。按大清朝礼制,公主和额驸是不可以同席饮食的。公主死了之后,也不能下葬在驸马祖茔内,也不能跟驸马合葬,内务府会另外拨官地重新营建公主坟,所以旧时北京四郊都有红色的公主孤坟。

    上面所说都是对于公主下嫁满族旗人而言的。如果公主下嫁的是蒙古王公。额驸又分为驻京和随旗两种情况,随旗额驸是有些王公兼任盟长或旗札萨克(旗长),无法在京师久驻,结婚一个月之后,公主需要随额驸回到蒙古居住,称为随旗。但清廷也会在京师赐建公主府,以备公主回京省亲之用。如果王公在领地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职责,就要在京与公主长住,称为驻京额驸。但府邸不称公主府而称王府,因蒙古为藩部,地位要高于公主。但就待遇而言,蒙古额驸的待遇要远逊于满族额驸,俸禄还不到满族额驸的三分之一。

    清代的试婚格格

    在清代公主的婚姻当中,有一条历代均无的“试婚制度”,还有一种身份特殊的“格格”。

    在公主嫁出皇宫之前,随同嫁妆一道送到额驸(驸马)家中的还有一位皇太后或皇后挑选的宫女,宫女在当夜与驸马同床试婚,称之为“试婚格格”。

    第二天,这位试婚格格便会马上派人把昨天晚上的体验,诸如驸马有无生理缺陷、有无阳痿等隐疾、床上性格是否温存等详细情况回报宫中。

    待公主正式下嫁后,这位试婚格格可以当驸马的侧室,也可以继续留在公主身边当佣人。

    清朝的这种试婚之仪,仅仅限于皇室公主,一般王府贵族是不可以有试婚之举的。

    雍正为何猝然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雍正帝死的很突然,不管是皇后皇子还是身边宠臣,都毫无心理准备。

    据雍正《起居注》记载:八月二十一日,雍正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但仍召见百官。二十二日,雍正没有再召见百官,皇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以防有什么不测。到了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雍正帝病情突然加重,宫中传出急诏,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觐见。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雍正帝驾崩。

    官书正史上并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么疾病,时人后人都对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测。雍正帝的灵柩在清宫停放了十九天,然后移到雍和宫永佑殿。他的灵柩为何会如此着急从皇宫中移到寺庙里来,难道雍正的死确实有不正常的地方?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帝是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因文字狱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吕四娘落网了逃跑,没有被杀掉。后来吕四娘拜师学艺,有所成后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乘机砍掉雍正的脑袋。雍正没有头无法发丧,传说做了一个金头给搁上,埋在了泰陵。这个传说很生动,但毕竟只是传说。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全部严禁,不可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严加监视起来,吕女怎么可能逃脱掉。因此,吕四娘行刺雍正之说,实属无中生有,绝不可信。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雍正帝死于服丹药中毒。雍正帝崇尚方术,为了求长生,经常服用道士们进献的丹药,朝鲜史籍中有关于雍正帝沉迷方术,以至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动的记载。另外,人们还从乾隆帝这里找到了一些证据。雍正帝死后仅隔了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便下了一道谕旨,驱逐圆明园中炼丹的道士出宫。新君刚继位,雍正大丧未完,乾隆别的事情不去做,却急着先下令驱逐道士,这种做法确有些奇怪。在驱逐道士的同时,乾隆还另外降下一道谕旨,谕令宫中的太监、宫女,不许妄行传说国事。乾隆帝为何要下令禁止宫中太监宫女乱说,难道真的有什么隐情不能让外人知道吗?联系前面乾隆对和尚道士们的处理,“中毒身亡”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且后人把现代医学知识,来对比雍正死之前的症状,发现雍正皇帝死之前的症状与中毒而死的症状很相似。

    上面是两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有待于史学界的进一步考证。

    雍正帝在位时间不长,却在继位和死因问题上留给后人诸多疑惑。或许事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不过是后人的传言给其强行披上了层层面纱,让人难以看清其中的真相而已。

    清朝为何会分东西两个陵区

    清代共有五处皇陵:辽宁沈阳的北陵(又称昭陵)和东陵,辽宁新宾的永陵(又称兴京陵),河北遵化的东陵和易县的西陵。河北境内的东、西二陵是对都城北京而言的,东陵在北京东面,西陵在北京西面。清人关之后,共传了十代皇帝。末帝溥仪未建陵,东陵葬有五个皇帝,剩下的四个都葬在北京以西一百二十多公里处的西陵。

    清代入关之后的十个皇帝为什么不按历代实行的“子随父葬,祖辈衍继”葬在一起,而要分成东西两个陵区下葬呢?这就要从雍正皇帝说起了。传说雍正皇帝篡改诏书得以即位,死后不敢在地下见其父康熙皇帝,想来这种说法纯属瞎猜,并无事实依据。对于雍正帝迁陵的原因,史书上是有记载的,为雍正皇帝寻找陵址的大臣认为清东陵已经没有吉地了,于是选址建清西陵。清西陵一带是丘陵地形,地域广阔,西有紫荆关,南有易水,东南为燕国下都遗址。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障,林木茂盛,殿阁嵯峨,透露出一派皇家气势。

    雍正继位不久便开始张罗陵寝。顺治、康熙陵都在遵化,当然就在遵化选择陵址。但开始施工的时候,发现土质不怎么好,于是便放弃了这个地方,另外寻找。雍正命人勘察,在易州镜内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了“万年吉地”,雍正认为觉得这里离父祖陵寝比较远,与建陵一制之理不合,于是让臣下给他找合理的根据。大学士等上奏,列举了古代帝王类似分葬的情况,所以在易州设陵,并不违背古礼,且遵化与易州都离京城不远,建陵是完全可以的。就这样,雍正算是解决了舆论问题,决定在易州建造陵寝。并下令在泰宁山下动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区。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开始,至乾隆二年(1737)竣工。泰陵雄伟壮丽,并且位于西陵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雍正本想叫乾隆也追随他葬入西陵的,但乾隆却违背了父意,选址于东陵,又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陵选址建陵,因此,东西两陵的规模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