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狂野坦桑尼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坦桑尼亚浓缩了非洲大陆的人杰和地灵,它拥有非洲大陆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山、最深的湖、最大的内陆水系、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世界上最着名的国家公园以及种类丰富的热带野生动植物群。在这里,你可以欣赏神奇的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触摸那世间最纯净的雪;又可以驾驶四轮驱动越野车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追逐狮群,亲身体验《动物星球》等经典节目中的场景;更可以领略桑给巴尔的热带海滨风光,享受印度洋温暖的阳光和洁白的沙滩,探索形态万千的珊瑚礁岛。

    第一节坦桑尼亚走一回

    位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湖众多,资源丰富,因此这里便成为了动物的聚集地。

    1.地理坐标——坦桑尼亚的位置查询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千米。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

    坦桑尼亚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鲁菲吉河(长1400千米)、潘加尼河、鲁伏河、瓦米河等。湖泊众多,有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凉爽而干燥。

    由于接近赤道,坦桑尼亚的日照可谓充沛,气温也因为阳光的格外“关注”而高了一些,但并非达到酷热难耐的程度。由于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非洲大陆的和煦阳光与印度洋的清新海风便成了绝配,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舒适的气候。

    坦桑尼亚最热的季节应该是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份。但是关于最高温度能够达到多少,没有实际的参考资料。

    坦桑尼亚下雨的时期好像有着固定的时间,人们出行总是随心所欲,不用为雨犯愁。每年的4月份,坦桑尼亚进入雨季,下雨次数很多。

    到了5月份,下雨一般都在周末。周一至周五总是艳阳高照,出门办事和户外工作的人都会汗流浃背。等到周末休息想要出去放松的时候,老天爷好像是在和你作对一样,雨一下就是半天或者一天,天公总是不作美,也不会照顾人们的心情,出去娱乐是不可能的。直到6月份,下雨稀少,几乎都是特别舒服的“空调天”,老天好像也是在弥补人们的失望一样,此时也是人们出行的最佳季节。

    一般在6月份的时候,白天的气温大约在30℃左右,晚上气温大约在20℃左右,所以这里几乎不会出现“桑拿天”,应该属于坦桑尼亚特有的“冬天”吧。每当早晨和晚上打开窗户,总有丝丝凉意侵入,室内几乎不用开空调。

    在坦桑尼亚,日出日落的时间大概是在6:30左右,所以出行看日出一定要选准时间,看准天气,这样才会有一个愉快的旅行。

    2.马拉河:看动物的悲壮迁徙

    马拉河从坦桑尼亚起源,流入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大草原。河道不宽,河水也不深,有点发红,河道弯弯曲曲,平静地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每年七八月,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迁徙,马拉河是必经之路。经过长途奔波,角马、斑马等动物来到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已经是饥渴交加。角马等食草动物要生存,只有过了马拉河,才能到达水草丰盛的草场。然而,过河又意味着死亡。马拉河虽然不深,河水也不算急,但河里却处处暗藏杀机,大群的鳄鱼在角马渡河的必经之地潜伏,一旦角马渡河,便会悄悄游到角马身边,一个突然袭击,咬住角马便往水里拖,随着一声惨叫,角马很快淹没在水中。但是死亡的威胁吓不倒角马渡河的决心,一只角马倒下去,千万只角马滚滚而来,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此时的马拉河,角马被鳄鱼袭击发出的嚎叫声、角马渡河的踏浪声响成一片,岸上烟尘滚滚,河里水声隆隆。仅仅数分钟时间,角马下河的悬崖被踩成了陡坡,角马上岸的荆棘丛生的丛林被冲出了一条条小路。近万头角马胜利渡河,马拉河就会恢复平静,河水依然浑浊,河面上会漂浮几匹角马的尸体。多少年来,马拉河吞噬了无数生灵,角马除了被鳄鱼袭击外,那些在路上被狮、豹袭击或从悬崖摔下而受伤的,或是老弱病残的,或在渡河中被踩在水下的,都会在马拉河葬送自己的生命。马拉河又称为胜利之河,河水孕育着万千动物。过了河的角马得到了新生和繁衍后代,时间不久,它们又会带着儿女,从原地返回,再次接受马拉河的洗礼。面对马拉河,目睹角马过河的恢宏场面,震惊之余又带来几分伤感。动物也在为生存而搏斗,而那种搏斗是那样活生生的,是那样直接和残酷无情。

    3.坐拥坦桑的自然之美

    坦桑尼亚位于东非大陆,国土面积约94.5万平方千米,森林和林地面积共3350万公顷,覆盖率达46%。其中有1300万公顷森林保护区,8万公顷人工林场。该国林业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坦桑木材工业主要的原料来源,并为92%的农村地区提供木炭燃料。此外,坦桑的大河源头多位于森林保护区内,约80%的国家电力来自水利发电。坦桑林地呈现的生物多样化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药材、水果和经济收入,也为旅游、狩猎、养蜂业和其他副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林业为坦桑提供约73万个就业机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至3%。

    坦桑尼亚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煤、铁、磷酸盐、石油、天然气等。

    过去坦桑尼亚一直在进行石油勘探作业,先后在靠近达累斯萨拉姆的沿海地区、鲁菲吉河盆地和姆特瓦拉区钻了许多井,在东南部的松戈松戈小岛上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天然气。

    坦桑尼亚最主要的天然气源发现于松戈松戈岛和米纳兹湾。这两大天然气基地储量分别为300亿立方米和150亿立方米。

    坦桑尼亚从1985年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上升。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尤其强烈,石油作为经济发展动力,已成为坦能源结构乃至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坦桑尼亚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渔业资源。坦桑尼亚的淡水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占国土总面积6%的维多利亚湖。坦桑尼亚境内湖面面积53480平方千米,主产尼罗河河鲈鱼,还有鳕鱼、狗鳕、黑线鳕、比目鱼、鲽鱼、鳎鱼、鲱鱼、沙丁鱼、鲻鱼、吞拿鱼、红鱼、海鲈鱼、海鳗、鲣鱼和鹰嘴鱼等。此外,坦桑尼亚也出产龙虾、螃蟹和各种虾。

    第二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进坦桑尼亚,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会将你的视线遮挡住。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谷底,总会令人产生惊悚之感。东非大裂谷的深邃、乞力马扎罗山的威猛以及喷火的火山都使整个坦桑显得强劲有力。

    1.“非洲屋脊”的王冠

    被誉为“赤道雪峰”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这一晶莹的冰雪世界,世人称奇。这里绿草如茵,树木苍翠,斑马和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游……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它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山顶,那是一个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个盆状的火山峰顶。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缥缈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是一个火山丘,高5963米、面积756平方千米的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名副其实的王冠。它从空旷的平原上拔地而起,山顶终年积雪,云蒸雾绕。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可以步行到达的云中之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底部直径是40英里(约合64公里),这足以让人顿生敬畏之情。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休眠火山,而不是死火山。

    人们时不时可以听到爆发预兆般的轰轰声,看到从火山口滚滚冒出的气体。

    尽管位处赤道和南纬3度之间,基博和马温兹两大山峰峰顶还是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基博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封雪盖,宛如巨大的玉盆。基博峰的最高点,同时也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最高点,是乌呼鲁峰。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十多千米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当你凝神远眺这座壮丽深邃的大雪山时,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内在的伟力,一种燃烧的、躁动着的原始生命力。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乞力马扎罗山在坦桑尼亚人心中无比神圣,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

    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乞力马扎罗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

    乞力马扎罗山属于坦桑尼亚,属于非洲,是粗犷剽悍的非洲人的象征。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心中的骄傲,他们把自己看做草原之帆下的子民。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降临到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以便在高山之巅俯视和赐福他的子民们。盘踞在山中的妖魔鬼怪为了赶走天神,在山腹内部点起了一把大火,滚烫的熔岩随着熊熊烈火喷涌而出。妖魔的举动激怒了天神,他呼来了迅雷闪电、瓢泼大雨把大火扑灭,又召来了飞雪冰雹把冒着烟的山口填满,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座赤道雪山,地球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点。

    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世代在坦桑尼亚人民中间传诵,使大山变得神圣而威严无比。

    1999年4月1日,该国《非洲》报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称“欧盟发达国家准备出巨资用沙石把乞力马扎罗山抬高几百米”。“喜讯”传来,许多坦桑人欢腾雀跃起来,心想: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珠穆朗玛峰。

    然而,第二天报纸把事情捅破,原来4月1日是“愚人节”。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人坚信不移,因为他们明明看到20多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天天扛着仪器测量雪山。

    在坦桑尼亚举行“2000年世纪登山活动”之前,坦桑尼亚政府宣布:乞力马扎罗山的准确高度是5892米。据报道,从1889年开始,德国和英国学者几乎像比赛一样对这座大山进行轮番测量,分别得出过6011、5982、5930、5965、5963、5895等五花八门的数字。

    还是在山脚下开小旅馆的巴拉克想得通:“只要非洲别的山不再长高,乞力马扎罗还是非洲最高屋脊,爬起来还像过去一样困难。”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民的母亲山,世世代代用她的乳汁抚育着自己的儿女。

    然而,19世纪,德国殖民者首先侵入了这片美丽多娇的土地,扰乱了这里的平静和安宁。他们把早已被非洲人民命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说成是由他们“首先发现的”,并把他们的所谓“功绩”铭刻在石头上。这方记录着殖民主义罪恶的“功德”碑至今仍竖立在莫希一所老式洋房的大门前,现在已变成坦桑尼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后来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这块土地,伊丽莎白女王又在德国皇帝威廉生日时把乞力马扎罗山雪峰作为“寿礼”送出,演出了一幕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滑稽剧。

    2.地球最美丽的伤痕——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千米。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地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地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延伸到马拉维湖北部,并在此分为东、西两条。东面的一条是主裂谷,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和亚西湾,全长5000多千米。西面的一条从飞机上看沿乞力马扎罗山雪峰,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全长1700多千米。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从整个非洲大陆来看,东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带,属东非裂谷高原区,总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占非洲面积的1/6多,非洲的几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这个自然区内,其中有着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埃尔贡山等。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渺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粼粼,山水之间,白云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东非大裂谷是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横贯非洲东南部,其中以肯尼亚境内及坦桑尼亚北部一段的地貌特征最为显着。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千米,宽50千米至100千米,深450米至1000米。

    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如高墙耸立,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除了野生动植物外,还有两个通信卫星的“圆锅”非常醒目。这两个卫星接收器一个迎着印度洋,另一个面朝大西洋。

    顿时,把昔日封闭的土着人拉近到现代化社会面前。

    事实上,尽管大多数马萨依人仍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的破坏、跨国公司的进入以及现代工业社会越来越冲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部族成员结构一直在分化,在较大城市的辐射下,他们其中的很多年轻人已部分从放牧转向农耕,另一批人离开草原进入城市成为“打工族”。以前只喝牛血和牛奶,只吃牛羊肉,现在,商店已经延伸到草原各个角落。除此之外,桌球、可口可乐、砖砌的新式房屋开始走进马萨依人的生活,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属陆地局部凹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排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3.坦桑的“上帝之山”——伦盖伊火山

    在坦桑尼亚的大裂谷,一股橘色熔岩从伦盖伊火山喷流而下。“伦盖伊火山”在玛赛语中是“上帝之山”的意思。这是世界唯一一座喷发独特的钠质碳酸盐熔岩的火山,高2900米的陡峭的成层火山。同样的,它也是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唯一的钠质碳酸盐熔岩活火山。这种特别能流动的熔岩几乎不含硅。

    炽热的岩浆像液态喷泉一样汩汩冒出。1880年至1967年间有喷发记载,活动中心不止一处,近期喷发多在北部火山口。山麓地区土壤肥沃,出产葡萄和柑橘;较高的山坡上长满栎树、桦树和山毛榉。

    第三节漫游坦桑——城市风景在线

    1.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前首都,目前仍是坦桑尼亚最大城市,人口400万左右,堪称是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位于非洲印度洋岸中段滨海平原之上,海拔8~15米,扼西印度洋航运要冲,距桑给巴尔岛40英里(约合64公里)。达累斯萨拉姆是非洲班图语与阿拉伯语的混合语词汇,意思是“和平之地”。

    达累斯萨拉姆原为渔村,1857年始建城镇,1862年起逐步发展成东非大城市之一。曾是德、英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据点。现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说12至13世纪时,阿拉伯人乘船南下,发现这里的海湾风平浪静,便称它为“和平之地”。

    达累斯萨拉姆之所以得名“和平之地”,是因为它乃天然良港,港湾内风平浪静,自古是东非沿岸名港之一,现在是东非第三大港(排名南非德班和肯尼亚蒙巴萨之后)。

    达累斯萨拉姆有纺织、纸烟、砖瓦等工业以及剑麻、咖啡、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业。附近有着名的热带植物园。城市风格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貌和现代化风格。

    达累斯萨拉姆城西北为旧城,多印度和阿拉伯式的低矮小楼。距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中国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着为援建坦桑尼亚铁路而牺牲的中国人。西北郊风景秀丽,有高等学府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城市的东部是海滨旅游地,有大片的海滩浴场,沙软滩平,是进行游泳和日光浴的好地方。

    达累斯萨拉姆城内有不少历史性建筑:祭奠“一战”期间阵亡非洲将士的“阿斯卡里”纪念碑、微型东非热带植物园、展有360万年前直立行走最古老人类足迹化石的国家博物馆、老议会大厦、在抗疟疾病和结核病史上有过突破性发现的海洋路医院、前英国总督府、路德派基督教堂、圣约瑟夫天主教堂、德国要塞和市政厅等。

    达累斯萨拉姆还建有展现坦桑尼亚不同部族建筑风格的“乡村博物馆”,馆内展有坦桑尼亚126个部族利用树干、树枝、草叶及泥土搭建的坦桑尼亚风格的茅舍草棚。

    达累斯萨拉姆在建筑风格上存有非洲本土班图风情、德国殖民者文化、英国殖民者文化、民族独立精神和斯瓦希里文化及这些文化风情的混合,如欧陆的高大敞亮、中东的天井回廊、印巴的雕画门窗、混成的玻璃百叶。

    传统上,达累斯萨拉姆市及附近居民有着“穿衣三块布、吃饭一棵树、煮饭三块石”的说法。

    所谓“穿衣三块布”是指女装,即一块缠头、一块束胸、一块围腰裹臀;“吃饭一棵树”是指饮食以果、香蕉、柑橘、菠萝蜜等热带水果为主获取糖分和维生素;而“煮饭三块石”是指支撑在陶罐下炭火旁的底座石头。

    斯瓦希里烹饪主要靠木炭取火。由于炭火热效率不高但持久,因此达累斯萨拉姆当地的烹调手法主要是炖、煮、焖、烤。特色饮食有乌噶里,即用慢火烹煮的玉米粉糊糊。都市人的主食为米饭或者乌噶里,伴以菜汁、肉汁或者炸鸡、烤鱼;郊区人的主食为乌噶里,佐以菜汁或肉汁进食。

    2.首府“小镇”阿鲁沙

    阿鲁沙,乞力马扎罗雪山脚下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联合国会议中心设在非洲的城市所在地,位于坦桑尼亚的北部地区,是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

    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城市并不是很大,但是很干净,道路整洁。每逢联合国开会期间,这里热闹非常,世界各国的代表都住在这里,各种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阿鲁沙小镇以其安静、干净和舒适而闻名,吸引了众多国际组织来此扎根。

    阿鲁沙小镇是一个城市化恰到好处的地方,人口不多,没有都市的高楼大厦,但不乏热闹的现代生活需要的一切。

    外国旅人跟当地居民相处融洽,一切都井井有条。安静并不代表封闭。所有来登乞力马扎罗山和游览塞伦盖蒂草原的游客都在这里小憩,享受柔和的阳光和夜晚森林酒吧的温馨。

    阿鲁沙的夜晚有些中国农村的味道。路边的店铺都早早关了门,很冷清的样子,其实不然,如果你走街穿巷,能发现很多可爱的酒吧,典型的非洲音乐,喝点啤酒,劳累全无。

    离阿鲁沙最近的国家公园——阿鲁沙国家公园是多面的宝石,也是狩猎爱好者们向往的地方,几小时路程之内还有引人入胜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站在入口,可看到山区森林成荫,好奇的猴子栖息于树林中,还有色彩斑斓的蕉鹃和咬鹃。这是北方唯一的狩猎带,能方便观看不停戏耍、黑白相间的疣猴。

    坐落在森林中间的恩戈罗火山非常壮观,岩石众多,悬崖陡峭,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沼泽,以及成群的水牛和疣猪。

    阿鲁沙往北,高低起伏的丘陵环绕于静谧而优美的默莫那湖群周围,四周为蓝色或绿色的不同色调。其浅水域有时有数千只火烈鸟,一片粉红。该湖也成为物种丰富的栖息地,吸引着迁徙及居住的水鸟,以及长有七弦琴状犄角、蓬头垢面的非洲大羚羊。长颈鹿徜徉于绿色的小山,草地上有成群的斑马,大眼睛的犬羚飞奔于繁盛的矮树丛中,犹如拥有细长腿的大野兔。

    虽然阿鲁沙国家公园大象稀少,完全没有狮子,但早晨和傍晚却能见到美洲豹和斑点鬣狗的踪影。

    3.东非最大的“奴隶城”

    巴加莫约城,最吸引人的并非它那旖旎的风光、温和的氛围和丰富的物产,而是它古老的建筑、残败的废墟和厚重的历史,因为它就是坦桑着名的奴隶城。

    “巴加莫约”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里是“把你的心留下”的意思,这个令人绝望的名字来源于奴隶贩卖的历史,因为它是19世纪东非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是奴隶们在被运往外国前在坦桑尼亚的最后聚集地。

    奴隶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过程都极为残忍。有的是被绑架;有的则是种族间被人有意挑起了冲突,双方互有战俘,这些人被卖掉就成了奴隶;有的是阿拉伯人用商品跟酋长换来的。有一首悲伤的奴隶之歌《碾碎你的心,不再有希望》,道出了他们心中的绝望。

    历史在变迁,奴隶贸易的结束也结束了巴加莫约繁荣的商业活动。

    由于这个城市的海水比较浅,所以一切商业贸易都转到了深水港的达累斯萨拉姆,巴加莫约逐渐成为一座“鬼城”,只有海风静静地吹拂着历史的建筑。

    巴加莫约是坦桑尼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濒临桑给巴尔海峡,近鲁伏河口。巴加莫约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这是坦桑尼亚的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巴加莫约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坦桑尼亚最繁忙的港口,但该国政府正努力让这个古老的城市恢复青春活力,保护市内和周围数十个废墟和遗址。巴加莫约在达累斯萨拉姆以北70千米处,成片的椰林、细腻柔软的白沙、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未经污染的印度洋海水和徐徐吹来的清凉海风都给你一种恰到好处的舒服,像江南水乡小家碧玉那温情脉脉的怀抱,适合安放你的心绪情怀。的确,巴加莫约它不奢华,保持着淳朴的风貌,一切都未经污染;也不局促,有国际化的宾馆和丰富的物产。宾馆和酒吧供应世界各地独具风格的食品和饮料,当然,价廉物美的海鲜是最令人解馋的食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