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理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创始人、上海实力资产管理中心总裁)
说实话,五年前第一次阅读《股票作手回忆录》时,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当时没有沉浸到故事中去,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心灵都被巴菲特所占据,容不下第二个投机英雄的位置,只留下两句话至今还印在脑海里:一句是“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另一句是“赚大钱得靠定力,而不是靠动脑子。很少有人能够挺直坐着就作出正确的判断”。
最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决定先清空自己,不作任何价值评判,静心阅读,结果很快进入了状态。一方面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投机生涯;另一方面深刻体会到聪明的投机和聪明的投资之间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例如保本第一,永远不要孤注一掷;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听信小道消息;把握大时要集中投资;不要频繁交易,赚大钱靠定力而不是靠动脑子;保持积极心态,从错误中学习提高;知识就是力量,了解你的交易;等等。
利弗莫尔的曲折经历就像一面镜子,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投机尽管充满诱惑,但这绝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威尔第的歌剧《弄臣》里面有一首著名歌曲《女人善变》。歌词大意是:女人善变,像空中的羽毛。谁要是不经意地将心事告诉她,谁将是个可怜虫——股市善变,也像空中的羽毛。谁要是不经意地将命运托付给它,谁将是个可怜虫。另外,庄家善骗,就像大灰狼骗小白兔,谁要是将命运寄托在和庄家的周旋上,谁就将是个可怜虫。要投资而不要投机,要将投资的命运寄托在企业经营的命运上,而不是寄托在把握股市的波动上。
格雷厄姆把股市比喻为“市场先生”,是正确认识股市和价格波动的关键所在。如果你把股市波动也想象成善变的“市场小姐”,不将命运寄托在她的身上,也可以加深认识。
为什么一个14岁就开始其投机生涯的天才赌客,经历数十年的进化,中间数度破产,数度东山再起,赚取数百万美元,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华尔街王者,却依然摆脱不了失败、自杀的命运呢?的确值得深思。
笔者喜欢把投机者比喻为“悬崖上的舞者”。再伟大的投机家,包括书中主人公的原型利弗莫尔,也改变不了其“悬崖上的舞者”的本质,他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悬崖上的舞者之王”,原因就在于他根据事物的现象即价格波动来决策,忽视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价值。如同常在悬崖边行走而不自觉,投机者面临的正是这种隐藏很深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致命风险。他可能虚幻地觉得“停损”就像保险绳一样可以在出错时保住性命,但在特殊情况下,“停损”根本无法执行,或者因为心理因素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如同保险绳会意外折断一样。
且不说频繁投机交易带来的资产磨损,投机者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的导言里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投机者的心理因素对其成功构成强烈的威胁。从因果关系来看,投机者随着价格的上涨而越来越乐观,随着价格的下跌而越来越悲观,因此从本质上看,只有少数投机者能保持常胜不败,而且没有人有理由相信在其他多数同道都将失败的情况下,他自己却总是能成为赢家。所以,在投机方面的培训,无论多么精妙多么全面,对个人来说都是埋下不幸的根源。许多人都是被由此引入市场,初期小有收获,最终几乎人人惨败。”
我有一位朋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国债套利,“杨百万”和他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后来,他通过股票和商品期货投机赚了上亿元,却因“9·11事件”而一夜之间破产。他把自己的教训总结为,投资不能有万一,投机的最大问题是不能积累,不能守,不能持久。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可以积累,可以守,可以持久。
江恩在其《华尔街四十五年》里也指出,绝大多数的投机富豪,都未能保住其财富。既然投机的王者都不能持久赢利,不能善终,那么普通投机者是否注定命运多舛?究竟路在何方?
笔者认为,投机者如果不觉悟,则前途黯淡,而且出路只有两条。
一条是远离悬崖,不再跳舞。这就是本书给出的答案,因为没有人能完胜投机,持续打败市场,只有退休,不再投机,即见好就收,“金盆洗手”,才能善终。另一条是远离悬崖,继续跳舞。这是一条利弗莫尔没有找到的出路——格雷厄姆开创的“安全边际法”,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价值投资法”。如果把内在价值比作悬崖边缘,价值投资者会远离这个悬崖边缘跳舞,这个距离就是安全边际。“如果你离悬崖1英里远,那么你永远不会跌落悬崖”——即使犯错误,即使运气差于平均水平,你仍然不会跌落悬崖。
本书作者曾感叹“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指投机之王)是带着王冠死去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悬崖上的舞者”,缺乏安全边际的保护。
而真正的投资之王巴菲特,11岁开始投资,18岁通过阅读《聪明的投资者》找到了“远离悬崖的舞蹈”——价值投资方法,在安全边际的保护下,历经70年的漫长岁月和多次危机的考验,依旧安然。毫无疑问,他不仅会戴着王冠死去,而且会在人们的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