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一)
自从1807年法俄两国签订提尔西特条约之后,两国之间度过了几年安宁的时日。但是,两国都很清楚,法俄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并未消失,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尤其是拿破仑,在英国这个敌人日渐强大起来后,他知道只有把俄国首先踩在自己的脚下,他征服欧洲的计划才能实现。因此从1810年起,拿破仑就曾阅读了大量关于俄国的历史文献和军事资料。他要先熟悉这个国家,然后有备而战,战而胜之。
两国矛盾的再次激发,首先起源于如何对待土耳其的问题上。拿破仑曾答应将摩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给俄国,但不久他就反悔了。
1811年,俄国对土耳其开战,节节获胜。战败的土耳其只得向俄国投降,割让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可就这时,拿破仑派密使前往奥地利,煽动奥皇对塞尔维亚出兵,并表示法国不会给俄国任何援助。土耳其获悉后,对俄态度马上转变,取消了割地求和的计划。
沙皇对土耳其的态度非常愤怒,但对拿破仑的出尔反尔更加痛恨;同样,拿破仑也不能容忍沙俄占领土耳其的野心。
在军事方面,沙皇对法国迟迟不从普鲁士撤兵也感到不满,因此一再要求拿破仑撤出普鲁士境内的法国军队,拿破仑对此充耳不闻。
1810年10月31日,沙皇颁布赦令,再次向英国开放俄国港口。这种赦令无疑是向拿破仑的公然挑战,拿破仑苦心经营的封锁体系无法再发挥其巨大威力了。当初拿破仑选择俄国作为盟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沙俄能有效地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现在,沙俄解除这种封锁,显然是在向拿破仑示威。
拿破仑随即致函亚历山大一世,要求沙皇不要让英国船只进入俄国港口,但沙皇将拿破仑的信件扔在一旁,接受大批英国船只入港。这些英国货船从俄国流入奥地利、德意志、波兰和欧洲大陆,致使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形如虚设。
1811年1月,俄国又实行了新税率,大大提高了法国输往俄国商品的进口税。
拿破仑对沙皇的这些行为大为恼怒,他决定给沙俄一点颜色看看。
对俄战争爆发之前,拿破仑决定先着手处理一下与欧洲各国的外交事务,尽量拉拢这些欧洲附庸国占到与法国同一阵线上来。
由于迎娶了奥地利公主,拿破仑不担心奥地利的态度。虽然法国与奥地利并没有签订条约确定盟友关系,但因为联姻,二者已成为必然的盟友。拿破仑担心的是普鲁士。
在拿破仑对普鲁士进行种种外交威胁后,普鲁士国王表示愿意支援法国。1812年2月,拿破仑与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普鲁士将派出2万军队协助法国攻打俄国,同时还为法军提供大量的食物补给。
为了让沙俄见识一下法国的雄厚实力,同时也为了争取欧洲各附庸国的支持,拿破仑将同盟者和附庸国统统召集到德累斯顿,世界最后一次见识了拿破仑统治下帝国的威严景象。
1812年春末,欧洲各附庸国基本都顺从了拿破仑的意愿,准备对俄作战。同时,奥皇也与拿破仑签订了正式的同盟条约,允诺出兵3万参加对俄作战,掩护法军的侧翼。
与此同时,俄国也在积极寻找盟友。但此时没有被拿破仑控制的国家已经很少了,尽管如此,沙俄还是找到了瑞典与土耳其。这两个国家的位置对俄国来说都很重要,都是俄国的近邻。
其实,拿破仑当时也有意与这两个国家结盟。当时,瑞典掌握实权的是王储贝尔纳多特,也就是拿破仑的初恋女友黛丝蕾的丈夫。但贝尔纳多特向拿破仑提出,如果拿破仑能够帮助斯德哥尔摩获得挪威,他就同意帮助法国攻打俄国。拿破仑拒绝了这一交换条件,因为挪威是法国盟国丹麦的属国,他不愿让瑞典吞并挪威。
就在这时,俄国向瑞典表示愿意帮助瑞典吞并挪威。于是在1812年4月5日,俄国和瑞典签订同盟条约。
法国也想拉拢土耳其,但俄国在1812年初打败土耳其后,主动与土耳其议和;再加上英国在其中作梗,结果土耳其最终选择与俄国结盟。
(二)
虽然在争取瑞典和土耳其的外交中拿破仑败于亚历山大之手,但他并不灰心。现在,拿破仑已经集结了50万大军,比以前各次战役中的兵力都要多许多倍,他相信这50万大军一定能够打败那个曾被他痛击过几次的沙皇俄国。
当有人以远离法国以及恶劣的天气为由劝说拿破仑放弃这次军事冒险时,拿破仑不以为然地说:
“再过3年,我就要成为全世界的主人。”
1812年5月9日早晨,拿破仑与皇后路易斯离开巴黎,直赴前线。此时,拿破仑的大军已分几路经过德意志各国向波兰前进,并逐渐向维斯瓦河和涅曼河集中。
5月16日,拿破仑日在德累斯顿设立了大本营。其后两周,他开始调兵遣将,将大军团部署在维斯瓦河一线。至此,拿破仑已集结了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兵力,总计达51万人:其中有20万法军,14.7万德意志军队,8万意大利军,6万波兰军。
对于与俄国的这场战役,拿破仑心中已有计划。考虑到到俄国本土作战遥远,以及俄国的气候等不利因素,他决定速战速决。
1812年6月22日,法国大军到达涅曼河边。此时,俄国已有3支部队在涅曼河前线了,第一支是15万人的第一方面军,由巴克莱统帅,准备对法主力部队作战;第二支是由巴格拉季昂统帅的第二方面军,共5万人;第三支是由普拉托付统帅的8000名萨克骑兵。
6月23日,天刚放亮,拿破仑就策马来到涅曼河边侦查,选择渡河地点。直到傍晚才侦查完毕,拿破仑准备返回营地。就在经过一片麦田时,一只野兔突然从他的马蹄间窜出,战马受惊,四蹄腾空,将拿破仑摔下马来。幸好土地松软,拿破仑只是臀部稍微受伤。
拿破仑向部将们抱怨这场惊险,颇为迷信的贝尔蒂埃元帅建议说:
“我们最好不要渡过涅曼河,刚才摔的一跤可不是个好兆头。”
拿破仑默不作声,但随即便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不过看得出,他是在极力驱除大家脸上的不安神情。
6月24日,法军在涅曼河上架设了浮桥,拿破仑率先锋部队渡河去了。同时他下达命令,要求全军快速前进,这一命令令主力部队脱离了军需供应部队。
6月28日,拿破仑到达俄国要塞立陶宛和维尔纳,但这两个要塞已被俄军付之一炬,成为空无一物的城堡。俄军拒绝与法军交战,他们是想利用俄国广袤的疆土与法军展开游击战,削弱法军薄弱的后勤与后方的联络。
俄军的战术很快就有了效果,拿破仑在维尔纳就接到了一个坏消息:由于劳顿、缺乏粮草及夜里的严寒,1万匹军马死在行军的路上。同样由于严寒和疲劳,许多年轻的士兵也倒在了行军途中。拿破仑开始意识到这次远征的艰巨性。
7月16日夜,拿破仑率大军离开维尔纳,数万大军连同炮火、粮草一起行进,这情景令人瞠目结舌。26日,法军前卫终于追上了巴克莱的后卫部队,双方在奥斯特罗夫诺附近展开激战,法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将这支敌军击溃。
第二天,法军在威特斯克追上俄军主力部队,俄军迅速散开大量骑兵,如潮水般向法军前卫部队冲杀过来。法军仓促应战,纷纷败退。法军赶紧改变战术,将密集的队伍分散开,隐蔽在灌木丛中向俄军射击。俄军招架不住,被迫撤退。
这一天的战斗非常激烈,拿破仑激动不已。他认为,法军渴望已久的大会战即将在明天打响,而胜利也必然属于兵力强大的法军。
(三)
7月28日拂晓,拿破仑突然接到报告:对面的俄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俄军已经在前天晚上悄悄撤离威特斯克。拿破仑倍感失望,命令士兵全力搜寻敌人的踪迹,但法军连一个俄军影子也没找到。
此时,俄军已撤退到斯摩棱斯克。8月15日,拿破仑率领法军赶到这里,终于与俄军接火。8月16日,法军向俄军发起猛烈攻击,但遭到城内俄军的顽强抵抗。双方为此损失惨重。
8月18日,拿破仑正指挥法军对通向斯摩棱斯克城的一座桥梁进行轰炸时,突然听见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整个城市成了一片火海。法军侦察兵跑来向拿破仑汇报说,俄军已经炸毁了整座城市,全部撤离了,留下的只是一座空城。
敌人在眼皮底下就这么溜走了,拿破仑大为恼火,马上命令缪拉、内伊和达武等军紧追俄军。然而俄军撤军迅速,沿途将他们经过的地方全部烧毁,不给法军留下一点他们需求的资源。法军的状态越来越差,士兵们每天都要奔波十几个小时,而且经常挨饿受冻,因为法军距离后方的供应基地越来越远,沿途俄军又将城镇统统付之一炬,马匹也在途中不断倒闭,剩下的马匹也都虚弱不堪。
面对这些,拿破仑如同一个赌输了钱的赌徒一样,总想着能与俄军决一死战。可俄军总是撤退,根本没有决战的打算。然而拿破仑不仅不让部队停下来休息,反而还加快了行军速度,不断追赶着俄军。
不久后,拿破仑终于盼来了一次与俄军较量的机会。
俄军不断撤退,法军不断追赶,眼看法军就要兵临莫斯科了,沙皇开始坐卧不安。他决定起用库图佐夫,让他担任最高指挥官。此时的库图佐夫已67岁高龄,但目光敏锐,雄心未减。他上任后,决定在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之间的博罗季诺与法军打一仗。他将俄军十几万大军的阵地设立在博罗季诺村背后的一列山丘连成的弧线上,并在那里修筑了防御工事,扼守着通往莫斯科的要道。
9月5日,法军大部队来到博罗季诺村。拿破仑侦查了地形后,发现了俄军统帅的作战错误:库图佐夫将阵线向北拉得太长了。随即,他就制定了一套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
9月7日上午,法军开始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法军先后发起7次冲击,都被俄军击退。在法军发起第八次冲击时,俄军统帅巴格拉季昂被炮火击中,被抬下战场。失去统帅指挥的俄军很快就抵不住法军的进攻了,逐渐退却。法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占领了博罗季诺。
经过10个多小时的激战,双方都损伤惨重,法军伤亡约2.8万人,俄军则达4万多人。博罗季诺战场上尸山血海,士兵和马匹的尸体堆积如山。这次战役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恶战。拿破仑后来写道:
“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心惊胆战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
拿破仑为法军的巨大损失唏嘘不已,但他也很兴奋,因为莫斯科就在眼前,克林姆林宫即将成为他的掌中之物了。
(四)
博罗季诺战役失利后,库图佐夫率领溃退的俄军来到莫斯科,并在莫斯科郊区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库图佐夫宣布放弃莫斯科。
沙皇也很快就得知俄军不得不放弃莫斯科的消息了,这让他非常震惊和愤怒。莫斯科城人心惶惶,民众惊慌失措,纷纷逃命。莫斯科大撤退开始了,成千上万辆马车塞满了大路,车辆颠簸着缓慢行进。
库图佐夫派人告知拿破仑,要求在军队和民众撤出之前,双方暂停交火。拿破仑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命令先头部队缪拉率军跟踪敌人,迫使俄军尽可能远离莫斯科。同时,他还下令莫斯科总督由迪罗斯内尔将军担任,带领足够的兵力随他进城,建立新秩序,占领公共建筑,并特别嘱咐要保护好克里姆林宫。
9月15日早晨6时,拿破仑到达护城河边,在那里下马等候俄国代表团前来欢迎他进入莫斯科城。但等了两个小时也没人来。拿破仑派人去打探消息,缪拉送来了报告:莫斯科城没有名流、贵族,也没有代表团,甚至连一个居民都没有了,它已成为一座空城。
没有俄国人的欢迎,拿破仑只好怅然地自己进驻了莫斯科。中午十分,拿破仑带着他的大军缓缓进城。莫斯科的街道异常安静,没有以前拿破仑攻占柏林、维也纳后所受到的热烈欢迎。除了法军,城里没有任何有生命的东西,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拿破仑走在大军前面,径直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的宫殿——克里姆林宫前进。宫殿静悄悄的,拿破仑突然为这种安静和沉默感到窒息。他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似乎有不妙的事情要发生一样。
晚上8点,不妙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莫斯科城的中国区突然窜起火舌,熊熊大火很快就蔓延到市中心,整个莫斯科城都像一个巨大的火炉。
火势很快就窜到了克里姆林宫,拿破仑和士兵们一起参加救火的战斗,向房梁上泼水,眼红铁桶和扫帚扑火。
9月17日,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火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地区,法军进驻的北区和西区都已经燃烧起来,而且在风势的助推下,火势有增无减,豪华的剧场和大型建筑都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火焰越过了克里姆林宫的城墙。
面对狂暴的火海,拿破仑面色苍白,他怎么也不相信,俄国人竟然会纵火烧毁他们的“圣城”。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他不禁感叹道:
“多么可怕的景象!这是他们自己放的火!他们竟然有如此大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人啊!这简直是一群野蛮人!”
克里姆林宫的大火已经无法征服,拿破仑被迫撤离莫斯科,将统帅部搬到城外数英里之遥的彼得罗夫斯克耶宫。
18日,老天帮了拿破仑一把,降下了一场大雨,大火被浇灭了,拿破仑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在几天几夜的时间里,整个莫斯科城遭到了浩劫,四分之三的建筑——6000余幢的房屋被烧成灰烬,其中包括800多座教堂。
在这场大火后,拿破仑了解到俄国人战斗的决心有多么坚决。他决定诱使俄国提议停战媾和,尽快结束这场遥遥无期的可怕战争。
作为战争的获胜者,拿破仑要主动要求与战败国媾和,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法军的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后勤供应和补给跟不上,饥饿的队伍入城后到处抢掠,各种犯罪和暴行不断发生。尽管拿破仑多次严明军纪,但无济于事。
面对这一切,拿破仑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经常对周围的人大发雷霆,但有时又会在几个钟头里保持死寂一般的沉默。看得出,他的内心此刻忧虑重重,举棋不定。
拿破仑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亚历山大缔结和约,然后带着自己的军队体面地撤出俄国,而不是在莫斯科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可是,亚历山大却杳无音讯。拿破仑为此整日坐立不安,他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和平的意愿传递给沙皇亚历山大。
终于,拿破仑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传话人选,他就是莫斯科教养院院长图托尔明先生。他是俄国皇后慈善机关的负责人,与皇家有所挂钩。
拿破仑召见了图托尔明,向他反复强调,此次战役完全是处于政治目的,绝非因为个人野心。他叮嘱图托尔明,他现在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和平。
彼得堡很快就收到了拿破仑的媾和建议,沙皇兴奋不已,他说:
“看吧,拿破仑已经山穷水尽了。不过,我们是决不会与他和谈的,这场战争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俄国宫廷以沉默的方式答复了拿破仑,这让拿破仑震惊了。他本以为已经战败的俄国会抓紧这个机会答应休战,可俄国人没有这样做。拿破仑一向习惯在被征服者的国家下达命令,但这次他的命令失败了。他觉得骑虎难下,并说道:
“我们占领了我国的‘圣城’,如果不签订一个和约离开这里,我们就会被看做是失败的。整个欧洲都在看着法国,没有和平协议,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拿破仑又几次派使者将自己要求媾和的愿望传达给沙皇,但沙皇亚历山大态度强硬如铁,始终不给拿破仑答复。拿破仑日益焦虑,他要面临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五)
1812年10月13日,莫斯科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望着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拿破仑面色阴郁。不久,他就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将领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进攻彼得堡,也有主张坚守莫斯科,等明年天气回暖再与俄交战。
拿破仑权衡再三,觉得以目前法军和俄军的状况,一旦发起激战,法军极难取胜。如果继续固守莫斯科,法军只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最后拿破仑下定决心,撤出莫斯科,一向无往不胜的法军铩羽而归。
10月19日,在占领了莫斯科36天后,拿破仑率领法军浩浩荡荡地开出莫斯科城。拿破仑下令由莫蒂埃元帅带领7000人断后,并于23日炮轰克里姆林宫,但莫蒂埃未执行拿破仑炸宫的命令。
此时的法军有近11万人,他们排成八路纵队在大道上行径,后面还跟着长长的几万辆装有战利品和大炮的马车。
拿破仑计划率军经南线的斯摩棱斯克返回,希望能在卢卡加打败库图佐夫,并借此为此次大规模撤退扫清道路。
但拿破仑的计划被俄国人猜到了,他们法军撤退的路上予以截击。10月23日,法军抵达波洛夫斯克。库图佐夫获悉后,立即将主力调到距离波洛夫斯克不远的莫洛亚罗斯拉韦茨,准备截击法军。
24日拂晓,两军前卫在莫洛亚罗斯拉韦茨展开一场血战。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最后,俄军撤出了阵地。
10月25日,拿破仑在例行视察中险些被敌人擒获,多亏副官的保护才脱险。拿破仑非常生气,他决定改变原计划的撤退路线,停止向卢卡加进军,转而经奥什科夫到莫扎茨克。结果,这支庞大的队伍又改变方向,艰难撤退。
一路上,法军每天都会遭受哥萨克骑兵的袭扰,他们对每一个掉队者都不留情。法军被迫放弃许多伤员,就连满载有战利品的运输车也甩掉了。11月初,内伊奉命指挥后卫,其本部仅剩6000人了。
由于库图佐夫穷追不舍,11月3日,两军在维亚泽玛又恶战一场,法军又伤亡5000余人。
11月5日,天降大雪,这更加剧了撤退的艰难。法军没有像俄军那样,在马蹄上加上钉防滑钉,以致战马在穿越冰冻的江河湖沼时常常滑倒,马腿也不断摔断。
11月9日,拿破仑终于到达斯摩棱斯克,大军团残部到13日也相继汇集那里。此时,法军的生还者仅剩5万人,骑兵所剩战马无几。斯摩棱斯克本是法军交通线上的一个主要兵站,但此时存粮也已消耗殆尽,以致全军找不到任何可吃的东西。
11月14日,拿破仑率部离开斯摩棱斯克,但法军的情况愈加糟糕,许多人跌倒后便再也无力爬起来,以致活活被冻死。马匹大量死亡,骑兵不得不下来步行,最后大炮也不得不纷纷丢弃。到了夜间,天气异常寒冷,越来越多的士兵和马匹被冻死。在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法军的尸体成堆成堆地暴露在外,被狼群啃咬着,被乌鸦啄食着。一位上校感慨道:
“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
11月16日,欧仁的前卫在克拉斯诺被库佐里夫所阻。拿破仑到达后,将近卫军和达武军拉上去,才将俄军击退。同时,内伊的后卫部队也被俄军切断,经过一番激战,部队中的6000人仅剩800人冲出了重围。
现在,拿破仑的大军团正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本来拿破仑是想退往明斯克,然而当得知此地已被俄国海军上将奇恰戈夫占领后,他只能取道北面的一条线路退往维尔纳。在这条退路上,有一条列津纳河。法军要从俄国撤退,就必须渡过该河。然而此时,俄军已经抢占了河上的桥梁。
情势十分危急,许多人都开始绝望了,而拿破仑却很冷静。命运越是掐紧他的喉咙,他就越是强烈地反抗。拿破仑迅速下达命令:在部队的掩护之下,架桥过河。
11月25日晚,法军冒着严寒终于在列津纳河上建起了两座高架桥。然而当部队正在过桥时,俄军忽然从三面杀来,由于运输车辆引起混乱,桥上挤得水泄不通,法军又受了惨重损失,2.5万人在此伤亡。
12月3日,拿破仑抵达摩洛迪和诺,在这里收到了14封来自巴黎的信件。在阅读这些信件后,他决定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缪拉,同时嘱咐元帅们不要将他离开的消息公诸于众,免得影响士气。
12月6日,拿破仑坐上雪橇秘密返回巴黎。
此次远征俄国,法军损失了近40万大军,1000门大炮,18万匹军马,以彻底失败告终。对于这次惨败,拿破仑慨叹道:
“从伟大崇高到荒谬可笑,其间只差一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