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改变,迎接成长的时刻
一只鲷鱼和一只蝾螺在海中,蝾螺有着坚硬无比的外壳,鲷鱼在一旁赞叹着说:“蝾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一身坚强的外壳一定没人伤得了你。”
蝾螺也觉得鲷鱼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发现敌人来了,鲷鱼说:“你有坚硬的外壳,我没有,我只能用眼睛看个清楚,确定危险从哪个方向来,然后,决定要怎么逃走,”说着,说着,鲷鱼便“咻”的一声游走了。
此刻呢,蝾螺心里在想,我有这么一身坚固的防卫系统,没人伤得了我啦!我还怕什么呢?便缩进坚硬的壳里,等待危险过去。
蝾螺等呀等,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也睡了好一阵子了,心里想:危险应该已经过去了吧!它想探出头透透气,但是当它冒出头来时才发现,危险就在眼前,它不得不扯破了喉咙大叫:“救命呀!救命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分封闭自己或自我膨胀的人,都将丧失自我成长的机会,自陷危险之境而不自知!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听过煮青蛙的故事吧,当把一只青蛙放进一锅烧得滚烫的开水中时,它一下子就会从里面跳出来,但是把青蛙放在温水里,然后在锅底下慢慢加温,青蛙在温水里自由地游泳,当水温慢慢升高的时候青蛙丝毫没有感觉,当它感觉到不舒服想跳出来的时候,双腿已经没有力量——它被煮熟了!
面对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刻!
如果我们不想接受这些不习惯或者压力,那么就去做原来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习惯做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将一直是过去的我们。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要暂时失去安全感。
再苦也要笑一笑:
当我们感觉自己有些不习惯,有些紧张或者压力甚至是恐惧的时候,起码要知道,我们正在成长。
★无字秘方,点燃希望的灯火
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老一小两个相依为命的瞎子,每日里靠弹琴卖艺维持生活。一天老瞎子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小瞎子叫到床头,紧紧拉着小瞎子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这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可以使你重见光明。我把它藏在琴里面了,但你千万记住,你必须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能把它取出来,否则,你是不会看见光明的。”小瞎子流着眼泪答应了师父,老瞎子含笑离去。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瞎子用心记着师父的遗嘱,不停地弹啊弹,将一根根弹断的琴弦收藏着,铭记在心。当他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当年那个弱不禁风的少年已到垂暮之年,变成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双手颤抖着,慢慢地打开琴盒,取出秘方。
然而,别人告诉他,那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泪水滴落在纸上,但他笑了。
师傅骗了小瞎子?这位过去的小瞎子如今的老瞎子,拿着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为什么反倒笑了?
就在拿出“秘方”的那一瞬间,他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用心,虽然是一张白纸,但却是一个没有写字的秘方,一个难以窃取的秘方。只有他,从小到老弹断一千根琴弦后,才能了悟这无字秘方的真谛。
那秘方是希望之光,是在漫漫无边的黑暗摸索与苦难煎熬中,师父为他点燃的一盏希望的灯。倘若没有它,他或许早就会被黑暗吞没,或许早就已在苦难中倒下。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盏希望之灯的支撑,他才坚持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他渴望见到光明,并坚定不移地相信,黑暗不是永远,只要永不放弃努力,黑暗过去,就会是无限光明。
然而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积累过程,许多人没有成功便是因为耐不住寂寞和痛苦而半路退却了。的确,积累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很容易让人心里厌烦,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在心中为自己点燃一盏希望之灯,这盏希望之灯便是故事中的那个“秘方”,其实都不过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的一个信念和目标。
再苦也要笑一笑:
当我们因厌倦感到失望和困惑时,便用它去照亮前方的道路,去看到远方的光明,去鼓舞自己坚定的走下去。
★内心宁静,梦想是你的宝贝
成功者都曾有过梦想,因此他们做事大方、不拘小节,踏实勤勉,肯于付出。只因他们不计较眼前的小利益,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经验,所以才能一步步构筑未来的梦想。
据说,奥地利的布鲁克居住在贫困的乡间,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后来工作受伤,无力继续支撑家庭,加上两个需要扶养的年幼弟弟,家里的重担顿时成了布鲁克的重责大任。尽管如此,他依然坚信自己的梦想会实现。
一天,一位顾客匆忙拿了一双鞋底坏掉的皮鞋,交给布鲁克修理。
布鲁克动作熟练,隔天便把鞋底缝补、敲钉完成。顾客抚摸着那双鞋子,感动地说:“小伙子,谢谢你把我的皮鞋修好,这是我见过的修的最好的一双鞋,不但缝补的很坚固,还把皮鞋擦得跟新的一样。”
附近同行擦皮鞋的人,私下窃语:“布鲁克真是服务过头了,顾客只付了修皮鞋的钱,却把皮鞋擦这么亮,这有什么好处呢?这么笨,是注定一辈子落魄的。”
布鲁克并不在意这些话,只是继续做自己的工作,他觉得为顾客着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收取顾客的钱心安理得,这样就够了。
后来,布鲁克受到皮鞋工厂的雇用,在工厂专门修补有瑕疵的皮鞋。多年以后,那些嘲笑布鲁克的人,仍然还在街头修补皮鞋,至于布鲁克,已经担任奥地利最大皮鞋工厂的制造经理。
每个人都希望命运给自己一个机会,希望别人给自己一个机会。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应该先以自己的付出给别人机会,接着,慢慢累积自己的梦想?
梦想,它帮助人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愿望!是它,使得人们能够生活在充满着进步的社会!因为有了梦想,所以人们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
安第斯山脉有两个好战的部落,一个住在低地,另一个住在高山上。有一天,住在高山上的部落入侵位于低地的部落,并带走该部落的一个小婴儿作为战利品。低地部落的人不知道如何攀爬到山顶,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决定派遣最佳的勇士部队爬上高山去带回这个小婴儿。
勇士们试了各种方法,却只爬了几百尺高。正当他们决定放弃解救小婴儿,收拾行李准备回去时,却看到婴儿的母亲正由高山上朝他们走来,背上还缚着她的小孩。其中一位勇士走向前迎接她,说:“我们都是部落中最强壮有力的勇士,连我们都爬不上去,你是如何办到的呢?”
她耸耸肩说:“他不是你的宝贝。”
每个人的目标、梦想都是自己的宝贝,没有人会比自己更重视、保护它,并且为它奋斗。千万不要期待他人,我们必须自我要求,同时专心致志、集中意念去实现梦想。当我们在做我们很想做的事情时,我们将体会到某种因内心充实而来的宁静。这一情致真迷人,一瞬间,仿佛世界消失了,所有烦恼、困扰、灵魂的噪音皆融入晴空。脑海一片蔚蓝,像沉凝的宝石。
这是真正的“高峰体验”,不再惊愕,不再颤栗,而是静静地俯瞰千嶂叠翠,黄河在绿野细成金蛇,白云飘在我们脚下,太阳照在我们头顶,大气磅礴,峰巅已在脚下。
再苦也要笑一笑:
如今的社会,假如没有梦想,那么我们将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当中,梦想,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去实现它,我们要去为了它而努力!
★梦想越大,我们的成就越高
从前,有两兄弟,老大想到北极去,而老二只想走到北爱尔兰。有一天,他俩从牛津城出发。结果俩人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但老大到达了北爱尔兰,而老二仅仅走到了英格兰北端。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我们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而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几年以前的一个炎热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这条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二十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二十三年前我为一小时两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个业务员,赚一万美元容易,还是十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十万美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一万美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便成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与你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兴奋有劲吗?你会热情洋溢吗?”
梦想越大,成就越高,人生真的是梦做出来的。越是卓越的人生越是梦想的产物。可以说,梦想越高,人生就越丰富,达成的成就越卓绝。梦想越低,人生的可塑性越差。也就是平常说的:“期望值越高,达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
把我们的梦想提升起来,它不应该退缩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接受梦想的牵引吧!
再苦也要笑一笑:
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都可能比梦想小的人的最终目标还大。所以,梦想不妨大一点,这可谓是人生的哲学。
★纵使跌倒,也不空手爬起来
丹麦的一名大学生,有一次到美国旅游。他先到华盛顿,下榻威勒饭店,住宿费已经预付。他的上衣的口袋放着到芝加哥的机票,裤袋里的钱包放着护照和现金。但是在准备就寝时,他发现钱包不翼而飞,立刻下楼告诉旅馆的经理。
“我们会尽力寻找。”经理说。
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不见踪影。他只身在异乡,手足无措。打电话向芝加哥的朋友求援?到使馆报告遗失护照?呆坐在警察局等待消息?
突然,这个大学生想到:“我要看看华盛顿。我可能没有机会再来,今天非常宝贵。毕竟,我还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机票,还有很多时间处理钱和护照的问题。我可以散步,现在是愉快的时刻,我还是我,和昨天丢掉钱包之前并没有两样。来到美国,我应快乐,享受大都市的一天。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丢掉钱包的不愉快之中。”
这个大学生开始徒步旅游,参观白宫和博物馆,爬上华盛顿纪念碑。虽然许多想看的地方,他没有看到,但所到之处,他都尽情畅游了一番。
回到丹麦之后,他说美国之行最难忘的回忆,是徒步畅游华盛顿。五天之后,华盛顿警局找到他的皮包和护照,寄给他。
许多人一陷入困境,就悲观失望,并给自己增加很重的压力,其实,应告诉自己,困境是另一种希望的开始,它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气。因此,我们应该主动给自己减压。
只要放松自己,告诉自己希望是无所不在的,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渺小。困境自然不会变成阻碍,而是又一次成功的希望。
人生中有很多障碍或苦难,同时所有的苦难都藏匿着成长和发展的种子。但能够发现这种子,并好好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只有少数。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第一是决心要克服苦难的人。没有这种决心的话,不管再怎么说“苦难才是机会”,也只会变成以另一种苦难结束的悲剧。
第二是能够认为苦难才是机会的人。没有这种想法,苦难会带来更多的苦难。
碰到危机时,一部分人会陷入恐怖状态,另一部分人反而会利用这个机会取得成功。这种差别才是改善人生的决定性的差别。
我们应记住,不管怎样不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能正确处理,都可能把它转变为有利的条件。
再苦也要笑一笑:
在欢喜状态时,人们大都不会自我反省,也没有上进心。相反地,在苦恼或挫折面前,倒经常会进行自我反省,因此反而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的机会。那么,把痛苦变成机会,或者是变成恐慌状况,这种差别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是由决心和态度决定的!
★敞开心境,收获希望的阳光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片希望的阳光。
有一对孪生兄弟,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密闭着,他们觉得屋内太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却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把封闭的心灵敞开,内心的阳光就能驱散其中的阴暗。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总是有人可以看到希望和光明,原因就在于他的心敞开着来迎接光明。
太阳的光芒,我已无法用扫帚扫入自己的房间,而只要开一扇窗便可轻而易举的获得。我们内心的阳光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生命中的灿烂阳光充满了渴望,我们也在努力的去追寻,但又总是有许多人没有得到,其实每一个能收获生命之中的阳光的人只不过是都遵从了一条秘诀,那就是首先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再苦也要笑一笑:
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能积极的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而多宽容一些不顺和艰辛,那我们就自然会有一片充满阳光的心境了!
★美好错觉,制造快乐的希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看来很“错误”的事。错觉使人误入岐途,所以招人讨厌。但有些错觉,其实并不坏。
例如,一辆客车停在小镇上,车上坐着一位诗人。诗人向车窗外看了一眼。她看见了路边一间店铺,店铺的门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阳光不锈”。诗人的心里一阵惊喜:“阳光不锈!”这店名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啊!想不到在这样的小地方也有诗!客车停了好一阵子,充满诗人心头的阳光也明媚灿烂了好一阵子。直到汽车开动,阻挡诗人视线的障碍物往后退去,让她看到了店铺的全称:“阳光不锈钢橱具”。人们为她感到扫兴:要是她没有看到“阳光不锈”后面的字那该有多好!
一位年迈的母亲最疼爱她的儿子。可她的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了。他的战友们不忍心把这个噩耗告诉她,就模仿他的笔迹给她写信,寄钱,居然瞒过了她,一直到她去世。她望着照片上飒爽英姿的儿子,带着一种幸福和满足的微笑,踏上了她的天国之旅。人们为这位母亲庆幸:幸好她不知道,要是知道,那会是多么的残酷啊!
对于上面两则故事中的错觉,人们是乐于接纳的。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就是错觉。人生需要精明,也需要糊涂。在生活的许多领域里,太精细了太聪明了什么都看透了,其实并不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甚至有时人们还刻意制造错觉:白发染黑,是制造年轻的错觉;麻脸搽粉,是制造漂亮的错觉;穿高跟鞋,是制造高度的错觉;亲友们对身患绝症的病人说:“没什么,你很快就会好的。”丧偶的母亲对孩子说:“你爸爸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苦也要笑一笑:
躲开那些使人误入岐途的错觉,而接纳那些并不坏的错觉,这是人生的一门处世的艺术。
★避苦求乐,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又有乐的,是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的人连路边的鸟儿都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时,落日西风,万念俱灰,睡梦中也在滴泪。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心往好处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满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乐也有痛苦,就看我们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好处想。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着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所以便能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死后只能进入地狱。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我们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我们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环境的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火车过隧道,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看到前方的光明。
再苦也要笑一笑:
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不论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心往好处想,天堂和地狱就在人心中。人生可以没有名利、金钱,但必须拥有美好心情。
★不会饱和,生活有很多空间
一位哲学教授给他的学生们上了这样的一课。
这天,教授带了一堆瓶瓶罐罐走进教室,像变戏法一样,先把一个空的大号蛋黄酱瓶展示给学生们看,然后把高尔夫球一个一个放进那瓶里,一直放到齐瓶口。教授问学生:这个瓶子装满了吗?全班学生都举手,一致认为瓶子已经装满。
教授又拿出一个纸袋,把里面的小石粒掏出来,一撮一撮地放进那个瓶子。小石子逐渐漏下,填补了高尔夫球之间的空隙,直至满到瓶口。学生们这才晓得,装了高尔夫球的瓶子,并没有满。
这时教授又问:这个瓶子已经装满了吗?学生们确信,这下子瓶子是一定满了,不能再放任何其他东西了。
可是教授又提起一个纸袋,朝那瓶中倒去。不料袋中装的是细沙,一股一股灌进瓶中,钻进小石子之间的空隙,直至满到瓶口。教授再次问学生,现在瓶子是否装满了?学生们想了一想,又一致回答:这一次瓶子绝对装满了。
教授一弯腰,从讲台下面拿出两罐啤酒,慢慢地倒进瓶子,结果满满两罐啤酒,都渗进了沙粒之间看不到的空隙里。学生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教授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瓶子就好比是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饱和,实际上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空间,可以填补进去许多东西。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些事物是很重要的,就像这瓶中的高尔夫球一样,比如自己的家庭、亲人、孩子,自己的健康,我们的朋友们,我们的情感和热情。
为什么说这些高尔夫球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呢?那就是说,就算我们失去了其他的一切,那些小石子和细沙,只要我们保留着这些高尔夫球,这个瓶子就仍然是满的,我们的生活就不会空虚。
那些小石子,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间的第二等事情,比如我们的工作、住房、汽车等身外之物。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远不及高尔夫球那么要紧。而至于细沙,那就好像生活中更加琐碎和没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清理房间等。
最重要的是,要牢牢记住,如果我们最先用细沙装满了瓶子,那么将再没有空间去放置高尔夫球,甚至小石子。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被琐碎细小而毫无价值的事务填满了,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追求那些无聊的身外之物,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空间来关心自己的家庭、亲人、孩子、健康、朋友和感情呢?那么两罐啤酒又象征什么呢?这啤酒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我们的生活表面上看好像有多么繁忙和沉重,我们其实永远还是会有空间去喝下两罐啤酒的。
这正是生活的哲理,分清轻重主次,首先关怀对自己和家庭幸福最为重要的事情,跟孩子们一起游戏,按时做体检,约朋友出去吃个饭,要知道,在这些头等重要的事情都做到之后,我们还是能够找到空间,做第二等的事情,在生活里放进小石子去,然后还可以再放进细沙那样的小事情。
再苦也要笑一笑:
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比工作还重要的东西,我们不要把一颗心全部投入在一件事情上,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家人,看看朋友,出去旅游,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总能成功,失败也不要绝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讲一位医学博士的,他经过210次实验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有一次人们问他:“你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彻底结束了脊髓灰质炎对人类的肆虐,取得这样的成就后,你是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
博士这样回答:“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我的字典上没有‘失败’这个词。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我做了201次发现。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是那位医学博士所谓的“两百”次发现之一,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已经失败了。
还曾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批狗在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上都失败了,那么狗的“字典”上是怎么出现“失败”这个词的呢?
实验中,有一个很大的笼子,底是铁做的。笼子中间有一个铁栅栏,把笼子分为两半。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就受到电击,感觉到尖锐急剧的刺痛。一些狗受到电击后,会很快地跳到笼子的另外一边去,从而躲避了电击。在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这个任务是很简单的,随着通电的部位变化时,狗就在这个箱子中间跳来跳去,穿梭跳动以躲避电击。因此这个箱子也被形象地称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样的狗,它们在穿梭箱中受到电击时,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的动作,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一副失败者的可怜样。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相呢?原来,心理学家在把这些狗装进穿梭箱前,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把这些狗栓在一个铁柱子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他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咆哮,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在受到电击时,只是爬在地上,瑟瑟发抖,低声哀鸣,再也不挣扎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穿梭箱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也认了。失败的狗挣不脱柱子,就以为跳不过栅栏。
另外一个类似的现象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大象,在经过人的训化后,用一根麻绳栓在一个很细的撑杆上也不会挣脱,为什么呢?原来在训练的过程中,训象员先是用铁链把大象栓在牢固的铁柱子上,野性未训的大象最初会拼命挣扎,但是怎么挣扎也没有用。
这时,训象员在一边又对它们进行温柔地服侍和教化,最后大象放弃了挣扎,并学会了为人服务的杂耍。可以说,尽管大象在一些马戏杂耍上取得了令人叫绝的成功,但是它们对被绳子栓在一个柱子上不能挣脱这一“事实”或“命运”认了,它们在试图摆脱束缚这一点上自认失败了。
人当然比狗和大象聪明,把人囚禁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不管原来有多少次失败的经验,他们总会想逃脱并且会不断想出办法。但是,在某些场合下,人是否也同样会像上述的狗或大象一样自认“失败”的命运呢?
挖井的人,在预计见到的水的深度,每再往下再挖一锨,如果仍然见不到水,对他就是一个打击,经过数百数千次这样的打击,他就会自认倒霉,就会认为自己选错了地方,“看走了眼”,便到别的地方去了,结果另外一个人在前人放弃的地方,可能又往下仅挖几尺就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满心希望讨老师喜欢的差生,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由于自己基础差,不管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好脸色,结果他就可能破罐破摔,放弃了努力,甚至走上了跟老师故意捣乱的道路;不善交往的腼腆的人,在跟人接触的时候,老是冷场,老是感到不自在,不快乐,结果认了“命”,过起孤独的生活,开始回避所有的人。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事件的主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感到灰心丧气,认为不得不放弃了,一句话,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
因而,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
所以,将“失败是成功之母”换个表达方式可能更好一些,那就是错误和尝试是成功之母,而失败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事实上,没有什么失败,失败仅仅存在于失败的人的心中,只有屡败屡战的人才是真的英雄,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味道,享受成功的喜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