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也要笑一笑-知足常乐,凡事不要太强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足是一种美德和智慧。因为知足,我们会自觉珍惜,并倍加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因为知足,我们会更坦然地面对竞争,在权、钱、色面前心静神定,无牵无挂,在义利的天平上摆准法码,做到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为则为,不能为则不为;因为知足,我们会超然洒脱;出神入化,不必奉承拍马、阿谀应对,更不必做蝇营狗苟、蝇蛆逐臭之事;也因为知足,我们会懂得许多生活的情趣,从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中获得美的享受。

    ★能知足才能知不足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我们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对自己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也不至于因控制不好火候而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再苦也要笑一笑: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则无非分之想

    谁都会有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但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膨胀的。人应该学会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尽可能地抑制那无限膨胀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本心,去快乐地生活!“知足常乐”不应该只是说说……

    有一户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女的刚来时怀有身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子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的家具都是别人丢弃的,根本就放不进房间里面,只能放在屋外。就连吃饭的桌子也没有,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把炒菜的锅当菜碗用。

    他们属于那种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门口,经常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的热心,也特别的快乐。他们觉得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很知足。

    这对夫妻的物质财富与那些腰缠万贯的比起来可谓是少之又少,可他们的快乐却比那些人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其实人的实际需求是很低的,远远低于人的欲望。我们的房子再多再大,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桌子上,我们也只能吃下胃那么大小的东西;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牌时装,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我们的鞋子有无数双,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我们的汽车有无数辆,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

    可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那种无穷尽的欲望,有时却使人们的财富变成一种累赘。买了大房子还想买更大的房子;屋子装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家具换了一套又一套;家用电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有钱,只是希望那些东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气派、更豪华、更先进。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让那无限膨胀追求财富的欲望,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快乐,让我们整天为此疲于奔命,寝食难安,带给我们无限的烦恼,更有甚者,这种欲望变成了一种无法满足的贪欲,并促使有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甚至还搭上了性命,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就太不值得了!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源于《圣经》的经典语句,世界其实很简单,钱本无善恶,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床,但不能买到休息——钱不是万能的。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认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活得从容一些,不那么忙碌,不那么心浮气躁。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发达,物价如何上涨,我们只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只追求一种平常生活,做到一生衣食无忧,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腾出时间、精力来,有一些别的追求和享受。

    ★做人就要懂得满足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呢?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放过,成了比的牺牲品。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扬;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一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这种状况,如果要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因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我们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嘛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一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再苦也要笑一笑:

    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利字旁边有一把刀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正为这一段时间老是做恶梦而痛苦。问及所梦内容,几乎全是为了一点私利而与别人纠缠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我便装做行家,为之解梦,劝他最近放下手中的生意,到处走走,躲一下“小人”,便可不再做恶梦。

    朋友心中有事,自然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当时没有与朋友直言,其实真正的“小人”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白日里老是想着为了蝇头小利去与人纠缠,所以才梦里不得安宁。如果整天为名利所累,万事扰心,不得安宁,即便物质生活上锦衣玉食,但精神压力不能排解,也只能痛苦万千。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求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当然,最好的活法还是淡泊名利。因为名字下头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

    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从必非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人生待足何时足?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其实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无休止的膨胀,人便不会有知足的时候。欲望就像与人同行,见到他人背有众多名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结果可能会在路的尽头累倒。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质,心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宽阔。

    一个人如若以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但许多人口口声声说将名利看得很淡,甚至摆出一副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心中无法摆脱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判断,未忘名利,所以才时时挂在嘴边。好作讨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能尽忘名利。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就怎么说,心口如一,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很轻松了。

    国学大师林语堂也曾经说过:“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再苦也要笑一笑: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而追逐名利则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生活。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有个人因生意失败,不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他像只斗败的公鸡,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终日陷入心烦意乱和无尽的忧虑中。可是一次偶遇改变了这一切。一天他在街上走着的时候,看到迎面过来一个没有双腿的人,他坐在一块小木板上,木板装在有4个轮子的溜冰鞋上,两手各拿来一块木板在地面上支撑滑动前进。过了街,他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以越过马路到达人行道。当他费力地抬高他身下的木板时,他看见了这个失意的人,并向他灿然一笑。“早上好,先生!今天天气不错。”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活力。这个充满失意的人看着他,不禁感叹自己是多么富有。和他相比,自己至少还有两条腿可以走路,那一刻,这个人禁不住对自己的消沉感到羞耻。他告诉自己,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人还能这么开心、快乐并充满自信,而自己还有一双好腿,为什么都不能做到?他顿时觉得信心十足起来。本来他只想着试试看能不能再找个工作,但现在,他有信心宣布自己要去找个工作。结果,他如愿以偿。

    这个人回去后郑重地在自己的书房里挂上一幅字,我正在因为没有鞋而难过,直到我遇见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现在这个人又重新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天都很快乐地去做事情。他这副快乐的好形象,赢得了下属和周围人的喜爱,人们都乐意帮助他,因此他的公司发展得红红火火。

    快乐是很简单的事,能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生活中也要学会简单的快乐。

    快乐把人们的忧郁、悲哀、烦闷、焦虑等全部驱逐出去,恰如太阳赶走黑暗一样。当面前站着一个快乐的人时,所有的谈话都变得活泼而生动,整个氛围都颤动着愉快和亲切的喜乐。快乐会给我们健康的形象,同时快乐也是简单的。

    快乐是健康的一剂良药,当我们的精神振奋、心境开阔时,人生便也有了新的意义。适量的运动及休息,是心情愉悦的必要因素。根据统计资料,有些科学家对他们所谓的催眠剂做过实验。他们让那些疲倦和年老的人服用这些药物,帮助他们休息。结果发现:这些人的生理组织功能提升,寿命延长,疾病不见了,相对地,他们也重新获得新的活力和生命的乐趣。

    所以,要获得人生深度的乐趣,首先要自己感觉愉快。而要感觉愉快,就必须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

    大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我们很少注意我们所拥有的,却总是想自己没有得到的,甚至是不可企及的。这种态度实在是世上令人遗憾的情形之一。它给人们精神带来的灾难恐怕足以和所有的战争、疾病相抗衡。”

    古罗马的伊壁鸠鲁说:“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只要每天想想自己拥有的老天赐予的诸多恩惠,我们就应该抛却忧虑,意气风发地去迎接每一轮新的朝阳。

    再苦也要笑一笑:

    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同学,有生活。我们拥有,也就必然会失去。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一切也终将成为过去,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的拥有,而不是沉湎于失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我们正在失去的,是现在短暂的欢乐,也正是未来长久的痛苦。习惯失去,珍惜拥有,不论是曾经、现在,还是未来。拥有的时候百倍珍惜,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为之努力过。

    ★克服你的攀比心理

    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让这位公务员羡慕不已。自从那次聚会之后,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嘛!”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懊丧地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心理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其实人比人并不会气死人,如果可以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而会气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他们把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忽略看不到。有人会说,人怎么可以跟比自己差的人比呢?要比,当然是跟比自己好的人比了。这句话听起来是很积极的心态,好像是在向好的方面学习,能看到不足,然后加以改善,不好吗?当然,如果是这样的心态的话,当然是很好,但问题是,往往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努力学习,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与别人比并不要紧,看到别人的优点可以去学习,但是这不应该是自卑和烦恼的理由。事实上,为与人攀比而生气的人,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使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跟心理医生谈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自卑的心态。

    在一家公司当干事的老王,就是因为自己被少评一级职称,少长两级工资,便耿耿于怀,终日喋喋不休,有时甚至出口大骂,已发展到精神失常状态。朋友劝其想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久得绝症去世了。细想起来,实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调节,看到人家事业有成时,如果自己从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好好工作,也许下一次涨工资的就是自己了。总之,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结局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是不是气死人,就看我们怎么比,看我们能否调正自己的心态。

    再苦也要笑一笑:

    不要和别人攀比,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目标,幸福的形式是多样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别人都是毫不知情的旁观者而已。同样的道理,别人的痛苦我们感受不到,我们看到的别人所谓的幸福极可能只是一种假想;一个住别墅的商人可能欠债百万,一个开奔驰跑车的企业家可能已经濒临破产,一对手挽手走进饭店的夫妻可能刚刚协议离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别人身上,实实在在地过自己的日子吧!

    ★宫殿有悲茅屋有笑

    这世间,有的人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有的人仓无余粮、柜无盈币;有的人权倾一时、呼风唤雨;有的人抬轿推车、谨言慎行;有的人豪宅、香车、娇妻美妾;有的人丑妻、薄地、破棉衣……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我们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了房,心里就屈。

    看到人家朝有提拔,暮有进步,今日酒吧,明日茶楼,而自己却是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只冬眠的熊,心里就酸。

    看到人家逢年过节,送礼者踏破门槛、挤裂墙,而自家却是“西线无战事”、“顿河静悄悄”,心里就妒。

    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小子又倔又犟没出息,心里就怨……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生活往往就在这比来比去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比掉了自己本应有的一份好心情。

    凡事总是与别人比较,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看到人家好,人家强,凡夫俗子,哪个不心动?就算是道人法师,也要三声“阿弥陀佛”,才能镇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而攀比之心又难以克制,这往往给人生的快乐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模式,别专拣自己的弱项、劣势去比人家的强项、优势,那样我们活得就轻松了许多。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俯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正如一首诗中所写:“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轻些儿。”再说骑大马的感觉也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许跨着驴子,优哉游哉,尚能领略一路风光,更感悠闲、自在。

    理性地分析生活,我们也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没有偏袒。人生是一个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权力,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权力,只不过我们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而已。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却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正如古人说“佳人而美姿容,才子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一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雪输梅香,梅输雪白。

    有一妇人,年轻的时候,貌美如花,贤慧能干,可嫁人十年,就“克死”了三个丈夫,当年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硬是被泪水泡得混浊痴呆。当她的第三个丈夫撒手而去的时候,她发誓不再嫁人。她拉扯着儿女守寡至今,现在已经60多岁了。几十年来,村子里的人压根儿就没见她笑过,大家同情她、可怜她,说她命真苦。可就是这么个命苦的人,养的一儿一女却格外的争气,双双考取名牌大学,并都在京城成家立业。两兄妹亲自开着轿车回来,把母亲接到北京。那会儿,老人僵硬的苦脸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乡亲们也第一次向老人投去羡慕的眼光,大家都感慨地说,真是苦尽甘来。是啊,也许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山穷水尽之时,也有峰回路转之日。

    有些人羡慕那些名星、名人,认为他们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其实名导谢晋的儿子是弱智;美国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确实,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所关注的,总是其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靓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才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再苦也要笑一笑:

    幸福的人不会为了幸福去追求那些他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不需要特定的工作或者是特定的薪水。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学着从自己的拥有获得幸福。学会满足的艺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能变得快乐。

    ★宽恕自己容忍别人

    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讲的都是烦恼之事,但是主人公对儿女、邻居的宽容,最终都把烦恼化为了捧腹的笑声。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超过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欠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让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让自己放轻松一些,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方式。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的与人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也警示世人,一个人若胆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的鹬蚌之争非但有失儒雅,反则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保持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如果一语龃龉,便报复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记恨于心,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称为“小肚鸡肠”。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出众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心举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人要活的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豁达一些,宽广一些,学会宽恕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做宽舒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心平气和,首先就得接受自己,不对自己要求过分苛刻,也不看不起自己。遇到不幸和灾祸,我们会像其他人一样痛苦,但是他们能够想得开,而且能照常生活。他们也不像有些人那样,为可能发生的灾祸忧心忡忡,他们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但是不会为此身心憔悴。

    心平气和的人生活得很随意,他们摸透了自己的脾气,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观点,干什么事都不用先去调查求证,或者察颜观色,看别人的意见,他们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同时,心平气和的人能够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知道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这是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现实,人不但要接受这种现实,而且还要从这种现实中找到乐趣,大可不必提心吊胆、顾虑重重。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他们总是采取承认的态度,承认之后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

    再苦也要笑一笑:

    春暖花开,笑容一样灿烂,因为有阳光,它给了大地温暖,给了我们幸福。因为有你,我还快乐着。宽恕自己,宽容别人。这是种幸福的解脱。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有一个渔夫,他捕到了一条金色的鲤鱼。鲤鱼要求渔夫放了他,渔夫有什么愿望它都可以答应。渔夫很是善良,于是不要任何回报地放了它。后来渔夫回到家中,跟自己的妻子说了这个事情。妻子很是生气,对他说至少要换一个木盆吧,家中的木盆实在是用不了了。渔夫一听确实有道理,于是跑去找鲤鱼。鲤鱼很是爽快地答应了。愿望实现后,渔夫的妻子要求越来越高,先要了新房子,后来要了仆从,直到当了女皇,最后还想统治全天下。鲤鱼对渔夫妻子的要求实在是忍无可忍,最后还是让她回到了最初拥有一个破木盆的状态。渔夫的妻子过于贪婪,不能做到知足常乐,所以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随身带了300头骆驼,还有120个仆从。有一天,他在一家旅店和别人夸夸其谈。他说他在某地有一批货,在某地还有很多房产。他打算先去某地住上一段时间,然后去另一个地方去旅行。别人问他旅行计划如何,他回答说他将去那个地方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有利可图,如果有就顺便带回来。等自己赚了足够多的钱就再也不奔波了,再去旅行。别人笑了,对他说其实如果去旅行的话,他遇到觉得有利可图的东西还是会带回来,让他停顿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过于贪婪。有人曾经在沙漠里看到一个快死的商人,他的遗言是:贪婪的眼睛如果得不到满足,终究会被黄土将它封住。

    如果追求自己的利益过于露骨的话,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会被同事认为是自私的表现,进而疏远自己。可以把自己和领导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正如某个公司培训时所说的一样,“不要认为领导利用你,是你吃亏。因为你有利用价值,领导才利用你,如果没有利用价值领导根本就不会提起你。”

    我们可以把领导想象成为在利用我们,但是,领导在追求自己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同时会对我们进行利益补偿。很少有领导只是利用员工,而不对员工进行补偿的。有些下属对领导总是吩咐自己做事情表示不满,认为领导总是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自己来处理,而把重要的能增长见识的事情交给自己的心腹。试想如果我们小事情都不能替领导办好,领导怎么可能把我们当作心腹,怎么可能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我们处理。更何况有许多领导通过小事情来检验下属的忠诚度,他们认为如果下属能够认真细致做小事情的话,自然以后会有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他们。

    人无论追求什么,一定要有度,无度的话很容易让人招惹上灾祸。其实要想控制自己的贪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达到目标后就立即转型。追求财富的人应该给自己一个追求财富的目标,这个财富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种幻想。在达到以后就停止对财富的追求,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苦也要笑一笑:

    做自己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自己该做的事,虽不能尽善尽美,但我们能尽情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乐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