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无酒不成礼义”,在酒席上趁着酒劲套近乎,相互之间也能敞开心扉,很多难办的事都能够在酒席上顺利解决。但是酒席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禁忌,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达成目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在酒桌上要注意尊重客人。千万不可拿自己的主张去左右客人,否则,一招走错,全盘皆输。
孙建国是个性格豪爽的北方人,酒量又大,号称“津巴布韦”(斤把不违),最近又被委任为公司副总,应酬自然就多了,喝酒更是常事。在和国内客商的合作中,他的这个特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酒醉事成”。
8月份,几位外商来考察合作事宜。在欢迎晚宴上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不停地劝酒,一会儿来一句“感情深一口闷(干)”,一会儿又来一句“饮酒不醉非君子”,几位老外很快就“歇菜”了。
第二天一早,孙建国美美地准备好了合同书,就等外商大笔一挥了。但就在第二天上午,外商们竟然直接回国了。
千万记住:在西方礼仪里,喝酒的时候没有吆五喝六以及劝酒等我们认为热闹的场面,他们喝酒更多的成分是在品酒,而且认为劝酒、灌酒是失礼的,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谁还愿意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合作?另外,酒场如战场,在就酒宴中一定要握住自己,否则,无意之间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李先生是个暴发户,手边多的是现金、不动产,罗先生是个成天四处调资金、开支票的贸易商。在商场上,人人都知道李先生喜欢泡酒家、舞厅,于是,找了一个借口,罗先生特意安排了一次宴会,请李先生大驾光临,当然,地点选在某某大酒家。
酒过三巡,李先生已有几分醉意了,于是罗先生开始自吹自擂地胡侃自己的公司是如何有发展、有前途,末了还来一句“只是少了一点资金,如李先生能鼎力相助的话……”这时候,李先生身边的女秘书也张开甜甜的樱桃小嘴,一人一句:“是呀!罗先生是青年才俊哟!谁不知道他是苦干实干的人?李董事长啊,500万对你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提拔提拔后生嘛!”
好了,迷汤一灌,醺醺然、飘飘然,李先生便糊里糊涂地赠出500万。
这只是个司空见惯的小骗术,在这些场所,不知还有多少罪恶之事,不断在上演着。所以说,在这等地方交际应酬,能不“众人皆醉我独醒”吗?还是学学古人“唯酒无量不及乱”,保持适度的清醒吧!
酒当善用。它既可以为你营造一片光明,又可以把你毁于一旦,酒场如战场。所以一定要注意分寸,要“善饮成事”,不能“贪杯坏事”。
效能法则
酒是我们交往和办事的催化剂,可以增进感情,消除隔阂,但也有副作用,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要顺利把事办成,就不能不注意。
说话误区:逢人只说三分话,口不择言必遭患
说话比做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订正,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所以,当你与人说话时,应该要特别谨慎。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局长的秘密,同时表现出对那位局长低劣伎俩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泄恨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很抱歉,我忘了请教您贵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说的那位局长的夫人!”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儿,他却镇静地问道:
“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显然,那个先生就犯了不分对象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局长的坏话,而耽误自己的前程。
古时,在一富人举行的一次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却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太不吉祥了,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大怒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同事发了奖金请人吃饭就差一人未到。主人等焦急了,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了?”站起身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告辞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拜拜了。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情,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谨慎,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中国有句俗话说:“言多必失。”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总是信口开河地说话,说得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太多私人的东西。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言语中不经意地暴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掌握,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牵扯到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大相径庭,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收到时,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话,面目全非势必造成误解、隔阂。
效能法则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说话比做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订正,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所以,当你与人说话时,应该要特别谨慎。
处世误区:办事为自己准备好退路
有些事情,一旦办了,可能就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既能够不办,同时,还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
东汉时期,光武帝的女儿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想给女儿再选附马爷,于是就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后来,公主说:“宗弘的风度、容貌、品德、才干,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听说后就有意要促成这门亲事。过了不多久,宗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然后光武帝带有暗示性地对宗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宗弘说:“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听完后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很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因为臣子宗弘有妻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当然皇帝也知道,所以就事先为自己留有退路,借用“贵易知,富易妻”来表达,宗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也顺利地推脱了事情。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在办事情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以便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做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原因是吴雅氏之弟贵宁,以姐姐并非自缢,不肯画供。
后来,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朝中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不复杂,但由于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就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给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徵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与和珅。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珅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砷能不借机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袒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后来乾隆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海升也供认是自己将吴雅氏殴踢致死,制造自缢假想。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于是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都倒霉了!有被革职的,有被发配到伊犁的。唯独对纪晓岚,皇上只给他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因为纪晓岚曾说自己“短视”,这就为自己留了退路。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不妨学学这一招。
效能法则
办事也是一种生存处世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在办事情时,先为自己留好退路。
交往误区:把握好交际的弹性
大家可能都明白,松软、富于弹性的东西可以避免或减轻物体之间的碰撞或挤压。人际交往也是一样的道理。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冲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再做选择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有个“能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都能一视同仁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一视同仁,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能肯定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好处,心存二意的朋友当然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能人”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他就是根据这些等级来弹性地决定和不同朋友来往的密切程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有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能耐多大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正直的“君子”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没有什么可图的,不过一般人经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结果常把别有用心的人也当成了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所以,交友一定要把握好弹性的度!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弹性”是指不同人要有不同交际策略,不能千篇一律。
1.和初次见面的人交往
因为是初交,彼此不怎么了解,心灵尚未沟通,如果过早地亲密,则很容易让人产生交际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轻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别人打交道时总是“见面熟”,使人难以接受,其真诚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时过于冷淡,又易使人产生目中无人或深不可测、老谋深算的感觉,使人敬而远之。
一般来讲,许多人不愿与过于“老成”的人交往,因为和这类人交往总得带着警惕的心理,以防被对方捉弄。所以,在初次与别人交往时,应通过逐步地接触,视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况来确定交往的深度和关系的疏密。那种急于求成、匆匆结友的做法,恐怕有点失之慎重。日常交际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受骗上当,以致酿成终身之憾。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志向的情况下匆匆成婚而酿成悲剧者,大有人在。当然,因过于谨慎、过于冷漠而失去交友的良机,也是让人遗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让你的交往带上“弹性”,有伸缩自由的余地,这样就既能把握住良机,又能慎重、良好地来进行交往。
2.在特定语境下的交往
人们进行交往总离不开语言。有些特定语境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伸缩自如,这也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在交往中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别人要你对某事谈谈想法。而一时又没有完全的把握,你不如利用不确定性词汇,“也许,或许、可能、大概”等来表述你的想法。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此表态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词语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使话语带上弹性,比如某男女相爱,别人问男方对女方有何印象时,男方如果不愿真情表白(这种情况多出于保密或性格内向等情况),不妨可以说:“我对你总的印象是深刻的。”这里,印象一词语义宽泛而模糊,“深刻”也没有什么量的明确标准,这样便使自己的态度带上了“弹性”,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效能法则
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冲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再做选择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送礼误区:注意送礼的禁忌
求人办事,送礼要送得双方都高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送礼有许多禁忌——个人的、传统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禁忌的产生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纯粹由受赠对象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禁忌。
二是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形成的公共禁忌。有时候一不小心,辛辛苦苦选择的一份礼物,却因为触犯了某些禁忌,而让对方不悦甚至生气,本来想托别人办的事情也就泡汤了。尤其向外国人、外地人赠送礼品时,更是要注意他们的习俗和禁忌。
因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要充分地尊重对方的传统习俗、个人禁忌。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给伊斯兰教徒,不能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再者,牛是印度教的圣物,你要送对方牛肉干会让他愤怒不已;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应邀去法国人家用餐时,不能送菊花,菊花只在葬礼上才用;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不能送刀剪,否则认为友情的完结;美国人对礼品主要讲究实用性和奇特性,如果能送一些具有独特风格或民族特色的小礼品,美国人会很欢迎,此外,包装礼品时不要用黑色的纸,因为黑色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颜色;给日本人送礼,不要一次送4样或9样东西,因为“4”字在日文中与“死”谐音,而“9”则与“苦”字谐音,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狸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给英国人送礼时,如果礼品价格很高,就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送一些高级巧克力、一两瓶名酒或鲜花,都能得到受礼者的喜欢。
总之,送礼时,一定考虑到对方的习俗禁忌,千万不能触犯到这些习俗禁忌。
1.送礼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民族习俗,使赠品不与对方所在地的风俗习惯相矛盾、相抵触。
2.送礼时,要充分尊重对方的个人禁忌。比如,高血压患者不能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一旦送出触及禁忌的礼品给人,反而会使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
3.给外宾送礼时,要考虑到不违犯对方所在国家的现行法律等。
效能法则
求人办事,送礼要送得双方都高兴不是容易的事,有很多细节和禁忌需要注意,我们在送礼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送礼对象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情况,了解的越详细,我们犯禁忌的可能性就越小。
沟通误区:不要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懂得倾听既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而忽略了对别人应有的尊重。
一百多年以前,美国著名的罗克岛铁路公司打算建一座大桥,把罗克岛和达文波特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当时,轮船是运输小麦、熏肉和其他物资的重要工具。所以,轮船公司把水运权当成上帝赐予他们的特权。一旦铁路桥修建成功,自然也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轮船公司竭力对修桥提案进行阻挠。于是,美国运输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案子开庭了。
时任轮船公司的辩护律师韦德,是当时美国法律界很有名的铁嘴。法庭辩论的最后一天,听众云集。韦德站在那儿滔滔不绝,足足讲了两个小时。
等到罗克岛铁路公司的律师发言时,听众已经显得非常不耐烦了。这正是韦德的计谋,他想借此击败对手。然而,大令韦德意外的是那位律师只说了一分钟——不可思议的一分钟,这个案子就此闻名。
只见那位律师站起身来平静地说:“首先,我对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表示钦佩。然而,陆地运输远比水上运输重要,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陪审团,你们要裁决的唯一问题是,对于未来发展而言,陆地运输和水上运输哪一个更重要?”片刻之后,陪审团作出裁决,建桥方获胜。那位律师高高瘦瘦,衣衫简陋,他的名字叫做亚伯拉罕·林肯。
韦德之所以用两个小时滔滔不绝,既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口才,也是存心在拖延时间,好让林肯在发言的时候让听众感到厌烦。但是他不仅错估了听众厌烦的剧烈程度,而且也低估了对手林肯的机智反应。这样一来,相比较林肯的言简意赅,韦德的慷慨陈词不但没能加深陪审团的印象,反而愈发显得惹人生厌。
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喋喋不休地向自己宣传,也不希望对方夸夸其谈,毫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你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其实决定权在对方的手中,因为他是受众,当他肯定了你的言论,你说的话才是有效可行的。所以如果你经常啰唆不已,就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
效能法则
喋喋不休是人们在沟通中常有的一个误区。当你管不住嘴巴,没完没了地自说自话时,那么你就要反思,是否应该停止说话,认真倾听。
效率误区:要学会拒绝,去掉办事的包袱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十分能干,也很受欢迎,喜欢揽事,不善于拒绝,结果弄得自己的事越来越多,长期下去,疲惫不堪,甚至连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办不好了。这也是我们办事中常见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就要学会拒绝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时间和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1.拒绝的态度要诚恳。
提出要求的人各形各色,提出的要求各种各样,要根据事情的性质,与对方的关系来确定表达方式。但不论什么情况,诚恳的态度都是首要的。对相交坦率的朋友,可直率表明拒绝的原因;对一般同事,上下级,应认真了解要求的详情,再表示出自己经过认真考虑,还是无法办到,不要给人以敷衍的感觉。
2.拒绝的态度要明确。 应该使对方明白无误地了解你的意思。一般说,拒绝总有“沉吟”的过程,不能像回答问题那样立刻反应,否则没过脑子就拒绝,太让对方伤心了。拒绝时应打消对方的幻想,不要用含糊的托词:“我再想想看”,“到时候再说”等,应有明晰的信息:“很抱歉,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态度坚决,别人就不会再来强迫你的意志了。
3.提出建议代替拒绝。
这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使拒绝具有建设性。例如,诗人叶赛宁到莫斯科来找加里宁申请住宅。加里宁没有说叶赛宁不应住在城市,也没提房子问题,而是劝导他到农村的新生活中去体验,循循善诱,从诗到农民,从农民到农村、到体验生活,非常自然地解决了问题。
4.讲明处境,请求对方谅解。
当对方提出要求时,自己确实无法办到,应讲明原因,说明自己力不从心的处境,请对方给予谅解。这时也可以把“皮球”扔给对方:你看怎么办才好呢?这种情况下对方会降低或放弃自己的条件,甚至可能会作出否定结论,这就替你解围了。
5.从对方的角度谈拒绝的利害关系。
一位战士准备了一桌酒菜请新指导员赴宴,希望以后多多关照。指导员很生气,坚决不去,说:“怎么能这么搞!一有家属来队,还要请干部喝两盅,这规矩得改!你一个月才拿十几块钱的津贴,经起这么摆阔吗?想入党,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走正道!”指导员指出这种请客一来使人走歪道,二来耗费钱,都是从战士的角度谈的,这样拒绝赴宴,战士心服,并且更敬重指导员了。
6.拒绝时要注意委婉的措辞。
汉武帝为名将霍去病盖了豪华的将军府,让霍去病立即搬进去。霍去病说:“皇上恩德深重,我感激不尽,只是搬进新的将军府一事,还要详加考虑。这次用兵取得胜利,是靠皇上的睿智卓见,靠众将士视死如归的决心,我霍去病岂能居功自傲!这牡丹园我是不能住进来的。”
汉武帝见霍去病拒绝赏赐很不高兴,但霍去病讲得在情在理,虽然霍去病又批评了皇上的滥用民力,汉武帝还是接受了霍去病的要求。霍去病这种拒绝方式,对今天也有启发。对皇帝,自然要平和庄重了,同时,他是先赞美,又感激,然后再拒绝的。
效能法则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需要说“不”的时候,如果不敢在分歧时大胆表明自己的态度,给予回绝,那么,你是很难成为一个办事高效能的人的。卓别林曾说过:“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一个人应该明白他必须学会拒绝,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理解和尊敬。
思维误区:不要被原则绑住手脚
求人办事有缜密的思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遵循的原则都尽量考虑一遍是十分可取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论办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但是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时候我们求人办事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比如说,有个人想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找份工作,而这个人的表哥就在某个机关单位当领导,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为儿子谋个差事。这位表哥得知亲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儿确实有才华,然后他就想自己是应该“举贤不避亲”呢,还是“避亲”?其实,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帮侄儿一把,因为侄儿具备那种能力,就应该帮那个忙。这就是一种灵活性原则。只要能得到一个“双胜无败”的结局,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就用什么样的姿态。
原则就如同教条一样,也是由人制定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死守原则和教条,那样只能把事情办死,我们自己也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战国时代,赵国大将赵奢临终时,劝诫赵王不要重用他的儿子赵括,因为他虽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后来,秦军无法突破廉颇的防线,便到处扬言最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结果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战死疆场。这一战,被秦将白起杀了赵国40万精兵。赵国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赵括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国时期的马谡,也爱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当道屯兵,却屯兵在路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上,像赵括一样信奉“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不会变通,死守着教条,不根据情况变化改变战略的人,通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变化层出、意外不断的事物,只有跳出教条和原则的束缚,我们才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办事境界。
效能法则
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办事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处理。不可死守教条,否则很难把事情办好。
方圆误区:目光长远,不要轻易得罪别人
给人办事时,不论是否办成,都不应该得罪别人。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添一堵墙。”作为一个办事人员,应尽可能少树敌,更不可过多地得罪人。
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当朝权臣卢杞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丑陋,生就一张铁青脸,脸型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子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甚至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等待。卢相走后,姬妻女侍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卢中丞来为什么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位卢中丞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此例子中,郭子仪正是看清了卢杞的阴险面目,所以,自己虽然位极将相,也不敢得罪他。当时,杨炎与卢杞同为宰相,但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为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他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此人确实是个干练之才,受时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学多闻,文辞雄丽,精通时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杨炎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度。尤其是在处理与同僚关系问题上,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疾恶如仇。对卢相这样的奸诈小人,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缺乏政治家应具有的圆通处世韬略。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图谋报复。不久,机会终于来了。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带兵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极为谏阻德宗,德宗很不高兴。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权后,正碰上连日阴雨,进军迟缓。德宗是个急性子,就去找卢杞商量。卢杞见机会已到,就趁势说:“李希烈之所以迁延徘徊,只是因为杨炎还被重用。陛下何必爱惜一个杨炎而耽误了大事呢?不如暂时免了杨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畅就会尽心竭力于朝廷了。事后再起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德宗认为有理,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丞相职务。就这样,杨炎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不久,卢杞又进谗言害死了被贬的杨炎。
可见,与小人结仇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办大事者一定要切记:千万别与小人结仇。
效能法则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会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尤其不可得罪小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