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讲究风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言行举止要展现个人魅力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体现出他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他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内在的性情。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他的情感、爱好、志向、性格和习惯等。

    每个人的形象都与自己的言谈举止密切关联。在管理人员时,言行往往起着比内在的、本质的品性更为重要的作用。友善、热情、优雅的言行举止很可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因为它能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我们说:事业上的成就离不开亲切友好的言语和举止。相反,人们会因为粗俗的语言和恶劣的行为而让人厌恶,这样还能做生意吗?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那些谦虚有礼的人,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有人说,外在的仪表和言行根本无关紧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谈吐和行动的得体与否,常会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很明显,舒适愉快的生活需要高雅的行为。同样,事业的顺利和成功也离不开它。大主教米德尔顿说过:“若用不雅的仪容仪表来体现品德的高尚,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他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吐要得体,举止要优雅。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人能被所有人接受。而行为粗鲁、态度生硬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令人厌烦。

    有一句格言广泛流传:“风度塑造了人。”一个人即便心地善良、品行高尚,有时也会显得粗俗,缺乏素养。但如果他们拥有优雅的行为举止,就成为真正的绅士了。这样在生活中,他们能给他人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幸福,对社会也更加有利。

    哈金森就是一个谦让、率真的人。对他的形象,他的夫人作了真实详尽的描述。她说:“我亲身体会到他的直率和从容。哪怕是对于那些地位卑下、饥不择食的人,他也会谦虚、礼貌。他总是平易近人、诚挚朴实,但他却从来不会逢迎达官显贵、有权有势的人。工作之余,他和普通的士兵以及最为贫困的穷人在一块,他从心里尊敬和关爱这些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体现出他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内在的性情。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他的情感、爱好、志向、性格和习惯等。也许普遍存在的大众化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交往方式,同人内在的气质和情操关系不大,但是,个人独特的处事方法是经过长期的自我教育和修养后形成的,就是这个人自身内在的性格、气度、秉性的总体反映。因此,与个人内在的品性相关的仪表、气质和人际交往的原则、方式是不容忽视的。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励他的行为举止。崇高的品格是一个人高贵、愉快的源泉。品格直接影响人们的志趣和喜好,它跟人的才华和成就同等重要。同情心可以算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个方面,它能让人变得谦虚谨慎、温文尔雅,并且志向高远。

    优雅的行为根源于谦虚有礼和善良友爱的品格。礼貌是交际的一种外在形式,从本质上说,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爱之心的反映。关爱可能不是必需的,但礼貌却是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优雅的行为和举止是统一的。有一段很富有哲理的话:“优美的体态胜过漂亮的脸蛋,优雅的举止远远胜过婀娜多姿的身材。任何一件著名的雕塑或名画,都无法比优雅的行为更具魅力。”

    圣·弗兰西斯·德沙列夫认为,礼貌从一个完美的角度来欣赏,就如清水一般“单纯、洁净、无色无味”。真正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这才能算是真正的礼貌。礼貌、优雅是人性的流露,必须以真诚为前提,它与粗鲁和暴躁无关。但人的举止行为天生会有差异,因为人的本性各不相同。不过人们懂得用自身的力量来掩盖、修饰自己的不足。即便有些人比较偏激,那也是人的本性的反映。若人们的生活完全相同,那就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也就毫无乐趣可言了。

    缺乏良好修养和道德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他们只会肆意妄为,他们放纵言行的后果,往往是失去朋友。这种人是十足的傻瓜,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而得罪朋友。布鲁纳尔的一位工程师心地非常善良,他曾经说过:“恶毒的言语和行为是人生最昂贵的奢侈品。”约翰逊博士也说过:“先生们,任何人都没有说粗话的权力,更别说是做卑劣愚昧的事情了,恶毒的语言会比利刃更伤人。”

    夸耀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富裕、更明智,这不是聪明、有礼的人所做的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高贵显赫的社会地位就看不起别人。他们也不会自恃优良的职业或大肆鼓吹自己的工作,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普通,不值得在众人面前炫耀。他们一向都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不会装腔作势,更不会矫揉造作。他们优秀的品格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平时,他们总是默默地工作、奉献着,绝不会哗众取宠。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有礼貌的人,他们无声无息、朴实无华,却是社会的基石。

    自私自利者的言行都表现出粗鲁生硬的一面,他们不会去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他们。或许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天性就恶毒,只是他们从来都不会注意别人的痛苦和忧郁,更别提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了。其实,能给他人带去一点安慰和愉快的是一些细微的言行。一个人是否有自我奉献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体贴、关爱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养。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忍受那些没有自制力的人,因为这些人常给别人带来莫名的烦恼和痛苦,别人跟他们在一起是不可能真正开心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弱的人,常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因为他们的倔犟和粗鲁,成功会离他们而去,只有苦恼和忧伤伴随左右。一个人若能自我控制,具备耐心和毅力,即便他天赋不高,仍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就像才华一样,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决定其一生的幸福。毫无疑问,幸福常常会先光顾那些乐观豁达的人,照顾那些谦虚友善的人。正可谓以小见大,许多看似琐碎平凡的事情,其实正是获得幸福所必需的。

    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尊重别人。穿戴不整、蓬头垢面,再加上令人生厌的生活习惯,这种人会让人很不舒服。试想一下,看到一件很久都没穿过的衣服,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你会有何感受呢?有些人不拘小节,因而衣衫不整。实际上,这也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以这样的形象,怎么能给人家留下好印象呢?

    戴维·安西隆是胡格诺派的传教士,他做事极其认真、谨慎。他把胡格诺派的教义仔细地整理并研究了一遍。他经常说:“人们总是不注意宗教节日里的服饰和装束,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只有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一种自然的举止,才称得上优雅。优雅没有刻意的修饰,是天然而成的。坦诚的举止和做作的行为是相互对立的。罗谢弗·吉尔德曾经说过:“人们的欲望无法抵挡,它们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个人内心的坦诚和率直往往体现在温柔体贴、谦虚谨慎的言行上。他们能让人心悦诚服、精神舒畅。就跟内在的品格和气质一样,一个人的言行也能够促进事业上的成功。

    坎农·金斯雷说:“西尼·史密斯极富爱心,还具有真正的英勇的品格。因此,人们发自内心地敬佩和拥护他。凡是与他接触的人,都很尊重他,因为他自己也尊重他人。在他眼里,穷人和富人、主人和仆人都没有区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对谁都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友好。因而,不论身处何地,幸福始终围绕在他的身边。”

    在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层社会的人总比下层社会的人高雅,只有王公贵族才会拥有高贵的言行举止。或许,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上层社会人士从小就生活在比较文明的环境中,受到这种礼仪的熏陶。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下层社会就没有举止优雅的人。

    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耕作的穷人,同上层人士一样拥有高贵的品格,他们相互尊敬、相互关爱,这些都体现在他们的仪表、举止和风度中。他们的生活最不可忽略的一点便是,他们无限的愉悦就是根源于优雅的举止。无论是在工厂、街道,还是在家里,都没有区别。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有教养、讲礼仪的工人,也能够用自己的善良、亲切感染别人。这就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当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工人的时候,他就用自己高尚的品格改变了整个车间的工作作风。

    很多默默无闻的人,其实拥有高贵的品质,具有绅士的风度。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你就要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技艺精湛的艺术品可能会价值连城,但礼貌和气质却是无价之宝,它们对每个人来说都异常重要。它们能给人送来欢笑和幸福。

    真正懂得勤俭节约的人们,通常都会有良好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并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但它能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愉悦,就跟合理的休息可以清除疲劳、让人重新投入劳动中一样,它给劳动者带来无穷的欢乐。如果将勤劳、恪尽职守、兴趣爱好优化组合在一起,就能让人变得高雅。人的志趣体现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些人虽然并不富裕,甚至很贫穷,但胸怀高远,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给人带来轻松和舒爽的感觉。

    每个人的理想愿望同他的兴趣、爱好是紧密相关的。优雅的情趣胜过所有华丽的衣服,高尚的情操决定了生活的美好品质。我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如沐春风。高雅的情趣若与善良的心地、高度的理智和友善的行为相结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就会使人类的灵魂更加高尚,道德也会更加优秀。

    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家庭生活中,女性起典范作用,她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生活中的举止行为会体现其家庭氛围。当然,有些人通过向外界那些优秀人物学习,虽然他们在家庭中没受到很好的熏陶,但照样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过,他们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人都像一块未经过雕琢的宝石,只有不断与行为高尚的人交往,才能达到自己修身养性的目标。到时候,就像经过雕琢、修饰的宝石,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但是一开始,有些宝石仍会保留固有的石纹,如果想变成绝世精品,就得精心地磨制、雕琢。同样,人们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改造自己,以优秀的人物为示范,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拥有高尚的品行和举止。

    机智、灵敏是举止得体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说来,这方面女性要强于男性,因为她们擅长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女性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总是表现得礼貌、优雅。跟男人相比,女人富有直觉,行动敏捷,而且温柔体贴,这是她们所拥有的一个很明显的优点。这种与生俱有的识别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她们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因而,与这些机智、敏捷的女性交流时,有风度、聪明的男士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技巧。

    一位大作家曾经说过:“天才拥有的是智慧,而机敏的人拥有的是技艺;天才知道该干什么,而机敏的人则知道该怎么做;天才会让他人羡慕自己,机敏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天才是资源,机敏就是财富。”机敏如同人的本能,会让人学会随机应变。机智在摆脱逆境这个方面,要比知识和天赋更为重要。

    区别灵敏者与迟钝者并不是很难,著名的雕塑家伯纳斯和帕默斯顿勋爵的见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最后的时候,伯纳斯首先提问,他说:“尊敬的勋爵,你知道法国方面的一些消息吗?我们与路易·拿破仑的关系进展如何?”而那位外交家只是皱了皱眉头,回答说:“老实说,我无可奉告。我什么也不知道,连报纸都没看。”事实上,伯纳斯是个博学多才、才华出众的人物,只是他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所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一旦高雅的举止与机智相结合,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威尔克斯其貌不扬,但他却经常说,在赢得美女的青睐这方面,他和英国最漂亮、最有风度的绅士相比,也不过只是三天时间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举止有无限的魅力。因为优雅的行为不代表心灵的高贵。对威尔克斯这类人而言,优雅的举止不过是他们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罢了。

    同无价的艺术品一样,真正高尚的行为能带给人欢乐。但我们也要看到事情隐含的阴暗面。那些优雅的举止和风度或许是伪装的,或许是被人利用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是比比皆是吗?毕竟每个人的言行都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既可能如实地反映人们内在的本质,同样也可能歪曲事实。道德败坏、品行恶劣之徒,很可能谈吐得体、高雅。我们必须明白,这些所谓的“优雅”的举止,不过是令人欣赏的姿态和悦耳的言辞的融合物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并没有温文尔雅的外表和高雅的举止,但是他们心胸宽广、为人友善,犹如甜美的果实蕴藏在粗糙的外壳下面一样。有些人虽然相貌平平、举止随便,但他们的心灵是仁慈的、友好的,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诚挚、忠实。相反,有些举止优雅、风度翩翩的人,灵魂却是异常的残忍、狠毒。

    约翰·洛克斯和马丁·路德似乎就缺少这样谦虚有礼的仪表,他们从事的工作只要求他们干脆利索、雷厉风行。有些人认为,那么苛刻、无情和狂热根本没必要。

    路德虽然没有温和的性格,但他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他的笔锋犀利、字字如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很随和、友善的人。他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但同别人一样,他的个性单纯、朴实。他常常会沉醉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有朴实敦厚的性格,他成了一个十分快乐的人。他为人热情、友好,能激励别人,带给他们欢笑。直到今天,德国人还称赞他是一位“平凡的英雄”。

    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他们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冷淡无情,只会敷衍了事,自然也不会讨人喜欢。随时随地都打哈哈的人,会让人怀疑他的诚实和直率。理查德·夏普说:“这可真是难办,到底应该是坦诚直率,还是大智若愚?碰到事情该含糊搪塞呢,还是褒贬分明、不留余地?为人处世之道真是让人烦恼。但想通了也就很简单,不管是友好、幽默、天真还是坦率,让它们各显神通便是了。”一些人无论事情大小,都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这肯定会让人讨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看起来无礼的人,其实本意并非如此,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够机智。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在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以后的一天,坎伯兰公爵碰到他,并走上前对他说:“吉本先生,您近来可好?听说你近来一直忙于那本书的写作,这事是真的吗?”公爵的本意是想恭维吉本先生,对他表示友好,可公爵的言辞和表达方式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表达自己的好意怎么能以这样生硬、粗鲁的语言呢?这怎么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品格修炼

    同他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吐要得体,举止要优雅。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人能被所有人接受。而行为粗鲁、态度生硬的人,则会处处碰壁,令人厌烦。

    §§§第二节 切记交往中莫害羞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表现得很沉默、拘谨、不安、粗鲁。事实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故意不讲礼貌,只是因为害羞的缘故。害羞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其实,北欧国家的民族大多都有这个特征,只是程度不一罢了。

    当然,英国人平常出游时并不会表现出这种羞涩的性格。但他们的态度或许会比较生硬,行为不够优雅和敏捷,他们总是显得有些不自然。即便在他们勃然大怒时,粗鲁中仍夹杂些羞怯,而且他们同情心也不够强烈和丰富。

    一般来说,法国人举止都比较优雅,擅长社交活动,他们很难理解英国人的这种性格。因此,英国人的羞涩和胆小被他们当成笑柄,作为最滑稽、最有趣的漫画素材。“无论英国人走到哪里,他们都如不怕猫的老鼠一样,周围的环境根本不会对他们起到任何作用。”乔治·桑德就认为,阿尔比恩(即英格兰)民族因为他们拥有不列颠的气质,因而他们不管处于何地,都会十分茫然,缺乏生机,呆板僵硬。

    从整体看来,在为人处世方面,法国人和爱尔兰人要比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强得多。法国人非常讲究待人接物时的礼仪,这在他们身上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习俗。虽然法国人的社交能力很强,但缺少自主性,而日耳曼民族则恰恰相反。法国人的健谈和豪爽,使他们不甘于寂寞。他们喜欢社交活动,善于辞令,在日常生活中能同别人友好、随和地交往。

    德国人不善言辞,往往显得有些呆板、僵硬、羞涩和笨拙。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有人表现得开朗、活泼、愉快,只是这些并不能表示他们就真正拥有了优秀的品行。在他们善良、优雅的外壳下,很可能就隐藏着一颗唯利是图、冷漠无情的心。举止优雅的人,实际上也许是十分卑微浅陋的。用徒有其表来形容这类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坦诚、优雅与生硬、迟钝,哪一种人更受欢迎呢?答案是十分明确的,无论在社交场合、日常生活或是匆匆邂逅中,人们都愿同前者来往。但哪一种人更能成为好朋友,能更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呢?这就得另当别论了。

    法国人把英国人称为笨拙的“盎格鲁”人,认为英国人天性冷漠、迟钝,刚开始时可能确实不好相处。因为他们的害羞让人很难接近,他们习惯于沉默无语。一切都只是因为他们过于羞怯罢了,他们生硬的态度却不意味着傲慢无礼。尽管一直以来,英国人都试图努力克服这种心理,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不应该看到文人们描绘笨拙滑稽的英国人,就因此大惊小怪,否则英国人会感觉自己宛如小丑,羞于见人。

    如果内向、腼腆的两个人恰巧碰在一起,就好比两根冰柱,没有任何热情和温度,只有寒气逼人。去餐厅吃饭时,他们仍会首选无人共享的座位,直到餐厅的每个角落里都挤满人。这种行为就带有鲜明的英国民族色彩。同样的,在旅行的途中,他们会各自转身,走向不同的车厢,即便是共处一室,他们也仍会背对着背,从不搭理对方。英国人因为害羞习惯,总是寻找单独的空间,一切安顿下来后,他们就不希望有人来打扰,那样会影响他们愉快的心情。

    牛顿可以算是他那个时代最害羞、胆怯的人了。他的许多发现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知晓,就是因为他自己不想将之公布于世。比如二项式原理,这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发现,也是多年以后才公布的。万有引力定律也一样。牛顿告诉科林斯关于解决月球绕地球旋转的理论问题后,却不允许科林斯在《哲学会刊》上公开自己的名字。他说:“我知道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但我并不希望如此。”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一个谦逊、腼腆的人。全世界人民都认可和喜爱他的表演风格,但他却从来没有亲自编辑、修订或校对过剧本。在自创的剧本里,他常常扮演的是二三流的角色。因为他不会刻意地去追求名利,对荣誉也一样淡泊。国外流行的一些莎士比亚的剧本上不同的日期,全是他人伪造的。当他察觉到自己的创作激情日益削减,就悄无声息地主动退出了英国戏剧表演中心——伦敦,那时他不过才40岁左右。之后,他就一直隐居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小镇上。由此可知,莎士比亚也是一个相当谦虚和害羞的人。

    在这一点上,他跟拜伦有些相似。拜伦是因为腿瘸才更加腼腆,而他则是因为自己天生不够聪颖。在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优点,包括情感和道德方面等。然而,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有希望的文字,即使偶尔出现,语调也仍是消沉、沮丧的。举个例子:“没有什么药可以真正地治愈痛苦,一定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个愿望吧!”莎士比亚的诗词,大多带有忧伤、郁闷、压抑的基调,比如十四行诗中的第二十四首:“我为自己的命运感到耻辱,我孤苦伶仃、形影相吊,上帝!你为何要让我承受如此多的苦难?上帝沉默,万籁俱寂。我顾影自怜,心灰意冷,我不断向上帝祈祷:赐给我一些希望吧!让我跟普通人一样,拥有朋友。别人优雅的举止、精深的知识,让我如痴如醉。只要我的心中存有希望,一切都可以蔑视,只有真正的幸福才值得追求。”

    作为一名演员,莎士比亚要经常在大众面前抛头露面,人们认为这样对他克服害羞的心理应该是有帮助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肯定会轻松、自然一些。但是,天生的羞涩和腼腆往往会比较强烈,并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

    英国著名戏剧表演家加里克·因巴拉迪,在观众面前扮演最沉稳、最冷静的角色长达30多年。据记载,有一回他被传到法庭做证人时,竟然紧张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最终,法院只得取消了他的证人资格。

    查尔斯·马修先生每天都要在大型晚会上表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也非常害羞。每当他在街上散步,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时,查尔斯就会立刻缩回目光,低着头,显得异常不安。为了躲避熟人,他宁可拖着自己有些跛的双脚,在伦敦的小巷里绕圈子。一旦别人把他认了出来,他就显得方寸大乱。他的妻子也说他过于腼腆。

    很多人大概不会想到拜伦勋爵也会是一个羞怯腼腆的人,但事实就是如此。据他的传记作家记载,一次,拜伦到南威尔,顺便去拜访了比戈特夫人。当有个陌生人向他走过来,他毫不犹豫地从窗子跳下去,为躲避那人藏进了干草房。

    沙尼尔·霍桑是个非常腼腆、羞怯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点变态。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当有陌生人走入霍桑的房间时,他就会转过身去,以免认出那人。霍桑为了不被人认出,甚至要求穿颜色暗淡的衣服,式样也要简单。他为自己这种愚蠢的行为感到十分遗憾和后悔。他说:“上帝会原谅人们犯下的罪行,但不管是在天堂或地狱,愚昧无知的人是不能得到任何人的谅解的。”不过,当他的腼腆过去以后,就会变得十分热情、大方。

    矛盾律告诉我们,羞涩确实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来,腼腆和羞怯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比较害羞,他们虽然不擅长社交活动,举止也不够优雅,总是将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但是,他们会积极地参与活动。遇到生人时,羞怯腼腆的人局促不安、心神不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社会交际活动,任何人想学会并且拥有优雅的举止都是不可能的。若用沉默代替言语,别人就不能知道他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不利于人际交往,而且影响身体的健康。

    早先的英国人非常不善于交际,因而喜爱社交活动、性格开朗的人们把他们称为“哑巴”。在当代,与法国人的机智敏捷、坦率豪爽、热情大方相比,与爱尔兰人相比,英国的臣民最适合这种称号了。

    其实,优雅的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礼貌,以及有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艺术修养,都应该着手去培养。但是这不能以牺牲诚信忠实和真挚为代价,毕竟人拥有的真正的美源于他的心灵,而不是表面的东西。假如不能为生活添色,不能让习俗变得高尚些,这样的美就毫无意义。如果不与现实相联系,心头或礼节性的礼貌又怎能算是真正的文明呢?那些看起来十分优雅、得体的行为,很可能只是表面功夫,并无实际意义,无非是几个标准、规范的动作罢了。

    艺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有害的享受,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素质。一旦失去了这个功能,或许会使人精力衰竭,甚至道德败坏,而不是使人变得强壮,更别说精神上的升华了。艺术很可能沦为纯感官的娱乐。真正的勇气和魅力胜过任何外在的优雅,高尚的心灵强于外在的风度。崇高的心灵和精神,让人的言行也变得坦率真诚,这些要超过所有精深的艺术和高雅的行为。当然,艺术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得明白,有些东西比艺术、财富、名誉更有价值、更宝贵,更值得我们追求,这就是优秀伟大的人格。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美德,无论他的行为有多优雅,动作有多标准,艺术境界有多么高,他的灵魂依然丑陋,他永远不可能让精神得到升华。

    品格修炼

    羞涩确实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来,腼腆和羞怯也并非一无是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