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宁可强得让人羡慕,也不能弱得让人可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因你而发生的

    我们走入社会,走进职场,经历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我们不是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遇到那样的麻烦,仿佛连仁慈的上帝都跟我们过不去,毫不客气地对我们这样的弱者说“不”。

    深陷在一个个自己制造的、别人制造的、上帝制造的麻烦漩涡里,我们不禁问:这是为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和我们有关的麻烦,我们自己都想不清楚,别人又怎么能明白?

    按照中国佛学讲究的因果关系分析麻烦,我们遇到的每个“恶果”,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切和我们现在有关的麻烦,都是我们以前的选择结果。我们当初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时间,就已经注定现在要承受由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即使有些结果并不在我们的意料之内。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故事。约翰出差很久,着急回家与妻儿团聚,便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行驶一段时间后,前面出现几辆车并排行驶,速度都差不多,把他死死地挡在后面,这让他很着急。经过观察,他最后选择紧跟在一辆载重卡车后面,然后再伺机超过去。

    载重卡车上装满货物,货物在车上摇摇欲坠。突然,约翰感觉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原来,载重卡车上捆绑货物的绳子松了,货物掉下来重重地砸在约翰的车子上,瞬间就把他的车砸扁。

    急着回家的约翰没有回到家里,而是被人送进医院。经过医生的抢救,他虽然保住一条命,但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他的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

    意外飞来的横祸,改变了约翰的生活,也把他的精彩的人生画卷彻底涂黑。为此,约翰想不通,他埋怨那个卡车司机,为什么要违法超载?为什么不用结实的绳子把货物捆牢?有那么多车辆行驶的高速公路上,货物为什么偏偏砸到自己而不是别人?为什么?为什么?约翰有太多的为什么要问,可是没有人能给他答案。他能做的,就是在轮椅上生闷气,抱怨着。

    约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最不幸的人。对他来说,上帝是在刻意捉弄他,给了他一个灰暗的人生,剥夺了他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于是,他整天地唉声叹气,甚至想到自杀。他实在接受不了上帝这样的安排。

    妻子发现约翰有自杀倾向,便请来当地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来到家里。还没等心理医生说话,约翰一口气问了心理医生十几个为什么。心理医生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默默地听着约翰抱怨。约翰抱怨完了,心理医生才委婉地问他几个问题。

    医生问:“是谁让你选择开车回家的?而没有乘火车或者飞机?”

    “是我。”

    “是谁让你选择在那个时间段回家?晚一天回家不成吗?”

    “是我。朋友确实建议我多玩几天,可是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回家的路有那么多条,是谁让你选择走这条路?这条路上车辆是最多的。”

    “是我。因为走这条路回家的路程最短。”

    “在高速公路上,明文规定两车的距离是200米,是谁让你选择紧紧地跟在那辆车的后面?并排行驶的有三辆车,又是谁让你选择跟着超载卡车后面?”

    约翰红着脸,低着头,若有所思地回答说:“依然是我。”

    心理医生继续说道:“超载卡车的货物没有绑紧,货物要坠落,不可能一点前兆都没有,你作为成年人,肯定清楚货物砸到自己的后果是什么。绳子松了,车子向前行驶,货物肯定要砸在紧跟在后面的车上,这个结果谁都无法改变。如果没有砸到你,也可能会砸到别人。货物砸到你车子上的灾难,是谁让它发生的呢?如果你选择在其他时间段走别的路,并与前后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行驶,那么即使那辆车的东西掉下来,也不会砸到你,对不对?所以,你刚才问我那么多为什么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是谁的选择导致你后半生坐在轮椅上呢?”

    约翰若有所思,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着。

    心理医生继续说道:“既然这些都是你的选择,你就没理由再抱怨什么。世界上,每一秒钟之内都有车祸发生,并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你只是千万遭遇车祸人中的一个,而你失去的仅仅是两条腿而已。世界上的残疾人不只你一个,他们当中有的人做出的成绩都让健全人汗颜。现在你又有两个选择,一是草率地结束一生,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更加痛苦;一个是笑对人生,继续你的精彩生活,成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的骄傲!”

    既然自己遇到的不幸是自己的选择,约翰就再也没有勇气抱怨了。他再一次选择了重新面对生活,加入残疾人轮椅击剑俱乐部练习击剑,最后成为残奥会轮椅击剑冠军。

    在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恐怕就是做选择了。可是我们还必须做选择,简单的有一日三餐吃什么,约见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工作;大到做什么样的投资,选择谁做自己的合伙人。一个选择,不仅仅是对应着一个结果,而是N个,我们最期待的结果还不一定在内。

    也许有人会说,我今天什么选择都不做。什么选择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与这个选择对应的结果就是你明天不会有什么收获,没有收获也是一种结果。

    由此看来,我们所遇到的任何结果,都是因当初我们的选择而发生的。今年的选择,对应的结果也许在明年、或者后年、或者十年后会显现,总之,该来的一定要来,从来不会迟到或缺席。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追求的越多,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就会越多。我们步入社会,就不能不向社会索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常被挫折上堂课。

    在逆境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诅咒社会不公平,但不论我们怎样抱怨、哀怨,都不能改变既成事实。即使能获得同情,事实上对我们摆脱逆境也是毫无作用。我们不自救,就没有人能救得了我们。

    所以,无论我们现在境况如何,遭遇什么,一定要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以前的选择,怨也只能怨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地为自己当初的选择买单、负责,并从这些挫败中吸取教训。不管这堂“课”的代价有多大,以后会证明我们现在的接受都是值得的。

    没有人、特别是来自社会底层已经伤痕累累的我们,愿意再次遭受痛苦和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选择时,谨慎考虑,不能跟着感觉走。别说什么只在乎曾经拥有,别说什么活在当下,只要我们选择了,就得面对选择带来的结果。

    因为身无长物,心有所向,所以我们自此凡事都必须做最正确的选择,才是规避不幸和失败的最佳防范措施。

    2.贵人不一定是好人

    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战斗,以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挑战武装到牙齿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得到好心的贵人相助或提携,进而缩短自己与人生的距离。

    何为贵人?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解释: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后世也把贵人当作对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把贵人当作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的尊称。

    现在我们在21世纪的社会上行走,如果不能穿越到古代,只有在盗墓的时候才有可能碰上皇帝的贵人,而且还是一具不再完整的骨架。那种贵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否则就会有组织对我们采取劳而改之的行动。

    我们在社会中千里走单骑,深陷重围孤立无援,确实需要一些热心、善良的贵人相助。如果在我们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给力的贵人能搭把手,我们便可以借助贵人的资源和力量,迅速缩短与梦想的距离,提前在期盼已久的位子上落座。

    在我们的心目中,贵人应该是能量巨大、资源丰富、光明磊落、虚怀若谷、正直善良、大公无私、和蔼谦卑、包容大度的好人、高人或善人。

    于是,我们一直按照这样的标准寻找自己的贵人,不是这样的人,我们敬而远之,避而闪之。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的年代,我们那些并不过分的所求,即使是某些人的举手之劳,他们也不屑向我们这样的吊丝伸出援助之手。

    那些穿西装的人,谁也不愿意把脏兮兮的破麻袋背在身上。于是,我们有了“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抱怨。

    事实上,这种尴尬源于我们对贵人的定义错误。我们的贵人,是能对我们提供很大帮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善人或高人。在我们实现目标过程中,不管某些人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愿意拉我们一把,带我们一次,送我们一程,他们就是我们的贵人。

    一代枭雄多尔衮,在中国妇孺皆知。从崇德皇帝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做了不是皇帝的皇帝,为满洲人入主北京、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多尔衮的成功也需要有贵人相助。他的贵人是谁?就是逼他生母殉葬、篡夺本属于他的汗位、剥夺他即将得到的旗主地位的皇太极。

    皇太极对多尔衮而言,绝对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贵人标准。他只在乎自己的需要,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目的,根本不在乎为了实现目的,是否使用合理、合情甚至合法的手段。

    聪明的多尔衮心里很清楚,皇太极即位后让他吃了很大的闷亏。但是,如果他像哥哥阿济格那样,抱怨、咒骂、死磕和蛮干,公开反对皇太极,或者破罐子破摔,只能遭来更严厉的打击。皇太极与其他三大贝勒握有生杀予夺大权,他们找个理由弄死他这个不到14岁的毛孩子,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

    在皇太极即位时,多尔衮还是一个孩子,寸功未立,和皇太极手下的“五大金刚”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从多方面看,多尔衮在后金政府里,如果没有人提携帮助,根本没有前途可言。他与后金政府里其他已经得势的少壮派贝勒相比,只有劣势,没有优势。

    作为弱势群体的多尔衮意识到,他要想在后金政府内出人头地,就必须让皇太极成为他晋升、掌权的贵人,因为只有皇太极有这个能力、这种能量。

    于是,多尔衮对他的人生进行规划,并附有明确的行动准则。

    1.紧跟皇太极,他永远是对的。时时、事事站在他的立场上。

    2.抓住一切机会,表现出自己有足够大的利用价值。

    3.想尽一切办法获得皇太极的信任和支持,并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力量。

    多尔衮为了实现他的个人目标,制定了名为“尊汗抑王”的发展计划。他的“尊汗抑王”计划,分为“尊汗”和“抑王”两部分。“尊汗”,就是时时、处处维护皇太极的利益、立场,为皇太极实现大权独揽的目标,可以做任何牺牲。“抑王”,就是抑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巧妙利用三人之间的矛盾、弱点和失误,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给予坚决、彻底的打击。

    多尔衮没有把他的计划写在纸上,而是记在心里,并立即采取实际行动。皇太极为了打压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实现他朝纲独断的目标,正在四处寻找高素质的打手。于是,他与多尔衮几乎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1628年,多尔衮的表现机会来了。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屡次劫杀金国使臣,让皇太极很没面子。他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兵力不强,内部不和,就决定捏捏这个不老实的软柿子。

    于是,皇太极带领多尔衮、多铎,率领偏师前去讨伐。

    这是多尔衮有生以来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有些心虚,但是在出征前,他就暗暗告诫自己,这一次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服从指挥调度,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好兵,打好仗,既要表现出自己的勇猛,又要突出自己的谋略。

    15岁半的多尔衮,为这次上阵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战场上,他的表现的确非常出众,让皇太极眼前一亮。回来之后,皇太极便赐给多尔衮“墨里根代青”称号,意思是,既聪明又智慧的人。

    皇太极经过种种考察、验证后,发现多尔衮确实是能帮他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想人选。多尔衮也通过在各种场合、各种事件中,拿出了令皇太极刮目相看的表现,因此获得了皇太极的欣赏和信任。所以,皇太极甘愿成为多尔衮的命中贵人,毫不吝啬地提拔多尔衮。

    1626年8月,多尔衮在皇太极继承汗位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台吉。在皇太极的提携和支持下,多尔衮成为后金政府官员中晋升速度最快的人。

    1628年3月,多尔衮接替哥哥阿济格之职,成为正白旗的主旗贝勒。

    1631年7月,后金政府成立六部,多尔衮被任命为吏部统摄,位居后金政府百官之首。

    1636年,皇太极改汗称帝,改后金为大清,分封群臣,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那时,在庞大的爱新觉罗家族中,仅有六人获得亲王爵位。

    1644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辅佐年幼的福临管理国家,实际上已经成为大清帝国的头号人物。

    如果说没有皇太极的提拔和重用,多尔衮有天大本事,他也不会一年几个台阶地晋升,最后位居万人之上,权倾天下。皇太极是多尔衮生命中的贵人,这一点无法否认,无可厚非。

    多尔衮化劣势为优势,寻梯过墙的官场发展历程提醒我们:贵人,不一定就是好人。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所谓的贵人,就是愿意主动、无条件地赏识、支持、帮助我们的好人。正是因为我们对贵人的误解,才导致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

    我们可以把身边的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也可以分成我们需要和不需要的人。我们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我们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不一定必须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也不一定是我们敬佩的人。只要在不违反法律和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能给我们提供支持的人,都是我们的贵人。

    机遇和贵人,不会毫无理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资源、资本上暂时处于劣势的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贵人不会平白无故地赏识一个人,更不会无条件地支持一个人。即使他不想在此过程中获得什么好处,但他绝对不会因为帮助别人而给自己的生活添乱。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支持,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帮助。我们要想得到贵人的赏识和帮助,就必须让他们认为值得这么做,有必要这么做。

    所以,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所求,就不能凭义气用事,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要总问别人凭什么,而是叩问内心要什么。我们要想实现一个目标,就必须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别人又需要什么。我们只有先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有可能愿意满足我们的需要。

    3.人有时候不是人

    我非常喜欢王朔的那句戏言,“你把我当人看是应该的”。

    在理论上,同为社会一分子,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应该把对方当人看,给予必要的尊重。事实上并非如此,还可能恰恰相反。

    我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不想把我们当人看。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一块没有脾气的橡皮泥,他们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

    很多地方均处于弱势的我们,在与一些人交往、相处过程中,从未奢望过公平。这不是我们没傲气,也不是我们没傲骨,而是简单的生存让我们是虎也得卧着,是龙也得盘着。一部《忍经》,一部《挺经》,明明白白地提醒我们,是可忍,孰可忍,无法再忍继续忍。

    不是我们活得没有尊严,而是人有的时候不是人。他们穿人衣,说人话,就是不干人事。有理由,他们会伤害我们,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要伤害我们。因为他们手握利器,我们手无寸铁。

    他们如此对待我们,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一无法,二无天,只有自己的感觉和感受。至于别人的利益和权利,他们不想,也不屑去想。只要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权力覆盖之下,就不存在他们不能做的事,不能整治的人。在没有监督、制约的情况下,他们已经达到为所欲为、肆意发挥的地步。

    心无敬畏,人如野兽。上级监督,太远;平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某些领导在流于形式的监督机制下,各种欲望无休止地膨胀,人性的阴暗面日益放大。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却一直和我们玩无规则游戏。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滥办事。

    虽然每个公司都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某些领导大权独揽、专断独行的淫威之下,制度就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装饰品。在各种潜规则中,出现了制度服从内部规定,内部规定服从领导指示的现象。

    某些公司里,在利益分配上,从来都不是按照给公司做出的贡献大小分配,而是按照级别、资历大小分配。同一级别,按照与领导关系的亲疏分配。所有的分配原则,向来都是先比赛,后裁判,或者按照领导的选择性、倾向性分配。能得到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得到;不能得到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无法得到。

    特别在晋升、分房、年终奖方面,作为弱势群体的我们,经常成为可有可无的看客。资格,是算出来的。至于怎么算,按照什么算,一年一样,一次一样。总之,最后我们总会被巧妙地算计,游离于本属自己的利益之外。那些利益堂而皇之的归属他人,与我们无关。

    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多——应该给我们的,打个折扣给我们就可以。即便是这样已经数次突破我们承受底线的诉求,在一些领导的眼里,却成为我们不知足、不知止的奢求。他们觉得赏赐我们一个赚钱的机会,得到能维持温饱的收入,我们就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

    作为善良之人,我们总以为别人做事会有底线,会有所顾忌。事实证明,我们这样想是天真的,是错误的。我们不但被玩,而且被人绑起来玩,还不允许我们反抗,甚至抱怨。

    身处这样的公司,面对这样的领导,作为经常被领导“照顾”的人,我们往往是干得比驴还苦,拿的比鸡还少。为此,我们活得既悲壮又可怜,根本无法淡定。

    猪拱地,狗咬人,我们不会计较,因为它们就是一个畜生,不懂得礼义廉耻。我们之所以憎恨那些人,之所以抱怨那些事,是因为我们还把那些人还当人看,质疑他们为什么披着人皮不干人事。

    于是,我们生气、郁闷和闹心。这又中了那些人的下怀。他们那样做,目的就是让我们难受,在难受中放弃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凡事考虑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甘心成为供他们奴役的工具。

    可惜的是,我们把自己当人看,把他们也当人看。他们成不了一手遮天的爷,我们也做不了只有一副奴骨的工具。是人才,就做不了奴才。奴才是天生的,是需要天赋的。

    人为屠夫,我为羔羊。我们不服,他们专治不服。被杀、被剐、被凌迟就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结果。

    让我们最痛苦的,不是我们面对的结果,而且思考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思考能力范围内,根本无法找到答案。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思考,他们做的却是没有人性的事。

    人,有时候并不是人。他们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我们当人看。我们再按照人的标准要求他们,绝对是自讨苦吃,郁闷的只有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不把那些人当人看,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都为认为是正常的,均在意料之内的,无论剥削还是剥夺,违法还是违宪。

    我们这样做,不是自欺欺人,而是避免跟一些自己在乎不起的人和事较真或较劲。没有打虎艺,非得上山岗,最后吃亏遭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韩国著名的元晓禅师,曾经说过一段令人深省的话:“我曾经尽一切力量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

    赶一个时髦,我们把元晓禅师这段话称为“元晓体”。我们可以套用一下“元晓体”,简单明了地来形容我们在职场尴尬的境地。

    “我曾经尽一切力量也无法阻止一个人的卑鄙,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耻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人的无耻是无法避免的。”

    把卑鄙无耻的人当人看,与他们谈底线,无异于对牛弹琴,对驴讲经,难受的只有我们自己。对于他们卑鄙无耻的行径,我们不看,不想,不在乎,惹不起还能躲得起。只要我们把自己当人看,对那些人不期望,就不会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之上,就能做到淡定、淡然。

    让群魔们尽情地阴暗吧,让宵小们忘我地龌龊吧,我们既不悲观,也不旁观,而是当作与己无关。我们能做的,就是养自己的家,糊自己的口,审视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位置。其他的,都是其他的。

    把一些人归于非人类,是一种生存手段,让我们把自己的心力、精力、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上。

    糟糕的社会,把人已经分为穷富、强弱和贵贱了。既然世界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很多人、很多事,我们陪不起,也伤不起,只能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王八蛋的归王八蛋。

    4.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需要出牌

    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因为与我们同处社会这张牌桌上的人,都不再按既定游戏规则出牌了。

    没钱的养猪,有钱的养狗;没钱的想结婚,有钱的想离婚;没钱的老婆兼秘书,有钱的秘书兼老婆;没钱的假装有钱,有钱的假装没钱。

    每个人都不说实话。说股票是毒品都在玩,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就不戒,说天堂最好都不去。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总是习惯问为什么。已经发生的事情提醒我们,很多问题的背后,根本找不到真正与其对应的答案。

    我们都玩过麻将。在玩麻将的过程中,桌前的四个人都会以自己手中现有的牌为基础,设计打牌的思路,不但在欺骗上家、卡着下家、盯着对家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所抓的牌随时做出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第一个和牌,赢得更多的钱。

    也有人不这样打麻将的。别人需要什么牌,他们就打出什么牌,尽可能让别人和牌、和大牌,从他们手里赢走更多的钱。这种“经常点炮,故意输钱”的玩法,俗称打业务麻将,更是按照他们的需要出牌的。他们的目的不在牌内,而在局外。

    我们在社会上行走,就类似打牌。我们手里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牌,不玩不行,玩不好也不行。至于如何才能正确的抓牌、出牌,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

    某种需要,在某些时候的作用,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也都时刻想办法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请不要拿道德说事儿。不涉及实际利益、不身临其境、不身遭其事的人都有至高无上的标准,譬如微博上加V的那些“公知”们,不论针对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无休止地标榜自己的正确。如果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正确,确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暂时放下那些“公知”们不提,史上那些时刻把“忠孝礼义仁智信”挂在嘴皮上的饱学之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也依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出牌。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把明朝帝都北京变成史上巨大的麻将桌。曾经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在皇帝朱由检面前满口忠义道德的官员大佬们,不得不坐在这张麻将桌前。

    作为体制内的人,这群“麻友”是饱受儒家教育、受皇恩、食君禄的文化人,按照老师多年的教诲,忠臣不侍二主的人生信条,应该与皇帝朱由检同进退;明政府帮助他们实现光宗耀祖、使他们依靠政府赋予的合法伤害权大发横财,名利双收,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他们应该与明政府共存亡。

    道理归道理,原则归原则。作为这张特殊麻将桌前的“麻友”们,如何打好他们手里的十三张牌,只与他们自己的真实需要有关。

    确实有四十多名官员选择了与大明王朝共存亡。譬如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帝国高级官员范景文;礼部尚书倪元璐;右副都御史施邦耀等。

    只要仔细分析,在这些以身殉国的官僚中,普遍具有以下相同的特点:一、南方人比较多,有四分之三来自长江流域。在城破之前,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力主迁都南京,因为他们在老家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二、入职比较早,职位比较高,年纪比较大,受皇恩比较重。

    这些人在官场沉浮多年,可以说该拥有的都拥有过,该体验的也都体验过,年近古稀,金钱美女在他们眼里,已经是带不走的浮云。因此,他们要打忠义牌,给后人留下自己的忠烈牌坊。

    最让人最感动的,应该是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城破之后,他解带自缢,却被家人救下。苏醒后,他又服下砒霜而死。

    那些奋斗多年、仕途刚刚开始、或者掌握权柄不久的人,并不想为大明王朝殉葬。他们视自己为高级矿工,在乎的是自己能挖到什么,而不在乎在什么地方挖。

    以这种心态打牌的人,当属兵部职方司主事秦汧、翰林院学士赵玉森、礼部主事张琦和礼部侍郎王孙蕙等人。

    在北京城破的三天前,王孙蕙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向皇帝朱由检保证,李自成一旦杀入北京城,他一定会选择以身殉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的表态,让朱由检很感动。

    当大顺军队攻入北京城,明政府大小官员失去权杖时,王孙蕙在家里审视着自己手里的一把烂牌。母亲的哭声,老婆的叫声,孩子的闹声,使他决定改变事先拟定的出牌计划。

    王孙蕙告诉家人不用担心,自己手里的牌虽然是死的,但游戏规则是活的,能不能赢,不在于手里有什么牌,而在于按什么规则去玩。

    他找来一张宽幅黄布,在上面写下“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九个大字,用竹竿挑起,挂在家门外。

    李自成进城时,他和秦汧、赵玉森、张琦三人在城门口站成一行,准备迎接新君。当大顺军队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他们谦卑地鞠躬行礼,表示甘愿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

    光表态不行,还要有具体行动。王孙蕙听说大顺政府准备甄别、辑录明政府的旧官员,这对他来说,绝对是混入大顺政府矿坑里挖钻石的好机会。他还打听到具体负责审核的官员名叫宋企郊,是赵玉森的旧交,就对赵玉森说:“现在是大顺开国之初,我们必须占得先机,才能获得理想的位置。”

    赵玉森带着王孙蕙、秦汧去见宋企郊。三人走进衙门口后,谁也没想到,王孙蕙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并将其举过头顶,上面写着:臣王孙蕙进表。

    王孙蕙把“进表”二字顶在头上,就是明确表示他甘心无条件为新政权服务。宋企郊对这种“麻友”给出这样的评价:字,写得不错!

    王孙蕙被宋企郊安排到吏部任监察之职后,他为了让自己手中的牌更硬一些,便利用职权,把和他关系不错的七个老乡,安排到地方做长官。他的这种行为引起宋企郊强烈不满,暗地里对他进行严厉斥责。

    此时,王孙蕙已经明白,他一直被大顺政府在监视中使用、在使用中监视,那些人随时都可能找个理由砍掉他的脑袋。于是,他不再考虑宋企郊的辑录之恩,利用离京办事的机会,带着李自成颁发的令牌,安全通过各道关卡,逃出大顺政权的势力范围。此后,他烧了随身携带的大顺政府的介绍信,继续南下,但是最后却被土匪杀掉了。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大学士魏藻德、朱由检亲点的殿试一甲状元周钟、一甲探花陈名夏也都相继投靠李自成。

    假如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有死,面对此情此景,他应该说些什么呢?其实,他没有任何理由抱怨。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需要出牌。

    我们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公司中行走,混迹于公司的底层或中层。公司的制度可能是倡导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还有可能变相鼓励能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捣乱的。我们面对的领导和同事,可能是英明民主的,还可能是卑鄙龌龊的。我们拿脑力或体力换取的收入,结果可能是我们满意的或者是不满意的。

    我们随时都会遇到猪一样的领导,狗一样的同事。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之人,不是我们能选择和决定的。面对这些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淡定,可以与之相处,但不能受其影响,更不能奢求他们能按照我们的需要出牌。

    在同一时刻的同一件事情上,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身份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也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他们就会有不同的言行和态度。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你是我的什么人,就应该为我们负什么样的责任。如果我们死乞白赖地这样想,就得死乞白赖地活着,自己累,别人也跟着累。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或者在欲壑难填的人面前,在游戏规则都可以随意改写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任何选择,我们都不要惊讶,因为他们只按照自己的需要出牌。那些牌,可能在情理之中,也可能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除了父母,没有人有考虑我们冷暖饥寒的义务。有人考虑,是我们的人情;没人考虑,是他们的本分。

    在乎不起的事,就不要在乎,这叫淡定,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躲不开的人,就及时将其忽略,这叫归零。及时归零,是最安全的生活模式。

    5.不为一口食物做囚徒

    因为出身社会底层,没有父辈的人脉资源可用,我们龇牙咧嘴地坚持到大学毕业,踉踉跄跄地进入社会后,为了生存,为了生计,很可能会找到一个能赚钱但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暂时过渡一下,准备在此期间等待机会发现机会。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工作,我们很可能一做就是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一旦我们适应了一个环境、熟悉了一批人,形成了固定的职业模式,生活略有安逸,领导对我们还算过得去,我们干得也不错,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工作的环境不算太虐心,我们就很难放弃这种鸡肋一样的工作了。这种撑不死饿不着的工作,把我们变成温水中的青蛙,慢慢蚕食掉我们身上的很多东西。譬如它会磨掉我们的意志,消耗掉我们的激情,扼杀我们奋斗的野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平庸无奇。

    熟悉的环境会让我们失去换一份工作的勇气,学会认命,进而简单地认为,一切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没有发展前途但很安逸的工作,会让我们忘记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当初选择做这份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是为了解决我们暂时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做一辈子。

    我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得为了生活,更得为了发展。毕竟我们50岁时,无法像20岁那样赚钱。

    我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可是一旦适应了一种环境,就很难再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特别是去一个陌生的环境。

    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可能会因为适应了那里的人和环境,习惯了那种慢节奏的工作方式,满足了那样的待遇,渐渐地变得慵懒懈怠了。

    曾经激情四射、有理想有抱负的我们,现在每天除了工作之外,不是和同事打牌下棋侃大山,就是看那些漏洞百出欺人弱智的电视剧,在随波逐流中把脑袋变得空空的,对未来不再多想,也不愿多想。

    一个人三年不说话,语言系统会丧失。我们三年一直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丧失。

    简单、重复、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只能维系我们的生存,却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父辈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无比艰难。

    如果我们在复制父辈的生活,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难。他们的生活成本,就像现在的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会让他们活得更没有尊严,更没有脾气。

    江菲,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出生在安徽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再加上孩子们都要上学,所以生活一直很拮据。1990年7月,刚满17岁的小江菲初中毕业,为了不再给家里增加负担,她就没有继续读高中。

    辍学回家后,江菲一边帮父母干农活儿,一边打工,和父母一起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1994年,21岁的江菲带上家里仅有的200元钱到安庆市打工。因为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对她来说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她只能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

    几天之后,江菲在位于批发市场的一家粮店里找到一份工作。老板是一位中年大姐。她与老板达成协议:老板供她住宿,没有底薪,她每天用现金以批发价从店里进货,由她蹬着三轮车出去卖。

    第一天,江菲就赚到15块钱。这是她第一次赚这么多的钱,夜里她兴奋得把15元钱掏出来看了又看。从此以后,江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地从老板那里拿到米和油,再运到几个小区门口叫卖。由于她的米和油质量很好,再加上是送货上门,所以一天下来,她总能赚到几十块钱。两个月后,她就攒下了一千块钱。她把这些钱一部分汇回家里,留一部分给自己。一年之后,江菲已经有五千多块存款了。她向自己的财富之旅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有一天,江菲给一位客户送大米。在上楼梯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一下子就从高高的楼梯上摔下来,米袋子重重地压在她的身上。她感到浑身上下都在火辣辣地痛。她咬紧牙关,晃悠悠地扶墙站起来。所幸的是,她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并无大碍。她稍微歇息一会儿,忍着痛继续背起那袋米,费很大力气才把米送到客户家里。

    那天晚上,江菲步履蹒跚地回到住处。躺在床上,她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身体上的剧痛让她的头脑格外地清醒。幸亏自己年轻,换了年龄大的人,今天还不知摔成什么样,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现在自己年轻,还能够凭力气赚点钱。再过几年,自己还能靠出卖苦力赚钱吗?自己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要想条出路才行!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就是要靠钱赚钱,而不是靠有限的体力赚钱!

    说干就干,1997年3月,江菲在安庆市石化住宅区租下一个门面,开了一家粮油店,自己当老板。为了延揽顾客,她直接给自己的粮油店起名为“信用商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江菲积累了一些经验。她开始直接从一级粮油批发商进货,有时直接从厂家进货。这样一来,生意的利润空间就大多了。

    积累了一定资金以后,江菲又开了第二家店。不过,很快她就发现这里人口密集,而商店却很少,非常适合开一家大型超市。于是,江菲就和男友杨锋商量,在这里开一家超市。杨锋对她的想法非常赞同。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江菲的“信用超市”终于开业了。

    由于地理位置好,江菲的“信用超市”很快就赢利数十万元。两年之后,江菲和杨锋又在开发区附近买下一块地皮,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起一座星级酒店。从此,江菲陆续把自己的投资向多个行业延伸。到目前为止,江菲已经拥有了大大小小十多家酒店和超市。

    一个有思想、有目标的人,是会选择会放弃的。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为自己以后活得更好做准备——有目的的准备!

    一旦我们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有了一定的经营资本后,就应该想想我们现在干的事情,是否是任何人都能干的事情,接着再做几年,结果又如何。除了我们省吃简用能攒下点钱以外,还能有别的收获吗?那时我们的判断能力是不是已经变得和常人无异?

    我们做任何等待和忍耐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等待和忍耐,只能是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蚕食和浪费。

    我们一旦解决了生计的问题,就应该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开一家公司,或者换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比如进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公司。这时候,毕竟我们赚钱养活自己已经不是问题了。

    不论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有梦想,有追求。不论在什么境遇里,和什么人在一起,我们都不应该忘掉自己最初的梦想和追求,更不应该因为衣食无忧就忘记自己来时的路,而是应该不断地为自己的事业大厦添砖加瓦。

    我们可以在初入社会时为生存忙碌,但不能一辈子都为生存忙碌。如果我们打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钱,结果我们不但连钱都赚不到,而且永远奔波在赚钱的路上。

    甘心与俗人在一起被俗事淹没,我们永远都是为了一口食物而不断奔走的狼!

    6.关注自己的需要,忽略别人的眼神

    在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城里出现一个象棋天才。他棋风飘逸、棋路离奇、招法令人匪夷所思,不按常理布局。即使是棋界成名高手,与之对弈,也被他杀得晕头转向,昏招频出。因此,他被圈内人誉为“鬼才棋王”。

    自成名以来,鬼才棋王与国内数百名高手、国手对弈时,习惯迟到一刻钟。他出现在对手面前时,总是手拿一把巨大的折扇,一身白衣,显得器宇轩昂,风流倜傥。他的步伐平缓稳重,目光犀利,一副自信满满、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架势。

    不论对手是谁,棋盘上局势如何,他总是镇定自若,气定神闲,好像结果已在他的掌控之中。他时而起身到窗前观景,时而品茗摇扇。对手出招时,他目光犀利,似乎洞穿对方肺腑,嘴角挂着冷笑,蔑视中透着狡诈;他出招时,右手拇指和食指娴熟地夹着棋子,不假思索,应声落盘,果断利落,似乎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无论对方赛前准备得如何充分,对鬼才棋王的棋路有多深的研究,此时均是方寸大乱,频频出错,最后只能投子认输,自叹不如,甘拜下风。

    鬼才棋王与各路棋手对弈上百局,无一局失利,让棋手与棋迷们不得不研究他的棋路和弈技,试图找到他的弱点和破绽,揭开他百战百胜的奥秘。怎奈鬼才棋王下棋随意随心,毫无章法、规律可循。即使某高手把他的常规招式熟记于心,了然于胸,再次与之对弈时,依然被他杀得一败涂地。

    于是,众人打心眼里认为棋王是千年一遇的鬼才,凡人不可战胜。

    谁知,难求一败的鬼才棋王突然接到一封从江南水乡寄来的挑战书,请求与之在京城某知名茶馆对弈三局,并以重金作码。鬼才棋王自然不把这个山野村夫放在眼里,欣然应战。

    消息传出后,震惊京城棋界。凡是输给鬼才棋王的人均认为,来自穷乡僻壤的挑战者乃井底之蛙,自不量力,必输无疑。虽然这次对弈结果毫无悬念,但他们还是急切地期盼鬼才棋王再次续写神话。

    对弈那天,茶馆内外人山人海,棋迷们翘首企盼。不过令众人想不到的是,挑战者居然是一位白发如霜、年过古稀的老人,还用一块黑布蒙着双眼。

    鬼才棋王依然像往常那样的风流倜傥,姗姗来迟。随从在老人的耳边嘀咕几句后,老人起身,伸手示意弈王入座。弈王从未与蒙着眼睛的人下过棋,又见对手心无旁骛,内心深处不禁掠起一丝波澜,但他还是像往常那样镇定地坐下,准备迎战。

    老人说:“老朽自幼失明,为不失观瞻,只好蒙上双眼接受棋王赐弈,望阁下见谅海涵。”

    鬼才棋王微微一笑,说:“鄙人自出道以来,只求一败,几年来却难以如愿。现我已置下良田百顷,豪宅几座。此三局筹码,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它一旦易主,不知道对您意味着什么,还请三思啊!”

    老人说:“老朽已是土埋脖子之人,对名利早已了无牵挂。今天有幸与棋王对弈,只求一乐。不过,老朽下棋时有一怪癖,偶尔会摸摸棋盘上的棋子,不知棋王能接纳否?”

    鬼才棋王不屑地冷笑道:“我的怪癖比你还多,举棋不悔即可,一切随你!”

    老人说:“谢谢棋王宽怀,多多担待!”

    对弈开始。老人虽然看不见棋盘上的棋子和局势,却不用随从提醒,仅凭落子的声音,就能准确判断出对方如何落子。鬼才棋王落子之后,老人不假任何思索,随即跟上。空闲时,他还用手指不时地轻轻地触摸着棋盘上自己和对方的棋子。

    老人犹如圣古时代的姜子牙,手持打神鞭,气定神闲,占点布局,看似随意,却暗藏杀机。

    在老人出神入化的布局之中,鬼才棋王显得手忙脚乱,以往的下棋的风采一扫而光。结果首局棋王中盘便投子认输,这是在场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第二局、第三局,鬼才棋王虽然总结失败教训,不再轻视对手,下得小心谨慎,但最终还是以三局全败告负。

    鬼才棋王自愧不如,奉上对等的筹码之后,转身匆匆离去。

    盲眼老人三局轻松完胜对于京城棋界高手无解的鬼才棋王,让他们不得不对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齐聚老人下榻的客栈,再三恳请老人赐教一二。

    老人说:“鬼才棋王的棋艺造诣确实深不可测,但还没有达到让你我无解的地步。我的棋技,与在座各位只在伯仲之间,甚至在各位之下。”

    有人质疑老人的话:“我对鬼才棋王棋路研究得不可谓不透,但与之对弈时,却从无胜绩。作为双眼失明之人,如果你的棋艺不在我之上,怎能连胜棋王三局?”

    老人呵呵一笑:“这位爷,你已经说出我赢棋的奥妙了。你与鬼才棋王对弈,不是输在棋艺上,而是输在你的心明眼亮上。你的心思不在棋盘之上,而在他的身上,岂有不输之理?我眼盲心净,不想其名,不虑其技,不看其眼,不思其举,不受与棋无关之事干扰,赢棋自然在情理之中!”

    老人如此一说,诸高手恍然大悟。他们在与鬼才棋王对弈之前,已怯其名,已惧其技,已畏其神;对弈之时,看到他气定神闲,镇静自若,胜券在握的样子,他们便认为此局必输无疑。即使棋王下出昏招,他们也怀疑是他故意布下的陷阱,不敢趁机剿杀;一旦被动,他们便心浮气躁,手忙脚乱,急于放弃。

    他们输棋,不是输在技不如人,而是输在迷信别人,不忠于自己。

    我们处事时,也会不自觉地受对方的社会地位、声誉、身份和身价干扰,进而失去准确的判断和应有的坚持,导致我们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故而时常忽略自己追求的目标。

    譬如,两个人与我们谈判,一个开宝马汽车来,一个骑自行车来,我们给出的条件往往不同,即使让他们做同一件事。

    2010年,在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中,华裔菜鸟球员林书豪打出27+11,上演0.5秒内绝杀猛龙队,率队取得6连胜,在一周之内,曾经饱受质疑的他,成为震惊世界的“林疯狂”,全美的偶像。

    黄皮肤、黑头发的华裔林书豪,由于身体素质一般,身高体重一般,在大学时代,没有一所篮球名校愿意接收他,因此他没有像其他著名球星在NCAA的经历和证明。进入NBA联盟之后,他的自身条件、篮球智商饱受出色的球探、眼光毒辣的教练、经验丰富的总经理质疑,认为给他在球队坐板凳的机会都是奢侈的。

    林书豪相继被勇士队、火箭队裁掉。即使进入尼克斯队,他也是扮演打酱油的角色,时刻面临被裁掉的危险。

    林书豪每天都参加球队的训练,每天都出现在队友、教练的眼皮底下,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能给球队带来帮助。

    面对这些行家接连的否定、队友不屑的眼神、随时被裁掉的危险、年薪不及队友年薪的零头时,林书豪均选择视而不见。他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训练上,集中在篮球上,哪怕他很难获得一秒钟的上场时间。

    也许再过一天,林书豪就要与NBA的赛场说再见了。尼克斯球队两位当家球星因个人原因不能出战时,无人可用的教练不得不把林书豪派上场,结果他抓住机会,给纽约人制造了惊喜,并且接连书写励志奇迹。即使面对篮球金童卢比奥、战神科比时,他也用近乎疯狂的表现拯救了纽约尼克斯球队,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Hardwood Paroxysm网站专栏作者Danny Chau面对此时的林书豪,给出了准确的评价:如果说林书豪证明了什么,那就是忠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不断制造奇迹的林书豪,只忠于自己,只忠于篮球。他不在乎权威审视他的目光和不负责任的预见,不论他们是专业的总经理还是职业球探,不论面对篮球金童还是战神科比,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比赛中、篮球上。

    因此,他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不对,也许他就是自己的上帝。

    我们反思一下,不论面对何人,处在何方,自己是否时刻忠于自己,时刻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肯定没有!上帝没有眷顾我们,仅仅是因为我们对自己都不忠实,连自己都不相信!

    既自卑、自负又不自信,是我们行为处事的通病。因为教育理念上的缺欠,因为成长背景的恶化,使我们从不敢专注于自己想要什么,却过多关注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

    面对竞争对手,我们会习惯性地考虑自己的短板、对方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行。不是对手有多强大,而是我们从未自信;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从不积极主动地需求解决办法,而是愿意接受别人不负责任的分析和判断。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内心真实的需要,没有一个人能比我们了解自己,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的选择结果埋单。

    凡事无绝对,信佛都不如信己,没有人能准确预见我们的将来。已经长大的我们,不再是过河的小马,必须时刻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追求的目标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输了无怨、赢了坦然。

    7.翻脸不如翻身

    来自社会底层的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家庭责任的负累,面对种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已经学会了隐忍和退让。毕竟,这个时候的我们,赢得起,输不起。

    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压榨,是没有底线的。如果我们无法成为领导需要的人,就会成为领导连续打压的人。很多单位都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员工。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被领导打压的角色。

    即使领导心里很清楚,他对我们这样做,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但他依然会选择这样做。因为只有我们难过,他心里才舒坦。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领导,是和他翻脸还是自己翻身呢?我们仅仅是这个公司盘剥的对象,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绝对不能因为分手而翻脸。我们可以换工作,但不能轻易换行业。同一城市里的同一行业,说大也不大,与领导翻脸的事情传出去,我们说不清道不明,对我们有害无利。卑鄙的人永远卑鄙,君子斗不过小人。

    只要我们在另一家公司混得好,就是翻身。从我们自身实际利益来说,翻身比翻脸要重要得多。

    如果我们暂时不想离开或者不能离开,就更不能与领导翻脸。这一点,美国著名演讲家朱迪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做员工时,就把其中的道理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总经理罗伯特退休、新经理西蒙上任,作为罗伯特最信任的总经理助理朱迪斯,成为西蒙最不信任的人。一朝君子一朝臣,这个道理在全世界都适用。

    朱迪斯想过辞职,但是她不知道自己除了做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还能做什么。毕竟,她在保险行业做这种工作已经很多年。她所认识的人,都和保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最要命的是,她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非常差,除非真的走投无路,否则不会轻易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

    西蒙给朱迪斯两个选择:1.到营业部做底层的保险推销员;2.向公司递交辞职报告。

    对此,朱迪斯非常不满。她心里很清楚,西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见到他不信任的人好过。

    第二天,朱迪斯从总经理助理办公室搬离,到营业部上班。

    她之所以没有和西蒙翻脸,立即辞职,原因很简单:1.她只有高中学历,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2.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在保险公司工作,对别的行业一无所知;3.即使要换工作,也要利用保险业务员工作的高度自由,骑驴找马;4.她以前做过保险销售,懂得保险销售的技巧,也做成过多笔业务。

    朱迪斯很多年没有做保险业务了,她现在必须从零开始。

    她每天到公司开完早会之后,便出去做业务。每天她都坚持做足8小时,见100名客户。三天内,她被人拒绝300次,却没有拿到一张保险单。

    一个月过去了,朱迪斯依然没有签单,心里非常着急。可以说,她几乎动员了自己所有认识的人,却没有人愿意购买她推销的保险。这个月,她不但没有赚到一美分,还搭上很多钱。

    如果朱迪斯再不签单,只能无条件走人,西蒙达到了他的卑鄙目的。现在朱迪斯最想做的,就是和西蒙大吵一架,然后转身走人,但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知道,西蒙可能非常愿意看到她走投无路、气急败坏的样子。

    这一天,朱迪斯突然接到大通曼哈顿银行加利福尼亚分行行长丽塔的电话,她的孩子病了,无人照顾,问朱迪斯能不能帮助她照看一下孩子。

    在上个月,朱迪斯曾经三次拜访这个女人,她态度虽然和蔼,却以各种理由拒绝签单。现在她怎么好意思求自己帮忙呢?心情已经坏到极点的朱迪斯,真想对她说一句“滚犊子”。

    朱迪斯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鲜花和礼品赶到医院。

    丽塔的孩子艾丽丝被确诊为急性肺炎。不巧的是,她丈夫到法国出差,总行到北加利福尼亚支行审计,作为行长她不能离开,急得她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丽塔难为情地对朱迪斯说:“我现在真的需要朋友的帮助!我丈夫被公司派往法国,半年后才能回来;保姆的丈夫因车祸住院,她请假回去照顾丈夫。总行来银行审计,作为一行之长,我无法离开。孩子病得这样厉害,需要有人陪护,我不知道现在怎么办!”

    朱迪斯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相信我的话,请把孩子交给我,我会照顾好她的。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朱迪斯的慷慨和仗义,让丽塔非常感动。

    艾丽丝出院后,丽塔拿出2000美元送给朱迪斯,做为她照顾爱丽丝的酬劳。丽塔真心实意地希望朱迪斯能把钱收下,朱迪斯却毅然拒绝了。

    丽塔把朱迪斯照顾艾丽丝的事,讲给同事和朋友,这些人纷纷主动打电话约见朱迪斯,要给自己和家人上保险。

    像原子裂变一样,朱迪斯和很多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曾经让朱迪斯愁眉苦脸的保险合同,纷纷主动递到她的面前,让她应接不暇。

    只要是第一次拜访客户,朱迪斯都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一件礼品带上。上门拜访时,只要客户不提保险,她绝对不提,而是和客户谈些与保险无关但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客户咨询时,她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出既经济又实惠、且能满足客户的保险组合方案。

    每次拜访客户,她都像去看望老朋友一样,带去的是关爱、关注和关心,带回来的是一份或者几份保险合同。

    以丽塔为基点,朱迪斯编织了一张庞大而无形的业务关系网。每个新客户,在保单签订之后,又会成为她的义务宣传员、推广员。即使她待在家里,也会有人主动打电话,请她为自己、家人做保险代理人。

    朱迪斯没有想到的是,她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做总经理助理多出四倍;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她不再担心失业。能做保险业务的人,世界上就不存在他们不能做的工作。

    朱迪斯从总经理助理被贬为底层的保险推销员。谁也没想到,以前拙嘴笨舌的她,经过半年的历练,却成为阳光、幽默、健谈的人。这为她日后成为美国超一流演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和对方翻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僵化,从而使我们失去一个平台和平台背后蕴藏的机会。

    权力、信息、资源、地位不对等,就无公平可言。作为弱势群体的我们,与强势集团谈权利,谈公平,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心目中只有三大法——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说法,别的法均可忽略不计。他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只有一个:有招想去,没招死去。

    没有实力的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我们彻底翻身,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别人才会邀请我们一起喝咖啡,凡事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看法和感受。

    翻脸,仅是置一时之气;翻身,才是制一世之利。

    8.让计划服从变化

    古时候,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高手。他有两个习惯,一是出海前到市场看看什么海鲜价钱最高,就确定打捞什么;第二个习惯就是一旦确定打捞什么,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雷打不动,宁缺毋滥。

    这年春天,市场上的墨鱼供不应求,非常走俏,价格比往年贵一倍。于是渔夫便计划这一次出海全部捕捉墨鱼,发一笔大财。

    他出海几天后,捞了几网,捞上来的都是螃蟹,而市场上的螃蟹价钱还不如墨鱼的三分之一。不,一定要打捞墨鱼,非墨鱼不打,他暗自下决心。在海上生活几天之后,由于生活物资用完不得不返航,他这次空手而归。

    回到岸上到市场上一看,渔夫差点气晕过去。半个月前走俏的墨鱼快堆满市场每一个角落了,价钱还不到他出海前的四分之一。而螃蟹却少之又少,因为物以稀为贵,其价格已经比他出海前的墨鱼还高。渔夫想想自己扔回海里的螃蟹,后悔不迭,直捶胸口。他又暗下决心,这一次出海,一定多带生活物资,一定多到几个地方下网。他不信这个邪,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还捞不着螃蟹!

    这一次出海,渔夫只注意海下有没有螃蟹,然而他看到的却都是墨鱼。想想市场上那么多墨鱼,捞上来运回去,还不够柴油钱。一定要捕捉到螃蟹,他一边发誓一边在海上漂荡。真够倒霉的,这次他遇到的除了墨鱼还是墨鱼。

    渔夫本来还想在海上多漂几天,多走几个地方,但是生活物资又没了,只能返航。他又一次无功而返。他上岸到市场上转了转,发现螃蟹价钱也不是那么高了,墨鱼的价钱也不是那么低了,不过都卖得不错。于是他再一次调整打捞计划,下一次出海,无论遇到螃蟹或者墨鱼,全部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捕捞,可这一次螃蟹和墨鱼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全是马鲛鱼。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次出海他又是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公元1世纪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允许调整的计划不是好计划。”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两句话尽管字面意思不同,道理都是相同的:我们在做事前应该有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近的、远的计划逐步施行,但是,我们还要根据天、地、人、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合理、及时地决定自己放弃什么,选择什么。

    初入社会,迫切想改变自己生活质量的我们,是有梦想有激情的。我们为了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制定很多自己认为完美的、不可更改的计划和行动。

    最简单的例子,如我们爱上一个女孩,当时决定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多大的阻碍,也要和她在一起,忠贞不贰,矢志不渝,非她不娶。

    两个人真心相爱时,所说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但是,地没老天没荒,海没枯石没烂,曾经相爱过的人却形同陌路。当对方已成为别人的新娘时,我们还坚守当初的诺言,欲爱不能,欲弃不甘,结果只能是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添堵。

    我们初入社会,下决心改变自己尴尬的生活现状,确实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但是,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这个规划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我们决定去一个地方,可能有很多路可走,有多路车可乘。如果最初确定的路线人多路堵,或者乘坐的车中途发生车祸或抛锚,我们还坚持计划不变的话,就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一样的。在我们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需求会发生变化,我们的能力和实力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社会既复杂又动态,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淘汰。因此,我们从制定好实现目标的计划那一刻起,就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让我们走到连自己都想不到的地方。

    既然我们的计划要不断地改变,为什么还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计划呢?因为通往成功的任何一条道路都是迂回曲折的,从起点到终点不可能是完全笔直的线,路上还有N多个充满诱惑的十字路口,让我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我们没有目标,就会迷失了方向,既看不清来时的路,也无法选择正确的路口。

    进入社会只能空手夺白刃的我们,如果不能随遇随缘,死板教条地执行原来的计划,恐怕比没有计划更糟糕。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1.我们制定的计划会受到很多变化制约,而一些变化我们无法预料得非常精准;2.我们必须具备调适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能够随时修正、改进自己的计划。

    当我们站在社会门口的一刹那,就必须要树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否则我们就会迷失在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提醒自己,实现目标的计划是可以调整的,改变的。

    当然,做出任何改变都不容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正确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呢?改变计划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及时修正计划,不能轻易改变目标

    来自社会底层、见识没有那么多的我们,有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很难抵御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诱惑。一旦我们经不住诱惑,就会轻易更改计划,并把向诱惑妥协当成自己的习惯,进而轻易地更换自己的目标。

    短时间内随意地改变目标,会让我们一次次地从头再来,导致我们奔波多年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甚至连生活费都积攒不下。人生大目标一旦确定,不要轻易更改,尤其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

    目标是刻在水泥上的,而计划是写在沙滩上的。实现任何一个目标,都是由实现若干个计划组成。计划在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同在的时候才能实施。这些条件不具备,就得时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2.调整实现目标的期限

    任何一个计划,都要有达成的期限。如果调整一个短期实现计划的办法,还无法实现的话,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实现计划的时间延长,但是延长的时间应该有个限度。

    如果在延长期限内还完不成,也许靠我们的力量真的无法实现了,就得放弃这个计划,再制定新的计划。

    3.降低计划的难度

    我们树立了目标,恨不得马上实现,就会盲目地缩短计划的长度和宽度,无形中增加了完成计划的难度,导致我们尽全力也无法完成。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这一个计划再次分解,由易到难,由小到大。

    我们因为现实的残酷、运气不佳、能力有限、获得的帮助不够才不得不降低实施计划的难度。降低计划的难度不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让自己换一种思维,去考虑和审视自己的计划,选择自己能把握住的办法去向目标靠近。

    4.放弃目标

    放弃原来的目标,也是实现另一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意味着我们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自己看起来一无所获。

    一些目标,是因为我们误解而选择,因为了解而放弃,犹如离婚和辞职。一个人的资本、资源、能力都是有限的,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成的又太少。一旦我们锁定的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就应该果断地放弃,重新设计自己的目标。

    我们当初想挖到一块黄金,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去找钻石,那么找到钻石也未尝不可。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有成功,或者以另一种方式成功。

    9.这是赢在转折点的时代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间点非常重要:一是起点,二是转折点。

    如果我们因为投胎的错误输在起点,因为自身的怠惰输在转折点,那么,我们的一生就注定要平凡甚至平庸。尽管我们的起点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却决定了20年内我们与他人之间存在着天堑般差距。

    有人说,现在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一个人的本事比天大比地大,都不如有个好爸爸。有好爸,得天下。看上去确实如此。草根的孩子苦苦奋斗十年,也未必能赚够“二代”某年年底的压岁钱。

    假如我们在人生的起点,拥有一个超级给力的爸爸,小时候就不会遭受别人的歧视,就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能轻松找到前途无量的工作,创业资源用之不竭。我们既不会为生存忍辱负重,也不会为五斗稻粱忍痛割爱。只要我们想做事,能做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因为不但有人把我们扶上马,还能送几程。

    我们之所以痛恨“拼爹”的人,是因为我们无爹可拼。我们为此愤愤不平,动辄在网上洋洋万言历数“拼爹”之丑陋,在微博上绞尽脑汁编排段子控诉“拼爹”之不公,以博取千人同情,万人呼应。

    我们这样做,仅仅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结果能改变什么呢?估计除了使更多的人愤怒、郁闷之外,什么都改变不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乎的不明白,明白的不在乎。

    我们之所以输在起点上,一可能是家庭环境,二可能是社会环境。然而,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表明:输在起点并不算输,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有转折点。细数当代众多的名人、明星和富翁,哪一个不是苦苦经营数年,最后在人生转折点上抓住机遇,进而一举成功、成名的?

    赢在转折点,不一定非得出大名、发大财或当大官。只要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和手段,实现自己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成功。譬如,进城打工的人,在城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住房,让家人过上稳定的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成功。

    成功,是一个无法用数据考量的概念。与我们自己作纵向比较有所进步,就是在接近成功,或者已经成功。成功不能作横向比较。任何人,只要作横向比较,可能都是失败的。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人的资源、资本、资质、能力与能量都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我们时刻饱受各种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并左右着我们对社会、对时代、对自己的判断,从而导致自己心浮气躁、戾气、怨气滋生,似乎我们有无数个理由接受贫穷或失败。

    只要我们贫穷或失败,即使贫穷或失败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直接受其贻害的,依然是我们至亲至近的人,除了父母和儿女,没有人为我们的贫穷和失败埋单。因此,我们成功难,不成功会更难。

    已经输在起点上的我们,一定下决心改变自己,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翻身,尽可能让自己和家人在社会阶梯中上行几级。

    这个社会看上去似乎已经固化、板结,其实只是在某些板块、某些行业如此,如矿山、地产等近似垄断的行业;好多领域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如服务延伸与升级、新兴产业等行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只要我们怀有改变家人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对生活充满激情,主动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为实现可行性目标积极奋斗,就一定能等来命运的转折点,也会赢在这个转折点。

    社会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出现大量的商机,都是一批人命运的转折点。比如,个人电脑的普及,使比尔·盖茨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手机时尚化、娱乐化、智能化的需求,使苹果手机一统天下;城市的无限扩展,交通拥堵,生活节奏变快,催生了电子商务,导致淘宝网上商贾云集。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长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很多机会是不需要任何资质和条件的,这就给处于草根阶层的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和总结,准确预见,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肯定会把握住一个或者多个机会,从而书写自己的人生奇迹。

    下面简单列举2012年出现的转折点。

    这一年,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新诉求。一些提倡健康饮食的餐馆将成为新的消费需求热点,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从事绿色食品开发与生产相关工作,开办类似净菜社、药膳馆、天然饮食、自然菜馆、素菜馆等餐馆,不做大而全,只做小而精,想不赚钱都难。

    这一年,富裕阶层越来越忙,对个人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个人事务、家庭事务无暇顾及,私事“外包”已成大势所趋。

    作为初次创业者,完全可以为这个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VIP”型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帮助富裕阶层打点琐碎的个人事务。只要我们做到让顾客感动、感激,必然有钱可赚。

    这一年,由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简装修、重装饰成为居民普遍认可的居住理念。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居室装扮得简洁大方,舒适靓丽并有独特创意。

    只要我们懂生活,爱生活,有创意、设计能力,在精装修商品房的基础上,根据居住者的要求,通过窗帘、插花等技艺的点缀,从而改变家庭软环境的风格和内涵,就不愁没生意。

    以上列举的三个行业,都是2012年非常赚钱的行业,也是善于捕捉机会之人的人生转折点。类似的行业还有很多,都是前景广阔的新业态。

    创业者进入该市场的门槛也不高,初期要潜心做特色,创品牌,有了一定规模后可乘势发展连锁店,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必然能在一个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固化、板结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因为怠惰,我们习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控,自己恐惧学习和总结,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改变,导致生存模式一成不变,价值取向死板单一,不被社会淘汰才是怪事。

    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能成为社会的需要,只要他愿意。遗憾的是,我们在否定教育中长大,既见不得别人成材,还把自己当作劈柴。

    我们把自己当人看、当人才看,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只有这样,已经输在起点上的我们,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我们不能在直中取,还可以在曲中求,进而赢在转折点。

    同样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不同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预见。决定我们前途的,不是我们现在站在哪里,而是我们面向何方,看到多远,想到多少,做到多少。

    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也没有个别现象证明的那么坏。在我们自身能力有限或者受限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读懂世界、了解世人的真实需要,才能赢在转折点。

    记住,是人选择了命,不是命选择了人。命,就是用来改变的,也是在转折点上改变的。在层出不穷的人生转折点上,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地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而一味地愤怒和抱怨,那么我们剩下的只有伤身伤神。

    10.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

    从前,深山里有一块铁,在强大外力作用下,被分成了六块,落在六个不同的角落里。每块铁都不甘心就这样在深山里被腐蚀成锈,一点点地烂掉。它们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被人发现,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

    第一块铁,被山下的铁匠发现了,拿回家去。这个铁匠是专门给村里拉车的马打造马掌的。不论什么铁块,只要到了他的手里,都会被他打造成马掌,然后以一副一文钱的价格向村民出售。那块铁被铁匠打成几副马掌后卖给了车夫,钉在马蹄上。

    第二块铁,被县城里的一位刀匠捡到了。这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刀匠,他专门为县城里的伙夫们打造菜刀。因为他的手艺好,打造的菜刀锋利无比,经久耐用,一把菜刀在他这里能卖到十吊钱。刀匠把这块铁拿回去,经过高温熔化、锻造等几道工序,把这块铁变成了一把锋利的菜刀。后来一位厨师相中了这把菜刀,经过与刀匠讨价还价,最后花八吊钱买走了。这块铁也就成了厨师剁肉切菜的工具。

    第三块铁,被四处寻找造剑好铁的铸剑师发现了。他是全国著名的铸剑师,一位将军委托他打造一把宝剑。他为了能够铸造一把让将军满意的宝剑四处寻找好铁。看到第三块铁时,他高兴万分。因为只要他把这块铁铸造成宝剑,将军就会给他一百两白银。铸剑师把这块铁拿回家里,经过反复冶炼,并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成分进行锻造、冷淬,再经过精密压磨抛光,三个月后,一把冷光森森的宝剑出现了。将军对这把宝剑非常满意,给了铸剑师一百五十两银子。将军凭借这把宝剑,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

    第四块铁,被一位外国的钟表制造师发现了,拿到他的造表工厂里,经过多道程序的处理和加工,最后把这块铁变成了造型独特的西洋钟。这座钟最后被当地的一个富翁看中,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千两银票,把这座钟摆到了他的豪华别墅里。

    第五块铁,被一家机械厂的工程师发现了。这位工程师是冶金学博士,负责精密仪器材料生产和研发工作。他得到这块铁之后,如获至宝,经过分析研究,他发现这是块不同寻常的铁,如果加一些金属元素进去,就可以改变其性质,可以做成仪器上的游丝线圈。于是,他和他的助手对这块铁采用了许多细致的冶炼工序,成功地把这块铁加工成一台价值百万元仪器的核心零件——精细的游丝线圈。这台仪器之所以很多国家不能生产,就是因为不能生产这个游丝线圈。在国际市场上,那种游丝被世人称为软黄金。

    第六块铁,被一个医疗器械工程师捡到了,把它加工成牙医的手术工具——用来钩出牙神经的钩子。一磅黄金的价值大约是两万五千美元,而一磅这种钩状钢丝比黄金要贵重几百倍。

    从一大块铁上分出来的六块铁,落到六种不同的人的手里,成为六种不同的产品,也就有了六种身价和六种不同的命运。

    来自社会底层千万草根之一的我们,就是这六块铁中的一块,很有可能成为马掌、菜刀、宝剑、名贵钟表、高级精密仪器、牙医手里的高级手术工具。至于成为什么,靠我们的野心、人生规划、学历、能力、进入的圈子和运气。

    在凡事讲究资格的国度,学历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但非常重要的砝码。所以,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能多学一点就要多学一点,能进名牌大学还是要进名牌大学,能跟上名师就力争跟上名师,能读一个博士就读一个博士,别信什么学历没有能力重要。有能力没有学历的人都是天才,而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可能就是一个人才。

    我们一辈子专门用来读书的时间并不多,适合学习的时间也不长。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学习上。尽管当时我们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无聊、枯燥的东西。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这东西,往往是用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不够,才想起来去学习。到那时候,工作、家庭和交际上很多琐事,必然要占据我们很多时间,花去很多精力的。譬如总是缠着我们逛街买东西的女朋友、带领孩子没完没了地参加五花八门的教育,等等。

    我们获得高学历,就可能很容易地进入一个更好的圈子,比如像杜邦、微软、沃尔玛、强生、通用电气等世界知名企业。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过,就像赢得过奥运会金牌一样,这种工作经历会给我们增加很大的谈判砝码。因为老板们都知道,在这些公司工作过的员工,能力是不用质疑的。

    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拿到高学历,拿不到也没关系,那就需要我们有野心,有赚钱的欲望,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终极目标、有一套详细的人生规划和不断调整计划的能力。

    同样的一块铁,冶炼锻造的方法不同,加入的元素不同、比例不同,它最后形成的产品就不同。

    大学同住在一个宿舍的八个人,走入社会十年之后,社会地位、身份和拥有的财富肯定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八个人走出校门之后,走了不同的路,进入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成功理念经营了自己。

    上帝发到我们每个人手里的牌都不一样,如果上帝一不小心发给我们的牌很糟糕,那么该怎么办?上帝只是给我们发了牌,并没有规定我们必须怎么玩手里这把牌。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手里的牌,来决定自己牌的玩法。同样一把牌,玩斗地主不能赢,玩510K游戏就可能赢。总之,根据自己手里不能更换的牌况,选择它具有最大优势的玩法,我们就可能成为赢家。

    如果我们手里的牌非常糟糕,似乎玩什么都不成,那么我们还应该有三样东西,那就是:有一颗巨大的野心,永不消失的赚钱欲望,从小事儿做起从零做起的踏实劲儿。

    在我们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甚至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最起码还拥有善良、正直和勤奋。即使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能让认识我们的人知道我们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上进心、值得信赖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事情可做,别人也愿意把简单的事情让我们来做。

    有了事情做,我们不要因为事情的大小、自己能获得多少利益而去考虑做与不做,而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这不是我们有什么目的性,而是我们做事情一贯坚持的原则和习惯。

    做好人,就会做好一件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就能做好一件大事。人生就是由许多小事和大事组成的,做好了每一件小事和大事,就等于经营好了自己的人生。

    进入社会十年内,是我们破茧成蝶的关键时期。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每一步路,每一个圈子,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尽快成为美丽的蝴蝶,飞过名叫成功的那条河,就得悉心经营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遇到的每一件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