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阿尔巴尼亚作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戴·拉达

    戴·拉达,诗人、语言学家、民间文学家。生于1814年。幼年学习意大利语,年轻时受拜伦的影响开始写诗。在舍·阿得里昂的阿尔伯雷什专科学校毕业后,开始搜集当地的民歌。1834年到那不勒斯学习法律,但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兴趣,并与当地的作家交往密切。

    他曾参加1848年革命,创办了阿尔伯雷什第一份报纸《意大利的阿尔伯雷什人》,号召为民族独立而斗争。

    1883~1897年,戴·拉达创办《阿尔勃里的旗帜》杂志,并从事阿尔巴尼亚语言的研究,完成了《阿尔巴尼亚语语法》、《古阿尔巴尼亚语》等著作。在《政治遗言》(1902)一书中,再一次表达了他对阿尔巴尼亚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意大利帝国主义的仇恨。

    《米辽萨奥之歌》是他的代表作,它反映了15世纪斯坎德培时代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作者通过米辽萨奥和丽娜的悲欢离合以及米辽萨奥为国捐躯的情节的描写,表现了400年前阿尔巴尼亚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表达了民族复兴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塞拉菲娜·道比之歌》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人民同土耳其人的斗争。《不幸的斯坎德培》描写1412~1444年,即从斯坎德培出生到他从土耳其回国32年间的重大事件,歌颂了人民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领导下进行的抗击土耳其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戴·拉达的诗歌深深地扎根于民歌的土壤之中,他是阿尔巴尼亚侨民文学的杰出代表。

    舒特里奇

    舒特里奇,1915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曾留学法国里昂,参加过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4年解放以后,任大学教授,多次被选为人民议会代表,长期担任作家艺术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反映民族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解放者》(1952~1955),短篇小说集《青年之路》(1953)、《歌与枪》(1963)、《一座响彻歌声的山》(1975)和《矿山之歌》(1968)等。

    文学史和理论著作有《阿尔巴尼亚文学史》(1955)和《1332至1850年的阿尔巴尼亚语的文字材料》(1965)等。诗歌方面有诗集《人民的歌声》(1955)和《阿尔巴尼亚诗选》(1965)等。

    舒特里奇作为阿尔巴尼亚诗人、小说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为阿尔巴尼亚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弗拉舍里

    弗拉舍里,1846年生于贝尔梅特附近的弗拉舍里村,自幼学会三种语言: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会用波斯语写诗。19岁在西梅阿的希腊语中学学习,广泛地接触了欧洲文化和科学,并对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71年,弗拉舍里中学毕业后去伊斯坦布尔,后又返回亚尼纳。这时期他写了重要的诗篇《幻想》(1885)。1874~1877年,他先后在培拉特农业税务所和萨兰达海关任职。1878年,同爱国组织普里兹伦同盟取得联系,并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881年,他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诗歌《阿尔巴尼亚》,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普里兹伦同盟被解散后,他离开亚尼纳,来到伊斯坦布尔并从事教育工作,继续创作诗歌。1886年发表了著名长诗《畜群和大地》。

    《畜群和大地》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描绘畜牧劳动的图画,后半部展示了农田劳作的场景。诗人歌颂了祖国,赞美了祖国的自然风光。这期间他还写了抒情诗《阿尔巴尼亚人的真正愿望》。1890~1895年是他创作活动最旺盛的5年,组诗《夏天的花朵》(1890)和叙事长诗《斯坎德培的一生》(1898)是著名的作品。1895年以后,他受到疾病的困扰,1900年于伊斯坦布尔因病与世长辞。

    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弗拉舍里一生创作活动和全部作品中贯穿始终。《夏天的花朵》是抒情诗集,由25首短诗组成。描绘了祖国的自然景色,预言阿尔巴尼亚一定会获得解放。在长达1.15万行的长诗《斯坎德培的一生》里,他塑造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个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击外敌压迫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弗拉舍里成功地运用了西欧诗歌中的诗行和诗段。他的作品词汇丰富,优美、生动,富有民族特色,从民间语言中吸取了精华,熟练地运用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弗拉舍里是阿尔巴尼亚新文学的奠基者,又是诗歌形式的革新者。

    米耶达

    米耶达,1866年生于斯库台一个贫苦的牧人家庭,曾在波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学习,研究神学,学会了9种欧洲语言。后来当了神父。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从事爱国文化活动。

    1901年,米耶达开办阿语学校,出版阿语书籍,创办“曙光”文化协会。曾出席在汉堡举行的东方文化会议,并作了关于阿尔巴尼亚方言问题的演讲。他的活动触怒了土耳其反动当局,被逮捕流放,后受到舆论界的声援,在流放途中被释放。索古统治期间,他脱离了政治舞台,到农村当神父,同时兼任中学教员。这时他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介绍歌德和欧洲其他诗人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是抒情诗集《青春女神节》(1917),写于民族复兴时期。其中《夜莺的哭泣》一诗,把遭受土耳其铁蹄蹂躏的祖国比喻成被关在笼子里可怜的夜莺,急切地盼望自由地飞向山林。《流亡者》是一首抒情叙事诗,描述了一个在国外漂泊的流浪者的经历,表现了他对祖国、亲人以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与思念。在《生活的幻想》这首抒情叙事诗里,诗人通过对一个小农家庭、一个母亲和两个女儿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穷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青春女神节》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集,赞美了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之一。诗人还发表了《利苏斯》(1921)、《自由》(1937)等诗篇。

    恰佑比

    恰佑比,1866年生于一个爱国烟商家庭。童年在故乡的希腊语学校上学,后随父亲去埃及,在一所法国专科学校求学。1890年,恰佐比毕业于日内瓦一所高等学校的法律系。后在伊斯坦布尔会见了诗人弗拉舍里,并受其影响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8年,他在文章中提出阿尔巴尼亚语应采用拉丁字母,反对用土耳其和希腊字母。

    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恰佐比希望能早日回国,但是,动乱的局势和家庭的不幸使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仍然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他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反对巴黎和会;抨击都拉斯国民政府背叛祖国的行径;反对索古皇帝的统治,主张举行武装起义。

    《父亲——托莫里山》由《祖国》、《爱情》和《真假童话》三部分组成,是恰佑比的代表作,在《忠诚——忠诚》和《阿尔巴尼亚人》等诗里,描写了阿尔巴尼亚人民苦难的遭遇,激发人民群众对土耳其侵略者的仇恨。《苏丹》和《上帝的事业》两首讽刺诗,揭露了土耳其统治者的阴险残暴。《祖国》等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哭诉》、《爱情》和《希望》等爱情诗,表达了诗人追求欢乐的生活、忠贞的爱情的纯洁感情。

    恰佑比是阿尔巴尼亚戏剧事业的开拓者。主要作品有喜剧《十四岁的新郎》(1902)和《死后》,前者批判了买办婚姻制度,后者谴责了民族叛徒。此外,还有赞美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不朽业绩的诗剧《祖国的英雄》(1937)等。

    米吉安尼

    米吉安尼,原名米洛什·杰尔吉·尼古拉,1911年生于斯库台一个中等家庭。早年失去父母,深知孤儿和穷苦人的不幸。在地拉那中学毕业后,进入马其顿的马纳斯蒂尔神学院学习。1932年回到祖国。翌年在斯库台附近的乌拉卡村当教员,与共产党人取得了联系,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5年,米吉安尼回到斯库台,完成了诗集《自由诗》并准备出版。1936年春天,被调到普克任教。这时,已经有了相当声望的米吉安尼把作品寄到科尔察,在新创刊的《新世界》上发表。从此,成了有名望的“1935年的一代”作家的领袖。1937年,他进入意大利都灵的一所大学的文学系学习。1938年8月病逝于意大利。

    他的第一部诗集《自由诗》(1936)由《复兴之歌》、《贫困之歌》、《西方之歌》和《青年之歌》4部分组成。《复兴之歌》是由《我们是新时代的儿女》、《让人诞生吧……》、《觉醒》、《火星》、《青年之歌》和《未唱出的歌》6首诗组成的组诗。在组诗《贫困之歌》中,诗人描绘了贫苦群众凄苦的生活,揭露了反动教会的虚伪和凶残。在《西方之歌》中,诗人对那些拜倒在西方颓废文化面前的知识分子给予无情地痛斥。在《青年之歌》中,诗人赞美了美好的未来和生活的欢乐。

    米吉安尼还创作了百余篇散文作品,其中的名篇《我的城市的复唱曲》(1934)、《在教堂里》(1935)、《禁果》(1935)、《米的传说》(1936)、《小留利》(1936)、《泽奈力》(1938)等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自由和幸福的期盼与渴望,其中人道主义精神极为浓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