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篇散文是应美国记者斯诺之请而写,在其主编的《活的中国》一书中用作萧红的作者简介,后来这本书没有收萧红的作品,这篇简介因此也没有用上,发表在《报告》(上海)创刊号上,1937年1月10日,第73页。
[3]骆宾基《萧红小传修订版自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
[4]端木蕻良《纪念萧红向党致敬》,原载于《文汇报》,1957年8月17日。
[5]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6]铁峰《萧红生平事迹考》,载于《萧红全集》(三卷本),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
[7]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8]蒋锡金《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载王观泉编《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44页。
[9]陈隄《漫话写萧红》,刊载于《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1期,第116页。
[10]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11]现齐齐哈尔市。
[12]王化钰《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原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13]简称“萧红研究会”。
[14]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15]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16]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17]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18]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张秀珂《回忆我的姐姐——萧红》,原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21]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2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23]王化钰《萧红生父张廷举其人其事》,原载《呼兰文史资料》,1989年。
[24]王化钰《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25]李重华等《萧红外传》,载《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26]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27]王化钰《萧红生父张廷举其人其事》,原载《呼兰文史资料》,1989年。
[28]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29]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30]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31]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32]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33]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34]张秀珂《回忆我的姐姐——萧红》,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35]张秀珂《回忆我的姐姐——萧红》,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36]见1936年7月26日萧红在东京写给萧军的信,载《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页。
[37]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107页。
[38]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107页。
[39]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40]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41]也有一说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族人考虑到萧红左翼作家的身份可能招致祸患,就没有将她编入族谱。
[42]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
[43]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44]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45]这年年底他便因不满学校而辞职,离开厦门前往广州。
[46]在报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
[47]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尚有《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48]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载于《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49]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0]后改名为南关小学,现为萧红小学。
[51]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2]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9月15日,第1—6页。
[53]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胡适文集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27页。
[54]建于1916年的西岗公园至今仍存,里面有萧红的衣冠冢,葬的是端木蕻良保存多年的萧红的一缕青丝。
[55]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6]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7]即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
[58]《一九二九年底愚昧》一文中萧红写到自己当时非常苦闷,徐微后来也回忆说自己因从德女中太过沉闷,曾在1929年秋天中途转学到哈尔滨法政大学读预科。
[59]原名徐淑娟。
[60]李丹、应守岩《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1982年。
[61]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62]李丹、应守岩《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1982年。
[63]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64]丁言昭《萧红的朋友和同学——访陈涓和杨范同志》,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1980年。
[65]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35页,第36页上附有萧红的这张画作,画作右上角有萧红题写的“写作时的背影”六个字。
[66]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67]李丹、应守岩《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1982年。
[68]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69]丁言昭《萧红的朋友和同学——访陈涓和杨范同志》,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1980年。
[7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71]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72]何宏《关于萧红的未婚夫汪恩甲其人》一文中摘录了几段萧红从德女中的同宿舍同学刘俊民1981年2月8日写给沈玉贤的信,信中刘俊民明确说萧红是因为表哥陆振舜才不喜欢汪恩甲的,她几次跑到北平去躲避汪,都是陆振舜给买的火车票。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73]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74]沈玉贤《回忆萧红》,载《哈尔滨日报》,1981年6月16日。
[75]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76]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77]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78]李丹、应守岩《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1982年。
[79]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80]刘俊民口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何宏《关于萧红的未婚夫汪恩甲其人》,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81]张秀珂《回忆我的姐姐——萧红》,原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82]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83]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84]高原《悲欢离合忆萧红》,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十二期,1980年。
[85]高原《悲欢离合忆萧红》,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十二期,1980年。
[86]王化钰《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原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87]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88]就是这段时间她写信给在北平的李洁吾,请他寄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来,打算送给中学时期的美术老师高仰山,也许那时她也有求助于高仰山的打算。
[89]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9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91]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92]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修订版编后记》中说:“萧红与作者在最后四十四天的相处中,却只字未提过汪某其人,也未忆及在北平女师大附中读书的那一段公寓生活。”
[93]黄淑英口述、萧耘整理《二萧与裴馨园》,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1982年。
[94]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95]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96]萧红曾给《国际协报》投稿,未被采用但给裴馨园留下了印象。
[97]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98]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99]即《三代的爱》《赤恋》和《姊妹》。
[100]方未艾《萧红在哈尔滨》,载《名人传记》2008年第1期。
[101]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2]据萧军1945年3月11日日记,当天有一位十一年前在哈尔滨相识的故人赵洵来访他,讲到了“在上海,在维也纳舞厅见过李玛丽的故事,那是凄凉的‘林妹妹’”。可以证实舒群所言,李玛丽确有其人,萧军也确实在哈尔滨时就认识她了。见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下卷),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67页。
[103]一狷《萧红死后——致某作家》,《千叶》创刊号,1944年6月。
[104]一狷《萧红死后——致某作家》,《千叶》创刊号,1944年6月。
[105]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6]季红真《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现代出版社,2011年5月,第339页。
[107]姜德明《听舒群谈萧红》,载王观泉编《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8]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109]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11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111]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12]金玉良《一首诗稿的联想——略记罗烽、白朗与萧红的交往》,载《香港文学》第174期,1999年。
[113]1993年梅志在接受《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的作者季红真采访时肯定了男婴是镇痛药致死的说法,但季红真认为白朗有精神分裂病史,梅志后来也曾长期遭监禁,她们的说法有臆想成分,不可信。但白朗向梅志讲述萧红产子经过,应在她精神分裂之前,而多年的监禁经历并没有磨尽梅志的心智,她撰写的胡风传记足以证明这点。
[114]黄淑英口述、萧耘整理《二萧与裴馨园》,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1982年。
[115]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68页。
[116]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17]丁玲《风雨中忆萧红》,原载《谷雨》第五期,1942年延安出版。
[118]据张琳发表在1942年5月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第28期上的《忆女作家萧红二三事》一文,1937年在上海的萧红“脸色很黄,样子也很憔悴,我私信她有鸦片的恶好。后来才知她并不吸鸦片,但对烟卷却有大瘾。不错的,那天晚上,我便看到她烟不离手,坐在她旁边的萧军倒吸得并不热心”。
[119]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20]苑茵《流亡中的复旦大学——兼忆肖红》,载《金婚》,长征出版社,1996年。
[121]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22]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5页。
[123]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1中国的战歌》,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460页。
[124]刘以鬯《周鲸文谈端木蕻良》,载《见虾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5]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126]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5页。
[127]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1980年。
[128]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129]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130]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131]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32]聂绀弩《萧红一忆》,《聂绀弩全集》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第391页。
[133]高原《离合悲欢忆萧红》,载《哈尔滨文艺》1980年第12期。
[134]孙陵《萧军》,《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135]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36]后改名为袁时洁。
[137]袁时洁《牵牛房忆旧》,原载1980年8月3日《哈尔滨日报》。
[138]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原载《文艺月报》第十五期,1942年6月15日。
[139]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0]关于萧红的处女作,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根据萧军、方未艾所说,视《王阿嫂的死》为萧红正式文学创作的开始;二则认为《弃儿》才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因为初版《跋涉》集中《王阿嫂的死》一文后附注“5月12日”,而《弃儿》作于1933年4月18日,连载于同年5月6日至17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早于《王阿嫂的死》。本书取第一种观点,因为按照萧军和方未艾的说法,《王阿嫂的死》实际应作于1932年年底到1933年年初之间,发表于1933年年初,先于《弃儿》,文末“5月12日”的日期可能是后来的修改日期,也可能是笔误。
[141]方未艾《萧红在哈尔滨》,载《名人传记》2008年第1期。
[142]萧军在初版《跋涉》的《书后》中说:“这个集子能印出,我只有默记黑人弟和幼宾兄的助力。”“黑人弟”即舒群,多年后说到这件事,他说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是“党”帮助了他们。
[143]萧红原名张秀环。
[144]张抗《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原载《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145]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146]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7]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8]黑人《流浪人的消息——给三郎悄吟》,载《大同报》,1933年。黑人即舒群笔名。
[149]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150]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1]学者孙木函在发表在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一期上的《关于萧红〈生死场〉的写作》一文中说,翻阅1934年的《国际协报》的副刊《国际公园》时发现,从这年的4月22日起到5月5日,萧红陆续以《麦场》《麦场之二》为题发表小说,内容就是后来《生死场》的开头两节《麦场》和《园圃》。所以《生死场》的写作实际上也是离开哈尔滨前就开始了。
[152]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153]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4]肖凤《萧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155]萧军《〈生死场〉重版前记》,原载萧红著《生死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56]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7]萧军《让他自己……》,刊于《作家》第2卷第2期,1936年11月,第346页。
[158]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9]鲁迅曾在写于1928年4月4日的《文艺与革命》一文中说:“现在要做一个什么家,总非自己或熟人兼做批评不可,没有一伙,是不行的,至少,在现在的上海滩上。”见《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160]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1]《鲁迅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91页。
[162]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163]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64]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5]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1月。
[166]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7]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1月。
[168]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9]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0]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71]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2]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3]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74]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175]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6]金人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至今深受读者喜爱。
[177]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178]鲁迅《三月的租界》,《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33页。
[179]鲁迅《〈生死场〉序》,载萧红著《生死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0]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181]1978年萧军为黑龙江文学出版社重版的《生死场》写“重版前记”,曾说“这小说的名称也确是费了一番心思在思索、研究……了一番,最后还是由我代她确定下来,定名为《生死场》”,但根据1984年胡风在“庆祝萧军同志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年”大会上发表的书面发言,《生死场》的书名是二萧请胡风定的。目前学界一般采用胡风的说法。
[182]丁言昭《〈生死场〉版本考》,原载《文艺百家》第一期,1979年。
[183]丁言昭《〈生死场〉版本考》,原载《文艺百家》第一期,1979年。
[184]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载萧红著《生死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5]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186]萧军《〈生死场〉重版前记》,原载萧红著《生死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7]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88]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89]《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013页。
[190]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91]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2]萧红在日本的通讯地址是“东京麹町区富士见町2丁目9—5中村方”,但据日本学者平石淑子的实地走访结果来看,这个地址可能不完全正确,见平石淑子《有关萧红在东京的事迹调查》,载《北方文学》第一期,1984年。
[193]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194]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95]赵园《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28页。
[196]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原载《文艺月报》第十五期,1942年6月15日。
[197]端木蕻良《科尔沁前史》,载《科尔沁旗草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198]端木蕻良《记孙殿英》,载《七月》第5集第1期,1937年10月16日。
[199]端木蕻良《我的创作经验》,载《万象》月刊,1944年第4卷6期。
[200]端木蕻良《我的创作经验》,载《万象》月刊,1944年第4卷6期。
[201]见李兴武《端木蕻良年谱》,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七辑,1982年12月。端木曾加入“北方左联”的背景可能是鲁迅拒绝与他见面的原因。
[202]据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青年》一文,他原想带着稿子去见鲁迅的,又担心此举狂妄,便寄给《作家》杂志,请代为转交。
[203]孟十还为当时《作家》杂志主编。
[204]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05]《鲁迅全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26页。
[206]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07]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3期。
[208]聂绀弩《序〈萧红选集〉——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聂绀弩全集》第9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209]《绿叶的故事》为萧军的散文集。
[210]鹿地亘《萧军与萧红》,载日本《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月报》,1961年。
[211]据舒群回忆,鲁迅生前对萧军伤害萧红的行为很不满,曾禁止萧军上门。见姜德明《听舒群谈萧红》。但萧红从日本回国后,遭到萧军的粗暴对待时,朋友圈中没有人为她说话。见梅志、靳以等人的回忆文章。
[212]后来收入《萧红散文》时,改题为《鲁迅先生记(二)》。
[213]收入《萧红散文》时改题为《鲁迅先生记(一)》。
[214]鲁迅《导师》,《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8页。
[215]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16]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217]胡风《悼萧红》,载《艺潭》,1982年4月。
[218]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19]胡风《悼萧红》,载《艺潭》,1982年4月。
[220]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221]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222]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
[223]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页。
[224]孙陵《悼念萧红》,载《文学报》,1942年第1号。
[225]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26]孙陵《萧红的错误婚姻》,载《浮世小品》,台北正中书局,1961年。
[227]靳以《悼萧红与满红》,载《靳以短篇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
[228]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3—104页。
[229]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30]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231]本小节所有二萧往来信件均引自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32]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233]据端木蕻良说,萧红很喜欢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木木》,那也是一篇讲主仆关系的小说。木木是强壮而温顺的聋哑奴仆格拉西姆收养的小狗,格拉西姆的命运总是被女主人随意地拨弄,对木木的爱终于促使他在木木被女主人狠心地命令处死后逃离了主人,回到了眷恋的故土。格拉西姆的形象被认为是俄国人民的象征,萧红笔下王四、有二伯等奴仆的命运与格拉西姆有相似之处。
[234]萧红《八月之日记一(上)》,作于1937年8月1日,载《大公报》副刊《战线》,1937年10月28日。
[235]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6]这也是萧红的长篇讽刺小说《马伯乐》中马伯乐携妻带儿逃难的路线。
[237]茅盾《〈呼兰河传〉序》,载《文艺生活》,1946年12月第10期。
[238]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239]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240]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241]许广平霞飞坊的住所是萧军帮忙找的,萧红从日本回国之前他也住在那一块。
[242]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243]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44]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2页。
[245]绿川英子《忆萧红》,原载《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9日。
[246]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47]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48]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49]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50]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71页。
[251]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52]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53]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54]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55]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256]著名漫画家,《三毛流浪记》作者。
[257]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11页。
[258]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59]黄苗子《一生矛盾的梁白波》,载《蜜蜂小姐》,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260]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61]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62]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63]萧红《八月之日记一(上)》,载1937年10月28日《大公报》副刊《战线》第三十六号。
[264]萧红《八月之日记一(下)》,载1937年10月29日《大公报》副刊《战线》第三十七号。
[265]萧红《八月之日记二》,载1937年11月3日《大公报》副刊《战线》第四十一号。
[266]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67]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1948年。
[268]萧红文中的“史沫特烈”。
[269]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270]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1948年。
[271]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272]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73]《烽火》原名《呐喊》,取自鲁迅1923年出版的小说集《呐喊》,但这个具有浓重启蒙色彩的词汇与抗战时期的民族情感显得格格不入,出到第三期,便改名为《烽火》。
[274]1937年8月24日/28日胡风从上海写给在蕲春的梅志的信中说:“三花脸先生愈逼愈紧,想封锁得我没有发表文章的地方,但他却不能做到。我已开始向他反攻了。”“三花脸先生”指冯雪峰。见吴永平著《〈胡风家书〉疏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275]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276]吴永平《〈胡风家书〉疏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277]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278]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4页。
[279]吴永平《〈胡风家书〉疏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280]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281]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82]《抗战以来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座谈会记录》,载《七月》第七期。
[283]朱微明《彭柏山书简》,载《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4期。
[284]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285]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86]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287]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288]《木屑文丛》《海燕》和《工作与学习丛刊》都是胡风编辑或参与编辑过的刊物。
[289]1937年10月28日胡风致梅志,吴永平著《〈胡风家书〉疏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1页。
[290]《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座谈会记录》,载《七月》第十五期。
[291]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292]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3]艾青《北方》,载《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72—176页。
[294]1938年2月7日萧军从临汾写信给胡风,说:“在路上足足行了八天八夜,于六日才算到了临汾。”晓风、萧耘辑注《萧军胡风通信选》,载《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2期。
[295]张秀珂《回忆我的姐姐——萧红》,载《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八辑,1983年。
[296]1939年萧军在《侧面》的基础上加写第二、三篇,更名为《从临汾到延安》再版。
[297]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298]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299]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300]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8—159页。
[301]鲁迅《小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55页。
[302]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303]斯诺整理、安危译《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载《新文学史料》1987年3期,第7页。
[304]丁玲《风雨中忆萧红》,载《谷雨》第五期,1942年延安。
[305]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306]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页。
[307]丁玲《风雨中忆萧红》,载《谷雨》第五期,1942年延安。
[308]高原《离合悲欢忆萧红》,载《哈尔滨文艺》1980年第12期。
[309]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310]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311]端木蕻良《我与萧红》,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312]实际上萧军也没有去延安,去了兰州。
[313]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14]即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
[315]出版两期后改名《文化之光》。
[316]聂绀弩《序〈萧红选集〉——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聂绀弩全集》第九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317]聂绀弩《序〈萧红选集〉——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聂绀弩全集》第九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318]萧军《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了鲁迅先生的宴会》,《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114页。
[319]根据1938年3月30日萧红写给胡风的信,她和端木没去延安是因为车子问题,并非不想去。
[320]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321]端木蕻良《我与萧红》,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322]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14页。
[323]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20页。
[324]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325]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
[326]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327]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328]张晓风《萧红佚信一封》,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8日。
[329]端木蕻良《我与萧红》,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330]萧军和萧红分手后去了兰州并很快和王德芬结婚,他和丁玲的情愫到了1940年在延安才明朗化,这段婚外恋情深深地伤害了王德芬。见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
[331]袁权《从端木蕻良致胡风信谈起》,载《文汇报》,2013年3月30日。
[332]萧军《从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27页。
[333]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
[334]端木蕻良《我与萧红》,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335]1938年5月14日的《抗战文艺》第1卷第4号上,刊登了一则《文艺简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艾青、田间等,前于一月间离汉赴临汾民大任课,临汾失陷后,萧军已与塞克同赴兰州,田间入丁玲西北战地服务队,艾青、聂绀弩先后返汉,端木蕻良和萧红亦于日前到汉。”
[336]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37]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38]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339]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4页。
[340]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41]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342]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343]高原《离合悲欢忆萧红》,载《哈尔滨文艺》1980年第12期。
[344]端木蕻良《我与萧红》,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02页。
[345]钟耀群书中说萧红因为和池田幸子事先约好参加一个活动,在江那边一时赶不过来,所以未能出席端木三哥的订婚宴。这个解释很牵强,萧红未能出席订婚宴的原因不难猜想。
[346]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347]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348]这篇文章署名“国兴”,发表在《铁岭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第39页上。
[349]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350]倪美生《萧红遗物的几点说明》,载《北方论丛》第4辑。
[351]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2]蒋锡金《乱离杂记》,载《萧军萧红外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353]高原《离合悲欢忆萧红》,载《哈尔滨文艺》1980年第12期。
[354]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355]梅志《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6]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357]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5页。
[358]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359]张梅林《忆萧红》,载《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
[36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361]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362]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363]周玉屏《我的怀念》,载《萧红印象·记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4]孔罗荪《忆萧红》,《最后的旗帜》,重庆当今出版社,1943年。
[365]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460页。
[366]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原载《文艺月报》第十五期,1942年6月15日。
[367]孔罗荪《忆萧红》,《最后的旗帜》,重庆当今出版社,1943年。
[368]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69]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原载《文艺月报》第十五期,1942年6月15日。
[37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371]绿川英子《忆萧红》,载重庆《新华日报新华副刊》,1942年11月19日。
[372]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73]《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座谈会记录》,载《七月》第十五期。本书第66节“萧红与《七月》”对此有具体讨论。
[374]聂绀弩《序〈萧红选集〉——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聂绀弩全集》第九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72—74页。
[375]端木蕻良《萧红和创作》,香港《龙之渊》第10期,1988年10月。
[376]端木蕻良《萧红和创作》,香港《龙之渊》第10期,1988年10月。
[377]王德芬《我和萧军风雨五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378]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79]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380]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381]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382]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383]丁言昭《萧红纪念卡》,载《艺术家》1988年第6期,1988年11月1日。
[384]靳以《悼萧红与满红》,载《靳以短篇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
[385]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86]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387]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388]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389]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90]萧红一生两次拒做母亲,除了客观条件不允许,也有主观上她要对自身“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进行反抗的因素。
[391]聂绀弩《在西安》,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22日。
[392]许广平《追忆萧红》,原载《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六期,1946年7月11日。
[393]靳以《悼萧红与满红》,载《靳以短篇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
[394]南南《从远天的冰雪中走来——靳以纪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95]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396]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1页。
[397]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07—108页。
[398]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399]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40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92页。
[401]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02]端木蕻良《〈大江〉新版前言》,《大江》,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
[403]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04]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文坛上“代笔”的情况并不鲜见,如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就是由冯雪峰根据病中的鲁迅的意见执笔写就再经鲁迅修改增补而成的。
[405]冯亦代1940年8月11日发表在《大公报》的文章《哑剧试演〈民族魂鲁迅〉》中说:“香港文协在筹备庆祝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时,就立意用一种最庄严的戏剧形式,将先生一生的奋斗史表现出来。哑剧的形式在中国似乎尚未见采用,但在西方演剧史上特别是宗教演剧方面,它却有过它的地位的。它以沉默、严肃、表情动作的直接简单取胜,最适宜于表现伟大端庄、垂为模范的人物,以它来再现鲁迅先生,似乎能于传达先生的崇高以外,更予观众一种膜拜性的吸引力,使先生生活史的楷模性,更能凝定在我们后辈人的生活样式里面。因此,便决定把它实现了。”冯的意思是香港文协在筹备庆典时就决定了采用哑剧形式表现鲁迅生平,这与端木蕻良的回忆——萧红接到任务后不想写,他提议“写个哑剧”——有一点细节上的出入,但端木当时作为文协会员和五名候补理事之一,参与筹备会并提议采用哑剧形式也是可能的,不能据此断定剧本《民族魂》并非出自他手。
[406]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407]见本书第91节“胡风的构陷”。
[408]绿川英子《忆萧红》,载重庆《新华日报新华副刊》,1942年11月19日。
[409]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41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2页。
[411]端木蕻良《纸篓琐记》,载香港《时代文学》第三号,1941年。
[412]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13]端木蕻良《友情的丝》,原载于香港《八方》文艺丛刊,1987年第5辑。
[414]张梅林《忆萧红》,选自《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印行,1948年1月。
[415]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原载《文艺月报》第十五期,1942年6月15日。
[416]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417]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418]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3页。
[419]见本书第54节“萧红与‘鲁迅帮’”。
[420]见本书第59节“兵临城下”。
[421]引自萧红1939年3月14日写给许广平的信,这封信的前半部分发表在同年4月5日《鲁迅风》第12期上,署名萧红。后来被收入《萧红文集》,题《致×先生》。
[422]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3期。
[423]靳以《悼萧红与满红》,载《靳以短篇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
[424]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425]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上卷),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41页。
[426]梅志《“爱”的悲剧——忆萧红》,载《花椒红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427]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28]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429]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54—555页。
[430]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9—550页。
[431]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32]茅盾《需要澄清一些事实》,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433]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434]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7—88页。
[435]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351页。
[436]胡风《悼萧红》,载《艺谭》,1982年4月。
[437]胡风《胡风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438]茅盾《暴露与讽刺》,《文艺阵地》第1卷第12期。
[439]《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座谈会记录》,载《七月》第十五期。
[440]聂绀弩《序〈萧红选集〉——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聂绀弩全集》第九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72—74页。
[441]见本书第88节“《旷野的呼喊》:抗战的声音”。
[442]1941年1月《马伯乐》第一部由大时代书局初版时题为《马伯乐》。
[443]《马伯乐》第二部在周鲸文主编的《时代批评》上连载时依然题为《马伯乐》,刊物目录和卷内都没有“第二部”“下部”字样。
[444]袁大顿《怀萧红——纪念她的六年祭》,原载香港《星岛日报》,1948年1月22日。
[445]刘以鬯《萧红的〈马伯乐〉续稿》,《短绠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
[446]在萧红的主要作品中,《马伯乐》遭到的评论界的冷遇的确前所未有,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不置一词,以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萧红的学者一度将《马伯乐》第一部等同于《马伯乐》,不知道还有第二部的存在。
[447]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448]柳亚子《记萧红女士》,载《怀旧集》,耕耘出版社,1946年。
[449]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450]吴似鸿《萧红印象记》,载《西湖》1980年第2期。
[451]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452]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53]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454]金秉英《昙花一现的友情——思忆萧红》,载《青海湖》,1980年6月。
[455]胡风《悼萧红》,载《艺潭》1982年4月。
[456]袁大顿《怀萧红——纪念她的六年祭》,原载香港《星岛日报》,1948年1月22日。
[457]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458]柳亚子《记萧红女士》,载《怀旧集》,耕耘出版社,1946年。
[459]柳亚子《八年回忆》,《柳亚子先生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46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100页。
[461]原文如此,当是骆宾基笔误,应为“一九四二年一月”。
[462]骆宾基《萧红小传修订版自序》,《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
[463]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91页。
[464]周鲸文《忆萧红》,载香港《时代批评》32卷12期,1975年12月。
[465]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
[466]刘以鬯《周鲸文谈端木蕻良》,《见虾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467]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1月。
[468]刘以鬯《周鲸文谈端木蕻良》,《见虾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469]据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一书第177页记载,萧红入住养和医院之前,于毅夫找到端木蕻良,代表组织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并通知他,他和萧红的撤离将由王福时来安排,一旦萧红能行动了,就由王福时护送二人离港。
[470]见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72—173页。
[471]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页。
[47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99页。
[473]当时萧红怨恨端木要弃她突围,在对骆宾基的讲述中难免有夸大她和端木婚姻不幸、抹去他优点的激愤之辞。骆宾基同情萧红的遭遇,又不满端木在思豪酒店把萧红交给他就撒手不管,再加上萧红去世后他和端木在《呼兰河传》版权上产生纠纷,写《萧红小传》时他放大了自己的情绪。
[474]萧红曾给骆宾基描述过一篇她酝酿中的小说,后来骆宾基根据她生前的讲述写出了《红玻璃的故事》,发表在1943年1月15日《人世间》第1卷第3期上,署名萧红遗述、骆宾基撰。
[475]骆宾基《萧红小传修订版自序》,《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
[476]根据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一书,萧红临终前曾写下“我恨端木”的小纸条交给骆宾基,并许诺病愈后与他结合。此事若属实,则是萧红人生中又一个仓促的重大决定。
[477]孙陵《骆宾基》,《我所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478]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著《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79]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18—219页。
[480]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第206—207页。
[481]钟耀群《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482]据葛浩文回忆,1980年造访端木蕻良,“那一天,我一口气向端木蕻良提出了一大串有关萧红的问题。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萧红病逝的细节,万万没想到端木蕻良的反应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只见他突然用一把扇子遮住了他的脸,无法控制地号啕大哭。哭声甚至惊动了他那在隔壁房间里忙碌着的老伴,连忙赶过来查看,这让我更加不知所措。接着端木蕻良断断续续地述说他内心的痛苦,他不断自责自己没有能阻止1942年香港的那次错误的手术,结果加速了萧红的逝世,他甚至感到罪过。”载孔海立著《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序。
[483]见端木蕻良《我与萧红》。端木还提到,其中一位日本记者后来还去医院看望过萧红,“他也说,看萧红这样,希望不大了。我说都是养和医院开刀缩短了她的寿命。他说,不是开刀,也活不很长。我想至少能维持几年,他这么说无非是想减少战争的罪恶。但他本人还是帮了一些忙,萧红一死,我就把那个日本记者甩掉了”。
[484]关于半部《红楼》,骆宾基在《萧红小传》的注释中说是指萧红曾向他谈到的,将在胜利之后与丁玲、聂绀弩、萧军等人遍访红军过去之根据地及雪山、大渡河而拟续写的一部作品,见《萧红小传》第102页。但也有学者认为萧红指的是未完成的《马伯乐》,或《呼兰河传》第二部。
[485]见《萧红小传》第101页。
[486]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原载《哈尔滨文艺》第六期,1981年。
[487]萧军《烛心》,三郎、悄吟著《跋涉》,五画印刷社,1933年,第30页。萧军曾说《烛心》全为实录,所以文中“畸娜”的回答就是萧红当时的回答。
[488]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87页。
[489]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97页。
[490]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04页。
[491]陈凡《萧红墓近况》,原载《人民日报》副刊,1956年12月5日。
[492]陈君葆《陈君葆日记全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年。
[493]叶灵凤《萧红墓发掘始末记》,载香港《文汇报》1957年8月3日。
[494]见陈君葆1957年7月25日日记,载《陈君葆日记全集》。
[495]端木蕻良《我与萧红》,载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第208页。
[496]端木的请求,许广平觉得不妥,所以没有向内山完造转达。见本书第48节,“许广平的心结”。
[497]方蒙《萧红与端木蕻良》,载香港《文汇报》,1993年3月14日。
[498]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76页。
[499]卢玮銮《十里山花寂寞红——萧红在香港》,载《香港文纵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
[500]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501]完成于1941年7月的《小城三月》,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动人的古典式爱情故事,略可以弥补这个遗憾。
[502]蒋锡金《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原载《长春》,1979年5月。
[503]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42—143页。
[504]本书第10节中对此有具体阐述。
[505]1940年9月1日起,《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上连载,12月20日完稿,同月27日完成连载。
[506]《呼兰河传》最初在桂林出版,1947年6月作为范泉主编的《寰星文学丛书》第一集由上海寰星书店出版时,收入了茅盾的这篇序言和骆宾基的《萧红小传》。
[507]茅盾《〈呼兰河传〉序》,载《文艺生活》,1946年12月。
[508]石怀池《论萧红》,《石怀池文学论文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