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多年的心血,终于把康熙培养成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这是她的初衷和满腔的期望,也是她的巨大成功。同样,她也因此赢得康熙无比的崇仰和孝敬,她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康熙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晚年仍得享天伦之乐,这在历史上充满倾轧与血腥的宫廷生活中是不多见的。
康熙即位后,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已是年过半百的老妇。康熙自幼就十分尊重德高望重的祖母。每当他上朝回宫,照例都要到祖母寝宫请安问候,有时一天就要去几次。自然,每到此时,太后都不失时机地向康熙传授治国方略、为君之道。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前往赤城(今河北赤城)温泉时,途经长安岭,因山岭峻险陡绝,康熙下马亲自扶着她的凤辇攀登。回来时,正赶上天降大雨,山路湿滑,康熙便下马,冒雨扶着孝庄太皇太后的凤辇徒步而行。太皇太后见状,不忍孙儿淋雨,就命他骑马从行,康熙为了祖母的安全,坚持不肯,直到平安下岭走上平坦大道,才乘马傍依着祖母而行。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国势蒸蒸日上,康熙已是十分成熟的帝王,他对祖母太皇太后的感情更加深厚。康熙陪太皇太后在赤诚温泉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四岁的承佑得病死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太皇太后知道此事,每天照样“去太皇太后行宫问安,笑语如常”。“礼部来奏安葬皇子事,上恐太皇太后闻知,召之僻静处,近前垂泪面谕安葬事宜”。
同年八月,康熙又陪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去遵化洗温泉。此行亦如上次,刚到遵化,京师来奏:皇后病了。康熙下令不许将此事告知太皇太后。几天后,京师又来急奏,皇后病重。布木布泰得知此情,命康熙速回宫。康熙不从,布木布泰太皇太后气愤地说:“尔奉我同行,故为孝思;遵命前往,亦孝道也。”康熙见太皇太后动气,不敢违背,赶回宫中。几天后,皇后刚有好转,康熙又不顾疲劳,乘马急返遵化侍奉祖母。
有一次,布木布泰太皇太后生病,十分想念远嫁到巴林(今内蒙古林西)的女儿淑慧长公主。康熙得知,立即命人用御轿前去迎接。很快,公主就回到宫中,太皇太后一见女儿,喜出望外,不久便康复了。太皇太后年事日高后,经常染些小病,康熙对祖母的身体十分挂念。每逢康熙外巡,都会每日派人问候祖母起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赴奉天拜谒先帝陵寝,路途之上,屡次奏书问安,这次康熙出行两个多月,途中给祖母来信十二封,并派人献上沿途特产。到达盛京,康熙又亲自捕得鲢鱼、鲫鱼,浸以羊脂;山中野果榛子、山核桃等,朝鲜进贡柿饼、松果、栗子、银杏等,皆让人进献祖母。闻之太皇太后身体不适,便立即星夜兼程赶回,当回到京城后,祖母的病早已痊愈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天,康熙陪伴祖母太皇太后游五台山,因山路崎岖坎坷,乘车辇不便,康熙便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虑及轿夫艰难,没有答应,仍坚持乘车辇。康熙无奈,只得依从,但他瞒着祖母,令轿随行。中途,车辇实在不安稳,康熙奏请祖母改乘轿子,太皇太后道:“乘车而来,怎知何处有轿,焉能马上就到?”康熙答道:“祖母放心,轿就在后面。”太皇太后见暖轿来到近前,十分高兴,抚着孙儿赞叹不已,她说:“乘车坐轿,本来就是琐细之事,何况又在路途之中,难为你一片诚意,竟考虑得如此周到细致,吾孙实为大孝!”区区小事,令太皇太后备感孙儿的体贴与关怀。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身体欠佳,布木布泰太皇太后令他到外地避暑静养。刚去几天,京师来奏:太皇太后生病了。皇子夭亡、皇后生病,康熙在外可以不理会。然而一听说祖母病了,康熙立即上马,日夜兼程赶回宫中,侍奉祖母。当他得知祖母原定9月18日去白塔寺烧香许愿时,便决定替祖母代行。时值大雨,康熙出于对祖母的孝心和虔诚,带病冒雨前行,上香许愿。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深秋,老迈年高的布木布泰再一次病倒了,因多年积虑焦思与辛勤操劳,她好像再也经受不住病魔缠身。这一次,她病得异常厉害。康熙十分焦急,昼夜在慈宁宫护理太后,不离左右,他亲自验方调药。每当祖母安静地睡去,康熙就在一旁隔幔静候,席地而坐,一听到祖母有什么动静,便亲奉以进。为了满足祖母不时之需,凡坐卧用品,饮食肴馔无不具备,仅保健粥就有三十多种。布木布泰太皇太后见他如此,命他回宫休息,要珍重自己,诸大臣也一再恳请他保重身体,康熙仍坚持侍奉。在布木布泰太皇太后病危之际,他竟有三十五个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可谓竭尽心力,备尽孝道。布木布泰太皇太后无奈已是风烛残年,她的病一天重似一天。腊月以后,太皇太后已近垂危。康熙五内焦灼,不知所措。为了使祖母转危为安,他亲自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祷上苍:“若是祖母太皇太后寿算已穷,情愿减损臣之阳寿,冀增她老人家数年之寿。”这种心愿在当时是最为虔诚的表示,因为他们相信,冥冥之中,上苍主宰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康熙在向上苍表达这种心愿时,又无限感慨地念及自己三十余年承蒙太皇太后的悉心教养。在诵读祝文之时,不由得涕泪交颐、百感交集。诸大臣为皇上的虔诚所感动,无不掩面而泣。
布木布泰太皇太后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告诫康熙:“我死以后,万毋过于悲伤,宜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平心而论,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对康熙的治国才能是放心的,弥留之际,她的内心是祥和而满足的。临终前,她还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她反复叮嘱康熙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内心依恋你,不忍就此远去,务必在孝陵(顺治陵,位于今河北遵化)附近,择吉安葬。如此,我在九泉之下,也无所遗憾了!”看着大清帝国蓬勃向上、康熙皇帝英武雄才,她极其坦然,也心满意足。
康熙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太皇太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终年75岁。
祖母之死,使康熙痛不欲生。他特地将祖母生前最喜爱的慈宁宫东王殿拆迁到孝陵附近,依原样重建,称为“暂安奉殿”,将她的灵柩停放于此。康熙皇帝丧服用布不用帛,又欲在宫中守三年之丧,追赠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一切礼节都逾越皇帝为太后举丧的仪制范围和规格,足以显示康熙对这位祖母的敬慕爱恋与至痛至哀。从孝庄之死至次年四月梓棺移至东陵期间,康熙一直住在乾清门外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席地而处,并不设褥”。孝庄的逝世,对康熙的身心刺激很大,一度使康熙的记忆力明显减退,他曾对大臣们讲“朕躬不逮往时,自太皇太后违和以来,深觉迷愦,极切忧劳,倾听言旋即忘”。对祖母的怀念一直伴随了康熙的一生,“终生思慕,每一言及,声泪俱发”。
布木布泰太皇太后死后,康熙的天道观有了很大改变。以往逢天旱等灾年,康熙都率诸王大臣到天坛祈雨。自从康熙二十六年布木布泰太皇太后病危康熙去天坛祈祷无效后,此后三十五年间,他再也没去过天坛。可见,布木布泰太皇太后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孝庄死后三十年,康熙已是60多岁的老翁了,然而与朝臣一谈起祖母,还是老泪纵横。足见康熙对祖母的怀念是多么真挚感人,堪称千古奇孝。
康熙的后世子孙对孝庄太皇太后的功德仍感念不忘,雍正皇帝赞扬他的太祖母“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后来,到乾隆时,经累次加册,孝庄太后的谥号以增至十六个字,“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皇后”。
纵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她经历清初四帝,辅佐三朝,可谓呕心沥血、殊功显赫。她以其聪明睿智和特殊地位,对调和清宫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开创清初鼎盛局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堪称震古烁今的女政治家。
(二)康熙三巡祖母故里
康熙不仅在祖母布木布泰太皇太后生前对其极尽孝道,在布木布泰太死后,康熙又三巡布木布泰的故里——内蒙古科尔沁部地。体现了康熙对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无尽的思念和尊崇。
康熙第一次到科尔沁草原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这是他三度亲征、平定噶尔丹后,想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祖母家乡的臣民,同时褒奖科尔沁部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建立的卓越功绩。这次,他在科尔沁部停留了四十多天。康熙一生的巡幸中,在一个地方停留这么长时间,是不多见的。是科尔沁部的美景使他流连忘返,还是他思念祖母情感的一种表达,抑或是对屡建殊功的科尔沁部蒙古的特殊奖赏,或者是取得粉碎噶尔丹分裂祖国重大斗争胜利的一种庆祝方式。
在科尔沁辽阔的草原上,康熙组织了“围猎习武”。“围猎习武”决不是单纯地游玩取乐,实际上是带有加强武备、检阅边疆部队素质的政治意义。我们知道,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是个游牧民族,善骑马、射猎,靠武备开国。当年的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骑射娴熟、威力强大的劲旅。清兵入关确立了统治地位以后,满洲的八旗贵族袭封爵位,统军议政,担任要职、岁领厚禄。随着环境的变迁,清朝内开始出现武备松弛、尊荣享乐的苗头。八旗官兵在平三藩和准噶尔叛乱的战斗中,战斗力已大不如昔。这一点,康熙看得非常明白。他把诸多皇子带到科尔沁草原来进行“围猎习武”,是对皇子进行“警示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这次围猎习武中,康熙身先士卒,亲自带领诸皇子、皇亲国戚和科尔沁蒙古王公一起进行骑马、步射。对“骑射俱优”的给予嘉奖。在这次进行围猎习武中,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就获得了康熙奖赏的金币。据史料记载,康熙在这次行围中兴致极高。因为时值中秋,是捕鹿的最好时节,康熙还亲自率侍卫参加了捕鹿的活动。在科尔沁行围时,康熙即兴赋诗一首:
塞外偶述
晓雾迷前岭,蒙茸露未晞。
林中呼鹿罢,山下射熊归。
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
时平疆域远,万里尽庭扉。
八月十五中秋节,康熙龙颜大悦,在科尔沁草原上支起帐篷,犒赏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尔沁蒙古王公。康熙用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口外中秋
荒塞天底夜有霜,
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
独在遐陬理外疆。
与众蒙古宴
大野支黄幄,长筵藉软莎。
思膏宣塞下,部落列山阿。
法酒沾人醉,椎牛飨众多。
提携皆妇幼,千帐动欢歌。
宴会期间,还举行了诈马(速度赛马),什榜(演奏蒙古音乐),布库(摔跤比赛),教马駣(蒙古王公子弟驯三四岁的烈马)等四项娱乐活动,近三万人的欢宴,在科尔沁草原上是盛况空前。当时除科尔沁部的蒙古王公出席了宴请外,奈曼、扎鲁特、傲汗等部落的蒙古王公也被请来了一些。这次宴请是一场“政治宴”,因为当时俄国觊觎蒙古及中国东北地区,康熙通过宴请来联络蒙古王公感情,加强边疆防务,布置防俄措施。
九月初一,康熙驻跸在科尔沁草原上一个叫克尔苏的地方,他亲自到舅爷(孝庄文皇后的四哥)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的墓前祭奠。九月三日,康熙来到科尔沁左翼中旗呼和格乐嘎查(今属玛拉沁苏木)看望纯禧公主及额附般迪。纯禧公主是康熙从弟恭亲王常宁的长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下嫁给将军、功名赫赫的朝廷重臣科尔沁台吉般迪为妻。纯禧公主是由康熙在宫中养大的,因此深受康熙的喜爱。康熙驻跸在公主府,并赐给纯禧公主白金彩缎。纯禧公主府是清廷拨银两专门建造的,由四进三组院落组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正门七间、正点七间、寝殿七间、膳房八间、正殿、寝殿东西两侧都有陪殿,殿与陪殿由回廊连接,浑然一体。整个府第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内部装饰也雕镂精细,雍容华贵。这样规模的公主府在蒙古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体现了康熙皇帝对这位下嫁到科尔沁部落的公主的关爱和厚待。
九月十日,康熙离开了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故里——科尔沁草原,到了吉林,25日到达松花江畔的将军衙门。望着滔滔江水,又引起了他对祖母的思念,祖母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脑海,特作诗一首,追念祖母:
曾向慈宁草奏笺,
夜张银烛大江边。
重来往事俄追忆,
转眼光阴十七年。
九月二十九日,康熙驾临盛京,十月十六日返回北京。这次出巡总共七十六天,在科尔沁就呆了四十多天。
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六月,康熙第二次巡幸科尔沁。七月初二,他在科尔沁左翼中旗额布尔昆都伦(现为扎鲁特旗境内)驻跸。康熙的姑姑固伦端敏公主和姑父、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在额布尔昆都伦和颚伦哈达河畔两次盛宴接待了康熙皇帝。固伦端敏公主是清世祖(顺治)的从弟简亲王济度的次女,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生,康熙九年(1670年)下嫁给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1698年3月,班第率领哲里木盟十个旗的一万蒙古骑兵参加了围剿噶尔丹的战斗。在巴尔岱哈山麓战斗中,诱敌深入,有勇有谋,受到了御驾亲征的康熙的赞赏。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二月,康熙第三次到科尔沁草原巡幸。这次距他第二次到科尔沁来仅四年多一点时间,当他来到草原上时,看到苍苍茫茫的辽阔牧场,想到与清廷皇室世结姻盟的科尔沁蒙古王公,深感这道“情感长城”比以往历代统治者用石头筑起的长城要坚固得多。“姻好”巩固了“盟好”,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联姻,科尔沁蒙古王公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从血统上、心理上都与满洲贵族建立了牢固的依从关系,这绵延万里的北部边疆,有科尔沁等蒙古皇亲的驻牧,组成人为长城、屏藩朔漠是大清江山最安全的屏障。康熙驻跸在韩家庄召见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是,不无自豪地说:“本朝不设边防,蒙古部落为屏藩耳。”康熙对班第执政期间处理旗务的措施十分满意,赏赐给班第银两和鞍马。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班第病故,康熙亲赐祭文,并特派官员到科尔沁达尔罕王府吊唁。
康熙之后,乾隆皇帝也像他的祖父一样曾到科尔沁草原巡幸,看到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乾隆备感亲切,他知道他的身上,流淌着科尔沁蒙古的血;大清朝与科尔沁蒙古血脉相通,骨肉相连。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赞颂满蒙联姻的诗句:
五律
塞牧虽称远,
姻盟向最亲;
嗣徽彤营著,
绵泽砺山申。
设侯严喧沓,
清尘奉狩巡;
敬诚甚爱处,
未忍视如宾。
乾隆皇帝把与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姻亲关系视为最亲密的国姻,如同一家人一样。
乾隆这次到科尔沁草原来巡幸,也挑选了几位宠爱的皇子随驾。但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的、有哪几位皇子随驾,史料上没有确切记载。乾隆带皇子巡幸草原绝不单纯是游乐、度假或省亲。他是想借巡幸草原之机让皇子们走出宫禁,观察社会,了解民情,通过巡幸活动增长皇子们的见识和才干,磨炼他们的身心和意志,使皇子们不耽于安乐、心系国家,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大任。
从乾隆通过巡幸对皇子进行教育的特点看,这种教育不是书斋式的,而是开放式的,它强调亲和自然,亲身实践,重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今天看来,这仍然不失借鉴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