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壶人有好多种,有的喜欢收藏名家名作,有的喜欢当工艺品摆设,而多数人纯粹是为了泡茶。即使是泡茶,也不能随便拎出一把壶添水就泡,茶圣陆羽的《茶经》云:“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意指好茶、好水、好器皿的绝妙组合,是造就一盅纯正香茗的物质前提。古往今来的品茶人,莫不把茶器看得相当重要,苏东坡为了喝茶,竞亲自学艺,买回来紫砂天青泥,自己动手制作茶壶。或许按他的理解,只有配得上茶性的壶,才能泡出茶的真味来。
个性与创造的结晶——器为茶之父
如此多品种的茶具中,尤以宜兴紫砂壶为最,其出现后,就一直成为茶客们追捧的对象。那么紫砂壶成名归功于谁呢?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应当归功于一位名叫龚春的紫砂壶匠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勤劳简朴,善于创造,这是献身艺术的人生境界。
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有“千年陶都”之称,蜀山镇的特产紫砂壶,更是誉满中外。说起紫砂壶,当地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到龚春,并且,还要提起他制作的供春壶和荷莲蛤蟆壶来。
龚春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天资聪颖,手脚勤快,还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小庙玩耍,顺便帮老和尚做些杂活。老和尚很喜欢他。老和尚是远近闻名的制陶师傅,所以龚春长到十七八岁时,他爸领着他到庙里,让孩子拜老和尚学手艺。老和尚连连拒绝:“难啊,学会这个行当,也难混到碗饱饭吃。”其实,是怕传了手艺丢了饭碗。
龚春拜师不成,就千方百计刻苦学,留心记,还把老和尚制作的大小壶样默绘成图;以后,就自己动手制作茶壶。没有好泥,他就挖地下深处的泥土来做。
一天夜晚,他看到月光照在桃树虬枝节疤上的投影,十分别致,看着看着,忽然心里一亮:这不正像一把从未见过的新式茶壶吗?原来,最早的紫砂茶壶都是光坯,相传苏东坡制作的提梁壶也不例外;后来,制陶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只不过是雕刻一些浅花。要以桃木节疤为壶身,饰以桃花桃叶,就得镶上圆雕一样的堆花。能做得成吗?龚春下决心闯一条新路。
紫砂泥价钱太贵,龚春买不起。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老和尚制壶后每天洗手的小水潭来。他急忙赶到那里,伸手往水里一捞,小水潭里果然淤积了厚厚一层极细极柔的紫砂泥。他喜出望外,急忙用木勺舀在盆里,不厌其烦地筛、淀、压、碾,制成干湿适宜的精料。
说不清龚春到底花了多少工夫,一把从未见过的茶壶终于制成了:壶身酷似桃树虬枝的节疤,苍老劲道;壶嘴和壶把都有小枝配置,自然天成;壶身两侧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长的桃叶,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色调古朴高雅,开创了紫砂工艺的新风格。
龚春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捧着新制的茶壶,恭恭敬敬地去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见了,双目一亮,连声赞叹:“好壶,好壶!后生可畏!”当即取名为“供春壶”。含义有两个:一是取桃花奉春神,一是和龚春名字谐音。
新颖别致的供春壶成为远近畅销的名牌货,龚春的名字随着供春壶的“足迹”也传开了。
消息传到知府那里,贪婪的知府大人特地把龚春请去制壶。龚春原本是从不巴结奉承权贵的,谁知这回见了知府大人后,竞破例答应了。他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精心制成了一把别具一格的荷莲蛤蟆壶。这把壶用卷曲的荷叶做壶身,以莲蓬为盖,更奇特的是盖顶站着一只张着大嘴的癞蛤蟆,活像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做工细致,栩栩如生,成了紫陶工艺的又一杰作。龚春制作的陶器珍品,几百年来始终在民间辗转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收藏供春壶的老艺人(据说是龚春的第二十代徒弟)把供春壶献给了国家,陈列在南京博物馆里;至于荷莲蛤蟆壶呢,也被保存下来,陈列在宜兴明瓷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妄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依然是对那些贪婪者的绝妙讽刺。
茶具是一种寄托制作者人生愿望的产物,宋代文豪苏东坡创制的“东坡提梁壶”,也寄予了他美好的人生愿望。
“东坡提梁壶”传说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端庄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恰到好处的布局安排,以及引取大文豪苏东坡之名,历来为壶界所珍,那么“东坡提梁壶”到底是何时面世的?何时创制的?怎么来的?怎么演变成为如今公认的传统经典之作的?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里,他喜欢喝茶,对喝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久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喝喝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等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被烧得漆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把。经过几个月的细做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的传统定型款式是否由北宋苏东坡创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民间传说只是反映了陶都宜兴人民的一种心愿或民俗民风,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苏东坡事实上嗜好的煮茶用具应该是“铫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形并移做煮茶之用的铜器铫子,被称做“铜石铫”,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代书画名家尤荫根据周钟赠的苏东坡铜提石铫仿制的“白泥大砂壶”,这就是清嘉庆,道光年问制壶名家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并经不断改进、演变,终趋成熟的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彭年石铫”早期之作——“提梁石铫”。这和“苏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今定型定名的“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春天。当时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宜兴职校校长(紫砂职业教育创始人)王世杰,多次邀集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工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座谈会期间,在讨论展品的题材时,有人讲起了“东坡提梁壶”的传说。王世杰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绝好的题材,就组织紫砂艺人专门讨论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艺人、各紫砂营业公司、各陶器厂亦提供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壶款式的壶样。特别是一把清光绪年间的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壶身为灯笼圆形,厚圆盖,钮扁圆,前提梁为一段呈弯弓形状的横把,后竖搭一段把架在弯弓上,直至壶后身传统的接壶把处将提梁把嵌接。此壶技术、格调、形制均较别致。
审性情之美——茶壶里的大天地
鉴赏茶壶需要人性的汇集,要对茶壶历史、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以及融入信息里面的人陛美有很深的了解。
宜兴紫砂壶和中国的景瓷早已是天下闻名了,可是,有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能叫价几十万元,有些紫砂壶也就几十元。同是紫砂壶,价格何以相差那么多呢?
现在有很多人误以为凡是陶壶都是紫砂壶,其实不然。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才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
紫砂茶具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问,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紫砂壶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为紫砂壶气孔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从而推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
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
紫砂壶收藏爱好者必须知道,和字画、陶瓷等收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有“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市面上的紫砂壶有的是经济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的一般茶壶;还有的是选料精良、精雕细琢、出自名家的工艺品紫砂壶,收藏宜选后者。紫砂壶史上首位有名可考的大师名叫龚春,明代的龚春之后,制壶艺人辈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被称为紫砂壶制作“四大名家”。而时朋之子时大彬见紫砂壶除一般家用外,还有品茗、斗趣之用,后改制成小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其壶身、底、盖都可分可合,水注入其中,则“点滴无漏”。因此其作品历代都备受追捧。
茶壶底上的门道
在茶壶底部,制陶者一般会有印记,有的名家为防止别人效仿,经常设计多种印记。还有的名家,故意将其印记模糊,以防止效仿。因此,在选择名家茶壶作为收藏对象时,要注意收集一些有关名家印记的书籍和资料,比对无误后,方能选择收藏购买。
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纽、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纽有珠纽、桥式纽、物象纽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谓纷繁多样。
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形制都有一定名称,至今还有数十种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仍备受欢迎。现代人较注意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单从其收藏价值考虑,紫砂古壶价值连城,寸柄之壶则更珍贵。
紫砂壶不仅仅是古董,而日还具有许多古董不具备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对紫砂壶的鉴赏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先说说鉴赏。懂得鉴赏,是搞好收藏的前提。鉴赏者,品鉴与赏析也。艺术品的鉴赏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所以,对艺术品价值很难建立一个绝对公正的、绝对客观的评判体系。
听老艺人经常说,做壶无定法,壶中有方圆。方圆就是指做壶、赏壶的规矩。有的专家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应该形、神、气、态俱佳,他们把欣赏紫砂壶的基本要点凝聚成这四个字。
形是指一把壶的外形、轮廓、面相。神是指神韵,一把壶的精神面貌。气是指气质,主要是指紫砂壶的用料、色彩及各部件的搭配。态是指仪态,一把壶的高低、胖瘦、阴柔或大小等。顾景舟先生认为,只有形、神、气、态这四个方面一致,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
有的专家则认为,通理得趣,方为上乘之器。他们把欣赏紫砂壶的要点归纳为理和趣两个方面。他们所说的理,是指物质,他们所说的趣,指的是隋趣。
所谓通理,就是要适用。一把壶要拿得住,握得稳,要在容积大小、身段高矮、壶嘴曲折以及各个部位的配置方面做到合理。有悖常理的壶,一定不是上乘作品。
所谓得趣,就是要有情趣、雅趣和机趣。有趣为上,无趣为下。趣高为上,趣低为下。紫砂壶只有理趣兼备,才能满足人们日常家用和艺术把玩的双重需求。
通俗地讲,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具备
三个特点:一要好看,令人一见倾心,二要耐看,令人百看不厌,三要有意味,令人妙不可言。
所谓好看,就是要养眼,要出众,在一堆紫砂壶中,能让人感觉到那把壶超凡脱俗,独领风骚。那种搁在壶堆里,找也找不到的壶,一定不是上乘之作。你走进一个壶艺店,一眼扫去,最吸引你的那把壶,应该符合我所说的第一个标准:好看。
养眼不是抢眼,出众不是出位。有些人总想通过一些奇异的造型,怪诞的装饰,来吸引众人的眼球。那些壶,虽然具有视觉上的诱惑力,但是由于过于花哨,过于出位,不可能养眼。养眼出众的紫砂壶,一定是气韵生动的,神情兼备的,令人动心的。
所谓耐看,就是要经得起反复看,经常看,仔细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有些壶乍一看惊心动魄,再一看粗制滥造,今天看花枝招展,明天看兴味索然。这样的壶是不能进入优秀作品行列的。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神韵、有灵魂的。能不能将飘忽不定的紫砂魂凝聚在一件作品上,这对于壶艺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只要一招不慎,一定会导致魂飞魄散的结果。因此,一把好壶,要禁看,耐看,不仅在创作理念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还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无可挑剔。
所谓有意味,是指作品中的思想、哲理、玄机、趣味。但是,这种思想、哲理、玄机、趣味,又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对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
哲理、玄机、趣味,许多人喜欢笼统地称之为妙。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趣,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如果一把壶,你觉得它非常妙,甚至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那么,它一定是紫砂极品。
沉淀的人性艺术——历代制壶大师及其代表作鉴赏
紫砂壶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加之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特别是名手所做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品。历代名家的成就构成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有趣为艺术之本
紫砂壶乃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缘茶而兴。随着茶艺兴盛,闲时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作为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一方面须满足其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但是,由于审美观、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等因人而异,对紫砂壶的鉴赏,也是各人自有侧重,各有所好。然而,诚如现代制壶大师顾景舟所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隆是平,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性灵,百玩不厌。
供春、金沙僧
明正德年问,紫砂壶开始产生,紫砂壶之父是供春(龚春),他成为第一位著名制壶大师。供春亦名龚春、龚供春,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问(公元1488年一公元1566年)宜兴人。原是一个吴姓显宦的家童。供春出身很低,但明代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却把供春与金沙僧列为艺术化紫砂壶的重要创始人,尊为“陶壶鼻祖”。
金沙僧,正德年问人,因为他在宜兴东南四十里金沙寺修行,所以尊称金沙僧。他为人闲静有致,曾与陶工相处而习得一手陶艺,当时可能茶叶正改为壶泡,“遂筑为胎规而圆之,再刮使中空,并出口、柄、盖”,然后拿去陶穴烧成,为人使用。据传金沙僧喜用紫砂泥壶,自然会有相当多的指纹留于壶上,此为鉴赏金沙僧壶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其作品并不署名,自然无从认定有何作品流传于世。有人附会四大名壶的“无名壶”即为金沙僧所筑,是否真实,则尚待考证。
供春所制茗壶款式不一,他还创作了“龙蛋”、“龙带”、“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六瓣圆囊”等新颖式样,而以“树瘿壶”为世人所珍爱。也许是处于对自己绝技的爱惜,供春壶虽然名满天下,但是供春的作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因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使得紫砂壶成为壶中精品,开始了宜兴紫砂茶具的兴盛时期。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供春为上,一砂罐,位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现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一把失盖的树瘿壶,系供春的传器。该壶高10.2厘米,宽19.5厘米,把梢旁有“供春”二字刻款,是以自然形体做成的壶,因外形似银杏树瘿状而得名。壶身为扁球形,泥质呈栗色,凹凸不平,谷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黄宾虹为近代名画家,稚君即宜兴金石家潘稚亮。
自供春之后,与其同时代的制壶名家,有被誉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另外还有李茂林。董以文巧著称,赵、元、时以古拙见长,而李则擅长小圆壶。
活跃于明万历年问的名家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等,其中以时大彬为最佳,佘者则皆乃其弟子。
时大彬
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自幼从父学制壶,模仿供春,并自成一家,多做小壶,点缀在精致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之趣味,故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颜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来根据文人饮茶习惯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 壶艺正宗。传世作品较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其代表作是鼎足盖圆壶,该壶高ll厘米,口径7.5厘米,现藏于福建省漳浦县文化馆,该壶通体呈栗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小白斑点,器盖尤为明显。丰肩,直颈,鼓腹,平底,假圈足。曲流装于器腹正中,圆孔。柄体圆,内壁线条呈卵形。盖口严密,盖的弧面上倒立三只扁鼎足。足外侧呈外撇的狐仙,内侧为两个连弧,器底有单行竖排“时大彬制”阴刻楷书款识。刀法娴熟有力,字体方正,起笔处多圆折。此壶1987年7月11日出土于福建省漳浦县盘驼乡庙埔村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同时出土的有墓志铭等物。壶在出土时盖圈已有轻度磨损,应为墓主生前使用过。
明末清初这个阶段,宜兴紫砂壶业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而且多产的制壶艺人,知名者有陈仲美、陈用卿、陈子畦、惠孟臣、陈辰等。
陈仲美
陈仲美,明万历时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制壶高手,后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他对于制壶有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瓷器工艺与紫砂工艺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重镂透雕”的紫砂技术,将紫砂工艺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大贡献是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
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其代表作是束竹柴圆壶,该壶高7.7厘米,宽9.3厘米,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此壶造型是仿自然的一束竹柴,材质为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生趣盎然。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组成壶,刻画精细入微。壶身有竹枝做壶嘴,把手亦由竹枝制成。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逼真而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陈仲美到宜兴专事紫砂,把瓷雕艺术和紫砂壶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仿自然的新风格,同时又是将刻款和印章并用的高手。壶底刻有“万历癸丑陈仲美作”八字楷书款。
陈用卿
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明万历、崇祯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他是第一位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的制壶大师,这一变革增加了茶壶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
在壶底。其代表作是一款有楷书铭文的圆壶,该壶高11.2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5厘米,底款刻有“陈用卿制”楷书铭文,1974年河北省正定县北圣板村清顺治七年梁维本墓出土,现保存于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该壶以紫泥为胎,呈色紫褐,胎中掺有黄色沙砾,盖面鼓起,球状纽,子口,盖之,与壶严丝合缝。壶腹造型丰圆,将壶倒置,三弯流,流口、柄把的顶点与壶口在一个平面上。平底内凹成圈足,足心阴刻“陈用卿制”四字两行楷书款,字体工整,刀法道劲有力,棱角分明。壶内壁有茶迹。
惠孟臣
惠孟臣,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号君德、思亭等,孟臣是其晚年自号。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后世仿制者甚多。落款以竹刀划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有高身、梨形、鼓腹等小壶传世。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比比皆是。
惠孟臣也是对紫砂壶在欧洲的流行有最大影响的艺人。他首先制造梨形壶,其中一些随中国茶叶初次被带到欧洲就大受欢迎,以至英国陶工开始自行制造茶壶时,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壶常见的壶式是扁鼓形或梨形。底有孟臣的刻款及印款两种。刻款最常见的是五言或七言诗句加上签名款,例如“云入津西一片明,孟臣制”(《阳羡砂壶图考》);“八月湖水平,孟臣制”(《茗壶图录》);“三山半落青天外,孟臣制”(1970年出土)。亦有不是诗句而是堂名款者,如“文杏馆孟臣制”(张燕昌藏品,《阳羡砂壶图考》)。至于常见的印章款,一般是“惠”圆形、“孟臣”方印各一。
陈鸣远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出现的制壶名家较少,以陈鸣远最有名,其才艺是历代紫砂壶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陈鸣远又名远,号鹤峰、壶隐、石霞山人,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很高的名家,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至今被视为珍品。其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其款识雅健,有晋唐风格,作品名扬中外。当时京城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自陈鸣远始,紫砂壶本身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感,形成紫砂壶独特的风格与流派。其作品兼具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其传世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天鸡壶”、“莲蓬壶”、“梅桩壶”、“四足方壶”、“瓦菱壶”、“南瓜壶”等,其中以“南瓜壶”为最,该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它通高10.5厘米,口径3.3厘米,该壶壶嘴堆雕瓜叶,把手饰瓜茎纹,盖状瓜蒂。砂质温润,色近橘红。叶脉筋络自然逼真巧夺天工,妙趣横生。壶身一侧刻楷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十字,刻款“陈鸣远”并钤阳文篆书“陈鸣远”方印。
惠逸公
除了陈鸣远外,生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惠逸公也是该时期的制壶大师,他大小壶兼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浑朴精巧出名,比较而言,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但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风,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其代表作之一是四方朱泥壶,该壶高8厘米,宽lO.5厘米。方形壶各面匀衬规整细腻,下抽为圈足。虽是四方壶,但各处均以弧线处理,线条明确流畅,毫不拘泥。四方条把圈成圆形,四方流做成三弯状,拱盖,高纽,充分运用点、线、面的变化,起承转合交代清楚,整体结构合理。朱泥色泽温润出色。
其代表作之二是汉方壶,该壶高6.8厘米,宽5.2厘米,此壶取华凤翔之壶式,用调砂朱红泥制小壶,制器尤精,艳丽秀雅,比例端庄,嘴似方,贴身胥曲流畅,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纽方,粗砂细做,如论者所评,逸公擅制小壶,上追惠孟臣,泥色最奇,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此器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汉方壶式,尤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盖增制器之难度。可惜此壶出土时壶把已断,壶纽亦有小损,不过仍未损其整器精妙,壶底以行楷精刻“丁末仲冬惠逸公制”八字铭款,书艺极佳,刻工亦精,是朱泥器中罕见的款识。
曼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文人的参与和重视,宜兴紫砂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著名的曼生壶。曼生壶虽然是文人和制壶艺人共同创作的作品,但其贡献最大者应属当时的宜兴知县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他擅长古文,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他对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他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日:“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给后人的文化标识。
曼生所处的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的艺术形式开始流行,并逐渐形成一些印章流派。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而陈曼生又另辟蹊径,为了振兴陶业,自创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人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他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并由此产生了名噪一时的“曼生壶”,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时尚。
曼生壶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藏家追捧的珍品。清末民初上海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虚斋名陶录》中,就曾著录过八件曼生壶。其中一件清嘉庆年问的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壶盖,半环盖纽,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金石气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另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壶盖内有小印“彭年”,即制壶者为杨彭年。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乃为名品。
邵大亨、黄玉麟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问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更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其中以邵大亨和黄玉麟为代表。
邵大亨是清嘉庆至咸丰年问宜兴上袁村人。年少而得名,制壶浑朴胜玉色精光,气韵温雅,望而知为名手所做。邵大亨之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其掇壶骨肉均匀,雅俗共赏,嘴攀匀称自然,口盖直而紧,虽倾而无落帽之忧。所制壶盖内皆有“大亨”楷书印,为当时制壶名家代表人物。其传世之作是八卦纹束竹段壶,该壶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壶身外壁似一捆整齐的竹段,中腰以一竹束之。竹段顶端(即壶面边沿)逐个雕刻小圆圈,以示竹心中空,形象逼真。壶盖雕八卦纹,把、流堆雕龙头。壶底三足,亦雕刻矮竹段编连状,底面雕星象纹。壶色泽蟹青,造型典雅,装饰协调,堪称上品。盖内钤瓜子形阳文楷书小印“大亨”。
黄玉麟是生于清末的制壶名家,为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有人说他“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弗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黄玉麟曾经被吴大澄和顾茶林先后请到家制壶。吴大澄是当时的金石收藏家,黄玉麟在吴家能看到很多古代的铜器和陶器,他把这些古器物的艺术特色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他的壶艺更加精湛,名气大增,给后人留下不少佳作,如“鱼化龙壶”,该壶高10厘米,口径7.5厘米,盖有“大亨”印章,现存于南京收藏家王一羽手中。邵大亨首创鱼化龙壶,圆形壶体有海水波浪图案,壶盖波涛涌起,立体雕出龙首探出,且伸缩自如,壶柄做龙尾,如蛟龙浮海,神气活现。
近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转入商业化,并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刺激了紫砂壶的商业市场。历代紫砂壶式均有生产,并有新的创意出现,如南瓜壶、松鼠葡萄壶以及以松、竹、梅为主题的壶式。名家有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等人。
吴云根
吴云根,字芝莱,宜兴蜀山人。14岁拜清末紫砂名家汪春荣(生义)为师,与壶艺大师朱可心、壶艺名家汪宝根为同门师兄弟。1915年,吴云根与李宝珍、杨阿时、江案卿远赴山西平定陶厂任技师,为宜兴紫砂推向全国作出过贡献。1929年,吴云根任中央大学陶瓷科技师。20世纪30年代,任宜兴中学窑业科技师。建国后,任蜀山陶业合作社五六届技术辅导员,为1956年底江苏省政府任命的七大紫砂名艺人之一。其最杰出的弟子吕尧臣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震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何挺初、葛明仙、程辉等弟子皆为高级工艺师。
吴云根的传器有20世纪30年代制作的双色扁柿壶、40年代制作的绿泥线云壶、50年代制作的双色竹段壶、觚菱提梁壶、竹节提梁壶、线扁壶等。双色扁柿壶,壶高9.2厘米,宽12.9厘米,该壶是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款式。壶身为四瓣柿子形,一捺底,单口,一弯嘴,圈把,上塑树枝节结。压盖,边饰重叠柿叶纹,盖板琢毛点饰,产生柿子托柄的机理,柿子柄相叉为纽。壶表面的粉墨泥色,为此时初创,色泽深绿,砂质细润。壶上一面刻秦砖汉瓦当纹,另一面刻有:“秦璧秦千岁品,光风嘉月四时春。祥丰泰出品,岩如刻”。壶底钤“吴云根”篆书方印,盖内有“芝莱”长方小章。此壶是商家祥丰泰定制,由陶刻名家邵云儒镌刻,其陶刻铭款有“岩如”、“北岩”、“筠儒”等。其徒及邵氏家属亦用“岩如”之名号印章,但功力相差甚远。双色柿子壶虽为当时流行的款式,但吴云根所做,架势骨玉均匀,技术纯熟,不刻意求工,质朴爽朗,颇具神韵。
线扁壶(线圆壶),壶高8厘米,宽18.5厘米。此壶式40年代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壶身用两泥片合制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纽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达到天衣无缝。底钤“吴云根制”四方印,盖内有“云根”小方印。此壶早期皆用紫泥制,60年代吴云根用墨绿泥制作,其制作工具由顾景舟配制,神韵更胜一筹,集形态、技术、艺术为一体。该器在40年代,汪宝根亦有所制,嘴为樱桃小流,滴水不涎,为同行称道。
朱可心
朱可心,原名朱凯长,江苏宜兴蜀山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14岁拜汪生义为师,开始紫砂壶艺生涯,出道后,壶艺即露锋芒。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工科任教员。1932年创作的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并在中央美院进行技术表演;1954.年夏季,参加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系统学习了美术理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1959年,他带领弟子汪寅仙为南京博物馆成功复制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圣思桃杯”,同年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馆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会,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获博览会一等奖。
朱可心擅长塑器造型,尤以龙、云、松、竹、梅等题材创作的茶具为最,古中见新,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报春壶、咏梅壶、彩蝶壶、云肩如意壶、云龙壶、松鼠葡萄壶等是其代表作。
顾景舟
顾景舟,原名景洲,江苏宜兴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18岁时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出道时壶艺就崭露头角,25至28岁时受聘于上海“郎氏艺苑”及“标准公司”专事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悉心领悟古人名匠的精华,并以制作严谨而闻名。
1954年,他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工作,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他致力于研究紫砂壶造型与美学,使许多前人作品在他手中至臻完美,他的壶艺尤擅素器光货,并以造型简洁明快、得体大方、线条刚柔相济、舒展顺畅且具书卷气息而独树一帜。他早年曾用艺名有“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曼生”、“瘦萍”、“壶叟”、“老萍”。其代表作品有提璧茶具、上新桥壶、云肩三足鼎、大彬僧帽壶、石瓢壶、仿古壶、鹧鸪提梁壶、井栏壶、仿古如意壶,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