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五课 见贤思齐——国学中的交友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朋友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诗经》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这位楚国上大夫曾经发出过“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感叹。可见,交友之道,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

    身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有可能是父母、师长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也有可能是上司、领导对我们的提拔,或同学、朋友生活上的关心。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清自己、认识社会。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了朋友的帮助。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生命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却不容易。”

    “朋友”之中,固然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但也有“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还有“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再说,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他们之间,也可以叫做“朋友”。

    由于“朋友”有多种多样,慎重选择真朋友,就成了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

    陈毅曾说:“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即“友直”,就是直言过失,能够互相批评劝勉的朋友。这是“益友”之冠,交朋友首先就要交诤友。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夫过者,自大贤所不能免”。犯了错误,能够有朋友及时指出来,帮助改正,甚至打打预防针,使之防患于未然,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三国时,东吴的吕岱和徐原就是一对诤友。吕岱有什么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给以批评。有人看不惯,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说:“这正是我看中徐原的地方!”徐原去世时,吕岱痛惜流泪说:“从今而后,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已的过失呢?”

    诸葛亮也有不少朋友,而在他的众多朋友中,他最敬佩的莫过于徐元直和董幼宰,何以如此?在《与群下教》中,诸葛亮说得很明白,他说:“有的人不肯把对我的意见尽量说出来,只有徐元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外还有董幼宰,他在幕府里做了七年事,看到我处事有不妥之处,能三番五次以至十次地提醒我。如果你们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能像董幼宰那样认真负责,忠于国家,就可以减少我的过错。”

    诤友是最难得、最好的朋友,交友就要交诤友。而对于“当面说好话”、以投人所好为能事的人,则是交友时需要警惕的!

    再者,交友要多交一些“学友”。《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三曹”中的曹丕,诗、文都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学友、文友。他常与当时文人“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从中获益不浅。其弟曹植也有不少学友、文友,每有著述,常请文友“讥弹其文”,并愿“应时改定”。曹植“才高八斗”,与此也大有关系。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更是美谈,这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情同伯仲,同游山川,诗词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对李白“怜君如弟兄”,李白对杜甫“思君若汶水”,他们一起“细论文”,共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墨子在《所染篇》中把择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孔子打比方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靠权势利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以利交友,利穷则散;以势交友,势倾则绝!

    ——孔子

    孔子说:“一个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某些人总是以功利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基于道义、原则而放弃一些物质利益的人,常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但真正的道德君子,他们一生都在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即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地追求,最后一定会遇到支持、认可自己价值的朋友。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道德品质不好,个人修养难以恭维,可身边不是同样有许多朋友吗?

    然而,这样的“朋友”显然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别人与他交往不是冲着其本身而去,而是奔着覆盖在他们身上的权势光环去的,所以充其量只是“势利之交”。一旦其丧失了权力地位,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些所谓的“挚友”就会弃他而去。

    “以利交友,利穷则散;以势交友,势倾则绝!”权势利益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万章问孟子:“如何交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友不依仗年长,不依仗富贵,不依仗亲戚。交友是以德交,不是为了依仗权势而交友。

    2006年9月11日晚,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来到中国驻芬兰使馆会见了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并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温总理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我们自己受过欺负,因此我们也懂得尊重别人,一个尊重别人的国家,别人也会把我们当作朋友。要真诚对待平等对待我们的人,向他们实事求是地介绍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别人才会觉得我们是可亲、可信、可交的朋友。”

    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要做到公正、诚信、守约,同时尊重他国,才能获得别国的友谊。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此句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低级文明向高度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内容体现,它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自己行德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使得别人也变得高尚。

    有德的人,无私无我地与人为善,凡事总能够先为别人着想,为事情的整体大局想,圆融好周遭的一切。善良有德的人,心宽路自宽,有失亦必有得,终其一生是永远不寂寞的,“德不孤必有邻”,不求而自得。

    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山木》

    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可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精通人际相处之道的中国人,对于这点也有很多名言可供参考,“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其中之一。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后因平辽功劳大,被封为“平辽王”。薛仁贵可谓一朝登龙门,身价增了百倍,前来王府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但他们送的礼物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薛仁贵唯一收下的只有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但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

    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还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理想的交友境界,只要你向这个方向努力,即使达不到那种境界,也能使友情变得更加纯洁一些。就如同虽然进不了花园,但只要努力接近花园,一样可以嗅到花草的芳香,看到出墙的艳枝,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熏陶和愉悦。如此,总比胶着在名利追逐中,不择手段地互相利用要好得多。

    此外,“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可以指导人们在朋友交往中把握好相互关系的“度”,这个“度”如果把握得不适当,就会变成扼杀友情的绳索。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与“小人交甘若醴”相对而言的。君子之交,彼此之间有个适当的距离,但心灵相印,紧密地贴在一起;小人之交,常常粘在一起,看起来密切无间,但心灵上却互相隔膜,难以沟通。

    世界著名的英国戏曲家肖伯纳有一句至理的明言:“你是我的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的相互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彼此心灵、思想的交流和相互的启发、相互帮助,而不是吃喝请客,彼此之间除了物质交流之外就没有别的联系了。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要用诚实去播种,用真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如此,人们从中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升华、心灵上的净化,以及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和富裕。

    4.好的友情,不是靠说出自己的隐私来维系的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

    朋友间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诤诤。能够保持这份友好的情谊,使之经受住风雨的吹打,则更为难能可贵。

    而随着距离的缩短,“金无足赤”的人的瑕疵开始渐渐在友谊的光环中暴露出来,过深的了解使你发现了对方人性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面。于是,不和谐开始出现,被欺骗感使你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又将友谊根基动摇,再难恢复其原来的亲密。这时,你便会懊恼:为什么要破坏彼此间的距离美、和睦美呢?

    刘路大学时的好哥们鲁辉因为做生意缺钱周转,刘路就拿出来了自己的几万元帮助他。鲁辉知道刘路是倾囊相助,所以对他感激不尽。但之后每晚鲁辉都会打电话来大吐苦水,刘路每天下班很晚回来后,还要花两三个小时陪他聊天解闷。说完他的事,他又开始说刘路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评论几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听。

    开始时,刘路觉得他心情不好,为了开解他,只要对方问起,都会说上几句。可有一天他很晚到家,却发现妻子对他爱理不理。原来鲁辉在电话里跟他妻子评论了不少他的家事,害得妻子以为他对她有意见。更糟糕的是,鲁辉会在半夜三更来找他,让刘路陪他去酒吧。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刘路再也忍受不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对他牢骚满腹。刘路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自身难保,再也没精力帮他了。有一天,他也向鲁辉大吐苦水,鲁辉非常尴尬,之后两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友情也变淡了。

    很多人误以为好友之间应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却不知道过多了解别人的隐私和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于人于己都是负担。

    无论你和朋友多么知心,都要明白“疏不间亲、血浓于水”的道理,朋友最亲近的人是他的配偶、子女和父母,不是你。

    生活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约朋友周末出来聚聚,朋友说要陪老婆或女友,你便讥笑朋友“重色轻友”。其实,“重色轻友”也没什么不对,无论多要好的朋友,都不应占用对方太多的时间,更不应过多介入对方的家事,经常性地无事拜访或做不速之客。

    而且,生活中总会发生跟自己朋友利益冲突有矛盾的时候。互相走的越近,伤害就越大。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友情不是靠说出自己的隐私来维系的。

    苏菲毕业后结识了琳达和凯蒂,她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她们三个经常在一起玩,晚上常常聊到半夜,就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这样亲密的友谊,竟也产生了裂缝。

    有一次,因为到外地出差,苏菲和琳达单独住在了一起,交谈中,她们才得知凯蒂很虚伪。原来,凯蒂平时在琳达面前总是说苏菲的不是,而在苏菲面前又净说琳达的不是,一直在破坏她们之间的感情。

    至于谁是谁非,凯蒂的目的又何在,不得而知。总之,之后三个人的关系再不如之前亲密了。

    一位哲人说:“亲密的友谊,可以不拘礼节,此乃理所当然。但是,话虽如此,并非就此容许踏入他人绝对禁止入侵的领域。无论彼此的关系如何,都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礼节。”

    距离产生美,虽然好朋友可以亲密无间、朝夕相处,但也应给彼此留一个适度的空间。要尊重对方,不要妄意打探朋友的隐私,对朋友不愿多说的事不应刨根问底,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三道四。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有人总想介入朋友的生活,这种行为就好像紧靠在一起取暖的两只愚蠢的刺猬,想要得到彼此的温暖,却忘记了自己身上长满了利刺,结果将对方刺得遍体鳞伤,自己也被扎得体无完肤。

    绝不过多干涉对方的生活,在他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滋润着朋友的心田,令他备感轻松,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对于朋友的感情问题,不要触及,因为你不可能同时站在两个人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也无法一个人体会着两个人截然相反的感受,更不可能感受到他们由相爱到分手、从海誓山盟变为分道扬镳的整个过程,所以你的评论是不真实的,是不切实际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多好的朋友,都不要过多干涉对方的爱恨。就算怀有很好的期许,有时候有些话点到为止才是对对方的尊重。

    距离产生美感,朋友之情再深,也不必天天粘在一起,因为相距越近,越容易挑剔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忽视对方的优点和长处,长期下去,会导致矛盾摩擦甚至断交。有一定距离感的友谊更容易维持下去。

    如果两个好朋友在事业上能够志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够互相关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对独立,彼此不打扰对方喜欢的生活,那才是高尚的友谊,相信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别人的朋友所要追寻的境界。

    5.交友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曾国藩

    如果交上优秀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朋友之间还可以互相砥砺,相互激发,共赴患难。

    朋友之间,无论是在志趣上,还是在品德和事业上,总是会互相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能让自己上进的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

    天文学家张衡的成就,与他有一批优秀的朋友有着极大的关系。张衡在青年时代便与当时极有才华的青年人马融、窦章、王符、崔玻成了知己。其中,崔玻对天文、数学、历法都很有研究。在与张衡的交往中,两个人经常一起探讨问题,这给张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张衡后来在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有着崔玻的不少功劳。

    朋友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就算你有一堆朋友,如果这些人个个都是酒肉之徒,那么他们非但不会给予你任何帮助,反而会把你拖下水,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交友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好朋友多多益善,坏朋友敬而远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所以那些人品有问题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没有把握好交友的尺度,在交友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人品的考察,因一时的小恩小惠而与这样的人结成朋友。与这类人长时间交往下去,我们也会逐渐堕落,丢掉做人的原则,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结交有益的朋友十分必要。

    洪应明说:“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郊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生难植嘉禾矣。”

    朋友与书籍一样,好的朋友不仅是良伴,也是益师。

    当然,要与优秀的人缔结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赚百万美元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事。这原因并非在于伟人们的超群拔萃,而在于我们自己容易忐忑不安。其实,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们完全可以无所顾虑地和地位较高的人亲近。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于是,他跑到纽约,早上7点来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亚斯达觉得这个莽撞的少年有点讨厌,但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时,他的表情便柔和了起来。两人谈了很久,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了他该去访问的其他实业界的名人。

    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他得到的忠告对他如何赚钱也许没有多大帮助,但是他们给了他自信。两年后,20岁的华卡成了他当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成为了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

    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使我们更加成熟、自信。所以,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多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

    不少人总是乐于和比自己差的人交际,因为在与这样的人交际时,可以让自己在同他们的比较中获得自信,保持优越感和信心。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身上,你显然是学不到什么的,不仅如此,他还会让你丧失掉前进的动力,使你看不到自己与优秀之人之间的差距,成为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所以,我们要多和那些人格、品行、学问、道德都胜过自己的人交往,尽量汲取种种对自己生命有益的东西。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激励我们更趋于高尚,并激发出自己对事业更大的热情和干劲。

    当然,友谊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朋友必须是互动的,你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结交更优秀的朋友。同时,结交上朋友之后还要重视朋友,做任何事都不能以牺牲友谊为代价。即便是失去一点社会地位,或影响到自己的事业,也要让友谊之花常开。

    一个人的成功、快乐和价值的体现,往往与你拥有朋友的多少以及他们的品质有关。结交到比你优秀的朋友越多,你就离成功越近。

    清末名人曾国藩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和优秀的朋友在一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可以让自己增加知识、增长见识、增大胸怀,是快乐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结交优秀的朋友,结交能让自己上进的朋友,而对那些让我们停滞不前的人避而远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