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之后再说出口,这样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1.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鬼谷子》
九鼎是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相传为夏禹用九州贡金所铸,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九鼎在东周洛阳。
周王朝衰落,各诸侯争雄,都想据九鼎为己有。这一年,秦国扬言要发兵东周索要九鼎,东周国君为此忧虑不安。策士颜率自告奋勇,向国君保证,他能去东方的齐国求借救兵,用计策保全九鼎。东周君问他想用什么计策,他说:“如今各个诸侯国都不甘示弱,雄心勃勃地想争得霸王的地位。他们之间矛盾重重,我们可以借他们的矛盾,来保住九鼎。”东周君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依计而行,先到齐国去搬救兵。
来到齐国,颜率求见了齐王。齐王根本就没把东周小国的使臣放在眼里,不过勉勉强强总算是召见了他。颜率刚施过礼,齐王就摆出一副极不耐烦的样子,问道:“东周国的使臣来此有何贵干?”颜率早就看出齐王的冷淡,心中很是气愤,但为了完成出使任务,他只能先忍气吞声。为了引起齐王的注意,颜率故意说:“我这次到贵国来,并他无事,只是为了九鼎……”
“九鼎?”齐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一边吩咐给颜率赐坐,一边迫不及待地询问根由。颜率这才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到我们东周国索要九鼎。我们君臣私下商议,认为齐王您是有道的明君。我们与其把九鼎拱手送给秦国,还不如送给大王您呢。不知您意下如何?”
齐王想得九鼎之念由来已久,听颜率一问,忙说:“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这九鼎嘛,好商量……”颜率见齐王信以为真,便借机说出了求发救兵一事。齐王二话没说,当即应允,随即派出5万大军赶往东周国,为东周国解了秦兵之围。派兵解围之后,齐王便美滋滋地等着东周国将九鼎送来。但一连好些天,都不见音讯,齐王大怒,派人去质问东周君,并索要九鼎。
东周君有些担忧,而颜率却胸有成竹,请东周君派他再次出使齐国。齐王一见颜率,便厉声质问:“你们为何言而无信?寡人派军队为你们解了围,却为何不见你们把九鼎送来?”颜率不慌不忙地说:“东周国幸亏有大王您相助,才得以保全。我们君臣感激大王还来不及,怎么会言而无信,欺骗大王呢?我们这些天一直在为奉献九鼎做准备,只等大王派人来取。不知大王想从哪条路上运来?”
齐王说:“这还不好办,从魏国借路不就行了?”
颜率忙说:“不可,不可!难道大王不知道魏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吗?他们已为此事商谋了好长一段时间。如果九鼎从他们国家借道运输,不正中他们的下怀吗?”
齐王暗自思忖了好一会儿,又说:“向楚国借路,如何?”颜率又赶忙说:“也不行!楚国也和魏国一样想得到九鼎,他们更是蓄谋已久。从楚国借路,九鼎肯定无法安全送达。”
齐王想不出办法,只好问颜率:“你看应从哪条路运送九鼎呢?”颜率装作为难地说:“说的是啊!我们君臣也正为此发愁呢。这九鼎并非一般的东西,不能拿在手中、夹在怀里。想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得到九鼎时,可是动用了81万人护运啊!大王,您就算有那么多人,可是从哪条路上走安全呢?唉,真是愁人啊!大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您想好了,再通知我们,我们等候大王的吩咐。”
齐王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个好主意,只得作罢。颜率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借列国间的矛盾,拒秦却齐,为东周国保全了九鼎。
颜率不愧是个战略家,他在第一次出使齐国之前便已谋划好了要怎样收场。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万军队都难以完成的事,这完全是运用智慧和口才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话语的重要性为人所共知。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工作节奏如此之快、竞争强度如此之大的环境下,“语言”这一不是细节的“细节”更值得每一个胸怀大志者去珍惜和应用。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太傅钟繇的儿子钟毓和钟会聪明过人,便将兄弟俩招进宫相见。一进宫殿,钟毓头一次见皇帝,吓得全身是汗,钟会则好像没事儿一样,十分从容。曹丕问:“钟毓,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钟毓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听过哈哈大笑,自此,钟会的名气在群臣当中一下子传扬开来,最后成为了魏国的股肱之臣。
倘若当时钟会说“与兄长亦然”类似的话,就不会令曹丕喜上眉梢。
还有朱元璋,这个出身贫寒的明朝开国皇帝,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语言表达重要性的例子。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天,一个当年的穷哥们儿从老家凤阳赶到京城,说要和皇帝叙叙旧。一见面,这位穷哥们儿便吟起诗来:“我主万岁!曾记否,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觉得这首诗琅琅上口,里面又隐约透露出了当年的一些趣事,不禁心花怒放,当即给了这位朋友一个官做。
这件事一传开,朱元璋的另一个朋友也来了京城,和这位皇帝朋友聊家常。一见面,这位朋友便高呼:“我主万岁!您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几个穷哥们儿一起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有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瓦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豆子,汤都泼在了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了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将青菜叶子放在手上拍一拍吞下去,这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这位穷朋友一直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老底,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将此人推出去斩了!”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给对方的感觉就如此迥异。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只知道埋头做事,不懂得怎么说话,即使你待人再如何真心,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言之有物,借力说力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
——宋·魏了翁
陈元方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在他11岁时,有一次家人领他去袁公府上做客。这位被称作“袁公”的人,是当朝的大官,也是位学识渊博、勤政爱民的好官。到了袁公府上,陈元方彬彬有礼的举止深得大家的喜爱。
袁公很喜欢陈元方,他疼爱地拉着元方的小手,和言悦色地说道:“我素闻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父亲在太丘做父母官,为什么能深得民心?”
陈元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回袁大人:家父为人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在治理太丘时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原则管理,对那些倚仗权贵而作威作福的人进行严厉地制裁;对贫困交加的百姓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这样恩威并重、政法严明的管理,天长日久就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拥护。”
袁公听后,欣喜地说道:“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能有如此见解,果真是名不虚传啊!”袁公沉吟片刻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以前曾任邺县县令,当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的。要是所有的父母官都能这样做,天下定会太平无事,百姓定能丰衣足食。”
陈元方说道:“您和家父是智者所见略同。”
袁公高兴地把陈元方搂在怀里说:“你如此善于词辩,就让我来考考你如何?”
陈元方道:“等会畅所欲言时,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袁大人见谅。”
袁公微笑着说:“依你看,我和你父亲理政的策略是谁先向谁学的?”
陈元方想了想说:“大人,您可记得古代政治家周公和孔子吗?他们先后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可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都曾为百姓造福,都推行了仁政,为了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因此,他们也都深受民众的敬仰。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受到拥护,谁又能分清周公和孔子两位圣人的治理之策是谁跟谁学的呢?”说完后,陈元方看了看袁公的脸色,发现对方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听了陈元方的回话,袁公哈哈大笑。他一把抱起陈元方,不住地点头称赞道:“好!很好!回答得恰如其分,今后你一定不要浮躁,要踏实做人,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呀!”然后又转身对陈元方的家人说:“真是后生可畏,可喜可贺呀!”
小元方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以周公、孔子的事迹作比袁公和父亲,对二者同时称赞,不曾厚此薄彼,所以才能博得喝彩。
陈元方在权贵面前之所以能够从容自若,是因为他的辩词引经据典,无懈可击。
《古今谭概》是明朝文人冯梦龙的一部笔记小说,其中记载了一篇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大户人家的子弟屡试不第,被全族人鄙视。这位先生也真是不幸,科举考试好像天生与他无缘,尽管他有满腹经纶,却苦于无处施展,这匹被埋没的“千里马”除了暗自叹息,别无他法。
令人不解的是,他的父亲乃是当朝内阁大学士,闻名天下,权势也极大。
最令这位先生生气的是,他自己屡试不第,可他的儿子第一次参加殿试,竟然就被皇上钦点为状元。
这位先生为此饱受父亲的责备,怪他丢尽全族人的脸,不但比不上须发皆白的老父,连一名黄毛孺子都比不过。这位先生有口难辩,一直默默忍受着老父的责骂。
有一天,他的父亲又当着许多亲友的面数落他。他实在忍不住,便反驳他父亲说:“我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你的父亲不过是一介渔夫;我的儿子是名状元,你的儿子是久考不中的书生。你的父亲比不上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比不上我的儿子。那就是说你尚差我一截,为什么整天骂我是不肖子呢?”
那位内阁大学士听了这番申冤辩白的话语,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从此再也没有责备过他。
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虽然不能和他的父亲与儿子比名声,却是一位辩论的人才。在他与父亲的对话中,他使用了借力使力的说话术,在贬对方的同时,也在赞扬对方。他的父亲责斥自己的儿子,他又借此反击父亲,并用自己的儿子作陪衬。另外,他以自己的父亲来对抗,使得整段辩论滑稽可笑,道理虽歪,技巧却高人一筹,终于使得大学士无法再当众责骂他。
在辩驳中,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以理服人。以先人、圣哲的言行作为经典范例,更有说服力,而且不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
3.赞美和批评都不可过头
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一事虽不畅意,日后亦无悔心。含蓄之妙不可不知。
——清·石成金
对人说话一定要考虑到话语对对方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在充分考虑后果的基础上说话。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不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赞美不能过头。
一个气球吹得太小,不好看;吹得太大,又可能会吹破。同理,对他人的赞美也应该适可而止。
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但并非所有赞美的话都能让人喜欢。所以,赞美他人的时候,要分场合、分对象,用恰当的语言赞美,这样才能赢得被赞美者的喜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有人把赞美变成了阿谀奉承,整天围着上司转,频频灌迷汤,以赞美来讨得上司欢心,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赞美别人时,分不清对象,找不准特点,赞美的话张冠李戴,不假思索,随口而出,令被赞美之人听后心里很不舒服。
所以,赞美别人时要注意技巧,把握好度,既要让对方欣然接受,不觉得赞美之言过火而心生烦躁,还要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以达到真正的赞美效果。
例如,在聚会上,你发现某人的歌唱得不错,你对他说:“你的歌声真是全世界最动听的。”这样的赞美只会使双方都陷入难堪的境地。但若换个说法:“你的歌儿唱得真不错,挺有韵味的。”他一定会很高兴。
赞美之言不能滥用,一旦过头,变成吹捧,赞美者不但不会收获交际成功的微笑,反而要吞下被置于尴尬境地的苦果。古人说得好,过犹不及。赞美一个人要发自内心,要体现真诚,要实事求是,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如果你能准确而又亲切地用善意的优美动听的语言,和蔼自然地将对方的优点赞美一番,必定能使在场的人产生共鸣,同为称道,同时也使对方感到受之无愧,心安理得。
记住,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赞美才是真正的赞美。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过度地恭维,空洞地吹捧,只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如此,结果必定会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批评也不能过头。
俗话说:“话不能说得太绝。山不转路转,山水总有相逢。”所谓太绝,就是太绝对。这种不良的语言习惯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会让对方无法接受。说不定哪一天,你会站在和对方相同的立场,接受别人措词激烈的指责。
1972年2月16日,日本爱知县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位文质彬彬的教师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岳母和妻子。这一不幸事件的起因便是因为那位岳母经常出言不逊。
那位岳母有一天对女婿说:“你这个地地道道的蠢货,不但养不活妻儿,竟然还四处借贷,我女儿嫁给你这种人,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哪天请个中介把房子卖掉,然后你就滚回老家去打光棍吧!”
这位教师长年受岳母的训斥,平时在家里又受妻子的白眼,加上几天前他又从旁人那里知道自己的妻子有了外遇,所以心情一直郁郁寡欢,此时被岳母的一番牢骚触动心头火,一怒之下便萌生了杀机。
一旦对方不满的情感被挑起,时间一到便会像山洪一样爆发,如果你作出反击,这种不满情绪就会像烈焰一般腾腾直上。一般情况下,理智者会采取其他方式,尽量压抑怒气,比如保持沉默、转移注意力、借酒浇愁、找知己倾诉等。如果是个缺乏自制力的人,那就会走向极端,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
这种言语伤害如果太深,或者被伤害者当时无法保持头脑清醒,便极有可能酿成悲剧。换句话说,一旦对方不满的情感无法被你操纵,无法及时得到缓解,他必然会以攻击作为发泄的方式,这股凝聚的怨气所产生的破坏力不容低估。
高明的说话大师能自如地掌握这种技巧,有些演说家和谈判专家以及优秀的外交家也能熟练掌握语言的分寸,即使已经不小心激怒了对手,他们还是能将话锋一转,用幽默等方式将对方的愤怒消除,平息对方一触即发的怒气,避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4.辟除谣言,获得别人的信任
轻言骤发,听言之大戒也。
——明·吕坤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搬弄是非的小人,让人不得不提防。一味地宽容,只会助长小人的气焰,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问哪一个丞相愿意带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说:“要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才能成功。魏王那里,我可以前去游说。”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议。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就说服了魏王一起发兵攻韩。可是,他担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动作,到时不仅攻韩不成,还会丢了性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甘茂派人向秦武王汇报说:“魏王已同意出兵,我们是不是改变主意放弃攻打韩国为好?”对于甘茂让人带的话,秦武王不得要领,只好亲自赶到息让这个地方,找到甘茂,问他为什么要改变主意。甘茂说:“想要战胜韩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要消耗很多财力,战争也不是几个月就能结束的。如果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是要前功尽弃吗?”“有你主持带兵打仗的一切事务,还担心什么变故呢?”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
“有些事情的发展是现在难以预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跟孔子的门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闯祸杀了人,有人去报告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啦!’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啦!’曾母仍旧不相信儿子会杀人。第二个人刚走,第三人又来报告说:‘曾参杀人犯了大罪,官府来捕人啦!’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谣言,吓得扔下梭子躲了起来。”
“左丞相对寡人讲这个故事,同出兵夺取韩国又有什么联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理很简单,”甘茂解释说,“如果我率领千军万马离开大王身边去攻打韩国,说我坏话的人一定大有人在,万一大王也像曾参母亲那样听信谗言,暂且不论我的下场会如何,夺取韩国的大业一定会付之东流。”
秦武王想了想说:“为了让你一心带兵作战,没有后顾之忧,我一定不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如若不信,可以给你写个凭证。”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就藏在息让。甘茂被拜为大将,领兵5万,先打宜阳城。但5个月过去了,甘茂却没把城攻下来,右丞相趁机对秦武王说:“甘茂拖延这么长时间,莫非是要搞兵变或投降敌人?”秦武王经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写着“息让”两个字。秦武王拆开一看,知道自己轻信馋言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于是增兵5万开赴前线,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甘茂能够预料到可能会受到小人的攻击,提前警醒了秦武王,既免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又得到了秦武王的信任和支持,为最终攻下宜阳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际圈中来来往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被陷害、被冤枉或被误解的时候。当发现有人攻击诬陷你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你要做的,就是巧妙地辟除谣言,重新取得别人的信任。
5.争辩是最大的“空耗”
辩不可为道,道在无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辩者,只能胜人于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大辩不辩。
——老子
“大辩若讷”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的意思是:有极大成就者或最圆满的东西,往往看似有些欠缺,但其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一样,但其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人好像笨拙一样,最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一样。疾动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克服炎热。清静无为才能使天下太平。
弘一法师在没出家前叫李叔同,有一次,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念了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不过,这位年轻人却搞错了,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而他却误以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
李叔同当时年纪还小,难免年轻气盛,加上又认为中国文学是他的特长,于是就说:“这是李白写的,可能因为这首诗蕴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你误会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就在彼此争论不休时,一位老先生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李叔同一下,态度庄重地说:“那位先生说得对。”
后来,那位老先生找到李叔同,对他说:“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一点也没错。”
李叔同听了,感觉很纳闷。老先生温和地说:“你说的一切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的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有何益处呢?”李叔同恍然大悟,心内对老先生感激不已。
的确,辩论能换来胜利吗?在辩论结束之后,争论双方十有八九会比原来更坚持自己的观点。辩论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胜利,输是“输”,赢也是“输”。为什么呢?假如我们赢了对方,把他的说法驳斥得体无完肤,那又能怎样呢?只会让对方觉得自尊心受损,他日后定会找机会报复回来,这于你而言,将后患无穷,既然如此,这样的胜利要来又有何意义呢?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后来,林肯总统处分了这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凡能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与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有一名得力助手,那就是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他也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意大利的一家精神病院因运送病人的司机玩忽职守而误收了3名正常人。那3个人被关在精神病院里28天,其中两个还差点就此变成精神病。美国《探路者》杂志的记者格雷·贝克特意为此事前往意大利,对那3个刚被解救的不幸受害者进行了一次专访。
众所周知,要想从精神病院里走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他们3人是怎样做到的呢?据格雷·贝克的报道,他们中的两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向医护人员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但他们说得越多,医护人员就越发坚定地认为他们是疯子。第3个人则不同,他没做什么无谓的尝试,只是像平常生活一样,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看书读报时就看书读报,而且,当医护人员为他刮脸时,他还向他们致以谢意。于是在第28天时,他出院了。然后他报了警,将另外两个同伴解救了出来。
那些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真理在握的人,那些用各种途径证明自己才华横溢的人,还有那些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富有、非凡的人,都极有可能被世人认为是不折不扣的“疯子”——只是他们自己还被蒙在鼓里罢了。”
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像平常生活一样,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看书读报时就看书读报。这看似简单,其中却暗合佛学大道。
常言说:道在平常日用中。一心一意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内心清净安定,坦然面对一切,就是顺应天道。顺天而行,天必佑之。
6.谨慎使用“挑拨离间”的句式
人言:“某人恼你谤你。”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
——明朝杨椒山
我们若能拥有宽大的心胸,不受别人言语挑拨,必能化解对方的怨恨。
《史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有个属下叫曹无伤。这个人想挑拨项羽和刘邦的关系,便对项羽说:“刘邦有称帝的野心。以前刘邦爱财贪色,但自从进了关中,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项羽听了曹无伤的话,于是摆出鸿门宴,请刘邦来赴宴,计划在宴会上取刘邦的性命。刘邦得到邀请后,知道有人挑拨离间,若不去解释,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带了许多礼物去见项羽。项羽一看礼物,觉得刘邦对他还是很恭敬的,不像是要谋反。刘邦看项羽语气有所缓和,就对项羽说:“不知道是谁在挑拨将军和我之间的关系。”项羽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说是曹无伤。
刘邦从鸿门脱险回来后,就立刻找了个理由把曹无伤杀了。
挑拨离间是小人行径,没有人会喜欢,然而,有些人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做着挑拨离间的事,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愤怒,或许出于其他种种不可告人的想法,或者仅仅出于无心。在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改变我们说话的语气和句式。要谨慎使用这样的句式:“有些话我本不想说的,但是……”这种句式在挑拨别人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不要总是做秘密的宣扬者,不要总是跟别人说“有件事,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或者“我原来也认为他不是那样,但是……”这种话的影响很坏,很容易让人相信,进而产生挑拨离间的效果。
光明磊落、正直坦荡的人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鬼鬼祟祟、挑拨离间的人只会让人唾弃,被人看不起。人说话做事,心中都应该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道德底线。显然,挑拨离间是在道德底线之下的。
为了避免发生挑拨离间的行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内容。语气不能有挑拨的暗示,不能有意装作无心出口;而说话的内容更要谨慎选择,心直口快并不能成为你口无遮拦的免罪金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话只有在说出来之后,你才会意识到特别刺耳,甚至有可能让听者勃然大怒。这时,你再说什么都等于是在煽风点火,这是最让人不齿的行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把话说出口,它如何传播就已经不再受你控制了。试想一下,如果你挑拨离间的行为被当事人知道的话,他会怎么看你?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在无形中为你树立了一个敌人,所以,挑拨离间的行为实在要不得。
当然,我们不仅不要背后说人,对于别人的挑拨离间也要敬而远之,以免卷入是非之中。如果你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你出于礼貌,还是倾听了他的话,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自己究竟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自己的头脑中究竟需不需要塞入这些并非事实的东西。即使你赞同那些话,你也不能让它们影响你对别人的判断,影响你和别人之间的交往。说话的人唯恐说出来的话不吸引人,不夸张,不能让你记忆犹新,所以常会添油加醋、添枝加叶,进行“再创作”。一旦你听进了这样的话,你心中的正确判断就会被掩盖,你原本理性的思考就会被错误的情绪所替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