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福音新教联盟的成立

    弗里德里希四世统治时期,德意志的新教徒与奥地利王室家族之间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为了将新教徒们团结起来,普法尔茨宫廷甚至希望能够召开一个共同的会议,以号召新教等级一致展开声讨。与奥地利此时彼此敌对的法国向普法尔茨宫廷提出不少建议,普法尔茨宫廷此时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尽管福音新教族并不是特别可信的,但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想要和敌对势力展开对抗,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不过,由于宗教改革者在福音新教族的眼中犹如罗马教皇一样讨厌,所以想要把这些宗教联合起来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尽管尝试了很多次,但均未逃过失败的下场,唯一的结果就是加剧了各派之间的猜疑和隔阂。在分分合合中,每一派都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立场。

    转机的出现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由于累根斯堡的帝国议会没有修正宗教和约,非但不会减轻新教徒的负担,反而要求他们承受多瑙沃尔特的压制。这令本来抱着很大希望的新教徒们十分沮丧,悲伤之余,他们很快地走到了一起。盼望已久的联合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

    1608年,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缘故,福音新教联盟在法兰克尼亚的奥豪森成立,发起者主要是路德教徒和喀尓文教徒,包括弗里德里希四世选侯、普法尔茨伯爵,他俩分别来自于普法尔茨和诺伊堡。另外还有来自勃兰登堡和巴登的马克伯爵,以及符腾姆贝格的约翰·弗里德里希公爵等人。该联盟主张搁置宗教差异,并对合作方式、组织领导、有效时间、成员招募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则,和平时期联盟主要由普法尔茨领导,不过这种领导应该建立在存放一笔基金的基础上,并且需要预支相关的费用。如有某位成员遭遇战争,其他成员应该主动出兵援助,必要时可共享联盟成员的邦领、城市和宫殿等资源,战利品也应该按贡献大小予以对应的分配。在十年的有效期内,各个联盟成员都应该主动吸纳新生力量,壮大联盟的实力和影响。

    对于联盟的成立,各方的反应并不一样。有愿意加入联盟的,如勃兰登堡选侯,也有不愿意加入的,比如萨克森,还有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比如黑森、不伦瑞克和吕纳堡公爵。不过联盟更关心的,是乌尔姆、纽伦堡和斯特拉斯堡这三个帝国城市的态度,因为这三个城市资金雄厚,影响力大,如果他们能够加入,不但会极大增强联盟的经济实力,而且将直接带动众多城市的加入。

    联盟的成立,相当于给各等级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一改之前的软弱,态度逐渐强硬起来,显然这和他们实力的增强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前,他们不得不忍辱负重。现在好了,试想一下,在这个国家,谁能藐视一个强大的实力综合体呢?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对皇家政权和皇家最高顾问进行革新,同时要求废除皇家宫廷诉讼,重建多瑙沃尔特。选侯克里斯蒂安·冯·安哈尔特作为他们的代表,向皇帝提出以上要求。此时皇帝的处境并不好过,由于不久前世袭领地上的动乱,以及于利希的继承问题引起的战火,他已经是焦头烂额疲于应对了。面对此时联盟的要求,很明显他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最合适的反应。然而此时势力大增的新教联盟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耐心,还未等皇帝表态,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了武器,准备诉诸武力了。

    这下整体形势非常明朗,天主教徒和皇帝不相信联盟,联盟对他们也持有同样的怀疑。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于利希——克勒弗邦的约翰——威廉公爵突然离世,围绕继承权的争斗让形势更加紧张了。

    具有继承权的一共有八个人,比如勃兰登堡选侯、诺伊堡的普法尔茨伯爵、茨韦布吕肯的普法尔茨伯爵、布尔郜的马克伯爵、阿尔贝廷系的萨克森选侯、埃内斯廷系的萨克森公爵等人。他们都提出了继承遗产的要求,而根据之前的协定,这份遗产是不可以分割的。这下事情就变得麻烦了,更麻烦的是皇帝也打起了这份遗产的主意。勃兰登堡和诺伊堡是两个最有权获得继承权的。在遗产刚刚公布之时,他们就先下手为强,开始抢占遗产。他们互不相让,之间的争斗也是愈演愈烈,很快就要发展到兵戎相见。为了缓解局势,皇帝只好出面进行干涉,要求他们在御前进行和谈,最终他们达成一致,签订了财产暂行分离保管法,将这块公爵领地共同管理起来。皇帝还不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传话让邦等级会议拒绝效忠新主人,可惜没人听他的话。皇帝并不死心,又派出帕骚和斯特拉斯堡的主教,也就是他的亲戚莱奥波德大公爵前往于利希地区,可同样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更令皇帝生气的是,整个邦都投靠了新教亲王,而他的人被困在邦首府于利希无法脱身。

    于利希地区的博弈

    于利希继承权的争端,从表面上看是谁应该占有于利希公爵领地的问题,但由于争执的双方是天主教和新教,实际上是德意志新旧宗教势力的博弈。再一个,奥地利也掺和到这件事情之中,这又涉及其与德意志的力量博弈。于利希的继承权争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动荡,牵涉其中的不但有福音新教联盟,还有荷兰、英国、法国等强权势力,最先卷入其中的当属法国的亨利四世了。

    亨利四世登上国王宝座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的前半生,奥地利和西班牙王室家族给他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困难,但好在他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德意志的内乱对他而言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等级会议与皇帝的斗争为法国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他可以从容地利用这种混乱,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利。奥地利受东部的新教徒和西部的土耳其人的牵制,很难再扩张自己的势力,这也是法国最有力的两个砝码。如果奥地利摆脱了这种牵制,那么法国将很难阻止奥地利的崛起。亨利四世见惯了奥地利的扩张,自然不愿让其继续发展下去。实际上,一百年来,欧洲大陆并没有从奥地利的领土扩张中获益,反而是荒废了农田、破坏了经济、摧残了文化、失去了幸福与和平、遭受了深深的苦难。不少欧洲国家,也因为奥地利的持续扩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应对奥地利的扩张,他们不得不扩张军备,征收重税,将各种宝贵的资源耗费在战争之中。要想实现欧洲的繁荣和平、实现欧洲的安宁幸福,必须对奥地利的扩张行为加以阻止。奥地利在欧洲大陆的兴风作浪,很可能会推翻法国的政权。这是亨利四世不愿意看到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奥地利和西班牙是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它们的军力是被击垮并被解除了武装,但一旦有合适的时机,肯定会东山再起。如果想要自己的王位更加稳当,想要自己的政权更加长久,必须对奥地利来一个釜底抽薪、斩草除根,这样才能永绝后患。因此,亨利四世对奥地利王室家族是怀有深仇大恨的,只不过由于他的出发点相对比较正义,这种仇恨也就变得略显高贵罢了。

    在整个欧洲,不仅仅亨利四世一人,所有的强国也都怀有这样的愿望,但并非所有强国都能制订出正确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忽视长远的利益,这也是普通人和伟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如果制订的计划只是单纯地依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那么这种计划注定将是一种空想,必将遭到世人的嘲笑。人们总是认可那些充满热情和才智的计划,希望含有抑压暴行、贪婪和偏见的内容。

    著名的亨利计划显然是属于第一种。他想赶走奥地利家族,由欧洲列强瓜分奥地利的财富和资源。人们认为这简直就是空想,并冠以他空想家的称呼。尽管亨利四世十分出类拔萃,但他可能百密一疏,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动机和别的国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大的强权,占领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会根据需要决定自身的愿望和行为。奥地利的新教徒们正想摆脱奥地利的统治,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尼德兰人正想摆脱西班牙的枷锁,自然也没有什么异议。而对教皇和意大利所有共和国而言,他们最希望的其实是赶走西班牙,实现亚平宁半岛的自治。英国的最大愿望则是希望发生一场革命,借此摆脱它最深恶痛绝的敌人。瓜分奥地利的资源财富会使各个国家都有所收获,有的是收获自由,有的是得到土地,有的是重返自由,列强的均势将得到维持。收获最大的其实当属法国,哪怕不接受列强瓜分的奥地利财富,法国也会从中得到起码两倍的收益,因为奥地利的没落将会使法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这要远胜于那些看得见的财富。不幸的是,1610年5月14日,一名叫作拉法叶拉克宗教狂热者刺死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使亨利的计划半路夭折。欧洲的安宁和平也因此迟到了好几个世纪。

    既然制订了这样的计划,亨利四世自然要高度关注福音新教联盟和于利希继承权争执。他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一定要充分把握,以此为起点,实施他的计划。他很快派出专门的使节在德意志兰所有新教宫廷积极开展活动,积极地介入这个事件。新教徒们与奥地利是势不两立的,听到亨利四世的计划和准备提供巨大援助的承诺后,他们十分兴奋,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亨利四世将把福音新教联盟更紧密地拉在一起。他们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首先,法国大军由国王亲自统率,在莱茵河畔与联盟军会师,帮助联盟军占领于利希—克勒弗邦,随后与德意志人联合向意大利挺进去摧毁西班牙的政权。紧接着,借新教徒普遍起义的东风,从伦巴第出发挺进哈布斯堡的世袭领地,摧毁奥地利的统治权,解放所有的德意志邦国以及匈牙利、西本彪根和波希米亚。同时,将布拉班特人和荷兰人在法国支援下从西班牙的暴虐统治中拯救出来。如果这个作战计划能够实现的话,那将会是对西班牙的绝大讽刺。不久前西班牙还扬言要统治整个欧洲大陆,现在将会灰溜溜地夹着尾巴回到比利牛斯山脉的那一边。

    法国人的计划是非常完美的,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他们刚刚赶到阿尔萨斯时,早已有一支德意志联邦军队恭候在那里。德意志人这次以速度取胜,并且还提前赶走了在这一地区集结起来的奥地利军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计划本身是没有什么不妥的,问题主要出在计划的执行者身上。亨利四世所依仗的还是德意志的诸侯们,要想让这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们忠实地执行这个计划,无疑是相当于让强盗们去做慈善活动。他们个个都是有备而来,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捞上一笔,好扩张自己的实力。在这样的动机指导下,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肆无忌惮,随意征税、巧取豪夺简直成了家常便饭。看来以暴制暴真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有尊重秩序的人才有可能平暴安良。

    联盟的恶劣行为激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感到愤怒的群体中,甚至有不少福音新教等级人员。天主教徒不但十分愤怒,而且害怕万分。现在的皇帝不能给他们一点安全感,所以皇帝的威信也一落千丈。天主教徒们只能团结起来,组成新的同盟,与联盟者再次对抗。这一幕,恰恰是联盟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必定要想方设法予以阻止。

    为了和福音新教联盟有所区别,武尔茨堡主教倡议建立一个天主教同盟,这样就可以显示出两者的区别。天主教同盟的首领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主教。首领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享有远远大于新教联盟首领的权力,掌管着整个同盟的武装力量,他也是天主教同盟中唯一一名世俗成员。相对于联盟而言,同盟的优点是决断果敢、行动迅速、意志坚定,而且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富有的高级教士,远远胜于新教联盟所依赖的贫穷的福音新教各等级。天主教同盟成立前,并没有提前向皇帝报告,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崛起一样。同盟的实力也十分强大,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以消灭新教联盟为目的,将矛头对准了新教联盟。虽然他们是为奥地利而战,但是时间一长,奥地利对其也有所忌惮了。

    一开始,新教联盟的优势十分明显,他们占领了整个斯特拉斯堡主教辖区,并将于利希围个水泄不通。但是,法军的撤退令他们措手不及。由于法国国内并不愿负担这场战争的费用,法军的军费基本已经耗尽。结盟的帝国城市只是一味地在付出,却没有收到任何回报,因此深感恼火。

    当新教联盟由于军费短缺而陷入困境时,天主教同盟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现在轮到新教联盟惊恐万分了。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们马上表态愿意进行和谈。很快他们与莱奥波德大公爵达成一致,约定对往事不再追究责任,彼此从阿尔萨斯撤军,并释放俘虏。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轮到天主教同盟发号施令了。他们用以前新教联盟对待自己的方式,揭发新教联盟的罪行,并要求他们对战争中的损失进行弥补。眼见大势已去,新教联盟不得不忍辱负重,除了祈求和谈,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起码和谈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他们承诺补偿战争的损失,天主教倒没有赶尽杀绝。双方均放下了武器,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所以尽管在波希米亚爆发了剥夺皇帝最后一块世袭领地的起义,但这两个宗教派别都没有参与到其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