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首相掌握大权

    瑞典国王的逝世及继承者的未成年,这对波兰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以前他们就觊觎瑞典的王位,这会儿又再次提出了这一要求。为赢得瑞典一派人的支持,波兰国王拉迪斯劳斯——西吉斯蒙德之子不断地前来进行商谈。为防止波兰野心得逞,瑞典急忙宣布六岁的克里斯蒂娜为新的国王,同时明确了摄政者辅助管理国事。新的女王受到了王国所有官员的宣誓效忠。瑞典发布正式公文,重申了前任几位国王反对西吉斯蒙德继承王权的声明,同时和波兰所有的信件往来也被中止了。由于需要有效利用外部力量牵制波兰,他们恢复了和莫斯科沙皇的友谊。为了让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保持中立,瑞典巧妙地利用了他想让亲王乌尔里希娶瑞典年轻的女王为妻一事做文章,达成了这一目的。

    与此同时,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强国也纷纷表态,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同瑞典的友好关系,坚决支持瑞典王国枢密院把这场光荣的战争持续下去。法国感觉到,在瑞典国王去世之际更有必要和瑞典加强联系,巩固同盟关系。如果瑞典的进攻受到阻碍,那么法国就将受到德意志的威胁,只有德意志受到瑞典的牵制,法国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一旦瑞典因为不利因素与奥地利达成某种协议,那么法国之前所有限制奥地利的措施和努力统统将付诸东流。古斯塔夫·阿道夫的阵亡,非但没有消除法国与瑞典的联系,反而令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和必要。法国一直想掠夺德意志边境,只是由于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对德意志的控制,实在不能施展拳脚。如今这个控制者已经离开了,法国人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挺进阿尔萨斯。对需要援助的德意志新教徒,法国也可以开出更高的条件。

    瑞典在得到以上国家的支持后,进一步壮大了原有的实力,内部安全得到了保证,精良的边防部队和舰队则负责保障外部,摄政者决定将战争进行到底,反正战场在德意志,对瑞典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如果胜利了,除了有大量的战利品外,说不定德意志还得将某个省份割让过来,这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如果瑞典自愿撤出德意志,或者不慎战败,那么将无法确保海域的安全,这是不能接受的。

    只有大胆地进攻才能得到同盟者的信任,有效地震慑敌人,最终在缔结和约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古斯塔夫性格坚强、不畏险阻,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尽管目前瑞典的兵力弱小,实现古斯塔夫的宏伟目标尚有差距,但起码已经具备那种大无畏的精神。遗憾的是,想要继续战争的人并不想实现什么目标,只是为了追求利益。他们不用参与战争,也不用忍受炮火的肆虐,毕竟这一切都发生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他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成本,就可以收获可观的收益,因此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既然战争要继续,眼下为军队寻找一个德才兼备、各个方面都比较合适的领导人就是当务之急,不然远离战场的摄政者很难及时应对形势的变化。这个领导人应该坚决捍卫瑞典王国在德意志的利益,并且能够恰当地处理战场上的各类事务,他需要具备独裁的权力和崇高的威望,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和去世的国王不相上下。人们不禁想起了首席大臣、瑞典王国首相奥克森斯梯尔纳。古斯塔夫·阿道夫生前和他是好朋友,彼此相互熟悉,他也了解德意志事务和欧洲各国间的关系。要想圆满地执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计划,奥克森斯梯尔纳一定是最佳人选。

    瑞典国王去世时,奥克森斯梯尔纳并没有在他身边,这位首相正在赶赴上德意志的途中,走到哈瑙时才听说这个消息。刹那间,他失去了思考力和所有的精神寄托。对于他来说,古斯塔夫·阿道夫不但是好朋友,也是造福者和理想的支柱。这个事件对他的打击很大,但奥克森斯梯尔纳毕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清楚地意识到现在还不是悲伤的时候,首要任务是要将瑞典国王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所有瑞典人中,他是第一个依靠自己的力量振作起来的。他冷静地观察局势,等级会议信心不足,将领们相互嫉妒,皇帝斐迪南二世方面阴谋不断,同盟者们互不团结,另外还有德意志对外来势力的厌恶。这些都是不利因素,他统统意识到了,更为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办法,首先要想办法鼓舞帝国等级会议的士气,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对于较强大联盟者的忌妒予以体谅。其次,积极地争取同盟者的帮助,特别是法国的资助。另外,还要团结德意志联邦的残余力量,使他们紧紧抱团。瑞典国王的去世,受到了德意志新教徒的高度关注,他们既有可能借此机会向皇帝屈服,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强与瑞典的同盟。这时如果瑞典表现得疲软无力,一定会打击他们加强同盟的信心。只有瑞典人满怀信心,德意志人的自信心才能更加强大。瑞典需要为德意志新教徒谋取真正的利益,并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

    当然,实施这些措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定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敌人也有可能趁此机会钻空子。瓦伦斯泰向皇帝斐迪南二世建议,只要宣布大赦天下,那么就能够赢得新教各等级的支持,这样瑞典人在德意志就没有了同盟。如果皇帝斐迪南二世采纳这个建议的话,要想将瑞典从德意志的土地上赶走就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皇帝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刚刚阵亡时宣布赦令,新教徒们一定会受到震撼,擅长看风使舵的各等级就会臣服。偏偏此时西班牙又来教唆皇帝,使皇帝斐迪南二世丧失了理智,对军队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战绩充满期待,因此拒绝了瓦伦斯泰的建议。凭什一税一夜暴富的西班牙预支了一笔巨款支持皇帝,在意大利等地为德意志招兵买马。巴伐利亚选侯的兵力也得到了扩充,洛林公爵也蠢蠢欲动。所有的敌人都打算趁着这一关键时刻扰乱瑞典的阵脚,奥克森斯梯尔纳则忙着四处灭火,消除种种不利因素。

    奥克森斯梯尔纳倒不怕战争的来临,他所担心的是其他势力的结合。在上德意志,他确保了所获的地盘和联盟。为防止等级会议完全倒戈或私下缔结对瑞典不利的盟约,他匆忙赶往下德意志,瑞典首相在处理事务中表现出来的独断专行,令萨克森选侯颇受束缚,十分不满,打算和瑞典分离。只是他目前还不清楚是应该与皇帝和解,还是应该自成一派另起炉灶。同样怀有这种想法的还有不伦瑞克的乌尔里希公爵。瑞典人要求在其邦国征兵,结果遭到了他的拒绝。对萨克森选侯想在下德意志扩大影响的计划,勃兰登堡选侯充满嫉妒,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瑞典的王位,他相信自己的儿子将来可能坐到那个位子。从约翰·格奥尔格对宫廷的态度上,奥克森斯梯尔纳感觉到对方对继续维持同盟关系的犹豫。在不伦瑞克公爵那里,奥克森斯梯尔纳多少还有些收获。他最大的目的,促进一班新教徒的联合这一计划并没有成功。他的收获,只是与萨克森各区结成单个的、不可靠的联盟,以及从上德意志获得的较小帮助。

    欧洲各国在海尔布琅会谈

    在海尔布琅,四个县区的聚会正在举行,超过十二个帝国城市和一大批学者、伯爵和侯爵出席,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法国、英国、荷兰等国代表。瑞典首相奥克森斯梯尔纳首先发言,之后的商榷便围绕他的发言展开。瑞典人费尽心机,就是为了离间各等级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与会的各等级都向瑞典表达了衷心和合作的意愿,但当奥克森斯梯尔纳要求他们明确宣称与皇帝和天主教同盟为敌的时候,会场一度有些沉闷。因为与会的各等级一旦公开宣布与皇帝、天主教同盟为敌的话,便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自己的命运就算是彻底交到瑞典人手中了。况且他们认为行动胜于口号,没有必要正式宣战。瑞典首相对他们的坚决抵制毫无办法,只得缄默不语。商榷中的第三点涉及如何持续战争和决定各等级为维持军队给养须交付的费用,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讨论得十分激烈。各等级只想尽可能地少出,而奥克森斯梯尔纳则认为各等级应该尽可能地多出,这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位瑞典首相深切地感受到,最难办的莫过于从德意志人那里索取钱财了,他不但没有从各等级那里抠出一分钱,反而听到了大家诉说困难和要求减轻负担的声音。各等级对瑞典首相要求出钱的命令十分气愤,只好拿军队的暴行作为发泄的途径。

    奥克森斯梯尔纳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从不拖拖拉拉。对于各等级既不愿出钱,又想要享受战果的行为,他十分不解。生性暴烈的他一向勇往直前、从不退缩,这次也一样,他要变成真正的主宰者。可是,这里不是瑞典,大家对他的风格并不买账。德意志人早就形成了拖沓的作风,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扭转的。看到德意志人为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竟然能够讨论十天,奥克森斯梯尔纳是既新奇又失望,但也不得不照顾当地人的习俗。当讨论到第四点,也就是由谁来选出一名带头人和总管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瑞典才是当之无愧的,纷纷要求奥克森斯梯尔纳担任指挥官,用其卓越才华为共同事业效劳。

    只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放心的,在法国的提议下,他们要求在指挥官的身边安插一大批监督员。这些监督员负责管理同盟的金库,并有权商议有关征兵、部队的进军和扎营诸事宜,这样奥克森斯梯尔纳就不能滥用权力了。对于监督员一事,奥克森斯梯尔纳坚决反对。出于快速执行计划保密的需要,他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好不容易才说服了与会者。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补偿,这在最后才提及。奥克森斯梯尔纳要求战后瑞典可以从联盟者那里得到答谢,他的实际目标就是波美拉尼亚。各等级都知道这一省份对瑞典的重要性,纷纷向瑞典许下诺言。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讨好瑞典,至于将来能不能成为现实,其实谁也没有信心。通过这次会议,奥克森斯梯尔纳虽然没有完全达成心愿,但是得到了最为重要的指挥权,并且团结了上德意志的四个区县,每年还能从那里获得两百五十万塔勒的军队给养金,也算收获不菲了。

    各等级方做出了如此的让步,就是为了向瑞典方表示谢意。普法尔茨伯爵弗里德里希在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后没几周便忧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一再拖延归还他的邦国,并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如今瑞典的掌管者奥克森斯梯尔纳为了表示正义公道,承诺归还普法尔茨邦,弗里德里希的后人也算是苦尽甜来。除了普法尔茨家族受到奥克森斯梯尔纳的热情对待,其他结盟的帝国诸侯也享受到了瑞典的感谢,尽管这种感谢来得稍微晚了一些。对于奥克森斯梯尔纳来讲,这种感谢并不用付出多大代价,但可以笼络人心,整体还是很划算的。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就应该具有超党派性。不难发现,即便是自称如何正义的德意志新教诸侯,他们在维护自由时的行为也不是很光彩的。他们的动机来源于自私自利的驱使,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既担心自己被抢劫,又渴望参与到掠夺中去,这是他们参战的最初心态。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些新教诸侯的欲望,使他们参与到自己的行动中来。每一个与瑞典结盟的诸侯,都会听到古斯塔夫·阿道夫信誓旦旦的承诺,渴望着在战胜后获取领地和各种资源。

    奥克森斯梯尔纳充分继承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的观点,只有让同盟者们从战争中尝到甜头,与他们分享战利品,那么,能够得到实惠的各等级就会赞成继续战争。基于这一点,奥克森斯梯尔纳开始向诸侯们许诺利益的分配。黑森邦伯得到了占有帕德博恩的一些主教领地、明斯特、富耳达和科尔维的许诺;贝恩哈德公爵得到占有法兰克尼亚主教辖区的许诺;符腾姆贝格公爵得到占有符腾姆贝格的教会地产和奥地利伯爵的许诺。用德意志的土地许诺给德意志人,这简直就像是一场不尊重德意志人的闹剧。奥克森斯梯尔纳本人在惊讶之余,对待各等级更多的是鄙视。

    陷入困境的掌权者

    得到了瑞典的许诺,各等级们精神抖擞,他们重新出现在战场上,继续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为瑞典人而战。萨克森和吕纳堡的部队在吕茨恩战役胜利后不久,与瑞典的主力部队会师。没过多久,皇帝斐迪南二世的部队在整个萨克森便销声匿迹了。瑞典联军兵分两路,分别向劳西茨和西里西亚挺进。部分瑞典军队由贝恩哈德公爵率领着向法兰克尼亚进军,另一部分瑞典军队由不伦瑞克的格奥尔格公爵率领,朝威斯特法伦和下萨克森进军。

    以前瑞典人在莱希河畔和多瑙河畔有据点,不过在巴伐利亚人的进攻下,他们几乎招架不住,即使后来霍恩将军从阿尔萨斯赶来增援,还是无法阻挡住敌人。阿尔特林格尔率领皇帝军队在士瓦本边境站稳了脚跟,并从波希米亚抽调七个军团,占领了肯普滕。莱茵伯爵奥托·路德维希撤出了阿尔萨斯,前去增援多瑙河,但仅凭他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远在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也收到要求派兵增援的请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