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人民的主张:1789~1814法国革命史(3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进攻,俄国也并不是一筹莫展。除了利用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法军外,俄国还非常巧妙地发挥自身特点,将辽阔的国土和寒冷气候条件作为自己的撒手锏。俄军充分利用了幅员辽阔的战略纵深,一点点将法军引向深入。只要法军攻下某个地方,俄军在撤退时就最大限度地将这个地方破坏殆尽,这样拿破仑即使占领了某个地方,也缴获不了任何东西,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伴随着法军的进攻,俄军先后烧毁了斯摩棱斯克、多罗戈布日、维亚茲马、格扎茨克、莫扎伊斯克以及莫斯科等城市,还烧毁了许多村庄。俄国是希望打一场持久战的,他们耗得起。拿破仑本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过由于接连取胜,甚至连莫斯科都已经占领,他觉得这场战争应该离结束不远了,于是向俄国提出和议的要求。俄方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地拖延时间,使法军在寒冷的莫斯科足足停滞了六个星期。因为俄国对和议没有诚意,双方的谈判自然没取得任何突破。10月19日,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法军又冷又饿,受尽了苦头。拿破仑也遭遇到了他出征以来最严重的失败。在渡过别列津纳河以后,法军已经秩序大乱,溃不成军。一直和军队待在一起的拿破仑也乘坐雪橇,先行赶回了巴黎。

    在拿破仑远征俄国期间,巴黎也不是平安无事。马莱将军发动了一次叛乱,他四处散布拿破仑已死的谣言,妄想推翻拿破仑的统治。不过,由于当时帝国的统治还算比较稳固,这次叛乱并没有得逞。马莱和他的同伙全部被处死。

    虽然国内对法军的战败感到十分震惊,但好在拿破仑的余威仍在,他又迅速组建了一支三十万人的部队,并于1813年4月13日又开始作战。他没有注意到,国内外的形势已经悄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国内,对于他的统治,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厌倦,就连过去拥护他做皇帝的人,现在也开始反对他。由于教皇被拘禁,神父们偷偷地聚在一起,密谋发动叛乱。全国人民希望拿破仑能给大家带来自由的贸易环境、平等的人权,以及对私人利益的保护。但现实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政府不是征兵,就是征收苛捐杂税,人们对拿破仑穷兵黩武的统治感到十分憎恨。在国外,欧洲各国人民都对法国的武力压迫感到反感,被打倒的各国王侯都打算伺机暴乱,夺回政权。

    拿破仑的统治是建立在武装干涉的基础上的,只有他不断取得胜利,才能巩固他的统治。如果他在某一个环节失败的话,那么,那些被他打倒的势力就会趁机作乱。结果,1812年,拿破仑还能组织军队打到莫斯科,一年后,部队就后撤到德累斯顿,到了1814年,就只能在巴黎附近了,形势的变化真是迅猛难料。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胜利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国家有普鲁士、俄国、英国等,后来瑞典也加入进来。它们原本以为拿破仑会一蹶不振,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卢岑、德累斯顿、包岑等战役中,他们连连败给拿破仑,这使他们震惊万分。为改善与同盟的关系,刚刚恢复军事力量的奥地利提出进行调停,得到了拿破仑和第六次同盟国的同意。6月4日双方在普列斯维茨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在随后举行的布拉格和平谈判会议上,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谈判无果的话,战争就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谈判破裂后,奥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军的兵力壮大到五十二万人。法军只有二十八万人,拿破仑仍旧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击,打乱同盟军的阵脚。但是,他的计划被副将们的失败打乱了。虽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顿取得了胜利,但麦克唐纳、内伊和旺达姆分别在西里西亚、柏林和库尔姆吃了败仗。敌人从四面冲破了防线,拿破仑已难以招架,他计划进行一场大战来扭转局势。没想到的是,在莱比锡的大规模作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萨克森和符腾堡军发生了叛变,莱茵同盟的各国国王也宣布脱离帝国。在同盟军的猛烈攻击下,勉强支撑了三天的法军不得不向莱茵河方面狼狈退却。1813年10月30日,法军撤退到本国境内。

    反法同盟的军队快要打到法国本土了。拿破仑希望能够获得国内的支持,但法国已经没有了当年渴求自由的热情,厌战情绪开始蔓延,情况变得失去控制。最先表示异议的是立法议会,他们没有按照拿破仑的要求进行协助。莱内、雷努阿尔、加卢瓦、弗洛热尔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还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反对作战、恢复自由的要求。这彻底激怒了拿破仑,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仑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战争的胜利上面。只有取胜,才能改变结局。

    法国已经是四面受敌。1月25日,拿破仑从巴黎出发,开始了捍卫法国主权的战争。他要面对的,是从意大利方向攻击过来的奥军,以及从西班牙出发跨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的英军。另外,在法国的东部和北部,还有三支强大的敌军,他们分别是:施瓦岑贝格指挥的十五万同盟大军,他们从瑞士冲来;从法兰克福攻进来的十三万西里西亚军,指挥官是布吕歇尔;贝尔纳多特指挥的十万北路军,现在他们已经侵入荷兰,并出现在比利时。

    经过多次实战考验,反法联军已经根本不把法军的强固工事放在眼里,他们集结部队,直指巴黎,施瓦岑贝格和布吕歇尔两军准备在香槟会师。拿破仑率领部队,在这里领导法国全面抵抗。在比利时,梅松将军率部阻击贝尔纳多特。在里昂,奥热罗负责抵御奥军。在南方边界地区,苏尔特负责抗击英军。意大利则由欧仁亲王负责保卫。

    不可否认,拿破仑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他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穿插到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之间,先是在尚波贝尔、蒙米赖、蒂埃里堡、沃尚等地连续战胜布吕歇尔,接着又在蒙特罗大破奥军。如果照这样下去,法军取得胜利将指日可待。不过,法国的将领并不是都像拿破仑这样骁勇善战,除了拿破仑连连取胜外,别的部队都是屡遭败绩。这使得法国腹背受敌。就在这关键时刻,缪拉叛变后参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级军官和士兵们依旧斗志昂扬外,法军的高级将领们全无斗志,士气低迷。拿破仑继续向布吕歇尔发起攻击,但在马恩河、埃纳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亏一篑,布吕歇尔屡次都能侥幸逃脱,化险为夷。历经多次意外事件后,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也被打乱,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准备到圣迪济埃去封锁敌人退出法国的通道。反法联军虽然感到很震惊,但他们仗着兵力充足,还是毫无顾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现在是门户大开,法军根本来不及回援。皇后匆匆忙忙地弃城而去,逃向布卢瓦去了。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主要依靠的是正规军,所以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现在人民普遍厌战,缺乏抗敌决战和誓死保卫自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亲王为首的保王党的协助下,反法联军毫不费力地开进了巴黎。元老院在领袖塔列朗的率领下,全部叛变。塔列朗是个没有信念,顺势而为的人,每当一届政府快要垮台的时候,他都会及时地改旗易帜,在新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在历届政府中都有他的身影。现在,他带领元老院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宣布废黜拿破仑的帝位及其后裔的帝位世袭权,宣布法国人民和军队不再效忠拿破仑。

    拿破仑放弃帝位

    获悉巴黎被包围的消息后,拿破仑放弃了向圣迪济埃进军的计划,率领五万军队星夜兼程,驰援巴黎,但他们还是晚了一步。在他们抵达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联军刚刚接受了巴黎的投降。在临时驻地枫丹白露,拿破仑又听到了元老院叛变和他被废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民、元老院、将军、内臣们已经纷纷变心,拿破仑感到大势已去,有了归隐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后将帝位让与他的儿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战的五万军队和强有力的军事阵地为筹码,派出全权代表维琴察公爵、莫斯科瓦亲王、塔兰托公爵和同盟国谈判,打算让同盟国承认他儿子的帝位。但是,协同全权代表前去谈判的腊古札公爵突然放弃了对枫丹白露的驻防,防不胜防的拿破仑只得接受同盟国的条件。事已至此,同盟国的条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优惠了。现在他们决心逼拿破仑无条件退位,同时,消灭一切在欧洲看来属于革命的东西。1814年4月11日,出于对后代的考虑,拿破仑黯然放弃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后,他到达现在唯一属于他的领土——位于地中海西嘉岛东边的厄尔巴岛。曾经属于他的远达波罗的海的广大疆土,如今只剩下一个弹丸小岛。谁也没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咤风云和不可一世,却换来这样一个令人叹息的结果。

    拿破仑是从社会的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从一个普通的炮兵尉官,凭借着自己的敢作敢为、顽强不屈,一步步成长。凭借着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对荣誉的热爱,他一点点壮大,直到成为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他的奋斗历程中,绝对没有什么幸运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说都是刻苦实干的结果。他抱着建立强大帝国的雄心壮志,通过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一步步地将欧洲控制在手中,并通过贸易封锁等方式,对隔海相望的英国展开牵制。一时间,从西班牙半岛到遥远的莫斯科,各国的君主和百姓都听从于他的号令和统治。遗憾的是,他的权力和专制,侵犯了各国的独立,破坏了人民的自由,最终落得个腹背受敌、众叛亲离的下场。他的失败证明:专制主义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拿破仑的统治却带来了很多新的改变。法国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在欧洲大地四处传播,动摇了欧洲旧社会统治的基础。由于人员来往频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强了欧洲各个国家的联系。贸易封锁政策也无形中刺激了欧洲大陆工业的发展,摆脱了对英国工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国家由于拿破仑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形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倒也不是拿破仑有意为之,他也不过是服从了自己好战的禀性罢了,一切只是他想统治更广阔区域的客观影响而已。

    拿破仑在法国的统治,就好比克伦威尔在英国的统治一样,都是军事独裁。不过两者还多少有些不同。由于英国是个岛国,与别的国家并不接壤,因此国内的战争不会变成对外战争。在打倒反对改革的人后,军队能迅速由战场转到政府。因此,当国内各个党派的势力还依然比较强大的时候,英国克伦威尔将军及早采取了武装干涉,对国内实行了军事管制。法国却是个大陆国家,与很多国家相邻。要求自由的法国人民渴望革命,而周边很多国家的君王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此,法国革命需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种反对势力。即使是法国的军队在外抗击反法联军的时候,国内的各个党派仍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拿破仑军事干涉的时机相对较晚。这时,各个党派都已经衰落式微,于是拿破仑将欧洲作为军事独裁统治的对象。

    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行为及性格,明显受到了所面临的形势的影响。由于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无可否认的权威,拿破仑底气十足,他一直在锐意进取,放心大胆地实行他的计划。而克伦威尔则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利用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打倒反对他的党派,寻求一种权力的平衡。

    不过在最后,这两个同样产生于自由,但没有把自由作为统治基础的政权一样走向了毁灭,拿破仑和克伦威尔的统治也随之终结。看来,一切独裁统治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必然走向毁灭。在英国,克伦威尔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的变乱。在法国,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原因则是欧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仑的帝制被推翻后,国内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革命党派,前几届革命政府也难以重新组织起来,只有曾经卖国求荣的元老院还依然存在,如今它又颁布了不得民心的宪法,更是招致骂声一片。阿图瓦伯爵在第一个离开法国后又首先回来,这次他的身份是王国摄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比利时、萨瓦、尼斯、日内瓦等地不再属于法国,法国的面积恢复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内。4月24日,路易十八在加来下船,在5月2日发表了承认代议制政府原则的《圣多昂声明》后,他于次日回到巴黎,一个月后颁布了新的宪章。从这时起,新的历史又开始了。

    1814年,延续了二十五年的大动荡终于结束了。法国的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军事革命。它所反对的,既有宫廷专制和阶级特权,也有欧洲各国的军事干涉。推翻帝制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后来,对革命的反动又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联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历史的倒退,虽然有开始,有发展,但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如果真的想将法国治理好,一方面,要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足够的物质福利。这既是满足法国革命双重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