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寂寞身后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诗圣的邂逅

    李白此次被迫离开长安,固然与奸人的谗言有直接关系,但李白豪饮无度的生活方式和他高傲的性格也是遭人非议的原因。但不管怎样,他对玄宗并无丝毫的怨恨和不满,所以虽然离开了朝廷,却仍对往日的宠遇念念不忘。临行,李白又作了几首诗作,借感别抒发去朝时的孤愤之情: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古风其四十》

    而这些诗作中,尤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最为杰出: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一离开长安,便决定先到任城去探望妻子儿女,于是他从长安东行,沿途游赏了山川美景,历览了名胜古迹,他那久窒的郁闷心情因此开朗了不少。途中,他路经商州(今陕西商县),在商县东南有一座商山,又名楚山,这座山地势险阻,林壑深邃。相传汉朝初年,“四皓”隐居在这座山中。所谓“四皓”就是秦末隐居商山深处的四位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老者,他们分别是甪里先生周术、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汉朝初年他们辅佐王室,保全了国家的体制,而事成之后,他们则隐退商山。李白对他们这种功成身退的高超志节相当地敬仰,他曾作《过四皓墓》赞颂道: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而后李白从商州继续东行,到了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一个重镇,因为在洛水之阳而得名,当时长安称西都,而洛阳则被称为东都。它虽不像长安那样富丽,但也是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之一。在这个处处可闻丝竹之声的繁华城市,李白自然不会就这么匆匆地离去,他白天到各处游览玩赏风物,而晚上则饮酒宴乐,十分自在逍遥。

    入长安之前,李白的诗名就已响遍天下,在长安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之后,李白的名气更大了,如今谁人不知“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谪仙李白?所以李白到了洛阳以后除了见了很多旧识以外,就是待在酒店里,接见许多慕名拜访的人。每日往李白处拜访的人不下数十位,虽然李白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崇拜,但每日会客对李白那喜好游玩的生活,真的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而且那些人大多想借李白之名抬高自己的文名和身价,而不是诚恳虚心地来请教。所以李白深以为扰,常回避不见。

    有些慕名前来拜访的人都是已经小有名气的了,但为了能够得到李白的指点,往往不辞跋涉之苦来投文求教。

    而在这些投文求教的人当中,杜甫是唯一一个获得李白赏识,且能名留千古而不朽的。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巩县离洛阳不过几十里远,当时杜甫因到洛阳举进士不第,在家里闭门苦读了几年,后来便独自搬到洛阳居住。听说李白到了洛阳,杜甫便即刻前往拜访。

    有一天,李白在外游玩了一整天后回到了投宿的酒店。由于怕被别人发现而引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每次出游回来,李白都由后门进出。这一天他着实累了,于是吩咐店小二为他准备一些酒菜,他吃过后好早点儿休息。

    不一会儿,店小二为他端来了酒菜,并对他说:“李爷!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连续在店里等了你几天了,现在还没走呢!您要不要见他?”

    “书生?我之前接见过他吗?”李白问。

    “以前没见过,但这几天他每日都来找您,一等就是一天呢!”

    “那你就请他进来吧。”李白边斟酒边说。

    一会儿工夫,店小二领进来了一位书生模样的公子。

    李白遣走店小二后,便施礼询问道:“请问这位公子尊姓大名?”

    “小生杜甫,字子美,承蒙李大学士肯抽空见我,今谨献上陋作,请李大学士雅正。”杜甫说着,恭谨地呈上了一首他的诗作。

    李白见他举止稳重,纯然一派儒士之风,再细观他的诗作,不禁笑赞说:“温醇深厚,诗如其人。”

    杜甫当时是个默默无闻的落第书生,竟能获得名重一时的诗仙这般的赞誉,心中甚是感动,忙躬身拜谢。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夕之间即结为挚友。当时他们的年龄身份和地位都相差甚远,李白此时年逾四十,做了三年的供奉翰林,诗文早已名满天下。而杜甫刚刚三十出头,还是个屡试不第的落拓书生。他们竟能一见之下成了知交好友,这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而且更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此后,他们几乎日日见面,不是相携游山玩水,就是饮酒赋诗、促膝长谈。杜甫对李白的佯狂与过人的才华有很深的认识并且极为钦佩。后来杜甫曾作诗来形容当时与李白如手足般互亲互爱的情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他所寄赠给李白或提起李白的诗共有15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从这些提到李白的诗句中,一面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才华的倾倒,同时又体现了二人互相劝勉、肝胆相照的深厚友谊。

    在李白与杜甫相处过程中,二人无话不谈,李白还向杜甫讲述了自己在长安三年经历过的事情和结交过的朋友。根据李白的描述,杜甫还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来描绘当时“八仙”相聚饮酒谈笑的场景: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没有见过“八仙”中的其余七人,但光凭李白的讲述,便将“八仙”聚会的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他的才华深得李白赏识。

    李白在洛阳待了一阵子,便转回齐鲁,因为他实在惦念着妻儿们。而杜甫正想到各处游览一番,于是二人决定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商丘及开封附近)、齐鲁。

    他们从洛阳东行,到了梁宋,这一带山明水秀,名胜古迹甚多,二人日日共游,颇为惬意。在这里,二人又邂逅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于是三人便结伴到处去玩赏,诗人的个性都较豪放,他们日日过着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造访隐士的日子,甚是欢畅。李白、杜甫都曾作诗记述这些片段,李白有《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杜甫有《昔游》,高适有《同群公秋登琴台》。

    他们在梁宋停留了五六个月,然后在秋冬之际到了齐鲁。当时李白的从祖李邕在那里做北海郡太守,曾设宴款待他们,并陪他们游历附近的名胜,将济南方圆百里内的名胜都游览遍了。李白和杜甫曾访一位隐居深山的高士,李白曾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杜甫也曾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载述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他们结伴同游,十分快意。但美好的时光似乎总是转瞬即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于是在公元745年秋,杜甫便告别了这位知交返回故里。李白特别在石门设宴,并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为他送行: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租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次离别后,何时才能再相逢呢?那可真是遥遥无期。此时,只有饮尽杯中酒,互道珍重,互祝平安了。与杜甫分别后,李白仍居于齐鲁,但精神上却觉得十分空虚,曾作诗述及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而杜甫也曾连续有诗作遥寄李白,诗中充分地流露出对李白的钦佩与思念。此次离别后,李白与杜甫至死都没能再会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距离阻隔而有所减损,此后,二人频频作诗以赠答,互寄祝福与宽慰。

    不久后,李白也离开齐鲁回到任城,此时他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由于李白长年流落在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已渐淡薄,两人之间似乎产生了隔阂,无法像以前般亲密相处。为了麻醉这些不快,李白再度纵情于诗酒,经常流连酒肆,醉酒夜归,最终令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而离开了他。

    事业、家庭的双双失意使李白无心待在家中,便于公元746年再度南游吴越。

    他这次南游的主要目的是去探访他的忘年之交贺知章。他一直感念贺知章以金龟换酒的知遇之恩,若不是贺知章称自己为“天上谪仙”,并在玄宗面前推赞,他又怎么能跻身翰林,得到皇上的恩宠呢?而此时的贺知章早已返回吴越老家颐养天年了。

    但当李白到达会稽时,才知道贺知章已经去世了。李白十分痛心,忙赶到贺知章的故宅去凭吊,并作《对酒忆贺监》一诗以追念故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追忆故人,回思往事,李白不禁凄然神伤。当时正是深秋时节,啸啸风号,柳残荷败,凄清的景色分外显出悲凉之感,实在令人不忍停留,于是李白当天便掉船而返。

    离开会稽后,他到了梁宋,并娶了友人宗璟的姐姐宗氏为妻。李白与宗氏在梁园筑室而居,时常结伴出游,日子倒也过得和乐。而这段时间里,他有三年未回任城,对任城的子女甚是挂念,曾托人捎信给两个孩子,以寄托思子之情。

    天宝六年,朝中政事越加败坏,奸相李林甫为排除异己,铲除杀害大批忠良,李邕也被李林甫派人杖杀,李白得到消息后十分悲恸,但他既无权又无势,虽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

    这一段时间,他一则为政治的黑暗而哀恸,再则为亲友故旧相继凋零而感伤。他离开了梁园前往金陵,在那里待了三四年,这期间李白曾北游邺郡、邯郸、幽州(今津京地区)等地。

    当时安禄山在幽州做节度使。李白在那儿看到安禄山骄横跋扈的作为,已充分显示出叛乱的迹象,因而对国家的安危颇感忧虑。离开幽州后,李白曾去寻访谢朓故居,并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怀古之余,又一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在广陵时还结识了魏万。但两人结识并非偶遇,魏万因为仰慕李白,所以追随李白的行踪,跋涉千里,最后终于在广陵遇见了李白。两人相谈甚欢,成了莫逆之交。此时李白已年逾五十,而魏万则是刚及弱冠之龄的年轻公子。

    魏万后来易名叫魏颢,他虽然年轻,但却饱读诗书,颇富文才,李白十分欣赏他。有一日,李白将自己一生心血所铸就的诗文交给魏颢,对他说:“我已老朽,一生无所成,现在我将一辈子所仅有的诗作交给你,望你能使它流传千古,还有我的幼子,我一直未能善加教养,也希望你日后能代我多多照顾他。”

    后来魏颢登第之后,果然不负李白的托付,将李白的诗文编成了《李翰林集》,但可惜的是,这本书却失传了。

    公元755年,看似四海升平的唐王朝忽然爆发了一场震骇朝野的大叛乱——平卢节度使安禄山拥兵20万在范阳举兵叛变。安禄山率着胡人汉人杂编而成的大军,从北方节节推进到洛阳一带,一时鼓角声动,杀伐之声响彻云霄。第二年六月,潼关被攻破,安禄山的军队继续向西挺进,直逼长安城外。此时玄宗方寸已乱,忙携着杨贵妃匆匆逃入蜀中,于是大唐京都长安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陷入了贼手,中原动荡,人心惶惶,大家纷纷四处逃亡。

    当时身在宣城的李白一听到安禄山举兵造反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于是便打算往剡中(今浙江绍兴)避难。虽然剡中极富山水之胜,六朝以来,即以景致远近闻名,李白到了剡中后,没有像以往那般尽情纵酒遨游,他静静地反省着自己的过去。

    战火像燎原的火势般蔓延,不久,东鲁便陷于贼手。李白的儿女们都寄居在山东任城,这时的李白焦急万分,很难想象,这位平生浪迹江湖、荡拓不羁的李白,此时会为儿女安危所担忧,在战乱中,李白孑然一身,想到千里之外身处于战火中生死不明的儿女,李白不禁潸然涕下。

    李白为儿女的安危寝食难安,终于决定继续南下。幸而,李白这次南下遇到了满怀侠气和胆识的武谔。武谔素来仰慕李白的才学与侠风,故特地寻访李白,得知李白日夜牵念着身陷东鲁的儿女后,自愿前去营救李白的子嗣。李白甚为感动,临行,特设宴饯别,且作《赠武十七谔》。

    经数月的殷切盼望,武谔终于安然地从烽火中救出了李白的一双儿女,李白见着了阔别已久的儿女,欣喜万分。但他也不能将儿女时时带在身边,于是便托武谔代为安顿。

    李白原来是想前往东越,但因种种因素使他打消了这个计划,临时决定避居于庐山。前往庐山确实使他避去了安禄山的兵乱,可谁知却也为他带来了另一场灾难。

    匡扶济世的阴谋

    公元756年,长安陷落。玄宗暂时躲避在汉中,下诏给他的十六子永王璘,任命他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使,兼江陵郡大都督。随后,永王璘便招募兵马数万,再加上江南物阜民丰,皆任他掌握支用,这令永王璘踌躇满志,俨然是霸据一方的君王。

    当时太子李亨在黄河上游灵武召集西北边地精兵对贼作战,朝中臣将纷纷劝他登基即位。于是太子即位于灵武,这便是后来的肃宗。

    肃宗察觉永王势力日渐扩张,霸据一方,唯恐日后演变成一股难以控制的力量,于是下令,命永王前往四川,但永王自恃兵强马壮、富庶一方,竟抗命不从,仍拥兵江南。

    公元757年,永王璘大军直抵浔阳,想要与肃宗争夺皇位,于是沿途大事求才。永王早已听闻李白的大名,于是到了浔阳后极力要征召李白入幕。永王三次召见李白,令他限期报到,否则将以抗命之罪处置。

    当时李白身体状况不太好,而且对现实政治已失去了信心与兴趣,所以并不想入永王幕,但又不得不应命前往。

    李白成了永王幕僚后,在永王的大军中,看到永王的部下士气高昂,将士们英姿勃发,顿时又燃起了昔日的政治理想,他认为济世天下、造福百姓的夙志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但通过连日的观察,他觉察永王动机不止驱除胡虏这么简单,于是他作诗以讽谏,暗示永王不要拥兵作乱。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永王东巡歌其四》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李白虽然希望得到永王的重用,但他希望待功成名就之时,他李白也好,永王也好,都要终归只能是大唐的藩王和臣子而已。

    但李白似乎总不能获得命运之神的青睐。永王大军逼近江淮时,当初所打的驱逐胡虏的正义旗号如今已完全败露,充分显示出叛乱的意图。因此当初誓死效忠的许多有志之士纷纷逃走或倒戈,一时军中大乱,而当时身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率领着军队乘机追击永王,于是这场内乱终于被平定。

    见永王璘不知悔改以招致祸患,李白十分痛心,于是向南奔逃,渡江到了安徽的司空原,他惊魂未定地在这儿待了一阵子。司空原就是司空山,位于安庆府太湖县西北,李白本想就在这深山里度此余生,但不知何故,这年秋天,李白又潜至安徽宿松。由于长途跋涉,心力交瘁,到了宿松后他就卧床不起了,而就在此时他被当地官兵发现,以谋逆之罪被捕,下狱浔阳。

    李白从小就一身傲骨,此时却以叛臣的身份身陷牢狱,他既委屈,又悲愁。他在狱中曾数度作诗倾诉胸中的苦闷,并希望能获得营救。

    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狱中上崔相涣》

    李白怀有纵横家的气质,再加以他向来都以“佐明主”“匡社稷”“解世纷”“济苍生”为己任,所以不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入幕永王府的,他的本意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爱民的情怀,但最后竟落得这种下场,实在是值得同情的。

    当时崔相涣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充江淮宣尉选补使,他接到了李白的诗,即上疏皇帝,请求能赦免李白的罪,而同时李白也曾寄诗给御史中丞宋若思。后来宋若思自吴地领兵来浔阳,才将李白从狱中救出来。

    未尝的夙愿

    李白自狱中出来后,对于友人们的鼎力相助铭记于心。当时他虽已出狱但仍是戴罪之身,等待最后的判决。宋若思对李白的确是仁至义尽,他不但将李白营救出狱,且上书皇帝推荐李白,但因永王案牵连广大,所以肃王并未赦免李白的罪,而作为“叛臣”,李白获得的唯一刑罚就是——斩首示众。

    当李白知道自己将受斩首之刑时,内心波涛起伏,无法平静,他忽而仰天长啸,忽而低头饮泣,并常一个人默然地取酒独饮,弹琴吟唱,神色黯然。

    李白素日结交的朋友们得知李白受难,无不竭尽所能,到处奔波加以营救,但都无法使肃宗改变主意。就在一切似乎都趋于绝望之时,曾受李白恩遇的郭子仪适时地向李白伸出了援手。他的出现真如天神一般,有效地扭转了局面。

    当年李白北游太原时,郭子仪还只是无名小卒,如今他因平定安禄山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汾阳王,皇帝对他恩宠隆盛。

    当郭子仪得知李白因永王事件被判斩首之刑时,忙前去求见皇上,要求肃宗能免李白一死,他愿抛却官爵代李白赎罪。肃宗见汾阳王一片赤诚,竟愿为朋友舍弃自己出生入死才得到的功名富贵,十分感动,于是亲下赦令,免去了李白的死罪。

    李白终于躲过一死,幸免于难,但他仍被判处流放夜郎。此时的李白已是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前往偏远的夜郎。他年轻时曾浪迹天涯,可那时一身了无牵挂、恣意快惬,如今在饱受风霜,且一切希望和幻想都落空之时,却要以罪臣之身被驱逐出中原。怆然无措之下,李白孑然地踏上了被放逐的旅程。

    由于李白游踪遍天下,且性格豪放,在各地结交了不少朋友,所以流放夜郎途中,每到一地都有人为他送别,而他也必作诗答谢,他在诗中道尽了一颗衰老哀愁的心灵的吶喊与不安。

    公元759年春天,中原地区久旱不雨,河干田枯,百姓陷入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有人认为这是国内连年来的动荡引起了天怒,所以力陈天子举行大赦以平息上天的怒气。

    这时李白正在流放夜郎途中,当他得知皇上颁下了大赦的旨意,自己即日便可获释,那颗早已如灰烬般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

    李白一得赦令,便迫不及待地沿江转回到江夏、岳阳、浔阳。他曾有一首《早发白帝城》记述他出峡的情形,诗中充分地展现着诗人的喜悦与蓬勃洋溢的生命力,如今已成为传世佳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第二年,曾作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朝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作者在诗中以“今日之我”笑“昨日之我”,有如发了一场疯癫的大梦。李白回到了荆楚,他那长期饱受煎熬的心灵此时获得了完全的开脱与解放。他在江夏、岳阳等地尽情地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经历了这一次大波澜后,李白在诗文的创作上也更有成就,从这些诗作中,似乎可以挖掘出一个刚刚复苏且悦然生动的灵魂。

    李白似乎从来没有为钱财烦恼过,但当时正值大乱过后,他不该再像从前那样挥霍无度了。但是李白仍旧挥金如土,他为了能尽情欢乐,往往一掷千金,毫无吝惜,所以经常捉襟见肘。

    数度被现实的利刃刺伤的李白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酣醉沉沦后,试着去追求另一种心情的舒展和寄托。当时他得知元丹丘已迁居到江南的石门山,便生出一股欲往石门山与元丹丘一同隐匿山林的冲动。但仙道之事毕竟只是一种幻想,太清三界固然值得向往,而现实中也有许多事情必须顾虑,难以割舍的情愫羁绊着他,牵引着他。

    李白对现实政治已痛恨失望到极点,但天真纯然的他也会因一点点的小火花而再度燃烧起对理想的热情。公元761年,安禄山部属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领兵南下,战火又起。朝廷恐怕战祸扩大蔓延,忙派李光弼为统帅,领兵前往镇压。谁也没想到,这位已经年届六十,且满心创痕未愈的诗仙竟然请缨南征。肃宗也被李白超越个人利益得失的那份痴情所感动。

    李白毕竟年岁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随着军队南行至苏州时,他不幸病倒了。这场病对李白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迈,而自己的素志也永远地破灭了。

    他泪眼望着前行的大军,心中祈盼着这批正义之师能成功地肃清叛贼,凯旋而归。那些人马渐渐地往南走远,而自己立功赎罪东山再起的雄心也因远去而朦胧,终至消失了。李白见一切都已消逝,才泪眼蒙蒙地策马北行。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拖着病弱的身子折返金陵,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长途的跋涉,在抵达金陵时他已是奄奄一息了,孱弱得每日只能躺在床上。李白在金陵的生活起居都得仰赖朋友们的赈济和照料,这叫一身傲骨的“谪仙人”如何能忍受得了,但老弱贫病的他又能如何呢?

    过了数月,他病体渐愈,决定离开金陵,但身上盘缠有限,不可能再像以往般遨游名山大川,而且刚病愈的身子也不容许他这么做,所以他决定到安徽当涂去,当时安徽邑宰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到那儿也可多个人照应。

    李阳冰是赵郡广汉人,他工于书法,言谈举止温文儒雅,李白常赞颂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与他常有唱和之作。一切安顿好后,李白便在当涂城外的谢公山中定居下来。谢公山原名青山,因谢朓曾居于此,便改叫谢公山。李白颇安于这种淡雅的生活状态,有就在此终老的想法,但他的健康情况一直不很稳定,时好时坏。

    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旧病复发,而此时李阳冰又因朝廷诏调,必须离开当涂。李阳冰在离去前夕上山探访李白,准备与他辞别。这时李白的病势已经很重,但见李阳冰来访,他非常高兴,便从案头取出自己所作的诗文对李阳冰说:“我一生浪荡,四海为家,而一无所成,实在愧对我的老父,而今将咽下最后一口气,我仅有的只是这些诗文,望您能代我处理。这些日子来多蒙您的照顾,我实在无以为谢,只能有待来生再报了!”

    李阳冰含泪接过了那一大沓文稿,并宽慰安抚了李白一阵,并嘱咐了一个张姓友人来照顾李白。

    从李白处出来,李阳冰缓缓地下山,但仍不时地回头。他有种预感,这次可能是他和李白的诀别了,想到此处,李阳冰不禁潸然泪下。他哀伤、惋惜,并不仅因为李白是他的族侄,而是惋惜一位天才的沉沦,他为李白感到不平。

    送走了李阳冰,李白手扶着门楹,仰望门口逐渐昏暗的苍天,神情凄楚。他知道自己生命之火已将燃尽。他勉强地移到床边,拿起了纸笔,当即作了一首《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一生未能如大鹏般展翅翱翔,一酬壮志,这是李白一直耿耿于怀的,也许他终将抱着这憾恨永离人世。

    据传说,一日李白精神格外的好,于是他下床走出屋外,一轮明月已经爬上树梢,沐浴着柔和的月光,倾听林间偶尔传来的鸟鸣,李白觉得全身舒畅。

    刚刚恢复了一点精力,李白又拾起了杯中物。他在屋前一条名唤采石的江畔席地而坐,然后高举酒杯,孤独地大声吟唱起他当年的佳作。他就这样在江边追忆着,饮着,泪中带笑,笑中有泪,李白时不时抬起头,上面繁星点点,明月当空。

    这时,一片云缓缓飘过,遮住了月亮,李白见状,惊道:“月亮怎么不见了?”这时,他看见江中忽闪忽闪地有团洁白的月影,于是随手抄起一坛酒,跳上岸边的一条小船,费力地向江心划去,一边划一边说:“月亮掉到江里去了,我要把它捞上来。”到了江心,他一口气将坛中的酒喝光,然后索性半蹲着身子,把手伸入水中,银盘一样的月影荡漾起来,瞬间破碎了,于是他再次伸手去捞……由于他整个身体都集中在船的一侧,小船由于重心不稳一下子翻了过来,只听“扑通”一声,李白跌入了水中,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江水仍平静无纹,一轮清晰的月影重新浮上了江心。

    一代文坛泰斗、旷世谪仙李白就这样抱着难以释怀的憾恨和抑郁沉溺于采石江中。江月诗酒,这些曾带给李白艺术生命力的东西,如今却吞没了他的生命。数日后,他的尸体在采石江的下游被发现,人们万分地惋惜、哀恸,连素未谋面的当涂县令也慕名亲自去祭拜一番。

    李白生前曾留下遗愿,死后葬于谢公山,但由于家人经济拮据,所以未能如其愿,只是草草地将他葬于当涂县西北的龙山。

    李白死后,李阳冰果然不负他的请托,将他的诗文结集付梓出版,并题名为《太白草堂集》,李阳冰还亲自作序,对李白的生平个性及际遇作了介绍。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李太白全集》的前身。

    在李白死后四五十年后,他生前一位朋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出任宣歙池等州的观察使,他从小仰慕李白,所以常到龙山李白的墓前祭拜凭吊,还请了专人为李白守墓。范传四处去寻访李白的后人,好不容易才找到李白的两位孙女,可她们早已嫁人,成为村妇。范传见此情景,觉得实在对不住这位他仰慕已久的诗仙,便劝她们改嫁士族人家。李白的两位孙女虽然嫁为村妇,但却依旧温婉谦和,有书香风范,她们对范传说:“夫妻相合乃是缘分,我们安于目前的一切,多谢大人的关爱……先祖生前曾留有遗言要葬在谢公山,但因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这常令我们不安……望大人能代为迁葬,我们将感激不尽!”她们说着,早已呜咽不已。

    范传听后,甚为感动,当即应允了,将李白墓迁于谢公山。于是这位生时不如意的诗仙终于如愿长眠于谢公山。

    李白一生壮志凌云,却历经坎坷,蹉跎终老。他一身傲骨,誓不为权势摧眉折腰,却最终不得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他曾执著无限的超越,执著永不平凡的存在,执著生命的永恒和完美,虽然这些执著的结果都以破灭告终,但执著本身也是一种精彩,它最终成就了李白的不朽。

    后代文人骚客路过当涂,无不往李白墓凭吊,并且吟诗题壁,他们为李白的壮志未酬而悲,他们为大鹏的折翼而恸,他的结局是凄凉的,但后世对他的吟诵却与他的诗名一样,永留人间。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白居易《李白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