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全面突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7·20”事件使优势的天平再次向盟军倾斜。大难不死对希特勒的打击不啻于另一场诺曼底登陆,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开始了报复行动……因天气原因而一次又一次被推迟的布莱德雷的“眼镜蛇”计划尽管冒险,并造成了美军自己的误伤,但这一大胆的出动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军防线全线溃散,盟军全面突破。“眼镜蛇”行动成为诺曼底战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作为“圣洛突破”的典范载入史册……这个时候,艾森豪威尔的“秘密武器”也要派上用场,这只攒足了力量的重拳,要向德军发动致命一击了。

    按照“霸王”行动计划,诺曼底战役将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盟军要建立起稳定的滩头堡。之后,才能以此为基础向法国境内扩展。然而,布莱德雷攻占瑟堡后,蒙哥马利却没有取得夺取卡昂的胜利,两军在诺曼底形成了僵局。尽管局势对盟军有利,但艾森豪威尔还是迫切需要打破这一僵局。

    “7·20”事件

    7月20日,一则消息震惊了世界,使诺曼底登陆战役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当天下午6时38分,德意志广播电台中断了正常播放的节目,播报了一条有关希特勒遇刺的新闻。播音员没有详细地说明事件经过,只是简短地报道称,爆炸事件发生后,元首除了轻度烧伤和撞伤外,其他均“安然无恙”。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7月20日中午,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狼穴”的地下防空洞里,希特勒手中摆弄着一个放大镜,正在听取陆军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豪辛格将军关于战场情况的汇报。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一枚定时炸弹爆炸了。刹那间,防空洞里硝烟弥漫,鬼哭狼嚎。

    硝烟散尽,在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有数名纳粹将领被当场炸死炸伤。但幸运的是,希特勒却没有被炸死,只是擦破了一点皮。这就是德国历史上震惊世界的“7·20”事件。

    在诺曼底战役的关键时刻,希特勒遇刺事件令许多人难以相信。但更令人惊奇的是,事后调查表明,西线德军的几名主要将领竟然是谋杀希特勒事件的主谋。

    确实,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德国越来越被动。许多军官已经意识到,德国在战争中失败已成定局。于是,一些不愿与希特勒同归于尽的军官们开始秘密谋划推翻希特勒。暗杀就是其中的主要手段。1943年,密谋集团的成员曾6次企图谋杀希特勒,但都没有成功。其中一次,希特勒要坐飞机巡视苏德战场的后方,密谋者把一枚定时炸弹放在希特勒的座机上,但这枚炸弹却没有爆炸。1944年1月,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说服年轻的克莱斯特中尉,要求他充当暗杀希特勒的杀手。当时,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有关部门要找几十名年轻军官和士兵试穿这批新军服,接受希特勒的检阅。斯陶芬伯格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暗杀希特勒,他要求克莱斯特中尉把炸弹捆在自己的腹部,当希特勒上前仔细看新军服时,把炸弹引爆,与希特勒同归于尽。谁知盟军空军的一次大轰炸,把这批新军服全部炸毁。密谋者决定改用其他方法谋杀希特勒。

    7月20日,希特勒召集各兵种负责人举行战况通报会。斯陶芬伯格觉得机会来了,他决定利用被邀请参加会议的机会,把一个装有一枚重型炸弹的公文包带进希特勒的会议室,放在会议桌底下。在定时炸弹启爆前一刻钟,斯陶芬伯格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会议室。然而,一名参加会议的人感到桌子下的公文包碍手碍脚,便顺手提起这个公文包,把它放到另一个房间。就是因为这个无意中的挪动,使希特勒死里逃生。

    当希特勒故作镇静地从地上站起来时,尽管他没有开口,但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一场风暴要来了。这一打击对希特勒来说,不啻于又一场诺曼底登陆。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希特勒就歇斯底里地命令秘密警察大规模地清查与“7·20”事件有牵连的人,进行血腥的报复。

    “7·20”事件中,当时共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的5000人。斯陶芬伯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了。在暗杀希特勒的事件中,德军西线战场的主要指挥官都先后受到怀疑和牵连,其中隆美尔就是其中的一个。

    希特勒对于隆美尔的不满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尽管隆美尔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将,但隆美尔对于西线战场的悲观预测及对元首的顶撞彻底地激怒了希特勒。特别是隆美尔受伤之后,希特勒已经不再看好隆美尔,同时,“7·20”事件更使希特勒欲除隆美尔而后快。

    受伤的“沙漠之狐”还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由政治危机引发的杀身之祸。尽管他要求调离西线战场,回德国养伤,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战局的关注。在治疗期间,隆美尔一边养伤,一边思考在诺曼底进行的战争。

    隆美尔回忆起来,在盟军入侵以前,“B”集团军群曾多次向统帅部要求增援,特别是在诺曼底的威胁已经非常明显的5月底,但都被统帅部驳回了。如果当时党卫军第12装甲师能够调到李塞一考坦斯地区,那么无论盟军在科唐坦半岛的西岸还是东岸登陆,这个师都可以立即发动反攻。而在盟军拥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临时把党卫军第12装甲师从塞纳河以南调到前线,则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并且还可能受到巨大损失。

    为了改变西线战场的被动局面,隆美尔多次提出请求,要求党卫军第12装甲师归他直接指挥。他认为,缺乏机动兵力,是西线德军处于被动的重要原因。

    然而,“7·20事件”的阴影却一直罩在他头上,希特勒已经对他不再信任。8月中旬,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克卢格将军吞下了氰化毒剂自杀;9月2日,“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被捕;9月3日,隆美尔被正式解除“B”集团军群指挥官的职务。

    但更令隆美尔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却是厄运竟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了。

    10月14日,希特勒派秘密警察到隆美尔家,以不伤害隆美尔的亲属、举行国葬、建立纪念碑、露茜可以领取陆军元帅的抚恤金等为许诺,逼隆美尔自杀。隆美尔在服毒自杀和面对人民法庭审判之间,选择了前者,在秘密警察的监视下服毒自杀。当天,发表了隆美尔因在战场上负伤而不幸死亡的一条讣告。这条讣告的最后特别附言,“谢绝吊唁”。

    隆美尔是德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他的死却使德军失去了隆美尔这个最有威胁的德军高级将领,并正面削弱了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进程。

    “眼镜蛇”出动

    德军内部的严重分歧,特别是高级将领与德军统帅部之间在诸如兵力部署等重大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成为促使盟军发动进攻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在“7·20事件”发生前后,布莱德雷加快了“眼镜蛇”战役行动。

    “眼镜蛇”行动是为了打开在诺曼底的僵局而设计的、以美军为主的一次进攻作战行动。继6月27日,布莱德雷攻下瑟堡以来,美军就一直在潮湿的乡间小树林里顽强战斗。但是,由于德军凭借有利地形和预先构筑的工事顽强抵抗,美军进展缓慢,伤亡惨重。美军第1集团军自踏上诺曼底以来,已经死伤62000人,其中死去的近10000人。露天墓地上,到处都是一排排尸体,有些已经腐烂发臭了,因为收尸队实在忙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布莱德雷提出了用航空兵进行饱和轰炸开辟通路的新战法。布莱德雷告诉柯林斯将军,他将通过饱和轰炸来为柯林斯的第7军团通过敌人的防线开出一条血路。这一想法使他的参谋人员不以为然地挑起眉毛,因为英军最近已做过类似的尝试,结果发现他们轰炸的弹坑给坦克的前进带来了麻烦。最后,在布莱德雷的坚持和劝说之下,柯林斯同意冒险干一次。

    就这样,一个“眼镜蛇”行动的计划产生了。

    布莱德雷计划动用大量的美国空军,并投入4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进行地面攻击。具体地说,首先美国空军要投入2000架飞机携带炸弹,连续对圣洛一珀里尔公路以南那块长7000码、宽5000码的矩形地域进行密集的地毯式轰炸。之后,美军步兵师和装甲师要穿过这一地域对德军发动强攻。由于上述地区离美军的阵地只有2000码,在轰炸期间又有美军部队在附近开进,因此,空军的轰炸必须准确无误,不然,美军的炸弹就会落到自己部队的头上。

    要实现上述计划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天气有利,二是行动保密,三是打击突然,四是精确命中目标。为了满足这些条件,“眼镜蛇”计划被一次又一次地推迟了时间。

    同时,“眼镜蛇”计划需要得到英军的配合。当艾森豪威尔得知蒙哥马利已经阻止英军的装甲师继续推进时,又一次致信蒙哥马利,要求英军保持强劲的攻势。

    在信中,艾森豪威尔耐心地劝说蒙哥马利,他写道:

    时间紧迫,我们不仅要夺取布列塔尼半岛,而且必须迅速夺取之。因此我们必须动用一切力量来打击德军。布莱德雷指挥的作战地域,地形对美军不利,德军的阻击力量也很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勇敢进攻的重要。布莱德雷的进攻一开始,阁下率领的军队也应保持强大的攻势。我们两支军队必须并肩前进,荣辱与共。

    7月20日,艾森豪威尔下达了“眼镜蛇”战斗命令。按照计划,美军第1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及数千架飞机开始启动并投入作战。布莱德雷对“眼镜蛇”行动相当自信,也感到很轻松,他对柯林斯说:“如果进攻顺利,我们到达阿弗朗什只要一星期时间就够了。”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天,由于天降暴雨,“眼镜蛇”出击被迫推迟。

    按原计划,艾森豪威尔要飞赴诺曼底观察战役开始时的情况。行动推迟之后,艾森豪威尔还是冒雨开飞机到达了诺曼底。当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只有艾森豪威尔乘坐的那架B-25飞机在飞行。

    当艾森豪威尔走下飞机时,已经等候多时、被雨水浇透了的布莱德雷放心了,但他还是掩饰住高兴恶狠狠地说:“这样坏的天气还飞行?”

    艾森豪威尔咧开了那张阔嘴,露出了惯有的那种微笑,说:“没有人能阻止我飞行。这是担任最高司令的乐趣。”

    “你简直不要命了,”布莱德雷责备道。

    艾森豪威尔开玩笑说:“没有关系,当我摔死的时候,你们就在雨天保存我的尸体,在暴风雨中把我埋葬了。”

    布莱德雷接着汇报说:“由于天气原因,我已经下命令停止进攻。”

    艾森豪威尔看了看布莱德雷,又看了看滂沱大雨,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这鬼天气,真是要命。”

    雨下了一整天,第二天也依然没有停止的意思,艾森豪威尔只好飞回伦敦。

    7月24日上午,天气开始放晴。艾森豪威尔立即催促布莱德雷命令部队全力出击,他说:“我们在这个时候突破,总的损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军的突破一旦成功,战果是无法估量的。”

    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次的视讲话。

    布莱德雷更是喜出望外,第1集团军整装待发。

    然而,真是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中午时分,天气又突然变坏,一层厚厚的乌云压在目标上空。布莱德雷只好决定,战斗再次推迟24小时。

    在布莱德雷发布推迟命令的时候,盟军有400架飞机已经飞临法国上空。空军司令利·马洛里见此情形,只好撤销轰炸的命令。但忙中出乱,空军一个大队的飞机没有收到返回的命令,飞到目标区以后,便把炸弹扔下去了。由于地面部队不知道飞机临空,未做准备,一些炸弹落在美军第30师的阵地内,炸死25人,炸伤131人。

    7月25日,天气晴朗。

    上午9时40分,美军第1集团军的部队开始发动进攻。与以往的战斗不同的是,布莱德雷没有组织炮兵火力打击,而是用空军的1500架重型轰炸机、380架轻型轰炸机、550架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行地毯式的猛烈轰炸,先后投下了4700吨炸弹和燃烧弹。那一刻,圣洛地区硝烟迷漫,变成一片火海,德军遭到重大杀伤,几乎无力还击。

    但是,由于美军飞行员在空中判断目标时出现失误,美军的部队也再次蒙受误伤带来的损失,美军先后被自己的炸弹炸死111人,炸伤490人,美军在前线视察的麦克奈尔将军也被自己的飞机炸死了。

    当空军的炸弹落在自己阵地上的报告雪片般地传到布莱德雷的指挥所时,布莱德雷神情紧张,并一度有意撤销“眼镜蛇”作战计划。但是,考虑到盟军24日出动的飞机已经引起了德军的警觉,美军如果再次推迟进攻,德军必将加强圣洛地域的防御,这将对盟军今后的作战行动造成困难。于是,布莱德雷决定继续干下去。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盟军空军的战果是辉煌的。航空兵投下的高爆炸弹、燃烧弹和杀伤弹的威力很大,至少炸死了德军1000名官兵,勒尔指挥的装甲师基本上被消灭,德军士气一落千丈。按照当时一名军官的形容,那时的战场简直是“月球上的景色”。

    7月26日,美军两个装甲师开始投入战斗,第5军和第8军分别从左右两翼成梯队向前开进。柯林斯的第7军在关键的地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前进道路上有不少地雷和险境,但美军的装甲部队采用迂回战术,迅速获得突破,残余之敌也被步兵师肃清干净。

    艾森豪威尔对计划的进展非常满意,他鼓励布莱德雷:“你们需要的物资已经堆积如山,我们必须使德军一刻也不能喘息,直到达到我们的目的。”

    至7月27日,柯林斯已推进到古当斯,而在柯林斯右翼的第8军,也在特罗伊·米德尔顿的指挥下,攻克了格朗维尔和阿弗朗什。德军的防御全线崩溃,美军突破德军的防线,向前推进了15至20公里。布莱德雷的部队也已经切人敌阵,很快就将取得完全突破性的胜利。

    维尔河以西的德军在撤退途中,忙不择路,把公路挤得水泄不通。由于没有组织好防空,当盟军的飞机前来轰炸时,德军部队伤亡惨重,扔下一大片尸体。

    此刻,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在法国的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是把巴顿的部队紧急调到欧洲大陆扩大战果的时候了。想到胜利的前景,艾森豪威尔不禁露出了微笑。于是,他在一方面命令布莱德雷发动战争的同时,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蒙哥马利施加压力。7月28日,艾森豪威尔致电蒙哥马利:“时间对我从来没有这样重要。我们不应等待天气或诸事齐备……我强烈地感觉到,现在用3个师进攻比5天后用6个师进攻更为有利。”他催促蒙哥马利一个小时也不要浪费。蒙哥马利也开始有了迫切感,命令丹普西部队要不顾一切,“不怕伤亡,加紧活动”。“必须随时随地尽可能骚扰、攻击、袭击敌人。”

    7月30日,美军的装甲部队向前挺进了35英里,到达半岛底部的阿弗朗什。

    7月31日,美军第1集团军前进至塞纳河地区。至此,美军已经向南推进了60公里。

    至此,“眼镜蛇”出击圆满结束。作为一次十分成功的突进、突击和突破,“眼镜蛇”行动成为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军的作战将被作为“圣洛突破”的典范载入史册。从此,局势的天平开始向美军大幅度倾斜了。

    重拳出击

    “眼镜蛇”行动的胜利结束,意味着盟军按照计划已经初步完成了“霸王”计划的第一阶段,即“海王星”行动。“海王星”行动是发动攻击和占领一个最初的滩头堡,包括在卡昂地区开辟飞机场和占领瑟堡;下一步,就是“霸王”行动本身了,也就是扩大第一阶段占领的地区,包括布列塔尼半岛、卢瓦河以南的所有港口以及卢瓦河和塞纳河之间的地区,盟军将对顽抗的德军发动大举进攻。

    为了推动战局发展,乘胜扩大战果,艾森豪威尔决定在8月1日组建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考特内·霍奇斯将军接任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而布莱德雷将升任由第1、第3两个集团军组成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直到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在欧洲大陆设立前进指挥所为止,布莱德雷将继续接受蒙哥马利的作战命令,但实际上是在艾森豪威尔的直接指挥下战斗。

    与希特勒的V-1飞弹一样,巴顿也可以算得上是艾森豪威尔的秘密武器。

    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一个月以来,这位英勇善战、作风顽强粗鲁的“血胆将军”,却在远离英吉利海峡的英国中部地区焦急地等待着。

    为什么在“霸王”行动初期不启用这员猛将,艾森豪威尔在战略上有着独特的考虑。

    一方面,巴顿将军在德军中享有相当的声誉,德国人把他看作盟军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将领。正是利用这一点,艾森豪威尔虚构了一个威胁加莱海峡的美国第1集团军。按照安排,巴顿大摇大摆地在伦敦剧院看了几次戏,光顾了几家酒吧,其照片和行踪也频频在报纸上曝光,以使希特勒对巴顿将指挥第1集团军从加莱发动进攻深信不疑。

    于是,当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指挥大军向诺曼底挺进时,巴顿指挥的部队却在肯特集结,形成一支假的进攻部队,并连续发出大量指挥部队的电讯,让德军感到盟军的司令部设在肯特。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当天,英国皇家空军投放了大量锡箔片,形成一道金属丝干扰带,造成有一支舰队向东行使的假象。就这样,由于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深受欺骗,在盟军发起诺曼底战役后数个星期,希特勒还以为诺曼底只是盟军的一个佯攻方向,不敢把加莱的部队调往诺曼底。

    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把巴顿视为其“秘密武器”,准备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1944年春,在诺曼底战役开始之前,艾森豪威尔便推荐巴顿出任了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当时,巴顿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尽管艾森豪威尔觉得公布对他的新任命将会引起“不仅是美国、而且还有英国的新闻界的批评”,但艾森豪威尔还是力排众议,将巴顿扶上了第3集团军司令的宝座。

    就这样,巴顿在执行对德军的欺骗计划期间,一边密切注意着“霸王”战役的发展,一边加强对第3集团军的战备训练。这支部队,除了少数军官是老兵外,大多数人是未参加过战斗、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他们不仅缺乏军事知识、打仗经验,而且害怕打仗。

    为了消除士兵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巴顿进行了反复的动员。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他鼓励他们:“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壮丽的竞赛。”

    “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好男儿应当报效祖国。美国人可以为他们都是好汉而感到自豪。”

    “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巴顿还说,“他们不是超人。我们已经消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我们在下次战斗中将要碰到的并不是他们的精华。此外,你们还要记住,无论是在肉搏中还是在战斗中,总是进攻者取胜。招架是不能打胜仗的。但是敌人不了解我们的意图,因而他们是必然要招架的。”

    同时,巴顿还注意用非常简洁清晰的语言,把作战的基本原则传授给士兵们。

    “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巴顿说,“不停地向他进攻。这样可以防止敌人重整旗鼓……战斗中的死亡是因为时间和敌方有效火力在起作用。你们应以自己的火力去压制住敌人的火力,以迅速的行动来缩短时间。”

    尽管巴顿在训练工作上尽心尽责,但他还是时刻关注着战局的进展。7月份,当诺曼底两军形成僵局时,巴顿为此烦躁不安。确实,作为美军中一位最骁勇的将军,当他的同僚们都在激战之际,他却被置于一边,眼睁睁地让岁月蹉跎,这种焦急等待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我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巴顿在战役发起日写道,“在我投人战斗之前,战斗就会结束。”

    巴顿认为,时间的拖延对他很不利。他经常对副官科德曼抱怨无法参加战斗,担心战争可能会突然结束。一段时间以来,巴顿心情急躁,坐立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悲观失望。为了强迫自己进入正常的精神状态,巴顿开始在流动指挥车中睡觉,并经常挎着枪套,以便随时投入战争。

    终于,7月2日,当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在诺曼底的进攻受挫的时候,巴顿接到了艾森豪威尔的电话,要求巴顿火速赶到法国,准备投入战斗。

    放下电话,巴顿兴奋不已。他意识到,“霸王”行动已经到了关键时候。他真想一手包办,去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四天之后,巴顿登上一架C-47飞机,在4架P-47战斗机的护航下,飞越英吉利海峡,来到诺曼底战场。当飞机降落在法国西部的一个简易机场之后,巴顿立即乘坐一辆汽车,迫切地赶往布莱德雷的指挥部。在数英里的行程中,巴顿将军看到海滩上被毁坏的舰船,看到道路上的累累弹坑,看到被盟军摧毁的残余工事,一股指挥千军万马冲锋搏杀的激情涌上心头。

    然而,令巴顿感到失望的是,在布莱德雷的指挥所里,巴顿得知布莱德雷只是让他出谋划策而已,并没有马上把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的意思。

    “你将在第8军督战,”布莱德雷告诉巴顿,“身份是集团军副司令,同时,你还要尽快使第15军投入战斗。”

    “什么?”巴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巴顿临行之前,在英国集结的第3集团军官兵已经进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状态,各类武器装备整装待发,只等待巴顿将军一声令下,美军的这支主力部队就会迅速越过英吉利海峡,到欧洲大陆去创造新的战绩。对于布莱德雷的任命,巴顿没有想到,也难以接受。

    “什么?”巴顿再一次提高了声音。

    “对,巴顿将军。你目前仍旧是‘霸王’战役中的神秘人物,你目前的使命也是高度机密,”布莱德雷笑着说,“你将会使德国人捉摸不定的。”

    “可是,我?——”巴顿还是不死心。

    “是这样的,”布莱德雷解释说:“现在对你的任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你知道,第3集团军有4个军,第8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目前,一部分部队正通过海峡进行集结,已经在诺曼底的部队借给第1集团军参战。弥尔顿将军的第8军已经装备起来,准备参加第3集团军的进攻。但目前,第8军仍随第l集团军作战。”

    布莱德雷拍了拍巴顿的肩膀,接着说:“组建第8军的目的,是在科唐坦西部牵制德军,支援第7军对德军形成包围。”

    “你的担子不轻呀!”布莱德雷盯着巴顿说。

    巴顿的神情活跃起来,他冲着布莱德雷敬了一个军礼:“是,将军阁下,一小时之内,我便开始工作。”

    尽管监督一个军,与作战并无正式联系,同指挥一个集团军更是大相径庭,但巴顿已经相当满意了,因为他看出第8军可以成为奏出他的战争前奏曲的理想乐器,曲子的乐谱正在他的脑子里形成。

    第8军暂时由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第4、第6装甲师)组成。当时的任务是“不要受‘眼镜蛇’战役中向库坦塞斯以北挺进的限制”,尽快向前推进。但是,由于撤退的德军在每条公路上都留下了许多破烂和燃烧着的车辆,一路上人车拥挤,地雷遍地,要迅速推进看来是不可能的。

    那个时候,影响第8军取得进展的主要问题是路上的障碍,而不是德军的抵抗。整整一个晚上,步兵的先头部队离阿弗朗什还有40英里之遥,而混乱和拥挤却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步兵究竟能走得多快和多远呢?巴顿心急如火,他当机立断,改用装甲部队来做开路先锋,以便加速部队的推进。

    巴顿改用装甲兵来打头阵,不仅加速了第8军的前进速度,而且使整个战局大为改观,加速了德军的崩溃。在第4装甲师开向塞朗斯的同时,第6装甲师在24小时之内就抵达了第8军西翼西埃纳河上的罗克桥附近。

    然而,这个时候,巴顿对盟军的进展仍不满意。除了在第8军督战,他更希望第3集团军能够投入战斗。

    一天,巴顿拦住了布莱德雷,问道:“第3集团军何时投入战斗?”

    布莱德雷表情严肃地说:“将军,现在还没有战机,请你耐心等待吧。”

    巴顿急了,马上给艾森豪威尔打电话,请求立即把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

    艾森豪威尔听了巴顿将军的陈述后,让助手布尔将军对巴顿说:“将军,您放心,现在没有任何人有要把你排斥在外的意图。相反,我们大家都非常渴望,第3集团军能够尽快地投入战斗。但是,你们还必须再等待战机。”

    巴顿渴望参加战争,他认为他的部队只有上战场才能创造出奇迹来。尽管在第8军督战已经显示出他“陆战之王”的风范,但他更希望能够指挥自己的部队,加速战役的进程。

    巴顿对于战局的缓慢进展感到失望,在一篇日记中他写道:“我对进展迟缓感到相当失望,我确信,如果由我来指挥,我可以在2天之内突破。只需要利用空中轰炸在前面开道,率领几个装甲师突击前进,就可以达到目标,而无须全线出击。”他还自信地说:“我可以肯定,如果盟军能够按照我设想的作战计划行动,诺曼底战役的时间将缩短一半。至于功劳,我毫不在意。”

    艾森豪威尔深知巴顿的求战热情,但艾森豪威尔现在还舍不得用这支奇兵,他要激励英国军队再打几个胜仗,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应该在最关键的时候上阵。

    这一天来到了。7月28日,巴顿接到了艾森豪威尔指挥第3集团军参战的指示。

    当天晚上,巴顿就在军用帐篷里召开了一次第3集团军指挥、参谋人员会议。同往常一样,他步履矫健地走了进来,神态威严地在前排坐下来,凝视着墙上的地图,倾听情报处长和作战处长的汇报。之后,巴顿向全军指挥员作了临战前的动员。

    “诸位将士们,我们安排在8月1日12时正式进入交战。你们大家长期忍耐和坚贞不屈地等待这一伟大时机的到来,对此我要向你们表示感谢。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行动,我相信你们的表现会同样出色。”

    他停了一下,猛喷了一口雪茄烟,眯着眼睛继续说:“无疑,将会有人不时发一些牢骚,说我们逼得太紧。对于此类抱怨,我毫不在乎。我还是相信这古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我们逼得越狠,就越能多杀一些德国人;我们杀敌越多,自己的牺牲就会越小。催逼意味着减少伤亡。我要大家记住这一点。”

    “我还要你们记住另一点。不要他妈的去为我们的侧翼担忧。我们必须警戒我们的侧翼,但不能舍此而无所其他作为。不知哪个该死的笨蛋有一次说起要保障侧翼,从此以后,世界上所有那些狗娘养的都拼命要警戒他们的侧翼。我们第3集团军不做这种事情。让敌人去担心它的侧翼吧,我们不担心。”

    “此外,我也不想有人向我报告说:‘我正固守阵地。’我们什么也不去固守,让德国佬去干那种事。我们要不断前进,除了揪住敌人以外,对守住任何东西没有兴趣。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敌人不放,把它打得魂不附体。”

    “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不管我们是从敌人的头上、脚下还是从敌群中穿过去,就是要一往无前。大家要记住,从此时此地起,直至我们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要永葆大无畏的精神。”

    这只攒足了力量的重拳,终于可以出击了。

    德军士兵在地堡内向处射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