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商汤灭夏的经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礼贤下士 积蓄力量

    汤在经营商部过程中,十分注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因此,汤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其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仲虺是个奴隶主,自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成为厨师。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以致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认为要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发现商的势力是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汤也是个识才之君,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仲虺,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仲虺24岁继承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仲虺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人们在各个村落的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他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

    汤也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有所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子,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没有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不满,不仅是与夏异姓的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反目成仇,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仲虺后非常高兴,向仲旭请教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商将成为人心所向。他鼓励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削弱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其为左相,参与国政。

    按照既定方针,商汤先后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对夏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又连续攻灭了韦、顾、昆吾等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商汤灭夏,回师亳邑。诸侯都来朝贺,表示臣服。商汤随之在景亳(今山东省曹县)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后,夏朝的残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商汤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夺取天下,恐将来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乱。仲虺作为商汤的重臣此时负起了应有的重任,他为了减少商王朝发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商王朝社会的长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诰》诏告天下。在诏告中,仲虺指出夏桀腐败的一生以及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扼要地记述了商汤的优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确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针,为商朝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恳切地告诫汤以及汤的子孙后代,应该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这对商王朝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作为商汤一代政治家,仲虺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其能够成就伟业的重要原因。《仲虺之诰》便是其政治主张的重要体现。《墨子·非命上》也有载:“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仲虺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时刻提醒商汤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国的教训,采取“以宽民”的经济政策。商汤接受仲虺等的建议,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发展了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成汤论功行赏,把仲虺重新封于薛,薛国便成为商王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国。仲虺死后葬在先祖奚仲墓旁边 ,后人称为虺骨堆。

    商汤灭夏,右相伊尹功不可没。在商朝历史上,伊尹的地位仅次于殷先公和商王,他的功绩一直被后人称颂。商汤和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圣君名相。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称伊,金文中称为“伊小臣”,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原名伊挚,尹是官名。有的古书中还说伊尹名阿衡(又称保衡),是不对的。阿衡是官名,商代称当权的大官为阿衡。伊尹作了商汤的右相,执掌商的大权,故称为阿衡。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一说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是时时关心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贤良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像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其出兵。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自荐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做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有莘国君身边当上了一名厨师。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暂时还不便劝说。

    伊尹在有莘国做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身为奴隶,自己没有行动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而此时,夏桀的暴政引起周边部落反叛,商汤最适合取而代之。胸怀大志的商汤,求贤若渴,他派人到处调查,寻访名人,发现伊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商汤派使者到有莘氏部落希望求得伊尹到商,结果遭到拒绝。商汤几经考虑,最终决定娶有莘氏的女儿为妻,附带条件就是要伊尹做陪嫁奴隶。有莘氏为了攀得这门亲事,忍痛割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所以古书中称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史记·殷本纪》)。“媵臣”就是陪嫁奴隶,这与商代以后的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称的“媵臣”不同。到了商后,汤为更好地观察、考验伊尹的才能,依然让他在厨房做事,伊尹每天精心烹调美味佳肴,并亲自送到汤的餐桌上。他利用每天侍奉汤进食、给商汤送饭菜的机会,和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的暴虐,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并提出灭夏计划,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符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因此伊尹得到商汤的信任,被破格免去奴隶的身份,被任命为“尹”,相当于右丞相。自此,伊挚被称为“伊尹”。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集力量,准备灭夏。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在商汤灭夏过程中,伊尹起到了巨大作用。

    后来伊尹又扶立外丙和仲壬,教诲太甲改过,不仅是一代的开国元勋,还是三代功臣。商朝建立后,伊尹又协助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为政局的迅速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汤建商后三十年死去,王位传给他的长子太丁,太丁不久也死去,王位又相继传给他的弟弟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由伊尹做主传位给太丁的儿子太甲。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伊尹写文章给太甲,教他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告诉他如何分清是非,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都说得很清楚。另外,他还教育太甲按照祖先的规矩办事,不能乱来。太甲读了伊尹的文章,开始还认真照着去做,但过了两年,他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不再把伊尹放在眼里。他完全破坏了祖先的法律,残暴地统治人民。太甲的转变让伊尹很气愤,便再三规劝,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太甲不予理会。伊尹就把太甲赶下台,并放逐到商汤的墓地桐宫(今天河南偃师市)。太甲被放逐期间,由伊尹代管国家大事。太甲被放逐到祖父墓地,每天看着商汤的坟墓——虽然是开国君主,商汤的墓地却很朴素。守墓人听说太甲因为不守祖训被流放到这里,就每天给他讲商汤创业的故事,教育太甲要像祖父一样。太甲深受感动,以祖父商汤为镜,反省自己的行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先在桐宫附近从一点一滴做起。三年过去,伊尹通过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确信太甲已经可以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了,就亲自带领文武大臣接回太甲,把政权交给他。太甲吸取教训,遵守祖训,按章办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从此开始繁荣起来。

    因为伊尹在商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后人将伊尹列为历史名相之首,有时甚至把他与商汤同样对待,得到了后代商王隆重的祭祀。在甲骨文中,伊尹是列为“旧老臣”的第一位,卜辞中有“侑伊尹五示”的记载,就是侑祭以伊尹为首的五位老臣。还有“十立伊又九”的记载,就是祭祀伊尹和其他九个老臣。卜辞中除了合祭旧老臣是以伊尹为首外,伊尹还单独享祀,或与先王大乙(汤)同祭。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励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都要进行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身对农夫和随从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毕竟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一面”的成语故事。商汤“网开一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壮大。

    (二)争取诸侯 减少阻力

    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亳(亳在现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面;另一种认为是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本来商曾被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大权,即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了。葛(今河南宁陵北)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作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便将这种情况汇报给了汤。

    商族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每次祭祀都要用牛羊来作牺牲。古代的牺牲是指用家畜来作祭祀的贡品。用纯色的家畜,如牛、羊、犬、猪等叫做牺,用整体家畜叫做牲,纯色整体的家畜作祭祀时的贡品叫做牺牲。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居然相信了他的谎言,自己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汤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亳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亳人提供饭食。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亳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妇孺。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踏地地与商为敌,遂感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他的支持,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心生怨恨,见汤杀了葛伯,都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将葛的土地、人民、财物全部占有,组织葛的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剪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另有个别诸侯,如东边的萏伯侯,不敬祖先和神灵,肆意杀害务耕的百姓及过往的商人,做恶多端、罪孽深重。商汤就发兵征伐,灭了萏伯侯,还一方安宁。由此可见,商显然已经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

    (三)深入夏都 知己知彼

    约公元前17世纪,夏桀荒淫无度,残暴异常,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也时有反叛。一次,夏桀为炫耀权力,命诸侯在有仍氏国(今山东济宁东南)盟会。其中有缗氏是夏朝东部较大的诸侯国,一向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其国君于盟会中途,愤然归国。于是,夏桀便征调大批军队进攻有缗氏(今山东金乡东北),将其击败。夏军也遭受重大损失。有缗氏国君被迫献出琬、琰两名美女向夏求和。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汤献计,由他亲自去夏王都住上一段时间,观察夏的动静。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但是夏桀不在王都理朝,而是在河南的离宫倾宫寻欢作乐,伊尹只得又前往倾宫来朝见夏桀。夏桀见了伊尹后,只问了问商侯为什么要灭掉葛国,伊尹回答说:“葛伯不举行祭祀,商侯送给他牛羊他也不祭祀,又派亳人帮助他耕种,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杀了送饭的人。商侯见他是大王的诸侯,却如此不仁,有损大王之威,才将他诛杀。”夏桀只得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伊尹又奏道:“商侯派臣下前来贡职,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不在意地说:“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时再传你。”就这样,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

    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就回到了商,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即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开始积极准备、储备力量。

    (四)商汤被囚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而此时,夏桀知道诸侯王中有一个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深得各个诸侯的尊重的汤,担心他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在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天子召见诸侯是很平常的事,汤没有拒绝,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

    汤的大臣伊尹,见到汤王被囚,国内无君,心急如焚,因为伊尹了解夏桀昏庸无道,就想到一个办法,派人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金银财宝,挑选美女,并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使者到了夏都后,先用许多金银财宝买通了夏桀的一个侯臣赵梁,赵梁见钱眼开,马上就动心了,立刻答应引见。第二天赵梁就带着这个使者来到夏桀的面前,汤使先向梁呈献上一对美女,然后献上许多金银财宝,于是夏桀就把汤给放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和不满,“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这一记载虽有些夸张,说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但是在当时“小邦林立”的情况下,因惧怕夏桀的暴虐,纷纷投商,愿助汤灭夏,或干脆就到商都供职,完全是可能的。所以夏桀囚汤不但没有达到惩罚的目的,反倒加速了其统治基础的瓦解,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五)剪除羽翼 减少阻力

    商汤回国后向群臣检讨自己,并以自己在夏朝的所见所闻来鼓励大家坚定灭夏亡桀的信心与决心。他采纳了伊尹的建议,将商都西迁至亳城,表面上靠近夏都以便听从夏桀的派遣,实际上是为今后出兵伐夏缩短进军的距离。另外,商汤还就近对西方诸侯进行分化瓦解,削弱夏桀的势力。同时,他抓紧屯兵积粮并加强与东方诸侯国的紧密联络。为着手准备灭夏,商汤广泛召集人马,训练军队,准备粮草,打通各个诸侯国的关节,尽力形成一种共同伐桀的态势,并且逐步树立自己威信。有一个小诸侯国对汤的建议不予理睬,甚至有些敌对,汤就先下手对付它,一方面杀一儆百,给这个小诸侯国一个下马威,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军事实力。

    汤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着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商汤剪除了夏朝的两个羽翼,鼓舞了士气,为夺取灭夏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地处韦、顾二国北邻的昆吾国,相传是封在昆吾的祝融的后代所建的一个方国。它在夏王朝的属国中算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被称为“夏伯”,可见昆吾虽不是与夏后氏同姓,但关系是很密切的,夏伯见韦、顾二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交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韦、顾二国的情况。夏桀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遣使臣带到夏王都,在倾宫中朝见了夏桀。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商在相继灭亡夏属葛国、韦国和顾国之后,决心乘胜举兵西南,攻打昆吾氏国。昆吾是夏桀最亲近的盟国,也是东南方面的主要屏障,实力较强。为剪除夏朝最后一个重要羽翼,并随后立即攻打夏都,商汤亲率全国军队,在众诸侯国军队协同配合下,浩浩荡荡进攻昆吾国,一举攻杀了夏伯,昆吾灭亡,商将昆吾的土地和人口统统征服。此次作战,连同灭葛、韦、顾之战,商军四战四捷,扫清了灭夏道路上的障碍,在进攻夏都、灭亡夏朝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六)商汤灭夏

    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时,又下令“起九夷之师”。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就建议汤率军征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在今山西城安邑镇北)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汤说:“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随便地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天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淫逸享乐,他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其任意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诅咒他早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死,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恶如此深重,上天命我征伐,我怕上天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天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多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无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这就是《尚书》中的《汤誓》,也就是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汤的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向夏都开去。商军采取战略大迂回的策略,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桀仓促应战,从西城出发,率部抵抗汤的军队,同汤军在鸣条展开战略决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而夏军士气低落,人有怨心,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今山东定陶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朡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朡,即挥师东进。商军和三朡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杀了三朡伯,夺取了三朡伯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朡又被汤所灭,就带了那五百残部向南逃走。汤和桀的军队又在其地相遇,其地在今天河南封丘以东,此一战夏桀再次大败,他带着妹喜和金银财宝一起往南方逃去。汤乘胜攻打了附夏的一个小国,同样大获全胜。桀带着少数人一直逃到南巢,就是今天安徽巢湖以西这个地方。汤的大军也紧跟着追到那里,在南巢将其生擒活捉。汤没有立即把桀杀死,而是把他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夏桀被监禁在南巢后非常气愤,对看管他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在放逐地忧病而死。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朡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已终。这就正式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至此宣告结束。这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商代后人歌颂他们开国之君商汤的功绩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也就是说,汤是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才灭了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这时商的声威已响彻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亳来朝贺,表示愿意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

    四百多年前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这些上万的“诸侯”经过兼并、融合,到汤建国时,只有“三千诸侯”。但是这时商汤统治的地域远比夏禹时大。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以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迷信,凡做任何事都说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汤革命是我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取代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之为“贵族革命”。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商汤灭夏后建立起来的。商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所以商代的后人称颂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意思是说从前商汤的时候,连远在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都不敢不来进贡和朝见,都说商汤是他们的君主。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为了控制四方诸侯,防止夏遗民,尤其是夏后氏的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汤和伊尹决定将处于东方地区的亳放弃,把王都迁到距原夏王都斟(寻耳)相近的西亳。具体在西亳的什么地方,学者各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在今河南偃师,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尸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